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2年第38周政策舆情周报(20220919)
编辑:小编 时间:2022-09-27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http://sip-slp.cn/

2022年第38

政策舆情汇编


2022年9月19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55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要积极运用改革创新办法,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意见》从五个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一是进一步破除隐性门槛,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着力优化工业产品管理制度,推行工业产品系族管理;规范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备案;切实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推动招投标领域数字证书跨地区、跨平台互认;持续便利市场主体登记,逐步实现内外资一体化服务。二是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推动减轻市场主体经营负担。严格规范政府收费和罚款,进一步清理调整违反法定权限设定、过罚不当等不合理罚款事项;推动规范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着力规范金融服务收费;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严禁行业协会商会强制企业到特定机构检测、认证、培训等并获取利益分成;推动降低物流服务收费。三是进一步优化涉企服务,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全面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推广和扩大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合同等应用;持续优化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探索建立部门集中联合办公、手续并联办理机制;着力优化跨境贸易服务,探索解决跨境电商退换货难问题;切实提升办税缴费服务水平,推行非税收入全领域电子收缴、“跨省通缴”;持续规范中介服务;健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强公正监管,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创新实施精准有效监管,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组织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五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切实稳定市场主体政策预期。不断完善政策制定实施机制,把握好政策出台和调整的时度效;着力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严厉打击虚假还款或以不签合同、不开发票、不验收等方式变相拖欠的行为;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纠正各种懒政怠政等不履职和重形式不重实绩等不正确履职行为。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组织实施、强化协同配合,结合工作实际加快制定具体配套措施,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9/16/588222.shtml

2、【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报告显示,2013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我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14、2016、2017、201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70、80、90、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110万亿元,达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挑战,有力抵御国内外经济领域重大风险,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

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到20.3万亿元,按同口径计算,2013至2021年年均增长5.8%。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跨境资金流动相对均衡,外汇储备总体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2021年末达3250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在外部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庞大稳定的外汇储备规模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冲击提供有力保障。

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爬坡过坎中的困难和压力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9/14/588047.shtml

3、中国新闻网:跨国企业看好中国机遇 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成新动能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11日在厦门落幕,为期四天的系列展示推介、洽商对接、交流研讨活动表明: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中国机遇仍魅力不减,跨国企业将持续加大投资。

“中国依旧是最热门投资目的地。”率团参加“投洽会”的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援引《2022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指出,76%的美资企业在2022年会进行再投资,以扩大现有业务;预计2022年及未来三年到五年,美资企业在华利润再投资预算额达265亿美元。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挑战,但投资中国依旧“热度不减”。“投洽会”期间发布的《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2》显示,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197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

2003年进入中国的迪卡侬,深耕中国市场近二十载,已在中国实现了全产业链完整布局。迪卡侬中国副总裁赛万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十年,迪卡侬将持续在华投资。

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认为,超大的市场容量、完备的产业链条等塑造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当下,中国深化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绿色贸易与投资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本届“投洽会”即以“全球发展:共享数字机遇、投资绿色未来”为主题,架起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桥梁。

“中国产业正在迈向数字化和可持续的双转型,中国市场对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绿色创新产品和低碳解决方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王洁表示,中国发展的机遇无限。

不久前,施耐德电气一款全新的智能产品在厦门完成生产测试,即将推向全球市场。王洁说,这样的全球首创、中国首发的例子会越来越多,未来中国仍将是公司全球布局的重要阵地。

绿色发展成为参加2022海外华商中国投资峰会的海外华商的共识。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侨企金鹰集团已累计在福建、北京、山东等省市投资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新加坡金鹰集团执行董事、金鹰中国董事长陈昱廷说,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一机会,在绿色可持续方面携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郭婷婷表示,中国将继续增强外贸发展动能,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提升合作的含新量、含金量和含绿量,为各国企业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http://www.cinic.org.cn/hy/yw/1355187.html

4、第一财经:逆势突围的海外仓,机遇伴随风险 供应链服务或成破局点

疫情下,跨境电商“寄递”业务受影响,海外仓模式被市场看好。前7月,深圳海关新增海外仓备案企业数同比增长2.7倍,海关监管海外仓出口也实现同比翻倍快速增长。

海外仓是跨境电商重要的境外节点,具有提高货物出入境效率、缩短配送时间、提升周转速度、缩短服务周期、大幅降低成本等优势和特点。但同时,海外仓模式也要求跨境电商卖家资金实力过硬,对市场把控精准等。

作为新型外贸基础设施,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海外仓数量已超过2000个,总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其中,在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海外仓总数量占比接近90%。

目前,深圳综试区跨境电商全业态模式也已全面落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深圳企业建设运营的跨境电商海外仓超过230个,建设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

逆势之下,海外仓优势突显

自2020年疫情,海外仓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大量的企业受制于物流通道收缩,海外仓成为跨境电商企业突围的重要战略环节之一。

“2020年疫情早期对跨境电商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大量的出口卖家出现‘有订单却无货可卖’的情况,海外仓的需求由此越来越旺盛。” 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政策研究院院长邢康男对第一财经表示,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形势下行,疫情反复叠加国际形势持续演变,这些因素都会对产品的供应造成较大的影响,海外仓能比较好地解决目的国市场的库存难题。

“海外仓模式的应用在跨境电商品牌出海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傲基科技物流事业部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表示,对于形成规模的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海外仓模式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时效、优化用户体验,有助于企业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将品牌推向全球。

深圳卡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也表示,海外仓备货能够很好地保障产品及时送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退换货也更加方便快捷。

在全球范围上看,海外仓作为跨境电商重要的境外节点,数量和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21年中国海外仓数量超2000个,海外仓总面积超1600万平方米。

2022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到要培育壮大一批海外仓领军企业,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

邢康男表示,未来海外仓在全球的布局将会越来越多,随着欧美市场的竞争加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仓将成为新的战略布局,尤其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达成,在该区域将产生大量的优质海外仓企业。

供应链服务或成海外仓的破局点

尽管存在着种种机遇,但海外仓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跨境电商行业经历了2020年爆发式增长后,仍然面临着合规问题、外需收缩和线下放开等现实变化,随之而来,对海外仓的发展也形成新挑战。

2021年国内物流企业、电商平台等海外仓服务企业大都选在欧美、日本等成熟市场扩仓和建仓,欧美市场海外仓密度已经比较高,竞争态势已益发明显。

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海外仓网络已经在美国、英国、德国、越南、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展开。此外,包括海外仓、保税仓、GFC仓等在内,菜鸟服务于进出口外贸的跨境仓库已突破100个,覆盖亚欧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从2020年开始,京东相继在美国、德国、荷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自营海外仓。截至2022年6月,京东自营海外仓的面积同比增长100%。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线下零售逐渐正常化,买家需求下降,大量建仓、扩仓或将使得重资产成包袱,海外仓之间的竞争便会愈发激烈。

虽然海外仓相比自发货模式有显著优势,但海外仓模式门槛高,中小型跨境电商卖家往往不会轻易大量尝试,仍选择自发货为主。

深圳一家中小型跨境电商公司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表示,公司未来计划减少海外仓,增加自发货。“身边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今年也都减少了海外仓的布局。因为海外仓需要足量的库存,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这样会占用大量资金,企业需要承担更多风险,只有在能获得高利润的情况下才值得冒险。”

转换角度来看,对于有资金优势、能够自建仓的卖家来说,海外仓经营门槛也居高不下,卖家自建仓短期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从长期发展来看,资金、人才和专业化程度不可避免将成为企业发展压力。

同时,各企业海外仓在建设标准、技术水平、物流服务、合规服务、运营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中小海外仓运营效率低下,合规服务标准化程度低,信息化系统功能不完善,缺少专业的售后服务和海外运营团队,错发、漏发及丢失货物等现象常有发生。

纵腾集团副总裁李聪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要想布局海外仓,除了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外,对运营管理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与垂直品类匹配的专业服务管理,也是目前海外仓服务商面临的一大管理难题。”

在李聪看来,海外仓的发展未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流产品服务,而是一整条供应链服务。他认为,未来的海外仓企业竞争将不断抬高规模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优势的门槛。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衍生出来的供应链服务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向供应链端转型,李聪认为,不是基于市场热点的一时转变,也不是短期的需求调整,而是中国品牌出海和跨境贸易长期方向性的趋势所需。“升级后不仅有利于我们摆脱一些相对低端的恶性竞争,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起我们的行业门槛,提供有更多价值的服务。”

