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21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522)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5-22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21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5月22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90 

 

1、国家发改委:持续发力稳定和扩大制造业投资

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1月份至4月份相关数据情况。投资项目审批情况方面,1月份至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6个,总投资3784亿元,其中审批43个,核准13个,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能源、水利等领域。其中,4月份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个,总投资980亿元,主要集中在高技术等行业。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5/18/606332.shtml

2、人民日报:今年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实现较快增长

今年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实现较快增长。21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6.6%,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719亿元,同比增长22.1%,高出全国17.2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占21个省(区、市)的比重分别为19.4%和18.1%。

http://www.cinic.org.cn/hy/yw/1434856.html

3、央视网:跨境运输客货两旺 交通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强筋壮骨”

5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迎来满月,开行首月跨境旅客发送量超过1万人次,不仅方便沿线民众出行,对促进经贸往来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1个月以来,出入境旅客逐步增长,日均通关旅客人数由开行第1周约370人,增加至目前日均约490人。边检部门共查验出入境列车60列次,验放来自28个国家的出入境人员13310人次,入境人数比出境人数多11.7%。

http://www.cinic.org.cn/hy/wl/1435237.html

4、中国商报: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 构筑世界联通新桥梁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其中,3月中欧班列开行1488列、运送1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1%、52%。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35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商务部副部长李飞近日表示,2022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意味着中欧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160万美元。

数据显示,截2022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运输货物超600万标箱、货值3000亿美元,已开通运行82条线路,基本形成对亚欧地区全覆盖的交通物流网络,有效打通了跨国贸易的堵点,激活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已经成为亚欧大陆凝聚共识、汇聚活力的“钢铁驼队”。

http://www.cinic.org.cn/hy/yw/1435246.html

5、中国商务新闻网:外资物流企业踏上绿色发展进阶路

当绿色日益成为全球发展的主色调,物流企业将如何答好这道题?国际物流企业DHL和正在中国书写它们的答卷。

近日,DHL快递中国区氢能源卡车车队正式投入运营。该车队由8台氢能源卡车组成,运营后月度总里程将超过2万公里,预计每年可减少超过170吨。

“我们始终积极通过可替代能源多样化推进去碳化进程。”DHL快递中国区地面作业总监徐德斌表示,“氢能源卡车车队的正式投运是我们在推进DHL快递中国区作业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目前,中国区派送车队电气化比例已达到23%,公司致力于至2030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60%,并力争实现绿色燃料长途卡车占比达到30%的目标。”

https://finance.sina.cn/2023-05-17/detail-imytztci3396546.d.html

6、中国日报网:以开发性金融助力现代物流跑出“加速度”

近日从国家开发银行了解到,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聚焦主责主业,立足职能定位,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合作,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聚焦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发放贷款122亿元,为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供高效的金融支持。

http://www.cinic.org.cn/hy/wl/1435784.html

7、经济参考报:从多维度数据看数字经济发展势能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连续11年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数字经济相关指标增长最快……最新发布的多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7718879777598583787&item_id=17718879777598583787

8、经济参考报:瞄准“双碳”目标,实现绿色变革

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国内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首家“零碳工厂”、天津市首个“零碳”社区商业项目……近年来,天津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以落实“双碳”目标为主线,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率先探索出一批“零碳”示范项目,积极推广应用“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为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出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http://www.jjckb.cn/2023-05/17/c_1310719307.htm

9、中国水运报:棋行冷链,落子有声

冷链一端服务产品生产、一端链接居民消费,是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的重要领域,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预冷环节缺失、经营分散等原因,我国冷链物流仍处于发展阶段,冷链物流体系也尚不健全,暴露出了冷链流通率偏低、损耗偏大、成本较高、冷链断链等短板弱项。

http://www.cinic.org.cn/hy/wl/1434710.html

10、中国水运报:从集装箱看物流标准化的落地路径

物流标准化重在标准的推广应用,需要带有一定强制性,作为物流最基础性标准推广,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国家力量。标准应用落地面临挑战,因涉及不同部门和领域,涉及上下游企业,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这里,市场失灵了,只有政府主导才能承担起这一重要任务。具体到物流标准化,关系到上下游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自身无法推进,市场自发调节也有难度,甚至造成混乱,形成难以改变的利益格局,成为物流运作中永远的痛点。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加显得重要。

物流标准化,通过政府的主导,激活市场活力,从而达到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变为由最终用户自下而上的推动。也就是说,政府主导,重点解决物流标准化中市场失灵的问题,又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激活市场机制系统推进物流标准化。

http://www.cinic.org.cn/hy/wl/1436648.html

11、中国网信:改革创新 数据赋能 以数字政务建设助力数字中国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规划》提出“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明确了新时期数字政务建设路线图。数字政务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字政府涵盖范畴的拓展,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方治理主体,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等七大体系。深入贯彻落实《规划》任务要求,以数字思维、数字技术驱动党政机关数字化发展,对于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5/18/606371.shtml

12、【江苏】:江苏为物流产业 提质增效降本支招

5月12日,由江苏省物流产业促进会和江苏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江苏省示范物流园区、重点物流基地、重点物流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围绕“新思路、新举措、新局面”主题,来自江苏省内外十余个城市200余名物流行业代表、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共同交流江苏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动态、前沿与趋势,展示头部物流企业的提质增效降本经验,探寻未来发展与合作机遇。

江苏是物流大省,在江苏现代服务业的版图中,物流业基础雄厚。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海内外市场等新的目标,江苏物流业正在适应全新市场需求,化“痛点”为机遇,加速转型升级。

http://k.sina.com.cn/article_3233134660_c0b5b844020014qwd.html

13、【江苏】:建交通强省 树优秀苏企品牌

近年来,江苏交通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创新融合不断加快、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5月16日,省交通运输厅首次发布江苏交通“建设企业20强”等认定名单,进一步推进交通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50P5VFL0514R9NP.html

14、【苏州】海关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3159份 助力“苏州制造”拓展海外市场

今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的第二年。记者从苏州海关了解到,今年1至4月苏州海关累计签发RCEP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证书3159份,签证金额约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5%和6.67%,RCEP原产地证利好正在不断输送到我市企业中,为“苏州制造”拓展海外市场创造新优势。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4V3IGGO0534B975.html

15、【苏州】省交通运输厅赴苏州开展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调研

2023年5月12-13日,省交通运输厅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莫琨带队赴苏州开展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调研。苏州交通运输局港航处处长陈仕荣、港航中心主任郎晓頔,以及太仓港口管委会、江苏远洋、国网江苏、无锡赛思亿、苏州港航集团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

http://jtyst.jiangsu.gov.cn/art/2023/5/15/art_88282_10893565.html

 

