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26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626)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6-26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26

2023年6月26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95 

 

1、国务院:国新办举行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6月14日(星期三)下午3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袁达、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吴海平、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沈新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介绍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http://liaoning.chinatax.gov.cn/art/2023/6/19/art_21_105884.html

2、人民日报: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废止、修订和纠正了一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和碳市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企违规收费问题专项整治……前不久,国新办举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关情况。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取得初步成效,社会共识进一步增强,重点任务的实施路径进一步明确。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6/19/609310.shtml

3、人民日报:加快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物流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要补短板、重创新、促融合、添绿色,继续巩固物流业恢复向好基础。

51.5%,这是近日公布的5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数据显示,物流业务总量指数仍在扩张区间。从行业来看,居民消费物流需求快速启动,邮政快递业业务总量指数明显回升。可见,我国物流运行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态势。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向好,物流企业信心提振,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行业运行处在景气区间,为稳经济、扩内需、保民生、促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物流先行。要继续巩固物流业恢复向好基础,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6/21/609516.shtml

4、新华社: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

据新华社电 6月17日,在第40届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国际跨境电商发展论坛上,海关总署介绍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情况时表示,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1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1%,跨境电商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

https://paper.cnii.com.cn/article/buy_16416_318285.html

5、中国交通新闻网:以智慧长江建设推动危化品水路运输安全治理水平跃升

长江水路运输危化品事关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生态环境安全、百姓幸福安康。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长江,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对长江水路运输危化品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危化品运输全过程智慧监管、提升危化品运输安全治理能力也是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生动实践。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6/21/609498.shtml

6、中国经济网: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四部门明确降成本重点工作

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发出《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包括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继续执行公路通行费等相关政策。

http://m.ce.cn/qc/gd/202306/20/t20230620_38597766.shtml

7、经济日报:把握外贸发展“形”与“势”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恢复好转但内生动力还不强,外贸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态势受到各方关注。目前看,既要把握“形”,辩证看待外贸运行中的成绩和问题,精准剖析背后原因,又要把握“势”,厘清决定外贸发展的那些根本性、长期性因素,不为一时的波动起伏所惑所惧,坚定不移推动外贸稳中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6/19/609313.shtml

8、经济网:全面助力物流产业数智化升级,百度地图再升级“交通物流建设方案”

近日,百度地图受邀参加2023亚洲物流双年展,围绕以“低碳+数智化”为主题,充分展示了交通与物流供应链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价值,并对外展示依托于百度地图技术优势的“交通物流建设方案”,赋能物流企业实现高效数智化升级。

http://www.ceweekly.cn/2023/0621/416921.shtml

9、证券日报:多港口推动集装箱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 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码

铁水联运是指铁路和水路高效联合,不仅可发挥铁路定时、定点、定班、定量的优势,也能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价格低的优势,大幅提升运输效能。

近年来,各大港口积极与内地省份建立铁水联运线路,织密铁水联运交通网络,推动铁水联运集装箱量增长。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港口铁水联运规模达到875万标箱,青岛港、宁波港、天津港等均超过100万标箱。其中,青岛港2022年铁水联运箱量完成190万标箱,连续8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之首。

http://www.ce.cn/cysc/jtys/haiyun/202306/25/t20230625_38602789.shtml

10、日照新闻网:货拉拉探索数字物流新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以及生产生活的渗透,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变革时机已趋成熟。有别于只是简单进行物流需求及承运人与商户联系对接的信息发布平台,货拉拉能够促进端到端的货运交易模式——提供从下单、定价、预付款、货运匹配、订单追踪到付款结算与确认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在现代化货运模式升级方面,货拉拉依托互联网进行智能化的业务管理,将司机、用户、车辆、订单这些要素在数据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智能化的配置管理,智能抓取货物性质体积大小,智能判断司机运输过程路线的最优化,从而完成“闭环”交易,这种“一站式的体验”不仅使得用户体验感良好,还给了司机强大的平台支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649481195684043&wfr=spider&for=pc

11、21世纪经济报道:跨境电商物流开新局

将中国产品通过电商卖到国外去,跨境物流是绕不开的话题。

受益于跨境电商的发展和全产业链协同整合,跨境电商物流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市场规模为6831亿元。其中B2C物流市场规模为3592亿元,占比52.6%。

然而,跨境物流虽然早有发展,但截至目前,行业仍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存在同质化严重、数字化程度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有卖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跨境物流,很多卖家都是一路踩着坑过来的。

价格一度是跨境卖家们唯一看中的要素,在彼时跨境电商的红利期,即使物流链条不够完善,这部分成本仍然可控,无论是卖家还是物流商都不看重服务的重要性。

随着跨境电商整个行业的规范化,行业竞争加剧,越来越多卖家开始在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上精打细算,这也倒逼物流服务商们开始转变,提升自身业务的性价比。有物流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价格外,现在的卖家也会关注企业的资质和服务等。

当下,数字化、智能化正在渗透进跨境物流当中,行业迎来洗牌,无法转变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跨境物流标准的建立,或从现在开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087651009709614&wfr=spider&for=pc

12、极客网:物联网分析如何重塑运输和物流的未来

物联网(IoT)已经在各个行业掀起波澜,运输和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物联网分析是分析互联设备生成的数据的过程,将彻底改变运输货物和人员的方式,使运输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和更环保。本文将探讨物联网分析对未来运输和物流的影响,揭示这项技术重塑行业的各种方式。

https://www.fromgeek.com/telecom/587987.html

13、【江苏】:江苏中欧(亚)班列年内开行达千列

6月16日,一列载有江苏省内企业小天鹅热水器、三房巷聚酯切片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开出,将经过霍尔果斯口岸驶向中亚地区。这是今年江苏中欧(亚)班列开行的第1000列班列,标志着全省班列提前14天完成半年任务目标,较2022年、2021年开行达到1000列分别早12天、72天。

https://economy.jschina.com.cn/gdxw/202306/t20230619_3234556.shtml

14、【江苏】做强外贸磁力场 壮大发展朋友圈

外贸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为开放和外贸大省,江苏省进出口规模连续20年居全国第二位,做好稳外贸工作对于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意义重大。今年1至5月,江苏外贸出口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5%。在外贸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开局平稳”实属不易。这背后,是政府和企业肩并肩,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的生动呈现。

http://www.rmzxb.com.cn/c/2023-06-25/3366632.shtml

15、【苏州】抢得“先手棋”冲刺“千亿级”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苏州工业园区面向未来重点打造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从核心技术攻关到公共平台建设,从应用场景开放到创新生态营造,苏州工业园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抢得发展“先手棋”。作为国内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并制定系统产业规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园区目前已聚集和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科技企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http://www.sipac.gov.cn/szgyyq/mtjj/202306/dbec0ac701ed44c1be31fbc98e101add.shtml

 

1、国新办举行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国新网  时间:2023-06-1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6月14日(星期三)下午3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袁达、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吴海平、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沈新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介绍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及下一步重点举措的汇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袁达先生、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吴海平先生、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沈新国先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袁达先生作情况介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袁达: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及下一步重点举措汇报。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培育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坚定企业发展信心。推动出台并深入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推动涉企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化,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不断优化政务服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二,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连续五年缩减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成立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和项目的困难问题。

第三,坚决破除隐性壁垒,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修订《反垄断法》,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开展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专项整治。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高质量社会信用环境。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监管资源。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分批次加快推出针对性政策措施,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突出做好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保障公平竞争。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启动招标投标领域重点问题专项整治。督促银行业落实小微企业信贷计划,推动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增量扩面。

二是着力强化法治化支撑,切实稳定企业预期。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顶层设计,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各环节一体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开展罚款事项专项清理。加快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

三是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在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继续做好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工作,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带动全国营商环境整体优化。

下面,我愿意和几位司长一道,共同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

邢慧娜:

好,谢谢袁秘书长的介绍。下面欢迎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法治环境既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区域营商环境优劣的一个关键。请问,我国当前营商环境的法治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谢谢!

