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32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807)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8-07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32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8月7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101 

 

1、海关总署:中国海关将加大RCEP实施力度

据中国海关总署4日消息,海关近日推出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15条重点举措,包括加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力度,助力与东盟产业合作等。

中国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吴海平在当天举行的通报会上介绍说,今后将帮扶指导重点行业、企业充分利用RCEP规则享惠,助力与东盟产业合作;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进出口情况监测分析,编制“中国—东盟”贸易指数,进一步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292825170814184&wfr=spider&for=pc

2、人民日报:我国货运量持续增长 出行量加快恢复

完成营业性货运量259.3亿吨,同比增长6.8%;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83万亿元,继续保持高位运行……7月3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既有量的合理增长,也有质的有效提升。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的“先行官”。“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各项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整体好转的特点,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保障。”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李传光表示。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8/02/613231.shtml

3、人民日报:上半年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 跨境电商开拓外贸新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持续巩固、潜力持续释放,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超过2万亿元,达到2.1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1%,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4.9%。

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展现较强韧性。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亿元,增长19.9%,进口2760亿元,增长5.7%,保持向好发展势头,有效助力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7/31/613059.shtml

4、人民日报:自贸试验区 制度创新“版图”再扩围

曾经,境外非居民纳税人跨境缴纳税款必须在境内开设银行账户或跨境汇款缴税,耗时长、成本高,有时还要出入境;如今线上操作,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这一改变,得益于“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改革。近日,这项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试点的改革举措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近日,《国务院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对外发布,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和特定区域复制推广24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支持自贸试验区根据功能定位、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推广“试得好、看得准、风险可控”的创新成果,让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良种”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1430298016768532115&item_id=11430298016768532115

5、新华社:中欧班列2023年开行达万列 释放外贸积极信号

新华社杭州7月30日电 7月29日10时18分,X8020次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鸣笛启程,前往西班牙马德里,标志着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达10000列,发送货物108.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7%。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需减弱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仍在持续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开行和发运数量稳定增长释放出外贸积极信号,从一个侧面展现我国经济较强的韧性。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9439208890349385876&item_id=9439208890349385876

6、新华网:多部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8月1日发布,围绕5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8/02/613243.shtml

7、央视网: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作用突出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昨天(8月3日)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从物流业务收入占比来看,50强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收入占物流业总收入的比重升至历年最高,并且50强物流企业门槛大幅提高,显示物流行业发展韧性较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据统计,50强物流企业2022年物流业务收入合计23456亿元,同比增长13.4%;50强物流企业门槛77.4亿元,比上年提高15.8亿元;50强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合计占物流业总收入的比重升至18%,为历年最高水平。

http://news.cctv.com/2023/08/04/ARTIjYWq6OCCV20dmKSGPdDZ230804.shtml

8、经济日报: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

今年上半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收缩等不利影响,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完成20.1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利用外资质量提升,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8.8%。外贸外资在重重压力下持续稳中提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438785065285241&wfr=spider&for=pc

9、环球时报:平台经济是“发动机” 如何升级才能堪当大任

近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平台企业座谈会,听取对更好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参会的企业既包括阿里、美团、拼多多、抖音等消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欧冶云商、航天云网、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归类——“平台企业”。

这次会议对平台经济高度肯定、高度重视,既圈出了重点,又提出了瞩望。可以用“四新”特征来概括:平台经济为扩大需求提供了新空间,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为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渠道,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新支撑。平台经济还有“五个重要”属性:平台经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抢占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制高点的重要机遇、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重要引擎、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场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7/31/613076.shtml

10、中国水运报:国家物流枢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确定并正式发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30个国家物流枢纽入选。

据介绍,此次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30个枢纽具有三方面显著特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服务网络覆盖范围较广,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现。

相关枢纽为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产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条件,有力支撑“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和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和枢纽经济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60588

11、中国水运报:从数字化转型看冷链物流突围之路

近年来,冷链数字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的冷链物流行业进入了向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大浪潮,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系列新兴技术在各个细分产业和行业逐渐下沉,冷链物流管理也在数字化的技术下具备了温度实时监控、精准数据采集分析、优化路径的高效运营技术能力。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60497

12、中国水运报:物流业数智转型风潮再起

近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论坛在合肥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数智引领 强链互联 协同赋能”为主题,汇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国家物流发展新要求展开交流,加快“智慧”+“绿色”深度融合,构筑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60299

13、【江苏】计划推出“18条措施”促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振和扩大消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昨天,从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日该委会同省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助力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鼓励南京等地进一步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分区域分类进行制定。

《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共18条,包括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振和扩大消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更大力度推动外贸促稳提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高出入境和居留许可便利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支持、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着力稳就业促增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减少涉企收费、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强化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350175193968447&wfr=spider&for=pc

14、【苏州】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

日前召开的苏州市委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挥苏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连接点作用,更好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

