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4年第15周政策舆情周报(20240408)
编辑:小编 时间:2024-04-08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4年第15

政策舆情汇编

2024年4月8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128

1、新华社:首个离岸贸易税收优惠政策在上海试点 提升自贸试验区竞争力

4月1日起,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正式试点。这是我国针对离岸业务发布实施的第一条税收优惠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试意味着我国对离岸税制的探索和实践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今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点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对注册登记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676513781109518280&item_id=676513781109518280

2、新华社:打通堵点 货畅其流——我国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扫描

 打通断点堵点,推动铁路、水运、公路、空运货畅其流,降低物流成本,成为28日在武汉举行的2024中国多式联运合作大会上关注的焦点。我国正努力构建“畅通高效、内外循环”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打造全球“123”——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快货物流圈,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http://www.cinic.org.cn/hy/wl/1530405.html

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月份物流需求恢复加快 景气指数回升明显

数据显示,随着供应链上下游活动趋于活跃,3月份物流需求恢复加快,景气指数回升明显,重回扩张区间。

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5%,较上月上升4.4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从分项指数来看,主要分项指数全面上升,其中业务总量指数、新订单指数、库存周转次数指数回升明显。

分行业看,主要行业的业务总量指数均实现环比回升。在居民消费和商贸物流领域,实体商超零售需求实现恢复性增长,带动商贸流通加快,快消品零担运输和电商快递业务量明显增长。3月份道路运输业、邮政快递业业务总量指数环比分别回升4.7和3.7个百分点。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2466183841249281218&item_id=2466183841249281218

4、光明日报:港口活跃折射经济持续向好

近日,从交通运输部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长三角地区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70.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亿标准箱,分别占全国的41.5%和38.5%。整体来看,我国港口综合效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6592775587493235674&item_id=16592775587493235674

5、经济日报:建强统一大市场释放经济潜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这一系列部署旨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供给质量和扩大内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刻把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和活力。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5398945615680520073&item_id=5398945615680520073

6、中国日报网:推动外贸质升量稳 各地多措并举支持企业“走出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外贸质升量稳”。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在3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通过“一增一降、一优一强”的政策“组合拳”更好服务外贸“质升量稳”。其中,“增”,就是增便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降”,就是降成本,助力企业减负降费;“优”,就是优服务,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强”,就是强创新,培育外贸新动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541891578391708&wfr=spider&for=pc

7、内蒙古日报: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三十条措施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支持内蒙古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从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深化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30条具体措施。

https://mp.weixin.qq.com/s/25ep8Zf6fL4FSmESduFWKw

8、洛阳市洛递通:2023-2025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挑战与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制冷技术的发展,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其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

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经从1097亿元增长至6861亿元,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着我国食品领域对冷链物流需求量不断增加,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

https://mp.weixin.qq.com/s/O6OiLun5Jwb60K-tiVpcAA

9、【江苏】我省推出10项举措提升“大件运输”服务质效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全省大件运输服务质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大型装备生产制造、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大件运输服务水平,拓展“放管服”广度和深度,持续助力制造强省建设,着力推进大件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通知》要求力争到2025年全省大件运输通道通行能力不断增强、跨江运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许可数字化水平、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稳步提高,江苏大件运输服务管理水平进入全国领先地位。

http://www.jiangsu.gov.cn/art/2024/4/3/art_84323_11209182.html?gqnahi=affiy2

10【江苏】无锡低空物流无人机配送首飞

无锡4月1日,“锡”翼展翅 向“新”而行——无锡市低空物流无人机配送首飞活动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梁溪区、滨湖区三地同时开展。通过无人机进行快递运输和配送,无锡将加速布局高效智能“空中快递”网络,丰富低空经济智慧物流场景应用,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133702312292345&wfr=spider&for=pc

11、【苏州】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发布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第33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启动暨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发布仪式召开,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以打造税收营商环境最佳体验区为目标,升级推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八项服务新举措(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为跨国企业提供开放、规范、引领、国际、亲商、高效的优质服务,更好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作为全国开放创新的高地,苏州工业园区成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总部、全球“灯塔工厂”集聚区。为“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以税收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加大纳税服务和政策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升跨境税源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升级推出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助力园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营商环境。

http://www.sipac.gov.cn/szgyyq/mtjj/202404/65f887e567a1448097fe94f872bd2770.shtml

 