袁达:

谢谢您的提问。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规章,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不断提升我国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打通堵点,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重点做好3个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营商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加快完成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不一致的法规政策文件修订废止工作,持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1+N+X”法规政策体系。这里的“1”指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N”指各部门制定的相关领域单行法规政策,“X”指各地区出台的配套法规政策。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同时,将行之有效并可长期坚持的做法逐步上升为制度规范。不断完善政策制定实施机制,制定涉企政策时严格落实评估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核等要求,重大涉企政策出台前充分听取相关企业意见。

二是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深化推进综合监管改革,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防止“任性执法、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等。根据企业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严禁未经法定程序要求普遍停产停业,杜绝“一刀切”“运动式”执法。全面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扩大多部门联合监管范围和频次,完善监管方式,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

三是加强经营主体权益保护。推动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严格执行产权保护司法政策,明确和统一裁判标准。全面推广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制度。加大惠企政策宣传解读力度,提高涉企法规政策知晓度和获得感。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推动惠企政策快速兑现、应享尽享。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支持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势头很好,这与良好的外贸创新发展环境密不可分。请问,海关在服务外贸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吴海平: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很好。企业创新成功与否,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关键是有一个很好的服务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近年来,海关坚持“创新、包容、审慎、协同”的理念,针对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和特点,出台了不少不同于传统贸易的通关管理制度,“量体裁衣”打造了适合跨境电商特点的海关监管模式,有力促进了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发展。

6月12日,海关总署在海关职责范围内,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16条,在这个16条中,服务外贸创新发展措施不少,主要体现为“三个更好”。

第一,更好支持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聚焦企业的需求,有序开展跨境电商海关监管综合改革,提升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出口监管标准化水平。针对企业退货的痛点,优化跨境电商商品进出口退货措施,完善升级退货中心仓功能,试点开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零售进口跨关区退货模式,研究扩大跨境电商一般出口商品跨关区退货试点,解决企业退货难题。另外,大力支持保税维修新业态发展,拓展保税维修业务范围,比如,允许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本集团国内自产产品的保税维修业务。

第二,更好服务加工贸易等创新发展。我们创新海关监管机制,优化作业手续,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便利化,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同时,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的综合改革,研究出台新一轮支持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拓展功能、简化手续、优化服务。另外,还优化边民互市贸易监管,对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商品实行相关便利化通关措施,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

第三,更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首先,重点激发“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活力,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培育。同时,进一步扩大主动披露政策适用范围,对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法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依法减免缴纳税款滞纳金,为企业提供容错纠错、守法便利通道。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对于保护企业创新的重要作用,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开展“龙腾行动2023”“蓝网行动2023”,保护守法企业创新发展。

以上是我们刚出台的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6条中服务外贸创新发展的措施情况。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关注到,为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税务部门已连续十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请问,十年来进展和成效如何?带给纳税人缴费人哪些便利?下一步还有哪些打算?谢谢!

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沈新国:

谢谢你的提问。“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是税务部门精心打造的税费服务品牌,十年来,共推出了620项惠企便民举措,持续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也推动税费服务实现四个转变,纳税人缴费人普遍反映,办税缴费更省心、贴心、暖心了。

一是从线下服务为主向线上线下服务并重转变。“非接触式”事项范围拓展至233项,覆盖全部主要办税缴费事项。企业社保缴费全面实现“网上办”,个人社保缴费基本实现“掌上办”。在全国各地电子税务局同步上线“非居民跨境办税”场景;推广跨省异地电子缴税,实现足不出户跨省缴税,今年办理跨境缴税5566笔、70.5亿元。今年再对13项涉税费资料实行容缺办理,再对6项税务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减少资料报送。

二是从受理咨询式服务为主向按需主动供给式服务为主转变。依托电子税务局,自动推送留抵退税、出口退税等提示,逐步实现纳税人在线退税;主动推送征期信息、系统操作、热点难点等办税提示,进一步便利办税缴费。

三是推动从共性服务为主向共性个性服务并重转变。在做好共性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对纳税人办税习惯和服务需求的智能分析,提供“猜你想问”“热点问题”等个性化问题解答。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员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利用税收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上下游供需企业,今年以来帮助2982户企业有效实现购销金额约75亿元。

四是推动从注重程序性服务向更加注重权益性服务转变。建立税务规范性文件权益性审核制度,健全税费服务诉求解决机制,常态化、制度化解决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完善纳税信用修复机制,今年已有148万户企业实现纳税信用级别修复提升。

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守正创新,聚焦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问题,接续推出更多新举措。积极运用智能技术,推动便利化办税缴费服务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税费服务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水平;将权益性服务贯穿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更好推进办实事解民忧,为服务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近年来,我国整体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不同地区营商环境改革落差问题,请问国家发改委对此有何举措?如何进一步鼓励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结合地方特点更好便利企业、服务老百姓?谢谢!

袁达: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推动政府职能向减审批、强监管、优服务转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各地方争当改革“先行者”,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接续推出一大批利企便民举措,为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基础条件、发展状况不平衡等影响,各地落实营商环境改革事项的成效有差异,部分地方仍然存在“办事繁、问询难、多头跑、来回跑”等现象。

去年以来,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优化营商环境,着力缩小区域间营商环境差距。一是加快补齐短板。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情况“回头看”,督促《条例》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加快健全配套政策,出台改革任务清单,着力破解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堵点问题。二是发挥示范作用。印发《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长三角三省一市比较优势,进一步带动全国范围营商环境建设。三是加强地区协同。持续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经验的梳理总结和复制推广,鼓励各地区互学互鉴推出原创性改革举措,营造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缩小区域间营商环境差距,重点做好3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薄弱区域加快改革步伐。指导和督促营商环境改革相对滞后地区落实落细《条例》,聚焦经营主体集中反映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加快改革步伐,探索差异化营商环境优化路径,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打通改革落地见效“最后一米”。

二是支持重点区域对标国际先进先行先试。继续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点带面、提质扩面,引领带动各地对标先进加力优化营商环境。

三是鼓励各地方因地制宜争创细分领域标杆。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建设更多营商环境特色品牌,形成百舸争流的创新局面。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观察到,一段时间以来,涉企违规乱收费问题在部分地区有所抬头,对营商环境造成了影响。请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查处整治乱收费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有什么考虑?谢谢!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

谢谢您的提问。涉企违规收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与社会也高度关注。市场监管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依法履职,注重部门协同,多措并举深入治理违规收费问题,切实推动降费减负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持续开展重点领域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整治。自组建以来,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治理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组织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同时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开展联合督查检查。坚持重拳出击、猛药去疴,共检查收费单位11.7万家,查处违规收费案件2622件,为企业直接减负超过63亿元。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例,持续加大曝光力度。

二是部署今年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和交叉检查工作。今年4月,总局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和交叉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金融领域、公用企业等领域收费问题,突出政策红利落实,严查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商业银行强制收费、电力工程安装收费等领域违法行为,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用能成本。目前,总局正组织部分地方开展跨省交叉检查工作。

三是开展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整改情况“回头看”。聚焦乱收费的处理情况和效果评估,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回顾,防止查而不纠、落实不力、敷衍塞责、久拖不决。同时对违规收费主体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杜绝问题不解决、整改不到位。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加强公正执法力度、提升治理效能,优化监管服务,强化部门协同、巩固治理成效,对接企业诉求,切实降低企业负担,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谢谢。

CNBC记者:

今年新开的外资项目有哪些行业?对经济复苏有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袁达:

谢谢您的提问,您关心的主要是外商投资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一起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外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今年1月1日,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施行,新增了239条鼓励条目,新增条目达到历年来新高,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领域进一步扩大。重点是引导各类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国中西部、东北地区。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抓紧签约落地外资项目,前4个月,我国新设立外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1.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94.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2.8%。这些项目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出更大力度引资政策。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我们将研究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内外资企业务实合作。

二是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我们将在评估近几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施效果基础上,深入了解地方、外资企业等方面扩大外资市场准入的诉求,研究缩减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等措施。

三是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我们将继续举办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系列活动,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地方招商引资提供平台,健全外资企业直接联系点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为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提供便利。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请问,市场监管部门在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未来还有哪些安排?谢谢!

任端平:

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监管执法,持续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安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更有竞争力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积极构建便利规范的市场准入环境。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强化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大幅精简企业登记文书材料,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强化智慧监管,建立全量电子营业执照库,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截至5月底,已有 4600多万企业累计使用电子营业执照 2.5亿多次,大幅节省人力、文书和时间成本。

(二)积极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权利、机会、规则平等,持续推动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信心稳步提升,截至5月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18亿户,民营企业超过50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以上。

(三)着力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基础设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技术支撑。总局发布了185项国家计量基准和6.3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协同的新型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4.3万余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认证认可体系,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覆盖20大类150多种产品。

(四)持续推进严格科学监管执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截至5月底,共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12件,罚没金额6.94亿元,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3316件,罚没金额1.54亿元。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2022年以来,共审查增量政策措施16.37万件,清理存量45.2万件,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治理。强化知识产权执法,2022年共查处商标专利案件4.35万件。组织开展打击“神医”“神药”违法广告专项行动,2022年共查处案件4.03万余件,罚没金额6.18亿元。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强化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统筹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坚持经营主体需求导向,增强制度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环境。谢谢。

澳门月刊记者:

12月,海关总署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16条措施,能否介绍一下这16条的内容,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外贸企业服务上有哪些新举措?谢谢!