1、国家发改委:持续发力稳定和扩大制造业投资

证券日报   时间:2023-05-18

5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1月份至4月份相关数据情况。投资项目审批情况方面,1月份至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6个,总投资3784亿元,其中审批43个,核准13个,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能源、水利等领域。其中,4月份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4个,总投资980亿元,主要集中在高技术等行业。

稳定和扩大制造业投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4月份制造业PMI回落到临界点以下。孟玮表示,究其原因,既有前几个月恢复发展所形成的基数效应,也反映出市场需求仍有不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孟玮介绍,从市场预期看,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7%,继续处于较高水平,反映出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信心保持稳定;从具体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必需消费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子机械器材等装备制造业,均位于6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反映这些行业发展预期向好。

孟玮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稳定和扩大制造业投资方面持续发力,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继续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扩大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制造业产业正面临结构升级,通过政策支持,可降低制造业成本压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制造业企业发展信心,促进制造业投资。通过提升金融服务科创企业服务能力,有利于核心企业支持带动上下游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加速数字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需对接效率。

夯实稳就业的经济基础

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围绕“扩、促、兜”综合施策,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就业回稳向好态势。

孟玮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从夯实稳就业的经济基础、稳定和扩大市场化就业空间、推动基层就业渠道更加畅通、持续抓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四方面着手推动相关举措落地见效。

在“夯实稳就业的经济基础”方面,孟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坚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制定务实举措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电信、能源等领域建设,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市场,稳住外贸基本盘。通过这些举措恢复和扩大需求,提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夯实稳就业的经济基础,恢复和扩大需求方面,积极有效调动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一方面扩大对民间资本的开放领域,促进这些领域市场化投融资机制的形成,激活和提升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和提升基础设施领域对于民间资本的配置能力,促进商业模式与市场创新来持续扩大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从而在促进行业发展进步的同时推动需求扩大和促就业稳定。

上海迈柯荣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徐阳对记者表示,可以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通过项目对接会等多种方式,搭建有利于民间资本、金融机构和重大项目的沟通衔接平台。

2、今年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实现较快增长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5-15

记者从11日举行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一季度,自贸试验区外贸外资实现较快增长。21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6.6%,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719亿元,同比增长22.1%,高出全国17.2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占21个省(区、市)的比重分别为19.4%和18.1%。

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介绍,自贸试验区主要从四方面促进外贸外资发展:

强化制度创新赋能发展。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各项措施叠加效应日益显现。例如,广东自贸试验区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产地签证无纸化申报,快件、易腐品出口6小时内放行。浙江自贸试验区推动保税和非保税油气产品“同罐共储”、出口监管仓“一仓多能”等制度创新。

聚焦重点产业促进发展。自贸试验区精准施策推动发展优势产业,有力促进外向型产业发展。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入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支持总部企业叠加新型贸易、资金管理等复合型功能。江苏自贸试验区累计部署实施90余项重点研发项目、49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3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内集聚。

提供精准服务保障发展。多地自贸试验区建立了外贸外资企业“白名单”、服务台账等,加强生产经营服务保障。天津自贸试验区探索人才跨境便利化举措,出台首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辽宁出台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22条措施。北京自贸试验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范围,为小型外贸企业保驾护航。

畅通物流通道服务发展。自贸试验区积极强化国际物流通达能力,创新推动物流、运输、通关便利,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上海、安徽等自贸试验区联合开展“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云南、四川、陕西、广西、湖南、重庆等自贸试验区与地方铁路局合作推进中老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促进国内国际物流畅通。

“一直以来,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在高质量落实中央和地方各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探索稳外贸稳外资新思路,努力培育增长新动能,为全国外贸外资平稳发展作出贡献。”束珏婷说,商务部将举办系列活动,帮助国内外企业更好了解自贸试验区创新举措,共同把握发展新机遇。(记者 王俊岭)

3、跨境运输客货两旺 交通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强筋壮骨”

央视网  时间:2023-05-16

5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迎来满月,开行首月跨境旅客发送量超过1万人次,不仅方便沿线民众出行,对促进经贸往来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通首月运送28国出入境人员过万人次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1个月以来,出入境旅客逐步增长,日均通关旅客人数由开行第1周约370人,增加至目前日均约490人。边检部门共查验出入境列车60列次,验放来自28个国家的出入境人员13310人次,入境人数比出境人数多11.7%。

中老铁路促进沿线国家文化旅游交流

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串联起中国昆明、西双版纳至老挝琅勃拉邦、万象等旅游城市。让沿线民众出行更加便捷,对助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文化旅游融合也起到积极作用。泰国某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中老铁路通车后,他们公司的业务量增长了40%。

优化完善服务举措 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铁路、边检、海关等部门不断完善服务举措,确保旅客安全、有序、快捷地乘坐动车出入境。勐腊海关推出“智慧海关”和个性化服务,为出入境旅客提供全方位国际旅行健康咨询。磨憨站则增设了商业区,为旅客提供舒心的购物体验。

中老铁路跨境运输呈现客货两旺态势

客流量屡创新高的同时,中老铁路货物运输也如火如荼。尤其是4月以来,进口水果运输量不断增长,预计2023年山竹、龙眼等东南亚水果运量同比将增长50%以上。

中老铁路助力 泰国榴莲出口有望创新高

泰国商业部预测,在中老铁路的助力下,泰国榴莲的出口额有望再创新高。

共享发展机遇 国际大通道作用日益突出

据世界银行测算,中老铁路可将昆明到万象之间的运输成本降低40%—50%。随着陆海联运国际物流通道更加便捷通畅,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人员、货物往来将不断强化。交通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建设“强筋壮骨”,正成为沿线国家的共同选择。

4、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 构筑世界联通新桥梁

中国商报  时间:2023-05-16

数据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其中,3月中欧班列开行1488列、运送1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1%、52%。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35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声音

中欧班列驰骋不息,体现的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今年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16.8%。未来,中欧班列将为沿线各国输送更多合作良机,“一带一路”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

近日,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金浩特公铁物流港一片繁忙,一边是从哈萨克斯坦返程的“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正在将从国外进口的油葵籽仁进行分装,另一边两列满载巴彦淖尔优质葵花籽的中欧班列相继从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鸣笛驶出,开往俄罗斯莫斯科。