随着国产汽车整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凭借江海河交汇区位优势及公、铁、水多式联运优势,太仓港探索开展国产汽车出口贸易,并着手改造汽车滚装码头。2023年上半年,共完成汽车出口17.2万辆,同比增长11.3倍,其中出口新能源汽车9万辆,占比52.3%。

http://news.jstv.com/a/20230806/1691323935916.shtml

15、【苏州】工业园区“期中考”答卷韧性强活力足

8月2日,从苏州工业园区传来消息,今年1月至6月,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6.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1%。这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呈现全面向好态势,韧性强活力足。

不久前,江苏省下发《关于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明确园区要紧盯世界一流目标定位,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引领、科技创新为动力、开放创新为支撑,坚决扛起试验示范的责任担当,努力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http://www.sipac.gov.cn/szgyyq/mtjj/202308/7a736db5b4d749d08034805744844c2c.shtml

 

1、中国海关将加大RCEP实施力度

中新社  时间:2023-08-04

据中国海关总署4日消息,海关近日推出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15条重点举措,包括加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力度,助力与东盟产业合作等。

中国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吴海平在当天举行的通报会上介绍说,今后将帮扶指导重点行业、企业充分利用RCEP规则享惠,助力与东盟产业合作;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进出口情况监测分析,编制“中国—东盟”贸易指数,进一步做好技术性贸易措施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去”。

东盟现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据中方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5.4%,高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

吴海平表示,将加强与东盟国家海关检验检疫合作,优化外部环境。具体举措包括深化“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一带一路”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通关和物流作业一站式办理;加强与东盟国家海关检验检疫合作,扩大与东盟国家检验检疫证书联网核查等。

此外,海关还将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联动平台,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衔接互通,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的作用。

2、年中数据观察:我国货运量持续增长 出行量加快恢复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8-02

完成营业性货运量259.3亿吨,同比增长6.8%;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83万亿元,继续保持高位运行……7月3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既有量的合理增长,也有质的有效提升。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的“先行官”。“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各项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整体好转的特点,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保障。”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李传光表示。

货运量持续增长,出行量加快恢复

东海之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内,巨轮泊岸,高耸的桥吊作业不停,集卡如织,往返于堆场之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79亿吨,同比增长6%。

前6个月,清明、“五一”、端午等假期,客流回升明显,铁路旅客发送量快速攀升。上半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7亿人次,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

货畅其流,人畅其行,映射出交通运输发展态势。

货运量持续增长。上半年,完成营业性货运量259.3亿吨,同比增长6.8%,其中,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分别完成货运量25亿吨、190.1亿吨、44.2亿吨和32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6%、7.5%、7.7%和6.4%。

出行量加快恢复。上半年,完成营业性客运量43.2亿人次,同比增长56.3%。全国完成城市客运量454.2亿人次,同比增长15%。完成高速公路小客车出行量117.8亿人次,同比增长39%,规模明显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

港口货物吞吐量较快增长。上半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1.9亿吨,同比增长8%,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7.6%和8.9%。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增长、完成1.5亿标箱,同比增长4.8%。

交通投资高位运行。上半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83万亿元,同比增长9.1%。分方式看,铁路完成投资3049亿元,同比增长6.9%;公路完成投资13830亿元,同比增长8.9%;水路完成投资936亿元,同比增长26.7%。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交通运输安全稳定工作,切实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全力扩大交通有效投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李传光表示。

交通运输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一批交通重大工程建设刷新“进度条”

大道畅神州,飞虹跨山河。今年以来,交通运输有效投资持续扩大,一批交通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研室副主任孙文剑说,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为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看综合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已基本实现国际班列每天一班开行,重庆东站上半年完成投资4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63%,厦门北高铁站目前站房内外部装饰装修全部完成,预计在今年9月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看公路项目,黄茅海通道海上主塔全部封顶,京雄高速北京段京雄大桥合龙,为年内京雄高速全线通车奠定了基础……上半年,全国新开工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项目170个、5750公里,项目总投资达3626亿元。

看水运工程,平陆运河全线动工建设,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开工,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实现全线通航,安徽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加快向今年10月份全面通航目标迈进。

“上半年,交通运输部会同财政部累计安排中央车购税资金3049.4亿元支持地方公路水路建设,带动交通项目加快建设,此外,批复18个重点公路项目设计方案,涉及总投资2235亿元。”孙文剑说,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持续推进交通重大项目建设,强化相关政策支持,为服务扩大内需,助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贡献力量。

交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

建设交通强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也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

“自2019年底以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李传光介绍,近年来共组织71个试点单位开展了378项试点任务,涵盖37个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目前,有237项试点任务按要求取得阶段性成果,占试点任务总数的63%。

C919国产大飞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试航,高速铁路、重载铁路、高速磁悬浮等一系列交通装备核心技术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在试点工作带动下,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交通装备水平持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应有之义。今年以来,交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

京雄高速(北京段)全线覆盖移动5G专网,全国首条智慧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公路向今年年底建成通车迈进,济青中线高速、京港澳高速湖北段改扩建等智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

