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2年第36周 政策舆情周报(20220905)
编辑:小编 时间:2022-09-27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http://sip-slp.cn/

2022年第36

政策舆情汇编


2022年9月05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53


 

1、【国务院】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汇报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汇报,部署充分释放政策效能,加快扩大有效需求;确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措施,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激活力。

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争取最好结果。针对经济运行超预期因素冲击,前期能用尽用近两年储备的政策工具,及时果断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因市场主体在一些方面遇到的困难比2020年多,今年退税减税降费等超过2020年,并出台了有力度的稳投资促消费政策,总体政策规模合理适度。当前处于经济恢复紧要关口,加快释放政策效能至关重要。近日国务院向主要经济省份派出工作组,围绕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现场解决了一批难点堵点问题。要继续争分夺秒抓落实,用“放管服”改革办法再推进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发挥效能,细化实化接续政策、9月上旬实施细则应出尽出,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在用好新增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扩大规模,对符合条件成熟项目满足资金需求,避免出现项目等资金情况;将上半年开工项目新增纳入支持范围,对之前符合条件但因额度限制未投放项目自动纳入支持,以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也为制造业和个体工商户及时提供市场需求。二是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领域,将老旧小区改造、省级高速公路等纳入,并尽可能吸引民间投资。三是尽快出台支持制造业企业、职业院校等设备更新改造的政策。四是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为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配足融资。这也有利于扩大信贷有效需求。有关部门要完善对银行的考核,银行要完善内部考评和尽职免责规定,形成激励机制。五是对重点项目继续采取集中办公、并联办理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要素保障。地方政府可根据职责权限对用地、环评等办理作出承诺,项目落地后按规定补办手续。六是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要“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阶段性信贷政策和保交楼专项借款。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七是国务院再派一批督导和服务工作组,赴若干省份推动政策落实。适时核查回访,重点核查项目建设三季度实物工作量完成、完善手续等情况。八是各地也要建立督导和服务工作机制。重点项目建设要按照有回报、保证资金不挪用和工程质量的原则,不失时机推进。

会议指出,改革是政策工具箱中极重要工具,要坚持以改革激活力,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深入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严格划定权力边界,严肃查处乱罚款、收过头税费等行为。推行工业生产同类型产品一次许可。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公平竞争。健全营商环境问题线索搜集、处理机制。

会议研究了其他事项。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9/01/587063.shtml

2、中国网:发挥稳增长政策组合效应,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8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会议提出了19项具体措施,从多方面、多角度应对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争取尽快形成并积极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从而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中国经济基本盘得以进一步稳固与拓展。

会议的召开,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当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反复、俄乌冲突的持续延烧、国际经济贸易的滞胀风险和各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等诸多方面的冲击,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均受到严重影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面临较大经济下行压力。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各方压力,但是随着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较好地落实 “六稳”“六保”政策,中国仍然取得了稳经济的阶段性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来之不易的稳定增长。但是客观来看,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确实距离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有一定差距。因此,稳固和恢复经济发展的基础成为目前阶段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会议提出的稳经济大盘具体措施,重点在于进一步优化升级今年5月份出台的一揽子稳经济政策,通过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稳定社会和确保民生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目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有效投资和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并带动就业与消费,进而在争取抢抓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经济大盘持续稳固和加强。

本轮接续政策措施强调了政策的时效性和条件性。5000多亿元地方专项债就突出了10月底之前结清的时间节点,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则专门强调了项目开展需要具备适宜的客观条件,这也反映出此次政策措施抢抓经济增长关键期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说明本轮财政政策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施策和因地制宜地将财政支持用于最需要的地方。

本轮接续政策措施还体现出灵活调整政策施行空间的特点。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允许地方“一城一策”灵活运用信贷等政策,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众所周知,2022年,中国房地产业面临较严峻的形势,对于宏观经济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但是,中国经济规模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完全步调一致的经济政策自然不适宜。因此,下放必要的政策施行空间,允许各地政府在客观遵循中央政府总体政策方针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适度探索合适的政策,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更好发展。这一政策的落地,将有助于地方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宏观经济大盘在可控区间内保持平稳运行。

本轮接续政策最重要的是,坚定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经济发展的决心与预期。经济增长的预期来源于对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信心。会议提出的19项接续政策稳定措施,最重要的是传达出中国政府稳定经济发展的决心,而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最需要的信心来源。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稳定经济基本盘的一系列精准政策,中国经济一定能跨过当下的“小坎”,继续保持行稳致远。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8/30/586703.shtml

3、中国储运杂志:发挥物流效能 冷链助力发展 打破“要想富先修路”的传统乡村发展模式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积淀和广袤资源覆盖的泱泱大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在通过不同的模式刺激、拉动经济社会、经济、文化增长,并不断完成最终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向前高速、稳定迈进的目标。

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都市经济圈/带、协同一体化等都是我国的积极尝试。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经济效能的逐渐饱和,逆城市化发展、或者说如何通过乡村的发展振兴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新一轮高速滚动,成为国家乃至各行业不断探讨的焦点。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贴近乡村、靠近产地 发挥物流效能助力乡村发展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而在“十四五”规划中,更是提出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运用,缩短乡村与城市的时空距离、打破乡村的技术孤岛与隔阂,打通乡村地区的“技术最后一公里”,用数据赋能,提振乡村经济,从而更好的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其中,不难看出乡村发展的关键一环在于如何打通乡村特色要素与外界的联系,且从近几年火热的乡村发展模式中,如电商模式、文创模式,以及直播带货模式等,都不难看出,根本上都是将乡村的相关特色产物打造成产品,并进而转化为流动的经济要素。

物流作为充分确保各种资源、经济要素流动的支撑,对于乡村发展,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菜鸟科技在广西灵山水果产业带建成的菜鸟智能产地仓,通过分选、分级配发,提升相关农产品售价20-40%;如新疆乡村智慧云仓的打造,为相关企业降低40%发货成本,并实现与邮政、“四通一达”、京东、顺丰等快递企业常年稳定合作;再比如江西安远县打造的智运快线,更是创造性的通过低空索道+穿梭机器人打通村内农产品与全国的高效联通。

通过贴近乡村、靠近产地的物流及物流仓储基地的打造,进而降低乡村物流成本,提升乡村各类特色产品,尤其是农产品贮藏、产销效能,乡村发展的出路自然而然就更加通畅了。而在物流环节内积累下的相关数据,则可以让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更精准的抓住重点,并以此为方向走出特色化的乡村发展道路。

以“农”为主、聚焦冷链 让乡村发展不再受时效限制

此外,乡村发展的根在于“农”,农兴则乡村兴,因此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关注点也需要更加着重于如何推动农产品的流通加速,以及延长农产品的质保时效。中物联冷链委曾有数据显示, 在我国,冷链断链所导致的农产品腐损率是发达国家的1~2倍。据估算,我国每年因冷链“断链”造成约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的浪费,经济损失超千亿元。未来随着乡村冷链物流建设的逐步完善,这一情况或将极大改善。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打造“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融合联动。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配送效率;同时应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鲜活农产品低温处理和产后减损;面向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要销区,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整合优化存量冷链物流资源。

包括阿里、京东、顺丰等在内的诸多物流、电商巨头,其目光早已投向乡村,特别是其冷链物流领域。阿里巴巴在云南昆明、广西南宁、四川成都、山东淄博、陕西西安建成五个大型产地仓,一年可以支撑100万吨农产品上行; 京东七鲜依托京东物流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建立的18个生鲜冷库,生鲜冷链配送覆盖超300个城市;顺丰近日发布的《乡村振兴里的顺丰路——2021年顺丰生鲜助农大数据》中,2021年顺丰运送超7.2亿个生鲜包裹,覆盖国内2万多个县镇,投入末端乡村网点超过9万个。

从以上数据可以感受到,产地仓和冷链运输的双重助力,一方面将农产品储、配压力从乡村转移到更加专业的物流企业,让乡村可以专注于产出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则通过快速的冷链物流,确保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依旧新鲜,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于购买乡村农产品的体验,增加复购或推荐购买的可能。两方面叠加下为乡村发展带来的经济增收效能,不可估量。

且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重点亦有从沿海向内陆转移趋势,如何通过完善自身物流架构,打通内陆与沿海间乡村农产品的流通,乃至向海外的输送,打破农产品的时效限制,或许应是未来物流企业在助力乡村发展过程中思考的重点。

科技赋能、无人加持 路空协调或是物流助力乡村未来模式

“打通最后或最初一公里”作为物流服务中愈发被关注的重点环节,在物流助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打通最后一公里”能够更好的确保乡村外的产/商品向乡村内输送,进而提升乡村内生活的品质,并加速乡村与城镇等发达地区的融合和接轨,提振乡村消费活力。

但与之相对,物流助力乡村发展同样需要注意“打通最初一公里”,我国幅员辽阔,其中不乏依山而建、依水而行、依草而迁的“桃花源”式乡村,“打通最初一公里”,帮助乡村农产品或其他特色商品迈出向外输送更坚实的第一步,对于提升乡村整体经济水平将至关重要。