吴海平:

谢谢您的提问。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6月12日,海关总署在海关职责范围内,推出了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6条。推出这16条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出海关贡献。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这16条的内容,这里面也包括了你们比较关心的服务外贸企业的相关措施,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在畅通进出口物流方面,我们着眼于一个“快”字,推出了下面这些措施。包括扩大“船边直提”“抵港直装”“联动接卸”等便利化措施的试点范围,保障属地查检鲜活易腐商品绿色通道的畅通运行,优化高新技术设备监管查验流程,加快重要农产品检疫准入,加快进口水泥等大宗资源商品检验放行等。推出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提升跨境物流的效率。

二、在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方面,我们继续组织开展年度促进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同时深入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口岸开展“智慧口岸”建设试点。另外,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服务自由贸易协定更好发挥效能,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三、在帮助企业减负增效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外贸企业服务的相关内容。您刚才提到要重点关心关注外贸企业的发展,应该说,海关天天和进出口企业打交道,也时刻感受着外贸企业的冷暖。在出台16条之前,我们做了很多调研,针对企业最为关注的降成本、增便利诉求,我们在16条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措施。比如进一步便利企业办理出口退税,加大“专精特新”企业信用培育力度,推动AEO企业在境内外享受通关便利。我们还进一步扩大主动披露政策的适用范围,为企业提供容错、纠错守法便利的通道。同时,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应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强化自主品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等。

四、在服务外贸创新发展方面,我们首先是继续大力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有序开展跨境电商海关监管综合改革。同时,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综合改革,不断完善政策和拓展功能,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开放高地作用。我们还出台了促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和支持保税维修新业态持续发展等相关措施,激发贸易新动能,这方面的内容刚才也已经作了简要的介绍。

下一步,海关总署将着力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求各关对16条因地制宜出台细化配套举措,加强落实情况反馈,增强政策措施的协同性。同时,巩固深化“海关关长送政策上门”服务,加强政策措施宣传解读,深入企业送政策、听意见、解难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企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以上就是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6条的基本情况,以及海关进一步加强服务外贸企业的措施情况。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们知道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对于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动力、吸引聚集全球先进资源要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想请问市场监管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制度的规则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任端平:

感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立法先行,强化立法引领,注重制度竞争优势,积极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规则和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制度政策。组建以来共推动20余部市场监管重要法律行政法规、70余部部门规章制修订出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积极构建高效便捷的市场准入制度规则。便捷高效是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志。推动出台《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同步制定实施配套规章,将分散在多部法律法规中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进行整合、优化和统一,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制度改为自主申报制度,减少对企业名称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干预,压缩精简环节和材料,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

(二)持续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规则。推动《反垄断法》及《禁止垄断协议规定》等4部规章修订出台,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纵向垄断协议认定规则,强化法律责任追究。积极推进《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

(三)建立健全严守安全底线的制度规则。安全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市场监管总局坚决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决抓好“三品一特”安全监管,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推动修订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出台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等方面规章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快完善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的制度规则。市场秩序是优质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总局积极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修订,出台网络交易监管、互联网广告、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等领域规章,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出台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执法裁量权指导意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权。印发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涉及行政处罚事项861项。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推进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规则和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制度规则修订完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对接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增强制度规则的确定性、稳定性、透明性和可预测性,为优化营商环境奠定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

税务部门直接服务着千万家企业,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能。请问,今年以来税务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谢谢!

沈新国:

谢谢您的提问。税务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税收营商环境建设,今年以来,结合主题教育活动,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围绕优惠政策享受、便捷办税缴费、税收执法监管等综合施策,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

一是提效税费政策落实,打造惠企减负担的税收营商环境。我们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延续和优化实施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的决策部署,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经营主体。今年1-4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689亿元。用好指引问答增强政策适用确定性,分群体、分领域制作税费政策专题指引,今年已发布优惠政策即问即答共计41个问题;用好税收大数据增强政策推送精准度,建立全国统一的9大类4层级4219个税费知识标签体系,精准匹配纳税人需求,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今年已精准推送税费优惠政策2.09亿户次;用好红利账单增强政策优惠获得感,今年已向1892万户大中型、“专精特新”等企业推送减税降费红利账单。

二是提速税费智能办理,打造便捷高效能的税收营商环境。拓展非接触事项范围,试点增值税留抵退税“智能预填”、出口退税“免填报”等功能。目前已实现96%的税费事项、99%的纳税申报可网上办理,全国社保缴费“网上办”“掌上办”业务量占比达95%以上。试点数字人民币缴纳税费功能,今年共缴纳税费1.2万笔、259亿元。创新征纳互动服务,通过智能应答、三方视频等,辅导纳税人解决线上办税缴费问题,今年以来提供互动服务148万次。

三是提升税收执法效能,打造公平可预期的税收营商环境。行政执法更有温度,对6项税务事项推行说服教育、约谈警示、风险提醒等非强制性执法方式。执法标准更有尺度,在长三角、京津冀、川渝、东北等地区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推进区域间执法协同统一。违法打击更有力度,严厉打击恶意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今年1-5月,全国税务部门依法查处违法纳税人4.1万户,挽回各类税款损失651亿元。

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回应经营主体关切,推出更多利企便民措施,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创造新业绩。谢谢!

邢慧娜:

最后一个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提升投资便利化是优化营商环境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请问,近年来,在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有些什么样的进展?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谢谢!

袁达:

谢谢您的提问。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投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助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持续深化“一网通办”。近3年,备案类项目数量占企业投资项目比重超过98%。

二是投资决策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政策指导,制定印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并针对地方、企业、咨询机构和金融企业开展了系列专题培训,以高质量可行性研究工作促进投资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升。

三是投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适应投资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在系统梳理现行有效的投资管理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集中修订和废止了一批规章、规范性文件,切实维护投资管理法规制度体系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四是投资管理方式进一步创新。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投资管理新模式,例如,有的地方协同推进“承诺制”“区域评估”等改革,大幅压减审批时间;还有的地方依托投资在线平台统筹建设管理系统,持续深化投资审批“一网通办”。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问题导向,聚焦企业和地方反映的堵点难点问题,纵深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促进投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期,我们将重点推进3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投资领域相关改革的衔接。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加强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与用地、环评、报建等领域改革的衔接,确保改革协同发力。继续加大投资审批数据资源共享力度,着力推进跨层级、跨部门的审批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二是提升投资主体融资便利化水平。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与有关银行建立投贷联动试点合作机制,促进投资项目审批数据与银行信贷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为银行发现投资项目价值、高效审贷提供权威信息支撑,引导银行为重点项目提供更加精准的融资支持,助力投资主体融资便利化。

三是持续推广地方创新经验。总结地方在开展“项目分层确权”“联合验收”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适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研究拓展投资领域“承诺制”改革的范围,指导地方着力向报建审批领域延伸,重点推动解决报建审批程序繁琐、周期长、项目落地慢等问题。谢谢。

邢慧娜:

今天的吹风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再见!

