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7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213)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2-13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7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2月13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76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制定本纲要。

http://cpc.people.com.cn/n1/2023/0207/c64387-32618955.html

2、人民日报:以更大政策力度加快流通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完善,实现从要素供给到商品消费的城乡、区域循环畅通

建设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市场供需循环,有利于激活国内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挖掘潜在消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过去三年,为减轻新冠疫情对供需循环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精准施策,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出现的“堵点”“卡点”问题。比如,通过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支持保障重点行业产业链稳定运行;通过免征快递收派服务增值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措施,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开展帮扶,确保市场供需循环畅通;支持重点地区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引导地方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激活国民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等等。此外,积极推动降低市场主体房屋租金、用水用电用网等成本,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利当下、益长远,不仅有效地稳主体、稳增长,对加快后疫情时代产能复苏、消费回暖,提升市场运行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https://economy.gmw.cn/2023-02/06/content_36347248.htm

3、人民日报:生效一周年,RCEP助力全球贸易投资增长

据南京海关统计,2022年江苏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9万亿元,增长13.1%,已连续7年保持增长。南京海关将持续聚焦企业所需,完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等交通“大动脉”,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服务升级和通关提速,助力江苏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302425/4822446/index.html

4、新华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打造高含金量城市名片、发展枢纽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打开近期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跃然纸上。串接东中西部、连接南北方的“四横五纵”,贯穿沿海、沿边物流走廊以及10条国际物流通道的“两沿十廊”,擘画了现代物流发展“大动脉”;广泛分布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塑造着我国现代物流网络“主骨架”;基于国家物流枢纽营造的网络化运行体系,不断畅通现代物流“毛细血管”……这份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个国家级五年规划,不仅为物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也对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2/09/598198.shtml

5、人民网: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入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一直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城市,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丰富、研发能力强大,拥有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重点新技术开发、转化、应用的突出优势。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2/06/597820.shtml

6、经济参考报:促转型融合 多地发展数字经济再发力

近段时间,多地明确2023年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和举措,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因地制宜培育数字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浙江提出以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以数字经济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江苏提出,抢占数字经济关键赛道,努力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

山东济南提出,2023年以打造数字先锋城市为牵引,确保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8%以上。

不少地方还进一步细化2023年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例如,《2023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对基础支撑、核心产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列出目标,其中提出,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8000亿元,先进计算、软件产业规模均超过500亿元等。重庆提出,2023年力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20%,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2/09/598093.shtml

7、中国人民银行:中小微仓储企业可申请“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人民银行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将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是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交通运输部创设的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明确支持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和中小微物流企业。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2/07/597913.shtml

8、中国民航网:2022年航空货运趋近疫情前水平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简称“国际航协”)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定期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航空货运需求较2021水平大幅回落,接近2019年的水平。

全球航空货运需求,按照货运吨公里(CTKS*)计算,同比2021年下降8.0%(国际需求下降8.2%)。与2019年相比,下降1.6%(全球和国际)。

运力(可用货运吨公里,ACTK)同比2021年增长3.0%(国际运力增长4.5%)。与2019年(疫情前)相比,运力下降8.2%(国际运力下降9.0%)。

12月表现疲软:全球货运需求比2021年水平低15.3%(国际需求下降15.8%)。自2022年3月起,各月的货运需求低于2021年水平。全球运力比2021年水平低2.2%(国际运力低0.5%)。与2021年相比,连续十个月出现萎缩。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2/09/598195.shtml

9、中国经济网:2022年我国物流业总体实现平稳运行 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

2月6日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解到,2022年,我国物流业经受疫情冲击、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多重压力,总体实现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

据介绍,2022年全年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超过340万亿元,同比增长3.6%左右;物流业总收入预计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5%左右。

铁路、冷链、快递等专业物流领域保持了较高增速。2022年,国家铁路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39亿吨,同比增长4.7%,增速为近3年来最高;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全年预计超过4900亿元,同比增长7.2%左右;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105.8亿件,比上年净增22.8亿件。

2022年,规模企业逆势增长,市场份额稳步扩大。到年底,全国A级物流企业超过8600家。中国物流50强企业收入合计近2万亿元,入围门槛较上年提高20亿元。其中,多家企业收入规模超千亿元。

http://www.cinic.org.cn/hy/wl/1403208.html

10、中国食品报:我国冷链物流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制冷技术的发展,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迅速。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其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经从1097亿元增长至6861亿元,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着我国食品领域对冷链物流需求量不断增加,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

https://finance.sina.cn/2023-02-10/detail-imyfekfy3001338.d.html

11、物流产品网:中国物流企业出海路径新变化

2023年开局,国外科技大厂掀起裁员潮,不仅有IBM、微软、谷歌等,还有电商亚马逊,FedEx、Amazon、C.H.Robinson等物流巨头,这说明,世界经济依然增长乏力,这对我国物流出海产生负面影响。

好在我国经济具有发展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为物流出海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国物流出海也出现了新的路径,正从东南亚走向中东、拉美,甚至欧美,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T1Q38LD0514DCU1.html

12、证券日报:政策送暖风 外贸新业态跑出“加速度”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外贸发展环境下,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动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含B2B)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整体外贸增速2.1个百分点。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产品和品牌在全球进行布局,突破全球自由贸易瓶颈,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外贸订单,扩大国际市场,在我国稳外贸和促进外贸提质升级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2/08/597988.shtml

13、海外网:跨境电商新驿站:海外仓“链动”全球贸易

海外仓作为跨境电商重要境外节点,是新型外贸基础设施,也是带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商务部出台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措施,江苏、山东等地亦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产业园和海外仓合作。当前海外仓发展情况如何?国际舆论热点有哪些?如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仓合作?人民日报海外网舆情中心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https://view.inews.qq.com/wxn/20230202A02NQZ00?refer=wx_hot&web_channel=detail

14、日照新闻网:快运物流产业要走数字化道路,跨越速运先行一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快运物流产业要走数字化智能道路已是大势所趋。为了顺应时代,跨越速运已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在智能化物流系统方面先行一步。

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变化,2023年11月以来,我国快速揽投显著回暖。但因目前物流行业依旧存在着成本高、竞争激烈等痛点,物流行业面临着人力成本升高、疫情反复、油价上涨等问题,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成本增加仍需改善。

作为物流行业内“智慧物流”标杆的跨越速运,也同样面临着客户需求不断碎片化、个性化的发展,市场同质化严重,物流行业沉迷价格战抢占市场、获取收益难等,整个物流行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http://www.cinic.org.cn/hy/wl/1403210.html

15、【江苏】去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9万亿元

据南京海关统计,2022年江苏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9万亿元、增长13.1%,连续7年保持增长。

日前,千余台出口车辆通过“抵港直装”模式,一辆接一辆驶入滚装货轮,即将出口至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抵港直装’作业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大便利,汽车集港出口最短可压缩至1天,效率提升70%以上。”连云港东方港务分公司市场营销中心主任刘洪海介绍,去年,港口接到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订单增长迅猛,全年出口车辆首次突破20万台,创历史新高。

http://jszwb.jiangsu.gov.cn/art/2023/2/6/art_71797_10741742.html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人民网  时间:2023-02-07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制定本纲要。

一、形势背景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质量管理和品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重大工程、重要消费品、新兴领域高技术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商贸、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持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效能逐步彰显,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显著增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健全质量政策,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着力提高全民质量素养,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不断下降,经济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显著增强。

——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6,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和食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

——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

——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质量监管体系更趋完备,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质量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全民质量素养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三、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三)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

(四)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优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标准,实现资源绿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推动建立国际互认的碳计量基标准、碳监测及效果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五)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加强售后服务保障。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鼓励企业投保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相关保险,健全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

(六)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材料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提高材料质量稳定性、一致性、适用性水平。改进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性能指标,提升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推进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提高生产制造敏捷度和精益性。支持通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