以顺丰助力四川西部、云南北部部分地区松茸采挖运输项目为例,考虑到周边高原山区及天气、环境复杂,顺丰丰翼联合顺丰速运打造了以无人机为主导的全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一天多运,助力采挖效能提升约56%,让松茸向外运输的更加便捷和高效。且顺丰丰翼联合顺丰速运的无人机为主导的全供应链解决方案帮助松茸等高原名贵产品良品率提升30%。

据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了21.7%。其中,蔬菜及食用菌出口377.9亿元,增长了5.5%。相信在这份增长数据中,自然少不了曾被无人机+冷链运输出原产地的优质产品支持。

而在当下无人飞行器发展越发普及、价格愈发趋近平民的趋势下,为乡村发展中的“打通最初一公里”注入更多无人飞行器元素,不失为替代原有先需大兴土木修路、修桥模式的一剂“偏方”,通过无人飞行器搭建起乡村农产品产地到物流集散地之间的桥梁,或许对于乡村发展最初的一步而言,能够节约下大量财政支出成本,为后期乡村发展整体的提升改造,积累下更多“选择”。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829A013RT00?refer=wx_hot

4、央视网:焦点访谈丨美味中的“冷链条”——餐桌内外看变化

从仲夏一直到初秋的今天,异常高温频现,甚至一度演变成烧烤模式。根据气象卫星监测显示,7月至8月中下旬,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一度覆盖了我国4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高温无疑给农产品的流通带来严峻挑战。而冷链成为以蔬果为代表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市民餐桌的关键一环。如何理解冷链?冷链物流在优化农产品流通环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一列满载着640吨新梅的货物列车从新疆喀什站驶出,前往陕西西安市,这是新疆今年开行的首趟新梅冷链专列。

这种先进的铁路冷链物流列车,可以使保鲜箱体24小时不断电,最大限度地保持新梅的鲜度。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经屠宰处理后的新鲜羊肉经过急冻锁鲜之后,被放入冷藏车,送往全国各地,这种“新生代”冷藏车,制冷效果更快、维持温度更稳定,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将车厢温度降低到-18℃,车身一次可装15吨羊肉,48小时内便可抵达全国大部分地区。

冷链,让鲜活农产品可以跨越山海,及时奔赴每一张餐桌,在2022年这个异常炎热的夏季,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鲜活农产品必须在一定温度下保存,才能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损耗,在夏季,果蔬等农产品水分含量高、保鲜保质期短、易损耗等特性尤为突出。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农产品需经历多个流通环节,如何减少损耗,一直以来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着力解决的短板问题。

2010年,记者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交易市场看到,由于冷库的缺乏,很多不能及时卖出去的菜,就这样被白白浪费。有专家曾预计,每年因为冷链物流不足,导致果蔬类流通损失超过千亿。冷链物流这块短板能否补上,不仅关系到农产品流通损耗能否降低,更关系到农业综合效益能否再上台阶。

7月,是晚熟荔枝品种集中上市的季节,在北京的一家生鲜超市里,一款名为仙进奉的荔枝成为今年的热销品且价格不菲。而就在几年前,作为一个没有名气的古老品种,仙进奉还一度需要冒充其他知名品种才能卖得出去。

在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外,仙进奉的产地广州增城区仙村镇基岗村,果农们一清早便开始了紧张忙碌。作为增城荔枝的后起之秀,仙进奉核小爆汁,银白如雪,外形是讨人喜欢的心形。仙进奉荔枝果期只有20天左右,为了保证鲜度及时供应全国,必须要有对时间和温度的精准把控。

预冷成为保证优质荔枝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关键一步。尽管户外温度逼近40℃,在荔枝园旁的这个2000平方米的冷库操作间里,每个人都穿上了棉袄,对刚刚采摘下来的荔枝进行分拣。荔枝只有在冷库内安静待上10个小时左右,才能将原本只有2到3天的保鲜期延长至一周。

除了采摘后的预冷环节,荔枝从产地发货后,存储和运输环节一直到用户手中,都必须维持低温、恒温状态。生鲜直采,以及对冷链技术的充分运用,让包括仙进奉在内的各类荔枝的销售半径不断扩大,种植户们成了直接受益者。

202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春雨芦笋园负责人王崇左创办了春雨芦笋种植基地,租地1600多亩种植芦笋,同时投建了贮藏量30吨左右的芦笋保鲜冷库。冷库不仅延长了芦笋销售时间,更可以结合各地需求调节供应,从而提高合作社和农户议价能力。目前红窑镇芦笋种植面积达11000余亩,年产值2.2亿元,小小的芦笋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事实上,随着芦笋市场的迅速增长,种植户们自建的小冷库已经很难满足需求,涟水电力部门在田间地头建立了小型移动冷库,田头新鲜采摘的芦笋,可以直接进入这个移动式的田头小站预冷,去除“田头热”,有效减少果蔬20%~30%的田头耗损,使预冷芦笋的保鲜期延长3天左右。

目前,一个芦笋乡村振兴产业园已经开始规划兴建。该项目规划建设4个冷库,每个冷库的容积为6000立方米,冷藏能力约700吨,覆盖全县23个芦笋生产基地,将于今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对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大投入,解决的正是农产品“最初一公里”这个关键环节的问题。

“最初一公里”是农产品流通的起点,也是冷链物流建设的重点。据统计,自农业农村部2020年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以来,中央财政以“先建后补”的方式,两年共支持2.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并支持整县推进,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冷链技术的运用,让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幅提升,也给我国食品加工行业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一条古法安徽臭鳜鱼,从选材到腌制,再到制作出锅需要31道工序。让每一条臭鳜鱼都有同样的口感,且全流程安全可追溯,意味着这道安徽名菜,能以预制菜的方式,被更多人所品尝。这些从加工到运输全程冷链的臭鳜鱼,来自1300多公里外的安徽休宁县。

传统臭鳜鱼名气虽大,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出来的口味很难保证人人都吃得惯,回乡创业的吴永学,极力尝试改良传统的臭鳜鱼制作工艺,历时三年,经过多次实验,又上线了一整套机械化设备,终于把臭鳜鱼的制作搬上了流水线,加工制作出肉质口感一致、品质稳定的臭鳜鱼。值得一提的是,在吴永学的牵头下,安徽省地方标准《臭鳜鱼加工技术规程》也顺利出台,从行业层面确保了臭鳜鱼的加工品质。

以冷链为代表的新模式让臭鳜鱼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互联网将传统的食品销售版图不断延伸,目前,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占这家企业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每隔十天,都会有一批腌制好的臭鳜鱼经过密封包装,通过冷链配送运往全国各地。可以预见的是,以冷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的第一份五年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于2021年底正式发布。《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建设“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串接起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形成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朱宁:农产品的供应链最大的变化两个转变,一个是从传统的流通方式向现代化流通方式转变;另外一个转变是从单一的供应链态势向多样化供应链转变,这主要得益于现代化物流、电子商务,还有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方式的转变,使农产品形成了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菜篮子,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南菜北运、西果东输,搭乘冷链物流,食物的旅行更加快捷,人民舌尖上的美好生活也注定更加值得期待。

从田间地头的冷库,到长途跋涉的冷链物流车,还有被冷链赋能的预制菜,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短板可变跳板,弱项也是潜力。“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进一步打通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完善产区“最初一公里”产地流通设施,提升城市15分钟商圈“最后一公里”惠民工程。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将会让我们的餐桌更丰富,“菜篮子”更新鲜。

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8-28/doc-imiziraw0083103.shtml?finpagefr=p_115

5、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农产品冷链建设成绩、瓶颈和发展建议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基本民生的日常所需。同时,有利于实现择期错季销售,能够有效提升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抗风险能力。农产品冷链建设事关“六稳”“六保”,对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家不断发布鼓励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政策,政策红利加速释放。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是关于冷链物流的首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指明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方向和路径。近年来,还有大量行业性的引导、规范、扶持政策推出。例如,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落实优惠电价等措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一批田头仓储保鲜、分拣包装、产后初加工等设施。截至2021年12月末,该项目已支持建设约5.2万个设施,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1800个县(市、区)、7000个乡镇、2.2万个村参与其中。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从2012年11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超3800亿元,年复合增长16.8%。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末期的2倍和3倍左右。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升级。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商已经从单一提供仓储或运输配送服务,逐渐演变成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集成服务不仅高效便捷地满足了客户多场景需求,也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议价能力,对于降本增效和规模化经营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已经实现一体化的网络集成布局,服务从产地到销地延伸至供应链两端。业界领先企业建设产地仓,装配了预冷、保鲜、分级、分选、加工、包装、发货集成化的生产线,生鲜农产品腐损率仅为3.3%,已经低于发达国家的腐损水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高速发展、年轻群体消费习惯改变、新零售业态崛起等,生鲜电商规模迅速扩大。在冷链物流价值链中,生鲜食品占冷链物流的比重接近90%。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消费快速升级的影响下,我国生鲜电商带动农产品冷链物流迅速发展、转型升级,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冷链物流为预制菜行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2021年预制菜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56%。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不足