2、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6-19

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废止、修订和纠正了一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和碳市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涉企违规收费问题专项整治……前不久,国新办举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关情况。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取得初步成效,社会共识进一步增强,重点任务的实施路径进一步明确。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唯有立足自身实际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才能够不惧国际风云变幻,在激发自身增长动能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统一大市场建设。截至2023年1月,我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创业热情持续迸发;我国从国际标准制定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持续超过95%;世界银行发布的《2023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达到第三十一位……一系列数据生动表明,我国市场活力不断释放、标准不断提高、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从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到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我国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需要看到,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少数地方和行业的保护主义仍然存在。例如,个别城市利用不合理的补贴政策,保护本地企业发展,造成了有市场准入环节仍存在“区域壁垒”;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为14.7%,降本增效初见成效,但仍处于偏高水平。抓住当前突出问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才能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首先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壁垒,及时清理废除各地区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其次要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冷链配送中心、物流中转基地等流通设施建设。此外,要推动内外贸规则对接、标准认证衔接。提升国内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通过签署贸易协定等方式与国外标准实现互认,推动优势领域我国标准认证“走出去”。同时,还要持续推动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加快对标CPTPP、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提升贸易、投资、资金、人员进出、运输、数据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破除要素市场分割现象。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相关企业协同合作下,我们必定能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加快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6-21

物流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要补短板、重创新、促融合、添绿色,继续巩固物流业恢复向好基础。

51.5%,这是近日公布的5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数据显示,物流业务总量指数仍在扩张区间。从行业来看,居民消费物流需求快速启动,邮政快递业业务总量指数明显回升。可见,我国物流运行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态势。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今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向好,物流企业信心提振,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行业运行处在景气区间,为稳经济、扩内需、保民生、促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物流先行。要继续巩固物流业恢复向好基础,加快行业高质量发展。

提质增效,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我国物流市场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也要看到,大宗商品储备设施、农村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物流和民生保障领域物流短板仍较为突出,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提升。以农村物流为例,要统筹城乡物流发展,推动完善以县级物流节点为核心、乡镇服务网点为骨架、村级末端站点为延伸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设施体系,加快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双向物流服务通道升级扩容。只有切实补齐短板,才能增强物流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支撑能力。

创新驱动,实现联动融合。网络货运、数字仓库、自动分拣系统、无人码头……当前,物流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信息技术、新型智慧装备广泛应用,现代产业体系质量不断提升,既为物流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也加快了现代物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进程。要深化现代物流与制造、贸易、信息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在汽车、家电、电子、医药、服装等产业链条长、配套环节多的产业领域,引导企业加大专业物流投资力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助力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下降。

绿色引领,推进节能减排。要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现代物流发展全链条,提升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绿色低碳物流创新,依托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绿色物流企业对标贯标达标活动,推广一批节能低碳技术装备,创建一批绿色物流枢纽、绿色物流园区。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积极扩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此外,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新设备研发应用,推广使用循环包装、标准化物流周转箱等。

当前,我国物流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我国物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速由“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更好地实现地尽其利、货畅其流。

4、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

新华社  时间:2023-06-20

据新华社电 6月17日,在第40届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国际跨境电商发展论坛上,海关总署介绍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情况时表示,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1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1%,跨境电商为我国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持续释放,全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享受到跨境电商带来的更多选择和便利。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4.9%,占比与2021年基本持平。其中,出口1.53万亿元,增长10.1%,占全国出口总值的6.4%;进口5278亿元,下降0.8%,占全国进口总值的2.9%。

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目的地中,美国市场占34.3%,英国占6.5%;进口来源地中,日本占中国跨境电商进口总额的21.7%,美国占17.9%。出口商品中,消费品占92.8%,其中服饰鞋包占33.1%、手机等电子产品占17.1%;进口商品中,消费品占98.3%,其中美妆及洗护用品占28.4%、食品生鲜占14.7%。

“今年以来,跨境电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海关对企业调查显示,超七成企业对2023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预期平稳或增长。”吕大良说。

5、以智慧长江建设推动危化品水路运输安全治理水平跃升

中国交通新闻网  时间:2023-06-21

长江水路运输危化品事关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生态环境安全、百姓幸福安康。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长江,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对长江水路运输危化品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危化品运输全过程智慧监管、提升危化品运输安全治理能力也是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具体生动实践。

一、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安全发展新形势要求

当前,长江航运安全发展正处于事故稳步下降向稳定控制的过渡期,长江危化品运输既有安全形势稳中趋好的有利条件,也有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不利因素,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形势要求、更高的社会期望。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推动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模式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这为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危化品运输历来是长江航运安全管理的重点,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坚持关口前移、防线前置,推动安全管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是有效应对危化品运输安全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守牢危化品运输安全红线底线。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日益凸显,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近年来,长江干线危化品运量、品种呈上升之势,2022年达2.3亿吨、270余种。载运危化品船舶发生安全事故,不仅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甚至可能会影响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必须守牢危化品运输安全红线底线,以更高的安全保障能力助推长江航运有效发挥长江大保护的主力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支撑、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主骨架作用。

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危化品运输高水平安全。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近年来,长江航运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但涉危船舶事故险情仍有发生,暴露出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系统化、精准化、智能化手段不多,危化品运输船舶航行、停泊、装卸作业等过程环节安全管理不平衡,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反映出传统危化品安全监管手段的短板与局限。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提升长江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水平,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重点,着力推动智慧管理高水平跃升

长航局提出以智慧长江建设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信用管理体系、智能管理平台、综合保障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统一开放的长江航运市场建设,全力打造智能安全、绿色低碳、协同高效、健康有序的智慧长江。危化品运输全过程智慧监管聚焦信用管理、智能管理、综合保障、市场管理,着力构建“全过程、全流域、全方位”的长江危化品运输智慧监管体系,打造危化品运输智慧监管“长江样板”。

以信用为基础,健全全要素诚信管理体系。以统一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评价机制和联动应用机制,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深化危化品货主(码头)高质量选船机制,引导危化品货主(码头)应用信用结果选择信用评价好、服务品质优的企业、船舶承运货物,推动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促进危化品运输企业安全合法、规范诚信经营。将信用管理融入危化品船舶管理全流程、各环节,发挥信用结果在投融资、进出港、退入市等方面的效应,推动形成行业融合互动、部门齐抓共管、企业协同联动的局面。

以信息化为引擎,打造全过程智慧监管模式。以长江航运智能管理平台为基础,完善VTS、AIS、CCTV、智能卡口、无人机等多维立体感知体系,提升动态感知能力,实现危化品船舶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全域可知,行为精准识别;借助智能管理模块算法,精准匹配危化品船舶信息和码头、锚地基础数据,实时感知危化品船舶、船员、货物动态,自主自动分析船舶船员违法违规行为,智能推送分析结果,实现船舶违法行为主动防、早发现、快纠正,做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依托综合保障平台融合危化品应急设备、队伍、专家等信息,实现应急资源实时可知、一图可览、一键调度,提升危化品应急处置智能辅助决策能力。

以规范化为目标,建设安全有序运输市场。以市场为手段,优化调整危化品船舶运力结构和市场经营主体结构,引导市场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更好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提高企业安全风险防范能力,防范源头性风险。实施分类精准管理,提升危化品运输企业专业化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向专业化定制、高品质服务和全程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提升运输效率、质量和安全。发挥长江港航物流联盟、港口协会、船东协会等行业组织作用,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三、筑牢责任,实现协同治理全方位联动

每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的背后都有“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的问题,抓好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要严格按照 “三管三必须”要求,健全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安全治理协同机制。

从“源”管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危化品运输企业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带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保障安全生产投入,有效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指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更好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展船载CCTV系统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强对船舶及船员动态的自主监控,及时发现、消除不安全行为。指导企业开展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重点加强对危化品的理化性质、作业流程、处置要求等内容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从“严”管理,扛牢部门监管责任。综合运用“双随机”检查、经营资质核查、许可事项检查、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安全检查等手段,把好危化品运输企业资质关、船舶技术状况关、船员资格关。紧盯“关键少数”,联合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共同抓好危化品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的落实。严格监管执法,坚持对危化品船舶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从严查处非法夹带、瞒报、漏报危险货物及排放危化品等行为。聚焦危化品运输安全重大风险辨识管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严格实施动态跟踪、清单管理,强化现场核查,确保“真管控”“真整改”。

从“全”管理,强化行业协同责任。依托“互联网+监管”,加强部门互联互通,在船籍港管理、船舶检验、危险货物申报、船舶清洗舱等环节形成合力,对重点危化品航运企业、重点船舶和重点船员实施精准有效监管。在装卸量大、生产储存企业多的重点地区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危化品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强化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促进应急统一化、管理专业化、力量社会化、效能最大化,提升区域危化品应急处置能力。鼓励、指导行业组织在危化品运输风险防控、诚信管理、智慧监控等方面出台标准规范,提升行业安全自治水平。

6、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四部门明确降成本重点工作

中国经济网  时间:2023-06-20

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发出《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包括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继续执行公路通行费等相关政策。

除此之外,《通知》还提出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包括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支持、开展涉企收费常态化治理;

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包括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汇率避险成本;

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规范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

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包括继续阶段性降低部分社会保险费率、延续实施部分稳岗政策、延续实施部分稳岗政策;

降低企业用地原材料成本,包括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加强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