(七)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以先进标准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质量创新促进服务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完善服务业质量标准,加强服务业质量监测,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加快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八)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支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深化产业集群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构建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分工协作的质量发展良好生态。组建一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九)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强质量政策引导,推动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推动东部地区发挥质量变革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质量竞争新优势,实现整体质量提升。引导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内支柱产业质量升级,培育形成质量发展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地区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和质量振兴。健全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推动区域质量协同发展。深化质量强省建设,推动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向纵深发展,打造质量强国建设标杆。

五、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十)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定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互联互通标准,加大监测力度,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直接上市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管理,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信用和智慧赋能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提速,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能力,优化中药审评机制,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提升仿制药与原研药、专利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实现重点类别产品全过程可追溯。

(十一)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加强产品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推行高端品质认证,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强化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和分等分级。增加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消费品供给,强化安全要求、功能适配、使用便利。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提高出口商品品质和单位价值,实现优进优出。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对质量问题突出、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消费品,严格质量安全监管。

(十二)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强化复杂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制度,加强检测评定能力建设,促进原创性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保障重大设备质量安全与投资效益。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提高机械、电子、汽车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促进品质升级。

六、提升建设工程品质

(十三)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严格进场设备和材料、施工工序、项目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加强运营维护管理。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完善日常检查和抽查抽测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辅助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将企业工程质量情况纳入招标投标评审,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

(十四)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倡导选用绿色建材。鼓励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安装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驻厂监造。落实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严格建材使用单位质量责任,强化影响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关键建材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加大对外墙保温材料、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实施缺陷建材响应处理和质量追溯。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促进从生产到施工全链条的建材行业质量提升。

(十五)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树立全生命周期建设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完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点、时代风貌,提供质量优良、安全耐久、环境协调、社会认可的工程设计产品。加大先进建造技术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水平应用,打造品质工程标杆。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七、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十六)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技推广、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专业服务。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系统性集成、流程再造等服务,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质量咨询等科技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优化国际物流通道,提高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规范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提高现代物流、生产控制、信息数据等服务能力,增强产业链集成优势。加强重大装备、特种设备、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安装、维修、保养质量水平。

(十七)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大力发展大众餐饮服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创新丰富家政服务,培育优质服务品牌。促进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打造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项目。提升面向居家生活、户外旅游等的应急救援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网约出租车、定制公交等个性化出行服务规范发展。推动航空公司和机场全面建立旅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和品质。积极培育体育赛事活动、社区健身等服务项目,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品质。促进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模式规范有序发展,鼓励超市、电商平台等零售业态多元化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型消费体验中心,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加强生活服务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

(十八)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围绕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质化需要,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一窗通办、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提高服务便利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提质扩容。大力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强化科技标准支撑和物资质量保障。持续推进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控传染病跨境传播能力。加强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

 八、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

(十九)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二十)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加快质量管理成熟度跃升。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实施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考核评价,推动质量形成过程的显性化、可视化。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制定等,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重视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技术能手队伍建设。

(二十一)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开展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统筹开展中华老字号和地方老字号认定,完善老字号名录体系。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支持企业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九、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二十二)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管理。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推进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完善国家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规范和引导计量技术服务市场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不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加强公益性机构功能性定位、专业化建设,推进经营性机构集约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深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优化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程序。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从业行为。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

(二十三)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实施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突破量子化计量及扁平化量值传递关键技术,构建标准数字化平台,发展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认证认可技术研究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推动形成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围绕科技创新、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推动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促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构建协同服务网络,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为产业集群、产业链质量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鼓励跨区域要素融通互补、协同发展。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应对。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十、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

(二十五)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健全质量法律法规,修订完善产品质量法,推动产品安全、产品责任、质量基础设施等领域法律法规建设。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监管执法合作,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支持开展质量公益诉讼和集体诉讼,有效执行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担保与争议处理机制,推行第三方质量争议仲裁。加强质量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

(二十六)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完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开展质量统计分析。完善多元化、多层级的质量激励机制,健全国家质量奖励制度,鼓励地方按有关规定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实施激励。建立质量分级标准规则,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促进精准监管。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招投标制度,健全符合采购需求特点、质量标准、市场交易习惯的交易规则,加强采购需求管理,推动形成需求引领、优质优价的采购制度。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强化对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将质量内容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完善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和职称制度,实现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着力培养质量专业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建立质量政策评估制度,强化结果反馈和跟踪改进。

(二十七)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制度改革,分类放宽一般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对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产品以及重点服务领域,依法实施严格监管。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工业品和消费品质量监督检查,推动实现生产流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抽查,探索建立全国联动抽查机制,对重点产品实施全国企业抽查全覆盖,强化监督抽查结果处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开展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健全产品召回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召回技术支撑,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构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加强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建立质量安全“沙盒监管”制度,为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提供容错纠错空间。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质量竞争、优胜劣汰。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持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机制。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区域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强化网络平台销售商品质量监管,健全跨地区跨行业监管协调联动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二十八)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创新质量治理模式,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动员各行业、各地区及广大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方位推动质量升级。支持群团组织、一线班组开展质量改进、质量创新、劳动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理念,主动参与质量促进、社会监督等活动。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最佳实践,曝光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鼓励创作体现质量文化特色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以全国“质量月”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十九)加强质量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双多边质量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质量对话与磋商,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合作。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等,建设跨区域计量技术转移平台和标准信息平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贸易质量争端预警和协调机制,积极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规则和标准制定。参与建立跨国(境)消费争议处理和执法监管合作机制,开展质量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双多边合作。定期举办中国质量大会,积极参加和承办国际性质量会议。

 十一、组织保障

(三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建立质量强国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

(三十一)狠抓工作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强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将纲要主要任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十二)开展督察评估。加强中央质量督察工作,形成有效的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对纲要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建立纲要实施评估机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责编:唐宋、王潇潇)

2、以更大政策力度加快流通体系建设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2-06

进一步提高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完善,实现从要素供给到商品消费的城乡、区域循环畅通

建设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市场供需循环,有利于激活国内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挖掘潜在消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过去三年,为减轻新冠疫情对供需循环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精准施策,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出现的“堵点”“卡点”问题。比如,通过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支持保障重点行业产业链稳定运行;通过免征快递收派服务增值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措施,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开展帮扶,确保市场供需循环畅通;支持重点地区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引导地方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激活国民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等等。此外,积极推动降低市场主体房屋租金、用水用电用网等成本,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利当下、益长远,不仅有效地稳主体、稳增长,对加快后疫情时代产能复苏、消费回暖,提升市场运行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国生产流通消费正呈现全面复苏的态势。接下来,当乘势而上,进一步提高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完善,提高国民经济循环效能。

在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方面,要逐步扩大财政政策效果。根据《“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和商务部有关规划,我国将健全冷链物流设施体系,推进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切实解决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销售“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为此,去年中央财政已通过设立服务业发展资金来引导地方统筹推进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接下来,要密切完善项目管理,严格资金监管,强化绩效考核,总结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等经验成果,推动工作成效由点到面拓展,加快形成农商联系更为紧密、产销衔接更为畅通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要素流动的阻碍,各类流通渠道的合作共享也能大大降低渠道体系建设及运营维护的费用。财税政策可通过鼓励流通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间的合作共享,来进一步提高国内供需循环流通的效率。比如,通过开展财政专项补贴、减免税费等手段,引导各类流通企业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接纳与学习,提升流通企业对外服务和对内管理的数据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促进流通企业间的合作共享,加快流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发展。

优化政策帮扶,还可以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等组合方式,为物流业从业机构和人员提供普惠信贷支持和政策性保险保障服务,促创业、稳就业,推动货畅其流、人畅其行、资金融通更加便利。

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更大力度推动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将促进从要素供给到商品消费的城乡、区域循环畅通,不断激发“中国大市场”的源源生机活力,更好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李 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责编:张慕琛]

3、生效一周年,RCEP助力全球贸易投资增长

海关总署  时间:2023-02-02

2023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一周年。一年来,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背景下,我国高质量实施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深入,为区域和全球贸易投资增长注入了更多动能。

