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28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710)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7-10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28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7月10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97 

 

1、新华社:“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纪实

江苏,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今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发表重要讲话,勉励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时隔4个月,7月5日到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苏州、南京等地考察调研,并听取了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四次来到江苏。

“江苏一直是我的关注点、调研点和研究点,早在正定工作时,我就曾到江苏调研过。我对这里的关注,始终是进行时。”

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同时要求各地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稳步前进,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http://www.news.cn/mrdx/2023-07/09/c_1310731635.htm

2、新华社:吸引外资额创新高 中国经济再获“信任票”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2023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增加5%,达到创纪录的1891亿美元。同时,受乌克兰危机升级、食品和能源价格高涨及公共债务飙升等因素影响,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下降12%至1.3万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在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背景下,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再一次表明世界向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http://www.news.cn/mrdx/2023-07/09/c_1310731616.htm

3、经济日报:把握RCEP数字经济机遇

“在RCEP协定下,一方面要通过数字化提高RCEP成员国间贸易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抓住数字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机遇,对传统贸易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而提升竞争力。”2023年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近日在青岛举办,环球慧思(北京)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宏华认为,企业应利用贸易数字化工具加快转型。

RCEP自去年初实施以来,成员国间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区域内贸易成为拉动贸易增长的关键力量。中国同RCEP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联系也更加紧密,2022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达1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8%。今年前5月,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达5.11万亿元,同比增长4.5%。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79005542065545041&item_id=79005542065545041

4、经济日报:优化数字营商环境重要性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党中央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4575425259371527157&item_id=4575425259371527157

5、经济日报: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空间广阔

近期,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新业态新模式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前,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将加快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列入重点任务。近年来,我国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生力量。经营主体规模持续扩张,近5000家跨境电商企业、超过2000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超过1700家海外仓企业相继成立。平台载体建设持续推进,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超过2000个海外仓、39个市场采购贸易试点、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156个综合保税区等陆续获批或设立。

http://www.stcn.com/article/detail/912807.html

6、中国经济网:持续巩固物流业向好势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7%,环比小幅回升,延续了我国物流业今年以来总体回升态势。当前,应持续发力,采取多种举措巩固物流业恢复向好势头。

伴随我国在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点任务上持续发力,物流作为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产业,发展机遇明显增多,物流市场信心稳定回升,物流业总体保持恢复。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715473165963920&wfr=spider&for=pc

7、中国网财经:“你好,碳中和”调研:看江浙沪这些园区、企业如何践行“双碳”

中国网财经7月5日讯 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绿色发展故事,反映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人民网策划“你好,碳中和”主题调研活动。中国网财经记者跟随活动,赴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调研节能减排项目、低碳生活方式配套产业发展情况等。

http://finance.china.com.cn/esg/20230705/6005504.shtml

8、经济参考报:追“云”逐“数”抢新机——从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看数字产业新动向

7月5日,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主论坛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16年至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是同期美、中、德、日、韩五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

与不断增长的数据相呼应的,是数字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互联……透过大会这扇窗口可以看到,数字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从大会上获悉,多部门将进一步展开部署,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增强数字发展动能。戴上VR眼镜、穿上特制马甲、踏上VR万向跑步机,即可通过虚拟现实走进1∶1复刻的北京天坛祈年殿内部;地铁闸机识别口前,通过微信刷掌支付即可打开闸机、进站乘车,出站扣费;车间传送带上,摄像头内嵌百度AI算法模型,人工智能质检系统自动识别物体表面缺陷,降低工人重复劳动……大会精品主题展展区里,一系列可感可触的数字技术吸引了观众驻足体验。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3476228494179143930&item_id=13476228494179143930

9、新京报:跨境电商正在引领全球市场转型

7月6日,在以“数字外贸新速度 跨境电商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跨境电商专题论坛”上, 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APEC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跨境电商正在引领全球市场转型,使得全球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海外政策法规变化也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http://m.bjnews.com.cn/detail/1688652228129969.html

10、中国网: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7.3万列 通达欧洲25个国家

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今年1至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30%。其中去程4620列、49.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29%;回程4021列、43.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31%。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超过7.3万列、690万标箱,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

据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随着我国外贸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中欧班列跨境运输需求旺盛,开行数量强劲增长。国铁集团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与沿线国家铁路部门加强合作,提升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积极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7/06/610528.shtml

11、中国水运报:港航物流 “碳”路未来

日前,2023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简称“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举行。展会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围绕低碳交通、节能增效、实践探索、能源转型、循环经济、低碳服务等主题,吸引了600余家国内外展商参展。

包括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马士基、德迅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港航物流企业,也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展示了各自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的解决方案与产品,助力供应链加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57585

12、澎湃新闻:冷链物流未来十年该怎么走?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安全和新鲜度的需求不断增长,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冷链物流主要指在整个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通过低温环境和保鲜技术来保持货物的新鲜度和品质,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3776281

13、钛媒体:中国物流,驶入大航海时代

出海时代真的要来了。这种感觉从未如此强烈过。

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出海一直是讨论度较高的领域。然而,过去出海更多偏向于被动,即在国内市场红海的格局下向海外寻求增量;如今,主动成了新的代名词。根据一组不完全数据统计,有超过60%的物流企业都在进行出海的业务布局。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拥有着全球绝大部分产业链,大量的生产、制造需求,让诸多企业在过去多年里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甚至供应外溢。

如今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这种供应端的能力需要有更大的市场承接。2023,出海已然是一道必答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754158910287624&wfr=spider&for=pc

14、【江苏】攀“高”

灯塔耸立,照耀万里航程。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希望江苏继续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www.news.cn/mrdx/2023-07/06/c_1310731122.htm

15、【苏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一流创新园区

7月3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人大工委开展园区公用设施和能源环保建设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园区国资板块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新环保项目发展,合力共促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园区人大工委主任张永清参加活动。

http://www.sipac.gov.cn/szgyyq/jsdt/202307/cd996e67e7aa473ca54b43e182558512.shtml

 

1、“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纪实

新华社  时间:2023-07-09

江苏,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今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发表重要讲话,勉励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时隔4个月,7月5日到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苏州、南京等地考察调研,并听取了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四次来到江苏。

“江苏一直是我的关注点、调研点和研究点,早在正定工作时,我就曾到江苏调研过。我对这里的关注,始终是进行时。”

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同时要求各地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稳步前进,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苏州新地标“东方之门”高耸入云,见证了这座古老历史名城的现代蝶变。

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刚刚抵达苏州,即乘车前往苏州工业园区。车窗外,视野所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生动诠释着这座“创新之城,非凡园区”的澎湃活力。

上世纪90年代,一项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落地苏州。

近30年来,姑苏城外的水田鱼塘发生沧桑巨变,成为一座现代化高科技园区:集聚近25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上市企业,累计创造近1.5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实现“七连冠”。

三十而立,巨变之中,亦有不变。

工业园区展示中心,一块展板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展板上印着三张图片:一张是1994年园区成立时的手绘规划图,另外两张分别是2012年和2022年拍摄的园区实景。今昔对比,实景照片同规划图惊人地相似。

“我们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园区负责同志介绍说。

180吨级新能源电驱动系统,可折叠卷曲柔性屏,硅立方浸没液冷计算机,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展厅里,苏州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明星产品”琳琅满目,总书记边走边看。

在一款国产人工心脏——“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前,总书记停下脚步,仔细察看运行原理。当听到已有100多位病人用上了这个设备,最早一例患者目前已使用6年多,总书记十分高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寄语江苏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瞄准这个目标,细化了到2025年的行动方案和具体指标。

总书记勉励道:“我国经济要往上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要靠科技。我曾讲,要把苏州工业园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你们承担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既重大又光荣。”

位于园区内的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科创板第一家上市企业。精耕于半导体检测设备,这家企业在细分领域赛道上跑出了核心竞争力。

走进企业研发车间、光电实验室,尖端仪器设备旁一张张年轻面孔让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欣慰:“都很有朝气啊!”

“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工作几年了?”“学什么专业的?”总书记亲切询问。

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2岁。他们还以年轻人为主力成立了一个“珠峰事业部”,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你们在这里做的正是攀登高峰的工作,很有意义。年轻人可以施展你们的才华,好啊!”

听到总书记的鼓励,大家报以热烈掌声。

面对朝气蓬勃的企业员工,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你们生逢其时,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历史机遇。将来,你们一定会为自己对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而自豪!”

