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4年第19周政策舆情周报(20240506)
编辑:小编 时间:2024-05-06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4年第19

政策舆情汇编

2024年5月6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130

1、海关总署:向高级认证企业推出新一批便利措施

日前,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增加高级认证企业便利措施促进外贸质升量稳的通知》,向高级认证企业(AEO企业)推出新一批便利措施,包括“两降低两提升”4个方面,即降低检验检疫监管频次、降低企业进出口成本、提升便利措施智能水平、提升精准服务企业水平,具体涉及17项措施。

https://www.creditchina.gov.cn/toutiaoxinwen/202404/t20240429_335415.html

2、中国新闻网:两部门今年起将分批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从2024年起,财政部、商务部将分批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以加快建设城乡融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增强流通保供能力,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完善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助力地方统筹推进家电等以旧换新,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两部门希望通过试点工作,打造一批城乡统筹发展、辐射带动力强、供应韧性好的现代商贸流通节点城市,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物流主干线和现代产业集群等紧密衔接。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试点经验,引领加快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404/30/630599.shtml

3、央视网:一季度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总体呈现需求反弹、企稳回升态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28日公布一季度冷链物流运行数据。根据数据,在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等因素带动下,一季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总体呈现需求反弹、企稳回升的态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求总量为1.16亿吨,同比增长5.2%,其中高品质果蔬等冷链需求量有较明显上涨。今年前三个月,我国冷链物流总收入为1392.5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云南、广西等部分地区冷链运价上涨发挥了一定的促进因素。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562234689514157&wfr=spider&for=pc

4、中国水运报:“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机制需完善

“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一带一路”的视角来看,“丝路海运”发展将迎来三大转变:“丝路海运”服务货类从以集装箱为主向以集装箱和大宗物资(粮、矿、油、气)并重为主转变,“丝路海运”支点港口以福建省港口及国内集装箱枢纽港为核心向境内外集装箱、大宗物资枢纽港口为核心转变,“丝路海运”的服务理念从以提供高质量海运服务促进贸易便利化向促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提升供应链产业链韧性转变。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81094

5、中国水运报: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让“应急”不急

近日在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小鹏主持召开的部务会上提出,我国要加快推进调度指挥体系、物资储备体系、运输投送体系、维护抢修体系等“四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保通保畅、应急保障体系。

应急物流作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面对物资、人员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面对意外来袭,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新冠疫情、特大暴雨等突发事件反复考验着我国的应急系统,物流运行不畅、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等问题愈发突出。如何进一步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尤其是利用创新技术提升应急物流水平,打通应急物流“最后一公里”,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80330

6、中物联冷链委:一季度高品质果蔬等冷链需求明显上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28日公布一季度冷链物流运行数据。根据数据,在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等因素带动下,一季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总体呈现需求反弹、企稳回升的态势。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求总量为1.16亿吨,同比增长5.2%,其中高品质果蔬等冷链需求量有较明显上涨。今年前三个月,我国冷链物流总收入为1392.5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云南、广西等部分地区冷链运价上涨发挥了一定的促进因素。

https://mp.weixin.qq.com/s/YSc3gvb-Lx8m0m5MtEs13g

7、大河网:保持临空经济先发优势 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 “双空经济”协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并将其列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拥有丰富的航空资源和广阔的低空空域。此前,河南以临空经济引领内陆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巨大成效。当下河南应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培育低空经济,将其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和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使“临空经济+低空经济”双向赋能双翼齐飞,为中部崛起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269690306697690&wfr=spider&for=pc

8、半岛都市报:海运淡季四大远洋航线却集体涨价,“红利”还能吃多久?

近日,上海航交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四大远洋航线携手反弹,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攀升至1940.63点,较前一周上涨了171.09点,涨幅高达9.67%,显示出市场运价的强势上扬。

四大远洋航线中,欧洲、美线齐发力,欧洲航线涨幅最大,达到16.69%,美西和美东航线涨幅也均超过10%,成为推动整体运价指数的上涨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一大波国际海运公司已经宣布5月份涨价计划。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7724177178227163&wfr=spider&for=pc

9、【苏州】探索应用无人机载货通关验放

日前,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东区得尔达物流仓库,一架装载着电子元器件保税货物的无人机起飞,经停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监管中心,将货物精准送至相应的企业仓库,仅用时5分钟就完成通关验放全过程。

这是苏州首次探索应用无人机载货实现通关验放。该项目融合了智能通关、智能网联与低空智慧物流,开创了“低空经济+智能通关”的应用新场景。相较以往,这种方式运营成本降低了90%,配送时间缩短了75%。

http://www.sipac.gov.cn/szgyyq/mtjj/202404/280c2d9103dd499383445c578e10d30f.shtml

10【苏州】低空经济在园区“乘势起飞”

