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2年第37周政策舆情周报(20220912)
编辑:小编 时间:2022-09-27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http://sip-slp.cn/

2022年第37

政策舆情汇编


2022年9月12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54 


    

1、【商务部】:尽快增设新一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9月5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飞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支持物流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和大型跨境电商卖家等专业化主体建设海外仓。同时,尽快增设新一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李飞提到,今年以来,外贸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稳外贸的压力加大。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部署出台了多轮稳外贸的政策。商务部也会同各地方、各有关部门狠抓政策落实落地,出台了多项配套举措稳定外贸。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外贸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今年1-7月,进出口总额达到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外贸依然面临外需扩张放缓、企业接单难度较大等不利因素。为此,在本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接续政策措施中,提出了进一步稳定外贸发展的新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推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目前,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仍处在创新发展的窗口期。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支持物流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和大型跨境电商卖家等专业化主体建设海外仓。同时,尽快增设新一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第二,支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出口。近年来,我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1-7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超过90%,成为外贸一大亮点。我们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建设海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提供境外消费金融产品。研究拓宽出口运输渠道,通过中欧班列运输新能源汽车。

第三,畅通外贸企业抓订单渠道。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为外贸企业人员出境开展商务活动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进一步发挥境外自办展会作用,鼓励贸促机构、会展企业以“境内线上对口谈、境外线下商品展”方式举办境外自办展会,推动提升办展规模。鼓励各地方结合实际出台务实举措,积极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参展。

第四,增强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风险因素增多。我们将会同人民银行、外汇局等部门,持续引导外贸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鼓励银行机构创新优化产品,为更多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汇率避险和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细化落实举措,指导各地方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针对性支持举措并做好实施工作,确保外贸企业尽快享受政策红利。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9/06/587610.shtml

2、【国家发改委】:推动经济加快恢复,不搞“大水漫灌”,不预支未来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昨天举办,会上介绍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介绍,从政策力度看,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总体规模合理适度,能够有力配合衔接形成组合效应,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同时不搞“大水漫灌”、不预支未来。

今年5月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实落地,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应出尽出。从供给看,秋粮作物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产量有望保持稳定,工业服务业总体平稳。从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连续三个月加快,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外贸的韧性不断显现。从民生保障看,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就业形势逐步向好。

杨荫凯介绍,从政策重点看,接续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强化能源供应保障,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物流保通保畅,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激活力,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的基础,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人民银行在向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新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新设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的基础上,追加3000亿元以上金融工具额度,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大规模。人民银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将老旧小区改造、省级高速公路等纳入支持领域,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中长期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拓宽可贷资金来源。

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以后,财政部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介绍,自7月1日起,将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纳入政策范围,今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转移支付1.2万亿元,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并建立留抵退税资金单独调拨和预拨机制。1月至7月,累计办理退税2.06万亿元,更多市场主体享受了政策红利。同时,依法依规组织预算收入,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截至7月底,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17万亿元,占年度总规模的93.6%,具备条件的资金已全部下达到位;直达资金已下达超过4万亿元,占年度总规模的98.3%,各地已形成支出2.1万亿元,占已下达总量的65.1%,有力支持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和基层财政“三保”工作。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飞介绍,商务部多措并举稳外贸,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出口,畅通外贸企业抓订单渠道,并抓紧推出促进制造业引资、设立外资研发中心等新一批稳外资政策,加强全流程服务和全方位保障。

积极有效促消费方面,商务部进一步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等重点领域消费,加大针对性纾困帮扶力度,支持餐饮、住宿等行业恢复发展,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持续办好消费促进活动,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大力推动农村消费。

https://news.bjd.com.cn/2022/09/06/10148159.shtml

3、【工信部】:开展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 打造更多高端化智能化产品

工业和信息化部6日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主题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二是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器、实时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太空机器人、深海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高复杂度产品实现重要突破,行业内10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发展壮大。

三是应用深度和广度加速拓展。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据有关机构统计,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超过300台,比2012年增长约13倍,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大显身手,不断孕育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郭守刚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开展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产业短板,打造更多高端化智能化产品。

二是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组织产需精准对接,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加大新兴领域产品创新,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助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三是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支持企业深耕细分行业,加快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在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四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高端人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若干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的优势特色集群,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9/06/587601.shtml

4、【交通运输部】:开展港口装卸内贸集装箱超重治理工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9-10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港口装卸内贸集装箱超重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压实责任、规范管理,坚持港航联动、各方协同,理直气壮抓安全,深入开展港口装卸内贸集装箱超重治理,促进港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促进集装箱铁水联运安全发展。

  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强化内贸集装箱码头闸口称重。内贸集装箱港口企业要加强内贸集装箱进出闸口称重管理,制定完善操作规程,对闸口称重设施进行检定、校验,确保集装箱闸口称重设施正常、有效运行。

  二是完善内贸集装箱重量信息记录。内贸集装箱港口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生产业务系统及作业实际,优化完善进出闸口内贸集装箱重量信息功能模块,实时记录进港内贸集装箱的箱号、实际称重、称重日期时间等信息,加强内贸集装箱港口作业委托人提供的集装箱额定质量、集装箱实际重量等信息的比对。

  三是加强超重内贸集装箱信息共享与管理。参照船舶载运国际运输集装箱实际重量不超过额定质量5%且不超过1吨的超重判定规定,内贸集装箱港口企业将超重内贸集装箱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司机及其所属运输企业、托运人,与船公司、其他内贸集装箱港口企业共享信息,发挥港口协会的作用,加强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同时,要依据相关内贸集装箱港口作业合同加强管理,切实消除超重箱对港口装卸作业、船舶运输等带来的安全隐患。

http://www.cinic.org.cn/xw/bwdt/1352909.html

5、【海关总署】:前8月我国外贸总值达27.3万亿元——进出口仍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9-11

尽管受高温、干旱及台风等影响,我国外贸依然延续了平稳增长态势。海关总署9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71万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2.12万亿元,增长11.8%;进口1.59万亿元,增长4.6%;贸易顺差5359.1亿元,扩大40.4%。

我国外贸在稳定增长中展现出较强韧性。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出口15.48万亿元,增长14.2%;进口11.82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3.66万亿元,扩大58.2%。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贸发展环境,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出台稳外贸政策举措,实现了外贸稳大盘、扩优势、增活力。

民营企业出口表现突出,是当前我国外贸的一大亮点。数据显示,前8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3.68万亿元,增长14.9%,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1%,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3万亿元,增长20.2%,占出口总值的60%。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徐德顺认为,随着稳增长一揽子政策组合效应的释放,有望进一步推进外贸保稳提质,激发出更多外贸市场主体的活力。