7日上午,在听取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此行感受,认为苏州工业园区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确实是走在前列:“值得看,看了让我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了底气。”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寄予厚望,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

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城苏州,实地考察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并深刻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从春秋伍子胥建阖闾大城至今,苏州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时间流淌,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得以保存延续。

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

展板上,一幅刻制于南宋年间的《平江图》,清晰展示着古苏州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

总书记走近前,仔细察看。

城门排列、街巷纵横、水道交错,历经岁月沧桑,如今的姑苏古城与《平江图》里的整体布局基本一致。一头是古城最高点,始建于南朝梁时的北寺塔,另一头是苏州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二者穿越时空、遥相呼应。

沿着石板路,总书记走进古街巷。小桥流水,河街相邻,白墙黛瓦,移步换景,正是典型的江南水城风貌。

在街边一家商铺内,总书记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一架绣绷、一副眼镜、一枚钢针、一缕丝线,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之间,一幅“太平鸟”图案栩栩如生。

卢建英深研刺绣技艺30多年。她向总书记展示了自己分别和母亲、女儿合作的两幅作品:“已经传到第四代了,女儿是学绘画设计的,也爱这行,可以结合传统进行创新。”

“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有的要一年。”卢建英说。

总书记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信步走进文创商品店内,向商家询问有哪些热销商品、价格多少、生意如何。

非遗传承人乔兰蓉正在店内制作桃花坞木版年画,见到总书记来了,热情邀请总书记体验一下。将颜料均匀平刷在雕版上,再小心套印在画稿上……一幅苏州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年画作品《一团和气》跃然纸上。总书记说:“《一团和气》年画寓意很好,我们要推动形成一团和气的社会氛围!”

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苏州除了苏州园林、大运河苏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七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哪七项?”总书记感兴趣地问。

“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苏州端午习俗、碧螺春。”

“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总书记说。

街边小广场上,几棵大樟树下,当地居民和游客们边品茶边欣赏评弹表演。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城里有园林,城外有水乡……”吴侬软语,百转千回,韵味悠长。一曲《苏州好风光》唱完,总书记带头鼓起掌来。

“我慕名而来,昨天看了苏州工业园区,今天又来看了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80岁的刘韵洁院士头发已经花白,但谈起正在从事的科技事业却饱含激情。他难以忘记8年前同总书记的那次见面: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市考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听取了刘韵洁院士关于研发工作的汇报。

6日下午,在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紫金山实验室,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刘韵洁院士十分激动:“我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初步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听取最新情况介绍,对科研团队取得的进展给予充分肯定。

紫金山实验室还集聚了国内较早研究6G的科研团队。

了解到这个团队通过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不仅实现传输速率、系统效率大幅提升,还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

总书记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要把握机遇、再立新功,一心一意做好这件事。党中央会关注和支持你们。”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

在听取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近年来,南京致力于打造智能电网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已经拥有该类企业达1200家,产业规模占全国市场80%。

6日下午,总书记来到其中一家代表性企业——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考察。

企业展厅里,特高压输电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电网安全稳定装置及控制系统,巨型水电站监控系统及装备……企业负责人介绍核心产品、技术,如数家珍。

这位负责人告诉总书记,世界装机容量第七的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世界装机容量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世界规模最大的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都广泛应用了他们的产品。

总书记勉励企业负责人:“你们企业对国家整个电网系统安全、效率、智能化,发挥了很大作用,要继续办好。”

在企业智能制造生产区,热情的员工们围拢过来,向总书记高声问好。

“大家在这里工作满不满意?”

“满意!”

“都有下一步去努力奋斗的目标吧?”

“有!”

看到大家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充满期待:

“我们说大器晚成,大器是什么?就是那些最好的东西、最高精尖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希望大家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2、吸引外资额创新高 中国经济再获“信任票”

新华社   时间:2023-07-09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2023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增加5%,达到创纪录的1891亿美元。同时,受乌克兰危机升级、食品和能源价格高涨及公共债务飙升等因素影响,202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下降12%至1.3万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在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背景下,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稳步增长,再一次表明世界向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贸发会议报告显示,2022年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37%至3780亿美元,与之相比,2022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4%至9160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保持平稳,约为6620亿美元,约占全球流入量的一半,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则继续稳步增长。

根据报告,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投资大多来自欧洲的跨国企业。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不断增强创新引领作用,努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一系列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举措让越来越多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将研发中心落户中国,成为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外资研发中心在华集聚的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

德国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对宝马集团而言,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更是重要的创新源泉,宝马集团已在中国建立了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和数字化体系。

迪拜商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卢塔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基础稳固,有强大的制造业和人才库支撑,这对创新至关重要。中国基础设施完善,金融科技实力雄厚,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方面发展迅速,这些竞争优势对外国企业充满吸引力。

业内人士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在新冠疫情期间都不同程度受到冲击,不少跨国公司业绩受损,但中国配套产业全面,经济韧性强,绝大多数在华外资企业仍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市场。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采取的许多措施支持了经济增长,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显示,商界人士对疫情之后的中国市场的机遇充满期待。

《纽约时报》日前刊文指出,对德国企业来说,在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表示,中国业务能让公司有效抵消欧洲高能源成本等带来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国,公司所需的重组会变得不可能。”

分析人士指出,在疫情影响、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等各种因素叠加作用下,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继续稳步增长的事实表明,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那些“脱钩断链”的论调和做法只会让原本就面临诸多挑战的世界经济前景更加暗淡,投资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各国企业共享机遇,促进各国产业衔接更有序、更高效,推动构建富有韧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对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内所发挥的作用,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说,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内“举足轻重”,中国在贸易方面良好表现将助推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的经贸发展。

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兴业,让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表示,中国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提供重要支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将进一步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3、把握RCEP数字经济机遇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7-05

“在RCEP协定下,一方面要通过数字化提高RCEP成员国间贸易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抓住数字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机遇,对传统贸易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而提升竞争力。”2023年RCEP经贸合作高层论坛近日在青岛举办,环球慧思(北京)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宏华认为,企业应利用贸易数字化工具加快转型。

RCEP自去年初实施以来,成员国间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区域内贸易成为拉动贸易增长的关键力量。中国同RCEP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联系也更加紧密,2022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达1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8%。今年前5月,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达5.11万亿元,同比增长4.5%。

与会者普遍认为,RCEP协定不仅是经济合作框架,更是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菲律宾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洪福盛向全球投资者发出邀请,他表示,菲律宾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很大,预计2025年菲律宾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280亿美元,“呼吁大家来菲律宾投资,帮助菲律宾完成数字经济升级”。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震表示,公司非常重视RCEP市场。“在考察海外市场过程中,人口规模、年轻人占比、文化包容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是我们选择的重要标准,RCEP国家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们在印尼月活跃用户数超4300万。”他建议政府部门、商协会、组织机构、企业之间加强协作,提升中国企业出海大环境。

不少地区正抢抓RCEP机遇,推动外贸促稳提质。以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为例,在率先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试验基地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创建RCEP山东经贸合作示范区新征程,创建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签发全国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原产地签证技术联盟……去年市北区对RCEP国家进出口113.4亿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0%,成为当地外贸发展的新增长极。

RCEP也为绿色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上海天永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新能源制造,其执行总裁郭相阳认为,“在RCEP成员国中,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有着丰富的锂矿和镍矿资源,不少国家开始发展新能源产业,我们将借助RCEP,充分调动国内外资源,将业务延伸至锂矿开采、提取、光伏储能、电池回收等领域,深度参与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

4、优化数字营商环境重要性凸显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7-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党中央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

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畅通经济循环;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的重大作用;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对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而言,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来鼓励技术创新和业态模式创新,并有效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自觉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在不断涌现新业态新模式,经营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不确定性较强,不断呈现新特点新趋势、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使得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持续凸显。可以说,营商环境优不优,直接决定着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水平和空间。

数字经济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嵌入到三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各类企业经营之中的,其相应的营商环境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更好优化数字营商环境,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总的来看,数字营商环境可以概括为线上营商环境、线上线下互动环境以及整体营商环境三个层面。优化数字营商环境,需从有力推动线上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线上线下市场公平竞争以及推进整体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等层面入手。

高度重视线上营商环境优化,推动健康有序发展。随着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独特的线上市场及线上营商环境逐渐形成。在线上市场,数字平台是较为强大的参与者,在占有市场资源上有较大优势,并重塑了许多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运行模式。加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这些数字平台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市场权利等方面都比线下交易平台更具优势,已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存在形式。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条件下,数字平台成为重要的营商环境参与主体,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部分数字平台获取了较强的市场准入权。许多企业不仅要进入市场,而且要进入平台,而能不能进入平台,则由平台来决定。数字平台基于强大优势,在发展中制定了很多不同于线下市场的规则,使得线上市场的分工更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新职业不断涌现和壮大,数字平台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凸显。数字平台准入权和平台上的经营规则,对线上营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仅仅关注传统的营商环境已经不能充分契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必须高度重视线上营商环境的优化,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有力营造线上线下互动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线上经济活动在形成独特线上市场的同时,也对线下企业的营商环境产生影响,很多传统企业面临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竞争手段的挑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线上线下经营主体存在激烈竞争,甚至可以说,线上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超过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各行业竞争的主要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与实体商场、网约车与出租车之间的市场竞争。这些都在不断改变线上线下的企业分布、行业分布以及市场竞争结构。与传统企业不同,数字平台一旦在某个方面建立起垄断地位,就会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其涉及的范围和行业都非常广泛,并且能够利用平台的技术和数据优势,发挥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线下市场的营商环境。

对此,需更好统筹优化线上线下市场竞争生态,将行业规范与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相结合,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凡是数字经济涉及的行业,其业务也应遵守该行业的基本规范。同时,提高大型平台兼容性,鼓励线下企业将业务拓展至线上市场。发挥核心企业的关键带动作用,携手中小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有效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着力优化整体营商环境,提高各行业运行效率。线上经济活动以及线上营商环境,不仅能够通过市场竞争对线下市场产生影响,其本身也已成为整体营商环境的一部分。因此,优化整体营商环境对数字经济发展也大有裨益。