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互联互通”,正是中欧经贸合作的丰硕成果。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此前表示,中欧班列加速发展,已经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贸易线和“一带一路”建设大动脉。

中欧贸易“加速器”

从去年1月12日首列“乌拉特后旗号”中欧班列开行,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出40列,创造进出口贸易额达7000万美元。当前,乌拉特后旗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中欧班列主要开行地,为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作出了有力贡献。

近日,河北省廊坊市正式开通中欧(中亚)班列(廊坊———塔什干)。据介绍,首列开行的集装箱班列编组55辆,由廊坊北铁路货场始发,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全程约6000公里,预计运行时间约15天,货物总重量1400余吨,主要包括保温管、机械设备、型材等。

在新疆霍尔果斯火车站,来自重庆、成都、西安等国内各大城市开出的中欧班列汇聚于此。在这里的三条铁路线上,分布着九个巨大的龙门吊。吊车将班列承载的集装箱转运到适合哈萨克斯坦形制的宽轨列车上,连上车头,班列再次启动,一路向西。

相关数据显示,霍尔果斯已经连续四年成为最多中欧班列出境的口岸。今年1—4月,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的中欧(中亚)班列已达2485列,同比增长14.8%,班列日均开行量保持在20列以上,满载着日用百货、服装玩具、汽车配件驶向中亚和欧洲国家。

作为中欧班列“东线通道”的满洲里铁路口岸,截至5月7日上午8时,今年累计通行中欧班列1580列次,运输货物665.9万吨。

专家表示,一列列奔驰不息的中欧班列,构筑起世界联通新桥梁。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成果,更是畅通中欧贸易的“加速器”。

跑出“加速度”

2023年,距离2011年3月第一列中欧班列开通已经过去12年。相关数据显示,相对于海运和空运,中欧班列运输价格是航空的1/5,运行时间是海运的1/4,同时中欧班列运输能较好地满足欧洲绿色低碳环保运输的要求。近一两年,中欧班列积极与海运、空运合作,推出多式联运等高效运输新方式,以期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运输时间,为中欧消费者提供更快更好的跨境消费物流体验。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中国与中欧班列通达的24个国家进出口6.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7%,其中对24个国家出口4.29万亿元,同比增长21.7%。2022年上半年,我国与24个国家进出口3.45万亿元,同比增长7.3%。从占比看,我国与24个国家的进出口值占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例约17.4%。

专家表示,中欧班列让“堵”变“通”。铁路部门全力保障中欧班列正点发车,疏通了运输堵点。为了畅通企业外运通道,中欧班列开展宽轨段“三并二”运输,推行内外贸货物“集拼集运”混装模式,使物流成本下降5%—10%,有效缓解了班列拥堵的情况。

同时,中欧班列持续新增站点、新开路线,推动形成“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网络格局。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欧班列更是贯通亚欧贸易的“生命线”。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中国跨境电商卖家而言,中欧班列直观的便利性除体现在多了一种运输方式选择外,还在于基于中欧班列不断深化的中欧双方合作共同推出的便利化通关举措,在极大程度上帮助卖家解决了在通关(包括国内报关、目的国清关)时的效率低与手续麻烦等问题,让中欧贸易往来跑出“加速度”。

注入“新活力”

商务部副部长李飞近日表示,2022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意味着中欧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160万美元。

数据显示,截2022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运输货物超600万标箱、货值3000亿美元,已开通运行82条线路,基本形成对亚欧地区全覆盖的交通物流网络,有效打通了跨国贸易的堵点,激活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已经成为亚欧大陆凝聚共识、汇聚活力的“钢铁驼队”。

专家认为,中欧班列彰显中国经济发展新活力。中欧班列以便利快捷、安全稳定、绿色经济的跨境物流服务,为畅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做出重要贡献,也为沿线国家民众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实实在在的便利。中欧班列不断拓展新业务、增添新线路,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与此同时,中欧班列为稳定与沿线国家贸易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海外商品走进中国千家万户,“中国制造”被送出国门,多样的购物选择让人们幸福感、获得感倍增。中欧班列的开行还催生了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和产业园区,通过中欧班列往返于中国和欧洲多国的货物不断增多,在共赢的前提下,中欧班列凭借路网优势,将欧亚大陆紧密连接,搭建起一条联通中国与欧洲的“桥梁”。

业内人士表示,中欧班列以货物运输串联世界经济,支撑起中国与欧洲产业链供应链“大动脉”,助推沿线国家城市经济发展。中欧班列直通跨洋越海,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传递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依琰)

5、外资物流企业踏上绿色发展进阶路

中国商务新闻网  时间:2023-05-17

当绿色日益成为全球发展的主色调,物流企业将如何答好这道题?国际物流企业DHL和正在中国书写它们的答卷。

近日,DHL快递中国区氢能源卡车车队正式投入运营。该车队由8台氢能源卡车组成,运营后月度总里程将超过2万公里,预计每年可减少超过170吨。

“我们始终积极通过可替代能源多样化推进去碳化进程。”DHL快递中国区地面作业总监徐德斌表示,“氢能源卡车车队的正式投运是我们在推进DHL快递中国区作业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目前,中国区派送车队电气化比例已达到23%,公司致力于至2030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60%,并力争实现绿色燃料长途卡车占比达到30%的目标。”

据徐德斌介绍,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氢燃料电池的功率和能量密度高,在大载重、长续航和高强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此次投运的氢能源重型卡车是由上海氢达提供的氢燃料电池厢式货车,整车标载6.8吨,综合工况续航里程可达350公里,用于DHL位于浦东国际机场的北亚枢纽往返青浦区和金桥开发区内服务中心的物流货物运输。

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持续进阶的,还有联邦快递。4月份,联邦快递宣布在北京顺义的地面操作站正式启用光伏发电。该项目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联邦快递分拣操作设施提供清洁电力,并支持所在园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

记者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林吉产业园区的联邦快递地面操作站了解到,其屋顶所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面积达2000平方米,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36万度。与传统燃煤火电相比,该项目每年将节约超过110吨标准煤用量,并减少超过35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粉尘和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该项目所产生的绿色电力将用于联邦快递操作设施的日常运营,如办公室和仓库照明、货物分拣系统的运行等,同时其产生的部分电量将并入国家电网。

对此,联邦快递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陈嘉良表示:“北京顺义地面操作站正式启用光伏发电彰显了联邦快递致力于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方面探索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的坚定承诺。作为物流运输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我们将持续探索减少环境足迹的新举措,以实现到2040年全球业务碳中和运营的目标。”