外贸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外贸结构和发展质量也有所提升。前8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7.55万亿元,增长14.1%,占外贸总值的64.3%,比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5.48万亿元,增长3.5%,占20.1%。此外,我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3.33万亿元,增长9%。

贸易伙伴多元化,为我国外贸稳步增长注入新动力。前8个月,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韩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分别为4.09万亿元、3.75万亿元、3.35万亿元、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5%、10.1%和7.8%。东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

近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沿线国家贸易实现快速增长。8月份,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23.8%,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6.9个百分点。前8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20.2%,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总值同比增长7.5%。

稳外贸政策还将持续发力。日前,海关总署推出了扩大预包装食品出口试点范围、简化优化小额小批量出口自动审单适用条件等便利化措施,加大对市场采购贸易支持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商务部着力推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出口。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外贸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稳提质也面临不少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仍然较为明显。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措施加快落地,我国外贸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记者 顾阳)

转自:经济日报

http://www.cinic.org.cn/xw/cjxw/1353819.html

6、央行等四部委:抓住三季度施工黄金期 推动接续政策早出快出、应出尽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9-09

接续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投资带消费增就业,强化能源供应保障,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物流保通保畅,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激活力,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的基础,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9月5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具体接续政策包括将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允许地方“一城一策”运用信贷等政策,对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缓缴一个季度等。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荫凯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重要窗口,三季度出台政策至关重要。下半年是回补二季度疫情损失的关键期,也是政策发挥作用的黄金期,必须抢抓时间窗口,果断出台接续政策,有力保持经济恢复发展的势头。

杨荫凯表示,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总体规模合理适度,能够有力配合衔接形成组合效应,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同时不搞“大水漫灌”、不预支未来,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抓住三季度施工黄金期 加快项目建设实施

杨荫凯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推动相关实施细则早出快出、应出尽出。

据杨荫凯介绍,在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方面,发改委将继续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推动新增额度能够尽快落实落地。包括将认真做好备选项目的筛选和推荐。加快资金的签约投放和配套融资落实。有力推动项目抓紧开工建设。

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限额存量方面,发改委及时做好项目准备。近期,发改委已经组织地方报送并筛选形成了今年新的一批准备项目清单,该清单已反馈给地方,同时抄送了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审计署。加上今年前期准备项目清单中有一些尚未安排的项目,总体上能够满足5000多亿元限额存量的发行需求。

杨荫凯表示,发改委将督促各方面抓住今年三季度施工黄金期,加快项目建设实施,尽快发挥投资的效益,推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协调配合,共同发力。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

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到贷款端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人民银行将争分夺秒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力,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具体来看:

一是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追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大规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将老旧小区改造、省级高速公路等纳入支持领域。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中长期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拓宽可贷资金来源。

二是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性作用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到贷款端,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信贷的成本。

三是突出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继续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进一步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等重点领域消费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飞介绍,商务部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加力、狠抓落实。

一是多措并举稳外贸。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出口,畅通外贸企业抓订单渠道,为企业参展、洽谈提供更多便利,帮助企业提升汇率等风险应对能力。

二是加大力度稳外资。抓紧推出促进制造业引资、设立外资研发中心等新一批稳外资政策,加强全流程服务和全方位保障,推动一批重点外资项目落地,鼓励国家级经开区等平台更好发挥引资带动作用。

三是积极有效促消费。进一步促进汽车、家电、家居等重点领域消费,加大针对性纾困帮扶力度,支持餐饮、住宿等行业恢复发展,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持续办好消费促进活动,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大力推动农村消费。

研究适当扩大专项债资金投向领域和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

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介绍,财政部门将依法盘活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存量,更好发挥专项债券资金撬动作用;缓缴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助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支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重要项目有序落地。

欧文汉解释,所谓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就是专项债务余额小于限额的部分,主要是各地为控制债务风险水平,通过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安排财政资金偿还到期专项债券,减少专项债务余额,相应形成的限额空间。根据现行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总限额由国务院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安排,财政部拟指导地方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发行新增专项债券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欧文汉表示,通过发行新增专项债券,5000多亿元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将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财政部将积极研究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更好发挥专项债券拉动有效投资的作用。

货币政策将兼顾好稳增长、稳就业与稳通胀的关系

近期,人民币汇率受到美国加码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在美元升值背景下,SDR篮子里其他储备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贬值。但刘国强在会上指出,人民币并没有出现全面的贬值。

刘国强表示,人民币贬值相对较小,而且在SDR篮子里,人民币除了对美元贬值以外,对非美元货币都是升值的。“一个基本情况是美元升值了,人民币也升值了,但美元的升值幅度比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要大一些。”

刘国强表示,目前来看,中国外汇市场运行正常,跨境资金流动有序,受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虽然有影响,但是影响可控。人民币长期的趋势应该是明确的,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这是长期趋势。但短期内双向波动应该是一种常态,不会出现“单边市”。

“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大家不要去赌某个点。合理均衡、基本稳定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也有实力支撑,我觉得不会出事,也不允许出事。”刘国强说。

刘国强表示,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更应该立足自己的国情自主实施货币政策。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空间还比较充足,政策工具丰富,既不缺价格工具,也不缺数量工具。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力有度有效用好政策工具,兼顾好稳增长、稳就业与稳通胀的关系,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

 转自:证券时报

http://www.cinic.org.cn/xw/cjxw/1352226.html

7、货运行业大调整!国务院公安部交通部等多部门密集发布新政策!

发布时间:2022-09-08 09:57:38 卡车之家

2022年伊始,国务院、公安部等多个部门密集发布文件,对货运行业的发展带来指导性方针,比如推动车辆、驾照可逾期三个月审验;实施国六、淘汰国三;4月1日起通过学习最高可免6分;对于买分卖分将严惩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都有那些利好政策

▎2022年下半年发布的重磅文件

▎超载将入刑、严打百吨王等 严惩货运领域这些违法问题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印发《“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通知,并表示:交通违法行为仍较为普遍,货车违法违规生产改装问题依然存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道路运输领域整治。

国务院安委会将研究推动将货车严重违法超限超载纳入刑法规范范围,严查“三超一疲劳”,严厉打击重型货车“百吨王”、轻型货车“大吨小标”、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大罐小标....等。

▎取消29个罚款事项 调整24个罚款事项

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取消和调整了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设定的53个罚款事项。其中,取消29个罚款事项,调整24个罚款事项。

坚决避免乱罚款 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表示:坚决避免乱罚款,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严格禁止以罚款数额进行排名或者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

▎利好货运行业 车贷延期、皮卡解禁等

5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22〕12号),其中多项措施利好货运行业。包括:对2022年6月30日前发放的商用货车消费贷款给予6个月延期还本付息支持;研究进一步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