而面对海外仓现存问题,李聪认为,海外仓不仅要走出去,内部运营管理能力也需要提升。企业应朝着数智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海外仓将慢慢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

邢康男同样向第一财经表示,目前随着海外仓数量的增加,按照商业逻辑,对海外仓的服务要求也将提高。海外仓的职能绝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物流存储能力,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其能力要求将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

傲基科技物流事业部负责人也表示,未来海外仓的发展模式不仅只是作为货物储存的载体,更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转型升级。比如通过大数据备货优化客户库存,使用智能化系统进行库内管理,叠加数字化物流轨迹跟踪等,提升海外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海外仓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将海外仓模式的优点最大程度发挥出来。

http://www.cinic.org.cn/hy/wl/1347957.html

5、晋江经济报:跨境电商迈入“精耕细作”时代

近日,以“焕新 增长”为主题的2022泉州跨境出海行业峰会在鞋都电商城举行,吸引了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支付等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数百人参加,聚焦行业热点话题,分享智慧观点经验,共话跨境电商发展。

来自鞋库网、中国联通、派安盈、阿里巴巴国际站的行业资深大咖围绕目前跨境电商发展的实际需求,从选品、运营、流量、新兴市场营销、企业出海等方面向跨境电商企业分享了出海掘金的经验和秘籍。

作为产品、品牌出海的主要方式,跨境电商日渐成为外贸生力军。而随着这一方式的日渐成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数字出海正当时,优买优卖趁现在。更精准的布局、更加深耕细作的方式,有助于企业走得更远。

鞋靴跨境电商的跳跃式增长

虽然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中国依然保持全球最大鞋靴制造国地位。

作为大会首位分享嘉宾,鞋库网运营经理苏国荣率先分享了一组数据,提振行业信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美国及英国合计占据全球鞋类行业近一半的份额。详细来看,中国鞋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549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69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达975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达6.9%。

鞋类行业大致可以分为时尚及休闲鞋类行业及以穿着功能划分的运动鞋类行业。数据显示,全球时尚及休闲鞋类行业的零售额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747亿美元温和增长至2021年的187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随着经济逐步复苏,预计2026年将达209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

海外鞋靴实体零售商拖欠和破产风险仍将持续发酵,新冠疫情严重削弱了欧美鞋靴实体零售商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知名老牌鞋靴零售商纷纷破产。考虑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需要较长时间,以及鞋靴实体零售商因关店带来的现金流锐减、债务负担压力加重等因素,鞋靴实体零售商拖欠和破产风险仍将呈增长态势。同时,国外鞋靴中间贸易商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海外终端客户将进一步压缩成本和提升利润率,避开中间商,直接下单给工厂,后疫情时代“去中间化”特征愈发明显。鞋靴跨境电商的跳跃式增长,也将在后疫情时代持续发展。

将目光移至泉州,当前,“泉州制造”的鞋类、纺织服装及配件、小配饰、包袋、小电器、数码产品配件和其他家居日用品等,凭借着物美价廉、实用性强的优势,正通过跨境电商热销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2021年泉州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600亿元大关,其中出口规模达2035.5亿元,增长35.4%。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的人有着经商创业的传统,并且塑造出了自身独特的海上丝绸文化。”阿里巴巴国际站闽汕大区总经理高杰介绍,目前,泉州已经拥有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海外仓等一系列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已经从规模到质量实现了真正的转型。

福建省电子商务促进会副会长、泉州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林时乐表示,跨境电商是传统外贸转型升级重要的方向。过往的十年,跨境电商从业者都在享受新兴业态红利,“在未来多年里,我们依旧在享受这个红利”。

“跨境电商正日渐成为外贸生力军。”阿里研究院新产业研究中心秘书长郝建彬也看好行业前景。同时,他也注意到,受物流成本、国际市场规则制约、汇率波动、市场参与者渐众等因素影响,当前跨境电商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数字出海正当时

“2005-2015年是信息差时代,利用信息差,有外贸规模的卖家能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2015-2020年是加工红利时代,这个时期产品为王,具有一定爆品规模的卖家颇具优势;2021-2025年是买家分层时代,高潜卖家更具竞争力;2025-2030年是品牌价值时代,这一阶段将充分体现价值为王,有品牌服务的卖家能获得更多可能。”阿里巴巴国际站招商部负责人郑旭东认为,用发展眼光看跨境B2B企业规模增长的周期性。

数字出海正当时,优买优卖趁现在。

“鞋库网2.0版系统历经近三年沉淀,服务近一万多家工厂及批发商,月超100万曝光量,累计铺货20多万件商品,惠及全国10万多采购群体,实现‘源头好货+市场+平台+供应链便捷资源’匹配对接,极大方便用户。” 苏国荣表示,随着数字化在鞋服行业的持续深化,数字化业务占比持续提升,转型的效率成为企业数字化战略的关键。中国联通与鞋都电商城开展战略合作,为旗下鞋库网提供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持,帮助众多供应链厂商打造“从产到销”的全链条数字化经营模式,围绕“用户与会员运营”数字化、“渠道与运营”数字化等展开合作,帮助供应链厂商持续提升竞争力。

郑旭东则通过一组数据表示,B2B线上交易渗透率65%、年增长率22%,在Alibaba.com中,62%买家表示通过买家评价、商家在国际站的运营时长、交易回复时长等信息,来建立与商家的信任感。可见,B2B线上采购已转变为常态。

“受全球疫情的影响,B2B电商的体量也在持续增长,可见B2B线上交易逐渐被海外广泛接受。但采购的首要习惯仍然是信任感的建立。唯一有效的通道,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力展示,最大化提升买家信任感建立的所有可能。”郑旭东说。

在郑旭东看来,全球购买力下降,但需求并没有减少。卖家应该根据环境变化,从买家需求出发,找到新的增量空间和机会。虽然消费或许在降级,但刚需品需求在上涨,建议把握特价精选、生活必备、品质维修配件方向。

在访谈约2500个美国B2B采购负责人后,郑旭东总结,中国供应链加工生产时效快、供给完备、质优价廉等特征,仍是出口的差异化优势。

“我们建议优势供给分场景差异化运营,追寻趋势、更要追寻自身优势,找准高质量增长的发力点。”郑旭东建议,如果是工厂,要找到自己交期可控、研发设计和成本优势;如果是贸易商,需要从供应链中找到自己是否能满足一站式采购的服务优势。

从货架模式到品牌化模式出海,是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溢价能力的关键。过去跨境电商主要以性价比为主,以低价获量,低廉的价格是竞争优势之一。而如今,流量红利消散,Meta、Google流量向社交媒体转移,海外消费者需求升级,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精准化运营成为主流,跨境电商进入品牌出海时代。如何适应跨境电商行业转型,实现品牌建设是必行之路。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做品牌出海时,外贸企业需要补上一节非常重要的功课。过去,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大体是质量好一点,价格便宜一点。现在,卖家需要重新定义产品,把客户新需求作为我们的关注点,而不是产品本身。

“一件货卖全球的思路已经过去了,专业化、本土化、深耕你的目标市场时代到来了。把握当下,跟随时代发展深耕市场才是保证市场前提。”汕头市澄海区汇业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瀚总结道。

赛道愈切割愈要精准布局

阿里巴巴国际站SKA商家、泉州必扬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开发认为,赛道愈切割,卖家愈要懂得精准布局,而唯有回归生意本质,打造有利润、可持续的跨境B2B模式才有出路。

泉州一塑胶公司的陈先生,近年由传统内销转跨境B2B。在陈先生的实践中,传统内贸转型外贸和跨境电商,过去获客的渠道只有广交会,不仅渠道单一且成交周期长。现在通过金品的专属场景、数据分析功能,打造成为线上的实力工厂,目前外贸的占比达到了90%,电商平台的占比50%左右。2021年10月,他通过RFQ成交一单14条柜子的大客户,接着又在RFQ上接到了首单5条柜子的客户。