“今年以来,在公路建设、养护、运营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工作方面,一批场景明确、效益明显的技术成果加快形成。”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郭胜说,目前公路数字化与智慧公路建设的政策文件正组织起草,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应急、出行服务、市场治理、标准规范等方面的数字化专项行动和相关试点工作推动开展。

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交通运输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孙文剑介绍,一段时间以来,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船应用加快、绿色运输深入推进。目前,我国城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77.2%。上半年以来长江经济带11省市港口和水上服务区岸电使用量同比增长65%,渤海湾省际客货滚装船舶岸电使用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据了解,目前乘坐公交、地铁、轮渡等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中占比达到72.5%。上半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约9.4%。

孙文剑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深入开展综合运输服务“一单制”“一箱制”“一票制”试点,着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同时,加快推动发展方式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城市绿色货运示范工程建设。

记者手记

人享其行 货畅其流

列车疾驰、航线上新,出行市场持续升温;巨轮穿梭、集卡如织,港口码头作业繁忙;路网蜿蜒、长虹飞架,重大工程建设正酣……这个夏天,交通运输一派生机勃勃。人享其行、货畅其流,流动中国释放出更多生机活力。

一个个可知可感的生产生活场景背后,是持续恢复整体好转的交通运输业。上半年铁路发送旅客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高速公路小客车出行量规模已明显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快递业务量超过600亿件,比2022年提前34天……一项项快速攀升的运行数据都在印证着,随着各项政策举措落地显效,韧性强劲的中国交通正加快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将观察的镜头拉近,不难发现,持续恢复的交通运输中,既有量的合理增长,更有质的有效提升。国产大飞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开启试航,交通科技自主创新迈上新台阶;智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港口改造升级提速,交通数字化发展迈出新步伐;绿色航道加快创建,绿色出行深入人心,绿色成为交通运输发展底色……锚定交通强国建设目标,今年以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全力保通畅、扩投资、稳市场、调结构,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大道通途,畅行九州。作为促投资稳增长的重要生力军,随着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相继竣工,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必能更好提振市场信心,助力高质量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上半年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 跨境电商开拓外贸新增长点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7-31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持续巩固、潜力持续释放,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超过2万亿元,达到2.1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1%,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4.9%。

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展现较强韧性。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亿元,增长19.9%,进口2760亿元,增长5.7%,保持向好发展势头,有效助力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快速发展,跨境电商成规模

江苏苏州吴江区,江苏华佳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捻线、织造、裁剪、缝纫等各条生产线有序运转。库房里,打包好的真丝面料和服装整齐摆放,等待发往世界各地。

“我们正不断开辟新的市场和出口渠道以保持业务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驱动订单优化,跨境电商推动我们实现柔性制造,用更少的成本覆盖更广阔的市场。”华佳丝绸销售总监王永瑜说,去年8月,企业试水跨境电商B2B(企业对企业)出口业务,今年上半年,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出口总额已超2000万元。

借着跨境电商的东风,吴江区的丝绸产品加快涌向海外市场。据吴江海关统计,目前吴江区已有跨境电商备案企业160家。今年上半年,吴江区丝绸产品出口2.34亿元,同比增长56.4%。

跨境电商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匹配供需,为更多的企业和终端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取得可喜进展。商务部数据显示,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规模占外贸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5%左右。

“跨境电商正在从外贸新业态转变为外贸新常态。”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认为,当前跨境电商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跨境电商市场需求常态化。国内国际的线上消费习惯已经形成,为跨境电商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二是跨境电商规则制度化。跨境电商相关的多双边规则不断完善,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跨境电商独立站模式崛起。最近两年,私域流量业态在电商领域兴起,品牌企业在线上建立自主经营的手机应用软件直接触达用户。跨境电商的发展模式转向平台模式与独立站模式并存的发展态势,为跨境电商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业态完善,助力更多品牌出海

随着跨境电商不断发展,海外仓等配套新业态加快完善。

浙江杭州余杭区,浙江双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稳步推进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传统外贸是等着别人给订单,我们的议价能力比较弱,跨境电商给我们的品牌出海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机会。”双枪科技关务负责人余家琦介绍,“我们的出口产品主要有竹筷、砧板等,一直都是以销往国外各大卖场为主。现在,我们开始拓展市场,加大在海外电商平台的市场投入。”

直接面向消费者,也意味着响应速度要更快。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由于提前备货、批量运输和本地退换的灵活经营优势,成为跨境电商企业出口的重要通道和增长动能。“现在,国外的消费者在平台下单后,我们可以从海外仓直接发货,购物体验更好,对于提升口碑和知名度都很有帮助。”余家琦表示。据介绍,目前杭州海关已完成415家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企业备案。

近日,上海市商务委会同海关、税务、外管等部门上线跨境电商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集成海外仓货物出口通关、境外销售、国际物流等信息,构建海外仓境内外全流程数字化贸易闭环,有效解决跨境电商企业在海外仓出口中面临的数据归集、出口退税、收结汇等痛点堵点,进一步释放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发展潜力。