当前,冷链建设仍显不足,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从产地的“最先一公里”到集散地的“中间一百米”,再到销地的“最后一公里”,冷链还没有配备到全链条诸环节。根据中冷联盟统计发布的《全国冷链物流企业分布图》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冷库保有量达到5224万吨,只能满足不到20%的需求;具有法人企业的冷藏车保有量达到143649辆,但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仅为35%、57%、69%,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从人均保有量看,我国人均冷库占有量仅为每人0.037吨,冷藏车为每万人配有一辆,人均冷链设施拥有率远低于美国、日本与韩国。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区域和结构失衡问题。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仍然存在东多西少、销地多产地少等现象。在存量资源中,老旧设施依然偏多,亟待升级换代和优化配置。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一部分高能耗、低产出的设施设备亟须加速淘汰。特别是农村前端预冷和港站枢纽冷链设施资源不足,冷链物流设施在区域分布、产销地分布、温区功能等方面,存在区域性、结构性失衡问题。

冷链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目前,生鲜电商最大的问题是物流仓储成本太高。据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至40%,损耗率达10%至15%。仓储成本加上生鲜产品保质期有限,若运输过程中出现温度偏差,很容易出现腐坏变质、挤压损坏等问题。因此冷链物流的成本远高于普通快递,仓储物流成本成为最大痛点。

冷链环节上仍有“断链”。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中转联运换装和两端干支衔接易脱冷断链、温控难以确保始终在适宜温度等,导致“最初一公里”和“中间一百米”损耗率高。在仓储运输环节上,生鲜农产品一般是先进入冷藏箱,再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将其冷藏,空间规划方面较为薄弱;在大中型的批发市场中,冷藏设施性能较差,从冷藏车到冷库转运的“软环节”中,往往出现生鲜冻品露天堆放、转运转储环节脱离冷链等问题。而在配送方面,由于基本采用泡沫箱或保温袋,加之配送路线不完善,容易导致货物在配送途中经受不住高温而融化、变质。

农产品冷链出村进城瓶颈亟待突破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现阶段我国冷链基础设施投资布局相对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城市人均冷库容量偏小,农村前端预冷和港站枢纽冷链设施资源不足、冷藏保鲜设施较少、冷藏车难以直达田间地头现象比较普遍。而且,田间预冷设施设备往往需要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设施配套,但是农村相关设施设备建设仍然滞后。冷链各环节利益分配动力不足。农产品电商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分布散、种类杂、监管难等问题突出,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冷链建设的较高投入成本。能够为小农户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标准化仓储、冷链物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又特别少。由于冷藏车、冷库设备、温度控制终端等建设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因此对单一的生鲜电商来说,自主投入建设不现实也不划算,于是就兴起了生鲜电商之间的合作或与第三方合作的经营方式,这就牵扯到利益分配,包括经营利益和政策补贴等。此外,冷链专业人才“培养不出,挽留不下”、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提升缓慢等,仍然制约着冷链发展。

未来,有必要夯实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数字技术贯穿渗透全链条诸环节,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广阔天地,合理引导资本向农产品冷链投资。夯实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用好中央和地方专项支持资金,明确冷链建设的公益属性,争取将乡村振兴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以及专项债券统筹集中使用投入冷链建设。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短板。重点支持农产品产地仓库、冷库、冷藏车等仓储、冷链设施的建设。充分做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全流程衔接和强标准建设。结合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设,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所在地的货运枢纽、主要港口、铁路物流基地、枢纽机场,统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完善干支衔接、区域分拨、仓储配送等冷链运输服务功能,提升冷链运输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兼容性与衔接性,在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实现冷链运作,确保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功能先进、运转安全、效益良好,实现全程可监管、可追溯、可视化。加强冷链物流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冷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冷链知识和专业技能。强化冷链技术业务培训,切实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探索订单式培训、联合制培养等多元化冷链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冷链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加强专业职业院校对冷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化乡村冷链技术人才供给。

提升冷链产业数字化、产业化水平。从农产品源头开始,农产品按标准化分级,直接装入标准化物流筐,按照规范化标准化配备计量称重、视频采集、温湿感应等设施设备,实现仓储保鲜冷链信息的自动采集、汇总处理和统一发布,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追踪监测,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在供应链中不被篡改,筐中农产品直接预冷并进入产地仓存储、分拣,商流信息通过电商平台直接与客户对接。在物流系统中通过数字化进行智能调拨与配送,借助数字化互联互通进行各种资源整合,推动共享物流创新,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全链条信息追溯、农产品直供冷链物流、社区冷链智能配送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优化和改善“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构建冷链物流惠农生态共同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联盟、股权投资等方式合作,与冷链物流企业深入合作,让冷链发展的利益更多惠及农民。各参与主体应加强沟通、促进协同,在政策、市场、技术、金融等多方利好下,构建冷链经济生态共同体,形成共振效应,实现价值升级,推动共同发展。

http://www.moa.gov.cn/xw/bmdt/202208/t20220831_6408216.htm

6、观研天下 :我国疫苗冷链行业波特五力分析,新冠疫苗需求蓄势 冷链物流迎契

疫苗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完善的疫苗冷链需要可靠的冷链设备做支撑,具有高性能、高可靠度的冷链设备,对于保证疫苗的可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疫苗冷链设备包括疫苗冰箱、疫苗冷库,以及保温箱、冷藏车等疫苗运输设备,作为高端医疗科技产品,目前尚属于很小的细分市场。

国内行业概况

(一)疫苗冷链规模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

据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疫苗冷链市场规模为481.4亿元,同比增长23.3%。2019年12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疫苗法》,明确要求对疫苗冷链实现全程追溯、透明接种。近几年国家已投入大量资源以加强全国范围内的疫苗冷链及可追溯系统的建设,预计2022年我国疫苗冷链市场规模将达到544.6亿元。

(二)新冠疫苗需求推动疫苗冷链市场规模扩大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疫苗冷链行业发展趋势调研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了满足几十亿人的接种需求,以及疫苗的冷冻、储藏、运输等要求,我国新冠病毒疫苗增量达到28~42亿支,传导至疫苗冷链市场增量在7.2倍以上,尤其是疫苗安全相关设备市场占比不断提升,此外还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前景。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全国医用冷柜市场销量36万台,同比上年增长33.3%,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2021年销量同比增长58.3%,增幅再创新高。

二、我国疫苗冷链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

疫苗冷链供应商主要是上游和中游生产疫苗冷链设备的企业、提供冷藏服务的公司和参与疫苗运输和仓储的公司。因为疫苗冷链物流与一般商品物流不同,它对冷链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都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例如:流感疫苗需要2℃-8℃的冷藏链,水痘、带状疱疹疫苗需要-20℃的冻链,而埃博拉疫苗则需要-70℃的深度冷链,目前全球药企研发的新冠疫苗,温度要求一般是-20℃至-80℃,这远低于目前大多数药品在运输中的2℃- 8℃标准温度,市面上具备一定规模并符合资质要求的疫苗冷链供应商屈指可数,市场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因此供应商议价能力很高。

(二)购买者议价能力

疫苗冷链购买者主要是下游的药品流通企业、医院、药房等。稳定的冷链运输环节是维持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由于“两票制”的推行,逐步压缩药品流通环节,生产和运营成本降低(例如医院可以直接向疫苗厂下单,价格可以更低),下游议价能力正在逐渐增强,但疫苗厂的配送能力有限,配送范围有限制,冷链物流不可替代,且市场上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较少,购买者选择性不多,因此下游议价能力较弱。

新进入者威胁

1、行业参与者

疫苗冷链行业新加入者威胁有以下几种:疫苗设备供应商、冷链物流企业。

疫苗设备供应商:疫苗冷链利润空间巨大,诸多制造企业看到疫苗冷链行业无限的商机和市场潜力,可能向中下游拓展市场。

冷链物流企业:作为物流业务中的高端场景,疫苗冷链物流利润率及稳定性高于普通物流,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覆盖范围也逐渐扩大,其他原本做食品、其他特殊品等物流企业可能会拓展业务,而原本医药冷链的企业可能转向其他细分市场发展。

2、行业进入壁垒

从物流链来看,疫苗冷链进入壁垒很高,一般生鲜冷链企业短期内进入疫苗冷链很难,可以说医药冷链运输是冷链业界金字塔的顶尖。

一是来自硬件,疫苗冷链按照温度的不同,分为深度冷链(-70℃)、冻链(-20℃)和冷藏链(2℃-8℃)。对于冷链运输工作而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温度控制,而且根据疫苗研发所采用的不同技术路线对其运输和储存环境也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灭活疫苗要在冷藏链条件下配送,核糖核酸(mRNA)疫苗则需要在深度冷链条件下配送。

二是来自软件系统,根据201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疫苗管理法》要求,监视疫苗冷链全过程,管理相关数据,运输冷链的各装置必须配备卫星定位和温度传感装置,实时上传数据并记录,建立可追溯系统。同时,疫苗对运输网络下沉深度要求很高,应具备送达三四线城市甚至村镇级网络覆盖的能力。