1、首个离岸贸易税收优惠政策在上海试点 提升自贸试验区竞争力

新华社  时间:2024-04-03

4月1日起,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正式试点。这是我国针对离岸业务发布实施的第一条税收优惠政策,在上海先行先试意味着我国对离岸税制的探索和实践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今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试点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对注册登记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离岸贸易发展迅速。探索实践离岸贸易税收支持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自贸试验区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我国自贸试验区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竞争力。

“离岸贸易与普通的贸易形式不同,需要在岸企业分别与离岸的货物供应商及离岸的货物需求商签订合同,合同的签订量比普通的贸易形式要多。”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介绍,对离岸贸易印花税进行免税,有利于我国本土离岸贸易企业发展,也有利于吸引其他国家的离岸贸易公司到我国注册开展业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从事离岸转手买卖,在企业采购、销售两道环节需对书立的合同按照合同金额的万分之三征收买卖合同印花税。

“受益于离岸转手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优惠政策,企业预计一年就能享受税收优惠800万元左右。”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税务总监付铁说,“这项政策降低了经营成本,让我们对扎根自贸试验区发展更有信心。”

据了解,政策出台后,上海税务部门一方面及时制定上海市征管公告以及后续管理方案,梳理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从事离岸贸易企业的概况和交易规模,摸清企业适用政策的难点堵点,畅通企业诉求反馈机制;另一方面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政策解读,加力推进政策直达快享。

2、打通堵点 货畅其流——我国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扫描

新华社  时间:2024-04-01

打通断点堵点,推动铁路、水运、公路、空运货畅其流,降低物流成本,成为28日在武汉举行的2024中国多式联运合作大会上关注的焦点。我国正努力构建“畅通高效、内外循环”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打造全球“123”——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快货物流圈,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多式联运加速发展

多式联运是指各种运输方式服务衔接、标准统一,能够实现一货畅流到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物流链条的保障和成本提出了新要求。”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牧原在2024中国多式联运合作大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交通运输部等18个部门2017年发布了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目前,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已有116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有125个,综合货运枢纽强链城市有25个。

李牧原表示,中国多式联运正加速发展。铁路与港航企业、铁路与物流市场相向而行、加深合作的态势已形成;港口作为推动铁水联运的主力军,正用沿海资源来带动内陆物流体系建设;国际通道从过去单一海运通道变为陆运通道和海运通道并举的多元化发展。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的开通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高速发展给多式联运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根据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全国港口集装箱2023年铁水联运量累计完成超117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7%;铁路集装箱发送货物7.32亿吨,同比增长7.1%;“十三五”以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年均增长47%。

在破解难点痛点中前行

在2024中国多式联运合作大会上,业内人士围绕如何打通堵点,提升信息交互、服务衔接效率等分享经验。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会长黄田化说,“单一环节成本低、全链条运行成本高”是物流运行中较为突出的矛盾。湖北港口集团总经理何宪礼分析说,受多式联运服务规则、技术标准等制约,铁路、公路、水运等一体化运营机制尚未形成。

中车长江运输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洪斌认为,多式联运的难点在铁路,标准和规则体系相互割裂、制度和标准存在壁垒、基础设施衔接不畅、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是主要难点。

各级纷纷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间互通衔接,解决难点。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陶维号介绍,湖北对江海联运航线给予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多式联运企业进行奖补,还推出多式联运海关通关等一系列新政策。

史洪斌介绍,他们成功研制了公铁一体车、港口智能装卸设备等,正在构建“平台+网络+装备+服务”的多式联运物流技术体系,打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融合“铁路长距离运输+公路灵活机动”双优势,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

全球航运供应链服务能力提升

航运是多式联运的对外贸易主要运输通道。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供应链物流事业部总经理柳国旗对记者介绍,中远海运集团综合运力、集装箱码头吞吐量等居世界第一,依托全球范围内健全的航线网络布局、不断扩大多式联运业务规模,实现从“港到港”至“端到端”的全程供应链服务能力提升。

中远海运集运加大与铁路、港口等合作,参与打造上海港海铁联运有限公司、贵州远海陆港公司、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广西公司等物流平台。

为升级海外供应链服务能力,中远海运集运还在欧洲、东南亚、日韩等地打造供应链投资平台以及供应链运营平台,实现区域内拖车、铁路、仓储、报关等资源的共享与统一运营;已开通国内海铁线路553条。

打造“内外循环”的国际国内物流通道

在内河运输方面,打造“陆海联动、内外循环”的国际国内物流通道成为多式联运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湖北港口集团总经理何宪礼介绍,集团相继开通多式联运通道69条,在长江、汉江拥有码头泊位204个,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省总量96%;初步构建形成辐射全国、衔接日韩、联通欧洲、连接东盟国家的联运网络,助力湖北成为国际国内多式联运枢纽。