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政策带动下,我国跨境电商生态不断完善。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建设独立站超20万个,综试区内跨境电商产业园约690个,与29个国家签署双边电子商务合作备忘录。

空间广阔,多措并举促发展

跨境电商是正在成长的外贸增长点,但同时也面临挑战。有专家认为,本地化是很多跨境电商企业出海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满足当地需求、应对行业壁垒、符合监管要求,需要企业立足海外市场综合情况,高效组织国际供应链,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

如何更好抓住跨境电商发展新机遇?赵萍认为,企业要深入了解跨境电商领域的前沿规则,用好规则,做好合规,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跨境电商模式。还要顺应绿色发展的大势,在生产方式、运输方式、包装方式等方面减少环境污染,探索建设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出口的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在全球贸易的绿色转型中抓住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促进跨境电商发展,一揽子举措持续发力。商务部表示,将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依托我国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结合各地的产业禀赋和区位优势,推动更多地方特色产品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同时,支持指导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一步优化服务平台功能,引导海外仓企业对接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力争集通关、税收、金融、海外仓储功能于一体,实现“一点接入、一站式”综合服务。

各地也在积极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近日,上海出台《上海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持续推进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出海优品”行动计划、提升跨境电商公共服务能级等18项重点工作任务。山东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省打造20个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培育100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境电商知名品牌,孵化1000家跨境电商新锐企业。

4、自贸试验区 制度创新“版图”再扩围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8-01

曾经,境外非居民纳税人跨境缴纳税款必须在境内开设银行账户或跨境汇款缴税,耗时长、成本高,有时还要出入境;如今线上操作,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这一改变,得益于“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改革。近日,这项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试点的改革举措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近日,《国务院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对外发布,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和特定区域复制推广24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支持自贸试验区根据功能定位、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推广“试得好、看得准、风险可控”的创新成果,让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良种”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跨境人民币缴税全程电子化

“不用再委托中介机构代扣代缴,办理时间大幅缩短,还没有额外手续费,蛮方便的。”日前,境外非居民企业吉宝昆明逸雅园有限公司办税人员在新加坡顺利完成跨境税款电子化缴库业务。

随着“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推广,多地相继实现这一业务的落地。在福建,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公司通过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方式完成了一笔1.75万元跨境人民币股权转让印花税的申报和缴纳;在陕西,一笔金额为1066万元人民币的跨境税款通过电子化方式成功缴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支库;在湖南,一家在荷兰注册的公司完成19余万元的跨境人民币股权转让税款的申报和缴纳。

跨境人民币缴税指在境内产生纳税义务的境外非居民纳税人,通过一定方式将人民币税款跨境缴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国库处课题组成员伍宇冰表示,此前,中国跨境税款缴库渠道主要采用纳税人通过境外银行使用多币种(含人民币)汇款入境,由境内银行办理外币结汇后,统一以人民币入库的方式。该模式沿用至今,相对于国内税款实现电子化直缴入库全覆盖的发展进程,已逐步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为提升便利性,国家税务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合作,在广东省税务局直接指导下,广东珠海横琴率先试点实现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2020年5月21日,一家澳门非居民企业——东西汇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向内地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产生的一笔收入需要向横琴税务机关缴纳印花税,该公司财务人员在澳门在线完成了税款缴纳,标志着全国首单通过银联支付方式完成的跨境人民币电子缴税业务在横琴成功办结。

“该项创新举措突破了以往非居民纳税人自主缴税的多个难点,无需再开立境内银行账户、到境内办税大厅、开具纸质税收缴款凭证,也不用担心补汇退汇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跨境人民币电子缴税主要包含两种业务模式,一是跨境人民币银联电子缴税,纳税人使用境外银联信用卡在线支付或关联该信用卡的云闪付APP移动支付缴纳税款,主要满足金额较小的跨境缴税业务需要;二是跨境人民币银行端查询缴税,纳税人通过网银将税款划转至境内指定银行账户,由境内收款银行办理银行端查询缴税,可支持大额跨境缴税,缴税金额不受限制。

伍宇冰表示,推行跨境人民币税款电子化缴库是优化税收环境、满足境内外应税场景多样化需求、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资配套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可以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深化人民币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流合作。

促进更大范围优化营商环境

包括“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在内,此次金融开放创新领域共6项内容,是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数量最多的一个领域。

“另外5项分别为对外承包工程类优质诚信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化,证券、期货、基金境外金融职业资格认可机制,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科创企业票据融资新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这些好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将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满足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需要。”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说。

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带来新改变。该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模式运行以来,青岛片区已建成5万平方米的数字仓库,仓库的仓储管理成本降低近40%,入库审核流转效率提高40%以上,橡胶、塑料化工等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的年化融资成本降低3%至6%,一般仅用1个工作日即可实现从货物入库到质押放款。截至目前,青岛片区累计办理了贸易融资业务560余笔,金额超13亿元。

“通过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权利和动产质押融资业务,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推动改善中小微企业信用条件,助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商务部自贸区港司负责人说。

投资贸易便利化领域是本次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的另一重点领域,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统一化、标准化、信息化”“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单‘云签发’平台”“航空货运电子信息化”等3项。