该光伏发电项目只是联邦快递在中国积极布局光伏清洁能源项目、加快国内可持续发展操作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运营的一个缩影。在全球,联邦快递也正大力推广光伏应用项目,以普及绿色电力应用。联邦快递在全球总共有20多处光伏发电设施,可提供超过2400万度的清洁能源,减少约1.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去年11月,联邦快递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启用全新的仁川国际口岸操作中心,通过其屋顶上安装的2400块太阳能电池板产生可再生能源,每月为该设施提供约19%的能源需求。

据悉,联邦快递以到2040年实现全球业务碳中和运营为目标,致力于打造更可持续的未来。在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同时,联邦快递还发力车辆电动化、采用替代燃料和提升基础设施能源效率,推动实现这一目标。

6、以开发性金融助力现代物流跑出“加速度”

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3-05-18

记者近日从国家开发银行了解到,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聚焦主责主业,立足职能定位,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合作,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聚焦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发放贷款122亿元,为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供高效的金融支持。

作为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之一,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作为建设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国家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开发银行积极落实《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工作要求,坚持“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原则,推动一批国家物流枢纽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在湖南,作为“十四五”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支撑项目,衡阳国际物流港建成后,将实现公、铁、水多式联运,有效带动该市产业集群发展。开发银行湖南分行投贷联动向该项目提供支持35.2亿元,助力构建辐射湖南、粤北、赣西、桂东的区域网络和对接国家通道的骨干网络。

冷链物流在双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是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一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开发银行聚焦已投入运营、市场需求旺盛、区域带动作用较强的存量冷链物流设施群,服务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建设。2018年起,开发银行宁波分行融资6亿元支持宁波市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等物流设施建设运营。2022年,宁波市以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为重要依托,成功申报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宁波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梅山片区、奉化片区)正式开工建设。该行通过开发性金融工具向基地投放资金1.78亿元,并在基地获批后1个月内,迅速完成20亿元融资授信,为宁波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助力该市将冷链贸易港打造成为连接南美、东盟和欧洲等主要货源地及国内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腹地市场的贸易物流新链路。

共绘通道建设新蓝图,共享通道合作大机遇。开发银行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助力推进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硬联通”,积极服务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湖北武汉,开发银行湖北分行融资支持的汉欧国际物流园即将于年底建成,可实现与中欧班列(武汉)无缝衔接。1小时内,园区货物可通过公铁水多式联运以及中欧班列发往世界各地。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发挥湖北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内陆开放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力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开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该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物流流通体系的决策部署,聚焦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和农产品产地、销地、集散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担当作为、久久为功,为服务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贡献开发性金融力量。(记者 刘志华)

7、从多维度数据看数字经济发展势能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5-18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连续11年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数字经济相关指标增长最快……最新发布的多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

5月15日,赛迪顾问发布了《202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该《指数》以2017年第四季度为对比基期,选取了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融合、数字治理、主体活力、创新动力、资本热力、民众参与8项一级指标,细化成55项二级指标,以动态反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程。

《指数》显示,自2017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蓬勃向上发展态势。2022年第四季度总指数值达到202.3,首次突破200大关,是2018年第四季度的1.8倍。

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刘旭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过去一年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依然形成稳步向上的运行轨迹。其中,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治理等指标高位增长,数字融合、主体活力、民众参与等指标稳中有进。“综合数据整体来看,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器’作用日益凸显。”她说。

中国信通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也印证了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

根据《报告》,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50万亿元,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1.5%。

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也进一步提升。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为1.75,相较2012年提升了0.09,数字经济生产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显著高于整体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对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支撑、拉动作用。

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说,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更大、占比更高,持续为国民经济稳增长保驾护航。

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三轮驱动”

从数字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来看,研究显示,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成为数字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从创新动力来看,根据《指数》,2022年,数字经济创新动力指标值首超150,第四季度达到154.8,同比增长3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2.5万件,占全社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四成以上。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刘旭说,以5G领域为例,截至2022年6月,中国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中,企业专利权人占比约为90%,远超其他类型创新主体。

日前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也显示,数字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5G实现了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全面领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我国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4亿元。

——从数字产业来看,《指数》显示,数字产业指标值四年翻番,2022年第四季度指标值达到261。2022年软件业收入首次跃上10万亿元台阶;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呈现亮点。

“数字产业化向强基础、重创新、筑优势方向转变,构筑数字经济发展基石。”余晓晖说,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增加值为9.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占GDP比重为7.6%,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从数字治理来看,“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上述《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从2012到2022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国际排名从78位上升到43位,是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

“2018年至2022年间,创新动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三项指标增长最快。”刘旭说,创新动力与数字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当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动力;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数字经济可持续规范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数实融合发展潜力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研究显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空间广阔,是激发数字经济增长潜力的重点领域。

根据《报告》,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2022年,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其中,第二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4%,与第三产业渗透率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形成服务业和工业数字化共同驱动发展的格局。

《指数》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数字融合指标值达到172.4,同比增长5.5%。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研发涉及工具普及率等指标稳定增长。“近年来数字融合指标稳中有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巨大空间。”刘旭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记者获悉,相关部门将完善支持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举措,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创新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将加速传统产业裂变与重构。”刘旭说,我国是产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也拥有规模体量巨大的服务业场景,要重视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推动工业互联网广泛赋能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满足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量大面广的需要。(记者郭倩 实习生杨乐雯)

8、瞄准“双碳”目标,实现绿色变革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5-17

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国内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首家“零碳工厂”、天津市首个“零碳”社区商业项目……近年来,天津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以落实“双碳”目标为主线,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率先探索出一批“零碳”示范项目,积极推广应用“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为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出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零碳”应用场景落地开花

初夏时节,位于渤海湾畔的天津港一片繁忙。走进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桥吊来回移动,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有序穿梭。

自2019年12月打下第一根桩以来,仅用时1年零9个月,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这里拔地而起,并获得权威机构发布的“碳中和”认证。

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磊介绍,“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排放量,采取多种措施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实现等量抵消,从而达到碳的净零排放。

“天津港C段码头构建的‘风光储荷一体化’绿色能源系统,保障了码头100%净零排放。”国网天津滨海公司副总经理钱峰介绍,天津港和电力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了全球首个“零碳”码头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共计24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和1.43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并网运行,结合绿电交易方式外购清洁能源,为C段码头打造了一流绿电供给体系。

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是近年来天津市锚定“双碳”目标,实现绿色发展,不断打造“零碳”示范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从能源自给率达到112%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到正在建设的清洁能源年发电量达10亿度的“零碳小镇”……一批涵盖工业制造、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的“零碳”项目正在天津形成示范效应。