江苏省港口集团去年牵头省内相关企业成立了多式联运发展联盟。该集团总经理王洪涛对记者表示,集团将积极协调多式联运上下游各主体之间要素流通、标准协同,下一步,将建立海外揽货体系,研究推动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海外揽货站点建设。

3、3月份物流需求恢复加快 景气指数回升明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时间:2024-04-02

数据显示,随着供应链上下游活动趋于活跃,3月份物流需求恢复加快,景气指数回升明显,重回扩张区间。

3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5%,较上月上升4.4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从分项指数来看,主要分项指数全面上升,其中业务总量指数、新订单指数、库存周转次数指数回升明显。

分行业看,主要行业的业务总量指数均实现环比回升。在居民消费和商贸物流领域,实体商超零售需求实现恢复性增长,带动商贸流通加快,快消品零担运输和电商快递业务量明显增长。3月份道路运输业、邮政快递业业务总量指数环比分别回升4.7和3.7个百分点。

春节过后,铁路大宗物资运输量上升。3月份,铁路运输业业务总量指数为53.5%,环比回升1.8个百分点。企业调研显示,3月份,铁路货运日均装车量比1—2月份累计日均装车量提升了5%以上。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刘宇航介绍,道路运输、铁路运输、邮政快递等等这些板块的运输作业量都在提升,特别是铁路板块作业量提升速度比较快,反映我们整个物流里面供给的结构在进一步优化,而且多方面的运输方式在进一步协同。

从用工情况来看,3月份,从业人员指数较上月回升2.7个百分点,改善明显。从行业看,运输行业、邮政快递业从业人员指数处于扩张区间。部分企业反映,节后开工以来,招工用工难度较往年同期有所下降,但用工成本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中国经济的不断活跃,也为我们的就业带来了非常利好的条件。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不断地在加快,另外一个方面,就业也在不断地向好,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有量的增长,同时也有质的提升。

另外,从企业预期来看,3月份,企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3%,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企业整体对未来发展保持乐观预期。

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回升 运营效率提升

春节过后,随着基础建设项目开工进度加快,物流领域的投资也出现了小幅回升,运输领域的运营效率明显提升。

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数,环比回升0.7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邮政快递业,固定投资完成额指数均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刘宇航介绍,整个物流业的投资完成度进一步向好。一方面国家围绕着物流各个板块或者服务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加快。另一方面,我们企业自身内部对于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意愿、投资的力量进一步加强,更加有助于我们整个物流的转型升级和服务能力供给的保障。

另外,反映运营效率的设备利用率和资金周转率这两项指数,都位于50%以上的扩张区间,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分领域看,运输领域运营效率提升明显。3月份,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设备利用率指数分别为54.7%、50.8%和55.5%。

从盈利能力来看,3月份全行业主营业务利润指数,环比回升0.9个百分点,扭转了连续3个月的回落势头。

综合来看,3月份物流需求和供给双向同步增长,各类型物流企业运营效率稳步提升,一季度物流运行实现平稳开局。

4、港口活跃折射经济持续向好

光明日报  时间:2024-04-03

近日,从交通运输部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长三角地区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70.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亿标准箱,分别占全国的41.5%和38.5%。整体来看,我国港口综合效率位居全球前列,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均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港口的高质量发展彰显着我国在全球国际贸易版图中的强劲实力,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大支撑。相关数据显示,世界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中国分别占8席和7席。其中,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创新高,连续第14年领跑全世界,实现了4915.8万标准箱;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第三个年集装箱量超3500万箱的港口。

我国高度重视港口建设,积极扩大港口有效投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沿海港口泊位大型化趋势更为明显。据统计,2022年年末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1323个,比上年末增加456个。其中,专业化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468个,比上年增加41个。港口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效率稳步提升。2022年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6.85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6.0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96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7%。

近年来,全球各大港口大力推动智慧港口建设,数字化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港口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我国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全国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作为国际枢纽的沿海港口的智慧化建设进程相对较快,大幅度促进了我国港口效率的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我国海事服务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智慧海事监管系统,促进海事监管与服务全新变革。《创新海事服务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以长三角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为突破口,以全要素水上“大交管”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海事转型发展,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海事服务创新强调大局意识,破除区域壁垒,进一步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港口具有规模大、效率高等特点,世界排名的领先彰显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劲实力。港口是国际物流活动的主要载体,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港口发展加快了全球资源的交换,有效地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港口的建设发展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加强全球经贸往来的硬核力量。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优良港口的支持。港口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物流服务,船舶在港、在泊停时缩短,港口作业效率提升。通过简化通关手续、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等方式,港口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坚实基础,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持续性发展。高水平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及自由贸易港建设也为新时代国际贸易发展注入新动能。此外,国际航运业的畅通与否决定了全球经济产业链供应链是否稳定高效。我国港口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港口能力韧性的提升,保障了国际货物物流的畅通,提高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稳定性。