数字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生态系统。数字经济与工业、农业、服务业不断融合、相互渗透,应用数字技术的各类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也能直接体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例如,线上市场和线下市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已经出现数字平台设立实体店、实体店在线上开设商铺的双向融合局面;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融合持续加深,按需定制等个性化生产模式快速发展;部分大型电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贯通供需两侧、产业链上下游,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涉及诸多产业和领域。因此,无论是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角度看,还是从产业链配套、联动和协调发展角度看,数字经济的更好发展都离不开整体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营商环境面临重构,新的营商环境又对市场竞争格局和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对此,需加强规范,引导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要完善线上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通过优化线上营商环境和线上市场体系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事前作出规范性引导。特别是要完善数字平台垄断的认定标准,建立符合平台发展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更好发挥数字平台的自治作用,更大发挥其自主监管的主动性。

二是要利用数字经济优化整体营商环境。建议将数字经济监管纳入“放管服”改革框架,从事前准入便利化转向事后监管规范化。通过加强事后监管提高数字经济合规性要求,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数字经济领域反垄断的重要途径。同时,可借鉴线上市场的有效做法,优化线下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数字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

三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数据确权、流通、交易、要素分配、安全等方面作出更细致的制度规范,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平衡好产业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发挥好数据作为现代产业主要生产要素的作用。

5、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空间广阔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7-07

近期,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新业态新模式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前,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将加快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列入重点任务。近年来,我国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生力量。经营主体规模持续扩张,近5000家跨境电商企业、超过2000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超过1700家海外仓企业相继成立。平台载体建设持续推进,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超过2000个海外仓、39个市场采购贸易试点、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贸港、156个综合保税区等陆续获批或设立。

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外贸的稳定与发展。跨境电商企业等新业态一般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贸易规模。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的应用会推动外贸全流程各环节优化提升,供应链管理服务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门槛,提高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可能性,激发外贸主体活力。

新业态新模式还具有网络化、共享化、专业化的特点。数字展会、社交电商、产品众筹、大数据营销等的大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境内境外联动营销体系的建立,都有利于拓展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外贸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进而通过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等途径,聚集全球人才、技术、品牌、标准以及资本等优质生产要素,从而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对经济运行好转、稳增长稳就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要继续高度重视外贸特别是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的作用。

要推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大力推动国内企业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积极鼓励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业务范围、优化市场组合,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新市场,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鼓励各地政府结合当地的产业和禀赋优势,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跨境电商+特色产品”等模式,打造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围绕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支付等环节,培育一批大型标杆企业,带动进出口贸易发展。

要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聚焦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提升港航服务质效、推进口岸数字化转型、加快港口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构建稳定透明口岸环境等方面,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口岸营商环境。支持各地加强“智慧口岸”建设和通关模式改革试点,重点深入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扩大“联动接卸”“船边直提”等措施应用范围,提高货物流转效率;进一步便利出口退税办理,推动实现出口退税申报报关单、发票“免填报”,更好服务广大外贸企业。推动跨境电商B2B出口海运清单模式落地,便利跨境电商退货,允许跨境电商进口退货商品与出口商品合并为同一总单申报出口。

要加快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通过细化数据采集类型、明确统计标准、提高数据应用能力等方式,建立健全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数据统计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跨国物流等领域国际合作,参与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在有关贸易协定谈判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的规则建设,主动提出、参与并引领相关规则的制定和谈判。

6、持续巩固物流业向好势头

中国经济网  时间:2023-07-07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7%,环比小幅回升,延续了我国物流业今年以来总体回升态势。当前,应持续发力,采取多种举措巩固物流业恢复向好势头。

伴随我国在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点任务上持续发力,物流作为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产业,发展机遇明显增多,物流市场信心稳定回升,物流业总体保持恢复。

6月份,物流业景气指数各分项指标均有所改善,表现为市场业务量和订单需求增加,就业形势好转,企业信心稳定。从业人员指数再次回升到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等信心关联指标均处于景气区间,这都表明企业预期保持稳中向好。

6月份物流需求出现改善迹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国内情况看,物流业回升动力不明显、不均衡。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有关分析显示,业务总量和新增业务量环比回升幅度偏小,消费领域促销旺季效果不及同期,企业盈利偏低状况仍然存在。从二季度来看,物流业恢复向好势头仍需巩固。从国际情况看,外部环境动荡等不确定因素对物流稳定运行影响依然明显,物流发展存在一些风险。

不过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物流需求基础雄厚,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依然明显。齐全的工业门类、合理的产业配套、较强的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是推动物流需求复苏好转的物质基础,新产业、新动能快速成长也成为物流需求恢复的重要引擎。同时,疫情发生以来,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物流产业展现出较强的承压能力和发展韧性。随着物流需求逐步恢复,物流运行成本稳中有降,2023年物流企业竞争力将整体稳步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展望下半年,要把握好物流业发展机遇,着力将物流业向好势头保持下去。

首先,继续有力有序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系统,在畅通物资周转、促进资源要素流通、优化产业空间、提升消费品质等方面意义重大。要持续加强宏观规划引导,以服务实体经济、畅通经济循环为导向,不断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延伸服务链、提升价值链。

其次,要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支持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回报水平低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准公益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精准扩大现代物流领域有效投资。

再次,持续助力物流企业发展。去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强化交通物流保通保畅一系列支持政策。接下来需要着眼于精准施策,落实有关物流业的助企纾困政策,大幅提升物流行业融资效率。尤其需要助力企业解决降本增效问题,在服务、技术等多领域进行创新,通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等方式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7、“你好,碳中和”调研:看江浙沪这些园区、企业如何践行“双碳”

中国网财经  时间:2023-07-05

中国网财经7月5日讯 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绿色发展故事,反映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人民网策划“你好,碳中和”主题调研活动。中国网财经记者跟随活动,赴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调研节能减排项目、低碳生活方式配套产业发展情况等。

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成为零碳示范园区的“领跑者”“践行者”?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绿”在何处?碳普惠体系本质是什么?企业如何从碳普惠体系中获益?

上海闵行开发区:零碳示范园区的“领跑者”“践行者”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多年来,闵行开发区始终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上海市质量与环境双优园区、上海市品牌示范园区、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上海市四星级绿色园区、上海市首批零碳创建园区等荣誉称号。

2021年,闵行开发区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进一步深化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率先创建零碳示范园区。2023年1月,闵行开发区成功入选上海市首批零碳创建园区。

在零碳目标的指引下,闵行开发区先后发布了《闵行开发区零碳示范园区创建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闵行开发区企业(项目)环境准入指导意见(试行)》、《闵行开发区绿色低碳“领跑者”实施方案(试行)》,各方案政策的发布,不仅让闵行开发区开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也有效激发园区企业共同推动零碳园区创建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为推动《行动方案》落实落地,闵行开发区和企业携手开展了一系列绿色低碳项目。2021年11月,园区水生园升级改造顺利完成,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碳汇能力;2022年10月,集中供热项目热网主线全线贯通,满足了园区内企业供热替代需求,减少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绿色低碳应用场景方面,除了加码布局光伏发电项目外,园区企业还积极开展废水减排、设备升级改造、余热回收、能源管理系统、节能诊断、能源审计、清洁生产等项目。

在调研会上,上海地产闵虹(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秦勇介绍,《行动方案》的发布与推进,引领带动了一批优秀企业加入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行列。如三菱电梯、西门子开关、吉田拉链和西门子高压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米其林轮胎、申美饮料获评上海市四星级绿色工厂;亨斯迈聚氨酯产品的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案例荣登首届“在上海,为全球”IP SHANGHAI全球传播企业案例最佳实践榜;西门子开关、ABB电机和ABB高压电机成功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零碳创建标杆企业名单。

杭州: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绿在何处?