厦门超能贸易有限公司的谢先生则是跨境C端转跨境B2B的代表。为了能够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还能保证资金快速回流,他2021年从跨境C端转型跨境B端,进行海外分销。通过升级金品,成为星厂牌,以点打面、群能共进,在海外迅速打响了品牌。“我们和国际站是互补的关系,前期我们有了一点的基础沉淀,在国际站上成为金品商家后,这些实力才能被认证、被放大,快速地获取B端客户的信任”。

想要转型,但面临一个全新平台,如何入手?许开发分享了店铺定位五要素:选定行业、确定产品、目标国家、目标人群、店铺类型。

具体来看,如何选品呢?许开发建议,可以通过平台“选词参谋”查看“关键词指数”,每周关注行业热词、蓝海趋势词等把握机会,在搜索指数、搜索涨幅、点击率、规模指数中观察,通过“流量榜单+交易榜单”找到共同产品分析。“首先让客户看见我,再信任我,然后最终选择我,这是获得询盘的秘诀。”他说,新品成长需要测品测款,而卖家要做好养品、孵化的准备。

随后,他分享了GMV计算万能公式: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裂变。“只需要提升公式里的任何一个变量,你的销售额就能大幅度提升;如果你能提升多个变量,那你的销售就能实现倍数级增长。”

师徒制、视频、在线学习、现场学习、外部嘉宾分享、内部员工分享……是企业善用的培训人才方式。许开发认为,企业的一切培训为经营目标而服务,而凡是培训就要有复盘和考核。

http://qz.fjsen.com/2022-09/13/content_31130214.htm

6、食易安科技:冷链物流数字化难在哪?这三点必看

冷链物流数字化是一个相对“精专”的数字化应用领域,在当前社会经济和宏观政策环境下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但在执行层面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冷链企业如何把握趋势,克服挑战,搭上冷链数字化发展的快车?这是本文将着重探讨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冷链物流数字化的利好因素

冷链物流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产业,对于支撑生鲜农产品大规模流通、保障食品流通安全、满足居民品质化消费需求、健全“从农田到餐桌、从工厂到卖场”的质量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家层面高度关注冷链物流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宏观政策。从政策角度看,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等相关政策对冷链物流数字化发展十分利好。乡村振兴是推动冷链物流数字化发展的最大政策变量。

乡村振兴是一项中长期国策,将冷链物流作为一个专项基础设施来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到了要加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通过互联网+来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产地冷库的作用是进一步促进生鲜农产品的商品转化,让生鲜农产品能够更高效率、更低耗损地出村进城。要提高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就需要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冷链物流数字化来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冷链物流服务质量。

《冷链物流“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办发〔2021〕46号)明确提出了21项工程建设规划,其中“冷链物流数字化发展工程”、“冷链食品追溯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和“医药产品冷链物流追溯体系建设工程”对冷链物流数字化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人民对于高品质、精细化、安全性和透明化的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从社会经济及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来看,冷链物流数字化的刚需在逐渐增多。

首先消费升级会强力拉动生鲜肉类、水产品、高端水果等相关冷链商品的需求量,这些商品的流通都需要冷链物流数字化来加强冷链品控和提高流通效率。其次,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正在上升期。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我国近三年冷藏车保有量的年增长率在20%左右,预计“十四五”期间的冷藏车保有量会翻番。2020年我国冷藏车保有量为28.5万辆,每千人0.2辆;对比日本每千人1.9辆冷藏车的保有量,我国还有9倍的增值空间。目前我国人均冷库库容是0.1立方米,对比日本的人均冷库库容0.3立方米,还有2倍的增长空间。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冷链物流数字化需求会愈发强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366272661616433&wfr=spider&for=pc

7、中国水运报:高标准冷链设施肩负新使命

中国在电商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据报告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8万亿美元。从最初的网购平台淘宝、外卖美团,到今天的京东、饿了么、拼多多以及各类生鲜电商平台的百花齐放,让人们越来越习惯“宅”生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建立新时代下我国超大规模的统一大市场是实现中国内循环的关键。然而,高标准冷链物流设施作为物流地产的细分领域,其发展仍然滞后,市场上充斥着老式的农批市场冷库、不合规的改建冷库,高标冷库的存量还非常少。

需求产生新业态

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食品消费市场,市场容量超过10万亿元,而其中餐饮市场就占了4万多亿元;另外,随着我国人均消费能力快速增长,人民在食品上的需求就会迎来转折点,这也为中国的冷链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疫情改变了消费习惯,也让很多新产业迎来了增长,对比生鲜电商的一波三折,预制菜市场的不断攀升又是另一番光景。各大资本积极入局,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720亿元。近年来,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预制菜行业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机遇和保障,有效地扩大了销售半径。与此同时,预制菜业务也对冷链基础设施的多功能如仓储、分拣、配送等提出了更高需求,要求冷库具备多温区组合+温区灵活可变的功能,从而达到预制菜更高标准的运营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中国市场,预制菜的前身——净菜的加工配送工厂开始出现,受众目标集中在连锁餐饮业。直到2000年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城市开始出现手工作坊式的半成品菜企业,面向消费者的净菜开始风靡大街小巷。这类净菜是指按照不同的菜品将所需的原材料进行处理,之后按统一的规格进行包装。消费者购买到家后还需要下锅进行炒制才能端上餐桌。

当时冷链并不完善,通过冷藏方式进入到超市售卖的净菜只有1—3天的超短保质期,配送距离也十分有限,造成了食材的高损耗。而今天的预制菜已经在冷链技术不断迭代的基础上,获得了更长的配送半径以及更久的保质期。由于预制菜降低了城市厨房的人工成本,即存货价值,提升了经济性,使得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连锁餐饮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疫情之后,餐饮行业经受疫情打击,居家隔离的频繁让消费者无法出门采购,因此ToB端的预制菜开始向C端转移,并且成为了当前的消费热点。

预制菜配送链条的延长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各地的特色风味,多样化的选择和操作简单的特点符合“宅”经济的需求,将为预制菜带来更大的市场机遇。

生鲜电商、预制菜、新零售等新业态让从业者看到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愈发明显,只有以更灵活、更高柔性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去满足商流、物流和信息流,才能适应当下市场环境。

行业链条同发展

农贸市场或生鲜电商、社区团购是消费者日常购买蔬菜的主要渠道,但随着供应链被疫情打断后,蔬菜只能被集中投放,原来非常完善的流通渠道失效,需要重建供应链,高标准冷藏库因为可以满足蔬菜保鲜并在3—5天完成配送的需求而变得分外“抢手”。

冷链行业尽管有疫情保供方面的责任,但全社会的周转率下降很明显,冷链企业还要承担日常运营成本,人工、水电、房租、还贷,这些都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虽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压力仍然存在,还需要上下游企业一起协同分担。

冷链链条非常长,只有与多方携手,通过“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及“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推动与提升中国冷链基础设施水平,才能最终实现保障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的目标。

然而,反观中国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老式农批市场冷库,该类冷库软硬件设备普遍落后,标准低,环境差,温度不达标等现象仍然存在。根据世邦魏理仕的数据统计,目前中国高标冷库数量只占到总容量的30%。

“干改冷”也是目前较为集中的现象,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出发,干改冷是一个过渡形式,目的是为了快速满足市场需求,但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冷链需要持续盈利,和干仓不一样,要通过运营来证明价值,所以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终方向还是要一次成型。

从冷库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资源出现了结构上的分化。北上广深及经济发达地区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一些二三线的市场则可能被供过于求所困扰。

所以行业面临着一边是大量冷库的闲置、一边是找不到冷库资源的现状,这种结构性的不平衡亟待改善。

低碳成为必修课

2021年底,《“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的重磅发布,进一步确立了冷链物流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消费,加快了内循环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为行业升级指明了方向,推动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规划》对国内冷链物流行业提出了总体目标,可以预见,到2025年,国内将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完成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布局建设,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

冷链物流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低碳也成为了重要的课题之一。

近几年,全球气候骤然变暖,很多地方甚至实施了限电的措施——减少工业企业的用电,保障民生用电。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也因此成为“十四五”期间贯穿各行各业的核心突破点。同样,冷链也在低碳方面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冷链作为高能耗的产业,其低碳目标就是把食品存储和流通环节的单位能耗指标降到最低,以最经济的成本完成农产品从最先一公里到餐桌的过程,这不光停留在理念,更要依靠技术,将包括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物联网等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充分应用到冷链行业中,完成整个行业的提档升级,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35121