▎大件运输车辆行业标准公布 于9月9日实施

近日,交通运输部批准发布45项行业标准,其中《道路大型物件运输车辆标志标识》中对道路大型物件运输车辆标志标识和货物标志标识做出了具体规定。

据悉,该项标准提出了车辆前部标志、车身标志标识的相关规定以及货物示宽示长标识、示高标识、末端标志、特殊位置标识的规格要求和使用要求等,为保障社会车辆清晰辨识道路大型物件运输车辆提供技术支撑。相关信息显示,该项标准发布于6月9日,实施日期将定于9月9日。

▎坚持零容忍 专项整治交通物流领域违规收费

6月30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针对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有关情况,交通运输部财务审计司司长卢尚艇做出答复。

将全面梳理分析违规收费的风险点,紧盯违规收费问题,重点整治水运、公路、航空、铁路等领域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不到位、继续收取已明令取消的收费或者重复收费、规避政府规定拆分项目收费、不执行政府定价目录或收费公示制度、以防控疫情的名义向企业违规收费或者强制摊派等重点问题。

▎2022年上半年发布的重磅文件

▎推动多式联运运输结构调整 公路货源进一步缩减

2022年1月7日,国务院官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比如:推动大宗物资“公转铁、公转水”,探索推广大宗固体废物公铁水协同联运模式,深入开展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等等。

▎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对交通运输、危化品运输等提出要求

1月,交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中对交通运输、危化品运输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危险货物运输、港口危险货物存储和装卸等重点领域及新业态风险评估和管控;开展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专项治理等。

▎实施国六淘汰国三 将国七排放提上日程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就商用车排放方面,通知表示: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研究制定下一阶段轻型车、重型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

▎交通部征求意见 普通货车可网络年审

2022年2月14日,交通运输部服务司发布了有关《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车辆网上年度审验工作规范》的最新征求意见稿,详细阐述了有关营运货车年审的一些重磅信息!

▎除轻型载货车以外 其他普货车都可网上办理年审业务

交通运输部修订发布《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车辆网上年度审验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其中“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表述调整为“道路运输车辆检验检测”。新修订《规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机动车驾驶培训与考试大纲 4月1日起施行

3月25日,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的通知》,新版规定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

▎动真格 4月1日起严打买分卖分

2022年03月29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包括:4月1日起通过学习最高可免6分;对于买分卖分将严惩等。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现代流通网络

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文件中,针对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中指出: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标准化托盘带板运输模式等。

▎货运平台计价规则需向社会公开 实时显示抽成比例

4月11日,交通部公布《2022年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工作方案》,方案针对卡友们普遍关注的货运平台定价和抽成等问题做出重要安排。

2022年5月底前,相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在本省份注册的货运平台公司依据实施方案,主动向社会公开本企业(平台参与定价的)计价规则;合理设定平台订单收费金额上限或抽成比例上限、会员费上限等,并公开发布;基本实现每次订单完成后,在货车司机端显示每单的收费金额,可以计算抽成比例的应当显示每单抽成比例。

▎延期办理 车辆、驾照可逾期三个月审验

2022年4月21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出台了有关驾驶证、车辆审验延期办理的利民措施。措施中明确指出,如出现驾驶证临期需进行换证,或驾驶证未审验的,统一延长办理时间三个月,并于2022年7月底截止。

▎精准实施货车通行保障 要求各地政策不加码核酸不重检

5月11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韩敬华表示,交通部门指导各地分类精准实施货车通行保障措施,落实“即采即走即追”加“闭环管理”要求,切实保障货运车辆通行顺畅。

具体政策如下:

一是政策不加码。要求各地根据货运车辆和司乘人员的实际行程、是否涉疫等情况,精准实施通行管控,不得以车籍地、户籍地作为限制通行的条件。二是查验不劝返。对于司乘人员通信行程卡绿色带星号的货运车辆,在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体温检测正常的情况下,各地区要予以放行、不得劝返。三是检测不等待。对于司乘人员核酸检测结果超过48小时的,应采用“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的,要立即放行,并实行核酸检测结果动态追踪机制。四是核酸不重检。督促各地落实货车司机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通用要求,有效期内禁止重复检测。

▎保通保畅 取消不合理限高等规定和收费

5月24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主持召开部务会,其中指出,要全力以赴保通保畅,一律取消不合理限高等规定和收费。

●  编后语上述文件,都是2022年开年以来到现在,国务院、公安部、交通部等就交通运输业发布的各项利好政策,希望政策都能够尽快落地实施。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9/08/587725.shtml

8、中国青年网: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 在服贸会眺望世界服务贸易精彩图景

2022年服贸会于9月5日闭幕,过去6天内,几个被高频次提及的数据是,2021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82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6.1%,规模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已经凸显。

在全球,2021年服务贸易市场也快速回暖,增速超过17%,远高于同期全球GDP增速,牵引世界经济复苏。

今年服贸会上,来自全球的智库、研究机构、跨国企业在超百场论坛上热烈讨论着服务贸易的活力;一场场金额数以亿计的签约仪式让这个“互惠共享”的平台熠熠生辉;15.2万平方米的线下展区、2400家线下企业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展示构成了世界服务贸易的精彩图景。

在这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类展会上,各方也期待,开放、合作能成未来全球价值导向,共同做大服务贸易的蛋糕。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是服贸会的公众开放日。满满的科技感是大多数参观者的第一感受。

在文旅服务专题展区,《千机圆明》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打卡顶流。这个项目通过光影技术,将昔日的圆明园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5G+8K叠加沉浸式系统等新技术、新设备,以全景式呈现、代入式的体验方式,带领观众开启一场精彩的穿越之旅,重现“万园之园”盛景。事实上,今年的文旅展厅内,技术的赋能成为很多展示项目的标配。

爬壁机器人现场作业、机器人群舞……一场机器人总动员让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题展充满未来感,观众还能尝试最新的可穿戴设备,触摸行业最前沿技术。

在该展区,4款元宇宙游戏,通过超大型沉浸式人机交互运动系统,融合无穿戴设备、多人协同竞技、智能识别、一键切换等技术应用,让现场观众体验到沉浸式游戏的乐趣。

对连续多年打卡服贸会的观众来说,今年的服贸会科技感最强。这种直观的感受折射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爆发”。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此前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服务贸易造成冲击,同时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远程服务、非接触经济等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成为发展的新动能。

服贸会首钢园展区首次用元宇宙技术打造1万余平方米的体验馆和成果发布厅,呈现元宇宙场景应用等新兴领域前沿技术和发展成果,为观众带来一场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科技盛宴”。

全球服务贸易也呈现了相同的特点。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研究员邢厚媛说,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结构不断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从2017年的2.86万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3.86万亿美元,在整体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从52%扩大到64%。未来,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将成为全球服务贸易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推力。