2022年2月,中新天津生态城第四社区中心取得了由天津排放权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成为天津市首个“零碳”社区商业项目。该社区在广泛使用建筑节能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基础上,通过碳抵消率先实现了预先“零碳”目标。2022年9月,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首家“零碳工厂”——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在天津正式投产,其目标是通过技术性碳中和、碳抵消、责任延伸等措施,实现零碳排放。

近日,由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布的《天津市低碳(零碳)应用场景(2023年版)》显示,目前天津已经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农业农村、绿色生活等5大领域形成28个优秀场景,这些场景节能降碳成效明显,为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零碳”标准体系发布应用

标准化是规范引领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实现“零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保障。这一点,从事“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研究的康磊深有感触。

他表示,实现“零碳”目标,涉及能源、环境、生产方式等众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套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的标准体系对于低碳技术推广至关重要”。

2022年9月,由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环境局和天津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制定的首套“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并率先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应用。这是继2021年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制定的全国首个“零碳建筑”团体标准——《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之后,天津的又一项“零碳标准”探索。

这套标准体系包括《“零碳”社区认定和评价指南》《“零碳”产业园区认定和评价指南》《“零碳”工厂认定和评价指南——通则》《“零碳”工厂认定和评价指南——汽车整车制造工厂》,涵盖社区、工厂、产业园区等诸多领域。

据介绍,为推出该标准体系,研究团队历时近两年,充分借鉴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出行、无废城市建设、绿色低碳产业等领域的发展经验和成果。

该套标准体系也显示,实现“零碳”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碳达峰目标,该标准体系为社区、工厂、产业园区等明确了一条“低碳—超低—近零—净零”的有效减碳路径,并综合考虑控制指标符合程度与碳排放量核算结果后,对认定对象进行从“零碳、近零碳、超低碳和低碳”的水平评级。

不仅如此,这套标准也在进行动态补充。“我们在《“零碳”工厂认定和评价指南——通则》这个总纲下,又进行了行业的细分。汽车整车制造工厂作为首个行业‘零碳’工厂标准,后续还将对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其他生态城优势产业‘零碳’工厂认定标准进行补充。”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环境局局长刘旭说。

康磊说,该标准体系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工厂、产业园区等领域先行先试,通过标准应用和对生态城低碳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率先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或“零碳”示范单元,持续为低碳发展、碳中和提供标准样板。

“零碳”目标实现路径智慧绿色

2022年发布的《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天津将实施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等在内的十大行动。从已有的实践案例看,能源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是推动“零碳”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数据显示,作为全球供应链的转运节点,港口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港口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装卸生产、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燃油和电力。

2021年底,随着两台风机叶片缓缓启动,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的智慧绿色能源系统开始并网发电,通过风电、光伏发出的绿色能源,源源不断地供给着港口的办公和码头生产,实现了能源生产和消耗两侧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认为,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生态系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零碳制造”,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策略。

在天津,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也正跟随数字化浪潮,实现低碳转型。“这几年,我们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建设‘5G+数字工厂’,实现整个钢铁生产过程的数据互联,推动制造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柴树满说。

“过去炼钢,铁矿石、焦炭等进料多少,如何配比,全凭老师傅的经验,现在‘智慧大脑’依据原料成分、环境变化实时监测、进料情况随时优化调节。”柴树满说,通过数字化精细管控,钢铁产品的质量不仅得到提升,吨钢成本也降低了,每年还可减少碳排放约13.2万吨。

9、棋行冷链,落子有声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5-15

作为关系到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专业物流,冷链一端服务产品生产、一端链接居民消费,是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的重要领域,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食品和医药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预冷环节缺失、经营分散等原因,我国冷链物流仍处于发展阶段,冷链物流体系也尚不健全,暴露出了冷链流通率偏低、损耗偏大、成本较高、冷链断链等短板弱项。

变化与需求

从竞争格局看,中国冷链行业集中度较低。我国冷链物流“百家重点调研企业”市场占有率虽日益提升,但中小企业仍占较大体量。由于缺少高能级骨干冷链物流企业整合带动,难以搭建网络化服务体系,行业盈利水平不高。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多为货主企业,专业性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仅占20%左右,专业化分工较差,无法满足各层次服务需求。

随着我国诸多行业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医药产业、服务业等行业全面升级,对高品质、精细化、个性化的冷链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笔者看来,后疫情时代,提高冷链物流专业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完善全程追溯体系,才能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安全需要。同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大规模市场潜力加速释放的大趋势,为冷链物流提高供给水平、适配新型消费、加快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信息化、数字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冷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领域、各环节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动。

一直以来,我国冷链物流作业多以人工为主,自动化智能化分拣、搬运、装卸等设施设备应用不足,专业化水平的落后也限制了整体效率的提升;智能气调、精准控温、智能仓储、无接触配送、大数据补货等新型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虽然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却展现出了极强的需求。

加快设施装备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步伐,提高信息实时采集、动态监测效率,对实现冷链物流全链条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提升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一体化运作和精准管控等现代化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低碳与减排

在推广冷链技术与科技进步的过程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指导方针在企业发展中同样不容被忽视。冷链物流行业向来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因为对温度敏感,仓储、运输等环节能耗水平都比较高,从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冷链供应链的能源消耗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30%左右,制冷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5%。

“双碳”目标的提出,使高碳行业面临更强的碳排放约束,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也将面临低碳转型的重大变革和挑战。因此冷链行业迫切需要优化用能结构,加强绿色节能设施设备、综合考虑设备全寿命周期应用,加快减排降耗和低碳转型步伐,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呈现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在冷链物流供给规模增大和需求多样化的带动下,不同种类、不同来源产品的冷链物流发展细分加快,订单具有分散和非标的特点,尤其伴随着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型零售业态的产生促进了多元和碎片化,冷链运输的要求日趋严格。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制冷空调设备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生产国,在冷链物流发展的背后,也意味着行业对更专业的技术、更高端的人才、更精细的管理有了更强烈的需求。

目标与未来

以笔者之见,“十四五”时期,我国冷链物流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出台《“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等多个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政策,将以更大力度推动冷链物流发展。行业应当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按照国家“双碳”目标,加快实行绿色发展,适应产业全面升级对冷链物流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提出的新需求。在新发展格局下,冷链物流要按照新发展格局要求,既要填空白、补短板、强弱项、通堵点,又要稳基础、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

在“十四五”时期,笔者认为,冷链物流将呈现如下趋势:

首先,是《规划》重点强调的产地“最先一公里”预冷和城市“最后一公里”,将得到有效发展。冷链前后一公里关系着民生消费和应急保供,配合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提升了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也为行业进步催生更多、更高的需求。

其次,在多业态、多模式、多元化的冷链市场需求下,冷链物流企业也在形成与之对应的多种服务类型共存的行业生态:包括传统连锁餐饮商超冷链需求稳中有进;食品生产加工、中央厨房后劲充足;生鲜电商距离成功模式却越来越近;新兴预制菜、直播带货潜力巨大,未来有可能培育出新的增长点等等。

第三,从产地预冷、自动冷库储存、全冷链运输到终端配送的冷链配送全过程,每个过程都要通过不同的温度区域保存新鲜产品,这就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温度区域,管理也会越来越趋于精细化。

第四,随着社会对冷库运营的安全性关切度的不断提高,绿色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冷链行业将鼓励企业使用绿色低碳高效制冷剂等,对在用冷库及低温加工装备设施开展节能改造,逐步淘汰老旧高能耗冷库和制冷设施设备。

第五,要降低冷链物流配送成本,就必须借助新技术的应用。未来,冷链行业的现代化、智能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第六,高能效的全生命周期制冷产品会越来越受行业欢迎。一方面,国家与行业对于能效方面越来越重视,提高冷库能效水平与管理水平、绿色水平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整个行业对于全生命周期概念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

最后,在细分领域上,医药、血站、疫苗等都将是潜力巨大的市场;种子培育、酒店应用等细分市场的拓展也是值得研究的发展方向。(中物联冷链委供稿)

10、从集装箱看物流标准化的落地路径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5-21

随着我国物流的快速发展,标准化问题到了必须推进的时候。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历史上,集装箱的应用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作为一种标准化尺寸的装载容器,它对我国物流标准化的落地有什么借鉴?

从理想走向现实

1956年4月26日,美国“理想X号(Ideal X)”邮轮改装成可以装载58个集装箱的货轮起航,完成了首次航运。从此开始,集装箱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并大规模应用,进而颠覆了世界贸易格局。

标准化集装箱广泛应用起步于1960年,在集装箱码头陆续蓬勃兴起的基础上,于1964年制定了集装箱的国际通用标准,然而,直到1966年,多方主体才达成一致,国际化集装箱航运才从理想走向现实、走向繁荣。

集装箱运输规模化、标准化创造的多式联运,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拥有不可抗拒的经济优势,到1970年,集装箱运输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地区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集装箱改变世界,也改变着我国的外贸状况,内贸特点。

集装箱是航运业内标准化精髓,通常与巨大的远洋货轮和繁忙的海运港口联系在一起,在我国海运上,标准化集装箱应用走在世界前列,2021年全球前20大集装箱吞吐量港口中,我国占据8席。对于我国来说,集装箱不仅应用于海运,也应用于铁路运输中,并彰显了其优越性。2018年之后,我国推进铁路双层集装箱研发应用,并继续进行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欧班列已经成为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重要物流通道,采用全集装箱模式。随着中欧班列等国际铁路集装箱联运方式的大发展,国际陆港这一概念也开始进入我国物流人的视野,并落地生根。

标准化的魅力

笔者认为,标准化是推动中国物流创新和规范发展的主要动力,把物流标准化放在物流工作的首位,就抓住了中国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怎样推动物流标准化落地,却是颇费思量的事情。物流上集装箱化的成功,对我国物流标准化落地的启示颇多。

集中箱的成功对世界贸易,特别是海运的巨大推动作用,让人们认识到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物流集装箱的成功离不开其标准化设计,它使得不同的运输工具可以使用同一种容器,从而提高了运输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随着物流,或者更准确地说,物料搬运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步伐,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协调和精细化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集装箱化的本质就是标准化,其思路是通过标准化和精细化来把原来一些粗放的管理变成精细的管理,将高成本单一化的服务变为低成本可配置的服务。

集装箱化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实现了货物运输的标准化,逐步建立了全球范围内,多式联运相配套的物流系统,从而改变了商业模式、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并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就是现代运输体系,而一个高度自动化、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货物运输系统的核心就是集装箱,如果没有集装箱标准化,船舶运力、港口吞吐能力和内陆集疏运能力三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配套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集装箱运输在使运输向立体化的发展上,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技术革命,集装箱让我们感受到标准化的力量。

以笔者之见,标准化让世界更畅通,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物流标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丰富实践的物流人更加清楚标准化的重要性,物流的标准化是划时代的创新,不仅影响本行业,更影响其上下游行业,对我国物流人来说,标准化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遵守的准则

在物流标准化的推广中,常牵扯到应该市场化,还是应该政府主导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关于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问题,其实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与发展状况在随时调节中,其主要的出发点是看哪一种方式更符合发展实际,过分夸大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不科学的,市场竞争绝不是万能的。

在标准形成之前,需要协商讨论,需要尊重市场竞争结果,一旦标准形成,有了共同遵守的准则,市场竞争已经结束,因此,标准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是市场竞争的过程,其落地过程需要政府的主导,行业的引导。

物流标准涉及上下游不同企业,一个企业即使知道标准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它没有权力去要求其他企业必须用自己的标准,想靠市场竞争来统一标准,也做不到。现代物流的标准化上游衔接产品生产制造与包装标准化等,下游又直接对接用户终端和居民个体,过程涉及到铁路、港口、仓储、车辆等标准化的推进,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国家层面推动物流标准化工作,最重要的三点,即:安全性、强制性、基础性,其中安全性和强制性标准,往往需要专门的国家管理机构监督与执行,需要以国家的力量来贯彻。

物流标准化重在标准的推广应用,需要带有一定强制性,作为物流最基础性标准推广,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国家力量。标准应用落地面临挑战,因涉及不同部门和领域,涉及上下游企业,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这里,市场失灵了,只有政府主导才能承担起这一重要任务。具体到物流标准化,关系到上下游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自身无法推进,市场自发调节也有难度,甚至造成混乱,形成难以改变的利益格局,成为物流运作中永远的痛点。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加显得重要。

物流标准化,通过政府的主导,激活市场活力,从而达到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变为由最终用户自下而上的推动。也就是说,政府主导,重点解决物流标准化中市场失灵的问题,又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激活市场机制系统推进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的推广,特别是基础性标准应用,政府要积极有为,不仅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激活市场机制系统,从而推进物流标准化的落地。总之,政府主导,积极有为,激活市场机制,这才是我国标准化的正确落地之路,明确了我国标准化的大方向,提高了全社会对标准化的认识,才能使物流标准化真正落地,早日应用。(絮语)