近日,苏州召开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提出要集聚多方力量,打造空中之城。

低空经济,乘势起飞。苏州工业园区聚焦这一新赛道,积极稳妥布局,努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先导区。

彰显创新力 产业集群“强基固本”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呈现出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广阔。

发展低空经济,园区底气十足。园区航空航天产业起步早、起点高、基础好,已发展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100余家,2023年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超百亿元,其中低空经济直接业务营收规模超过6亿元,在特种无人机、无人机库和通用航空运营服务等领域具备产业发展优势。

http://www.sipac.gov.cn/szgyyq/jsdt/202404/c506eb20a444469fa8efe0933165b14a.shtml

 

1、海关总署:向高级认证企业推出新一批便利措施

中国信用  时间:2024-05-06

日前,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增加高级认证企业便利措施促进外贸质升量稳的通知》,向高级认证企业(AEO企业)推出新一批便利措施,包括“两降低两提升”4个方面,即降低检验检疫监管频次、降低企业进出口成本、提升便利措施智能水平、提升精准服务企业水平,具体涉及17项措施。

海关总署企业管理和稽查司司长林建田介绍,一方面,这些举措是为进一步发挥海关信用管理职能作用,进一步提升AEO企业获得感,营造更优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外贸质升量稳;另一方面,在第六届全球AEO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出台增加中国AEO企业便利措施,进一步显示中国海关高度重视AEO制度和AEO企业。

2024年一季度,我国AEO企业优先办理进出口货物通关手续35.5万票,实施核查自查结果认可作业、“先放后检”报关单2024票,AEO企业查验率降低至常规管理措施企业查验率的18.9%。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AEO企业为5860家,占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的1.19%,占进出口总额的36.31%,海关对AEO企业便利措施为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林建田表示,近年来,海关不断出台为企业减负增效的改革创新举措,整体提高了进出口通关便利水平,部分AEO企业反映体验到的享惠相对优势感不够明显,期待海关出台更多AEO便利措施。海关积极回应AEO企业诉求,经调研评估,正式出台了17项便利措施,推动AEO企业享惠内容更丰富、措施更实惠、落地更智能、服务更高效。

2、两部门今年起将分批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从2024年起,财政部、商务部将分批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以加快建设城乡融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增强流通保供能力,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完善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助力地方统筹推进家电等以旧换新,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两部门希望通过试点工作,打造一批城乡统筹发展、辐射带动力强、供应韧性好的现代商贸流通节点城市,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物流主干线和现代产业集群等紧密衔接。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试点经验,引领加快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两部门宣布,试点城市申报范围包括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各省(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统称省)省会城市和其他地级市,优先选择工作基础好、带动作用强、提升潜力大的城市。试点工作拟分三批(2024-2026年)实施,建设期限为三年,2024年拟支持不超过20个城市。后续年度根据实施情况确定试点规模,并优先支持政策未覆盖省符合条件的城市。

财政部30日公布的《关于支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通知》显示,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其中,直辖市4亿元左右,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3亿元左右,其他地级市2亿元左右。补助资金分两批下达。试点启动第一年先下达部分资金,剩余资金根据绩效评价情况下达。

两部门要求各地,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统筹地方财力、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试点建设。

3、一季度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总体呈现需求反弹、企稳回升态势

央视网  时间:2024-04-28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28日公布一季度冷链物流运行数据。根据数据,在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等因素带动下,一季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总体呈现需求反弹、企稳回升的态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求总量为1.16亿吨,同比增长5.2%,其中高品质果蔬等冷链需求量有较明显上涨。今年前三个月,我国冷链物流总收入为1392.5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云南、广西等部分地区冷链运价上涨发挥了一定的促进因素。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崔忠付称:“受宏观经济的总体回升以及消费恢复性增长的影响,一季度冷链的市场规模也呈现这种恢复式增长的态势。”

从消费来看,包括农产品、预制菜等在内的食材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冷链物流需求的回升。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13445亿元,同比增长10.8%,带动食材冷链和城市配送市场持续反弹。另外,一季度我国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口农产品金额达1498.7亿元,同比增长61.7%,秘鲁蔓越莓、越南榴莲等水果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4、“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机制需完善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4-04-28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宣布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丝路海运”品牌规模不断扩大

“丝路海运”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海运服务从“有”到“优”的重要实践,是福建率先提出和实践的国家品牌。

“丝路海运”品牌和平台成立于2018年12月,由中远海运集团、福建港口集团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以新设立的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作为秘书处开展工作。