8、全拓数据:企业数字化转型诉求强烈,OA系统应用日渐普及

近年来,数字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国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各类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更加突出,消费场景的数字化产业未来将继续保持较好地发展态势。办公OA系统向组织和用户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办公方式,其通常囊括一体化门户、日常办公、移动办公、业务协同等功能。

目前国内企业总量不断上升,尤其是中小企业增长速度较快,在现代化办公环境下,更多企业主体对OA系统具有使用需求;同时随着员工学历普遍提升,企业人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企业降本提效诉求更加强烈,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对于OA系统的应用也在企业间普及。

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办公推广速度继续加快,企业对于在流程和管理上能协同各模块办公的OA系统使用需求也更加强烈,推动行业规模增长。全拓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OA市场规模达到228.5亿元,较2019年增长21.1%,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元市场。疫情催化下企业对于远程办公使用需求提升,OA行业市场规模未来仍将继续扩大。

协同办公从产品角度分为协同管理软件和办公套件,占比分别为68%、32%,前者为行业份额主体。从用户角度,企业、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个人客户占比分别为62%、35%和3%,企业及政府事业单位客户构成行业核心市场。

对用户而言,82.7%的受访用户认为应用OA系统具有必要性。企业办公运转从日常事项到重要公文,均需要经过审批环节。在日常办公审批环节,遇到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批复时间过长以及需要提交的人员过多,因此审批流程的优化对于企业运作效率十分重要,但传统办公方式在审批过程仍存在大量效率浪费。

OA系统的应用主要能提高个人及企业的办公效率,并且加强内外部和业务流程的协作,因此其应用正不断普及,而未应用OA系统的企业对其也有较高使用需求。受访用户认为流程自动化及扩展功能多是OA系统最大优势,占比分别达到35.4%及34.1%。

OA系统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开始渗透至更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虽然第三方OA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普适性,但其信息安全保障的问题受到重视。因此企业通过OA厂商定制化服务搭建内部系统,对系统进行私有化部署的趋势更加明显。对于内部搭建的OA系统,受访用户认为保密性高、使用流畅是其主要优势,因此也是政府机构、大型企业更为青睐的使用类型。

全拓数据认为,随着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OA平台逐渐走向成熟化,更多创新功能类型和服务模式融合到平台搭建中,功能设置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操作上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在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发展需求下,OA系统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且随着其在移动端渗透加强以及智能化程度提高,云OA应用产品普及趋势开始增多,OA行业市场规模未来仍将继续扩大。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816525158084354&wfr=spider&for=pc

9、腾讯新闻:又一巨头涉足预制菜?格力董明珠,将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

董明珠看上预制菜?格力这步棋走对了吗?

万亿预制菜赛道,也吸引国内白色家电龙头企业之一的格力电器(000651)跨界入局。

9月7日,珠海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珠海举行的一场预制菜智谋会上提出:格力电器将结合企业自身优势,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发展预制菜出台政策

扶持冷链装备制造产业

好空调,格力造。空调不仅是格力的主业,更是格力的一张名片!

通过近三十余年的发展,格力电器目前拥有国内外八大生产基地的跨国企业,格力空调远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空调用户超过1.7亿,将“中国创造”的科技成果带向全球。

到了2017年的时候,格力突然宣布格力电器要做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集团,覆盖空调、生活电器、高端装备和通信设备四大领域。

从那一年开始,格力电器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开始走上市场,进入公众们的眼帘。这么多年过去了,格力的多元化成果如何?我们不妨来简单地回顾一下!

没记错的话,格力的管理层曾对格力多元化发展发表过看法。

”多元化“并不是不看好主业了,也不是要离开主业,多元化是深耕空调上下游产业链的衍生。空调仍然会高速发展,且会给其他多元化项目提供资金、市场、技术支持。保证空调的继续成功,才能给予格力试错空间和容错机会。”空调永远是主业“,格力就不会走上春兰的错误。

有媒体爆料称,董明珠在珠海市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座谈会表示,结合企业自身优势,格力电器将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将注重研发、生产和运销服务,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预制菜对于格力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在此之前格力电器尚未有涉足预制菜产业方面的布局。

存储、运输是关系预制菜品质的重要环节,冷链装备配套能力也成为抢占预制菜产业机遇的关键点。

会上,珠海市市长黄志豪表示,珠海将以冷链设备为主角,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将加快研究制定并出台全市支持预制菜冷链制造产业为主的政策。

斗门区也将发布预制菜产业园规划,并推出标准化厂房配套和预制菜设备相关的招商内容。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分管负责人在会上也表示,期待构建一个以格力电器为平台、集聚各种资源要素的预制菜产业联合体和合作机制。

参与这场预制菜智谋会的人员,既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相关处室、珠海市政府、格力电器,还有珠海斗门区政府、珠海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局、珠海农商银行等相关负责人。各路人马集聚,共同探讨珠海如何抢抓机遇布局预制菜产业。

对接产业园,

构建预制菜装备全产业链

在广东,珠海斗门预制菜产业园是国内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省级预制菜产业园,正量身定做预制菜通用厂房,构建“五区联动”发展格局,打造预制菜产业“灯塔”园区,目标是形成百亿级水产品“标准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业链的重要平台。

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可以以产业园区为平台,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吸引企业集聚,构建预制菜装备的研发、生产、运营全产业链体系。

会议认为,格力预制菜设备可与斗门区标准化厂房形成配套模式发展。支持打造白蕉海鲈、隆江猪脚等重点产业特色预制菜设备,进一步推动各种品类开发,力求将斗门预制菜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预制菜装备示范园区。

据悉,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规划建设面积超1000亩,占地面积285亩,总投资近20亿元,建成水产品深加工厂房30万平方米,近21万吨冷库容量,将于今年内全面竣工投产。

会上,各方提到,将在珠海举办中国预制菜(食品)装备器械(生产仓储冷链物流包装储具炊具)制造产业研讨会,通过研讨会实现供需对接。

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将依托其装备制造产业优势,联合举办此次研讨会,探索发布预制菜或预制菜装备企业100强,推动龙头企业需求对接,引领预制菜装备转型升级,提升珠海预制菜产业发展影响力。

接下来,格力电器将抓紧成立预制菜装备制造公司。未来,还将由格力电器牵头,成立珠海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构建全产业链联合体。

据悉,格力电器已在与餐饮冷链领域深耕多年,并研制出全冷链系列产品,包括前端产地仓、中转物流中心、销售配送仓、冷链终端等。

8月31日,格力电器发布2022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58.07亿元,同比增长4.13%;实现归母净利润114.66亿元,同比增长21.25%。9月9日收盘,格力电器报收34.67元,上涨4.49%。

六大支持促进装备器械资源要素聚集

实现产业风景珠海更好

会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分管负责人表示,预制菜产业风起云涌,是厨房革命,也是农业革命。

先知先觉的珠海与格力应起跑领跑,应结合自身秉赋优势,在预制菜产业链条中重点发力生产加工、冷链物流、仓储包装及“新厨房”等装备器械制造,建设预制菜装备器械制造集群高地,让珠海形成预制菜产业的更好风景。

会上负责人表示将重点在六方面予发力支持。

一、支持珠海创办中国预制菜(食品)装备器械(生产仓储冷链物流包装储具炊具)制造产业研讨会。

进而创建以一个发展规划、一张百强排行榜单、一次百强合作峰会、一个产业基金支持、一个产业集群高地建设的“五个一”产业集成体系,集聚产业龙头,研讨产业方向,促进产业合作,夯实产业文化,营造产业生态,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二、支持格力电器牵头在珠海斗门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创建预制菜装备器械示范产业园,为预制菜装备机械产业提供科研、实验、展示、合作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预制菜装备机械“博览会”。

当前,重点支持格力电器联合斗门预制菜产业园研发创建白蕉鲈鱼预制菜全产业链装备机械生产营运体系,创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白蕉鲈鱼预制菜生产营运示范中心。

三、支持在珠海创立以格力电器为牵头主体,以预制菜装备机械为主攻方向的预制菜全产链合作联盟。

推动预制菜原材料、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包装储具炊具等企业对接合作,建设矩阵型需求与供给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支持珠海市政府推动金融机构创立预制菜产业基金,探索创新预制菜装备机械租赁、预制菜供应链金融等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新模式。