港口建设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也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大支撑。作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长三角水路运输货物量占全国总量的50%。面朝繁忙的太平洋主航道,如今长三角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等16个港口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港口群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创新海事服务,消除区域壁垒,降本增效成果显著,进一步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已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港口的高质量发展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家战略提供了强大支撑。

当前,我国主要港口运行平稳有序,港口智慧化进程不断提速,已成为新发展格局下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枢纽。港口发展使得物流循环更加通畅,内外兼修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区域整合促进地区间协同发展。航道“黄金效能”不断释放,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助力贸易强国建设谱写发展新篇章。

5、建强统一大市场释放经济潜力

经济日报  时间:2024-04-0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这一系列部署旨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升供给质量和扩大内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刻把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和活力。

促进供需双方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市场是供求双方买卖交易的场所,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般而言,市场的稀缺性本质上源于资源的稀缺性。一方面,稀缺性体现在市场本身的规模大小,即市场是否足够大到能够提供充足的供给和需求,形成多买多卖的有效市场。如果资源要素供给不足,市场规模太小,就不能使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也不能使消费需求在可负担的价格水平上得到合理满足。另一方面,稀缺性还体现在市场和制度的健全有效,即能否有效组织供求双方实现自愿合理的公平交易。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就很难实现帕累托改进,不能让所有参与者都受益或不受损,就会变成有输有赢的零和博弈,显然此类经济活动是非经济的,也是无效率的。

长期以来,以自由贸易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一些国内市场较小的经济体也能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得更大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收益。近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经济增速有放缓趋向,市场稀缺性有所增强。从需求层面看,一些发达经济体设墙筑垒,使世界市场分割成不同市场,增加了企业拓展市场的交易成本,让国际贸易活动变得规模不经济。从供给层面看,受地缘政治冲突和保护主义影响,一些国家强化供应链体系的安全稳定,限制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在这一趋势下,国际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一度大幅上涨,许多稀缺资源成为重要战略资源,供给方垄断的市场结构加速形成。

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和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出发,聚焦市场稀缺性特征,让供需双方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动态平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以系统观、全局观把握生产力布局和市场体系建设,构建起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以“大市场”促“大循环”。破除各种封闭分割的小市场、各自为政的小循环,使商品要素资源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流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内外联动和优化配置,充分激发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充分利用市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有的更多创新场景、更低创新成本和更高创新收益的综合优势,促进竞争、深化分工,推动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供给质量提升和需求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筑牢市场基础。

促进商品要素资源高效畅通流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其着力点在于促进商品要素资源高效畅通流动,以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释放国内市场潜力,聚焦供需良性互动,更好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循环流转。一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有效降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物流、营销推广、劳动用工等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发展方式转变,从而提高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塑造全球资源要素强引力场,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动,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二是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有利于培育高质量供给,也能有效满足高品质需求。当前,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当务之急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统一大市场汇聚多方资源,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1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随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国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需求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转变趋势明显,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就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好不好”的需求。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供给端发力,持续优化与消费趋势相适应的供给体系,积极发展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与此同时,新的供给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为着力点

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待破除,经济循环中仍存在一些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个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立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劳动力、土地、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为着力点,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一是建设高效规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确保市场高效规范运转,需进一步完善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建设。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相关标准指引,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二是建设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确保市场规则统一透明、市场竞争公平高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顺畅的监管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打造高水平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市场,推动资本、土地、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的顺畅流动和高效公平配置,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三是建设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抓手,扩大高水平开放,构建面向全球、充分开放的市场体系,提高标准制定修订的透明度和开放度。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国内外经营主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推动外贸质升量稳 各地多措并举支持企业“走出去”

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4-04-06

“去年前三季度江苏进出口不及预期,为此我们深入分析、找出症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稳住国际市场份额。四季度我们连续三个月正增长,而且当季增长7.3%,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4月2日,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要努力实现外贸进出口正增长,今年前2个月江苏外贸进出口增长13.4%,高于全国平均4.7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外贸实现良好开局,前2个月货物进出口6.6万亿元,同比增长8.7%,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受益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持续兑现和出口目的地的多样化,前2个月出口增速明显超市场预期。”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今年外贸实现“开门红”离不开各地多措并举的支持。