“丝路海运”品牌自提出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2月,“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已达116条,通达43个国家131个港口,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1500万标箱。“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已达300多家,为来自全球的港口、航运、贸易、物流、科研等企业和机构搭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扩大‘丝路海运’品牌影响。”福建省已成功举办五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部委,中远海运、马士基等重要航运企业,新加坡港、德国威廉港、比利时泽布吕赫港、韩国釜山港、菲律宾马尼拉港、天津港、山东港口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北部湾港、厦门港、福州港等“海丝”沿线重要港口参加论坛,“丝路海运”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是指充分利用“丝路海运”品牌,促进港口、航运、贸易等要素高效协同,打造港航贸高效融合的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海运服务,增强海运对供应链产业链的保障能力,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供应链产业链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一带一路”的视角来看,“丝路海运”发展将迎来三大转变:“丝路海运”服务货类从以集装箱为主向以集装箱和大宗物资(粮、矿、油、气)并重为主转变,“丝路海运”支点港口以福建省港口及国内集装箱枢纽港为核心向境内外集装箱、大宗物资枢纽港口为核心转变,“丝路海运”的服务理念从以提供高质量海运服务促进贸易便利化向促进“一带一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提升供应链产业链韧性转变。

港航企业已成功实践

我国港航企业在引领港航贸一体化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招商局集团、中远海运集团等航运央企已经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外港口布局的龙头企业,以海外港口投资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走深走实,为促进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货主背景的黄骅港,从神华时代的煤电路港航建设上已经形成事实上的港航贸一体化合作。上海港、山东港口烟台港(简称“烟台港”)等公共码头运营商,近几年加大了与船公司的合作或自建船队形成港航贸一体合作。

我国大宗物资运输的港航贸一体化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赢联盟构建几内亚铝矾土全程供应链,另一个是中粮集团打造粮食全产业链。

我国铝土矿资源匮乏,铝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几内亚是世界第一大铝土矿储量国,在2014年之前,我国从几内亚进口的铝土矿微乎其微。

2014年,烟台港联合魏桥集团、新加坡韦立集团、几内亚UMS公司等“三国四方”组建“赢联盟”,进入几内亚铝土矿储量最丰富的博凯大区从事铝土矿开发,以“采矿+港口+运输”的全产业链模式,构建了以烟台港为枢纽的从非洲几内亚铝土矿山到中国生产加工厂的铝土矿全程物流供应链体系,确保铝土矿从几内亚博凯港—中国烟台港全程运输的稳定、可靠。

烟台港铝矾土全程物流供应链项目不仅提升了我国铝土矿资源安全水平、实现铝土矿原料平稳保供,也带动了几内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改善了几内亚的外汇收支状况。项目每年向当地政府缴纳税款超过1亿美元,成为几内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我国农产品结构性产需缺口大,进口量持续增长,大豆进口依存度已超85%,海运进口比例在90%以上。四大国际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擅长进行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甚至掌握了大豆等重点粮食品种的定价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上稻谷和小麦等粮食的主产地,但沿线农业产区设施缺乏、投资不足,农业发展水平低下。

中粮集团在南美、黑海等粮食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之间,不断加大对港口、码头等物流设施和仓储设施的建设。以投资巴西桑托斯港项目为例,2025年3月一期项目完工后,港口通过能力由350万吨提高至850万吨;2026年二期项目完工后,通过能力将提高至1400万吨。

中粮集团自营一支约200艘船舶的现代化船队,在全球粮食主产区和销区之间建立了完善的物流体系,2022年中粮的海运业务自营运输量超过5100万吨。

同时,中粮集团与全球主要出口国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全面覆盖整条粮食供应链,促进农产品采购、储存、加工、运输和贸易环节上下游协同一体,不断推动海内外资产整合优化。其在全球范围内“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多方面入手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

当前,世界经贸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突出,原油、铁矿石、粮食等物资供应链产业链韧性有待提升,对国际贸易规则和软环境的话语权有限。

目前“丝路海运”联盟合作形式较为松散,尚未建立核心价值创造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与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的协同联动效应较弱,对供应链产业链循环畅通的支撑引领作用还有待加强,按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要求,“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丝路海运”平台建设。

发展壮大“丝路海运”联盟。在航运企业、港口企业的现有联盟成员基础上,吸纳进出口货主、船舶装备制造、重化工业等上下游实体经济企业和金融保险、救助打捞等支持保障系统加入联盟,促进有关采购方、供应商、海运企业三方接入统一的交易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交互和业务合作,共同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加强“丝路海运”运营实体的培育。强化“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实现“丝路海运”实体化运营,探索将丝路海运平台公司建设成为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的投资平台,实现补链强链多方共赢的投资模式。

建立“丝路海运”港航贸监测体系。推动建立由“丝路海运”联盟牵头,科研智库平台承接,重点企业参与的“丝路海运”动态监测系统,在掌握“一带一路”沿线船舶运力、承运比重、流量流向等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丝路海运”全程供应链运输以及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贡献的相关数据,并依托监测数据,从产业和供应链的角度出发编制高质量的“一带一路”港航贸指数,精准定位丝路上有关国家的生产和贸易合作机遇,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支撑。