杭州亚运会博物馆坐落于钱塘江畔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是亚运史上首家在比赛开幕之前向公众开放的亚运主题博物馆。展陈面积约5400平方米,配套用房约700平方米,共计6100平方米,为长期展馆,共设置3间展厅,分别为“亚运与杭州”“亚运与亚洲”“亚运与未来”。

其中“亚运与杭州”展厅分为追梦、筑梦、圆梦、同梦四个单元,展现杭州从申办、筹办到办成亚运的历程,并展示了亚运美学的设计理念及赛事场馆的设计规划。

9月23日,第19届亚运会将在浙江杭州开幕,赛事将在杭州及浙江省内5个协办城市精彩展开。

中国网财经记者获悉,6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届亚运会印发了《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实施绿色能源供应在内的八个专项行动,并提出力争实现首届碳中和亚运会。

绿色,是杭州亚运的鲜明底色。从点亮运动员餐厅的光伏屋顶,到来自西北源源不断的绿电输送,亚运村处处洋溢着节能、低碳的“绿色智慧”。据相关部门介绍,自杭州亚运会绿电交易开展以来,累计交易电量达6.2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7.6万吨,浙江省65家亚运场馆及办公场所自今年3月至年底将使用绿色电能。

在杭州亚运“大莲花”主体育馆,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在这里实施场馆节能降碳改造,将打造亚运主体育馆节能降碳绿网,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光照度、人群密度等信息,智能制定智慧柔性用能策略。

此外,记者了解到,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联合杭州市建委,积极打造亚运区域0.9公里充电圈,推进杭州47座亚运会竞赛场馆充电设施全覆盖,建成全国单期最大石塘公交智慧充电站、全国交通枢纽规模最大的萧山机场充电站。同时,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充电服务保障体系。对场馆周边3公里范围内亚运重点保障区域的102座国家电网建设运营的充电站、1730台充电桩进行全量体检。

苏州工业园区:让碳交易更自主普惠,“谁减排,谁获益”

在“双碳”目标引导下,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探索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分布式光伏为切入点,围绕碳普惠减排量的认证、交易与碳中和抵消,打造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体系。

记者了解到,碳普惠体系本质是为自愿参与减碳行为的企业与个人建立一套减排账户,通过将用户减排行为量化、记录、核发为有价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实现“谁减排,谁获益”。

苏州工业园区为何率先建立碳普惠体系?

调研会上,园区碳普惠运营中心负责人朱玮珂介绍,区内现有世界500强企业101家,上市企业60家,跨国公司总部近100家,占全省20%。园区优质企业云集减碳需求日益提升,而国内高端制造业暂未纳入碳交易体系,企业面临缺少交易途径;交易过程复杂;减排量核证、碳排核查与碳中和认证成本较高三大痛点。

朱玮珂从碳关税、绿色产业链、碳金融三方面进一步介绍。碳关税方面,园区外向型企业面临欧盟的CBAM体系与美国的CCA体系,企业在产地实施碳中和将尽可能将减排成本留在本地。绿色产业链方面,苹果、宝马等各领域的大型跨国企业正在向供应商提出越来越严格的低碳要求,企业需要实施碳中和才能进入供应名单。碳金融方面,除生产企业外,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也逐步将企业的碳表现纳入贷款、投资评估中,实施碳中和的企业将更容易获取资金。

据悉,围绕碳普惠减排量开发、交易和使用搭建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提供集“数字核证、场外交易、在线核销、核查协助以及碳中和服务”等一站式数字服务,实现高效便捷服务。

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体系的注册用户64家,审定核发减排量超过3.3万吨,完成减排量交易6020吨。

8、追“云”逐“数”抢新机——从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看数字产业新动向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7-06

7月5日,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主论坛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16年至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是同期美、中、德、日、韩五国数字经济总体年均复合增速的1.6倍。

与不断增长的数据相呼应的,是数字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互联……透过大会这扇窗口可以看到,数字经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从大会上获悉,多部门将进一步展开部署,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增强数字发展动能。戴上VR眼镜、穿上特制马甲、踏上VR万向跑步机,即可通过虚拟现实走进1∶1复刻的北京天坛祈年殿内部;地铁闸机识别口前,通过微信刷掌支付即可打开闸机、进站乘车,出站扣费;车间传送带上,摄像头内嵌百度AI算法模型,人工智能质检系统自动识别物体表面缺陷,降低工人重复劳动……大会精品主题展展区里,一系列可感可触的数字技术吸引了观众驻足体验。

当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大会开幕式上介绍,今年前五个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超过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信息技术服务共收入2.84万亿元,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4366亿元,为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特别是,作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的人工智能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大模型等技术有望推动人工智能迎来发展突破点。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表示,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15%。大模型初具应用成效,有望成为各行业基础赋能工具。

数字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筑牢的数字底座。

生活中,每一次刷码过闸,每一单外卖快递,每一项“一网通办”政务服务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在北京,一条算力网络“高速路”正在铺就。展区内,北京电信算力工程师申清华告诉记者,北京电信正在构建京津冀区域智算中心体系,打造京内“1毫秒”、京津冀“3毫秒”的低时延、大带宽、高可靠智能算力系统,未来任何人、任何企业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即时的、海量的算力资源支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达284.4万个,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超20.5亿户,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连接数超过“人”连接数,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进一步夯实。

与会人士认为,数字经济为国内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增添亮色。全球各国正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发展,我国要在数字技术与产业、产业数字化等领域积极抢抓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持续快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数字技术创新仍然是产业变革的引领力量。”余晓晖认为,人工智能和5G是影响发展的重大赋能技术变量,未来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应用深化与普及推广,以连接和算力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加快部署与创新。

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表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数字赋能,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王江平说,工信部将促进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和规模化部署,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同时大力推进5G、千兆光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垂直行业、信息消费、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应用,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大会期间,北京市与18个伙伴城市代表共同发布了《全球数字经济伙伴城市合作倡议》,倡议涵盖推动全球城市交流合作、共享开放互利市场环境、共建数字科技创新生态等六方面内容,扩大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朋友圈”。

“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我们将坚持合作共赢,不断拓展数字经济对话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庄荣文说。

9、APEC王健:跨境电商正在引领全球市场转型

新京报  时间:2023-07-06

7月6日,在以“数字外贸新速度 跨境电商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跨境电商专题论坛”上, 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APEC跨境电商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认为,跨境电商正在引领全球市场转型,使得全球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海外政策法规变化也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王健认为,跨境电商就是信息技术在外贸的应用,使得外贸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的外贸是进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当然,外贸最大的变化不仅仅在C端,B端也发生变化。中国的电商和跨境电商的发展给了很多国外消费者在线上可以有更多选择产品的机会。跨境电商正在引领全球市场转型,使得全球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跨境电商面临哪些挑战?王健表示,站在企业角度,跨境电商是新外贸业态,还有很多传统的中国企业在跨境电商方面犹豫不决,面对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如何决策、经营,涉及企业转型或者战略转型,观念以及做法可能都需要更新。

“在国际市场,挑战来源于跨境电商是新业态、新模式,国外法规政策也有适应和调整过程,所以法规、政策、规则的变动,对企业形成了很大的合规挑战。从中国政府来讲,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外贸、跨境电商发展,包括贸易数字化,也在促进跨境电商企业观念等变化。”王健提到。

王健认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或者数字化技术,对全球市场产生深刻影响。作为企业可以利用技术改善经营、提升效率。可以通过跨境电商快速地获得海外市场的消费偏好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迅速让产品和服务创新。目前,很多产品具有服务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特点。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让产品融入了更多服务和网络的连接。

10、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7.3万列 通达欧洲25个国家

中国网   时间:2023-07-06

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今年1至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8641列,发送货物93.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30%。其中去程4620列、49.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29%;回程4021列、43.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6%、31%。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超过7.3万列、690万标箱,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

据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随着我国外贸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中欧班列跨境运输需求旺盛,开行数量强劲增长。国铁集团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与沿线国家铁路部门加强合作,提升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积极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是运输能效持续增长。扎实推进中欧班列扩编增吨,中欧班列国内段最大编组辆数和牵引质量分别提高到55辆、3000吨,较班列运行初期分别提升34%、20%,列车满编率保持在99%以上,极大提升了中欧班列运输能力。加强中欧班列回程货源组织,促进双向均衡运输,回程班列与去程班列比例稳定在87%以上。与国内口岸监管部门及境外铁路加强协调协作,提升口岸作业效率和交接车能力,今年1至6月,西、中、东通道分别开行中欧班列4324列、1563列、2754列,同比分别增长19%、24%、7%,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是服务品质稳步提升。扩大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开行规模,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双向线路由每周1列加密为2列,运行时效稳定在12天。新增成都至波兰罗兹双向线路、德国杜伊斯堡至西安回程线路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运行时间均压缩5天以上,受到市场广泛欢迎。适应客户多样化运输需求,发展中欧班列冷链运输,开展定制化服务,货物品类不断增多。加强铁路95306系统研发升级,实现中欧班列开行信息自动采集、开行计划管理、货车追踪、安全装载自动检测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中欧班列信息化管理水平。组织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签署《维护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形象承诺书》,持续打造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品牌。

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强化。加快兰新线精河至阿拉山口增建二线建设,实施阿拉山口站新建集装箱换装库、综合查验场、集装箱作业场扩能改造,同江铁路口岸开办集装箱业务等工程,协调周边国家铁路部门同步改造口岸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通道和口岸运输能力。积极推动中欧班列与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探索中欧班列跨越黑海、里海南通道线路开发,推进境外通道多样性建设,努力打造“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运输服务网络。

据悉,下一步,国铁集团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国际铁路合作,共同巩固稳定提升中欧班列良好发展态势,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1、港航物流 “碳”路未来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7-03

日前,2023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简称“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举行。展会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围绕低碳交通、节能增效、实践探索、能源转型、循环经济、低碳服务等主题,吸引了600余家国内外展商参展。

包括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马士基、德迅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港航物流企业,也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展示了各自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的解决方案与产品,助力供应链加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多重举措推进研究

中远海运集团展示了旗下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和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的低碳成果。

据介绍,中远海运集团坚持环境友好,践行节能降碳,着力推进绿色船队、绿色港口、绿色制造,探索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并进。