例如,在上述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许昆林介绍,跨境电商发展是江苏的一个短板弱项,去年制定了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组织跨境电商培训会,效果还是不错的,全年增长了13.4%,今年要力争培育110个以上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5个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江苏还推动了苏豪集团等5家省属贸易企业合并重组,重组后企业进出口总额超过110亿美元,目前正在扩大全球贸易布局,争取更多贸易增量。

又如,今年前2个月我国外贸出口产品中,汽车出口1118.9亿元,同比增长15.8%。不少地方针对促进汽车出口出台支持政策,今年2月18日,《深圳市2024年促进汽车出口工作方案》正式印发,从加快二手车出口手续办理效率、增强汽车出口配套综合服务能力等六大方面,提出24条具体举措,进一步抢抓汽车出口发展机遇。

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的同时,各地多措并举支持企业“走出去”。比如,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3月23日消息,今年陕西将开展百团千企抓订单活动、“一国一策”拓市场活动,大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通过主动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持续推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壮大外贸经营主体、指导企业做好国际市场风险防范等举措,为企业更好“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持续推动陕西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近期多项数据体现出我国外贸良好势头。3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3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其中,进出口指数重返扩张区间。春节过后制造业进出口景气度回升,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1.3%和50.4%,比2月份上升5.0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均升至扩张区间。

在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看来,3月份新订单指数大幅上行4个百分点至53%,其中新出口订单大幅上行5个百分点至51.3%,内需、外需双双改善,出口订单表现更强。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制造业补库周期,我国供给优势依然明显,出口性价比红利值得持续关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外贸质升量稳”。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在3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通过“一增一降、一优一强”的政策“组合拳”更好服务外贸“质升量稳”。其中,“增”,就是增便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降”,就是降成本,助力企业减负降费;“优”,就是优服务,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强”,就是强创新,培育外贸新动能。

7、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三十条措施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日报  时间:2024-04-04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支持内蒙古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从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深化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30条具体措施。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更大力度发展新能源,以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大力推进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绿色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实施巴彦、吉兰泰等油田增产工程等;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蒙西、蒙东电网500千伏主干网架,加快规划建设电力外送通道,满足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负荷快速增长需求等;推进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建设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源网荷协调互动的电力智慧调度系统等;创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支持内蒙古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优做强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等;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内蒙古探索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在保障消纳前提下,高质量发展风机、光伏、光热、氢能、储能等产业集群等;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和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等;提升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支持内蒙古大力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打造全球一流乳业全产业链生态圈等。

——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支持内蒙古围绕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等;全面加强资源节约,鼓励内蒙古健全资源节约集约评价指标体系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内蒙古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提升城乡建设低碳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鼓励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示范等;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内蒙古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等。

——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内蒙古科研单位和企业与国内优势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应用,支持内蒙古参与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等;加强绿色低碳领域人才培养。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探索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高水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新路径,完善征占用草原管理制度等;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支持内蒙古加强林草碳汇试点建设等;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等;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治理,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治行动等。

——深化区域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协作,推进内蒙古与沿黄省区及毗邻区域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和水污染共治,推进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等区域联防联控,支持内蒙古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发展、能源保障等方面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东北三省等区域互惠合作等;拓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支持内蒙古融入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深化与俄蒙等国绿色低碳务实合作等。

在具体保障措施方面,《通知》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资金保障,健全工作机制。

8、2023-2025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挑战与趋势

洛阳市洛递通  时间:2024-03-27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制冷技术的发展,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其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

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经从1097亿元增长至6861亿元,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着我国食品领域对冷链物流需求量不断增加,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冷链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等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冷链设施比较完善,发展水平较高。而对于中西部地区冷库则比较短缺,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总结为以下特点:1.民营企业较为活跃;2.龙头企业快速增长;3.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4.东部地区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的冷链物流市场处于发展阶段,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机会,但同时参与其中的企业也面临风险和挑战。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较大的投资和对冷链物流市场特性的把握。