进入2023年,随着RCEP各方进一步落实协定开放承诺,区域经贸潜能有望进一步激发,为全球经贸复苏作出更大贡献。

促进区域贸易往来活跃

2022年,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12.95万亿元

一排排钢管在生产线上切割、清洗、抛光、喷漆,浙江嘉益保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里,多条全自动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出的保温杯即将销往欧亚市场。2022年,企业出口额超1亿美元。

“2022年年初,我们申领到全省首张RCEP出口原产地证书,为全年出口开了个好头。我们出口日本的保温杯,税率由原来的3.9%下调至3.2%,全年享受关税减让20余万元。” 浙江嘉益保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外贸经理顾莉莉说,今年税率进一步下调至2.8%,这让我们的商品更有竞争力,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扩大出口。

对企业来说,RCEP生效实施的直接利好体现在关税降低带来的贸易成本下降。根据协定,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且主要是立刻降税到零和10年内降税到零,这大大提振了区域内贸易往来的意愿。

杭州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RCEP正式生效实施,我国与日本之间首次建立了自由贸易关系,黄酒、中药材、保温杯等不少产自浙江的产品对日本出口增长明显。2022年,杭州海关共为辖区2346家企业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5.28万份,为浙江省进出口货物实现税款减让约2.17亿元。2022年浙江省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17万亿元,增长12.5%,拉动全省外贸增长3.1个百分点。

对消费者而言,RCEP生效不仅让部分进口商品价格更实惠,还增加了消费选择。

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满载东盟进口水果的货车往来不断。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东盟国家的水果出口到中国,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RCEP生效以来,成员国间农产品贸易合作更为密切,缅甸香蕉、柬埔寨龙眼、越南榴莲等多种来自东盟国家的水果获得中国检疫准入,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副所长袁波表示,RCEP涵盖的关税削减和贸易便利化等措施为企业降本增效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RCEP成员国成为我国企业拓展出口市场和进口消费品的重要来源地,激发了区域内贸易合作潜力。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12.95万亿元,增长7.5%,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0.8%,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增速超过两位数的达到了8个,其中对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柬埔寨、老挝进出口增速均超过了20%。

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2022年,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中间产品8.7万亿元

原产地累积规则是RCEP的一大亮点。根据该规则,RCEP成员国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其他成员国原产材料,均可视为本区域的原产材料,可以累积增加原产价值成分比例,使成员国间出口产品更容易达到享受关税优惠的门槛。

“如今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更合理,与日本客户的贸易关系更密切。”广州市绿安谊服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类专业工作服,原材料很大一部分来自日本进口。公司副总经理施光告诉记者:“根据RCEP区域价值成分标准,使用RCEP成员国的原产材料进行生产也可以累积计入该货物的原产成分,我们生产的工作服满足原产地标准,可享受RCEP关税优惠。”

专家认为,RCEP成员之间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域内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劳动力要素齐全。在原产地累积规则、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负面清单推进投资自由化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下,成员国间货物、服务、投资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促进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生产分工合作,使得相关产业布局可以更灵活地遵从效率原则,促进成员国间产业链供应链合理布局。

在RCEP政策利好下,成员国间产业合作不断增强,直接投资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中间产品8.7万亿元,增长8.5%,占同期我国对其他成员国进出口总值的67.2%。2022年,韩国、东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64.2%和8.2%。

值得注意的是,RCEP的生效实施,使我国部分产业面临来自区域内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我国坚持高质量实施RCEP,不断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商务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实施RCEP的指导意见》,通过专题培训、网上咨询、平台搭建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抢抓RCEP机遇、参与区域贸易投资与产业合作;各地海关持续优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工信部支持扩大优势工业产品出口,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贸促系统搭建RCEP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税率查询、原产地资质预判、证书智能秒签等服务。

“尽管RCEP生效实施才一年多,但已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整合产业链、增强区域发展吸引力、推动发展成果惠及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上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认为,中国在RCEP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中国经济更有力的增长将给RCEP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大程度释放协定潜力

RCEP15个签署成员国中生效成员数量已达14个

1月2日,RCEP对印度尼西亚正式生效。自此,RCEP15个签署成员国中生效成员数量已达14个,原产地区域累积范围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性贸易安排,是驱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慎峰表示,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政策,可以极大改善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产品、服务和投资的国际竞争力。

贸促会调研显示,一年来,我国企业利用RCEP优惠税率的意识明显提升,主动学习规则、掌握规则、利用规则的积极性显著增强,但是不同企业对RCEP的认知度参差不齐,利用水平差别较大,加强宣传推介、广泛进行培训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今年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更需持续推动RCEP高质量实施,深化与其他RCEP成员间的区域经贸合作,更大程度释放RCEP潜在经济增长红利。” 袁波认为,引导更多的企业结合RCEP成员的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利用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拓展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商务部表示,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推进高质量实施RCEP等自贸协定,指导各地方、行业和企业用足用好协定,不断提升自贸协定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以RCEP为新起点,与更多贸易伙伴商签自贸协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开放水平,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等新规则议题谈判,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4、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时间:2023-02-0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打造高含金量城市名片、发展枢纽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打开近期发布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跃然纸上。串接东中西部、连接南北方的“四横五纵”,贯穿沿海、沿边物流走廊以及10条国际物流通道的“两沿十廊”,擘画了现代物流发展“大动脉”;广泛分布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塑造着我国现代物流网络“主骨架”;基于国家物流枢纽营造的网络化运行体系,不断畅通现代物流“毛细血管”……这份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个国家级五年规划,不仅为物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也对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物流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2021年,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30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近12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现代物流“大而不强”问题也较为突出,规模经济效益释放不足,组织化、集约化、网络化、社会化程度不高。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使命,也需要各城市尤其是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共同努力。目前,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已达到95个,对国家现代物流体系塑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言,这些城市能否发挥好现代物流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都至关重要。

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将助力城市实体经济发展。物流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城市兴。研究表明,现代物流的发展涉及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贯穿生产与流通的各个环节,可带动国民经济32个部门、100多个行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新增长点的形成。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叠加、俄乌冲突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生命线。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要以服务实体经济、畅通经济循环为导向,激发制造业释放服务需求带动物流业效率提升,促进物流业以专业服务助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

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要适应扩大内需、消费升级趋势。“物流打个喷嚏,城市就要跟着感冒。”疫情防控期间网友的形象比喻,概括出现代物流的重要地位,有物流才能网购,物流不仅是撬动内需的重要杠杆,而且已经成为群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当前,社会物流需求扩张与中国制造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适应。无论是实现扩大内需战略,还是促进消费升级,都要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尽快“动起来”“活起来”“串起来”,充分实现需求同步培育和供需适配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要以智慧物流为智慧城市赋能。没有物流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放眼实践,无人仓、无人码头、无人配送等技术加快应用;数字货运、数字园区、数字仓库等新基建推广建设;高铁快运动车组、大型货运无人机、无人驾驶卡车等装备设施起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融合,不断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基础设施上重构。这也预示着,只有抓住技术变革和应用的趋势,以数字化转型、智慧化改造、网络化升级为抓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才能夯实智慧物流发展基础,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升级。

当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及各地新春购物活动引领带动,物流行业景气度正在快速恢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打造高含金量城市名片、发展枢纽经济的战略机遇期。各城市要全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围绕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5、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人民网  时间:2023-02-06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入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一直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城市,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丰富、研发能力强大,拥有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重点新技术开发、转化、应用的突出优势。

率先抢抓“新赛道”,何以为上海?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北京、上海、深圳位列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前三名。《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大于60%。上海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引领型城市,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2022年7月,上海发布三大“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意在发力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大产业发展新赛道。

2023年1月29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订新一轮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实施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方案发布第二天,上海市委领导在调研部分创新型企业时指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一大批引领科技产业前沿、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要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在国际合作竞争中掌握主动。上海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及时的对接、更高效的服务、更精准的供给,更好服务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市场搏击风浪,勇立潮头。