目前,中远海运集团通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大力推进船舶绿色能源使用,并积极推进航运绿色发展前沿研究。

其中,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集运”)的数字化战略,基于信息技术和航运物流的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持续向智能化、数字化供应链方向转型,将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公司主业中。

由中远海运集运担任股东之一的航运区块链技术联盟——全球航运商业网络(GSBN),通过无纸化放货产品和区块链正本电子提单IQAXeBL,推动供应链数智化发展,赋能绿色航运新生态。

在数字技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当下,中远海运集运面向未来,进一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探索试用船用生物燃料,大力推广集装箱泊位岸电使用,开展绿色低碳全链服务产品设计,铺设绿色供应链运输新路径,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彰显社会责任。

同时,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发展”)致力打造长江干线700TEU级电动船示范项目,并建设内河沿海充换电网络体系,推动我国电动船舶产业应用推广。

据介绍,700TEU级电动船是全球首制万吨级纯电动集装箱船,由中远海运发展投资建造,采用船电分离模式,可根据航程需要,灵活配置船用箱式电源,实现全程零碳绿色航行。该船型投入长江干线运营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00吨,是零排放、零污染的绿色智能船舶。

换电模式电动船,成功完成多项技术创新及应用集成,为我国内河沿海航运绿色零碳智能转型提供了解决方案。

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科技”)则构筑自主可控的数字化技术创新体系,推出自主研发的航运数据平台“船视宝”“低碳宝”,帮助企业优化旗下船队的碳排放管理,助力企业船舶低碳合规。

中远海运科技市场经营部销售经理谢鹏介绍,“船视宝”平台下的“调度宝”,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监控并计算船舶执行各航次任务的碳排放,还能通过模拟和优化功能,帮助企业设计减碳方案,帮助船队降低能耗,提升CII评级,从而更好地实现船队管理。

低碳成果引领发展

招商局集团在本届博览会上展示了所属招商港口、招商轮船、招商工业、长航集团以及下属多家单位的低碳成果。

据介绍,招商港口及下属公司近4年累计投入节能减排资金超7亿元,获得“中国绿色港口”“亚太绿色港口”“最佳绿色码头”“绿色港口建设先进单位”“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2021年可持续发展港口十强”等荣誉称号,形成了一批招商港口绿色低碳方案,打造了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工程,引领全球港口绿色发展。

根据招商港口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总体思路,招商港口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综合港口服务商”1个目标,坚持“底线约束,高点布局”2个原则,聚焦“强投资,重运营,抓管理”3个方向,争创“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4个一流,力求实现“能源供应零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作业模式智能化、运输方式绿色化、资源利用集约化”5个突破。

对应方案助力减碳

除了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集团等国内知名港航物流企业外,国际知名航运物流企业也在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期间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马士基展示了到204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路线图和脱碳承诺。根据脱碳承诺,马士基将在2030年为客户提供涵盖整个供应链行业的绿色环保产品,到2040年实现整体业务净零排放,并为客户提供100%的绿色解决方案。

马士基认为,为了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需要从石化油气原料转换到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和可再生电力。

因此,马士基决定加速船队脱碳。据介绍,马士基首艘碳中和支线集装箱船将于2023年投入运营。第一批19艘大型碳中和集装箱船,将于2024—2025年陆续投入运营。

马士基还展示了2022年度海运业务、物流及服务业务、码头业务的脱碳亮点。在海运业务方面,除了即将交付的甲醇燃料集装箱船外,马士基还将对自有船舶进行操作机械和水动力改造,启动旗下200艘期租船舶技术升级,并与9家公司达成绿色燃料供应战略伙伴关系,推广绿色燃料在全球的应用。

全球第一大海运货代德迅,也展示了自身通往零碳未来之路的愿景。

德迅致力于践行“科学减碳倡议”(SBTi),并正在向零碳业务模式过渡。德迅认为,向低碳业务和运营模式转型的关键,在于供应链和承运商管理、客户协作、替代能源和替代燃料、技术创新四个方向。此外,德迅也将通过碳排放可视度、碳规避和碳减排,以及碳抵消三个步骤,助力行业减碳。

在主营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上,德迅在海运物流、空运物流、陆运物流、合同物流四个板块,通过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碳中和。

谈及供应链脱碳话题,德迅大中华区总裁倪晓荣表示:“2022年,货物运输相关的碳排放占全球约8%,加之物流运营场所产生的11%,物流运输行业已经成为实现绿色发展和零碳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德迅作为国际物流业的龙头企业,将在低碳业务和运营模式转型中,扮演关键杠杆的角色,并将从碳排放可视度、碳规避和碳减排以及碳抵消多个层面,帮助客户实现碳中和。”

12、冷链物流未来十年该怎么走?

澎湃新闻  时间:2023-07-06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安全和新鲜度的需求不断增长,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冷链物流主要指在整个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通过低温环境和保鲜技术来保持货物的新鲜度和品质,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冷链物流的前景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

冷链物流的前景

01

食品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提升。在食品领域,人们对于食品品质、安全和新鲜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冷链物流作为保障食品品质和新鲜度的重要手段,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02

电商渠道增多

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和普及,电商渠道已经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冷链物流则是保障电商食品品质和新鲜度的关键环节。随着电商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物流配送的提升,冷链物流市场也会随之扩大。

03

国家政策支持

为了提高食品安全质量和监管水平,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冷链物流的政策支持力度。相信在未来,政府对冷链物流的支持和投入会更加加大,从而推动冷链物流的发展。

冷链物流发展趋势

01

环保节能

冷链物流作为能耗较大的行业,需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未来冷链物流将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02

自动化智能化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将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未来,冷链物流将会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例如自动化仓储、机器人分拣等。

03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将会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冷链物流企业将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管理,例如质量跟踪、溯源管理、风险评估等。

总体来说,冷链物流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冷链物流将会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环保化,为食品行业提供更优质、更可靠的物流服务。

冷链历史发展

对比美国日本,中国冷链物流的加工、运输、仓储配送起步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主要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正处于国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交通运输不完备的时期。为了调节淡旺季,保障肉、禽和水产品类等生鲜食品在市场上得到有效供应,中国在主要城市兴建大型库仓储,并由水运冷藏船及铁路冷藏车运输及配送。

20世纪80年代,冷链物流进入了第二阶段,萌芽期逐渐过渡到发展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产品需求由最初的肉、禽和水产品为主衍生到各种冷冻冷藏食品。中国一线城市开始出现连锁大型超市,采用大量先进的冷藏陈列柜,并逐渐完善零售终端冷藏链的配备。同时,交通设备的完善使得海陆空的冷链运输得以发展,冷藏车及冷库逐渐被大量使用,加快了冷链物流行业各环节的设备技术开发及建设进程。

进入21世纪后,冷链物流进入到第三阶段,多种因素促进冷链行业快速发展。消费者对生鲜食品品质意识逐渐增强,市场经济日趋活跃,中国自贸区试点不断扩大,进口生鲜品类增加,农产品及药品市场需求激活、生鲜电商崛起都进一步地刺激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水平模式得到提升,从最初的运输、仓储、超市配送衍生到供应链型、电商生鲜配送及互联网+冷链物流的平台等7种商业模式,大最企业进入冷链物流行业,其中包含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生产商自营冷链部门、专业冷链服务商。

交通运输纽带呈现多元化,汽车生产商加大冷藏车研发,中国短途及郊区运输以陆运为主,铁运、航运及海运需求也在增加,这都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更进一步发展,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减少运输损耗。

2009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冷链物流投资及资源整合并购增加。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资本家开始关注生鲜电商市场,据头豹数据显示,2009年-2014年这6年间,生鲜电商市场共完成20.2亿元融资;

2015年,前三个季度生鲜电商市场完成融资总金额43亿元。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40.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913.9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18%。同时,自2016以来,冷链物流行业并购呈现增长态势,2016年并购事件金额规模达到52亿元到2017年金额超过80亿元,同比增加54%。中国中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和规模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冷链潜力巨大

欧、美、日等冷链起源较早,19世纪上半叶随着冷冻机的发明,冷链开始逐步形成,欧美地区的食品冷链体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步建立,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冷链行业发展历史已有150余年,已十分成熟,而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在上世纪60年代才将将起步,其发展历史不过50余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在交通运输网络,冷链相关设施数量、冷链流通率和冷藏运输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等各方面都落后欧美日地区,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目前总体还处于发展阶段,行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虽然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在目前在各方面落后于国外,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是世界生鲜品大国,2016年中国蔬菜、水果产量分别高达7.85亿吨与2.84亿吨,市场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

 

另外,随着新零售,电子商务的兴盛,市场对生鲜品的需求会更旺盛,以及政府在08年后加强了政策支持,一方面出台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出台促进农副产品流通的相关政策,有效刺激冷链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冷链的商业模式

冷链物流行业没有单一的商业模式,每家企业都在摸索独特的冷链物流商业模式。目前存在的商业模式有9种,分别是运输类、仓储类、城市配送类、综合类、农产品交易类、供应链类、电商类、互联网+冷链物流类和第四方类。运输类主要以货物低温运输业务为主,负责长短途和跨城运输配送。仓储类以低温仓储为主,提供低温储存、保管、中转等服务。