中国现阶段还属于重资产的市场竞争环境,从事冷链物流需要冷库或冷藏车辆的资金投入,相对于其它行业,从事冷链物流的投资要大得多。建冷库,买冷藏车的投入相对于一般干货物流要增加2到3倍,所以投入与回报的风险也较大。冷链物流又是包含较多制冷与保温技术和管理知识的领域,对冷链技术的掌握和现代的物流管理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是从事冷链物流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冷链运作的基本条件和没有掌握冷链市场的基本特性而贸然进入冷链物流领域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一些企业因为没有适当的控制手段,并用可信赖的依据选择合理控制标准,只能以超标准高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以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冷链物流的运营成本和所承载的货物成本相对其它行业也较高,所以错误和失败所造成的损失也相应增加。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的发展还仅仅停留在运输与冷藏环节,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还明显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冷链物流的成本相对比较昂贵,主要是由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组成,其中运输成本与仓储成本所占比例较大,存在监控不到位、行业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比如:运输过程中关掉制冷机以节省成本;搬运装车过程中操作不到位导致温度过高。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挑战

1、全程冷链率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初级农产品冷链运输率一直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国外果蔬、肉类、水产品的80%-90%为冷链运输,而国内冷链运输率仅为15%、30%和40%;国内冷链过程断链比例高达67%、50%和4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冷链断链比例。

这是由于国内普遍缺乏冷链意识,消费者对生鲜品是否需要冷链保鲜尚没有严格要求,同时我国冷库分布区域性不均衡也导致大量产品的冷链环节出现“断链”现象。在不具备充分冷链流通的情况下,果蔬类食品损耗量高达15%(发达国家的损耗量约为5%),损耗价值超过500亿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另外,我国冷冻食品年人均消费量仅为10kg,低于日本的20kg,远远低于美国的60kg。这是由于中国居民对于冷冻食品依赖性较弱以及冷链食品供给端尚未产业化、规模化所致。

2、人均冷库容量偏低、分布不均

根据全球冷链联盟(GCCA)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人均冷库容量为0.2立方米,印度冷库容量为1.41亿立方米,位列全球第一,第二、三名分别为美国与我国,冷库容量分别为1.10亿立方米和1.07亿立方米,但人均冷库容积不到发达国家的1/2。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我国冷库分布不均匀,华东地区冷库容量已占到全国冷库总容量近46%,其中山东、上海、江苏发展速度较快,冷库容量居前列;而我国果蔬产地的内陆各省市市场冷库容量仍旧偏低,造成冷链物流在生产源头缺乏预冷,产生源头“断链”。

此外,局部供需的不匹配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导致企业仓储能力未充分发挥,与人口、经济发展并不匹配,这也决定了冷链物流未来成长的空间依然较大。

3、行业集中度低,利润率低

从竞争格局看,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处于较早期阶段,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根据中冷联盟发布的《2021年度冷链物流综合能力50家重点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冷链物流综合能力50家重点企业2020年总营业收入达到3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50家企业总营业收入仅占市场总额的6.4%,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偏低,行业小、散、乱现象没有太大改变。

目前看来,预冷环节缺失、经营分散、运输网络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是我国冷链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我国常温利润率是为10%,冷链利润率为8%,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可以达到20%~30%。未来如何做到控制成本,降低商品损耗率是各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相信这将伴着冷链物流的长期发展逐步得到解决。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2023-2025年是“十四五”的后半程,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将加速实施,行业发展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1、政策环境为冷链行业发展筑强基础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作为冷链物流行业的首个五年规划,从2021年底发布到如今全面落地实施,掀起了我国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新高潮。加之中央各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策纷纷出台鼓励扶持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举措,行业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此外,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布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等,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营造了绝佳的政策环境。

 2、冷链市场多元共生

根据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67000家企业从事冷链相关业务。在多业态、多模式、多元化的需求下,冷链物流企业也在形成与之对应的多种服务类型共存的行业生态。冷链需求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传统连锁餐饮商超冷链需求稳中有进;食品生产加工、中央厨房后劲充足,已经形成更为成熟的冷链市场;生鲜电商虽有降温,但距离成功模式却越来越近;新兴预制菜、直播带货潜力巨大,未来有可能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3、冷链技术创新应用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相关技术在冷链物流的应用落地越来越频繁,自动搬运、无人设备、远程监控、智慧管理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之路却不算顺畅,信息壁垒、数据孤岛、数据价值成为制约行业向智数化发展的“绊脚石”。未来还需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机制,促进数据共建、信息共享,打通数据链,创造更大价值。

 4、绿色冷链转型升级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冷链物流行业将加快淘汰高排放冷藏车,鼓励新增或更新的冷藏车采用新能源车型;鼓励企业对在用冷库及低温加工装备设施开展节能改造;逐步淘汰老旧高能耗冷库和制冷设施设备,新建冷库等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标准要求;鼓励使用绿色低碳高效制冷剂和保温耗材。此外,绿色设备、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管理都成为行业值得关注的方向,未来冷链物流行业绿色发展还有很多道路需要探索。