“在出口旺季,我们以往每个月要申报100多批出口罐头,几乎每天都得往返海关办理相关业务。使用‘云签发’后,只需在网上填好相关材料,节省了时间和成本。”福建漳州同发食品工作人员王松花介绍,出口电子底账申报由原先的1个工作日缩短为几分钟,证书出具时间也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天,企业安排生产和出库计划更加灵活。

商务部自贸区港司负责人表示,针对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单申领流程长、程序复杂等问题,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单“云签发”平台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证单“云签发”平台,实现出口货物海关检验检疫证书数据电子化,进一步优化签证流程,助力出口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在政府管理创新领域,复制推广“海事政务闭环管理”“国际航行船舶‘模块化’检查机制”等5项;在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复制推广“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升级新模式”“专利开放许可新模式”等5项;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复制推广“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优先机制”“知识产权类案件‘简案快办’”等3项。

“本次复制推广的经验中,有的探索出更高水平的便利化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有的探索出新的业务模式,能更好满足经营主体发展需求;有的优化纠纷解决程序,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成本,加强合法权益保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说,这些改革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有利于促进更大范围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效普惠。

未来3年推进164项重点工作

“高水平制度创新有效激发了各个自贸试验区发展活力。”商务部综合司司长杨涛说,今年上半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296.6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1.2%。整体看,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规模占全国比重达到18.4%。

如何进一步释放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积极效应?接下来还有哪些新举措?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率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根据《若干措施》,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是此次制度创新的重点之一。商务部部长助理陈春江表示,此次试点对接,在再制造产品进口管理、船舶和航空器出境维修免关税等方面开展探索,将给相关企业、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对进口再制造产品适用禁止或限制进口管理措施。但近年来,全球再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再制造产品因其经济性、实用性、节约性,在工程机械等领域备受市场欢迎,对部分技术成熟、标准明确、安全环保的进口再制造产品探索适用新机制十分必要。

陈春江表示,此次开展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明确对符合条件的进口再制造产品不适用我国禁止或限制旧品进口的相关措施,将促进再制造产品进口,满足国内需求,降低企业成本,丰富消费者选择。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试点地区提出的具体试点产品方案,明确产品清单及适用的具体标准、要求、合格评定程序和监管措施,于6个月内作出决定,确保尽快落地见效。

“此外,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部门制定出台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明确未来3年相关自贸试验区拟自主推进的164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各个自贸试验区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实践创新。”杨涛说。根据清单,2023年至202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业一证”改革,建立健全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浙江自贸试验区聚力发展数字经济,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和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试点,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经验和路径。

杨涛表示,商务部将围绕“三个提升”,即提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水平、提升市场准入水平、提升改革系统集成水平,全面推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抓好相关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发挥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贡献力量。

5、中欧班列2023年开行达万列 释放外贸积极信号

新华社  时间:2023-07-31

新华社杭州7月30日电 7月29日10时18分,X8020次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鸣笛启程,前往西班牙马德里,标志着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达10000列,发送货物108.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7%。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需减弱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影响仍在持续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开行和发运数量稳定增长释放出外贸积极信号,从一个侧面展现我国经济较强的韧性。

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

今年第10000列中欧班列装有110标准箱货物,包含小商品、汽车配件、光伏组件等,这是近年来中欧班列商品品类和货值逐年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呈增长趋势的缩影。

自2011年3月,我国第一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开出以来,截至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已超过7.3万列,发送货物690万标准箱。超过100个国内出发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6个城市,中欧班列为世界经贸往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浙江义乌始发的‘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输货物从小商品、五金电器、机械设备到汽车配件、光伏产品、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转变,义乌海关监管‘义新欧’中欧班列进出口货值连续9年实现增长,今年上半年达到184.2亿元,同比增长19.5%。”班列运营方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运营副总裁叶秋然说。

跨境货物运输需求旺盛

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跨境货物运输需求旺盛。中欧班列具有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畅通安全等优势,受到沿线客户青睐。

“吉利在四川成都、重庆、陕西西安等靠近制造基地的货站,通过中欧班列向主要市场发运整车,今年以来,发运数量同比稳定增长。”浙江吉速物流有限公司国际物流经理林永铭说,下半年预计目标市场需求会进一步释放,企业也将继续用好中欧班列这一稳定的运输通道。

为保障中欧班列开行稳定畅通,国铁集团持续加强通道运输能力建设,完成一批铁路口岸及后方铁路通道补短板项目。例如满洲里口岸新建国际货场投用,中欧班列日换装能力由420标准箱提升到840标准箱。同时,加强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建设,并积极探索中欧班列跨越黑海、里海南通道线路开发,努力打造“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运输服务网络。

中欧班列的运输时效相比海运具有明显优势。铁路部门优化中欧班列运输组织,灵活调整作业流程,补强设备设施和作业人员,对中欧班列优先承运、优先装车、优先挂运。新增的四川成都至波兰罗兹双向线路、德国杜伊斯堡至陕西西安回程线路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运行时间均压缩5天以上。