五、支持格力电器成立预制菜装备机械公司,由格力电器联合上下游企业及研发机构等,为预制菜全产链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和装备机械生产及营维保障。

六、支持珠海市政府出台重点扶持预制菜装备机械产业紧凑聚集、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以政策高地促进产业高地建设。

最后说一句,个人以为预制菜市场本身就前景不明,对应的装备制造业变数也大,而且这个领域和格力的相关业务离的太远,并不能对格力的其他业务起到协同效应。

https://xw.qq.com/amphtml/20220913A011HH00

10、中国环境:“双碳”目标下 我国CCUS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碳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正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利用与地质封存全流程重大技术创新,开展大规模产业化CCUS技术示范应用,可为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对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当前中国 CCUS 正从国内外不断积累工程经验、加快技术研发、持续加大投资、广泛开展研究,CCUS 技术作为中国今后应对温室效应的主要方向,正逐步展开大规模的示范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中国已具备大规模捕集利用与封存 CO2 的工程能力,正在积极筹备全流程 CCUS 产业集群。

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 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碳捕获与封存) 示范项目已成功开展了10万吨 / 年规模的 CCS 全流程示范。中石油吉林油田 EOR (强化采油)项目是全球正在运行的 21 个大型 CCUS 项目中唯一一个中国项目,也是亚洲最大的 EOR 项目,累计已注入 CO2 超过200万吨。国家能源集团国华锦界电厂15万吨/年燃烧后  CO2 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已于 2019年开始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燃煤电厂 CCUS 示范项目。2021 年7月,中石化正式启动建设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

二. 中国CCUS技术项目遍布 19 个省份,捕集源的行业和封存利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分布。

中国 13 个涉及电厂和水泥厂的纯捕集示范项目总的 CO2  捕集规模达85.65万吨/年,11个  CO2 地质利用与封存项目规模达182.1 万吨/年,其中EOR的 CO2 利用规模约为154万吨/年。

中国  CO2 捕集源覆盖燃煤电厂的燃烧前、燃烧后和富氧燃烧捕集,燃气电厂的燃烧后捕集,煤化工的 CO2  捕集以及水泥窑尾气的燃烧后捕集等多种技术。 CO2 封存及利用涉及咸水层封存、EOR、驱替煤层气(ECBM)、地浸采铀、 CO2 矿化利用、 CO2 合成可降解聚合物、重整制备合成气和微藻固定等多种方式。

三. 中国的CCUS各技术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技术已经具备商业化应用潜力。

(1)捕集技术

 CO2  捕集技术成熟程度差异较大,目前燃烧前物理吸收法已经处于商业应用阶段,燃烧后化学吸附法尚处于中试阶段,其它大部分捕集技术处于工业示范阶段。

燃烧后捕集技术是目前最成熟的捕集技术,可用于大部分火电厂的脱碳改造,国华锦界电厂正在建设的15万吨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属于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

燃烧前捕集系统相对复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是典型的可进行燃烧前碳捕集的系统。华能天津 IGCC项目以及连云港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研究设施属于此类项目。

富氧燃烧技术是最具潜力的燃煤电厂大规模碳捕集技术之一,产生的 CO2 浓度较高(约 90%—95%),更易于捕获。富氧燃烧技术发展迅速,可用于新建燃煤电厂和部分改造后的火电厂。

当前第一代碳捕集技术(燃烧后捕集技术、燃烧前捕集技术、富氧燃烧技术)发展渐趋成熟,主要瓶颈为成本和能耗偏高、缺乏广泛的大规模示范工程经验 。第二代技术(如新型膜分离技术、新型吸收技术、新型吸附技术、增压富氧燃烧技术等)仍处于实验室研发或小试阶段,技术成熟后其能耗和成本会比成熟的第一代技术降低 30% 以上,2035 年前后有望大规模推广应用。

(2)输送技术

在现有 CO2 输送技术中,罐车运输和船舶运输技术已达到商业应用阶段,主要应用于规模10万吨/年以下的  CO2 输送。中国已有的 CCUS示范项目规模较小,大多采用罐车输送。华东油气田和丽水气田的部分 CO2 通过船舶运输。管道输送尚处于中试阶段,吉林油田和齐鲁石化采用路上管道输送  CO2 。海底管道运输的成本比陆上管道高40%—70%,目前海底管道输送  CO2 的技术缺乏经验,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

(3)利用与封存技术

在  CO2 地质利用及封存技术中, CO2 地浸采铀技术已经达到商业应用阶段,EOR(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 已处于工业示范阶段,EWR (二氧化碳强化咸水开采)已完成先导性试验研究,ECBM(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已完成中试阶段研究,矿化利用已经处于工业试验阶段, CO2 强化天然气、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四. 中国  CO2 -EOR (二氧化碳气驱强化采油)项目主要集中在东部、北部、西北部以及西部地区的油田附近及中国近海地区。

国家能源集团的鄂尔多斯10万吨/年的 CO2 咸水层封存已于2015年完成30万吨注入目标,停止注入。国家能源集团国华锦界电厂15 万吨/年燃烧后  CO2 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拟将捕集的 CO2 进行咸水层封存,目前尚在建设中。2021年7月,中石化正式启动建设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 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有望建成为国内最大CCUS 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在四川达州开展了5万吨/年钢渣矿化工业验证项目。浙江大学等在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 CO2 深度矿化养护制建材万吨级工业试验项目。四川大学联合中石化等公司在低浓度尾气  CO2 直接矿化磷石膏联产硫基复合肥技术研发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虽然中国CCUS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较大进展,但要实现规模化发展仍存在着经济、市场、技术、环境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仍面临许多阻力和挑战。

1. CCUS项目成本普遍较高,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在实际应用中,高昂的投资成本及运行成本阻碍了CCUS项目的顺利推进。但油价上涨可以大幅度提高  CO2 承受成本,对于有一定承受力的油田,油价每增加10美元/桶,其承受成本将增加12—92元/吨,但只有不到1/4的油田可承受200元/吨以上的来源成本 (捕集+压缩+运输成本)。从煤电行业来看,情况似乎更加不容乐观。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煤电示范项目安装碳捕集装置后,捕集每吨  CO2 将额外增加140—600元/吨的运行成本,直接导致发电成本大幅增加,无法实现减排收益,严重影响着企业开展CCUS示范项目的积极性。

2. CCUS产业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资金支持力度仍需加大。若要推动第二代燃煤电厂碳捕集技术在2030年示范完成并投入商业化运营,应进一步增加政策扶持和融资力度。同时,燃烧前处理技术仍属新兴技术,发电机成本较高,需要加快技术研发步伐。另一方面,受现有的CCUS技术水平的制约,在项目部署时将使一次能耗增加10%~20%甚至更多,效率损失很大,严重阻碍着CCUS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3. 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产业发展面临多重阻碍。全流程CCUS示范项目涉及电力、煤化工、钢铁、油气等多个行业的不同企业,项目的实施普遍面临收益分享、责任分担和风险分担等难题,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或行业规范,以及长期公平的合作模式,有效解决气源供给、管网输送、地企关系等难题,从而实现CCUS项目各环节的良好对接。

根据《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路线图(2019)》,随着成本降低、技术进步、政策激励,CCUS技术的产值规模有望在2025年超过200亿元/年,到2050年超过3300亿元/年,按保守情形估计2025—205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87%。尽管CCUS目前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但长期来看,低成本、商业化、集群化规模部署是CCUS大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需求。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004048

11、经济日报:中欧班列缘何逆势上行

8月21日,随着中欧班列(西安—汉堡)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今年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10000列,较去年提前10天破万列;今年累计发送货物97.2万标箱,同比增长5%,综合重箱率达98.4%。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等影响,中欧班列越发显示出韧性和生命力,逆势上行。尽管受到环境影响,中欧班列在上半年低谷时期仍维持在1100列以上,保持近3年较高水平。5月份、6月份开始重新站上1300列以上的历史高位,7月份继续恢复增长,创历史新高,开行班列超1517列,集装箱运量环比增长达14.9%。

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畅通安全的国际物流通道,优化了区域开放格局,扩大了中欧各国经贸往来,深化了国际产能合作,为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拓展新通道