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服贸会期间,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宣布落户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该公司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共同发起,旨在为大中华区及其他地区的航空公司客户提供维修服务。这个由制造商联手服务商推进的制造类服务项目将填补我国在高推力航空发动机维修领域的空白,同时带动首都临空经济区航空服务、高端制造、科技研发等产业的聚集发展。

这个项目的落地也符合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的一个观察,他注意到,近年来,制造业的触角也延伸到服务业,形成了服务型制造。这种变化既成为制造类企业的新发展领域,也是服务贸易的新增长极。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全球的趋势。《全球服务贸易创新趋势报告》指出,在日益精细化的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下,服务业深度融入其他产业的生产过程,制造业服务化倾向日益凸显,这些趋势在中国、美国等正经历数字化赋能工业浪潮的国家尤为明显。

在朱宏任看来,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有利于推动现代社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不仅助力制造强国建设,而且为服务贸易打造新蓝海。朱宏任指出,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将深刻赖于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服务贸易化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她注意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数字贸易跨国公司几乎不受影响,仍然非常活跃地做海外投资、海外贸易,正在成为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的主导力量。

江小涓进一步分析,增速最快的是数字化赋能的生产者服务贸易。具体来说,围绕生产者的各个服务环节,包括研发、设计、运输、推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数字生产者服务都快速增长,带来了全链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数字生产者服务快速增长,带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江小涓说,希望加快数字服务贸易发展,为长期中高速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服贸会执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商务局局长丁勇今天说,本届服贸会集中展出国产大飞机C919、核电自主化成果“国和一号”、南沙港全自动化码头沙盘模型等行业领域重大成果,60余家企业和机构携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的100余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首发首秀,数量超过上届。

数字时代的服务贸易亟须新规则

中国美国商会已经有100年的历史,该商会董事会主席华刚林在服贸会上的一场企业家论坛上分享了他对数字时代服务贸易制度的思考。他介绍说,今年3月,该机构发布了最新一期在华美国商界的调查,2/3的受访会员表示,中国仍然是最优先的市场。

华刚林说,中国对投资者开放的便利也让他们获益,希望能进一步优化制度。他举例说,外国人目前在海南申请工作许可,手续已经十分简便,希望这种便利能扩大到更多城市。

事实上,更多有利于服务贸易的规制也在出台。服贸会期间,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了《“两区”对境外人员开放职业资格考试目录(2.0版)》。该目录明确40项职业资格考试对境外人员开放,涉及金融、建筑、规划、交通、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等“两区”建设重点领域,为“两区”建设吸引使用境外人才探索更便利的方案。

《全球服务贸易创新趋势报告》提到,当服务贸易进入数字化时代,知识产权、数据流动、数字货币等成为贸易规则中被关注的新焦点,陈旧的规制将制约服务贸易发展,全球需要更加创新、开放、包容的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建议,要加速服务贸易特别是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让数据这个新的生产要素尽可能自由、便利地流动起来,特别是跨境流动。在此过程中,要统筹好数据流动与安全监管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数字经济、数字贸易的理论研究。

隆国强认为,应该积极推动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数据跨境流动搞得好,就能跟上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搞不好,则可能变成数据孤岛,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逐渐落伍。我们绝不能错失数字化信息社会的历史性机遇”。

“重振国际合作,是解决全球经济最大挑战的最佳途径,这与服务贸易息息相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表示,强劲健康的全球经济需要全新的多边合作精神,多边合作也是促进服务贸易的关键因素。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说,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中国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也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

王受文在服贸会上披露中国扩大开放的最新进展,他说,中国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谈判工作组已经成立,并正式进入谈判。他还表示,中国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世贸组织框架内的投资便利化文本谈判,还将加快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168703418096246&wfr=spider&for=pc

9、众农联中国:大数据背景下,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存在什么缺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繁荣,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水平也逐渐提升,通过高效地引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优化和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有效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管理效率。引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信息对接效率,提高企业客户粘性,以及加快冷链物流数据增值。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流程,有助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应对当前的市场机遇和挑战。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通过科学合理地结合大数据技术,对其冷链物流环节中产生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智能统计和分析,从而促进冷链物流数据的有效增值和合理推广,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

01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可以极大地弥补目前冷链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改善其守时性较低,服务质量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们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配送类别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配送服务的个性化要求逐渐提升,对配送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完善的业务流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价值实现角度来看,为了使农产品物流相关公司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些公司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特有的需求给出内容多样且质量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服务。农产品冷链物流需要将分散的农产品需求源和供给源连通起来。

由于农产品供需双方的参与者很多,信息交流的数量也很多,因此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流通全程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为了有效的维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供需两端的信息交流以及有效的管理这些信息数据,有必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以此来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效率。

虽然这几年来冷链物流发展十分迅速,大数据相关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基于大数据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对于冷链全程整个低温的状态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农产品缺少预冷的步骤,导致农产品的保质期大大缩短。间断的关闭制冷设备、中转站装卸货物时操作不当导致冷链中断状况时有发生,没有保持全程制冷损害农产品质量。

如今,大数据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在很多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先进的技术理念,以及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存储和计算能力,可提高行业生产力,帮助人们了解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科学决策,使相关领域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02农产品冷链物流

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规模迅速扩大。因为农产品具有易腐性,所以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全程的温湿度、含氧量、运输时间控制等有严格要求。在信息数据时代,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配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最有效方法是科学合理地存储和处理分析相关冷链物流数据,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智能性。

如今农业现代信息化发展迅速,其相关的农业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多。但由于这些数据信息涉猎多领域且易被天时、地理等因素影响,导致这些数据呈现出较高的维度、不易进行整体分析、对系统的实时性要求较强等特点。因此,需要一个数据平台来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该平台应该能够集成农业领域的数据,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和可视化展示。

大数据是指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不同的表示形式和来源。如商业交易系统、移动应用程序、网站、客户数据库、机器生成的数据和物联网环境中使用的传感器生成的实时数据等,大量的数据通过可横向扩展的软件进行处理。

03处理流程

广义上,“大数据”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与在一些问题领域出现的分析大量数据的技术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变革效应相关联。大数据处理流程有: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储、清洗、分析和可视化。数据采集和预处理阶段吸收从各种来源大量生成的原始数据。这些原始数据是分散的,操作和维护也比较困难,并且可能会因异常而混乱,包括损坏的值、格式不良和不适合由大数据应用程序使用。

将分散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并写入数据仓库,这便是数据采集的过程。此类数据需要过滤和清理、重新格式化和结构化、删除重复数据、移除非法值和数据压缩,这些预处理步骤对于将数据转换到适合或有价值的分析水平至关重要。

1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阶段是对海量数据的价值进行提炼的关键。数据分析阶段为收集的数据注入相关性和意义。这是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通过比较数据特征来进行模式识别,并根据领域知识或经验进行修正。分析结果旨在帮助用户了解当前状态,做出预测和明智的决策。