因此,仅从物流方面来看,疫苗冷链对于硬件、软件、全程可控、相关认证等要求非常严格,新企业很难入局。

另外,由于疫苗需要全程冷链,企业需要持证上岗,2013《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疫苗冷链物流企业必须有完备的冷链技术和相关运营资质,并要求企业对疫苗配送进行加工、运输、配送等全环节质量检测,其中使用到的所有冷库、冷藏室、冷藏容器及疫苗配送员的资质均需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规范要求。每种疫苗的管理储存也有专门的世卫组织指引,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加上疫苗冷链网的建设是一个重资金投入过程,建立一个冷链仓库至少需要100万元以上的资金投入,一辆符合标准的冷藏车费用至少为50万元,冷链物流的温控系统、运输监控系统与仓库管理系统等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综合来看,相较于普通货物的物流,疫苗冷链运作的标准化和严谨性要求更高,软硬件投入和运营管理成本也更高,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3、行业竞争

目前我国主要的疫苗物流配送企业主要是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四大医药物流龙头,但从对新冠疫苗的需求上来看,目前,国内具备如此严苛物流条件的企业并不算多,仅依靠这些龙头企业很难满足新冠疫苗带来的巨大需求。面对需求的产生,除了医药企业之外,包括顺丰、京东等第三方物流巨头也进入新冠疫苗运输赛道。不过疫苗的冷链系统非常脆弱,越接近供应链的末端,风险就越大。顺丰、京东、三通一达等只能算是个例,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者家电和制造业公司以及电商巨头想要涉足疫苗冷链运输并不容易。

综合来看,行业新进入者威胁很小。疫苗冷链运输这一赛道过于狭窄,狭窄的背后对于那些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是一种机会,尽管由于技术、资质、资金等原因时间会拉长,但是只要保持足够的技术壁垒,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仍然还有进入的机会。

(四)替代品威胁

目前来看,疫苗冷链的替代品威胁很小,因为疫苗运输中冷链物流有不可替代的功效。根据WHO的统计,全球每年约50%的疫苗被浪费,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温度不达标而损耗。疫苗冷链作为高技术产业较生鲜冷链所要求的条件更为严苛,尤其是疫苗运输的全程都离不开冷链的精准温度控制,一般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介入相对困难。此外,物流行业需要的信息检测管理系统技术要求更高,不仅需要随时检测车辆的定位,而且要随时检测疫苗冷链物流所需的温度。

(五)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疫苗冷链行业集中度高,从上游来看,疫苗冷链设备包括疫苗冰箱、疫苗冷库,以及保温箱、冷藏车等疫苗运输设备,作为高端医疗科技产品,目前尚属于很小的细分市场。在该领域,赛默飞世尔、松洋生物、艾本德、利勃海尔等企业在科研领域、生物制药、器械诊断以及实验室设备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这些知名企业发展迅速,产品与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海尔生物医疗、美的生物医疗、中科美菱、澳柯玛、海信等也潜心发展,逐步涉入医用冷藏箱行业,并积极开拓一、二级市场和产品市场。

从中游参与疫苗运输和仓储的公司来看,目前我国主要的疫苗物流配送企业主要是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四大医药物流龙头。另外第三方物流顺丰控股是国内首个初步建立全国性冷链网络的物流公司,网络覆盖具备绝对优势。

营业收入方面,2021年四大头部企业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国药控股营业收入突破5千亿,达5210.51亿元,华润医药营收增长率最高,为16.25%。净利润方面,除九州通为负增长外,其他三家企业净利润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上海医药净利润增长最高,达13.28%。

顺丰与国内疫苗生产企业合作率达到40%,业务覆盖仓储、干线、省/市疾控落地配送,从一类/二类疫苗,到国内首支HPV疫苗,再到“新冠”疫苗,累计配送各类疫苗总数超9亿剂,面向疫苗领域的服务严格落实4个100%(100%自有仓库、车辆资源和员工,100%按照GSP标准验证合格的车辆、仓库,100%无再委托、100%全程监控/全国统一调配)和4个全面(全品类、全覆盖、全环节、全天候)的保障。2021年顺丰冷运及医药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81.63亿元,同比增长25.6%。

综上,疫苗冷链市场并不饱和,技术门槛较高,新进入者威胁很小。全球多地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的背后,是对疫苗冷链的巨大需求,加上原有的免疫规划疫苗生产,对于疫苗原料的需求将非常大,而当新冠疫苗上市后,即使产量达标,也需要通过严格的冷链运输系统输送到全国各地,大量的新冠疫苗配送需求会给物流冷链在配送和仓储方面带来压力,疫苗冷链产业链也将进入竞争、共赢的发展新阶段,从供应链协同角度来看,如果未来能实现疫苗生产、仓储和运输等环节一体化,不仅可以提高疫苗冷链物流效率,降低损耗,加强疫苗企业与第三方疫苗冷链物流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使冷链服务的标准质量相应提升,很大程度上能减轻公众对于疫苗冷链运输环节的质量担心,并且有助于相关企业在疫苗供应链领域形成一个闭环,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跨界而来的企业也会为疫苗冷链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G60GCHP0518H9Q1.html

7、人民日报:深刻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纲要》相关章节全面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双碳”工作,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碳排放法律法规、交易机制尚不健全,技术、标准、人才等基础支撑薄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相当艰巨。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双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有的放矢推动“双碳”工作取得实绩、发挥实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准确把握“双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也应清醒看到,我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开启降碳进程的,降碳任务之重、时间之紧前所未有。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还应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碳关税、碳投资、碳义务等手段增加我国减排责任,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博弈依然激烈。这些都是我们推进“双碳”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应对的挑战。

深入推进“双碳”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坚持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等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以系统观念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发展和减排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要坚持统筹谋划,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活。二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三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系统观念贯穿于“双碳”工作全过程,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基本扭转。实践证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牢固树立系统观念,进一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推动“双碳”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局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我们党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掌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进一步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局工作。

一是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同时,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汇聚起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强大合力。二是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着力提高利用效能。三是进一步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精神,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因地制宜明确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四是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集中力量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运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把握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变革,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的调整和优化,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09/01/c_1128966964.htm

8、头条新闻:菜鸟、顺丰、京东物流:无“智”难行?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成熟,物流行业智慧化的需求空前增大,如今从入库到出库,再到仓储物流,自动化技术贯穿全环节始终。据 AGV/AMR 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领域共有 29 起融资,总金额超 40 亿人民币,其中亿元级以上占比 38%。

曾任亚马逊运营中心总经理刘明说:" 全世界的供应链在亚太,只有亚太地区能做出成本最优秀、最可靠的物流机器人。" 实际上,仓储、运输、配送自动化早已成了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京东、顺丰、菜鸟等各路巨头在此混战已久。

如火如荼的智慧物流战

作为物流智能化程度最深的几大环节,仓、运、配成为了大厂智能物流布局的关键。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推动了智能制造发展,伴随着机器换人的发展浪潮持续蔓延,京东、顺丰、菜鸟等企业,纷纷加大了仓、运、配阶段的自动化投资,以求在新机遇之下抢占行业鳌头。

早在 2012 年,京东物流就开始规划建设 " 亚洲一号 ",计划打造大型的自动化智能物流中心;而自 2015 年以来,菜鸟网络就已经布局物流前沿科研,并组建了自己的物流实验室,在 2016 年于各个不同场景开始启用多款物流机器人;同期,顺丰的科技投入持续维持高位,其用于布局物流链进入智能化、数字化的研发费用,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67.1%,可见各家对智慧物流的争夺投入之大。究其原因,主要涉及两方面。

从效率上看,电子商务使快递需求持续扩大,人工物流碎片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网络零售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到 2021 年全网零售额已经达到了 13.1 万亿元,较 2020 年增加了 1.30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02%,过去物流人员的劳动效率在今天,恐怕需要增付不止几倍的人力成本,而智慧物流的优势正是解决效率和成本难平衡的难题,而物流巨头布局物流机器人项目,正是为不久后的全面物流智能赛道提前预热。

从大环境来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不断引导着智慧物流,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自 2016 年国家开始部署推进互联网 + 物流开始,以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引导的智慧物流模式逐渐成为了物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这为各大电商、物流企业普遍发力物流自动化,建设自动仓储、完善自动配送奠定了外部基础。

据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 1300 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达 36.6 万台。工业机器人的高产意味着自动化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由于机器人能够改善传统物流运营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物流行业对智能化的需求也空前高涨。作为物流中的重要环节,仓运配阶段的智能布局也逐步成为企业间的核心竞争点。

京东稳扎稳打

随着京东从 3C 品类向日用、生鲜百货等全品类战略的业务拓展,大量的商品、订单积累使需要在物流建设上做出调整以适应现状。据京东官方数据显示,2018 年京东物流员工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重为 46.4%,数十亿自营订单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下人工成本陡升,由此推动京东物流全面铺开智慧物流建设大幕,京东也开启了全面的物流数字化。