“目前,中欧班列运输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有效扩大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经贸往来,深化了国际产能合作,加速了要素资源跨国流动,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说,如广西柳州今年以来始发中欧班列的货物中,重型机械占97%以上,助力“广西制造”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多措并举保障稳定通畅

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9.8%,增速明显高于整体;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成为出口新引擎。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认为,今年中欧班列开行达万列,说明在国际贸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依然强劲,经贸关系通过中欧班列的连接日益紧密,韧性不断加强。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构不断升级,尽管相较海运成本更高,但中欧班列因其时效优势,受到生产高货值产品的企业的欢迎。

“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铁集团将加强国际铁路合作,紧密对接跨境货物运输需求,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更大贡献。

6、多部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

新华网   时间:2023-08-02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8月1日发布,围绕5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措施,推动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在促进公平准入方面,通知提出,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推出平台企业“绿灯”投资案例。

在强化要素支持方面,通知明确,持续确保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在6个工作日内,将办理一类、二类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免)税的平均时间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期限至2024年底。将民营企业债券央地合作增信新模式扩大至全部符合发行条件的各类民营企业,尽快形成更多示范案例。

在加强法治保障方面,通知提出,清理废除有违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经济原则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保护和支持。开展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罚款事项专项清理,清理结果对社会公布。

在优化涉企服务方面,通知明确,建立涉企行政许可相关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未纳入清单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今后确需新设的,依照法定程序设定并纳入清单管理。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重点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全面落实简易注销、普通注销制度,完善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平台。

在营造良好氛围方面,通知还提出,分级畅通涉企投诉渠道。开展“打假治敲”等专项行动,依法打击蓄意炒作、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网络黑嘴”和“黑色产业链”。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促进民间投资奖励支持专项,每年向一批民间投资增速快、占比高、活力强、措施实的市县提供奖励支持。

7、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作用突出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央视网  时间:2023-08-0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昨天(8月3日)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从物流业务收入占比来看,50强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收入占物流业总收入的比重升至历年最高,并且50强物流企业门槛大幅提高,显示物流行业发展韧性较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据统计,50强物流企业2022年物流业务收入合计23456亿元,同比增长13.4%;50强物流企业门槛77.4亿元,比上年提高15.8亿元;50强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合计占物流业总收入的比重升至18%,为历年最高水平。

从结构看,物流业务收入千亿级的企业增加至5家,百亿级企业增加至34家,合计占比近八成,百亿级企业数量成为中坚力量,行业聚集效应持续显现,物流行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另外,民营物流企业发展作用突出。在中国50强物流企业中,有19家是民营企业,并且占比持续提升,成为物流头部企业的重要主体。

从物流数字化水平来看,大多数50强中国物流企业都已迈过数字化转型的初期阶段,数字化赋能降本增效,成为头部物流企业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预计,2023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平均投资近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有九成的企业投资同比增加。

8、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8-06

今年上半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收缩等不利影响,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完成20.1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利用外资质量提升,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8.8%。外贸外资在重重压力下持续稳中提质。

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外贸外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应继续采取有力举措促进外贸外资持续稳中提质。

外贸外资韧性较强

上半年,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在全球外需增长乏力、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上半年外贸成绩来之不易,显示出外贸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活力。”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赵萍表示。

上半年,我国外贸总体规模实现了2.1%的正增长,进出口总值同比增加4000多亿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接受采访时表示,上半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口多为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相比之下,我国同期外贸发展成绩要好于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

上半年,我国外贸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在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较快。”赵萍表示,新型高技术产品正在成为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此外,从区域布局看,中西部地区、东北三省开放发展步伐加快。

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仍然面临下行压力,叠加2022年同期高基数因素,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7%,但整体规模保持稳定。

“短期数据波动并不影响外商投资持续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扩大对华投资整体趋势没有改变。”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表示。

上半年,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万家,同比增长35.7%。“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表明中国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跨国公司投资目的地。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仍然是吸引跨国投资的重要因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表示。

发达国家对我国投资保持增长,法国、英国、日本、德国投资分别增长173.3%、135.3%、53%、14.2%。“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仍成倍增长,使得中国与发达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王晓红说。

稳外贸外资具备有利条件

专家表示,尽管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但我国稳外贸稳外资仍具有利条件。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0.59万亿元,同比增长8.9%,占进出口总值的52.7%。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6.16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30.7%。“近年来,民营企业超过外资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外贸稳增长的主力军,但外资企业进出口依然占据稳定份额。因此,稳外贸必须同时稳外资,在一定意义上,稳外资就是稳外贸。”王晓红表示。

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落地实施,为稳外贸稳外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年以来,多家跨国公司高管持续访华,全面深入考察中国营商环境,寻求投资合作新机遇。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近七成受访外资企业看好未来5年中国市场前景,超九成受访外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或持平。

作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最集中的城市,今年上半年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922家,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544家。2023年以来,江苏拿出务实举措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酝酿出台《江苏省外商投资条例》,切实维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对全球优质资源的吸引力。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王晓红表示。