城市配送指结合城市低温仓储和配送类服务为一体的服务。综合类指从事低温仓储、运输及城市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交易类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从事低温仓储业务。供应链类指从采购开始疏通至整个供应链终端所提供的低温运输、加工、仓储、配送服务,然后通过分销方式将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电商类主要是为生鲜电商类提供急速配送的生鲜服务商。

互联网+冷链物流类物流依靠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合物流金融等服务,打造互联网+冷链物流的交易平台。

冷链行业驱动和成长因素

01

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长

我国是世界界第一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生鲜产品消费巨大,市场需求增长迅速。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较2016年增长8.3%,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在不断增长;

同时在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方面,中国的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的产量早已处于世界第一位,2017年中国生鲜农产品总产量超过13亿吨,较2016年增长了2000多万吨,中国市场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在持续增加;在乳制品的需求方面,2017年中国乳制品消费达3,259.3吨,近5年来的年复合增长率3.3%,中国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带动生鲜市场、乳制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促使冷链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驱动行业稳步发展。

02

农超对接”、“新零售”等新模式迅速发展

冷链物流行业为生鲜等产品提供配送仓储等服务,生鲜等产品的销售模式的改变也会给冷链物流行业带来改变。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推进“农超对接”模式,指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为了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减少产品流通时间,减少产品损耗,冷链物流在“农超对接”配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农超对接”模式不断普及,将持续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另外,自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后,“新零售”热度不断提升,“新零售”的发展离不开背后供应链的支持,各大巨头纷纷在冷链物流行业布局,京东本身拥有自己的配送网络,依托已有的配送网络,将其升级为冷链配送网络,目前京东自营生鲜配送覆盖300多个城市,是中国最大的生鲜冷链宅配平台;阿里的菜鸟网络在2015年率先推出专业生鲜仓储配送中心,目前菜鸟网络拥有5个生鲜配送中心,可覆盖中国80%的地区;苏宁2018年在全国多地建立冷链仓,截止到2018年7月,苏宁物流全国冷链仓已达17座,覆盖全国173城;顺丰依托快递业务,积极发展冷链业务,2017年冷运业务同比增长59.7%,增长迅猛。

如何降低冷链物流成本

随着我国保鲜技术的迅速发展,冷链物流的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使得冷链物流得到较快的发展,现阶段,冷链物流受物流基础设施能力、物流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冷链物流运输效率低下,腐损率高,成本高,成为所有冷链物流企业直接面临的难题。企业该如何在既有条件下提高冷链物流的流通效率,如何降低冷链物流成本?

解决这一行业困境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以点带线、连线成网,建立一个能为更多冷链和货主企业服务的冷链网络平台,实现人、车、库的最佳配置,降低不可见成本。

01

关注国家补贴扶持,降低企业成本

目前,冷链配送、新能源冷链运输车辆是我国重点扶持项目。但全国各地对冷链的补贴额度不一,经济发达地区较经济落后地区补贴力度更大。一辆新能源车辆,政府的补贴额度可以达到50%甚至更多。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区上网搜索相关政策,进行补贴的申请。

02

从运输侧,降低配送成本

目前,为了促进农产品经济的发展和流通,国家对运载相关产品的车辆实施免缴过路费政策,同时交通管制要求也较低。

利用互联网+食材供应链的方式降低运输成本。生鲜配送企业可以通过使用信息化系统平台,合理规划路线,提高物流配送的效能。

03

从存储侧,降低企业成本

除了运输这块的提升外,整个配送物流还包含了食材的存储。例如,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冷能资源,但利用率较低。

北方城市可以对自然冷能资源进行更好地开发,可以对国内农产品集散地的仓储问题很好的缓解,对能源节约,贮存条件的改善等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大大降低企业冷藏成本。

04

降低流通及加工成本

在生鲜配送企业规划时,需要对整个食材运输过程进行科学地规划。尤其在配送公司需要进行食品加工时,如何通过降低食品流通成本,保障其利润的不断提升。

具体措施,将物流中心在农产品集中数量较大的区域建立,然后进行流通性加工,确保规模效益的实现。

05

做好生鲜冷链物流配送设备的更新

生鲜冷链物流配送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设备落后,只有做好设备的有效更新与引入,提升设备的先进化水平,才能够为配送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方面可以进行先进设备的引进,普及全程自动温度控制设备;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学习其他发达国家生鲜冷链物流配送的技术。

对于生鲜配送企业来说,解决好冷链物流成本降低,可以将企业损耗降低20%。但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需要行业人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发展与前进。

13、中国物流,驶入大航海时代

钛媒体   时间:2023-07-07

出海时代真的要来了。这种感觉从未如此强烈过。

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出海一直是讨论度较高的领域。然而,过去出海更多偏向于被动,即在国内市场红海的格局下向海外寻求增量;如今,主动成了新的代名词。根据一组不完全数据统计,有超过60%的物流企业都在进行出海的业务布局。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拥有着全球绝大部分产业链,大量的生产、制造需求,让诸多企业在过去多年里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甚至供应外溢。

如今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这种供应端的能力需要有更大的市场承接。2023,出海已然是一道必答题。

其中,物流则是尤为特殊的一环。作为商品流通的毛细血管和基础设施,在一众出海中,它的价值和地位在当下更容易被谈及。

那么,就当下而言,在这场出海革命中,物流厂商在面临着哪些新的问题?京东物流、菜鸟、顺丰、极兔们的中国物流出海之路行至何方?

出海时代,看见物流“刺客”

国内电商的飞速发展,使得菜鸟国际、京东物流、极兔快递、顺丰等快递服务迅速崛起,并逐渐站上全球高位。

一组数据是,海外某发达国家快递行业的包裹量不足200亿件,中国是其的5倍多,占全球一半以上。

面对消费端的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感知总是较为敏感。在出海领域,电商是最早一批探路者。

而物流作为其业务扩张的基础设施,出海物流也顺势崛起。逐渐打造了具备自身特点的优势,随之不断扩大服务边界,迈向货运物流、仓储等环节。

在电商领域,出海物流的痛点概括来讲,主要有三点,即价格不透明,清关和运输时效慢,以及商品终端揽收、配送不可控。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被迫加一倍甚至几倍的报价去解决。

“为了顺利清关的‘打点费用’、更换运输车队的‘改价费’……各种隐形费用加在一起,相当于这一单白干,甚至还面临亏损。”物流“刺客”成为诸多电商人的痛。

其实,出海物流涉及的环节繁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物流节点并没有被打通。例如平台和物流方、物流方和仓库、仓库和快递分发之间出现断层。

因此在业务、数据无法协同下,无法让货品统一调配,各个环节也无法实现最大化的降本增效。

这种痛点随着快递物流厂商们逐渐渗透全球化,目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例如,今年618菜鸟跨境包裹从以往在内地等待中欧班列,变成从新疆阿拉山口随到随走模式,可提升物流时效。而使用菜鸟本地自营末端配送,最快可实现次日达,让中欧物流提速10天以上,节约70%以上的物流成本。在菜鸟对物流的高度把控下,也使得售后全链路处理速度缩短超30%。

再有京东物流去年8月,为Anakku在马来西亚全境的超1000家门店提供货物仓储及物流配送服务,并帮助Anakku实现全渠道订单24小时内出库,仓配履约效率提升了30%以上。

从各家的模式来看,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个共同方向,即一体化。

中国物流,一体化的高效履约模型

菜鸟国际主要通过入驻、加盟、合作等形式,在全球各地布局分拨中心、服务于进出口外贸的跨境仓库。

进而和全球诸多口岸建立智能清关系统,搭建了一张高质量的全球物流网络。并部署了自研的全球可视化系统、智能合单、智能分拨系统、海外仓智慧供应链系统等,将卖家发货到商品配送全流程的各个节点打通,尽可能的降本增效。

但作为一个“外来者”,且作为一个致力于物流网络搭建的厂商,被选则极为重要。为了在海外市场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菜鸟将目标瞄准了最后一公里的配场景。

在巴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为此,菜鸟在巴西物流末端投入大量智能自提柜在内的快递柜和大大小小的驿站等基础设施资源,补齐电商快递的短板。同时实现揽收到配送端到端、一站式的海外物流服务。

这基建能力也可以不断为其吸引海外物流的合作。

即通过与海外物流厂商合作的方式,不断扩大海外物流网络。物流网络扩大之后,继续补齐海外最后一公里物流的短板……如此,便为其全球化布局打造了一个可复制的增长飞轮。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为菜鸟创造了机会。而在欧美等国家,地广人稀以及用工成本较高的国情,这种模式同样有复制的条件。

这得益于与数字化下,菜鸟网络的轻资产物流模式。这与京东物流出海的模式明显不同。

京东物流的出海模式主要是“自营”。

京东国际在1月宣布旗下零售商超Ochama 在荷兰正式开业,两店分别位于鹿特丹和莱顿市。这与菜鸟服务于多个海外电商平台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显然,京东物流是想将仓配一体化的模式延续至海外。优势便是通过商品前置,不仅可以缩短商品配送距离、时间,提神配送效率和服务。而且配送成本也能大大降低。