一方面,京东通过构建大规模智能仓,夯实仓储物流大网的 " 硬实力 "。据了解,目前京东物流已形成了以 43 座 " 亚洲一号 " 和全国范围内运营的约 1400 个仓库为核心的仓配物流网络,并由此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软硬件协同的智慧物流骨干网。

硬件方面," 亚洲一号 " 拥有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分拣机等先进设备,分拣处理能力超过 20000 件 / 小时,分拣准确率超过 99.99%;软件方面,仓库管理、控制、分拣和配送信息系统等均由京东公司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个系统由京东公司总集成,90% 以上操作已实现自动化,极大地提升了货物在仓配阶段按需配送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智慧仓网基础上,京东通过搭建 " 天地狼 - 三维移动机器人货到人系统 ",形成物流智能化闭环,极大地促进了京东物流全环节的降本增效。作为京东物流智能机器人家族中的一员,由京东团队研发的天地狼系统在亚洲一号仓内全面铺开,从内部解决了从 " 人找货 " 到 " 货找人 " 的问题。

据了解,天地狼系统兼备立库存储和柔性搬运功能,可以实现 3-20 米的高密度立体存储,具备高灵活性、高柔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是国内首创的三维移动机器人方式。其不仅突破了传统移动机器人只能在二维空间行走的限制,还能够根据调度指令,实现单机同时在地面与货架多重空间行走,通过高强度的协调工作构建了物流智慧化的闭环。

智慧仓和天地狼系统的结合,在仓储阶段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京东智慧物流能力的提升。据官方数据显示,天地狼系统的作业使得京东仓储面积节省了 10000 平方米以上,拣选效率提升了 80%,作业人效提升了 230%,拣货准确率提升至 99.99%。由此可见,智慧物流给其带来的改变之大。

菜鸟迈向自研

不同于京东系在基础设施上的雄厚实力,菜鸟的智能仓建设和运配力上一直有时效性的痛点。自菜鸟成立以来,每逢购物节就有因为物流爆仓而导致的快递延误问题,经常遭到消费者的吐槽,面对 SKU 数量众多、商品体积差异大、存储空间浪费多、仓储机器人协同难度大等一系列电商环境带来的市场挑战。

为缓解仓库的储备、运营压力,菜鸟选择用自身的算力优势与 AMR 厂商合作以补上智能仓的短板,加快其布局智慧物流的步伐。

其一,菜鸟用自身的算力技术携手快仓,意图实现全自动应用进入物流仓储长链,为其自身打造出较为完备的智慧物流体系。据了解,快仓作为全球领先的 AMR 厂商,2021 年开始就与菜鸟网络联手打造了智能仓库,使 M60 搬运机器人在 SKU 数约 34000+ 的总量下,准确率仍达到了 99.99%,助力菜鸟实现了智慧仓中 1000 台以上 AGV 多车协同工作的完成。

其二,为了破解大负载引发的全自动化物流建设难题,菜鸟开始通过技术自研,谋求重物运输壁垒的新打法。快仓系统虽然十分高效,但在现阶段只适用中小件商品的分拣,大重货物的分拣环节仍需菜鸟安排人力配合,于是 2022 年 7 月,菜鸟通过完全自研,在仓储自动化领域推出了托盘四向穿梭车。

托盘四向穿梭车整合了 AGV 的优点,通过叠加阿里算法先进的调度能力,突破了重物运输壁垒。据官方内容显示,托盘四向穿梭车使用了机械式顶举机构,突破了最高负载 1500kg 的运输关卡,能更加灵活地部署在各类体积、各型仓库中,由此实现了大重物也能 " 存拣一体 " 的自动化进程。

从联手快仓到自研穿梭车,在阿里算法的支持下,菜鸟逐步夯实自身的物流能力。目前来看,菜鸟自研穿梭车只是开始,未来随着行业性智慧物流趋势的形成,未来类似穿梭车自研的动作菜鸟也许会做的更多。

顺丰加固护城河

与电商巨头大举进军智慧物流行业不同,送快递出身的顺丰,则将其核心焦点放在了布局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上。据全球权威市场研究机构 Interact Analysis 发布显示,"2025 年仓储物流领域的全球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近 100 亿美元,其中应用于第三方物流行业的移动机器人出货量预计超 15 万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01.3%。"

据顺丰官方数据显示,顺丰 2021 全年总收入为 2072 亿,在总营收和净利润上虽压京东、菜鸟一头,但其在 AMR 技术上筹备较晚,这使得顺丰在仓储阶段的智能应用稍晚于电商一系,由此,顺丰展开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方面,为减少人力投入、提高仓储效率,顺丰采取了 " 智能 + 快递 " 的战略布局。其一,基于算法识别和数据分发逻辑,顺丰的自动分拣系统可以提前识别产品的目的地,然后准确分拣,其峰值能力可达 15 万件 / 小时,这有效地缓解了其在物流旺季的分拣压力,实现了最大化的降本增效。

其二,为巩固其物流业的龙头地位,顺丰在无人机物流配送技术上不断精进,不断补齐无人机配送缺口。2022 年 5 月上线的丰翼 ARK40 无人机在运载量、速度与安全性上有口皆碑,同时为同城急送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基于上述作用顺丰独特的航空物流网络,在效率、服务度上延续了顺丰的口碑,并且深化了顺丰航空智能物流在行业内的先行优势。

另一方面,基于自身在 AMR 技术上的不足,顺丰频频出手与业内巨头强强联合以求补足短板。2021 年,顺丰与 AMR 引领者极智嘉,宣布战略全面升级,目前已在多个区域展开紧密合作,包括在广州、上海的智能仓成功落地,以及在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部署逾千台 AMR,将极智嘉高水平的自动化技术与顺丰的物流链相结合。

然而,持续深入物流链数字生态和智能化升级远不止于此。2022 年,顺丰供应链又再次携手海康机器人,共同打造上万平米的全自动化仓库,投入多台潜伏机器人和全向叉取机器人高效运作于智慧仓。总之,依托这些动作,顺丰正在基于自己的能力圈,构筑自己的智慧物流方案和行业护城河。

小结

放眼未来,物流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使仓库的储存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节约人工成本提升作业效率,成为助推物流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新机遇,智慧物流的概念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必将在人们的未来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智能机器人被应用到物流链条中,数智化与物流产业的不断融合,正在为物流业带去深刻的变革。从目前来看,仓运配三大阶段的智慧物流正在逐步完善中,未来更全面的物流智能化或有望成为行业变革的全新着力点。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b6a9fb15ec02bda399ef2/

9、人民日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中国机遇世界共享

通过自动驾驶数智科技体验舱,体验智能网联带来的出行变化;通过云上互动数字展,领略大足石刻的魅力;通过柔性生产线,感受传统制造企业迈向高端定制生产……在日前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令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数字产业化深入推进,关键技术加快攻关,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与此同时,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数字经济合作方兴未艾,为推动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数字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强基建,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信息共享、高清视频、智能天气……依托大数据产业,河北省怀来县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提供一系列技术服务。昔日以葡萄种植闻名的怀来县,正在迅速拥抱大数据产业。截至2021年底,怀来大数据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落地11家数据中心企业和2家软件龙头企业。

从农业县到大数据产业高地,怀来县的转型是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例证。从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年平均增速达到15.9%。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是成功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工业化转型的范例,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截至6月底,中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300多个城市。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这是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优势。

“中国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促使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表示,中国在通信网络、新技术和算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巴西卡布拉尔皇家基金会商学院教授卡洛斯·阿鲁达表示,数字经济的成功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在数字化方面的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进一步带动数字创新投资,形成了良性循环。中国建设包容性极强的数字基础设施,为平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抓创新,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机遇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月底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中国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21年,信息领域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3万件,全球占比超过1/3。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5G技术全面领先,高性能计算保持优势,全球超算500强中上榜数量持续蝉联第一。

“中国科技实力已经从跟跑转变为跟跑和并跑并行,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中国自主研发了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特别是5G、人工智能等的应用加快了数字经济增长。”汤之敏表示,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德国电视一台网站报道,德国专利商标局的年度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在数字技术方面的创新速度正大幅提升。2021年,在与数字化相关的所有重要技术领域,在德国的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均较上一年显著增加。德国专利商标局局长科妮莉亚·鲁德洛夫—沙弗表示:“中国的创新动力强大。”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认为,中国已研发出拥有百亿亿次数学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有能力在未来几年占据超算领域的高地。中国在超算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成就由中国科研人员使用自主技术独立完成,尤其引人瞩目。

中国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也为外企开拓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机遇。今年6月,德国西门子在上海设立在华首个智能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中心,拓展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7月,瑞士ABB集团与中国电信、华为达成合作,融合三方前沿通信和自动化配网技术,推进5G智慧配电解决方案;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正以开放智能的混合云平台为核心,积极与中国企业合作,助力数字化转型。

法国泰雷兹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帕特里斯·凯恩表示,中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各行各业加快融合,有力推动了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泰雷兹等跨国企业受益良多。

重合作,助力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数字经济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数字贸易竞争力持续增强。去年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制定实施“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启动数字创新工程,与东盟国家举办中国—东盟数字部长会议和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论坛,推动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稳步拓展。