8月23日,首列中越国际货运班列(西安—河内)从西安国际港站始发,标志着陕西西安打通了连接东盟的陆路贸易通道,中欧班列(西安)常态化运行的干线拓展至17条。

“我们公司长期从中亚和俄罗斯进口石棉发往越南,之前货物的前半程运输方式是搭乘中欧班列,由哈萨克斯坦抵达西安,陆运到沿海港口再走海运,平均需要20天才能抵达越南。现在依托国际货运班列(西安—河内),时间缩短至8天,运输时间减少一大半,物流成本降低约20%,为企业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贸易通道。”陕西交泰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俊说。

今年以来,铁路部门积极探索了很多运输新通道、新路径。中欧班列(西安)开通西安—圣彼得堡—穆克兰—曼海姆、首列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日韩过境汽车海铁联运(笼车)班列等。中欧班列(西安)常态化运行干线达17条,覆盖亚欧大陆全境。今年4月份,太原局集团公司首次开行中鼎物流园—二连浩特—蒙古国(法国)中欧班列。山西常态化开行的中欧班列线路已增至9条,辐射“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27个城市。

备受关注的义乌中欧班列比两年前也增加了5条,新线路运营发送线已达17条,在中欧班列沿线设立4个分支机构5个物流分拨中心,联通了亚欧大陆50个国家和150个城市。截至目前,来自上海、江苏、安徽、广东、山东、河北等15个省市的10万种中国制造商品搭乘义乌中欧班列“走出去”。

据统计,阿拉山口口岸今年新增中欧班列运行线路已达22条,口岸通行中欧班列线路累计达87条;经霍尔果斯口岸开行的班列线路已新增14条,加上2021年新增的35条,两年间新增线路已占到开行线路总数70条的70%。

“今年新开通西安、重庆等城市经黑海、里海至罗马尼亚康斯坦察的铁海联运新线路,中欧班列与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紧密衔接,推动形成‘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境外通道网络格局。”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充分运用七国铁路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合作机制,与沿线国家铁路部门加强运输组织、信息共享、设备设施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国际联运效率。

扩能破堵点

“中欧班列在11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物流通道,也逐渐成为全球认可的中国物流名片。但中欧班列依然面临诸多发展中的矛盾,口岸拥堵成为运行中长期存在的堵点。”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指出。

在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班列数量占全国班列开行数量的五成以上。2020年以来,为了匹配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铁路口岸不断实施扩能改造工程。霍尔果斯站实施扩能改造后,场区内新增货物换装线1对,新增、延长到发线10条,班列运输组织能力提升30%以上。阿拉山口站稳步推进环保改造工程,预计年内投入使用后,每日将增加5列以上散堆装货物接运能力。

同时,2022年6月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扩能改造正式开工,也是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扩能改造。8月11日,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扩能改造完成,宽准轨接发列车线路由18条增加至30条,口岸出境列车由日均7列提升至8列、入境列车由日均14列提升至17列,出入境列车接发能力显著提升。改造后,新建使用的二连浩特站调度指挥中心将实现宽轨场、准轨场、换轮库、边检场“四场合一”集中控制运输组织模式,为中欧班列高效运行提供充足运力保障。

据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客货运管理科秦志仓介绍,近10年来,接运的中欧班列数量从“个位数”上升到“五位数”,完成前5000列用了8年多的时间,从5000列到突破万列大关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坚决做好口岸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现了逆势增长。

“今年以来,我们稳步推进实施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及后方通道扩能改造工程,同时积极协调境外铁路同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实现了境内外通道能力稳步提升。”该负责人介绍,中欧班列西、中、东通道日均运量较扩能改造前的2020年分别增长20.7%、15.2%、41.3%。

催生新业态

“今年年初受俄乌冲突和国内疫情散发影响,中欧班列(郑州)依旧保持稳定运行、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多客户的好评。”上海台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总经理孔卫东介绍,中欧班列(郑州)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将货物运输到欧洲内陆城市,同时在国际油价大涨的环境下,深入内陆的运输也帮助客户节约了很多卡车运输费用,特别是最近2个月,中欧班列(郑州)又“爆仓”了,一箱难求。

近年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以运带贸、以贸促运,立足河南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实施“运贸一体化”战略,创新互联网销售模式,建立依托班列的“班列购”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展销体验中心,引进省内外企业入驻、“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回程中欧班列(郑州)趟趟“爆仓”运行。

“物流与商贸衔接的新业态逐步被中欧班列平台企业所应用。依托不断织密的中欧班列国际物流网,中欧班列从前端运输延伸到了终端消费市场,催生了物流业与商业衔接的新业态。”李牧原指出,中欧班列中跨境电商的货物比重逐步增加,邮政班列运行平稳,部分班列企业已经开始向电商从业者提供跨境电商物流服务,既开拓了中欧班列的返程货源,也拓展了中欧班列的贸易服务属性。

疫情期间,徐州中欧班列与徐州海关创新推广“铁路快速通关”,显著提升了班列运行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与铁路部门探索开行徐州—连云港铁海联运“铁路箱下水”模式班列,有效帮助企业克服疫情公路管控、畅通出海路径,与徐州市商务局推广“班列+市采通”等新运营模式,服务了小微企业出口。

“今年以来,铁路部门提升运输服务品质,统筹用好各通道能力,合理安排开行方案,用足口岸交接能力,拓展国际全程物流业务,加大回程班列组织力度,推进双向货源均衡运输,今年回程班列与去程班列的比例达到88%。”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

目前,中欧班列已铺画了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0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运输服务网络覆盖欧洲全境,运输货物品类涉及衣服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木材等53大门类5万多种品类。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209/14/588032.shtml

12、经济参考报:物联网医疗市场看涨 供应链企业迎新机遇

通过不断跨界融合5G、物联网、AI、大数据等高科技,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物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为72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88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接近39%。业界人士表示,这一增长得益于科技领域的广泛创新,随着5G的大规模应用,物联网将继续赋能医疗全流程,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和满足患者需求。

科技赋能智慧医疗

一辆急救车内,整合了智能医疗检测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应急救治设备、应急监护系统、智能通讯设备,实现“上车即入院”,可以为患者提供智能化、多学科协同的远程应急医疗服务。

“数字抗疫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此次抗疫过程中,国内高科技企业通过科技赋能,推出适应不同医院不同设备需求的医疗产品,为推动我国数字健康新基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抗疫前线医疗器械供应链中原材料和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供应商,自连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在血氧仪、呼吸机、制氧机等设备。

疫情期间,自连科技针对不同场景,提供了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针对社区内管理者统计任务重且重复性强,难以对异常进出人员进行追溯,自连科技推出社区人流管理方案;针对方舱隔离点医疗资源有限,慢性病患者日常体征无法及时监测,推出智慧方舱管理方案;针对ICU医疗资源挤兑、设备管线复杂、便捷性低转移困难等,赋能医疗器械无线化改造升级,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企业助推场景应用

医疗物联网关乎生命健康安全,需要高度的专业性、谨慎性及稳定性。

记者了解到,自连科技运用物联网技术,紧抓大数据时代医院信息连通需求,自主研发全方位软硬件产品体系,帮助医院建立稳健、高效、优质的大数据集成应用平台。其中,硬件产品系列涵盖了芯片模组、控制器、传感器、网络桥接器及数据转发器等无线物联网技术设备,配套的软件开发平台则包含AiDK、AiSDK、AiDMS和AiCloud。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协助医疗器械实现无线化升级,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的速率和安全性。

同时,作为医疗行业产业链中上游企业,自连科技以提供核心电子元器件为主,软件集成与解决方案为辅。通过将自身核心技术植入医疗器械产品中,重点解决了医械产业运营与管理中出现的层级多、成本高、信息化断层、协调差、流转繁琐等痛点,助力医械产品全面升级,加速医械行业展开全方位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建设。

面对“数据孤岛”,自连科技提出了智能化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帮助医院建立医疗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自连科技提供BLE、WiFi与COMBO三大嵌入式模板,配备专业的云服务平台,大幅度提高医院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医院营造稳定高效的无线联网环境。产品即插即用、灵活适配的特征,使得医院各类设备能够快速移动部署,设备的数据信息通过嵌入的自连科技Wi-Fi系列模组/控制器与医院内部的HIS系统和CIS系统相连接,实现数据统一管理,为各科系相互协作提供便利。同时,自连科技注重数据安全,产品支持数据透传和多加密协议,实现数据可追踪、可溯源,为医院担心数据共享导致信息泄露解决了后顾之忧。