据了解,为保障新赛道、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将在组织统筹、资金支持、载体布局、人才引育、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如更新发布2022版产业地图,推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按规定加大人才奖励力度,着力培育引进国内外复合型人才、创新团队等;发起设立百亿级元宇宙产业基金,支持创新企业上市;强化国际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标准”“上海品牌”,争取到2025年,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产业总规模突破1.5万亿元。

两个“新”,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

上海在发布三大“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时明确,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是上海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战略方向。其中,两个“新”字,有力擘画了上海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前景。

纯电、零排放,充电15分钟航行1小时……2022年12月,世界首艘超级电容动力车客渡“新生态”轮投入长横对江渡营运。与传统客渡船相比,一年可节省燃料成本87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吨。同样亮眼的,还有位于浦东前滩的公交枢纽,2022年12月已完成光伏场站建设部分,该枢纽站投入运营后将节省电费支出约20%……

聚焦“双碳”目标,上海加速驶上“绿色低碳”新赛道,在能源清洁化、原料低碳化、资源循环化等方面,加快培育绿色企业、零碳示范工厂、绿色产业链,3年内实现产业规模5000亿元。

新赛道激发新动能。2023年1月6日,上海闵行经济开发区、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上海航天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上榜上海首批零碳创建标杆企业和零碳创建企业(园区)。不难看出,不管是上海的企业还是园区,在助力“双碳”目标上,都在积极探索与变革。

一“元”初始,万象更新。近两年,元宇宙骤然走红。

戴上上海初创企业诠视科技自主研发的AR眼镜,通过手势控制,可以准确、直观地透过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定位和排查问题。这一远程协作解决方案,可降低故障诊断时间达80%,节约专家差旅成本每年数百万元。可以预见,基于元宇宙虚实结合的底层技术,已成为产业界寻求的新增长点。

中共一大会址、南京路步行街、宝钢……即将构建自己的元宇宙新空间。近日,随着上海首批20个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需求的正式“发榜”,“以虚强实”的现实画卷正在上海徐徐展开。

可喜的是,上海已诞生元宇宙所带来的新兴职业——捏脸师。根据Soul平台统计,已有近百名捏脸师(虚拟头像创作者)通过数字化工具,用自己的创意和爱好创造价值。

“大有可为!”“充满吸引力,气势磅礴”……在上海各元宇宙企业家的描述中,元宇宙具备了赋能千行百业的广度,更是转型升级的“驱动器”。

上海市经信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相关负责人透露,元宇宙关键技术创新将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推进,并支持龙头企业开设“元宇宙+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场景,“数字人”也将在多行业应用。此外,元宇宙特色园区“张江数链”已在抢占先机,成立“张江元宇宙创新发展联盟”,首批成员包括维智科技、SAP、百度、埃森哲、上科大等20余家专业机构和龙头企业。

新赛道,是上海构建新增长引擎的新举措,也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智能终端新赛道,上海提出3年内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同时打造10款以上“爆款”智能网联汽车,在交通、养老、医疗等10大应用场景涌现100+智能终端产品。

火热实践,就是最生动的注脚。投资 170 亿元,上汽大众位于安亭的 MEB 新能源工厂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了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工厂;2022年8月,我国第二艘大型邮轮开工建造,国产大型邮轮实现批量化、系列化建造指日可待;2022年12月,ABB位于浦东康桥的机器人超级工厂正式投产……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上海备受瞩目,市场潜力无穷。

引领示范“新赛道”,上海再担探路先锋

上海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有着肥沃的科创土壤,聚集了大量的科技人才,这也是国内外企业的普遍共识。2022年11月,据《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报告显示,上海位列全球第10,跻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创新创业活力强劲。

从引领未来的高度、赋能千行百业的广度、持续爆发增长的速度分析,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产业新赛道将是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增长动能,将不断丰富、充实和拓展上海产业发展的内涵。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和先行者,通过布局新赛道,发挥增长极作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同时也为全国建设现代化发挥开路先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加快布局新赛道,关键是要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中心与产业发展的链接,尤为重要的是要把创新要素聚集起来,形成全周期创新链。” 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建议。

就在2022年底,上海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根据市政府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上海未来产业产值将争取达到5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前沿产业集群,冲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2023年新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徐汇、黄浦、静安、浦东临港等地10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签约或开工……新赛道及未来产业,正成为上海新增投资的重点。

在日前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以产业发展视角,如果说当前“3+6”新型产业体系是上海产业的“今天”,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是“明天”,那么未来产业就是“后天”,“这些领域融合演进,为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动能。”

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上海正在实现“从0到1”的突破。如今,奔跑在新赛道上越来越多的“跑手”,在持续改进的营商环境下,正努力从“想法”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市场”,在“从0到10”的全过程创新链上扬鞭奋蹄。

6、促转型融合 多地发展数字经济再发力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2-09

近段时间,多地明确2023年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和举措,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因地制宜培育数字产业,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新春伊始,浙江提出以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以数字经济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江苏提出,抢占数字经济关键赛道,努力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

山东济南提出,2023年以打造数字先锋城市为牵引,确保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8%以上。

不少地方还进一步细化2023年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例如,《2023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对基础支撑、核心产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列出目标,其中提出,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8000亿元,先进计算、软件产业规模均超过500亿元等。重庆提出,2023年力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20%,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立足当下,数字经济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包括新产业、新投资、新消费和新动能。着眼长远,加快数字技术进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生产要素投入,将推进生产要素重组和高效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也将加速供给侧和需求侧高效匹配,推动市场繁荣和经济长期增长。

事实上,数字经济正成为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左右;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6万亿元;湖北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4万亿元;江西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

培育壮大数字产业

提出总体目标的同时,各地聚焦特色和优势产业领域,培育壮大数字产业。

江苏提出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产业。河南提出重点发展先进计算、网络安全、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数字产业。

不少地方正加快推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福建提出2023年将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打造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应用等千亿产业集群。山东提出推动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数字产业突破发展,支持潍坊建设元宇宙产业园。

“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共同驱动下,数字产业持续提升创新效率,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正融入千行百业并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当前各地立足区域差异和发展特色,遵循需求导向和场景驱动,加快部署数字产业。下一步,应基于从科技到产业转化规律和推进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

赵刚表示,数字产业布局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统筹规划和布局。例如,高精尖数字产业可以优先布局在人才和技术密集的发达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可以优先在制造业集群地区布局,算力中心可以优先布局在能源丰富的地区。

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数实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不少地方2023年发展数字经济关键举措。

河南计划2023年全省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52%,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水平超过30%,同时新建150个左右智能工厂(智能车间),遴选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优秀场景,争创国家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广东提出,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与此同时,相关支持举措不断落实落细。江苏明确,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安排12亿元,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河北将组织实施6个专项行动、20项重点工程,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等;北京将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项目给予上限100万元的奖励,服务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赵刚认为,数字经济增长的潜力来源是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需求,需要从产品、企业和产业集群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数字化融合。一是推动数字技术与产品融合,开发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二是推动数字技术与企业融合,推进企业业务、管理、决策数字化;三是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集群融合,促进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营销链数字化协同,发展产业数字化集群。

朱克力认为,推动数实融合重在深挖应用场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两翼,进一步提升数字产业规模,支持生态型数字平台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让数字科技企业更充分发挥自身平台、技术、数据等优势,有效助力实体经济,实现以数强实。

7、中小微仓储企业可申请“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2023-02-07

1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人民银行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其中,将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是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交通运输部创设的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明确支持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和中小微物流企业。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

中小微仓储企业可重点关注所属辖区交通运输部门和财政部门网站,了解具体申报流程、时间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近日,人民银行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

一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二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2023年继续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是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构性货币政策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8、国际航协:2022年航空货运趋近疫情前水平

中国民航网  时间:2023-02-09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简称“国际航协”)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定期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航空货运需求较2021水平大幅回落,接近2019年的水平。