在东南亚,中企助力泰国启动5G智慧医院项目试点,促进服务流程智能化转型,提高救治率,便利民众就医;在拉美,中国与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合作,助力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非洲,中国与国际电信联盟合作启动技术援助及培训项目,助力建设“数字乌干达”,中国与莫桑比克在数字连接、国家政务云平台和数字人才建设等领域携手,助其推进安全高效的数字治理……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数字化转型,到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中国广泛开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中国的经验表明,数字科技在减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中国开展数字支付、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方面合作,可以有效减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阿鲁达说。

“突尼斯与中国在信息通信、北斗导航等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事实证明,与中国加强数字经济合作是必然趋势。”突尼斯通信技术部部长纳吉表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表示,东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强劲,与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

近年来,中国积极搭建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5G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开放平台,与各国加强数字领域合作,积极开展双边、多边数字治理合作,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从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到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有助于各国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8/29/586597.shtml

10、中国网科技 :菜鸟智慧国际货运亮相服贸会 端到端物流助力全球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9月1日,以“服务合作促发展,绿色创新迎未来”为主题的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简称“服贸会”)正式开幕。菜鸟携智慧国际货运系统、“极速版”国际快递服务、物流绿色减碳“黑科技”等亮相首钢展区。

当前,全球疫情起伏反复,不稳定因素增多,我进出口国外贸逆势而上,今年前7个月实现同比增长10.4%。国货品牌“组团”出海成新趋势,对跨境物流提出更高效、更稳定、更绿色等新要求。

菜鸟在此次服贸会上围绕绿色减碳,首次面向公众展示减碳“黑科技”——绿色物流供应链碳账单智慧平台,打造全链路减碳新模式。使用该智慧系统看板,商家可以随时一键生成物流全链路的“碳账单”,每个减碳环节清晰可见。据菜鸟统计,使用菜鸟低碳供应链的包裹,从仓库、分拣、派送、收件到回收全流程平均减碳180克。

跨境电商呈现“小批量”“高频次”和“碎片化”特点,亟需高确定性的端到端跨境物流。此次参展的菜鸟智慧国际货运系统看板,可以实现货物从国内工厂到海外仓的流转过程中,每个运输节点的可视化与可追踪,全面提升物流稳定性;此外,菜鸟还推出中美海运港到仓“晚到必赔”、海外24小时极速提货等高效物流服务,为国货出海全面提效,平均为商家节约2-5天的运输时间。

快递出海成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3月,菜鸟运营的中国-南美包机平均每周8班,国货30小时直达巴西;欧美线路方面,持续优化“10美元5日达”快线产品,联手速卖通,对西班牙、法国等无忧优先线路进行全面升级,从揽收到妥投仅需7个自然日即可将包裹送达海外消费者;此外,通过快网揽收方式提升揽收时效,并提供超限时达赔付保障,部分重量段的物流费用降低超30%,进一步增加商品竞争力,助力国货出海。

值得一提的是,菜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加紧仓干线与网布局。菜鸟马来西亚吉隆坡eHub半年时间内累计为小企业节省通关时间约3000万个小时,运营每周10班包机从杭州直飞吉隆坡和新加坡,实现中国商家包裹72小时内送达东南亚;在以色列,菜鸟分拨中心运用地址解析等数智物流技术,包裹仅需经过1次分拨就能直接进入末端配送环节,为线路末端配送时效优化约25%。

据悉,菜鸟海外仓业务覆盖亚欧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设有16个官方海外仓,仓所在国三日达,部分城市次日达,泛欧9国五日达,并提供头程配送、“一盘货”的多模式库存共享及本地配送等服务。预计今年内,菜鸟还将新增4大海外仓,覆盖美东、中、西三地的核心物流枢纽,全球密集“织网”,并进一步提升尾程配送的物流时效。

菜鸟国际负责人在现场告诉记者,随着中国产业链高质量增长,品牌出海推动国际供应链转型。我们希望借助服贸会搭建的国际化平台,深度参与和支持全球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通过打造数智化的国际端到端物流履约服务,为“国货出海”拓展国际物流大通。

http://tech.china.com.cn/roll/20220901/390614.shtml

11、物流产品网:制造业物流发展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竞争的激烈,物流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润空间的重要一环,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以物流为内涵的供应链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在此,就“链”起来与“融”合好两大问题,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链起来

1、制造供应链现状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具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接近10%,以华为、大疆,海康威视为骨干的高新制造业不断释放出中国制造的强大发展动力。

数据显示,工业品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到消费端整个流程中90%以上的时间处于物流环节,因此,物流在供应链中很重要,起到“搭”链的作用。

关于供应链这个名词,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指的是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企业、信息等构成的链条,或者称网络。

我国用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的几百年之路,这令世界惊叹的变化背后,正是一条条遍布世界的供应链连在一起的结果。

制造业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关键在供应链,进入2022年,在新冠疫情和世界变局之下,“供应链”这个词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新冠疫情之下,供应链弹性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强、物流业制造业联动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们不仅要看到制造业供应链存在的挑战,更要看到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优势。随着国际贸易争端的加剧与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供应链“脱钩”的话题渐成热点。

中国承受着高端制造业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回流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加速转移的“双向挤压”,产业的转移必然导致供应链的溢出。另一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与供应链网络,也拥有最大规模的市场。

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间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运作中要深度融合,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协作过程中,如何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灵活性、协同性,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做到不断链?

当前全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十分重要,制约制造业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压力,则是来源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要做到不断链,就要找准“痛点”,疏解“堵点”,明确了“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循环”的基本思路。

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物流企业主动深入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制造业物流供应链条长且容易断层,要提升各物流环节的衔接度和紧密度,没有在优化全局供应链的角度去设置物流节点,可能与制造流程脱节。

制造业的生产端物流、采购端物流、销售端物流以及交付端物流,都有各自的服务特殊性和侧重点,都在供应链中得到反映,解决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信息不对称、不明确,打破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屏障,实现共赢。

供应链高度整合上下游。上下游企业协同互动,致力于建设覆盖面广的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汽车生产的整个供应链是较复杂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之一,汽车和后来的手机行业,作为改造供应链的最大需求者,正在想方设法地把上下游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深度融合”体现在物流业与制造业在供应链全链条上的战略合作、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现代供应链形成的一大特征,是从需求端出发,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就是定制化制造,一种新时代的制造模式,与现代消费相联系。是按照上游订单为主,去采购、生产,这种反向生产方式,决定了供应链的重要性。

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在智慧物流的加持下,优化制造业生产流程,发展定制化生产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在供应链流程设计,整体方案策划、供应链全环节服务上进行创新。

智能制造风口下,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最终销售,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物流系统正在成为推动制造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制造企业构建柔性供应链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提供了可能。

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升级的发展趋势下,制造企业在生产模式转型和构建柔性供应链的过程中遇到挑战,从信息化角度来说,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在协作过程中,如何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灵活性、协同性,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采购、生产制造、物流等供应链要素不断趋于智能化,由技术驱动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服务将成为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的核心,供应链变革和制造的升级发展,要求物流行业提供匹配的新服务,增强供应链内在韧性,实行多条供应链并行并缩短其长度。

通过将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计算与制造技术融合,物流企业加快构建智慧供应链平台,形成智慧物流供应链生态圈,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二、融合好

物流贯穿生产和销售的所有环节,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支撑,如何让物流系统满足智能制造时代的企业发展需求,让二者有效融合,是当前政府与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物流业与制造业在推动融合的广度不大,深度不够,在华投资的400多家500强企业,90%左右的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而中国的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不超过20%。

物流不创造价值,但物流能保障企业价值,近年来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趋势不断增强,抗疫期间,物流业与制造业上演了不少联动融合的故事。

如何做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这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

1、政策因素

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具有政策红利。政策分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国家政策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方面,而地方政策,特别是制造大省、制造强市的政策具有针对性,主要从规划上着手,解决生产园区与物流园隔离的问题。

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与产业园区布局统筹不够,不能实现有机衔接和协同联动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变传统观念,改造业务流程,分离外包物流业务,通过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积极推进供应链管理,降低制造业成本和物流成本。

引导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沟通,业务联动,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山东政府推动山东350户大企业集团带头剥离物流服务环节,实现主辅分离。

国家政策大礼包是2020年,13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促进物流业制造业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

《方案》从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培育融合发展标杆企业,通过试点示范方式鼓励骨干企业先行先试,为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形成可抄写的作业本。

2、融合破局

物流与制造,也可以说是生产与交付,但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还存在融合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等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制造类企业重产品生产、轻物流管理,尤其是内部物流,造成物料到达不准时、车间物料调动混乱、零部件配套性差等现象;制造业领域存量物流资源整合和开放程度不足,制造企业内部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

低成本是物流的核心,也是二者融合的基础,二者融合发展要符合持续性,低成本的要求。

制造业在生产端的降本空间,远小于在物流端的降本空间,物流,就是物料的流动,运输的本质是位移,因此,追求单件物料的低成本的位置移动;仓储的本质是物料的调节与储存,零库存是其理想状况,不断供是其根本要求。制造企业需要通过精益生产在不确定中寻找规律,通过科学的物流体系来管理需求的不稳定,达到仓储的最高境界。