第二,构建“丝路海运+”产业生态圈。

通过服务提升和创新,积极促进贸易模式转变。借助“丝路海运”平台推动航运物流服务标准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培育航运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良性的港航贸产业生态系统,从而促进进出口企业和海运企业签订长期运输协议,加强原油、煤炭、铁矿石、粮食等物资国际运输合作,推动进口企业利用交易规模优势,保障海上运输责任和权益,实现双赢局面。

探索建立“丝路海运”港航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丝路海运”联盟内以资本为纽带进行纵向一体化,加强货主企业、商贸企业和港航企业资本层面的合作,规避不完全合约和资产专用性提高导致的道德风险,构建全产业链模式,充分保障参与各方的权益以及粘性,促使产业链各方在创新中风险共担、互利共赢,提高供应链控制能力、海运权益和创新服务资源掌控。

推动核心企业在“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生态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大型港航企业树立核心企业意识,通过市场机制参与重大海运战略、重大海运项目和重大科技研发,促进政策符合海运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引领港航贸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控制和降低港航贸生态系统商业风险和交易成本,通过“丝路海运”平台打造可信赖的交易环境,提升商业效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和行业良好形象,以促进港航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合作。

第三,推动建立港航贸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由国家部委、重点企业、智库机构组成的“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推进机制,指导、协调大宗物资港航贸一体化协同,提升大宗物流供应链产业链韧性;指导、协调“一带一路”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研究编制相关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港口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推进路径、保障措施和实施计划,提升“一带一路”港航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指导“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举办,提升“丝路海运”品牌影响力。

第四,探索打造“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的大通道。从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提升供应链产业链韧性的视角,统筹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论证构建“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的大通道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路径,包括南美粮食进口通道,南美、澳洲铁矿石进口通道,中东、俄罗斯油气运输通道等,通过构建大通道促进设施联通、贸易畅通。

5、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让“应急”不急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4-04-19

近日在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小鹏主持召开的部务会上提出,我国要加快推进调度指挥体系、物资储备体系、运输投送体系、维护抢修体系等“四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保通保畅、应急保障体系。

应急物流作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面对物资、人员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面对意外来袭,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新冠疫情、特大暴雨等突发事件反复考验着我国的应急系统,物流运行不畅、生活物资供应紧张等问题愈发突出。如何进一步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尤其是利用创新技术提升应急物流水平,打通应急物流“最后一公里”,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补足短板 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我国在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和研究方面起步相对较晚,但一直在努力推进和完善中。

早在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应急管理布置“一案三制”的建设工作,开始逐渐建立起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历经十多年的应急物流发展和建设,已经初步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急物流体系。

2006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全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国物流学会在2007年首次将《中国应急物流现状研究》等5个与应急物流相关的课题纳入年度的研究规划。

2022年,国务院推出我国应急管理领域首个五年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物流尤其需要跨部门协同,该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汉卿看来,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在协调机制、资源保障及服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政企联动 助力完善物流网络

在抗洪抢险等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作为“生命线”,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疫情期间的经验表明,面对突发的巨大物资需求和不确定的意外因素,需要借助专业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力量。而随着社会物流规模与实力的不断壮大,相关企业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

迄今为止,我国不仅拥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网络广的中央直属大型国有运输企业,而且以菜鸟、顺丰、京东物流等为代表的民营物流企业也积极运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无人机、自动分拣等智慧物流设备,在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专业化运作方面凸显出优势。

为保证应急物流长期开展,快速响应,顺丰在应急事件中积极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就与顺丰集团签订协议,建立应急物流联动工作机制,提高灾害事故救援装备和救灾物资的物流联动能力。根据协议,双方按照救援救灾任务需求,利用顺丰集团航空、铁路、公路等物流联运手段,为应急物资装备及时运达灾区提供保障。

京东物流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三级应急响应体系;全国七大区域利用当地物流设施设备,联动总部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应急指挥模式;积极参与国家“路空一体”立体交通体系论证与建设,着手打造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无人机+通航物流”体系,在支线物流无人机和末端快递配送无人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应急物流的建设上,各省的相关单位也作出了相应的行动。

为实现省内救灾物资最长运抵时限从8小时压缩到4小时,今年湖北省加快推进“237”应急重点项目建设,打通全省关键应急物资供应链节点,2个华中区域中心、3个省级救援基地、7个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已陆续开工建设;近日,天津印发的《天津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工作方案》中提出,要推动天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天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

技术支撑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应急物流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要加强应急通信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构建基于天通、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卫星通信管理系统,实现应急通信卫星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综合应用。