稳外贸方面,今年出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杨长湧表示,近两个月外贸增速明显回落,对此要保持警惕。他认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少“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增长依然保持较高活力,且开放合作愿望比较强烈,为外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市场条件。

以扎实举措应对挑战

应对下半年外部复杂严峻环境,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国内需求,解决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以扎实举措应对下半年稳外贸稳外资挑战。

赵萍表示,完成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目标,要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方面持续发力。要利用好RCEP全面实施生效新阶段的制度红利,助力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管控的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杨长湧表示,应千方百计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潜力,开发出更多适销对路、优质优价的产品,巩固发展中国家市场对我国产品的认可度,提升中国品牌美誉度。同时,高度重视美欧发达国家出口市场,支持企业深耕细作发达国家市场。

下半年,全球跨国投资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使得我国引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同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齐全的产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才资源、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构成的综合引资优势也在不断强化。”朱冰表示。

专家建议,应继续推动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出新一批创新试点举措,稳步扩大服务业领域制度型开放。修订《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限制。

此外,在继续落实好现有稳外资政策基础上,我国将聚焦外资企业重点反映的公平竞争、投资便利化、要素保障等共性诉求,推动出台新一批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通过继续办好“投资中国年”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

9、平台经济是“发动机” 如何升级才能堪当大任

环球时报  时间:2023-07-31

近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平台企业座谈会,听取对更好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参会的企业既包括阿里、美团、拼多多、抖音等消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欧冶云商、航天云网、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归类——“平台企业”。

这次会议对平台经济高度肯定、高度重视,既圈出了重点,又提出了瞩望。可以用“四新”特征来概括:平台经济为扩大需求提供了新空间,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为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渠道,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新支撑。平台经济还有“五个重要”属性:平台经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抢占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制高点的重要机遇、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重要引擎、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场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

过去,学术界把平台企业称为新基础设施、新经济底座;当下,平台经济更是新一轮发展的一个“发动机”和一面“承重墙”。平台企业是否能堪大任?或者说,平台企业需要进行怎样的升级才能担起这个重任?

平台经济的家底

我国的平台经济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智能手机链接的各种APP使用难度和分发成本几乎为零,中国超10亿网民变成了潜在的10亿消费者,形成了世界上单一规模最大的网络消费市场。

APP几乎覆盖了包括生活和工作场景在内的所有领域,理论上每一款APP对应一个平台(后台)。消费者在智能手机上熟练地穿梭于不同的应用之间,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金融科技、数字媒体、本地生活、物流、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社交网络、旅游、信息资讯等。微信、企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提供了链接的“数字基础设施”,而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形成了交易的“数字基础设施”,提供包括支付、物流、商业信贷、供应链管理、商家数字化升级等服务。在这套基础设施之上,曾经极度分散的服务业被数字平台整合,大量新事物正在生根发芽。

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进行了深度融合,为全国5000多万户企业、1.1亿个体工商户和200多万农民专业合作社赋能。平台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同时也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岗位,吸纳了包括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直播店主等在内的大量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平台经济不断催生的新业态和新服务不仅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的消费需求,更推动了消费扩容提质,打开了新增长空间。依托于平台的订单驱动和个性化定制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由生产驱动转换为消费驱动,而这种转换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台经济的升级方向

平台经济的进化具有两方面属性,需要密切关注。

一方面,平台企业具有生态属性,多重产业链在平台生态中交融,从而产生价值。平台的算法或软件化工具都可以被重复调用和封装,平台会自然而然地将现有的价值链面向不同的场景进行复制和扩展——类似的逻辑和服务可以从一个产品品类复制到其他产品品类,这使得围绕着场景的多元化产生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长的价值链条。这些多元的价值链条会产生通过共用、复用、集成来进一步提升效率的需要,平台企业由此跨越产业边界提高全社会的效率。

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平台企业主要关注C端数字化,专注C端用户。随着人口流量红利减弱和渗透率渐趋饱和,业务已触及天花板,面临着增长减缓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常用的手法就是“低价补贴”,进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这压缩了整体产业链的利润空间。当前,各种电商平台有向“拼多多模式”靠拢的倾向,需要引起注意。

鉴于平台经济进化的这两层属性,升级过程中应该主要考虑如下四个方向:

第一,平台内部优化方向

通过创造更多的业务场景与应用机会为整个生态带来增长,从而有效缓解零和博弈的现象。优化的核心是要将线性产业价值链变成生态价值链。传统背景下,产品要经过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然后才到消费者。这种线性模式可能会导致所谓的“牛鞭效应”,造成大量的浪费。

通过平台搭建产业链,可以形成产业价值生态圈,将各行各业的不同终端用户群体纳入这个圈。企业可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实现产品、服务和资源的共享和协同。通过此举,企业可以推动产品和服务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与全球各地客户直接沟通、合作。同时,受益于更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方式,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第二,行业平台化方向