经过不懈努力,自连科技获得了物联网技术专利20余件,软件著作权30余件。众多产品通过FCC、CE认证和RoHS认证,在医疗领域累计100多项落地项目,合作伙伴囊括了大部分医疗器械头部企业。截至目前,该公司有超10款医疗领域批量生产交付产品,超100万数量交付,超300款客户医疗设备。

医疗智能化潜力大

在医疗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趋势下,医疗服务智能化数字化成为广大医院越来越迫切的需求。2022年5月,国际权威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医疗智能行业白皮书》显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能力、医学知识与场景经验、场景与算法高频迭代五大必备核心要素,对医疗智能行业进行深刻定义,并预计2030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

报告指出,步入“3.0医疗智能化”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致力于让医疗数据标准化、结构化,解决“数据孤岛”等问题,将释放医疗大数据的内涵价值,提升医疗参与者的决策效率和精准度,实现医疗行业各环节降本增效。

业内人士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几年内,医疗器械将是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行业,医疗智能化产品市场潜力深厚。

http://www.jjckb.cn/2022-09/08/c_1310660163.htm

13、界面新闻:预制菜风口,物流公司靠什么入局?

预制菜越来越火,在传统中秋节家宴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美团买菜数据显示,相比今年年初,中秋节前菜肴商品类商品销售环比增长50%。包括沃尔玛、盒马、豫园股份等企业及商超都适时推出了中秋团圆宴预制菜抢占市场。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2023年将达到5156亿元。

其实早在2020年,新注册预制菜企业就达到了1.25万家,但当时却吃尽了物流不给力的苦头。

罗永浩直播首秀,信良记小龙虾瞬间爆单,卖出了46.5万盒,但无法兑现48小时内发货的承诺。信良记随后道歉并对受影响的消费者作出补偿。

这一“翻车”事件,让生产商意识到了物流一环如此重要。

亿邦动力网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21-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融资金额达到了数百亿元。

除了风口上的预制菜厂商融资活跃,具有冷链优势的物流企业也在积极布局。

顺丰在2022年8月底举办了预制菜行业解决方案推介会,表示要为预制菜企业提供从线上业务到线下场景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被批“隔夜菜”,保鲜成关键

近期有多家媒体报道,预制菜普遍有点“咸”。 有些菜每百克钠含量可达到300毫克以上,甚至到800毫克,严重超出了居民膳食的建议标准。

重油重盐会危及身体健康,也让预制菜背上了“隔夜菜”的标签。预制菜偏咸,是顾虑到储存配送中保质问题,从而也牺牲了口感。

然而预制菜竞争日趋激烈,做好保鲜才能满足食客的味蕾和健康的需求,从而打开更多市场。预制菜配送不仅要保证时效性,也对冷链运输的锁鲜技术提出了更多要求。

京东零售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肉奶制品负责人赵煜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表示,如果没有冷链的话,预制菜的还原度会差一点。

从温度上看,预制菜可以分为速冻食品、冷鲜食品、常温食品等不同品类,其中温度控制是预制菜最关键的锁鲜方式。

例如,小龙虾需要在-18℃温度下运输储藏。使用液氮技术之后,冷冻温度达到零下196度,小龙虾的口感和风味能瞬间锁鲜。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小龙虾也从原本线下餐厅加入电商大军,成为千亿级规模的产业。

另外,冷链物流普遍采用的降温冰袋也有讲究。京东物流冷链医药业务部预制菜解决方案专家芦国庆解释说,冷藏和冷冻食材对控温需求不一样,很多时候商家会直接放上冰袋,导致商品存储温度低于零下;有时也因为冰袋种类不同导致冰袋升温时间较快,送到时已经超过了食品冷藏存储要求。这些不标准的包装将直接影响预制菜等冷链运输商品的品质。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中心首席专家王国利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冷链物流这几年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冷链物流发展得越快,预制菜的末端消费和它的品质就会越好”。

冷链新业务, 物流企业技术入局

和有上万家企业能生产预制菜相比,并不是所有快递物流企业都能分到这块新配送业务机会。

国内一家知名预制菜厂商也告诉界面新闻,运输过程中更好的保证恒温恒湿和更多食品安全条件,将是未来冷链运输企业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能够满足冷链配送需求的物流企业,捷足先登。

目前,京东物流和顺丰在一个月内先后宣布了针对预制菜行业的解决方案,计划从包装、仓储、配送、科技等多个方面介入预制菜市场。

比如在包装环节,京东冷链针对不同环境温度沉淀了一套从-22℃至15℃的商品分温层包装方案。在物流运输中,京东冷链提供了可视化的温度监控平台和对冷藏车的在途管理系统。

8月31日,顺丰也对外宣布要提供预制菜行业解决方案,包括干支线运输、冷链仓储服务、快递配送、同城配送等。据悉,这一方案不仅包含了顺丰原有的冷链运输,同时也有顺丰同城作为末端配送的补充力量。

顺丰的冷链业务早已开展多年。根据顺丰的财报数据,2022年上半年,包括食品冷运在内的顺丰冷运及医药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40.7亿元。

仓储亦是冷链物流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资本支撑。据京东物流介绍,目前京东冷链运营超过100个针对生鲜食品的温控冷链仓库、28个药品和医疗器械专用仓库,总运营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覆盖范围超过330个城市。在此基础上,就近发货等配送模式也会让消费者最快拿到商品,商品的保鲜度也更好。

芦国庆介绍说,国内某水产品预制菜企业,通过与京东物流的合作,将原来全国的5仓变成了7仓,这一举措直接增加了该厂商的预制菜销售覆盖面积,缩短履约时效,全国订单满足率从原来的92%提升至98%。

另外,顺丰在其预制菜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介绍中也提到,购买预制菜解决方案的客户可通过天猫、京东、抖音、快手、拼多多、微信等全渠道共享库存,从而加快商家库存周转,降低库存压力及备货成本。

预制菜企业花花食界创始人兼CEO陈建华则表示,预制菜运输全程都需要冷链的保障,才能保证预制菜的高还原度。“日本美国餐厅的预制菜渗透率都在60%-70%,关键是其冷链的干线、支线基础支撑到位。”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8.1%。若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增速保持稳定在20%,则在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成本居高难下,成发展挑战

在当下的预制菜市场,B端消费仍占绝对规模,很多外卖商家也是通过预制菜提供外卖餐饮服务。但C端市场在这两年也愈发火热,尤其疫情下,省时省心预制菜逐渐走俏。根据百度联合京东此前发布的《百度x京东618消费趋势洞察报告》,2022年“预制菜”相关搜索同比上涨877%。

但发展潜力大的C端市场,也带来了配送距离、配送成本等方面的挑战。

当下预制菜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四五线城市的发展并不全面。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表示,冷链物流的发展决定了预制菜行业的销售半径,如果冷链网络不发达,或者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的话,预制菜商品根本就没有办法往外销。

作为基本保障,物流成本在预制菜市场中的占比不应过高。但在实际情况中,冷链运输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前期设备、车辆、仓储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都十分高,这也导致冷链运输的成本高企,尤其在C端市场,情况尤为突出。

秦玉鸣告诉界面新闻,占据预制菜80%的B端市场,其冷链物流物流成本基本可以控制在5%以内,但在发展势头正好的C端市场,物流成本占比却相当高,平均下来物流成本甚至可达3成。

陈建华告诉界面新闻,中国人喜欢吃冷鲜食物,但冷鲜的成本很高,预制菜厂家要考虑综合性价比。冻品可以做到高性价比,即便在日本这样追求高鲜的国家,依旧有六、七成的预制菜都是冻品。

较高的物流成本自然不利于推动预制菜走向C端市场,为此京东物流对商家进行了一定的补贴。“冷链是不赚钱的,因为冷链我们会补贴给厂商,但是预制菜是赚钱的。”赵煜表示。

陈建华表示,在高成本的压力之下,一些预制菜商家或许会选择更低成本的物流,从而影响预制菜的品质。“在运输中,冷冻品只要一化冻,品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他说。