全球航空货运需求,按照货运吨公里(CTKS*)计算,同比2021年下降8.0%(国际需求下降8.2%)。与2019年相比,下降1.6%(全球和国际)。

运力(可用货运吨公里,ACTK)同比2021年增长3.0%(国际运力增长4.5%)。与2019年(疫情前)相比,运力下降8.2%(国际运力下降9.0%)。

12月表现疲软:全球货运需求比2021年水平低15.3%(国际需求下降15.8%)。自2022年3月起,各月的货运需求低于2021年水平。全球运力比2021年水平低2.2%(国际运力低0.5%)。与2021年相比,连续十个月出现萎缩。

2022年在好坏参半中收官:

货物需求的主要指标全球新出口订单,自10月以来一直保持在同一水平。对于主要经济体而言,除德国、美国和日本的新出口订单有所增长外,其他国家的出口订单都在减少。

11月全球商品贸易下降1.5%,而10月增长3.4%。

七国集团成员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显示,12月份通货膨胀率为6.8%。与11月(7.4%)相比,下降0.6个百分点,是一年中最大的降幅。10月份生产者(投入)价格通胀降至12.7%,为2022年迄今为止的最低点。

国际航协理事长威利·沃尔什先生(WillieWalsh)表示:“面对重大的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与2021非比寻常的水平相比,航空货运表现有所下降。航空货运需求比2019年(疫情前)水平低1.6%。主要经济体政府通过给经济降温来对抗通胀的持续措施或将导致2023年货运量进一步下降,预计将比2019年低5.6%。然而,这些措施对运价的影响仍需一些时间。因此,好消息是,2023年航空货运的平均收益率和总收入应远高于疫情前水平。为未来一年或将面临的挑战性贸易环境提供一些喘息的机会。”

航空货运市场——2022年12月份

2022年各区域表现

亚太航空公司2022年需求同比2021年下降8.8%(国际需求下降7.4%),运力增长0.5%(国际运力增长5.8%)。与2019年(疫情前水平)相比,需求下降7.8%(国际需求下降3.9%),运力下降17.2%(国际运力下降12.2%)。12月,亚太航空公司表现垫底,与2021年相比,需求下降21.2%(国际需求下降20.4%)。同期,运力下降3.9%(国际运力下降1.4%)。该地区航空公司继续受到贸易和制造业活动水平下降,叠加中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导致的供应链中断的影响。

北美航空公司2022年需求同比2021年下降5.1%(国际需求下降6.3%),运力增长4.2%(国际运力增长4.9%)。与2019年(疫情前水平)相比,需求增长13.7%(国际需求增长12.7%),运力增长8.2%(国际运力增长5.1%)。12月,该地区航空公司与2021年相比,全球和国际需求均下降8.5%。同期,运力下降2.9%(国际运力增长1.8%)。

欧洲航空公司的同比表现在所有地区中位列末尾,2022年需求同比2021年下降11.5%(国际需求下降11.8%)。同期,航空公司全球和国际运力均增长0.5%。与2019年(疫情前水平)相比,需求下降8.7%(国际需求下降9.1%),运力下降16.5%(国际运力下降17.3%)。12月,该地区航空公司同比2021年需求下降17.4%(国际需求下降17.9%)。同期,运力下降7.0%(国际运力下降7.4%)。该地区航空公司持续受到俄乌冲突最深远的影响。

中东航空公司与2021年相比,2022年全球和国际需求下降10.7%,运力长4.3%(国际运力增长4.5%)。与2019年(疫情前水平)相比,全球和国际需求下降1.6%,运力下降6.3%(国际运力下降6.1%)。12月,该地区航空公司同比2021年,全球和国际需求均下降14.4%。同期,运力增长2.8%(国际运力增长3.0%)。

拉美航空公司同比表现在所有地区中位列榜首,2022年需求同比2021年增长13.1%(国际需求增长15.0%)。同期,航空公司的运力增长27.1%(国际运力增长27.8%)。与2019年(疫情前水平)相比,需求下降4.3%(国际需求下降2.6%),运力下降14.3%(国际运力下降10.8%)。与2021年相比,12月该地区航空公司需求增长停滞(国际需求增长2.3%)。同期,运力增长27.6%(国际运力增长32.7%)。

非洲航空公司与2021年相比,2022年全球和国际需求下降1.4%,运力增长0.3%(国际运力下降0.2%)。与2019年(疫情前水平)相比,需求增长8.3%(国际需求增长9.4%),运力下降15.3%(国际运力下降14.2%)。12月,该地区航空公司同比2021年,全球和国际需求均下降10.0%。同期,运力增长1.3%(国际运力增长0.2%)。

9、2022年我国物流业总体实现平稳运行 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

中国经济网  时间:2023-02-08

记者2月6日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了解到,2022年,我国物流业经受疫情冲击、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多重压力,总体实现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

据介绍,2022年全年社会物流总额预计超过340万亿元,同比增长3.6%左右;物流业总收入预计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5%左右。

铁路、冷链、快递等专业物流领域保持了较高增速。2022年,国家铁路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39亿吨,同比增长4.7%,增速为近3年来最高;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全年预计超过4900亿元,同比增长7.2%左右;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105.8亿件,比上年净增22.8亿件。

2022年,规模企业逆势增长,市场份额稳步扩大。到年底,全国A级物流企业超过8600家。中国物流50强企业收入合计近2万亿元,入围门槛较上年提高20亿元。其中,多家企业收入规模超千亿元。

智慧物流活力彰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物流仓库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智慧物流园区和智能仓储设施升级换代。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国网络货运平台总数已达2382家,全国即时物流平台全年订单数预计超过400亿单。

国际物流不断开拓新赛道。2022年全年中欧班列开行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和10%;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发送75.6万标箱,同比增长18.5%。

10、我国冷链物流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中国食品报  时间:2023-02-07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制冷技术的发展,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迅速。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其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经从1097亿元增长至6861亿元,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着我国食品领域对冷链物流需求量不断增加,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

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利好

我国冷链物流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冷链基础设施,包括冷藏库、冷藏集装箱、速冻设备、冷库冷柜设备、制冷压缩机等;中游则是冷链物流服务,这一部分又可以分解为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当前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商中共有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综合型、供应链型、电商型和平台型等7种模式;下游方面,冷链物流的需求侧则主要包括食品生鲜如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以及医疗药品等领域。

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为了促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支持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各省市积极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如浙江省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省级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和冷链物流园区承担相关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物流总额也呈现逐年增加态势。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为229.7万亿元,截至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至335.2万亿元。从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的逐年增长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经济环境较为良好。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正在不断改变着我国社会结构及消费格局。居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逐渐加强,对食品质量、新鲜程度愈发关注。而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降低物流损耗、提高食物存储期限、实现食物跨地域输送和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不管是经济环境,还是政策社会环境均呈现较为利好的局面,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化率的提高,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将持续利好,同时行业政策监管也将逐渐趋于严格。

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

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产业链上游端来看,尽管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其上游基础设施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行业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的利好,行业上游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以堪称冷链物流“根据地”的冷库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冷库建设取得明显成绩。据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1年我国冷库容量逐年递增,且每年同比增速均维持在10%以上,2016年我国冷库容量约为4200万吨;到2021年我国冷库容量达8205万吨,较2020年同比增长15.9%。从冷餐车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冷餐车销量及保有量也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冷藏车销售量约为22406辆,到2021年年底便增长至79865辆。

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下游端来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多样性、营养性、新鲜度、口感需求也大幅提升。同时,随着国内电商的发展,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业务不断扩大。从我国生鲜电商市场来看,近五年来,从2017年到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经从1097亿元增长至6861亿元。国内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着我国食品领域对冷链物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生鲜电商整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和居民消费能力、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下游应用市场的需求潜力将不断释放。

未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虽然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时间较短,集中度较低,但胜在后劲凌厉。在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和消费升级背景下,冷链物流进入发展阶段。物畅其流才能百业兴旺,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经济、政策、社会环境持续利好,上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下游需求持续旺盛,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时机已经成熟,行业发展前景十分明朗。目前,我国大部分生鲜供应损耗率居高不下,生鲜产品腐损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生鲜平均腐损率。