在江苏无锡,“无人配送之城”正在建设中,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无人驿站……这时,一幅未来智慧都市的无人物流场景仿佛已经照进现实。中国邮政无锡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于传统的陆运交通,使用无人机运输,运输时间将可以缩短65%,运输成本节省近30%。”无人机配送同样开始应用于应急物流的调运中,大幅缩短运输时间、节省成本。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如何将物品在安全的前提下更快地送达给消费者,保障应急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成为难题。

疫情期间,美团开通了“应急帮手”功能,通过订单识别智能机器人对用户提交的订单备注关键词进行识别,高优先级响应其中的紧急需求。2022年上半年,“应急帮手”累计交互超过37万次,收到需求总计超21万单。

目前,在应急物流技术的应用中,我国已迈出了长足的步伐:例如运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全国应急物资调运通道和车辆组织进行动态模拟,提高应急物资的车货匹配效率,优化运输组织;创新应急物流组织方式,采取甩挂运输、托盘单元化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在中转园区实现接驳运输等。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急物流的建设任重道远。如何打造完善的国家应急物流体系,有效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应急物资物流保障能力,将成为国家和物流业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6、一季度高品质果蔬等冷链需求明显上涨

中物联冷链委  时间:2024-04-29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28日公布一季度冷链物流运行数据。根据数据,在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等因素带动下,一季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总体呈现需求反弹、企稳回升的态势。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求总量为1.16亿吨,同比增长5.2%,其中高品质果蔬等冷链需求量有较明显上涨。今年前三个月,我国冷链物流总收入为1392.5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云南、广西等部分地区冷链运价上涨发挥了一定的促进因素。

冷链基础设施投资加快 同比增长超20%

从投资来看,一季度冷链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超过20%,以冷库、冷藏集装箱为代表的冷链基础设施投资在不断加快,为冷链物流的快速恢复提供坚实的基础。

近日,东北首列冷藏集装箱中欧班列从沈阳启程。为确保这230吨冷冻鸡肉能顺利运抵目的地,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加大相关设备设施投入,使用插电式冷藏集装箱进行冷链运输。通过人工设置恒定温度,全程可保持-18℃,为冷冻食物、新鲜蔬果等多种冷鲜食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运输条件,进一步扩大了出口品类。

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运营部副部长 李海平: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和客户运输需求,不断增加相关设施设备投入,持续推出中欧班列新产品。不仅是设备设施投入不断增加,在冷库仓储等项目投资方面,也呈现出大幅增加的势头。

今年以来,国家继续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式,补充城乡冷链体系建设资金需求。一季度,全国冷链仓储项目投资金额约为147亿元,同比增长22.5%。另外,一季度我国求租冷库需求超过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10%,特别是三四五线城市的冷库需求明显增加。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崔忠付:投资现在主要是冷库,总体来说,出现阶段性的一些过剩,但是一些结构性的需求还是有些不足,所以我们现在一些投资,可能更多的是要在结构上去补齐一些短板,来使我们冷链的基础设施更完善一些。

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实现大幅增长

今年一季度,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实现了大幅增长。专家表示,绿色低碳化将是未来冷藏车的主要发力点。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委会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冷藏车销量为10160辆,比2023年一季度减少1438辆。从区域市场冷藏车流入情况看,华东地区大幅领先其他区域。而华南、西南地区销量则同比增长明显,分别为36.28%和25.09%。

另外,随着新能源冷藏车的路权、充电基础设施等不断改善,以及伴随电池价格下降带来的车辆价格下降,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能源冷藏车销量为1540辆,同比增长381.3%。其中纯电动冷藏车1002辆,同比增长334.8%,占比最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崔忠付:成本的压力是导致我们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火爆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现在很多企业觉得传统的油车成本是覆盖不了的,只有采取新能源车,才能够解决我们成本过高的问题。从今后的趋势来看,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车市场,将进一步地快速增长。

专家表示,相较于耗能高、碳排放量大的普通冷藏车,新能源冷藏车对于实现绿色发展有着天然优势。近年来,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和占比不断提升,越来越受冷藏车市场的欢迎,绿色低碳化将是未来冷藏车市场的主要发力点。

7、保持临空经济先发优势 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 “双空经济”协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大河网  时间:2024-05-6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并将其列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拥有丰富的航空资源和广阔的低空空域。此前,河南以临空经济引领内陆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巨大成效。当下河南应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培育低空经济,将其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和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使“临空经济+低空经济”双向赋能双翼齐飞,为中部崛起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临空经济和低空经济各具优势

“双空经济”协同发展,就是使3000米以下低空和6000米以上高空经济活动相互衔接,不仅能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创造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双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直接体现。