在二者融合中,不同企业的战略导向不同,因此,要考虑企业投入的资源和发展要求。

物流业与制造业主体的融合,表现在设施设备融合联动,业务流程融合协同,也就是说技术融合、装备共用,AGV、自动化立体库、垂直提升机、码垛机器人、输送线等设备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只有将各类设备与作业流程很好地衔接起来,才能把设备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

从人的角度说,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信任、忠诚,沟通是保证融合良好发展的基础,目前,双方信息资源融合互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断点,导致融合层次不够、融合深度不高。

举一个融合较好的例子:海尔将战略聚焦智能制造核心业务,通过建立开放的体系,吸引国际一流社会化物流资源,将售后备件仓储运输、所有制造工厂原材料厂内配送及成品仓储发货业务进行无缝外包,实现了端到端一站式物流服务体系,以精益化生产物流模式,取代了原有粗放的生产物流模式。

大宗商品领域的两业融合水平相比其他领域的两业融合度较低、挖掘的潜力较大。

3、由浅入深

从两业联动到两业融合,是一个重大进步。“两业联动”强调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间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而两业融合,是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飞跃,是质变过程,发挥1+1大于2的作用。

也可以这样说:两业融合范围更广、程度更高、联动更加紧密。“两业联动”是“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是“两业联动”的高级形态和必然趋势。

对于制造业来说,这种融合不仅是外部的,是供应、销售方面的融合,更是工厂内部的物流融合,经典的传送带流水线,就是物流与制造业厂内融合的典型例子。

更高一级的融合是渗透到厂内物流,甚至是车间物流和流水线物流上,尤其是柔性制造模式下,对入厂物流的灵活性、及时性和协同性提出很高要求。

科技赋能的厂内物流拥有巨大价值,而在实际落地中,工业物流服务,或者说厂内物流的发力路径要根据不同细分制造行业产业链和产品特点,从单点制造、线(端到端一体化价值链重塑)、面(数字化供应链网络协同)三个维度思考。

两业深度融合,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学习、吸收。

4、相互促进

“制造+物流”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制造的进步与物流的发展。物流服务的快速发展是一种发展趋势,它渗透到制造业,推动了制造业核心产品的研发提升和结构升级。

所谓的融合不是过去的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服务的传统物流模式,而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5、智能赋能

智能制造已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创新升级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型物流技术装备,提高二者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例如:中国邮政在青岛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形成配套的入厂仓配中心,按照客户要求提供业内先进的多层穿梭车系统、托盘自动密集型存取系统、“货到人”AGV拣选系统等自动化模式。

人机互动、人机相融,这是未来物流领域的较高境界,柔性化,定制化是未来智能制造的方向,二者融合于一体化。

将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纳入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信息资源共享基础,全流程的大数据采集与信息库的搭建,为推进物流业和制造业的相互支持、渗透互融提供了可靠保障。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G37P2L10514DCU1.html

12、人民日报:不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今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列为工作原则之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有助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同时,我国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才能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让需求更好地引领优化供给,让供给更好地服务扩大需求。

在统一市场规则方面积极作为。建设统一大市场的首要前提是基础制度规则的统一。《意见》从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等4个方面作出了系统部署。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4个方面的制度犹如四大支柱,在规范行政权力边界的同时,也创造出让企业良性竞争、让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有助于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

在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方面积极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不断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增强在开放环境中动态维护市场稳定、经济安全的能力,有序扩大统一大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监管规则要统一。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明确监管内容和监管规则,理清责任链条。监管执法要强化。推进维护统一市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量。监管能力要提升。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方式,加强各类监管的衔接配合。

在优先推进区域协作方面积极作为。推进区域协作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要处理好全局系统谋划与优先推进区域协作之间的关系。比如,统筹谋划区域间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事项,建立公共品供给协同治理机制和税收收入分享机制,等等。此外,在绩效联合考核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等方面也要深化改革,在重点区域内积极探索新型协同治理模式。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破除阻碍市场发展和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要素自由流动并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大市场。充分认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做到全国一盘棋、统一大市场、畅通大循环,定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09/01/c_1128967048.htm

13、经济参考报:数字技术拓展服务贸易发展新空间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数字贸易的政策举措;加强平台建设,培育数字贸易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强规则对接,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9月1日,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期间,相关部门释放了一系列支持数字贸易发展的利好。

服贸会上,不少专家和参展商对记者表示,数字技术拓展了服务发展贸易新空间,推动大量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发展,未来更广阔的服务贸易市场值得期待。

科技感满满 新产品新服务纷纷亮相

走入服贸会首钢园展区5号馆,菜鸟智慧国际货运系统、“极速版”国际快递服务、物流绿色减碳“黑科技”映入眼帘。智慧国际货运系统看板上,参观者只需输入几个物流参数,就可以清晰看到包裹从中国到海外的运输全路径,每个重要物流节点都有显著标识。菜鸟国际现场讲解员告诉记者,该系统可以提升全程海运物流效率30%以上。

“有了这个出海‘神器’,从国内仓库和港口、美国港口、海外仓和尾程配送等每个货物流转环节,后台都一目了然。”苏州得尔达高级经理张晓峰感叹。

在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展区,不少参展商带来的是服务解决方案。

北京八月瓜科技有限公司是“专精特新”科技企业代表,八月瓜“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生态’体系”曾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10个最佳实践案例”。该公司董事长助理任华星介绍,公司此次重点推介的“创新大脑”,构建涵盖世界110多个国家1.5亿条专利数据库,整合全球科技创新数据资源,与德国、芬兰、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国际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服务。

跨境支付服务在跨境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技助推下,跨境支付更加高效便捷。在金融服务展区内,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展示了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核心系统——CIPS系统的新产品和新成果。工作人员介绍,为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效率、透明度,公司推出的CIPS支付透镜服务通过融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为全球人民币用户提供即时、完整、覆盖全链路、一站式的支付状态穿透式展示服务。

技术赋能 激发服务贸易潜力释放

数字技术等新科技发展,在带来新产品新服务的同时,也开启着服务贸易新空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在服贸会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和前沿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超过63%。但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只有44%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会嘉宾表示,随着大量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远程服务、非接触经济等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这在企业身上也得到了印证。任华星说,八月瓜先后将日本的抛光粉技术、韩国的高锰钢技术、匈牙利的土壤改良技术引进国内,将PVC超滤膜水处理技术、防弹衣技术等推广到菲律宾,2022年1至8月份,公司新增合同额超亿元,其中国际服务营业额增长50%。

更多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举措还将推出。商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盛秋平在上述论坛上表示,商务部将着力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数字贸易创新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数字贸易的政策举措。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培育数字贸易发展的良好生态。三是加强规则对接,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四是加强国际合作,营造共促数字贸易的国际环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工信部将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做强做优做大。一是持续优化网络布局,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积极营造数据治理生态;三是抢抓数据交易机遇,打造数字贸易发展新优势;四是发挥数据要素引领作用,纵深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五是以开放协同为动力,强化全球数字化合作。

看好广阔市场 企业积极拓展合作

广阔的市场空间也给企业带来信心。不少参会参展企业对记者表示,看好服贸会搭建的平台,将积极拓展合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扩展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业务。

德勤负责人表示,服贸会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同步推进屏对屏、面对面的企业交流和洽谈,帮助企业多方拓展商机,对冲疫情影响,也充分展现了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菜鸟国际负责人说,随着中国产业链高质量增长,品牌出海推动国际供应链转型。“我们希望借助服贸会搭建的国际化平台,深度参与和支持全球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通过打造数智化的国际端到端物流履约服务,为‘国货出海’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

沙特阿拉伯阿吉兰兄弟控股集团首次亮相服贸会。集团副董事长穆罕默德·艾尔·阿吉兰说,集团已经深耕中国市场20多年,本次参展服贸会就是想借助展会平台,与更多中国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金融科技、自动化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携手更多优秀中国企业,拓展除了贸易及传统行业合作之外更多的领域和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和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使数字贸易发展的国际市场日益宽广,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认为。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9/02/587244.shtml

14、【江苏】自贸试验区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案例发布——它们凭什么脱颖而出?

8月30日,江苏自贸试验区迎来揭牌三周年。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三年来,三个片区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96项。其中,10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江苏自贸试验区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案例。

它们凭什么脱颖而出?每个制度创新案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实践效果怎么样?