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另外,激励企业内部挖潜,包括引导企业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降本。

7、把握外贸发展“形”与“势”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6-19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恢复好转但内生动力还不强,外贸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态势受到各方关注。目前看,既要把握“形”,辩证看待外贸运行中的成绩和问题,精准剖析背后原因,又要把握“势”,厘清决定外贸发展的那些根本性、长期性因素,不为一时的波动起伏所惑所惧,坚定不移推动外贸稳中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形”看,当前外贸运行有“忧”更有“喜”。“忧”的是,5月份单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明显放缓,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但这是主要发达经济体需求疲弱、全球商品价格低位徘徊以及基数效应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否会成为持续性压力尚待观察。“喜”的是,我国外贸已连续4个月保持正增长,贸易主体、贸易商品、贸易伙伴等方面的结构优化深入推进。特别是,前5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13.2%,与东盟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表现亮眼,其中汽车出口增长124.1%,成为我国出口主要动力之一。

从“势”看,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变,经济全球化虽然遭遇逆流但深入发展的大势没有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外贸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变,要对我国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坚定信心。

外贸高质量发展具备坚实基础。一是产业。制造业是外贸发展的底层支撑。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强,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已形成一整套包括金融、信保、物流、货代等的外贸服务体系,能够有效支持外贸专业化发展。二是市场。从出口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深耕,我国外贸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商业联系和营销网络,“中国商品”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信誉和市场认可度。从进口看,我国内需潜力持续激发,通过举办进博会、消博会、服贸会等国家级展会,与全球分享市场机遇,扩大进口空间广阔。三是规则。对内,我国形成有力有效的稳外贸政策体系,通过降关税、深化通关改革等,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不断降低外贸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对外,我国积极推动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为外贸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比如,2022年1月份RCEP正式生效以来,给我国外贸带来的红利正加速释放。今年前4个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占我国外贸比重达30.9%。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势没有变。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虽然抬头,但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大方向不会根本逆转。特别是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实施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策时,发展中国家开放合作的意愿和行动明显增强。2022年11月份举办的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开放报告2022》显示,2008年至2020年,发达经济体开放指数下降了5.9%,发展中经济体开放指数却提高了4.4%,“一带一路”经济体开放指数提高了5%。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大力量,沿线国家成为我国扩大外贸合作的潜力所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外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当前,IT、汽车等传统全球价值链已经比较成熟,而能够进行模块化分工的新兴产业价值链尚未出现,传统货物贸易动能减弱。但在数字技术推动下,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增长,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大亮点。WTO报告曾估计,2026年全球跨境电商B2C贸易额将增至4.8万亿美元。我国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居于国际第一方阵,跨境电商、海外仓等蓬勃发展,2022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11万亿元,在全球挺立潮头。展望未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我国在贸易数字化方面积累的技术、企业、产业、国际网络等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将迎来更多机遇,成为我国外贸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8、全面助力物流产业数智化升级,百度地图再升级“交通物流建设方案”

经济网  时间:2023-06-21

近日,百度地图受邀参加2023亚洲物流双年展,围绕以“低碳+数智化”为主题,充分展示了交通与物流供应链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价值,并对外展示依托于百度地图技术优势的“交通物流建设方案”,赋能物流企业实现高效数智化升级。

夯实智慧物流新基建,创新物流管理新思路

在数字中国国家战略的助推下,国内经济正迎来全面的产业复苏与消费反弹,物流行业为稳经济、扩内需、促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在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信息不对称、集约化程度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基础设施规划不尽合理等固有的行业发展模式弊端频现,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与此同时,高效能配送、高质量履约、全过程透明、全链条追溯等物流价值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商品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物流行业数智化进程成为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物流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变革时代。

百度地图介绍,为此,公司基于百度在AI及大模型深耕多年的技术优势,提出百度地图“交通物流建设方案”, 利用物流地理要素和业务要素的全面接入,充分发挥百度在物流地理位置、道路通行情况的理解优势、空间计算优势、数据洞察优势与人工智能优势,通过智慧分单与地址解析引擎、低碳运输引擎、安全监管引擎、高效运营引擎打造交通物流的基础设施,来更好的通过底层能力的打造服务千行百业,促进产业变革,驱动价值再造。

深入物流细分场景,提升服务体验与管理能效

据了解,百度地图交通物流建设方案提供贯穿物流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优化包括物流货运前期地址清洗、区域规划、排单排线、路线优化、多式联运、智能配载,中期数字监管、专属物流行业导航,以及运后数据分析、行为挖掘的各个环节,并从场外物流向场内物流延展,通过园区上图实现园区内外一体化导航,极大扩展了管理边界和感知范围。

以百度地图智能调度功能为例,通过深入物流业务场景,专为物流行业打造的特色地图服务,可实时监测车辆位置和路况,以及处理货物的需求、调度车辆等综合信息来实现货物的高效配送,进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善运营人员体验。

目前,百度地图智能调度服务已应用于多家大型物流企业中,通过业务实际测算调度时间平均可缩短90%,运输成本平均可节约10%以上。同时,百度地图在安全运输、轨迹管理、司机服务等生态应用场景也给予了深度支持,在食品快消、烟草、冷链、医药、汽车等行业均有落地,为解决企业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各项难题提供了场景化的解决方案。

百度地图交通物流建设方案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将借助大模型的能力深刻影响中国物流行业智能化、低碳化的进程。未来,百度地图也会不断尝试与自身优势技术进行结合,通过AI与大模型技术来重构物流相关技术服务,更好的提供智能化物流技术应用,为政企客户提供更智慧、更低碳、更安全、更高效的交通物流建设方案,赋能千行百业。

9、多港口推动集装箱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 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码

证券日报  时间:2023-06-25

来自南美洲装载着几百吨冷藏果汁的集装箱,在乘坐巨轮抵达盐田港后,直接“搭上”火车。随着一声火车长鸣,这些果汁从盐田站通过铁路快速运至赣州国际港站,全程“一箱到底”。这是盐田港建立的多条铁水联运专线之一。

铁水联运是指铁路和水路高效联合,不仅可发挥铁路定时、定点、定班、定量的优势,也能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价格低的优势,大幅提升运输效能。

近年来,各大港口积极与内地省份建立铁水联运线路,织密铁水联运交通网络,推动铁水联运集装箱量增长。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港口铁水联运规模达到875万标箱,青岛港、宁波港、天津港等均超过100万标箱。其中,青岛港2022年铁水联运箱量完成190万标箱,连续8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之首。

“截至2023年5月份,盐田港平盐铁水联运已开通11个内陆港和29条海铁联运线路,服务覆盖大湾区、西南及华中地区。今年公司在稳定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将继续推动铁水联运等的发展,为更多客户带来优质的港口服务。”在6月21日盐田港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董事长乔宏伟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此外,青岛港今年也表示将持续发展铁水联运。日前,该公司已打通山东青岛与山东桓台之前的联运网络,货物通过海运通道抵达大港后,直接经铁路运输至桓台。

“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方面,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的优势,铁水联运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以舟山港为例,通过开展铁水联运业务,打通西南省份通向北美、南美等地区的快速出海通道。从重庆运至宁波舟山港的外贸集装箱,在时间上由传统水运的十多天时间缩短为50多个小时,大幅节约了物流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持续加力和经营主体发力下,我国铁水联运网络正在加速发展,铁水联运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让物流实现降本增效,减少排放,而且有利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贸易发展。

与发达国家超20%的占比相比,中国铁水联运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占比仅为2.96%,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四部委联合对外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到要深入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推动跨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研究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升铁水联运发展水平,推动2023年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15%左右。

铁水联运,关键在“联”。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运输组织效率如何进一步提升,是铁水联运的关键。随着海关、海事、铁路、港口、航运等信息逐步互通, “一单到底、一票结算、一次委托、一口报价”的“一单制”模式逐步形成,联运服务效率持续提高。

青岛港方面表示:“青岛港创新了‘内陆港+班列+政策扶持+特色服务’的模式,依托多方合作,瞄准内地腹地市场货源,全力为企业打造成本更低、时效更优、服务更好的综合物流运输通道。”

南京港方面介绍:“今年以来,公司新开发了煤炭‘海进江’铁水联运业务,江铜铜精矿、淮矿电煤、淮南集煤、合肥热电等多家客户火车资源同时启动,在公司各部门协同配合下,一季度铁路运量总量大幅增加,创近10年来公司铁路运输量历史新高。”