王国利也认为,在当下的预制菜市场,冷链运输的发展还在初期,预制菜厂商与物流企业之间,也尚未进入蜜月期。而在未来,优质优价才是冷链物流的需求基础。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090297.html

14、【江苏】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

9月9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2022年度热点难点问题专家座谈会南京专场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的南京路径”,围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任务、关键问题、典型经验等开展研讨交流。

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优势。与会学者认为,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打造更加优良的市场环境,推进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塑造更高效能的监管体制机制,能够使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深厚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从国民经济运行层面分析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统一协调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区域协调格局;二是统一协调各产业与各市场的关系,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统一协调国内国际市场,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中国经济能够走上创新发展之路,形成创新型产业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坚实的基础。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支撑新产品新产业(300832)竞争优势,在规模经济型产业上就能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从以往进口出口‘两头在外’的客场全球化,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主场全球化,超大规模的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它不仅是中国的比较优势,而且是中国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绝对优势。”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谈到,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能够使资源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公平竞争,将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刘志彪认为,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重点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商品、服务、人员、资本和数据等要素能够无障碍地、充分地、高度市场化地流动;二是形成市场化的公平竞争机制,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平等发展、公平竞争。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认为,通过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市场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可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在优势加快转变为显性优势;有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优质要素加快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增强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动力。

从区域市场一体化入手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的重要决策。全国统一大市场各项任务的落实要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总体要求,强化统筹协调和区域协作,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以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刘志彪认为,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之间是试点与推广、部分与整体、分阶段与连续进行的关系,要从区域一体化入手,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过程中鼓励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在区域市场一体化基础上实现区域之间的充分开放和竞争,从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尽快形成。

“作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区域经济体,南京要抓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蕴含的机遇,深度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江苏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刘兴远建议,要维护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层面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统一,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高效流动,加快汇聚国内外优质要素资源,以开放、共享、合作、互惠的模式向周围辐射扩散,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田峥嵘表示,近年来,南京坚持用户思维,对标国际管理,落实改革要求,连续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三个“100条”政策和《南京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解决了一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问题。他认为,南京都市圈经过多年的一体化进程,都市圈要素协同发展,人力资源协作逐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不断强化,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步伐加快,区域联合执法全面加强,都市圈政务服务一体化通办,具备了建设统一大市场的扎实基础条件,应当在服务构建统一大市场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护全国大市场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地方发展的差异性,平衡好两者的关键在于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和依法行政。”裴长洪认为,各级政府要切实依法行政,在法定权限范围内积极作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http://news.10jqka.com.cn/20220914/c641776321.shtml

15、【苏州】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对外开放彰显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苏州因开放而兴。十年来,苏州坚持用开放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外贸、外资、外经齐头并进,持续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外贸

十年间,苏州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从2012的3057亿美元,增长到了去年的3921亿美元,今年预计将突破4000亿美元。苏州外贸有多强?在江苏,苏州的进出口规模约占全省50%,放在全国,占比也达到了6.5%左右,多年来稳居全国第四位。可以说,外贸就是苏州开放型经济的“定盘星”。

十年前,太仓港作为长江内河港,获批享受沿海港口管理政策,开启了全新的海洋时代,也帮助太仓港格局打开,迎来了业务量的井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吞吐量,十年前的2012年,太仓港的年吞吐量还在400万标箱,到去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700万。太仓港也成为苏州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王敏勇介绍,2012年,南北3期刚建好,只启用了南3期 ,现在又建成了4期。在这10年间,太仓港开发建设的增长达到了70%。

10年间,港口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忙,这是看得见的变化。看不见的,是规模带来的效益提升。随着沪太通关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相比于过去转运到上海洋山港出海,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地货物选择直接从太仓港装船出海,单个标箱运输成本可以节省近400元。仅去年,太仓港700万标箱的吞吐量中,有188万来自苏州地区,直接为本地外贸企业节省集装箱物流成本超5亿元。

王敏勇介绍,太仓港航线已经达到了217条,可以把货物高效便捷地运到沿江沿海包括内河的各个码头,作业效率跟能级大幅提升。

去年底,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上个月,太仓港迎来了首趟中欧班列。海铁联运模式下,太仓港解锁全新的业务模式,横跨欧亚、链接全球,开放的通道越开越大。

四通八达的物流通道,让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畅通便捷,当然,配套的监管服务也得跟上。从2014年海关全面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以来,苏州地区货物出口的整体通关时间从3个半小时压缩到了1个小时,并仍在持续提速中。

苏州海关驻吴中办事处副主任王颉介绍,提高进出口货物申报放行的速度,便利生产型企业更好地把物流周转起来,如果是一些诚信的或者高级认证企业,在通关的时候几乎都是秒放。

从过去的贴牌代工,到如今自主品牌出海,“添可”的智能家居清洁产品已经在欧美多个国家稳居市场占有率第一。近年来,企业积极尝试跨境电商出口拓展线上销售,并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带来的优惠,海外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添可智能财经管理中心总监于学东告诉记者,截止到8月份,公司今年已经申请获批中国-东盟原产地证62份,可以降低关税成本100多万美元,在东南亚泰国越南市场使用产地证清关的话,关税可以从30%降到5%,甚至是零,促进了企业在海外进行品牌的持续拓展。

10年间,苏州先后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一系列国家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试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不断增强,推动外贸结构提档升级:一般贸易占比从2012年的24.9%上升到目前的41.5%,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市比重从15.2%上升到29.2%;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从2014年的123.2亿美元上升到878.1亿美元,增长612.7%。

外资

截至目前,苏州全市实际运营的外资企业约1.7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505亿美元,居全国第三。特别是近10年,实际使用外资累计约700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利用外资总量的46%。不仅外资规模持续增长,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生产到研发、从基地到总部,企业用实际行动投下了对苏州的信任票。

苏州是外资高地,特别是园区,集聚了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整车厂都用过博世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目前,博世在苏州共有4个不同的厂区,2018年落成的博世苏州研发中心,也是目前博世在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之一。

新能源、自动驾驶,是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作为全球第一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博世面向未来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苏州是博世在中国最主要的研发生产中心,10年间,投入持续增加,研发人员数量增长了3倍。

博世汽车电子中国区总裁、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安德睿表示,苏州这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正是整合了这些资源公司才能够持续稳步发展。过去10年,销售额年均增长20%,目前还在推进苏州第五家工厂的项目,继续在智能制造与自动驾驶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从生产到研发,开放的苏州正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变革。10年间,空客中国研发中心、罗氏诊断研发中心、星巴克咖啡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能级高、带动效应强的外资项目相继落地。苏州还制定出台了首部外资总部经济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提供48项惠企便利化服务举措。截至目前,苏州累计获江苏省认定总部171家,占全省总数的51.7%。苏州工业园区获评全省唯一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

开放是双向的

近10年,苏州累计境外投资项目约200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约240亿美元,稳居全省第一;投资目的地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制造业、服务业、资源开发和高科技“四业并举”的境外投资产业格局。

旭创科技创始人、CEO刘圣告诉记者,为了更好服务国外客户,他们把新扩的产能放了一部分在国外,逐步实现全球化的布局。

苏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张飞表示,这十年来,苏州开放型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在全省全国的地位、贡献和影响进一步增强。围绕加快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持续推动出口与进口、线上与线下、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不断争创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更好发挥苏州开放型经济的“压舱石”作用。

开放的苏州,平均每一天会发生什么?每天,14.5万台笔记本电脑从苏州飘洋出海;每天,7.7万台手机在苏州装箱发往世界各地;每天,1.2亿件“苏州造”纺织服装“走出去”;每天,86个集装箱搭乘中欧班列,运往波兰华沙、德国汉堡等“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每天,155万吨货物在苏州港完成吞吐;每天,苏州海关发放301张原产地签证,为企业减免关税93万美元;每天,苏州实际使用外资1915万美元;每天,苏州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个……

这十年,苏州加快集聚全球高端资源,稳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高地。截至去年底,近三分之一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投资项目400多个。设立三年,苏州自贸片区已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30余项,其中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31项在全省示范推广。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双向开放节点城市,苏州步履不停,奋进再出发。

http://jsnews.jschina.com.cn/zt2022/ztgk/202209/t20220912_3074206.shtml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