敢闯敢试,“吃螃蟹”的勇气

10项入选的制度创新案例有何共性?首先便是“首创性”。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成果中,全国首创7项,省内首创3项,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特色鲜明。

江苏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王存说,“我们从创新性、实效性、系统集成性、可操作性、风险可控性、地区特色等维度,经初评及专家现场评审,遴选出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成果。”

不仅可以捕捉到江豚出没,还可以监测肉眼不可见的化工管道气体微泄漏......这个功能强大的“家伙”是来自南京片区“生态眼”智慧平台。这一平台融合18个市级涉江部门24个信息化系统,接入水质、空气质量等传感设备数据及监控视频,被称作长江生态保护的“决策大脑”,可以察觉到其负责范围内的“一举一动”。

实践中,通过水质反演结果分析,“生态眼”发现片区绿水湾水质明显异常,结合无人机现场查勘,发现非法布设渔网区域0.25平方公里,第一时间督促整改,在最短时间内使该区域水质得到恢复。通过遥感卫星监测到违规大棚种植区0.02平方公里,及时通报整改,持续加强对该区域的卫星影像分析,直至大棚全部拆除,实现足不出户网上监督。

电子劳动合同怎么签?曾经企业面临想签不敢签、想签不会签的问题......这源于国内尚无劳动合同电子签订相关的指导性文件。苏州片区第一个“吃螃蟹”,制定并发布全国首个电子劳动合同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企业签订行为,降低了企业成本。同时,开发了合同数据政企接口,方便企业一键报送合同信息,同时实现劳动者社会保险登记,大大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

目前,苏州片区已有5千多家企业启用电子劳动合同,8万多名劳动者签署电子劳动合同。听听这项政策受益的企业怎么说?据友达光电负责人介绍,仅签订劳动合同一项,每年可以降低成本100万元。此外,电子劳动合同对用工规模较大或职工分散全国各地的企业更具应用价值,同程旅游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应用电子劳动合同后提升签署效率99%,实现无延迟实时办理。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扬澄说,苏州片区将发挥好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的独特优势,开展更多的“首创性”“原创性”探索,把苏州自贸片区打造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的重大平台。

以往中欧班列保税转口离境货物与国内一般贸易出口货物不可同箱混拼,必须分别装箱、按照铁路配载要求配成整车皮才能发运。连云港片区根据企业诉求,首创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新模式,即保税转口离境货物与国内一般贸易出口货物拼装在同一个集装箱内进行发运,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等待时间,提升国际班列的装箱发运效率。

截至今年3月,连云港等地参与混拼的保税货物近490票,保税货值超434万美元,混拼货值超1020万美元,平均每票为企业节省73%的物流成本。同时,解决了以往监管模式下铁路班列需凑整发运、交货期长的问题,平均每票为企业节约发运等待时间15天以上。

聚焦定位,江苏特色鲜明

按照总体方案确定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定位,三个片区入选的案例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江苏特色鲜明。

生物医药产业是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的共性优势。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此前,苏州片区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反映由于医疗器械商品HS编码分类问题,在进口研发用医疗器械及零部件时,因产品无医疗器械注册证而无法通关,造成研发项目停滞,影响创新研发进程,不利于推动科研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企业遇到的难题,苏州片区积极探索试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截至今年6月,苏州片区已有20家企业提交381批次备案申请,通过备案后,相关产品将得以顺利通关,尽快投入研发,加快医疗器械新产品的开发与上市速度。新冠疫苗研发企业艾棣维欣(苏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是这项政策的受益企业,时间重回2020年,该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宾博士介绍,“当时正是二月底、三月初国际航班断流时,如果按常规流程,研发所需的进口材料需要三四个月才能拿到,通过这项政策开辟的绿色通道,我们从提出申请到拿到材料只用了不到一星期。”

产业竞争力,离不开完善的配套服务和平台作支撑。入选的“‘1+N’科创融资综合解决方案”,是南京片区根据科创企业成长特点与资金需求,推出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综合解决方案“灵雀计划”,构建以政银科技贷款为核心的多样化科技金融产品体系,以金融产品创新助推科创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支持企业发展“1+N”模式在解决企业融资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截至2020年12月,片区共集聚科技类基金90余家、创投机构84家,科技金融服务覆盖科技类企业1000余家,企业获得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支持近70亿元。

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说,南京片区搭建“科创数金”政企银一体化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全国首创了基于区块链的智能保理平台,累计实现供应链融资70多亿元,通过“科技增信”为企业融资赋能。

二手集装箱交易规范化,是连云港片区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以二手集装箱交易平台“箱咖集市”为载体,线上撮合交易,推进交易规范化、标准化,合理调配二手集装箱市场资源,提高二手集装箱使用频率及周转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国内独家发布二手集装箱价格指数,为中欧班列物流供应链市场提供可参考依据,填补国内二手集装箱市场空白,促进二手集装箱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需求导向,企业获得感强

10项入选的制度创新案例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强化协同联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针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许可环节申报材料多、办理程序复杂、企业往返“跑腿多”等问题,南京片区通过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加强监管等措施,再造审批工作流程,实现审批许可“一次办好”、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截至去年10月,已完成“拿地即开工”施工许可改革试点应用案例18个,平均节省审批时间3个月以上。

“拿地即开工”受惠项目南京国际健康城实验学校,当年在拿到施工许可证后即刻动工。“没想到,在我们向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提交相关资料后,现场很快就拿到了施工许可证,真的是大大减轻了人力成本,有助企业合理、合法、有序地推进工程建设。”南京国际健康城实验学校(托马斯国际学校)工程负责人表示。

如何进一步提升物流时效?在苏州片区,企业采用“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模式,物流时效提升6小时以上;通过减少上海货代仓库环节、取消相关收费、避免二次装卸运输、实现集拼规模运输等手段,每单货物实际节约物流成本15%-25%左右。7月,“空运直通港”迎来升级版。苏州片区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站有限公司完成首票货站直提试操作。据了解,首票货物来自苏州片区企业和舰芯片,从航班落地到舱单完成仅用时2小时40分钟。和舰芯片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的货物由于货值高、严温控、易损坏的特性,对空运物流的时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登录平台,用手指点点就能看到各类新闻速递、行业动态及政策解读;搜索附近就能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仓储载体;只需选择起运地和目的地,就能一键匹配各类国际物流解决方案……由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打造的苏州片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用大数据凝聚物流“智慧”,为企业提供物流政策、地图、方案等全方位的服务。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完成国内284处仓库地理信息的标注,覆盖仓库总面积337.8万平方米,收集国内外货运时效及报价超16万条。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平台还将新增“空运直通港”“园区班列”等新业务的网上订舱功能,实现物流价值链数据多元化,进一步完善物流产业链,推动苏州自贸片区实现数字物流到数智物流的华丽转身。

连云港片区开展海事政务闭环管理,海事政务事项可通过邮寄受理、网上审批、邮寄发证的形式办理,实现“不见面”审批。2019年9月实施以来,办理业务量累计超13万件,占总业务量的97%以上,平均每件业务压缩审批时间约5个工作日,整体办事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65%,平均每年压缩审批时限约30万个工作日,节省各类经济成本过亿元。其中,受理通过邮寄方式来件业务近千件,邮寄发证25348本,惠及全国各地船员2万余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磊说,连云港片区将继续发挥陆海联运优势,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海港,进一步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改革,不断提升连云港自贸片区的开放能级。

http://news.xhby.net/index/202209/t20220902_7682963.shtml

15、【苏州】加快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 到2025年村级服务站覆盖率超90%

近日,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苏州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或快递产业园区不少于2个、镇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不少于5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不少于900个,实现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90%以上,形成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双向畅通的县、镇、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农村寄递物流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便民惠民寄递服务全面覆盖。

“实施意见”要求,完善农村邮政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末端共同配送体系、优化协同发展体系、构建冷链寄递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期间实现所有乡镇邮政网点承接代收代办代缴等各类农村公共服务,推动有条件的邮政便民服务站、村邮站承接农村公共服务,实现“一点多能”。统筹农村地区寄递物流资源,鼓励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商贸流通等物流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有效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充分发挥邮政快递服务农村电商的主渠道作用,推动运输集约化、设备标准化、流程信息化,“十四五”期间建设1个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带动提升寄递物流对农村电商的定制化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在全市新建不少于30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围绕发展目标,苏州列出5项重点任务,今后将全面推进“快递进村”,积极推动农产品上行,完善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切实保障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持续深化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

参与“实施意见”起草的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处长钱婵斐告诉记者,苏州快递总量较大,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特色农产品丰富,对分拣中心场地和末端设施配送服务的需求大。

今后苏州将在城镇化程度较高、快递业务量较大的农村地区,让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通过自行设立、合作设立、委托设立等方式,增加村级寄递服务点数量。

“十四五”期间建设1个国家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6个省级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对苏州的大闸蟹、枇杷等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产地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推进直播电商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发展“直播电商+产地仓+寄递”模式,推动寄递物流赋能乡村发展。其中,为加快推进重点涉农市辖区成立邮政监管机构,“实施意见”明确,吴江区于今年底前成立邮政管理机构。

“多点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将更多。“实施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在县、镇、村三级完善配送设施,在农村社区(村)综合服务中心、供销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等基层服务点设置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智能快件箱、智能信报箱等快递服务的公共平台与设施。“相比于烟杂店等小店铺,公共场所不易发生变化,有利于长期稳定服务当地村民。”钱婵斐介绍,目前市邮政管理局已与交通运输部门联合,计划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附近的闲置场地作为快递分拣中心。

http://news.10jqka.com.cn/20220822/c641285525.shtml



分享到:
上一条没有了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