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航空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低空飞行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保障、衍生综合服务等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辐射面更广。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涉及“低空+物流、消防、商务、农业、巡检、新基建、文旅”等多个应用场景。产业链更长。上游涉及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如金属原材料、电池、电机、飞控、机体等;中游涉及载荷、无人机、飞行汽车等低空产品和地面系统;下游涉及飞行审批、空域备案等,并衍生出教育培训、金融、维修、中介等一系列服务需求。成长空间更大。低空载人、载货、游览、农林作业等飞行活动,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需要,能带来一系列新型投资和新型消费。带动性更强。临空经济的投入产出比一般为1∶8,而低空经济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10,就业拉动比为1∶12。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增速高达33.8%,到2030年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数字化程度更高。低空经济高度依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

目前,全国已设立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7个。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对外开放为重点,临空经济通过发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功能,为区域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新活力、新动力。具体来说,临空经济具备四大属性:

技术和制度创新属性。完善的交通设施是区域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发展临空经济,构建以航空运输为主导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可实现各类创新要素快速流动与优化配置,为“大空间时代”提供基本的创新载体。此外,临空经济区是国家制度创新力量嵌入区域空间的表现,可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

空间属性,能以更高势能推动要素的集聚与溢出。临空经济区的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更优越,能吸引外围要素资源持续集聚。例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集聚“四上”企业600余家;吸引超聚变、富士康、汉威科技等300多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落地;GDP由2015年的61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95亿元,增速长期领跑全省。此外,临空经济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20千米以外的区域,土地开发弹性大,能引导城市蔓延方向,优化空间布局。

开放属性,引领区域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临空经济具有全球价值链偏好,以较高层级的价值链形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为导向,在引领区域开放发展上具有巨大优势。202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4143.62亿元,占河南全省的51.11%。

产业属性,是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点”。临空经济重点发展的是航空运输、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是区域形成竞争新优势、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引领性产业,能有效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省发展“双空经济”的基础良好

河南以“双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良好经济基础、后备基础和环境基础。

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满足“双空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临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达到4000—8000美元时,低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2023年河南人均GDP为60073元,已超过8000美元,完全满足“双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临空经济已形成先发优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首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洛阳、南阳、信阳等地临空经济区建设正稳步推进,未来将形成“1+6”临空经济布局。全省拥有郑州、安阳2个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有通用航空运营企业22家,到2025年将建成20个以上通用机场、10个以上通用航空产业园区。

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做大做强航空经济;出台了《河南省“十四五”航空经济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航空客货运输等方面作出详尽部署;河南省委财经委第十三次会议提出要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

河南“双空经济”协同发展方略

制定《河南省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一是通过地方立法,明确河南低空经济发展的领导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管理服务机制。二是对河南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空域协同管理、低空飞行服务、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予以规范。三是对企业开展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创新活动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低空经济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四是设立河南省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申建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

建立河南“双空经济”协同发展机制。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构建由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导、省直部门高位推动的“双空经济”发展领导机制。二是利用河南与卢森堡等“空中丝绸之路”国家的市场优势、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吸引“双空经济”高端要素聚集。三是以空域管理为关键点,构建纵向、横向空域协同治理机制,促进“双空经济”相互赋能。

加快数字航空建设。一是推进数字经济与“双空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双空经济”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建设,推进涉航企业数字化发展。二是推进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搭建“双空经济”信息协同平台。三是探索建立“双空经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打造“双空产业”集成发展平台。一是加强对航空物流、航空制造、航空维修以及衍生出的航空培训、航空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二是利用河南自贸试验区投资便利化和通关优势,发展航空零部件制造等加工贸易,打造“双空型”加工贸易园区。三是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核心承载地,打造集航空产品研发、中试、生产、经营等于一体的“双空”偏好型产业基地。

强化“双空经济”的人才培养。一是加大“双空经济”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支持省内高校开设“双空经济”相关学科专业。二是健全“双空经济”人才激励机制,在工资、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郑州航空港、郑州上街、安阳殷都等“双空经济”主承载区和核心企业与高校等机构的协同对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8、海运淡季四大远洋航线却集体涨价,“红利”还能吃多久?

半岛都市报  时间:2024-04-30

一波海运“涨价潮”再次杀到,“红海危机”的“福利”还能吃多久?