联运联动,满盘皆活。中银证券研报表示,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将提升港口的装卸运营效率,使港口码头货运能力明显增强,增加港口吞吐量及航运企业运输需求。

10、货拉拉探索数字物流新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日照新闻网   时间:2023-06-25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以及生产生活的渗透,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变革时机已趋成熟。有别于只是简单进行物流需求及承运人与商户联系对接的信息发布平台,货拉拉能够促进端到端的货运交易模式——提供从下单、定价、预付款、货运匹配、订单追踪到付款结算与确认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在现代化货运模式升级方面,货拉拉依托互联网进行智能化的业务管理,将司机、用户、车辆、订单这些要素在数据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智能化的配置管理,智能抓取货物性质体积大小,智能判断司机运输过程路线的最优化,从而完成“闭环”交易,这种“一站式的体验”不仅使得用户体验感良好,还给了司机强大的平台支持。

货拉拉通过共享模式整合社会运力资源,完成海量运力储备,依托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种车型的即时智能调度。用户只需在App或小程序等轻应用平台一键下单,司机抢单,由平台根据市场价格水平和供需情况定价,以第三方角度参与计价,尽最大努力平衡用户和司机之间的利益,减少价格歧视现象。系统通过数字化计算后,即可匹配附近货车完成运输。

同时,在业务方面,货拉拉还将根据算法,将订单自动分发给适合接单的司机,降低司机在个平台反复寻找货源的时间成本。在“分拨单+一口价”的模式下,匹配效率大大提高。据了解,平台大部分订单,司机一般会在30秒内接单,最迟46秒内会有响应,这意味着大多数的订单都能在一分钟内完成匹配。

另外,在司机的安全把控上,货拉拉将运营资质审核和安全培训结合起来,在运营资质审核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人车真实、有效且一致。培训方面,司机需通过岗前线下安全培训,并通过考试后才能接单,货拉拉以培训材料图文讲解、App线上答题、视频听课、现场体验等形式,在线上保证每月至少对司机进行两次安全培训,提升安全意识。同时,货拉拉还将安全管理放在关键位置,组建了近200人的安全客服团队,对每个环节做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及安全把控。

数字化物流是大势所趋。未来,货拉拉将持续在数字化方面深耕,通过共享模式整合社会运力资源,完成海量运力储备,并依托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方便、科学、可靠的物流平台,无论是搬家还是企业物流都更安全、更便捷。

11、跨境电商物流开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3-06-19

将中国产品通过电商卖到国外去,跨境物流是绕不开的话题。

受益于跨境电商的发展和全产业链协同整合,跨境电商物流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市场规模为6831亿元。其中B2C物流市场规模为3592亿元,占比52.6%。

然而,跨境物流虽然早有发展,但截至目前,行业仍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存在同质化严重、数字化程度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有卖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跨境物流,很多卖家都是一路踩着坑过来的。

价格一度是跨境卖家们唯一看中的要素,在彼时跨境电商的红利期,即使物流链条不够完善,这部分成本仍然可控,无论是卖家还是物流商都不看重服务的重要性。

随着跨境电商整个行业的规范化,行业竞争加剧,越来越多卖家开始在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上精打细算,这也倒逼物流服务商们开始转变,提升自身业务的性价比。有物流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价格外,现在的卖家也会关注企业的资质和服务等。

当下,数字化、智能化正在渗透进跨境物流当中,行业迎来洗牌,无法转变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跨境物流标准的建立,或从现在开始。

难降的成本

跨境电商物流的基本环节可分为前端揽收、库内操作、出口报关、干线运输、境外清关、中转分拨、尾程派送、退件处理,是商品国际贸易的基础。

2007-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大量崛起,跨境物流进入以邮政小包为主导的直发物流时代。邮政网络基本覆盖全球,渠道广,价格低,清关能力强,但对尺寸有明显限制,只有重量轻、体积小的轻小货物适合走此渠道,且时效较慢,一般需要7-30天,具体时间取决于目的地国家和地区、邮政服务等因素。

与其截然相反的是国际快递,主要服务商为美国的联合包裹(UPS)、美国的联邦快递(FedEx)、德国的敦豪国际(DL)等,其主要业务是全球速递服务,一般在时效上最快,仅需2-7天,且全程都有物流跟踪轨迹。但相对应的,该方式价格也最高,一般只有买家付运费或对时效要求高的高货值轻小件产品才会选用。

国际专线物流是一个折中的方式,产品集运后通过航空专线、铁路专线、海运专线等方式运输到国外,再通过合作公司进行目的国的派送,是一种“头程—中转仓—尾程”的物流解决方式,时效和成本介于邮政小包和国际快递之间。

无论哪种方式,国际物流都免不了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更长的距离,更多的中转,以及汇率差额、关税等额外费用,都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其费用通常占到跨境电商整体运营成本的1/4至1/3。相比之下,国内快递行业的物流成本率一般在5%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国内物流,国际物流流程多、环节复杂,不确定因素多,卖家无法控制,其中海运空运价格的飙升就会直接影响卖家的营收。

在2021年底,美国航线集装箱运费达到8年来的最高水平,较年初翻了一番,一个40尺标准集装箱从中国运到美国西部的海运费从2000美元左右直接涨到了2万美元。

以巨星科技为例,公司2021年净利润12.70亿元,同比下降5.93%。巨星科技披露,公司国际物流成本大幅上升,国际海运费用和港口滞留费用同比增长100%以上,且国际物流出现堵塞,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高昂运费成本下,2022年初,从制造业起家做跨境电商的乐歌股份宣布斥2亿元巨资造船。乐歌股份表示,自2020年以来,全球疫情持续蔓延,海外各国港口效率普遍低下,供应链安全性、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受到严峻挑战,“为进一步提升电商购物快速到货的用户体验,缩短交货周期,公司拟通过造船或租船等方式加强供应链安全、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混乱与转型

物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众多跨境卖家的头疼之处,但目前国内的跨境电商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却仍有众多不足。链仓科技总裁许光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称,虽然跨境物流发展已久,但行业目前仍然非常无序,表现为鱼龙混杂、竞争散乱、规则未明等。

他进一步表示,彼时的用户对价格更敏感,对服务不敏感,如果一个行业的关注点只在价格上面,它必然导致同质化竞争。

浙江赤道华东运营中心总经理秦辉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过去行业门槛低,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服务专业度都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日行业混乱的景象,“洗牌正在发生,没有竞争力的企业会被逐渐淘汰。”

目前,行业仍没有明显的龙头企业,碎片化非常严重,跨境物流仍呈现极度分散的竞争格局。运联研究院于2023年2月发布的《2022年度跨境电商物流TOP50》显示,高居TOP3的纵腾、中外运、递四方合计名义营收400亿,经调整后CR3仅为4.23%。即使排名前50的跨境电商物流企业营收总额,经调整后也仅仅占到全行业的13.8%。

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也使得其能力和服务有限。许光辉表示,这个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程度很低,进展也相当缓慢,“企业规模和实力不足,这方面的投入必然会受到限制。”

数字化程度不足,跨境电商物流的妥投率低,丢失货物较为频繁,很多企业仍使用纸质物流单作为货品的标识标签,直接导致追踪物品信息困难,耗时较长。

究其原因,许光辉认为,这与跨境电商整个行业发展有关,“风口刚起的时候,卖家们觉得生意太好做了,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占他们20%的物流成本上,因为他们太容易把这个钱挣回来了,这也影响到做配套服务的商家们不愿意,或者说没有压力去动脑筋让企业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随着跨境电商由野蛮增长进入有序发展,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这也影响到了物流企业。目前,行业对数字化、智能化的要求在逐渐提升,船公司、港口企业、货运代理企业都在寻求数字化转型,国际物流全程可视、智慧经营等逐渐成为趋势,而过去普遍存在的服务单一、运输过程不透明、信息交换率低等问题愈发阻碍到客户的选择。

“信息和服务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秦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浙江赤道为例,他们做到了系统轨迹可视化,使得全链路非常清晰,“真实的信息提供给卖家,有助于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链仓科技也重视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提升,据许光辉介绍,公司总共两百多人的团队,其中有超30名软件工程师,“如何让整条供应链更加的合理可控,这个命题可能在将来很多年里都是一个热点。”

从卖家角度来讲,选择的重点已然在发生变化。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压缩成本、减少浪费、提升服务等需要更精细化的布局,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物流服务变得更为重要。