根据2022年京东物流发布的业绩显示,京东物流全球已经运营近90个海外仓、保税仓、直邮仓。

这种模式,也是的京东物流在B2B货运物流出海领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货运物流在仓储环节的费用普遍较高,且对供应链的敏捷性要求较高。目前京东企业业务涉及企业采购、生产、物流、仓储、分销、零售所有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打造了其一体化供应链的优势。京东物流的仓储一体化出海模式,或为其吸引更多对此有需求的客户。

除了菜鸟和京东,极兔和顺丰也同样深耕出海领域。

例如顺丰发力自营全货机,布局航空货运,目前顺丰拥有自营全货机69架;开通全货机国际航线22条。其全货机资源在国内众多物流企业中处于遥遥领先,在国际航空货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另外,收购上市公司嘉里物流后,加持了自身终端配送网络优势、货代优势。

而极兔起家于东南亚海外市场,以半自营,半加盟的模式铺设网点,迅速攻城略地,实现了规模化,占据大部分东南亚市场,本土化的优势使其成功的关键。

可以发现,菜鸟的物流网络、京东自营仓储一体、顺丰的货机自营、极兔的本土化都是各自物流模式的长板。殊途同归,要实现优化成本、提高配送效率,以数字化赋能奔向一体化是必经之路。

在出海场景,物流厂商也将这些长板进行了复制。

物流出海,难以复制

在国内市场,电商巨头以业务优势,在快递物流领域通过收购、投资等形式迅速实现了物流的规模化。各自在国内市场不断打造其长板优势,并不断补齐短板。

然而,这个模式在出海场景,似乎“失效”了。

与国内物流市场不同,数据安全、数据获取权限等问题愈发被重视,一个事实是出海物流厂商如何与国外电商平台的数据打通,与海外仓库数据的打通,保证消费者数据安全等问题还需继续解决优化。

其次,虽然在网络配送物流下网点资源较为丰富,配送地区的覆盖能力较强。然而却面临缺乏高质量、高效的仓库资源。例如,与专业物流公司相比,仓库层高低、仓储作业自动化水平低、人效、平效、拣货错误率差距较大。

另外,电商物流虽然海外仓库网点多,库存分布较广,离客户较近,终端市场消费数据较为完善,在业务形式、系统对接和仓储配送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在备货频率、批量灵活性、干线运输成本等方面处于劣势。

最后,海外仓库人员的工资基本在2000-3000美元/月不等。本地化的成本非常高,怎么控制运营成本已经成为很多海外仓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目前市场上个别盈利能力的海外仓库收入通常来自贴标、换标、中转、退货、维修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收取仓储费用的收入非常有限。加之海外建物流仓的模式较重,收益难以平衡。

与出海物流厂商系统数据难打通、数据安全难保障、仓储模式盈利难等诸多短板所对应的是,海外物流厂商的高标准化。

在海外,大多政府会针对基础设施、装备制定通用性标准。例如统一托盘标准、车辆承载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等。

这种统一的标准下,使得海外物流在管理理念和经验都较为先进和成熟。

一组数据显示,中国仓储空置率为11.3%,同比海外某发达国家高出一倍。中国海铁联运仅为2.6%,而海外某发达国家高达40%;在物流自动化率方面,中国仅为20%,与发达国家的80%相比差距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全球建厂的动作愈发频繁。台积电全球建厂;比亚迪欧洲工厂选址;宁德时代在德国爱尔福特建首座海外工厂;光伏企业晶澳科技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租赁土地,将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在美首座工厂……

这种趋势背后,是企业出海,奔向全球化的必经之路。国内企业全球建厂可以进一步拓展国内企业全球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厂,海外中国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出海能力或将成为下一个物流风向标。这意味着,出海物流能力不会仅限于国内与海外地区的跨境运输,还有海外地区的跨境运输。

总结来看,无论是出海物流厂商自身的发展问题,还是海外物流企业带来的压力,亦或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新需求,都为出海物流厂商带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可以看到菜鸟和京东,也在不断在这方面发力。

在今年618,菜鸟国际快递联手AliExpress(速卖通)推出多项举措,其中,33国新用户可享受首次下单大部分商品的物流升级服务,物流时效能快上10-20天。这种物流升级服务能力,是菜鸟网络的优势,对于有突发状况或需要备选方案等客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京东物流则在今年618,在荷兰芬洛1号仓等欧洲多个仓库引入了自动化分拣拣选方案,通过“地狼”AGV搬运机器人和智能分拣机器人的配合,将拣货效率提升超3倍。高度自动化的设备与解决方案,让芬洛1号仓生产效率比普通仓库高3倍以上。

出海的一体化,不仅仅是物流的一体化,更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体化。在诸多问题下,想要帮助企业更好地出海,就不能只专注于自身的长板,而是需要先补齐短板。

14、江苏攀“高”

新华每日电讯  时间:2023-07-06

灯塔耸立,照耀万里航程。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希望江苏继续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使命催征,惟有精业笃行。

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江苏深入调研、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路线图”细化为“施工图”“责任表”,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高位进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昔日燃煤热电厂,蝶变科创综合体。6月28日,昆山鑫欣科创综合体正式开园,产业、资本、科创力量在这里全方位融合,备受关注的“深时数字地球”正落户于此。由中国科学家倡议、13个国际组织与机构共同发起的这一国际大科学计划,面向数字地球科学前沿,建立产学研协同生态链。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只需动动手指,就能精准操控井下240米深处的采煤机,实现“一键采煤”;操纵300公里外的手术机器人,完成高难度手术,时延不超过6毫秒……这些全球最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是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技术典型应用场景。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出台7方面13条服务保障措施,助力主攻前沿新材料的苏州实验室到2025年初见成效;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组建鹏城实验室南京基地,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着眼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推动重大科创平台提速提质,积极争取布局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基地),在创新高原上树起高峰。

与祝融号新发现、“中国天眼”新成果并列,今年3月,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实现高效率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入选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的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助力我国光伏产业持续领先全球。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高点。江苏加强原始创新,重点布局智能EDA技术基础、变革性新材料、类脑智能等前沿方向;围绕工业母机、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短板实施59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发布重大任务榜单28个,吸引63个高水平团队参与攻关;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水平,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组建16家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上半年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4.5件、比去年底增长4.1件。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批“卡脖子”技术已被有效攻克:东南大学崔铁军团队首次研制成功微波段现场可编程衍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原型;南大光电ArF光刻胶打破国外垄断, 已有两款产品通过客户验证。到2030年,江苏力争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6月9日,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成功登陆科创板。深耕新能源行业多年,这家企业的光伏组件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如今,在科创板公司中,“江苏科创军团”占比近五分之一。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制胜产业发展新赛道。江苏增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集聚性和植根性,助推优势产业进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42%、50%。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介绍,江苏遴选培育1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8.7万家、稳居全国第一;大力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了高算力芯片、新型显示等10家创新联合体。目前,江苏85%以上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70%的有效发明专利由企业创造。

从世界工厂到科创高地,将创新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南京聚焦元宇宙等六个前沿领域,常州发力建设“新能源之都”,泰州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江苏大力培育第三代半导体、生命健康、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江苏将锚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到2025年成势见效、2035年全面建成,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前列水平,建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国参与全球产业科技竞争发挥重要的支撑、示范、引领作用。

高点拓展,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黄金水道,百舸争流。4月,全国首座锂电池集装箱专用堆场在南京港龙潭港区建成,设计年吞吐量3.4万标箱。作为长江内河最大的港口之一,这里正打造安全、高效、经济的新能源产品运输通道,货物直运沿海主要港口及日韩和东南亚,提升枢纽型经济能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面对世界产业体系加速演变,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13.7%、全球4%的江苏,坚守实体经济,努力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以创新驱动“铸魂”、以壮大中坚力量“强身”、以发展数字经济“赋能”。江苏正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6月底,总投资67亿美元的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开工,打造国内技术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的12英寸特色工艺研发和制造基地。

重点培育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江苏高标准推进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目前,在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江苏以10席居全国第一;全球共有132家“灯塔工厂”,中国有50家,江苏以9家居全国首位。

世界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提振内需仍是关键。江苏着力恢复扩大消费、激活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能。

南京“夜之金陵”、徐州“乐享云龙”、泰州“夏夜海陵”……端午假日期间,江苏各地开展系列活动,带动全省消费品市场累计实现销售额约35.4亿元,同比增长7.7%,较2019年增长14.5%。其中,汽车消费强劲增长,常州推出最高每辆8000元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超5300人次申报并审核通过,发放补贴超2300万元,带动近12亿元的汽车消费。

开展3200余场消费促进活动,发放超4.1亿元消费助力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出台7大类23条实施意见支持民间投资;着力抓好220个省重大项目建设……上半年,江苏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

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江苏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着力提升制度型开放牵引力。

“百展万企拓市场”、“走进跨国公司总部”、制定江苏自贸区实施提升战略三年行动方案……上半年,江苏开展一系列行动,推出支持企业出海拓市场、稳定外资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跨境结算服务等14条具体举措。

据最新统计,预计江苏上半年外贸进出口规模全国第二,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规模全国第一,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全国第一。