9、我省推出10项举措提升“大件运输”服务质效

交汇点新闻  时间:2024-04-03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全省大件运输服务质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大型装备生产制造、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大件运输服务水平,拓展“放管服”广度和深度,持续助力制造强省建设,着力推进大件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通知》要求力争到2025年全省大件运输通道通行能力不断增强、跨江运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许可数字化水平、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稳步提高,江苏大件运输服务管理水平进入全国领先地位。

为实现《通知》目标,省交通运输厅提出10项具体举措:

一是增加大件运输高速主通道。细化分析江苏产业集群分布,结合江苏省大件运输通行历史数据,在G25长深高速、G15沈海高速、G1516盐洛高速、G40沪陕高速江苏段,G4221沪武高速江苏段、G30连徐高速 “两纵四横”主通道基础上,增加G2京沪高速、G42宁沪高速江苏段, G2513淮徐高速、G4011扬溧高速、S69济徐高速、S49新扬高速、S39江宜高速7条主通道。

二是改造高速收费站超宽车道,提高收费站通行能力。分批次在2024年、2025年对高速公路收费站超宽车道进行改造。到2025年末,改造不少于20条宽度5米以上的超宽车道,实现江苏13个设区市每市最少一条5米以上高速公路收费站超宽车道,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常州、南通、盐城7个超宽大件运输需求量较大的市,不少于2条。

三是提升大件跨江通行服务。根据大桥实际运营断面流量、桥梁服役时长和技术状况等情况,在安全评估和桥梁验算的基础上,将部分过江通道大件运输车货总重由不超过100吨,提高至120吨以内,有效解决我省100-120吨三类大件过江难问题。

四是深化“二重三化”服务。持续为江苏大件源头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系统化”服务,将属地范围内有大件运输需求的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全部列入“二重三化”服务范围。完善“一对一”联络服务机制,建立事先告知机制,靠前服务,将行政许可管理与服务由审批窗口延伸至企业车间,助推大件运输行业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五是深入推广“信用+承诺+批量”审批服务。对江苏区域内信誉较好的大件运输源头生产企业大力推行大件运输许可信用承诺制,完善企业“联络员”机制,科学配置服务资源,给予容缺受理、优先勘验、优先审批、批量办理等便利支持,不断提升信用管理质效。

六是全面推行勘验提速服务。推行Ⅰ类大件免勘验,对车货总重90吨以上的Ⅱ类大件实施重点抽查勘验,对Ⅲ类大件100%勘验,现场勘验工作在货物装车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于Ⅲ类标准件产品,结合生产企业日常管理情况推行“信用+远程勘验”机制,远程勘验在货物装车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

七是开展许可数字化提升工作。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江苏作为许可系统升级改造的第一批单位,要在2024年10月前完成许可系统升级改造和联调联试,解决同一车辆重复办证、许可数据无法精准推送、跨省和省内许可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新增智能填报、智能评价、智能核查、智能检测、智能分析比对等功能。

八是实施超大件执法护送服务。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运输护送难度大的超大件,或涉及重大应急救援等大件运输,承运人无法单独采取护送措施的,经申请可以由沿线交通综合执法机构提供护送服务。

九是建立服务阵地。全省大件运输许可服务公众号“苏大件”已上线。依托政务服务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组织开发大件运输许可“掌上办”,切实增加大件运输企业的申报效率和办证体验。

十是组织开展大件运输相关人员培训,使相关业务人员熟练掌握大件运输许可、通行管理规范,提高业务人员思想认识和工作技能。

10、江苏无锡低空物流无人机配送首飞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4-04-01

无锡4月1日,“锡”翼展翅 向“新”而行——无锡市低空物流无人机配送首飞活动在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梁溪区、滨湖区三地同时开展。通过无人机进行快递运输和配送,无锡将加速布局高效智能“空中快递”网络,丰富低空经济智慧物流场景应用,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此次开通的无人机配送航线共有2条,分别是无锡邮政梁溪区吴桥同城处理中心至滨湖区马山揽投部往返线路、无锡顺丰新吴区长江北路至永乐路网点线路。