11、改革创新 数据赋能 以数字政务建设助力数字中国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信  时间:2023-05-18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规划》提出“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明确了新时期数字政务建设路线图。数字政务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字政府涵盖范畴的拓展,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方治理主体,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等七大体系。深入贯彻落实《规划》任务要求,以数字思维、数字技术驱动党政机关数字化发展,对于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改革为驱动,明确数字政务发展导向

《规划》提出,“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数字政务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方位推动制度变革、业务变革、模式变革。

一是推动数字政务建设的制度变革。数字政务建设必须以数字化为驱动,形成与数字化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推进技术应用、流程优化和制度创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数字技术应用深度融合,健全完善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职责体系。加大数字政务标准推广执行力度,提升应用水平,以标准化促进数字政务建设规范化。

二是推动数字政务建设的业务变革。数字政务建设要从政务治理、行政资源配置等方面引领改革创新,形成各项业务整体联动、协同推进的数字政务建设和管理新格局。推行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推进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

三是推动数字政务建设的模式变革。各地数字政务建设要充分立足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统筹谋划、整体规划、统一推进。各地要结合自身情况,适当借鉴先进地区“管运分离”等管理机制,探索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动各类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动态管理,强化审管协同,打通审批和监管业务信息系统,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监管能力。

二、以数据为抓手,提升数字政务发展动能

《规划》提出,“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数字政务建设要统筹党政机关全面数字化建设,关键是在促进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深化数据的共享开发利用,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赋能数字政务创新发展。

一是进一步畅通数据共享大通道。优化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强化电子政务网络统筹建设管理,促进高效共建共享,降低建设运维成本。统筹推进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联通各级各部门分散建设的业务系统、自建机房和业务专网,形成“一朵云、一张网”的数字底座,集约化构建统一基础支撑平台,为数据的统筹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建立完善数据管理机制,汇聚整合多源数据,统筹管理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充分利用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按照“统一目录、全量汇集、按需申请、安全使用”的原则,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工作,提升数据共享成效。明确公共数据开放安全管控要求,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

三是构建智能精准的决策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统筹推进决策信息资源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围绕重大问题决策研判、经济社会运行监测预测预警等需求,形成跨部门的基础信息库、主题信息库和社会大数据资源,增强行政决策力。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提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决策能力。促进各领域政策有效衔接,助力打造便利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三、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数字政务服务效能

《规划》提出,“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数字政务建设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普惠化、智慧化水平。

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效能。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取得显著进展,在线政务服务水平跃升至第15位,近两年稳定在世界第一梯队。接下来,要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能力,加快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持续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作用,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全国范围内实现跨省通办。按照数字化创新趋势和社会公众习惯,拓展移动服务、智能服务和个性服务,不断扩大在线服务的覆盖程度,整合各种服务方式和访问渠道,打通更多信息系统,推动更多政务数据共享支撑政务事项,促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探索个性化知识推送、全生命周期服务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提升政务服务普惠化水平。拓展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探索推进“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积极打造多元参与、功能完备的数字化生活网络,提升基础性、普惠性服务能力。探索依托银行等基层服务网络资源,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向偏远山区延伸扩面。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解决特殊群体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推出长者关怀及助残服务专区,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退休养老、健康医疗、身份户籍、交通出行等领域服务。依托社区志愿服务队资源,建立常态化上门服务机制,通过上门“零距离”服务、“手把手”指导,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线上办事。

三是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当前,各地依托数字技术,通过政务服务改革,出现“秒批”“不见面审批”“千人千面”等个性化服务,打造“掌上办事”服务新模式,探索实现服务精准直达、智慧服务。接下来,我们要从群众企业办事的视角,围绕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企业从准入到退出两个全生命周期,整合便民惠企的高频刚需服务,实现各类场景化应用“网购式”办事。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逐步实现事前服务“免申即享”及主动推送、事中服务精准化引导和审批精准化分发、事后评价精准化反馈。探索智能推荐、智能审批等服务创新,丰富并优化服务体验。

12、江苏为物流产业 提质增效降本支招

江苏经济报  时间:2023-05-15

5月12日,由江苏省物流产业促进会和江苏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江苏省示范物流园区、重点物流基地、重点物流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发展论坛在南京召开。围绕“新思路、新举措、新局面”主题,来自江苏省内外十余个城市200余名物流行业代表、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共同交流江苏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动态、前沿与趋势,展示头部物流企业的提质增效降本经验,探寻未来发展与合作机遇。

江苏是物流大省,在江苏现代服务业的版图中,物流业基础雄厚。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海内外市场等新的目标,江苏物流业正在适应全新市场需求,化“痛点”为机遇,加速转型升级。

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姜超峰作了专题演讲。他认为,随着铁路货运改革的推进,铁海联运、快捷运输、场站改造、集装设备、国内班列、铁路专线、集拼仓库等方面运营效率将大幅度提升,必然会对现有物流技术提出更多的要求,包括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平台技术、卫星定位、设施设备、管理技术、统一标准等方面,物流领域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装备正由局部转向全面,同时自主核心技术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在主题演讲中,南京大学副教授李敬泉系统介绍了物流组合的多极化概念以及物流创新中的魔方型物流创新和业态创新两种层次。他还提到,物流业态的演化和进步背后的驱动力一定是经营模式的扩大和变革,在不断突破物流组合要素界限和突破技术临界的过程中,新的物流经营模式不断出现,并逐渐普及形成网络,从而形成物流业态的不断革新和进化。

在随后的江苏省示范物流园区提质增效降本专题沙龙上,针对“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相结合的背景之下,江苏物流产业的针对性发展方向、路径”“数字化信息时代,物流企业如何在实际业务运作中运用好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的难点和困点在哪”等问题,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进行了精彩的观点探讨和经验分享。

多位行业专家还为来自全省各地市的200余位企业代表系统解读了江苏省示范物流园区、重点物流企业、重点物流基地申报中的难点、疑点,为即将到来的2023年申报工作提前打下基础。

13、建交通强省 树优秀苏企品牌

央广网  时间:2023-05-18

近年来,江苏交通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创新融合不断加快、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5月16日,省交通运输厅首次发布江苏交通“建设企业20强”等认定名单,进一步推进交通产业集约高效发展。