“虽然绝大多数的卖家还是更关心价格,但是大中型卖家变了,他们现在会引入打分机制,给予价格、服务等不同权重,最终计算总分进行评估。”许光辉表示。

海外仓成新趋势

正如上文所讲,更多卖家将物流重点放在了为自身以及海外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对于物流方式的选择也更加多样。随着跨境物流的优化,行业形成了直发专线与海外仓双驱动模式。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在近期论坛上表示,海外仓将成为跨境电商重要的物流模式,“2021年,中国在全球建了超2000个海外仓,主要在欧美的地区,其中美国就有900多个跨境海外仓。”

海外仓也是国家所倡导的出口模式,它是指将商品提前备货到目的地仓库,产生订单后由目的地仓库进行发货和配送,可极大缩短物流的时效,一般地区可以做到次日到一周内完成投递。这种方式可极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时效,大大提高了跨境买家的购物体验,跨境电商的发展也逐步呈现本土化运营的趋势。

不过,提前把货物发至海外仓,对于卖家来说,则需要在产生销售之前准备一批库存,适用于具有稳定销量的店铺,他们可根据自己的销售周期进行备货。

有海外仓行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近些年海外仓的需求确实在加大,“疫情开始后,整个物流链条都出现了一些不稳定,海外的需求也加大了,客户更需要一个海外仓把他的货备好,可以保证它整个销售链条的稳定。”该人士分析称。

疫情形势下,直发运输线路不确定性增大,舱位紧张、运费上涨带来商品无法按时送达等问题,而使用海外仓,商家可以提前铺货,保证商品正常销售。此外,海外电商渗透率逐步升高,当地用户对电商快递时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包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海外仓成为新的选择。

海外仓主要分为亚马逊FBA、第三方海外仓和自建海外仓等三大类,其中,亚马逊FBA规模较大、仓库管理较强、系统较完善,但与此同时费用也更高,对于其他海外仓公司来说仍有机会。

“在未来5到8年内,海外仓一定是一笔好生意。”许光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用户的习惯都是被培养、引导的,以后的中大件必然是从本土发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趋势之下,海外仓行业仍面临效率低下、管理不完备、安全和质量事故频发的通病,智能化、无人化运营的渗透率有待提高。

“海外仓一定是要有系统的。”仓盛海外仓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需要通过数字化精准了解包裹动态,做大数据的分析等,帮助卖家做后续的备货决策。”她表示,仍有很多海外仓仅仅提供一个仓库,缺乏数字化管理系统,没有“服务”可言,这就使得远在国内的卖家失去了对包裹的控制权。

另一方面,人机合作也逐渐渗透进物流仓储场景。物流机器人智能导航、控制技术等方面的不断成熟,规模化集成作用成为常态,“订单到人”等解决方案所集成的应用场景成为其中重要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已有部分海外仓引入机器人,替代部分人工,实现高效率、高准确率的物流仓储工作。

“现在全球都面临着用工短缺、用人成本高的问题,用机器人去补充或者替代人工是趋势。”灵动科技华东区销售总监王浩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悉,截至目前,灵动科技“订单到人”柔性拣选方案已在全球部署超2200台AMR,拣选效率提升50%-200%。

王浩着重提到了人工成本,他表示,海外的人工成本甚至达国内的3至4倍。机器人替代掉部分人力,在减少人力成本支出之外,也使得工作更为高效、减少差错。

但这些自动化设备在推进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王浩表示,一些跨境电商企业仍有顾虑,不想转变,“主要还是思维问题,很多传统老板还是相信人工,相信自己的双手,相信自己的大脑。”

当包裹量不足时,机器人的应用也无法做到效率的显著提升。一家使用机器人的海外仓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效率上的提升还不够明显,主要是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但是最终量起来了,它是一定可以提高效率的。”

招商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随着卖家规模化、品牌化以及资金实力的成长,海外仓模式会逐渐成为主流,与直发模式将会长期并存且相互补足。招商证券预计,二者的市场占有率会稳步提升,并有望在2025年提升至35%和30%。

12、物联网分析如何重塑运输和物流的未来

极客网  时间:2023-06-25

物联网(IoT)已经在各个行业掀起波澜,运输和物流行业也不例外。物联网分析是分析互联设备生成的数据的过程,将彻底改变运输货物和人员的方式,使运输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和更环保。本文将探讨物联网分析对未来运输和物流的影响,揭示这项技术重塑行业的各种方式。

物联网分析在运输和物流领域最显着的好处之一是能够优化路线和时间表。通过收集和分析来自GPS设备、交通传感器和其他来源的数据,企业可以识别模式和趋势,帮助其为车队规划更高效的路线。这可以减少油耗、减少排放并缩短交货时间,最终提高客户满意度并提高利润。

物联网分析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领域是预测性维护。过去,车辆和设备的维护计划通常基于固定间隔或被动措施,这可能导致代价高昂的停机和意外维修。通过物联网分析,企业可以实时监控其资产的性能和状况,从而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识别潜在问题。这种主动方法可以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停机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成本。

除了优化路线和时间表以及改进维护实践之外,物联网分析还可以增强运输和物流行业的安全性。例如,联网设备可以监控驾驶员行为,例如超速、急刹车和快速加速,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可用于改进驾驶员培训并降低事故风险。此外,物联网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跟踪其资产的位置和状态,确保运输安全,并在发生盗窃或丢失时更快地恢复。

物联网分析在运输和物流中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是自动驾驶汽车领域。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和卡车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车辆生成的数据对于提高其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物联网分析可以帮助识别驾驶行为、交通状况和其他因素的模式和趋势,从而为自动驾驶汽车开发更好的算法和系统提供信息。这最终将为人员和货物带来更安全、更高效的运输选择。

最后,物联网分析可以在减少运输和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路线、时间表和维护实践,企业可以显着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此外,物联网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替代燃料或电动汽车可能更可行的领域,进一步减少行业的碳足迹。

总之,物联网分析正在以多种方式重塑运输和物流的未来。从优化路线和时间表到改进维护实践、增强安全性和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这项技术有望彻底改变运输货物和人员运输方式。通过利用物联网分析的力量,运输和物流行业的企业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该行业拥有更加可持续和繁荣的未来。

13、江苏中欧(亚)班列年内开行达千列

中国江苏网   时间:2023-06-19

6月16日,一列载有江苏省内企业小天鹅热水器、三房巷聚酯切片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开出,将经过霍尔果斯口岸驶向中亚地区。这是今年江苏中欧(亚)班列开行的第1000列班列,标志着全省班列提前14天完成半年任务目标,较2022年、2021年开行达到1000列分别早12天、72天。

今年以来,全省班列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和全省经济发展大局,锚定年度重大专项任务,贴近地方产业强化保障支撑,奋力实现班列运行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运贸融合发展上,组建运贸发展中心,今年以来通过班列进口新增贸易额达2亿元;在境外能力提升上,加快境外网点建设布局,实现连云港与中亚国家更紧密物流经贸联系、南京至明斯克新线路稳定运行;在服务地方经济上,持续保障重点企业专列开行,大力发展JSQ型商品车、跨境电商、冷链、接续等特色班列,1—5月我省开行JSQ型商品车出口专列规模位居全国省级平台第一;在数字班列建设上,持续推进铁路运踪和海关数据交换,全面推广中欧班列数字人民币结算,加快提升全省班列智能化水平。

14、江苏:做强外贸磁力场 壮大发展朋友圈

光明日报  时间:2023-06-25

端午瑞阳,暑气渐炽。虽然仍是小长假,但江苏无锡港内却车船如织。一批汽车配件即将从这里转运至上海港,随即销往世界各地。今年4月底,上海港内陆集装箱码头无锡分中心正式启用,至此,“沪锡同港”成为现实。进口货物最快1小时送至周边工厂,水路运输成本降低至少10%。

门口即港口,车间连世界。上海港内陆集装箱码头模式同时延伸至苏州、海安等地港口,成为江苏省优化国际物流服务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需求持续萎缩等挑战,江苏省多措并举促进外贸保稳提质。不久前,该省印发了《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14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以扎实的“组合拳”,不断做强外贸磁力场,持续壮大发展朋友圈。

拓市场、稳订单,激发外贸新动能

外贸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为开放和外贸大省,江苏省进出口规模连续20年居全国第二位,做好稳外贸工作对于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意义重大。今年1至5月,江苏外贸出口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5%。在外贸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开局平稳”实属不易。这背后,是政府和企业肩并肩,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的生动呈现。