我国果蔬腐损率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水产品则有两倍左右。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生鲜产品冷链运输率来看,我国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运输率分别为35%、57%和69%,比发达国家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平均冷链运输率分别高达90%、80%和95%。

从上述我国与发达国家生鲜产品腐损率和冷链运输率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如今行业发展时机愈发成熟,未来我国冷链行业市场将是一片蓝海。

11、中国物流企业出海路径新变化

物流产品网  时间:2023-02-08

2023年开局,国外科技大厂掀起裁员潮,不仅有IBM、微软、谷歌等,还有电商亚马逊,FedEx、Amazon、C.H.Robinson等物流巨头,这说明,世界经济依然增长乏力,这对我国物流出海产生负面影响。

好在我国经济具有发展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为物流出海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国物流出海也出现了新的路径,正从东南亚走向中东、拉美,甚至欧美,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国外科技企业裁员阴影

不可否认,当下的美国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近几个月来,世界知名的科技企业陆续开启了规模空前的裁员行动,其中包括IBM、微软、谷歌等,物流企业也不例外,FedEx、Amazon、C.H.Robinson等巨头都宣布裁员,国际物流企业裁员潮或将在今年持续。

这一现象,可能有挤泡沫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表明世界经济,在经过三年疫情之后,依然增长乏力,这对我国物流出海,必然造成负面影响。

在2023年的前几周,全球科技行业裁员超过57000人,有分析认为,接下来,美国科技企业整体还将进一步裁员5%到10%,与物流密切相关的电商亚马逊,也预计裁掉1.8万人。

1月11日,独角兽货代企业Flexport宣布裁掉全球范围内20%的员工,约700人,并立刻执行。据统计,去年实施降薪计划至今,FedEx已经裁掉了接近1.2万名员工,近日,FedEx裁员再上一个台阶,将全球范围内的高管及董事会职位削减10%。2月1日,美国最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C.H. Robinson宣布将继续裁员。消息称美国物流巨头USPS(美国邮政)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至少裁员5万人。

裁员,是业务的收缩,是试错的成本,更是经济大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令人失望的年报业绩,是大公司裁员的动机,背后则是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衰情绪。

去年第一季度,疫情之下,我国互联网大厂,也曾出现过裁员大潮,滴滴、阿里、腾讯都被曝裁员,进入2023年,我国互联网企业形势有所好转,年末岁初,大佬们强调的的都是公司治理。

国外高科技企业、物流企业在高歌猛进后开启了裁员潮,在这个大势下,中国物流企业要在海外做大市场,做强主业,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肯定会遇到较大困难。

确实,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我国经济运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有望总体回升。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初步核算的2022年主要经济数据,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继续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经济稳健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这成为我国2023年物流出海的最坚实基础,加快打造国际化物流企业依然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物流的“出海”,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受惠于一带一路的发展,推动物流出海走深走实,是新一年的重要任务。

自由贸易港业态模式创新发展对国际物流高效服务功能提出新要求,我国电商发展需要我国物流开拓更全面的世界物流市场,电商的发展与物流息息相关,作为打通电商贸易链条上下游的重要一环,物流的作用不容忽视。

“黑五”是所有跨境卖家最重要的日子,去年,亚马逊黑五业绩不佳,中国跨境电商则高歌猛进,呼唤中国物流海外布局。中国跨境电商的征程才刚刚开始,还有巨大的空间让其去开拓,与之相辅相成的物流,空间广阔。

更深层次看,物流的出海,不仅是配合跨境电商的发展,而是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全球化,中国品牌的全球化。品牌出海,需要配套落地本地仓为纽带的物流,行业产品类目属性,对仓的要求也就不同,这需要背后对中国商家和产业带有足够的洞察和了解的中国物流。

伴随中国制造全球扩张,快递物流企业将配合制造品牌在全球市场布局供应链及物流服务网络,帮助上游企业奠定全球中后台服务保障能力,因此,物流出海更重要的是带动我国整个生产制造、贸易、跨境等方面的增长。

另一方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物流,虽然还有相当的增长,但增幅已明显放缓,告别高增长时代,已经成为新常态,物流正从增量时代正转变为存量时代,出海成为新增量的重要内涵。

物流新生态会议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包括电商物流领域的菜鸟物流等;公路物流领域满帮集团、中储智运等都将在国际上更上一层楼。

比尔·盖茨说:中国崛起是“世界的重大胜利”,这其中也包括物流企业,包括物流企业走向海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有影响的企业。

综上所述,我国物流海外开拓存在发展的基础,我国物流高质量拓展海外的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势不挡,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支撑全球供应链服务弹性,发挥物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这才是中国物流的世界意义,中国物流必将日益成为全球包容性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出海新路径,东南亚之外的布局

物流出海,没有“回头箭”,是一件只能做好,不能退缩的事情,允许试错,可能遇到暂时的波折,但中国物流的总体方向是要拓展海外市场,这是必须干好的大事。

快递是物流的缩影,近日,快递行业2022年度业绩预告出炉,业绩和盈利水平明显提高,一向亏损的德邦,净利润大涨三倍,领头羊顺丰控股预计净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近200%。

快递企业利润逆势大增,势必会对快运、云仓、国际、冷链、航空、航运等整个物流生态板块产生正面影响,推进它们的盈利水平,有钱好办事,这为我国物流出海打下了财务基础。

全球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曾经,东南亚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布局海外的第一步。对我国任何有抱负的物流企业而言,东南亚是全球化战略的第一步,也是走向世界的必争之地。

东南亚,是海 丝 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海外物流重要的战略前哨和支点,通达系、顺丰和车货平台都不甘落后,争相进入东南亚物流市场,将中国物流方案与中国速度在南洋之地发扬大。

如果说物流出海的第一站是东南亚,那么第二站就是中东,后面还有非洲、拉美,然后是西方发达世界——欧美,从易到难,逐步成长为有影响力的世界物流企业,这就是大多数中国物流企业出海的路径。

从去年开始,在中国高强度激烈竞争下成长起来的物流企业已开始迈向第二步。 快递,作为物流行业的先行兵,已经混战中东,难啃的中东快递市场,菜鸟、顺丰、三通一达都是在抢食这块蛋糕。

中东地区拥有不亚于东南亚的人口基数,又有比肩北上广深的人均高消费能力,电商市场潜力巨大,与此相随,物流市场潜力也巨大。我国近年与中东地区多国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往来,已经成为多个中东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这是我国物流布局中东的基础。

中东电商的发展,使物流瓶颈更加明显,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一直是中东物流市场的痛点,这为中国物流巨头打开了一扇门,创造了想象空间。

极兔中东区域总部落地沙特,本地团队规模2000多人,超过1300辆运营配送车辆,在沙特核心7大区域都建立了仓储和分拨中心,高效及完善的配送网络,有效改善阿联酋和沙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也重塑着阿联酋和沙特,乃至中东的电商产业的发展。

包括SHIEN、元气森林、大疆、OPPO、vivo在内的多家我国超级独角兽、一线智能品牌厂商,都在等待极兔中东网络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成熟。

南美洲也在物流企业的开拓之中,去年11月份,菜鸟物流首次公开巴西3年发展规划,在巴西圣保罗建立拉丁美洲总部。极兔高价聘用阿根廷夺冠领军人物梅西作为代言人,既有向全世界宣传的意义,也有在拉丁美洲提高影响力的打算。极兔正在开拓南美地区、巴西,在墨西哥已开始起网。

中通快递则于2019年联合成立了速达非,专注于中国与非洲、中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之间的跨境物流服务,极兔在非洲也有布局。

更进一步,一些电商物流综合体在欧美也已开始布局,京东物流自2020年开始就加速了在德国、荷兰、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落地自营海外仓,去年6月,美国首个自动化仓“洛杉矶2号”正式启用。菜鸟目前在欧美布局6大智慧物流枢纽,运营300多万平方米跨境物流仓库。

把时间拉长,站在5年角度,去看现在中国物流的国际化要走的路,就会明白“百年大变局”之下,中国物流必须走向海外的逻辑和趋势,也知道了下一步怎样开拓,才能事半功倍,通达全球不再是中国物流人的白日梦。