不久前,一列载有小天鹅热水器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开出,经霍尔果斯口岸驶往中亚。这是今年江苏开出的第1000列中欧(亚)班列,较2022年、2021年分别早了12天、72天。

统筹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全方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拥抱世界,以区域协同联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江苏以大视野谋篇布局,协同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环太湖科创圈等重大平台建设,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京杭大运河为弓弦,954公里海岸线似弓身,长江、淮河如长箭,强大势能日益迸发。所辖13市皆列全国百强的江苏,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跳出板块划分、梯度发展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加快推进以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总体布局的“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努力实现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江苏正着力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争取更大主动、拓展更大空间。

高标建设,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

17年间,化肥年施用量从亩均160斤降至零,亩均收益翻了两番,镇江句容戴庄村有机水稻种植基地的“一减一增”,蕴含生态农业密码:引进螳螂卵块、青蛙,替代农药进行灭虫;废弃醋糟转化为育秧“营养土”;稻田鸭除草除虫又松土……有机稻田里的动物比周边稻田高出6倍多,虫鸣蛙声不绝于耳。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江苏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产业总产值预计3230亿元,增长3%左右。

这边收割机驰骋在麦浪中,根据导航规划路线快速作业;另一块田里插秧机无人操控方向盘灵巧地转动,播下一片片新绿;空中无人机来回盘旋精准施肥……三夏时节,在盐城东台的智慧农场,一场“无人化”演示令人大开眼界。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江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累计建成5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约七成,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今年预计夏粮总产282亿斤,实现面积、总产双增。

桃花一开,订单就来。夏日收获时节,在“水蜜桃之乡”无锡市阳山镇,空气中都能闻到桃子的甜香。淡黄的表皮,吹弹可破;插上吸管,可喝桃汁。老桃农虞仕法说,早年一斤桃几毛钱,要挑到外地去卖;现在做出品牌和产业,按个卖不愁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江苏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制定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培育优质稻米、绿色蔬菜、休闲农业、现代种业4条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链。

产业日益兴旺,演绎“四时风景”。中式春茶与西式咖啡相结合,新式茶饮“碧螺知春”一周卖出447万杯;盱眙龙虾成为夏日夜宵首选,“一只虾”带动20多万人就业;秋高蟹肥,阳澄湖、固城湖等江苏品牌螃蟹,沿着网络“爬”向天南海北,产量约占全国一半;经历冬霜,鲜甜可口的如皋黑塌菜攻克保鲜难题,跟随“雪龙”号出征南北极。江苏做好“土特产”文章,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达199个。

产业强筋骨,乡村焕新颜。苏北盐城,九龙口镇收成村,一排排粉墙黛瓦的小楼错落有致,一改“空斗墙、旧瓦房”的旧面貌。

优化镇村布局、提升人居环境,江苏统筹实施66.3万户农村改厕和1066个整村推进项目实施,3400多个行政村编制了村庄规划,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到2025年生活污水治理率将达55%以上,将建成特色田园乡村1000个。

田园、花园、果园、菜园鳞次栉比,篱笆疏影间,可见紫红的杨梅与白里透红的蜜桃;整齐排列的楼房装修精致,燃气管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常熟小义村归城片区因为靠近工业区,曾经家家出租住房、私搭乱建严重。经过整村规划整治提升,村容焕然一新,年轻人城区上班、回村居住,真正成了“归来之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江苏率先开展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创新专题培训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养15万名高素质农民;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推动400余名带头人聚焦产业创业……“新农人”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兴农人”。

在苏州市望亭镇御亭农产园,说起黎泉,干活儿的大爷大妈们都很熟悉,“小伙子是研究生,也来种地”。南京农业大学硕士黎泉毕业10年来,从蓖麻、香根草的杀虫作用,到油菜花旋耕入地提高土壤肥力,把科技基因注入传统农业。

在学校读书时,黎泉期盼能天天走在田里感受稻香盈野。如今,他穿着西装皮鞋操控无人机,成为不同于父辈的“稻田守望者”。

高效治理,提升民生温度、发展热度

上门测量血压、房间保洁、洗头理发……92岁的毛桂林不愿去养老院,还喜欢和老伙计打打长牌,在家即可享受个性化定制的专业服务。近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名老人的南通,构建“链式养老”、将专业服务延伸到社区,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形成覆盖全市98%老年人口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保障体系。

从“养老”到“享老”,一字之变折射江苏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各项工作,不断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

小桥流水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幼儿园、医院、村民议事厅一应俱全……走进张家港市永联村,新江南水乡跃然眼前。“小区生活便利,大病有保险,每月村集体经济发放的二次分配最近涨到了2000元出头,日子越过越红火。”年过八旬的村民王清峰说。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从生存型、保障型向改善型、品质型转变,百姓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江苏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切实增强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58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护理院数量占全国总数近40%,“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乡镇全覆盖……江苏持续加强优质资源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效。

追求“民生高线”,筑牢“温暖底线”。“十四五”期间,江苏将健全困难群体主动发现机制,推动“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以更高水平的民生福祉夯实共同富裕之基。

抓住“微切口”,守护“小确幸”。“希望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增设停车位”“小区绿化少,能否利用边边角角增加一些微景观”“小区老年人较多,建议进行适老化改造”……不久前,一场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的协商议事会在淮安市长西社区举行,政协委员、街道干部、居民代表等齐聚,共同探讨改造方案。

网格化兜牢民生、信息化科技赋能、精细化高效服务,江苏切实推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一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在淮安,村干部、网格员、调解员、志愿者齐心协力,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在宿迁,百姓坐着说,干部站着听,一次次“广场夜谈”成为民声直通车;在扬州,制度化开展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江苏用党建创新夯实基层治理,2.1万个城乡社区活力日增,95%的纠纷化解在基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夏日的太湖,烟波浩渺,鸟飞鱼跃。“没想到,脏乱的鱼市码头摇身一变,成了湿地公园,我几乎有空就来。”在无锡小溪港渔咀公园,居民魏大爷感慨。

2007年以来,常住人口增加675万、GDP增加3倍,江苏太湖流域水生态实现明显改善:湖区水生生物增至342种,“太湖三白”之一的白鱼种群数量恢复到优势水平,消失多年的桃花水母、白鹭、地衣等生态环境敏感物种大量回归。

6月14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开展长江江苏段“沧桑巨变”案例解剖式调研,来到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新济洲湿地公园等地,实地考察、交流研讨,系统回顾总结长江大保护治理成效、经验启示。经过持续整治,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达Ⅱ类、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64.1%,标志性物种江豚已恢复至百头以上。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总书记对全国普遍要求的,我们做得怎么样,是不是走在了前列?总书记先对江苏提出来的,我们实践得怎么样,是不是起到了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作用?……江苏扛起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提出地的重大责任,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对标对表,解决真问题,以干部敢为推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江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弘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走稳、走实、走在前列,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15、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一流创新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3-07-05

7月3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人大工委开展园区公用设施和能源环保建设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园区国资板块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新环保项目发展,合力共促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园区人大工委主任张永清参加活动。

以清洁能源天然气为燃料,采用国际领先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技术,北部燃机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在江苏省内率先实现热、电、冷三联供,并整体呈现节能、环保、高效、低碳等特点。从展厅沙盘、机组生产区到中控室,园区人大工委一行细细了解北部燃机的生产流程、工艺原理和运营管理,对北部燃机充分利用资源,服务园区企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企业在确保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做实安全运营,推进可持续发展。

作为园区“生态优化行动计划”的示范工程,由中新远大运营的月亮湾集中供冷(供热)项目,通过热电联产供应蒸汽方式实现集中供热,并以蒸汽为能源通过溴化锂制冷技术以及磁悬浮制冷技术为周边120万㎡区域提供便捷高效的集中供冷服务,实现“热、电、冷”联供、一次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园区人大工委详细询问供能价格、市场覆盖等情况,对中新远大“蓄峰填谷”,助推绿色低碳园区建设表示赞赏,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事实上,北部燃机、中新远大只是中新集团旗下中新绿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两个缩影。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新绿发紧跟中新集团的发展步伐,形成了集水务、燃气、热电等于一体的城市公用事业板块,同时立足园区绿色发展方向,搭建起了由新能源、新环保、园区绿色整体开发组成的绿色业务板块。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中新绿发从公司概况、发展布局、业务板块、创新示范、服务合作等方面,分享了企业的阶段性成果和未来规划目标。与会的代表委员对企业运营发展频频点赞,同时结合各自实际,提出了“拓展能源板块,盘活集体资金,造福园区居民”“做好新能源新环保宣传,营造绿色发展良好氛围”“以更环保方式优化供应链,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等意见建议。

“保障民生需求、服务产业发展、维护城市运营,助力中新集团‘双核驱动’发展,推动园区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中新绿发做出了积极贡献。”张永清充分肯定中新绿发近30年的发展成果,同时指出要以促进园区绿色发展为目标,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做出更大贡献;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项目设计、建设和运维的能力和水平;要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和服务领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高质量服务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确保各类设施安全高效运营。园区人大工委也将积极发挥代表委员作用,为中新绿发更好发展建言献策,凝心聚力营造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