涌现一批交通领域龙头企业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凌耀初介绍,“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公铁水空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9903亿元,拉动超2万亿元GDP。本土施工企业成为江苏打造交通“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重要力量,工程设计企业服务能力国内领先。2022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总值为3655.6亿元,保持平稳增长,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左右,涌现出一批新业态龙头企业。

目前,江苏有交通建设企业共4050家。勘察设计企业2091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勘察设计和咨询服务类上市企业共有11家。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运输业户和运力规模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共有4309家。道路货运业户27.6万家,居全国第二;共有上市公司12家,占全国交通运输领域上市公司比例的9.6%。

全省各类港口企业共2177个,年营收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共187家。沿海港口连云港徐圩新区、南通港通州湾港区拉动投资5500亿元;沿江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78%,成为全省产业最密集区域;内河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宿迁、淮安内河港先后吸引一批大型项目、企业落户。

江苏智慧交通市场规模约占全国的5%—6%,规模总量居全国前列,共有2.2万家数字交通相关企业;75家江苏数字交通骨干企业年研发投入总计超过30亿元。

为树立优秀江苏交通企业品牌,省交通运输厅首次对行业企业进行认定,以营收规模为主,结合创新能力、信用记录、安全生产等指标,评出江苏交通建设企业20强、江苏交通运输企业25强、江苏港口企业20强、江苏数字交通企业10强。

推动企业融入交通强省建设

“我们鼓励建设企业对跨江大桥和过江隧道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鼓励运输企业加快转型,加快推动运输结构调整;鼓励港口企业更好地投入到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建设中去。”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宋国森说。

运满满是一家在南京本土成长起来的互联网+物流平台型企业。“目前,运满满平台已经覆盖300+城市,连接10万+条路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带动整个物流行业高效运转,将货运匹配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分钟。”江苏满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静介绍,他们切实为中小微企业在物流成本上“减负”,比如为丹阳眼镜产业带、宿迁花木产业带等提供不同的运力解决方案。运满满希望通过5年时间,推动公路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和低碳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助力整个公路物流行业的空驶率逐步降低到20%以下。

“江苏港口通过高质量运输我省及长江中上游地区铁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为长江沿线重要战略物资运输提供坚强保障;还与省内多个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各地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省港口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谭瑞兵表示,下一步,集团将重点围绕港航功能布局优化、港口货运枢纽建设、航运市场体系、物流供应链体系和智慧、平安、绿色发展保障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加快打造现代综合物流服务商、港口综合运营服务商、航运服务商、水上综合服务商,更高质量服务交通强省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形成发展合力打造产业集群

当前,江苏交通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发展“小、散、弱”、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杨桂新介绍,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交通产业发展现代化。到2030年,打造全国领先的交通产业,推动交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具有江苏特色的综合交通产业集群。

杨桂新说,交通部门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龙头企业“以大带小”作用,推动集群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攻克“卡脖子”技术。强化重大关键技术应用,围绕交通建设新需求,聚焦桥梁大尺寸型材、高性能沥青等研发推广新材料、新模式。促进数字交通创新资源集聚协同,高水平建设水下隧道智能建造、自动化作业技术与装备等科技创新平台。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北斗精准感知、高分遥感多源多维度数据、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技术。加快智慧公路、智慧航道、车路协同等相关标准、指南制修订。

同时,要培育一批交通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探索联合体建设,加快本土企业“走出去”。支持大型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发展。支持省内航运企业整合打造1家运力规模排名全国前十的海运企业。探索组建本土航空公司,提升航空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引进知名快递企业在苏落地布局。(梅剑飞)

14、苏州海关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3159份 助力“苏州制造”拓展海外市场

苏州新闻网  时间:2023-05-17

苏报讯(记者 林琳 通讯员 张必颖 张娇琳)今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的第二年。记者从苏州海关了解到,今年1至4月苏州海关累计签发RCEP自贸协定项下原产地证书3159份,签证金额约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5%和6.67%,RCEP原产地证利好正在不断输送到我市企业中,为“苏州制造”拓展海外市场创造新优势。

“我们公司去年年底开始申请原产地证书,仅申请了1份原产地证就可以享受关税优惠预计4.7万元,同时RCEP对于服装产品的降税幅度还在逐年增加。”大野时装(苏州)有限公司关务经理倪萍在尝到了RCEP原产地证书的红利后说。

大野时装(苏州)有限公司位于相城,是一家生产服装面料、服装的日资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日本。今年1至4月,该企业又继续申请了RCEP原产地证书18份,涉及货值765万元。

苏州海关积极推动RCEP落地增效加速释放政策红利,举办宣贯培训会6次,走访RCEP重点签证企业10家,指导企业结合产业特点综合制定享惠规划;同时,持续推广智能审核、自助打印等“不见面”便利服务举措,70%的证书实现系统自动审核,自助打印率超过90%。

“我们一直在海关的指导下进行证书的申领,苏州海关驻相城办事处的关员随时回答我们的疑难问题,我们有部分原材料从日本进口,也可以利用累计规则获得RCEP原产资格。”倪萍说到,下一步,将灵活用好RCEP政策,优化产业布局,持续做大做强市场规模。

15、省交通运输厅赴苏州开展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调研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时间:2023-05-15

2023年5月12-13日,省交通运输厅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莫琨带队赴苏州开展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调研。苏州交通运输局港航处处长陈仕荣、港航中心主任郎晓頔,以及太仓港口管委会、江苏远洋、国网江苏、无锡赛思亿、苏州港航集团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

莫琨主任一行查看了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和太仓港协鑫发电有限公司充电设施的实际运行情况,现场了解了“江远百合”号换电装卸的作业流程,并实地调研了苏州内河港白洋湾作业区码头、杨林塘昆山水上服务区、双凤水上服务区,以及杨林塘船闸上下游远调站,对苏州内河水运服务设施建设布局和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调研人员围绕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江远百合”号按内河绿色船舶规范最高等级标准建造,载重量为1632吨,最大箱位数是120个标准集装箱。该轮于2022年10月10日正式投入运营,船尾的3个集装箱电源设计为“即插即拔”换电模式,单次换电仅需20分钟。目前,“江远百合”号已在太仓港至京杭运河苏州工业园区港航段实现常态化运营,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500吨、减少各类有害气体排放1520吨,船舶运行全程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苏州交通运输部门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认真总结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舶运输技术及经济特性,梳理各环节任务清单,统筹做好水运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与内河航运发展水平相衔接,突出前瞻性、可行性、系统性,加快构建现代化水运基础设施体系,为推进内河航运绿色低碳转型输出苏州经验、作出苏州贡献。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