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成本高、规模大。为了保证系统的敏捷性和高收益性,减少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对系统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冷链物流的高要求以及农产品本身的特点,因为农产品冷链有较严格的时效性,且冷链物流的环节较多,每个环节的主要功能差异也较大。

2环境要求

因为冷链物流要求产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冷藏和运输,所以需要耗费大量的电源等能量。农产品冷链物流容易受到市场供求,季节与天气,运输等因素的影响,而收益受损,有较高的风险性。

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全过程来看,制冷环境是整个冷链的关键。当前冷库以及冷藏车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需求。与普通仓库相比,冷库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通用性低;冷藏运输车与普通卡车的一般特性也不同,其需要更长的制造周期和更高的价格。

3季节特点

现在的冷库面积以及冷藏车厢的数量,与其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当前,冷链基础设施发展缓慢的情形,已成为了冷链物流发展的一个重大桎梏。但由于基础设备薄弱,技术上很不完善,使得冷链物流的效率较低。农产品冷链物流日常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再加上冷库、车辆等设施的维护,技术的完善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输出。但由于季节特点,企业容易产生资金风险。

同时,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质,若冷链环节出现故障,可能会造成大量的损失,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存在较大的风险。企业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应分批付款且资金过大,不足以满足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的需求,投资建设力量相对匮乏,从而导致农业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相对不足。

4经济效益

大多数冷链物流公司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农产品本身和运输的质量却不够注重。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先进的仓储技术,温度控制、监督管理技术。一些公司为了节省能耗的使用或工作人员的操作不正确,而无法确使农产品在冷链物流的运输全程中处于一个科学规范的低温环境下,这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性都可能有所下降。

从当前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状况来看,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首先,产品流通环节数据信息管理缺失。其次,农产品仓储中的智能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不够完善。数字信息技术对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当前,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阻碍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

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相关操作员工没有经过规范的培训,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规范化运行流程以及农产品特性不够了解,影响工作效率。冷链物流企业的技术传承主要取决于新旧模式,这种依靠高级员工经验的模式已无法跟上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如果经验是不科学的和不完美的,那么发展只能滞后。在农产品冷链运输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操作技术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但缺乏相关的冷链物流人员培训方法和体系。

5结 语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管理的效率需要大大提高。通过高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优化和创新冷链物流企业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有效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效率。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引用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对接效率,提高企业客户粘性,更可以加快冷链物流数据增值。

基于大数据的背景,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智能统计和分析企业物流方面的相关数据信息,可以充分保证企业冷链物流数据的增值趋于规范和合理;科学合理地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特点,收集和分析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从而促进冷链物流数据的有效增值和合理推广,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应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支持。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905A023CY00

10、北京日报:“零碳中国”白皮书发布:数智化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实现“双碳”目标,数字化是重要路径。在2022服贸会期间,《零碳中国:数智化减排与未来》白皮书在中国国际经济管理技术论坛上发布,通过聚焦零碳中国与数智化减排前沿实践,探索中国“双碳”目标实现与数智化转型的紧密结合路径。白皮书表示,实现零碳中国,必须加速推进数智化建设,因为这是灯塔与引擎。

如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把“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有机结合,是业界和全社会热切关注的新课题。白皮书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搭建综合互联互通的数智化减碳平台;释放技术潜能,深度推进数智化转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催生创新技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入零碳投资等。

围绕RCEP背景下中国的低碳发展之路,与会嘉宾也展开了分享。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戴绪龙表示,零碳作为“双碳”目标下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居住、出行等领域的零碳实践正在进行。2022年被称为“零碳食品元年”,很多食品企业纷纷向零碳发力,甚至产品上都标注了标识。零碳建筑,也在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而在能源转型上,产业也在逐步助推实现零碳交通。

闪送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于红建表示,同城即时速递行业扮演了城市物流中毛细血管的角色。“双碳”目标为各界向新格局迈进指出了方向,即在挖掘内需潜力、完善国内产业链的同时,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

“根据研究,超过五分之一的碳排放源于交通工具,其中公路货运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对于物流行业而言,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在众多解决方案中,新能源的利用成为最实际的一种。”于红建介绍,从排放量来看,电动车的排放量不到同马力燃油车的四分之一,利用电动车进行运载能够有效助力低碳排放。据透露,目前闪送的运力结构以电动车运力为主,以骑手累计履约距离21亿公里来计算,较汽车运力累计减少排放量达57万吨。此外,从用户下单到收件人取货,都全程使用电子面单。“未来我们将建立‘绿闪计划’,来规划和把控碳排放量。”于红建说。

华软资本总裁江鹏程表示,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也意味着,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最大的碳排放降幅。未来的几十年,“双碳”目标会深刻地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的转型。

https://news.bjd.com.cn/2022/09/06/10148261.shtml

11、热点我见:如何打通阻碍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堵点?

今年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第三年,与2020年疫情突发时相比,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疫情防控难度以及应对疫情的宏观经济政策均有所不同,经济发展面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中央所提出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正面临严峻挑战。

为应对疫情冲击,国家及时推出了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此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内循环存在堵点、卡点,需求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消费持续低迷,借贷消费明显下降,预防性储蓄增加;

2、房地产发展进入下行期,投资和市场需求疲软;

3、世界经济进入通胀期,海外需求大幅减少,外贸出口面临压力;

4、受国内外需求不足的影响,制造业呈现出放缓迹象;

5、今年疫情的不断反复,导致服务业难以恢复常态,就业形势不佳;

6、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价格高企,对我国造成了输入性通胀。

那么,如何才能打通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堵点、卡点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打通经济循环堵点,便于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培育国内大市场的基础上,实现内外循环互促。

近些年来,国内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商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当前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仍面临障碍和壁垒,规则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而只有努力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扩大市场规模容量,不断培育强大的国内市场,才能对全球企业和资本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建设全国大市场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在生产方面,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塑造大中小企业上下游合理分工、产业联系紧密的现代产业组织结构;在交换和流通环节,统一大市场可以极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用,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当前在一些领域内,市场秩序还不规范,存在垄断行为和不当竞争行为。一些企业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排挤竞争对手,阻碍新企业进入,部分领域甚至存在着黑色产业链条等问题。

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应严格贯彻执行《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清理招标采购领域的歧视性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影响市场循环的各种体制机制约束,使得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为畅通。

二、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

供给约束不仅影响到我国制造业能否持续发展,完成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而且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际竞争力。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供给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从总体上看,供给约束仍比较大,供需错配的结构性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要形成具有更强创新能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就必须同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有利于不同产业之间和产业各个环节之间的循环畅通,推动参与结构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水平。