其中,无锡邮政航线连接中山路商圈和太湖湾科创带,由同天共链(江苏)科技有限公司2架低空物流无人机执飞,飞行单边里程为21.3公里。

“正常情况下,该线路需要1小时15分钟车程,无人机运输只需26分钟,运输时间缩短65%。同时,相比于传统的陆运交通,无人机运输成本将节省30%。”中国邮政无锡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无锡邮政航线计划每天执行2个频次,下行起飞时间为早上6时,带运医院煎好的中药、汽车号牌、同城文件等不超过10公斤的邮件;返程起飞时间为中午11时,带运马山揽投部上午揽收的茶叶等邮件。

无锡顺丰航线首飞任务由2架丰翼物流无人机执飞,在新吴区长江北路和永乐路之间开启飞行,满载快递包裹的丰翼物流无人机腾空而起升至150米的高空,2分半钟后精准地降落在指定位置。

“随着航线的开通,我们将推出同城即时送服务,通过‘即时响应+无人机运输+上门送达’的模式,为客户提供同城高时效运输服务。”无锡市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传统的运输模式,无人机运输在航线范围内可实现快件最快1小时到达消费者手中,满足市场对于高时效配送的迫切需求。

“这是‘交邮融合’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又一积极探索。”无锡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机配送突破了时间、空间、地理等诸多限制,能够实现即时配送、够量即飞的高效物流转运配送模式,解决了资源分配、交通拥堵等诸多难题,为物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再加码,为城市带来“低空+”消费新体验。

搭乘“空中巴士”饱览鼋头渚的樱花美景、“空中警察”全域防控护航“城之安者”、直升机医疗航空急救护航“锡马”……一幅幅低空经济的应用图景已在无锡呈现。

“‘要想富,先修路’,发展低空经济,就是把‘路’修到低空去。”无锡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物流运输是低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今后,该局将按照《无锡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部署,大力发展无人驾驶航空器配送场景,发展一批无人驾驶航空器配送航线,支持头部物流配送企业开展涵盖商务闪送、快件转运等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配送业务,构建区域级低空物流网络。

在首飞活动的主场,新吴区政府、梁溪区政府、滨湖区政府还分别与相关企业就低空物流场景合作项目、低空物流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合作项目、“低空+物流”合作项目进行签约。

据悉,在无人机配送常态化运营的基础上,无锡今后还将进一步探索开通马山-宜兴、宜兴-无锡、无锡-江阴等航线,畅通城乡物流网络节点,助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拓展并丰富低空文旅休闲、校园派送、特色经济、进村与进厂、医疗民生保障等特定应用场景,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环保的物流体系。

11、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发布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

苏州日报   时间:2024-04-02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第33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启动暨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发布仪式召开,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以打造税收营商环境最佳体验区为目标,升级推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八项服务新举措(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为跨国企业提供开放、规范、引领、国际、亲商、高效的优质服务,更好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作为全国开放创新的高地,苏州工业园区成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总部、全球“灯塔工厂”集聚区。为“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以税收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加大纳税服务和政策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升跨境税源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升级推出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助力园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营商环境。

据介绍,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主要包括:优化“一策一方案”,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推动“一区一政策”,争取制度创新先行先试;试行“一事一确定”,实施税收包容审慎监管;用好“一点一程序”,推动相互协商快速解决;配备“一企一专员”,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建立“一户一档案”,推进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重构;细化“一国一指南”,助力“走出去”企业扬帆远航;打造“一圈一联盟”,提供永不下线优质服务。

“为企业在跨境经营中提供了有力的税收支持,降低了企业的税收风险,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园区外企协会相关负责人为园区税务局创新推出的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点赞。

“我们将持续丰富‘税路通·苏服达’服务品牌内涵,落实好跨境涉税服务举措‘新8条’,努力建设更具园区特色的跨境税费服务体系,为更多‘引进来’‘走出去’企业提供坚实税务支撑。”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日生表示。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SIP跨境联”服务联盟签约仪式,并为苏州工业园区税务局书记项目行动支部、“税语通”外语服务团队进行了授牌。“SIP跨境联”服务联盟由园区税务局、经发委、投促委、自贸区综合协调局、企服中心、外企协会等六家单位组成,共商共议政策红利精准落实和助企惠企措施持续优化,切实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活动当天,苏州工业园区10余个商圈、街道的户外大屏同时播放了税收宣传月主题海报,同频点亮今年的税收宣传活动。本月,园区税务局将继续创新税收宣传形式,围绕“税助发展向新而进”主题,重点推出“办好一期‘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启动仪式、策划一组创意税宣项目”等“九个一”20项特色宣传活动,不断扩大税收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税费优惠政策如春风拂面,惠及万家。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