新时代来临之际,我国的物流企业,或早或迟,自觉,或不自觉,都将面临出海的重任,国际化的竞争。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跳出国内的视角,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物流、理解其对物流的期待,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和经济的大周期中找准物流的出海发展的路径,是必然选择。

三、对标国外巨头,逐步掌握世界物流话语权

对于我国物流企业来说,扩张速度正是其生命力的延伸,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对标国外物流巨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的物流巨头们,将眼光瞄准了海外,他们凭借积攒多年的在技术、人才、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向海外市场开疆拓土。

国家在物流出海上政策是明确的,支持的,早些年,国家邮政局就推出了“快递出海”工程,前年国字号巨无霸——中国物流集团的组建,就是亲自下场提高物流国际竞争力的明证。

然而,出海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铩羽而归不是没有可能,这就需要全力以赴,进军海外,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布局海外的同行竞争,也面临着国际物流巨头的挤压,还有当地本土企业的竞争。

早于中国,国际物流企业,特别是国际快递巨头DHL、UPS、FedEx已经陆续在全球开展业务,世界各地的本土物流企业,则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其竞争力也不可小觑。布局海外,就要与这些国际快递物流巨头和本土企业同台竞争,面临挑战。

更为重要的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物流“三巨头”的寡头市场基本形成,我国快递头部企业将在全球对标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UPS等国际物流巨头,与其同台竞技,不可避免。

回看国际物流“三巨头”的成长史,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二战后,美国崛起,三家物流公司分别在统一国内市场后,伴随着美国企业的全球化扩展,在海外进行当地区域物流公司的并购整合,我国物流企业今天所处的情况,与其当时的情况相似。

近年,我国物流快递巨头们在取得国内统一市场后,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做大了企业规模,让自身的网络具备了较强的向国外的延展性和协同性,顺丰控股邀约收购嘉里物流51.5%的股权;圆通速递收购先达国际61.75%的股份,实 现 对先达国际的控股都是例证。

然而中国物流快递在国内的发展,注定与欧美巨头不同,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也与国际快递巨头的打法有差别,中国快递企业近年来高速成长所积累的经验,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与电商平台在跨境贸易的协同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国物流企业增加了在世界市场竞争的筹码。

去年,大洋彼岸,联邦快递创始人卸任CEO,缔造传奇一生他,据说卸任的原因也有增长压力因素。然而,我国的物流企业,却在高歌猛进,发力海外市场,物流背后蕴藏着经营哲学和产业变革机会,是国际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国需要自己的国际物流公司来争夺话语权。

传统外贸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后,也需要中国数智物流在国际物流舞台上,与昔日“三巨头”扳手腕,从基础盘来看,有可能是顺丰,也有可能是通达系或京东物流,也有可能是菜鸟,还有国字号的中国邮政,极兔的对标公司已经望向了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 UPS。

面对跨境电商的强劲势头,也意味着需要中国自己的国际物流公司,用新技术手法去跟国际物流“三巨头”争夺话语权,不能把全球贸易大流通中,如此重要的基础设施配套,被外人“卡脖子”。

出海,绝不是中国的物流模式、技术、经验在国外一个简单的复制粘贴的过程,必须与本土化相结合,将“中国经验”在海外市场推广拓展出更开阔的路径和机遇。

跨国的第一关就是文化的差异,要打造本地化团队,深度理解当地风土人情及市场特性,包括物流系统等技术层面也要进行本地化改造,重视文化融合与沟通,抓住本地消费者的痛点与偏好,才能收获当地市场的认可与信任。

国际市场的情况与规则因国家而异,千差万别,如何以中国的成功经验撬动其他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这是一个费思量的问题。就出海来说,不能形成能力沉淀的长期主义是虚无主义,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将无法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对标世界头部企业,就要在细微处逐渐脱胎换骨,只有真正有价值的物流公司,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海外拓展能力,才能打造自己的国际星辰大海。

探索建立物流企业国际合作保障工作机制,开展“物流出海”品牌创建活动,继续完善境外枢纽和地面网络布局,增强国际物流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期存在的,也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需要不断颠覆、创新,后来居上的中国物流企业,携带着后发优势,在世界物流的大局中,充满机会,大有可为。

中国物流拓展海外市场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挫折,但所有的挫折都该被忽略与遗忘,所有的教训都该被借鉴,所有的成绩都该被铭记。中国在崛起,世界在前进,物流企业只有与中国发展脚步相适应,与世界亦步亦趋,才能在全球的物流布局中取得发展。

结语:我国物流出海的路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或者以润物无声、或者以阔步前进的方式谋划着世界棋局,积累着经验,改变着世界物流的生态。

12、政策送暖风 外贸新业态跑出“加速度”

证券日报  时间:2023-02-08

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外贸发展环境下,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动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含B2B)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整体外贸增速2.1个百分点。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的发展,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产品和品牌在全球进行布局,突破全球自由贸易瓶颈,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外贸订单,扩大国际市场,在我国稳外贸和促进外贸提质升级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事实上,近年来,为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举措。例如,今年2月1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的公告》,对符合规定的跨境电商出口退运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出口时已征收的出口关税准予退还。去年2月份,财政部等八部门发布公告,自2022年3月1日起,优化调整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增加了29项近年来消费需求旺盛的商品。

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支持政策。例如,乌鲁木齐出台《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实施方案》;杭州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海南印发《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加快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

在政策支持下,各地外贸新业态也跑出了“加速度”。以新疆为例,据新疆商务主管部门统计,2022年前11个月,新疆跨境电商进出口值同比增长3倍,已培育了21个海外仓;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喀什和伊犁4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出口值分别同比增长24.9倍、4.3倍、2.1倍和1.8倍。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2月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促进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挖掘贸易潜力,带动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促进跨境电商、海外仓等进一步发展。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预计在产业、财税和金融方面予以支持,主要包括优化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监管模式备案;继续保持税费优惠支持政策稳定;加大对跨境电商企业和交易平台给予资金扶持;对有市场销售凭证和商品供应渠道的跨境电商给予贷款支持,缓解其资金占用和财务压力等。

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外贸新业态发展,肖本华建议,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外贸新业态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系统施策和精准施策,如从海关监管、财税金融、人才、国际合作等方面支持企业根据各国进出口特征按需进行海外仓建设。

13、跨境电商新驿站:海外仓“链动”全球贸易

海外网   时间:2023-02-02

海外仓作为跨境电商重要境外节点,是新型外贸基础设施,也是带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商务部出台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的政策措施,江苏、山东等地亦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产业园和海外仓合作。当前海外仓发展情况如何?国际舆论热点有哪些?如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仓合作?人民日报海外网舆情中心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一、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的国际舆论特点分析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网全球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数据,2022年1月至11月,境外主流媒体涉及跨境电商海外仓的新闻报道量超15000篇,话题热度持续较高。从报道媒体来看,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讨论热度较高,同时,越南、巴拿马、新加坡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亦对跨境电商海外仓予以关注。报道话题主要涉及:跨境电商发展带动海外仓需求增加、海外仓建设相关动态、科技企业参与提升海外仓智能化水平等。

(一)外媒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物流领域合作

中国与东南亚、中东欧国家海外仓建设合作获得外媒关注。越南Teller Report网站报道称,越南驻南宁总领事杜南忠、泰国驻南宁总领事彬嘉玛·塔维她雅浓均表示,跨境电商成为与中国加强经贸联系的重要通道。中国电商平台正加快在东南亚国家的海外仓建设步伐,例如在印尼,京东建立起一套稳定高效的供应链基础设施,配送网络覆盖该国大多数省份。巴基斯坦CPEC Info网站文章指出,保障商品的时效性对于跨境电商业务十分重要,中国与巴基斯坦互设海外仓,有利于确保商品及时送达消费者手中。阿联酋BigNewsNetwork网站则关注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建设情况。