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需要有针对性地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应补齐短板,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别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集中力量攻克跨产业、跨领域的关键技术性难题。在这方面,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进行技术攻关。

二是要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继续巩固并提升产业领先地位的优势,引导优势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转型,拓宽领域,逐步向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端延伸。

三、畅通经济内循环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解决消费不足这一最大的堵点上

当前,消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的主要堵点。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已经形成了弹性需求关系。因为目前我国工业产品中,已有20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只有有需求,老百姓有消费能力,供应能力马上就可以满足。

分配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分配方式和结构是否公平合理,社会成员获得财富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关系到生产效率的提升。

在分配方面,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通过公平竞争提高生产率,扩大市场规模,做大蛋糕。同时,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需要加快推进,平等竞争环境和政府统一规则,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基本保障。只有在收入分配领域创造出公平、公正、公开的、更为合理的分配制度,才能达到激活消费的目的。

总之,扩大居民消费,最根本的是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切实推进共同富裕。

我国楼市正处于挤泡沫阶段,房地产下行也拖累了国民经济增长。不过,随着以房产税、空置税为中心的二次房改的到来,中国房地产最终会实现软着陆,回归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

四、破除阻碍城乡市场之间要素平等交换的障碍

城乡市场之间要素自由平等交换受到各种阻碍,有一些要素还不能实现平等交换,受到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制约。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劳动力、资本、土地三大要素基本上是由农村流向城市,而从城市流向农村的渠道却不畅通,流不进去,遭遇到各种政策壁垒,使得城乡市场之间出现了一个堵点。

如果打通这一堵点,把广大农村的消费和投资潜力发挥出来,那么,将可以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十几年的持续增长。

五、进一步畅通民营投资渠道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开放投资领域,鼓励民营企业进入一些垄断行业,2021年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回升到了7%,但是,从总体上看,民营投资仍处于增长缓慢的状况。

事实上,民营经济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民营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65%以上,而且投资质量比较好,大部分都投向了制造业。由于民间投资花得是个人的钱,所以投资十分慎重,因此投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086822428233841&wfr=spider&for=pc

12、网易新闻:国内首个风光一体化零碳智慧物流园区来了!

9月6日,耐克分布式风力发电项目奠基仪式在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耐克中国物流中心举行。奠基仪式上,耐克正式宣布在中国物流中心启动分布式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携手“零碳技术伙伴”远景科技集团,推广低风速风电及零碳数字化技术。项目按计划于2023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耐克中国物流中心将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电力覆盖,届时耐克中国物流中心也将成为中国首个“风光一体化”零碳智慧物流园。

耐克中国物流中心是耐克集团在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其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年吞吐能力超2.4亿件次,从2010年投入使用和扩建以来,不断从设施节能、运营优化和产品运输上最大化减少环境影响,中心一二期及三期工程分别获得了LEED®绿色建筑铂金及金级认证,目前中心使用的45%能源来自于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此次风电项目将助力耐克中国提速达成“2025年自有自营设施100%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战略目标。

该项目是江苏太仓地区首个获批的分布式风电项目,也是首例风光互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新能源项目,突破了分布式风电项目在开发、审批、并网、交易等环节的诸多困难。该项目由远景建设运营,将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3MW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规模6MW,正式投入使用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400万kW·h。

作为耐克的零碳技术伙伴,远景将持续利用自身绿色能源及数字化平台优势,为耐克提供零碳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TM以及方舟能碳管理平台,将绿色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以及绿色权益交易有机结合在一起。

耐克大中华区营运物流副总裁常远表示:“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宗旨,耐克继续加大在中国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耐克中国物流中心风电项目将助力耐克提速实现‘零碳排’目标,是我们在‘双碳’政策下不断主动创造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创新的又一突破性实践。”

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远景碳管理业务总经理孙捷表示:“作为中国最早承诺实现碳中和的公司之一,远景不仅要成为碳中和行业先锋,更希望成为企业和政府的碳中和技术伙伴。我们通过智能物联技术、SaaS软件和碳市场专业经验将行业领先的碳减排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规划。我们很高兴助力耐克中国物流中心实现100%使用绿色电力的目标,也期待未来双方可以在碳中和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GLT8CCJ0514R9L4.html

13、蓝鲸财经:冷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B、C端需求双击,助推预制菜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

伴随中国冷链物流基础完善,餐饮业发展和消费者市场教育成熟,预制菜在B、C端需求双击下也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

9月6日,在上海报业集团|蓝鲸财经主办、CIC灼识咨询协办、中国信息协会智慧物流分会为指导单位的【蓝鲸新财智】“创新-未来”之【预制菜“风口”解码——数智供应链赋能新餐饮破局】沙龙直播峰会上,CIC灼识咨询合伙人冯彦娇指出,冷链需求贯穿预制菜的运输流程,可大幅度减少预制菜运输损耗,是预制菜发展的基础,随着中国冷链物流体系的逐步成熟,冷链运输与冷鲜存储能力的进一步增长,预制菜市场规模将实现迅速扩张。

冷链物流是中国预制菜市场驱动因素

预制菜是食品加工、餐饮业工业化进步的产物;通过将食材切配好分装或做成半成品/成品菜,简化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烹饪方式,即可成为餐桌上的特色菜品。

冯彦娇指出,业内普遍会将预制菜分为四个类型:即食菜,无需任何额外准备、加热或烹饪,打开包装即可食用的产品。比如罐头类食品、卤味店部分食品、即食沙拉等;即热菜,需微波炉等加热方可食用的成品食品,如近年来市场上较为活跃的自热小火锅等;即烹菜,已初步深加工,按份分装冷藏或常温保存的原食材料及必需的调味品,可立即入锅调理的原料食品,比如料理包等;即配菜,新鲜食材已经过筛选、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预加工,按份分装的半成品生料,需自行烹饪与调味,如小块肉、鱼片等。

“冷链需求贯穿预制菜的运输流程,可大幅度减少预制菜运输损耗,是预制菜发展的基础,随着中国冷链物流体系的逐步成熟,冷链运输与冷鲜存储能力的进一步增长,预制菜市场规模将实现迅速扩张。”冯彦娇说,从上述分类来看,从“即食菜”到“即热菜”到“即烹菜”再到‘即配菜’,依次是对冷链要求更高、工业化程度更低、保质期更短、新鲜程度更高、B端接受度更高的趋势化体现。

冯彦娇指出,可以看到,中国冷链物流设备规模正快速增长,冷藏车与冷库规模的提升将提高预制菜运输和存储能力。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冷链建设,如完善冷链物流产业标准、培育冷链物流企业、投资建设冷链物流园区、推进冷链物流装备和技术升级、构建冷链信息网络。随着冷链物流建设的成熟,冷藏车与冷库规模增长将提高预制菜运输和存储能力。” 冯彦娇说。