企业频频“出海”,拓市场、稳订单,政府靠前服务,解难题、树信心。今年,江苏大力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活动,全省60多个团组赴欧美、日韩、新加坡等重点国别地区开展贸易往来。

“《措施》首条就是支持企业出海拓市场。”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周晓阳介绍,2023年,江苏省启动“百展万企拓市场行动”,省市联动累计支持近1500家企业,参加120多场境外重点展会,最高给予80%的展位费补助。同时,13个设区市均制定了市级层面市场开拓政策,加大对企业境外参展的展品运输、人员商旅等费用的支持,省、市错位扶持,更好助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以积极的心态“走出去”,也要以主动的姿态“请进来”。作为外贸大省,江苏和跨国企业的合作是一场互惠共赢的“双向奔赴”。在苏州,博世集团、可口可乐接连签约;在南京,德企菲尼克斯打造智能示范工厂,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在无锡,日本松下、韩国LG等跨国公司高管密集到访;在徐州,商务部门主动对接,奔赴韩国、日本,碳纤维、电池极耳等项目落地在望。

修内功、强韧性,打造产业新质态

今年1至5月,江苏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出口继续保持明显增长,出口依次达448.4亿元、391.5亿元、39亿元,分别增长8%、64.3%、541.6%。

江苏在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同时,不断优化外贸产业结构,持续推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商品和服务贸易发展。《措施》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和自贸试验区外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维修业务。

坚定不移做强优势产业。江苏全力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打造“压不垮、搬不走、拆不散”的产业链,大力招引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强化存量企业再招商;加快提升重点产业发展水平,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面向前沿领域加强布局、抢占先机。

作为产业创新的“桥头堡”,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统筹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优化布局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不断“调高调绿”产业结构。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TCL集团在华东地区的半导体显示生产基地。面对全球经济形势未知的“变”,公司勤练“内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沿着高对比、高曲率、高刷新、快响应“三高一快”的技术更新路线,做强自我优势。今年前4个月,华星光电公司产值达26亿元,进出口业务稳中有进、持续上扬。

开放是底色,创新是动能。政策护航助力外贸企业跑出了“加速跑”,同时也激荡着创新的“强磁场”,江苏外贸的韧性持续显现。

盘存量、寻增量,构建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江苏外贸进出口呈现诸多特点,传统市场贸易稳定增长的同时,新兴市场同样开拓有力。1至5月份,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006.5亿元,增长8.9%,对拉丁美洲、中东地区和非洲分别进出口1463.6亿元、935.8亿元和619.9亿元,分别增长9.6%、18%和15.5%。

外贸新格局的形成得益于政企合力,千方百计盘存量,全力以赴寻增量。近年来,江苏省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开拓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支持企业充分利用RCEP政策提升深层次竞争力。《措施》提出,要用足用好RCEP等自贸协定优惠政策。开展RCEP中小企业跃升、国别深耕、产业强基等专题培训,2023年参训企业将超1万家次。

2020年8月,无锡高新区“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启动。园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新模式,引入运营、资本和平台等机构,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电商贸易。目前,园区已入驻31家企业,2021年、2022年跨境电商本地进出口交易额分别超1600万美元、2500万美元。

不仅如此,针对本地青年创业团队,产业园还提供电商培训、供应链服务和跨境电商入驻等服务,为无锡乃至全国最具潜力的品牌和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随着政府与企业的同向发力,新兴市场的外贸“活力指数”不断提升,为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提供了强劲拉动力。2022年江苏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9万亿元、增长13.1%,连续7年保持增长。

政策“快一步”,市场“胜一招”。从年初出台“42条”政策率先提出“稳外贸稳外资”的具体举措,到出台外贸稳规模优结构“14条”实招硬招……江苏省一套“组合拳”靶向精准、提前发力,全力推动外贸稳主体、稳份额、稳预期。

如今,江苏口岸一片忙碌景象,远航出发的鸣笛声、货运往来的引擎声,交织成一首对外开放的“协奏曲”。

15、抢得“先手棋”冲刺“千亿级” 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  时间:2023-06-24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也是苏州工业园区面向未来重点打造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从核心技术攻关到公共平台建设,从应用场景开放到创新生态营造,苏州工业园区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产业,抢得发展“先手棋”。作为国内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并制定系统产业规划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园区目前已聚集和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科技企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前瞻谋划,抢得发展先机

如何让AI也能听懂苏州话?最近,由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思必驰提供技术支撑的吴方言人工智能主播项目上线。作为国内专业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思必驰拥有全链路的智能语音语言技术,去年获得科技部批复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思必驰副总裁李春梅透露,在即将举办的2023全球智博会上,思必驰还将发布DFM-2大模型,并展示“AI追踪双目语音摄像头C60”等新产品。

短短十余年时间,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成长为国内AI语音交互技术领域的领跑企业,思必驰的故事,也是园区人工智能产业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作为人工智能赛道上的先行者,园区早在2017年就率先出台专门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行动计划和发展意见,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

前瞻的规划引领和稳定的政策支持,为人工智能产业构筑起良好生态,也持续吸引各类创新资源在园区汇聚——

在产业人才方面,园区已有各级领军人才超90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25人、江苏省双创人才83人,以顶尖人才团队带动的各级各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总量超3万人;在科技企业方面,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1500家,其中,上市企业16家、各类独角兽(含培育)企业54家、各类瞪羚企业187家;在载体平台方面,园区已有166个市级及以上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其中省级及以上72个,国科数据中心、苏州超算中心、中科集成等创新平台持续完善……

数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增幅,2022年突破800亿元,今年1至5月实现产值424.5亿元,力争全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融合发展,碰撞“化学反应”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今年1月,亿滋食品(苏州)有限公司入选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继强生(苏州)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之后的第三家“灯塔工厂”。目前,园区“灯塔工厂”数量约占苏州的1/2、江苏的1/3,充分彰显了园区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性、引领性。

AI赋能,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这一领域,园区同样先行一步。从苏州全市层面来看,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率先实现全覆盖,各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获评数量位居前列。

一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紧抓机遇。苏州移动园区公司总经理周云峰介绍,中国移动近年来致力于系统地打造以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助力园区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进程。在全球智博会上,移动将集中展示相关应用,包括独立自主研发的九天人工智能平台、磐匠数智产品、数字人技术等。

除了制造业,人工智能还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碰撞出“化学反应”。位于独墅湖畔的IT+BT融合创新中心,是由薄荷天使基金与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运营的孵化器和实验室,专注于布局生命健康和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的产业领域,重点引进和孵化人工智能与药物发现结合的技术团队和项目。目前已有19个重点项目入驻,累计获得融资10亿元。

其中之一的百图生科苏州研发中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生物计算平台,致力于探索以生物计算加速药物研发。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更高效地处理海量数据,把药物发现的过程从“大海捞针”变成“按图索骥”;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需要与具体的药物研发过程深度结合,才能不断迭代升级。生物+计算的融合,必将带来巨大的技术突破和产业进步。

丰富场景,“畅游”未来生活

语音识别、图像处理、智能搬运、远程医疗、在线教学……如今,人工智能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也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各行各业都变得更加智慧、便利。

把握这一行业趋势,园区当前正加快构建以“AI+制造”为特色,以“AI+文旅”“AI+医药”“AI+金融”为重点,以交通、环保、教育、农业等领域为示范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体系,已累计发布应用场景清单79项,先后遴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企业60家、标杆示范项目30个。

“人工智能让物流更简单了。”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褚文强说,九识成立近两年来已落地5款产品,在业内率先实现城配领域多场景、完全脱人的实际应用。在全球智博会上,九识智能将展出最新款量产产品,即目前全球最大的、用于城市配送的无人车产品——Z5车型。

更多丰富多元的场景化AI将在全球智博会上集中亮相,带领观众“畅游”未来生活。苏州电信园区局副局长郁春明介绍,苏州电信届时将围绕“天翼云国家云”主题,全方位展示云业务、数字政府、智慧城市、交通能源、智慧金融、无人机、大视频AI等内容,现场将通过云游戏体验等形式与观众互动,让观众感受“科技创造美好生活”。

据悉,作为国内人工智能四大展会之一,全球智博会此前已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四届,成为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展成果、树品牌、促合作的重要平台。面向未来,园区将按照国家数字经济战略部署,紧抓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契机,以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为引领,依托全球智博会等品牌活动,着力打造集产业集聚、应用示范、政策创新、社会实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发展高地。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