近日,上海航交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四大远洋航线携手反弹,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攀升至1940.63点,较前一周上涨了171.09点,涨幅高达9.67%,显示出市场运价的强势上扬。

四大远洋航线中,欧洲、美线齐发力,欧洲航线涨幅最大,达到16.69%,美西和美东航线涨幅也均超过10%,成为推动整体运价指数的上涨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一大波国际海运公司已经宣布5月份涨价计划。

5月船司继续提涨运价

近期,达飞、赫伯罗特、MSC、马士基、HMM、万海等纷纷发出调高运价的通知,这次涨价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地中海等地区,部分航线涨幅接近70%。

达飞官网4月15日发布公告称,自5月1日(装船日期)起,实施新的FAK费率,直至另行通知。每20英尺干箱2200美元,每40英尺干箱、高箱、冷藏箱4000美元。4月25日,达飞再次宣布,自5月15日起,亚洲至北欧航线的FAK价格将上调至小柜2700美元,大柜5000美元,与此前公布的5月1日生效的调整运价相比,小柜涨幅500美元,大柜涨幅超1000美元。

赫伯罗特也于近日宣布上调远东至北欧地中海航线FAK费率。赫伯罗特表示,自5月1日起提高远东至北欧FAK费率至小柜1650美元,大柜3100美元,此次涨价适用于20英尺和40英尺集装箱,包括高柜及冷藏箱。

旺季附加费也在上涨,马士基、达飞纷纷宣布将对南美、印巴、非洲等多条航线征收旺季附加费。其中,马士基宣布调升远东亚洲(不包括中国台湾)至南美洲东海岸所有干箱的旺季附加费,20英尺干箱1000美元,40英尺和45英尺干箱2000美元,生效日期为2024年5月1日至5月31日。

此外,MSC、马士基、达飞、中远海运、赫伯罗特、HMM都表示要加收GRI。中远海运宣布自5月15日起调升美线(美国和加拿大)GRI,20英尺集装箱1600美元,40英尺集装箱2000美元,40英尺高柜2250美元,45英尺集装箱2532美元。HMM表示,自5月15日起对从所有始发地到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服务实行新的GRI。

货代行业“冰火两重天”

尽管当前仍是海运市场的传统淡季,且船公司的涨价公告多为预期行为,但是自4月份开始的一波又一波“涨价潮”表明,集运业已有涨价的底气,且不愿接受低价运费的现状。

涨价的底气来自于哪里?此前,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国际航运研究所副所长郑静文对风口财经分析,由于红海危机的持续影响、欧美国家积极补库存,加之随着4、5月进入欧美航线长约签约季,为争取较高的长约价,许多船公司都会有一些涨价公告提高谈判筹码等因素的影响,共同推动了运价的上涨。

目前,红海局势的变化仍是影响集装箱航运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之一。4月27日,环球时报援引卡塔尔半岛电视台4月27日报道,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里在当天的电视讲话中表示,胡塞武装用导弹袭击了在红海的英国油轮“仙女座之星”号。分析人士认为,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红海局势仍不容乐观。

此外,海运市场的淡旺季主要看货量水平。今年一季度,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外贸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额为5.74万亿元,增长4.9%。

外贸人对于市场变化的感受最深,在采访中,广州拖车司机常先生告诉记者,“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明显感觉货量多了,都赶在五一之前疯狂上柜。”

有货代向记者表示,“由于目前红海还远远看不到消停迹象,市场担心运价继续上涨,加上海运旺季即将来临,买家纷纷选择提前补货,可以预见5、6月运价还会呈上涨趋势。”但也有货代人对货量的“体感”不同,纷纷表示“有舱位,但找不到人出货。”

“由于每家货代的经营情况不同,除了考虑每家货代自身实力、面对的客户群发生变化等因素,船公司对货代和直客的政策极大地影响货代的揽货能力。今年船公司增加了直客的份额,货物直接到了船东手里,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出现航线爆仓,货代却没感觉到货量增加的情况。”在深圳从事多年货代行业的张先生向记者分析。

已有港口面临“拥堵危机”

航运市场回暖对港口来说本应是好事,但由于红海危机的持续爆发,船公司纷纷选择改道好望角,地中海西部港口正面临拥堵。

近期,航运巨头马士基预警,巴塞罗那港的堆场使用率正在攀升,该港正处理着远高于正常水平的转运量,此外,阿尔赫西拉斯港和丹吉尔地中海港的码头也受到影响。

据了解,巴塞罗那港是西班牙最大的港口,也是地中海沿岸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数据显示,2月份巴塞罗那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了17%。阿尔赫西拉斯港地处大西洋与地中海的要冲,阿尔赫西拉斯港TTI码头是西班牙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TTI Algeciras码头的首席执行官表示,“目前设施相当爆满,通过限制业务量才勉强避免了严重拥堵。”

地中海西部港口面临的“拥堵危机”,为全球尤其是欧洲地区供应链带来新的考验。根据德鲁里4月2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在跨太平洋、跨大西洋和亚洲—北欧和地中海等主要航线中,在643次预定航行中,已宣布在第18周(4月29日—5月5日)至第22周(5月27日—6月2日)期间取消47次航行,航次取消率为7%。在此期间,49%的空白航次将出现在跨太平洋东行航线上,34%出现在亚洲-北欧和地中海航线上,17%出现在跨大西洋西行航线上。