预制菜行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

近年来,中国消费渠道不断丰富,各类新兴零售渠道持续高速发展,助推预制菜的消费者触达与教育,引爆C端市场。

“目前,中国预制菜产业的下游C端消费群体以一二线城市的中青年为主,家庭小型化趋势、工作时长增加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等因素催化预制菜行业的加速发展。”冯彦娇说。

此外,冯彦娇也表示,从下游B端餐饮企业角度看,连锁化率提升后餐厅对于菜品的标准化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各类成本压力和疫情打击下,降本增效已成为大势所趋。B端餐饮企业希望通过预制菜缩减餐饮人力成本,实现出品速度快、标准化、去厨师化功效,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在B端降本增效、C端消费习惯变革,以及冷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共同推动下,我国预制菜行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冯彦娇说。

不过,冯彦娇也指出,中国预制菜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体系待进一步完善;伴随各级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及预制菜头部玩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国预制菜行业将逐步实现产业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同时,不同赛道的预制菜品牌,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战略侧重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对于专注于B端餐饮供应的预制菜品牌,可以建立端到端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实现从产地到销地全流程管理,在提高自身整体盈利水平的同时,也可有效将冗长的产业链缩短,将更好的食材与菜品输送到用户手中;对于专注于C端赛道的预制菜品牌,除了大力推进线上渠道外,布局线下渠道也是一个制胜法宝。线下战略可以更好地扩大品牌的消费者触达面,也降低现阶段线上冷链履约能力短板对业务的制约,保障消费者体验与满意度。”冯彦娇补充道。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450184447189572&wfr=spider&for=pc

14、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中欧班列热络经贸往来 深化产能合作

作为跨大洲、跨国别、长距离、大运量的新型国际运输方式,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昼夜不停地往来穿梭于亚欧大陆,不但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合作的成功典范。

8月18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发布《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报告》系统总结了中欧班列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凝练了中欧班列的发展经验与启示,也描绘了中欧班列发展蓝图,成为中欧班列步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的重要行动指南。

五大成就获赞誉

"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自开行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参与,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国家发展改革委开放司司长徐建平在《报告》专题发布会上如是说。

《报告》系统阐述了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取得的五大成就--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助力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维护了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了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公共产品。

《报告》显示,2021年,中欧班列共开行15183列,实现月行千列、年超万列,服务网络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运输品类超过5万种,班列综合重箱率达到98%以上,重点枢纽间开行数量基本实现双向均衡。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196个城市,形成了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

"中欧班列的开行完善了亚欧陆路运输网络,拓展了国际联运通道,大幅提升了沿线口岸、枢纽节点能力,形成了'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空间布局,开创了国际物流运输合作新局面。"徐建平说。

班列穿梭,热络的不仅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深化了国际产能合作,加速了要素资源跨国流通,促进了沿线国家民生改善,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欧班列境外节点城市与中国主要开行城市之间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为中欧之间文化传播和交融创造了更多机遇。

"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给沿线国家送去了'中国制造''中国机会',也捎回了'欧洲产品''欧洲希望','中欧班列+贸易''中欧班列+口岸''中欧班列+园区'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中外各方对开行中欧班列的需求不断增长。"徐建平说。

"中欧班列+"新业态快速成长

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国际航空和海运运力不足。为进一步畅通国际邮件、跨境电商商品运输渠道,自前年以来,在海关部门的支持下,邮政公司、物流公司利用中欧班列疏运受疫情影响积压的进出境邮件、跨境电商商品。中欧班列成本低、运费低的优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本土跨境电商商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境。

"通过加强与铁路、邮政等部门的合作,提升中欧班列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互通,形成监管合力,提高通关效率。"在谈到下一步与中欧班列有关的监管服务工作方向时,出席上述发布会的海关总署监管司副司长夏俊告诉记者,海关将支持有关城市在符合监管条件的前提下开展中欧班列运邮测试,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参与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商品运输,培育贸易新业态,同时强化与沿线国家海关部门的交流合作,为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持续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近年来,海关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和促进中欧班列发展,除了出台支持中欧班列发展的十条措施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作业效率外,还积极支持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

据夏俊介绍,海关会同铁路部门推动实施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业务模式,提高中欧班列境内段转关运输通行效率和便利化水平,首票出境快通业务、首票进境快通业务分别在乌鲁木齐、重庆落地实施。同时,加强与财政部、税务总局的协作配合,推动以西安国际港务区铁路场站为启运港,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为离境港的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落地实施,增强集结中心功能。

数字化管理助力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中欧班列发展的方向。为提高中欧班列全程作业效率,提升国际联运信息化服务水平,中国铁路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签署了国际铁路联运货物运输电子数据交换协议,大幅提升了口岸作业效率。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口岸"系统建设,开启铁路无纸化通关时代。

国铁集团货运部主任庄河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国铁集团在充分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等部委以及各地平台公司意见基础上印发了《中欧班列信息集成平台建设行动计划》,开工建设了中欧班列信息集成平台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和任务包括开通中欧班列门户网站,打造信息发布、境内外全程业务、客户服务的重要窗口,实现与中欧班列相关主体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目前,国铁集团正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铁路公司协商推进基于双方电子签名互认的无纸化运输。同时,在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合作机制下,有关各方正在研究各国铁路开展区块链信息追踪的实施方案,将进一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为客户提供更多便捷服务。

http://www.cinic.org.cn/hy/wl/1350322.html

15、【江苏】的物流“新翼”是怎样锻造的

9月初,芜湖市镜湖区,江苏物润船联数字商贸+多式联运集聚区,一重新能源发展集团公司网络货运分公司的新一批铁矿石和煤炭通过“水水联运”“水陆联运”抵达长江芜湖港。公司负责人梁旭算了一笔账,这批货的物流运输成本比传统运输方式降低了约7%。不仅如此,入驻集聚区后,数字货运服务平台对车货匹配、运输路线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测算,利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优化运输流程,企业运营综合成本降低了约10%。

江苏是物流大省,濒江临海,铁路大动脉穿越,干线公路和内河航道如毛细血管,遍布全省。因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因为来自强大制造业和8000余万江苏居民的巨大物流需求,在江苏现代服务业的版图中,物流业基础雄厚。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海内外市场等新的目标,显得“传统”的江苏物流业迎来新课题。如何适应全新市场需求,化“痛点”为机遇,加速转型升级?2021年至今发生在江海大地港口、公路、机场、仓库、物流园区的一系列变化,已初显答案。

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物流通道受到极大干扰,今年上半年江苏物流运输市场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据省交通运输厅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省公铁水空累计完成综合货运量14.1亿吨,同比增长14.8%,比2019年同期增长14.4%。全省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53.2万TEU,同比增长20.2%,比2019年同期增长14.7%。江苏现代物流业走出了新的高速上升轨迹,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加速涌现。