(二)国际舆论认为东南亚仓储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当前,经济复苏势头整体走强、人口红利和智能移动设备普及率提升等,为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快速扩容提供了基础,叠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带来的贸易投资红利,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国际舆论认为,跨境电商带动东南亚物流仓储市场空间拓展。以印尼为例,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印尼2022年物流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为2390亿美元,增长率达7.9%。另据马来西亚TechWireAsia网站报道,泰国电商企业Crea于2022年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设立了仓库,以便其合作品牌更顺畅地进入东南亚市场。

(三)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海外仓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方面,外媒报道关注海外仓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拿大Shopify网站称,在对海外仓进行评估时,应关注其应用仓库管理软件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舆论认为智能化发展是海外仓提高服务能效的重要措施。据《希腊航运新闻》等媒体报道称,装配运营智能机器人、自动分拣机等智能设备,打造自动化传输、分拣线,进行智能分仓等是提升仓储智能化水平的未来趋势。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仓发展现状及模式选择

目前,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卖家自建模式、第三方合作模式、一站式配套服务模式。具体合作过程中,可参考以下因素进行选择:

其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为标准。如在新加坡、韩国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国家,可采用自建仓模式设立海外仓。而在基础设施尚待完善的国家,则可选择第三方合作模式或一站式配套服务模式。

其二,因地制宜,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电商产品购买体验。通常来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自建海外仓或一站式配套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这种情况下,自建海外仓可增加产品购买附加服务,一站式配套服务模式由于电商平台竞品较多,则应注重产品差异化经营,打造核心竞争力。相比而言,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消费者往往更关注产品价格,因此企业可以选择第三方合作模式,以降低运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其三,产品特性也会影响海外仓模式选择。例如,一站式配套服务模式多采用标准化管理措施,对产品体积、重量限制严格,若不符合此要求,则企业可选择第三方合作模式或自建模式,以便根据产品特色自主决定包装设计、运输方式等。此外,若出口产品的季节性特征明显,淡季时商品或出现滞销、积压库存等情况,则不宜采用自建仓模式,以避免海外仓淡季利用率下降。

三、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仓合作的路径

(一)中国多地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模式落地

1、苏州和青岛: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海外仓零售模式

以苏州和青岛为例,2022年9月和12月,两地首票跨境电商特殊区域出口海外仓零售(“1210出口”)业务先后落地。相较传统模式,“1210出口”模式的便利性表现为: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跨境电商+中欧班列”的集货模式与出口货源,提高跨境电商出口产品在物流成本、时效、手续办理方面的竞争力。二是可享受“入区即退税”,在企业规范申报的基础上,出口货物入区后即可申请出口退税,具有退税流程简便、周期短、效率高的特点,能够有力缓解生产制造企业“卖全球”的资金压力。三是畅通跨境电商出口退货渠道,对于境外未完成销售的海外仓货物,可以由境外退运至原特殊区域,保障跨境商品“出得去,退得回”。

2、宁波:聚焦跨境电商海外仓的变革与创新

宁波是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阵地之一,经过长期发展,宁波在海外仓建设上也形成了可参考经验。在仓储物流搭建和品牌出海方面,宁波推动宁波舟山港集团、中基、乐歌、豪雅等龙头企业,联合开发了“梅山国际供应链创新服务平台跨境贸易数智枢纽港”项目。该项目依托梅山片区的政策优势与梅山港区的区位优势,打造了跨境电商出口一站式服务平台,畅通了长三角乃至全国跨境电商产品物流通道。同时,宁波当地跨境电商企业也尤为强调通过用户群体特征、消费体验数据分析等,推进产品品牌化建设。

在政府和企业协同方面,宁波注重引导传统外贸企业运用跨境电商平台转型升级,吸引大批优质企业入驻北仑港等综合保税区,以此实现出口海外仓业务拓展。同时,当地通过组织电商企业参加“线上+线下”座谈会,为企业解读出口跨境电商海外仓相关政策,并以“滴灌式”帮扶方式,深入走访当地企业,了解其生产计划和发展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海外仓建设方案。

(二)推进跨境电商海外仓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结合各国进出口结构特征,按需进行海外仓建设。企业应根据产品特性调整海外仓建设标准及增值服务。例如,中亚国家进口商品结构以纺织服装类为主,应考虑在当地建设加工包装型海外仓,且仓储管理应结合纺织服装商品的特性,例如不同尺码、布料服装存取的便利性等;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以机械设备类居多,该地区则应考虑配备具有维修服务的海外仓。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帮助中小企业找到合适的海外仓。一方面,可加强公共海外仓建设,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补贴,建设一批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海外仓,扩大海外仓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集中向中小企业推荐一批可靠、可信的海外仓,降低中小企业海外仓的选择风险。

三是推动海外仓资源整合,增强电商产品出海竞争力。可进一步鼓励海外仓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同时,随着更多工厂和品牌商进入跨境电商行业,消费者需求也从单一的仓配和转运,向综合型服务转变,未来或出现如小家电仓、家具仓、汽配仓、工具仓等细分领域的专业仓。因此,企业可考虑适时升级海外仓配套设施以及相关增值服务,增强产品出海竞争力。

四是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海外仓建设,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可进一步推广优秀海外仓创新做法,推进海外仓标准建设,引导外贸企业、物流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和卖家等多元主体参与海外仓建设,培育一批在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发展、多元化服务、本地化经营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海外仓。此外,也需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仓储管理效率提升、供应链完善、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等问题。

14、快运物流产业要走数字化道路,跨越速运先行一步

中国江苏网   时间:2023-02-0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快运物流产业要走数字化智能道路已是大势所趋。为了顺应时代,跨越速运已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在智能化物流系统方面先行一步。

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变化,2023年11月以来,我国快速揽投显著回暖。但因目前物流行业依旧存在着成本高、竞争激烈等痛点,物流行业面临着人力成本升高、疫情反复、油价上涨等问题,资源密集型行业的成本增加仍需改善。

作为物流行业内“智慧物流”标杆的跨越速运,也同样面临着客户需求不断碎片化、个性化的发展,市场同质化严重,物流行业沉迷价格战抢占市场、获取收益难等,整个物流行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为此,为了能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本增效,跨越速运从理念、系统、规模三个方面入手,凭借着自身在科技赋能产业方面的深刻见解和切实应用,提出了智能高效的快运物流榆树方案。它就是跨越速运花费10亿重金研发的“铸剑系统”,据悉该系统上线后,节约了90%的调度人力成本和20%场地资源。同时也将引领物流科技新趋势,为物流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思路。

未来,跨越速运还将会在物联网深入应用于快运物流行业,通过自身研发的智能系统在一些场景中的大规模部署,进一步减少传统物流因受到环境、成本、节能环保等限制,无法满足需求客户需求的问题。

跨越速运将通过自身技术的升级,在生产、仓储、运输等多场景实现智能应用,为物流发展提供便捷、稳定、低成本的发展道路;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

15、去年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9万亿元

新华日报  时间:2023-02-06

据南京海关统计,2022年江苏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9万亿元、增长13.1%,连续7年保持增长。

日前,千余台出口车辆通过“抵港直装”模式,一辆接一辆驶入滚装货轮,即将出口至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抵港直装’作业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大便利,汽车集港出口最短可压缩至1天,效率提升70%以上。”连云港东方港务分公司市场营销中心主任刘洪海介绍,去年,港口接到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订单增长迅猛,全年出口车辆首次突破20万台,创历史新高。

在连云港墟沟北站铁路货场,常熟市龙特耐磨球有限公司832吨耐磨钢球刚办理完成通关手续,顺利搭乘中亚班列运往哈萨克斯坦。“我们出口的耐磨钢球基本上即报即放,能第一时间赶上最近班次的中亚班列。1月份,我们计划出口约3500吨耐磨钢球至哈萨克斯坦。”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坡说,这样的高效通关速度,得益于两年前成为AEO企业后享受到的相应惠企措施。“去年,公司耐磨钢球共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7.2亿元,同比增长80%。”

南京海关将持续聚焦企业所需,完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等交通“大动脉”,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服务升级和通关提速,助力江苏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