业内人士分析,红海危机的加剧使得整个供应链越来越紧张,已有不少欧洲航班宣布,5月在船舶调度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安排空白航班。由于欧洲航线船舶绕行好望角导致航行时间延长,每航次必须额外增加一到两艘船舶才能维持对客户的周班服务。航运公司若无法抽调足够的船舶提供服务,只能采取空白航班策略来调整运力供应。

9、苏州探索应用无人机载货通关验放

新华日报  时间:2024-04-26

日前,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东区得尔达物流仓库,一架装载着电子元器件保税货物的无人机起飞,经停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监管中心,将货物精准送至相应的企业仓库,仅用时5分钟就完成通关验放全过程。

这是苏州首次探索应用无人机载货实现通关验放。该项目融合了智能通关、智能网联与低空智慧物流,开创了“低空经济+智能通关”的应用新场景。相较以往,这种方式运营成本降低了90%,配送时间缩短了75%。

园区综保区作为全国首家“开展具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功能的海关特殊区域试点”区域,自2006年批复成立以来持续推动政策先行先试,特别是在提升智慧化、智能化监管方面探索了多项“第一”“唯一”。园区综保区将以此次通关验放为契机,在空域开放、航线试点等方面加大对上争取,在应用场景拓展、服务平台优化上开展探索突破,在航路网、设施网、智联网、服务网搭建上提升个性特色,提升低空经济产业能级。目前,园区已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100余家,2023年产业规模近百亿元,其中低空经济直接业务营收规模超过6亿元,并在特种无人机、无人机库和通用航空运营服务等领域具备一定产业发展优势。

10、低空经济在园区“乘势起飞”

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4-04-23

近日,苏州召开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提出要集聚多方力量,打造空中之城。

低空经济,乘势起飞。苏州工业园区聚焦这一新赛道,积极稳妥布局,努力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先导区。

彰显创新力 产业集群“强基固本”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呈现出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广阔。

发展低空经济,园区底气十足。园区航空航天产业起步早、起点高、基础好,已发展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100余家,2023年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超百亿元,其中低空经济直接业务营收规模超过6亿元,在特种无人机、无人机库和通用航空运营服务等领域具备产业发展优势。

依托航空航天领域品牌企业加速集聚的优势,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同样不断壮大,既有头部企业,也不乏创新力量。园区极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山地智能植保无人机开发应用,建有江苏省智能植保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苏州市智能植保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研发创新类平台,产品可实现自动路径规划、L4级自主飞行、自主智能避障、双目昼夜无差别自主作业。星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无人机赋能领域,是国内商业化运营成熟的无人机全自动运营供应商,也是国内第一家出口海外的无人机自动化供应商,公司为行业用户提供基于无人机机库以及云端的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电网巡检、安防应急、光伏巡检等场景。

发挥想象力 场景应用“振翅高飞”

无人机穿梭,快递几分钟到眼前;打个“飞的”,在空中饱览湖畔春色……梦想照进现实,越来越多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在园区成为现实图景。

上周,一架装载着电子元器件保税货物的低空飞行器从园区综保区东区得尔达物流仓库顺利起飞,经停园区海关监管中心,仅用时5分钟便将货物精准送达至贸易功能区企业仓库,完成通关验放全过程。相较以往,运营成本降低了90%,配送时间缩短了75%。该项目融合了智能通关、智能网联与低空智慧物流,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低空经济+智能通关”应用场景,标志着园区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低空飞行器载货通关验放场景的首次探索取得成功。

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低空经济在文旅发展新场景悄然起航。园区凭借优质的生态观光资源和专业的航空力量,精心打造“SIP飞行营地”,并于日前在苏州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实现首航。项目不仅能为市民游客带来高空观光体验,还可接受私人订制高空飞行,提供商务交通出行、医疗应急救援等服务,进一步丰富了园区的文旅生态链。

突出行动力 保障服务“掷地有声”

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激活市场,奋力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既时不我待,也前景广阔。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位于园区的新盛里产业园获批苏州市首批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苏州光之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极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若航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星逻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4家园区企业上榜苏州市首批低空经济领航企业名单。

在低空经济综合服务方面,园区建有苏州市唯一的A类通用机场-苏州唯亭直升机场,并以此依托开展飞行驾照培训和空中游览等业务,连续4年国内培训数量排名第一,空中游览每年参与超1万人次。

低空经济的一大优势在于立体,核心是飞行器和各种产业形态的融合。当前,园区正在制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行业无人机、低空动力、空天地融合产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构建低空经济融合发展生态,全力以赴推进低空经济跨越式发展,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先导区。目标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显示度、示范场景吸引力、保障服务支撑力大幅提升,低空经济成为园区未来经济重要增长极。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