“新翼”初展

8月31日,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浮桥作业站,中欧班列·苏州太仓港联动首发仪式现场,首列抵达这里的中欧班列装载了从俄罗斯进口的82标箱板材,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清关后,一路南驰2200多公里。

不久前,徐州旭煌物流有限公司的货物借助徐州港-太仓港-上海洋山港的“内河+远洋航线”出海。

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2021年12月29日开通运行。截至目前,已开辟浙江衢州、河南郑州定期班列,服务网点覆盖义乌、胶州、拉萨、南宁等全国34个铁路货运站,共到发230列、装卸16332标箱。载运货品丰富,从板材、汽车零配件到纸浆、日用品。目前,太仓港正酝酿开辟江西赣州、江苏徐州、广东平湖等新的固定班列。

1月至7月,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长江外贸第一大港——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45.5万标箱,同比增长15.4%。今年以来,该港新辟集装箱班轮航线5条,航线总数达到217条(班),形成了5个航线网络——远洋中转、近洋直达、沿海内贸、长江集并、内河喂给,成为长江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累计完成远洋定制航线216个航次、13.4万标箱,为省内企业节约物流成本逾17.9亿元。

1月至6月,徐州中欧班列开行230列,同比增长91.7%;完成贸易额2.77亿美元,同比增长53.9%。1月至8月,徐州企业通过中欧班列出口货物箱量4430标箱,占出口总量的54%。

今年以来,仪征上汽赛克物流有限公司使用智能搬运机器人、按灯拣选系统等新技术装备,汽车整车及配件物流响应速度提高了100%,成本降低了20%。

这些数字描绘了江苏现代物流业的最新图景。

“十三五”以来,江苏物流市场变化显著。更快、更优质、更低成本,新的物流需求爆发式增长,刺激了新的服务供给。从网络公路货运平台运满满、福佑卡车,到网络水陆联运平台物润船联,再到南京禄口机场空港枢纽、太仓港无缝衔接上海洋山港远洋航线的“沪太通”平台……众多新型物流企业、平台与枢纽,聚合政策与资本之力,带来了更高效的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服务,成为推动江苏经济和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翼。

“聚变”创新

从相对传统到初显创新之力,这一“聚变”历程看似不过五年,实则经历了长期的积淀与孕育,也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曲折改革之路。

省会南京的物流业“聚变”可谓代表。这里聚集了华东地区最密集的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线路,向来是江苏最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根据“十四五”规划,南京是华东地区唯一布局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城市,支撑着国家的大物流体系。“十三五”以来,南京加速物流服务体系创新,既有的资源与政策优势正转化为产业的全新优势。

据南京市发改委枢纽处人士介绍,该市近年来以南京港(002040)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航空领域,高标准规划了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性航空物流与供应链组织枢纽。港口航运领域,新开辟了“南京—关西—广岛”近洋航线、“南京—天津”北方港口内贸干线等。物流配送领域,该市已拥有南京龙潭综合物流园、南京空港江宁快递产业园等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以及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9家省重点物流基地、南京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综合物流园等5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其中,南京空港江宁快递产业园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28%,航空运输、航空快递、跨境电商等临空型产业已具一定规模。迄今,南京拥有A级物流企业35家,UPS、联邦快递、中外运、顺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南京港集团、金陵交运集团等本地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20年,南京市入选“全国智慧物流试点城市”,此后全市物流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突破。目前已上线运行“空港电子物流信息平台”“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物流信息监控与调度平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及货运仓储、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专用物流装备得到广泛运用,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物流技术迅速推广。

“福佑卡车”是近年来在南京迅速发展壮大的公路货运数字化交易平台。2015年成立至今,一直在完善卡车货运智能定价、智能调度和智能服务,在大数据库不断丰富的同时,提升平台算法能力,反哺供需双方。公司副总裁颜潮介绍,迄今该平台承运货物的运输准点率已提升至97.4%,司机接单量提升了33%。2021年,该公司业务覆盖全国350余座城市,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9.6%。

作为对接上海国际枢纽的长三角重要物流中心,“十三五”以来,苏州的内外贸物流模式创新不断,很多新服务是国内首创。太仓港便是其中典型。该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长江沿线第一,目前居全国第8位、全球第25位。近几年,该港承接长三角、长江沿线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推进中欧班列与丝路海运、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积极拓展欧亚物流新通道。

据太仓港管委会统计,该港目前近洋外贸直达航线31条,覆盖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越南、泰国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的23个港口。针对日资电子、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及农海产品企业对货运时效性要求高的情况,该航线推出了“中日门到门”这一介于空运和普通海运之间的快运模式,太仓至日本下关仅需30小时,比普通海运快3天左右。“太仓港—东南亚”集装箱班轮航线已达到每周7班,覆盖海防、曼谷等东南亚主要港口。

在洋山支线实现公交化运营的基础上,太仓港根据货运需求调整运输船型,推动“太仓快航”班轮运力提升。通过“沪太通”平台无缝衔接上海洋山港远洋航线,已成为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样本,从长江江苏段港口群推广至安徽芜湖港、浙江安吉港等。今年上半年,太仓港以“沪太通”模式进口12959标箱,同比增长144%;出口45759标箱,同比增长76%。马士基航运、中远海运等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型班轮公司均已入驻太仓港。

目前,太仓港枢纽已开通长江(内河)支线94条(班),连通长江流域7个省份,江苏内河50%的集装箱经过苏州(太仓)港中转。太仓港已基本建成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中近洋和内贸集装箱干线港、远洋集装箱喂给港,正全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北翼。

苏州工业园区是江苏乃至国内最大的先进制造产业园之一,该园区现代物流园直接服务于这一集群,同样快速成长。今年上半年,该园区累计进出口4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近几年,现代物流园已集聚了卡特彼勒、三星、通用等世界500强企业,吸引了普洛斯、中外运、华润礼安、国药等行业巨头入驻,不仅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机械电子零部件、医药类商品物流中心,还形成了多元发展的国际商贸运营平台。

江苏物润船联就是一家苏州新型物流企业,总部位于长江下游沿岸的张家港市。江苏物润船联董事长朱光辉告诉记者,该公司以船舶、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多年来持续推动“互联网+”高效物流。业内人士认为,物润船联可谓中国水运乃至综合物流“智慧化”“数字化”之路的开拓者。

今年6月,物润船联在安徽芜湖签约建设“数字商贸+多式联运集群服务”项目。该项目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面向国内物流全行业开放,未来还将提供数字货运、企业集群服务等综合物流服务。2020-2021年,物润船联还分别在芜湖湾沚区、繁昌县启动建设数字经济、数字贸易集聚区。

http://news.10jqka.com.cn/20220909/c641717938.shtml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