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数字化转型,将业务转移到线上,这带来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爆发性增长的机会。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丰富多样的企业管理功能和个性化定制场景。平台企业能够有效带动中小企业联动创新,与产业链上下游全方位对接,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获得新的增长空间。我国企业信息化正在依托平台企业,开拓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路径。

行业平台化不仅对平台公司来说是个机遇,对于行业头部企业来说也是拓展盈利空间、重塑竞争优势的好机会。我国工业门类齐全,每一个门类都可以走出一条平台化发展的特色之路:从专职卖产品转为兼职做平台;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为创立行业操作系统,为同行企业打造协同、高效、低成本的特定场景,从而开拓平台经济的新蓝海。

第三,元宇宙营销方向

元宇宙与数字营销的结合也正在成为平台的“新赛道”。元宇宙业态中的数字人、数字文旅、数字展销会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业态。国内的热门景点 时常在节假日“人满为患”,而通过AR、VR、3D建模等手段,可以破解物理空间“拥挤”的难题。与此相对应的元宇宙旅游是一个高速增长的领域。国内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且具有物理分散性,可以通过元宇宙平台对其进行培训、实现交流。元宇宙平台也可以助力从事国际贸易的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营销。

第四,“双中枢”叠加方向

最近10年,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我国经济增长强劲。其中,平台经济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贡献了大约1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体量。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成熟、产能溢出的后工业时代,经济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通效率。平台企业为经济体系的循环注入了强劲的流通动力。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创新、制造、基建等属于经济体系的“国之重器”,就业、消费、出游等属于经济体系的“民之所欲”。平台经济处在两部分的中枢位置。两部分循环畅通,经济欣欣向荣;反之,经济磕磕绊绊。

未来10年,笔者预计以大模型为核心的智能经济也将带来10万亿级别的经济体量。智能经济就是“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在场景中的应用,数据被认为是核心环节。自带场景、数据和用户的平台企业可以有效填补基础模型和场景之间的认知鸿沟,因此成为从平台经济过渡到智能经济的中枢。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行资源配置,正是从平台经济过渡到以大模型为基础的智能经济的关键点。“平台增强型”的行业大模型将是未来智能经济的最大蓝海。在平台企业动态进化过程中,一方面平台要将自己嵌入到产业生态中,转换成“商业基础设施”,就像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一样,为整个商业体系提供高效率的支撑;另一方面,平台的运行会产生大量数据,以此为基础发展成大模型主导的智能经济。就此,通过完成“双中枢”叠加,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智能经济融为一体,获得倍增效应,就能在国际竞争中一马当先。

“双中枢”模式的落地

在平台经济的升级方向中,“双中枢”模式无疑是最具有战略价值的。因此,必须对大模型的商业模式进行前瞻性分析。

大模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回答全球数十亿用户各式各样的问题,而非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解决某一种特殊的行业问题。大模型的语料来源一般是广泛的公开文献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可能有错误、有谣言、有偏见,许多专业知识与行业数据也可能有积累不足的问题,导致模型的行业针对性与精准度不够。因此,我们应该先从小概率风险的角度着手切入,将大模型先应用于容错率较高的行业,如聊天、游戏、社交、购物等;另外,可以用大模型辅助决策,如办公场景中的会议摘要等。目前,这些应用的最终产品触达用户之前,需要专业人士参与把关。

可以预计大模型会有两种商业模式,一是面向个体用户的ToC模式;二是面向企业用户的ToB模式。

ToC模式主要在本地运行,是体积较小的“小模型”,部署在手机/电脑中,直接借助于设备本身的算力来完成一些简单的生成式 AI 工作。服务于C端用户正是我国平台公司的强项,满足 C 端用户娱乐、创作等基础需求,主要包括如聊天、语句优化、文案创作等通识属性较强的场景。

ToB 模式是当下巨头们的热门选择,催生出众多不做通用大模型,而专注于行业大模型的厂商。华为发布的盘古大模型就是一个典型,其主要方向是 AI for Industry(AI赋能产业),为煤矿、水泥、电力、金融、农业等创造产业价值。

ToB 模式需要私有化部署的形态,即大模型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度定制。行业大模型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解决问题”。将大模型能力迁移到需求更大的产业领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更低频、长尾的复杂场景以及大规模协同的需求。这些场景样本少、数据分布不均,可能意味着更高昂的研发成本。但如果私有化部署直接借助于现有的通用大模型产品,并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的私域数据——大模型所需的原材料,这能够让现有的人工智能与用户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匹配。这样一来我国就将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训练行业大模型融为一体,可以获得“一鱼两吃”的效果,有效地降低成本。

平台公司开发大模型的路径

2022 年工信部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涉及AI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等十大领域的落地。但这些领域,场景渗透率较低,数据资源存在不足的问题。事实上,最好的转移路径可能是首先选择我国平台经济比较发达的C端领域“衣、食、住、行、娱”布局,取得经验以后,再向“制造、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B端领域推广。

首先要关注大模型带来的交互界面变化。过去人们通过某个应用软件与某种数据交互,现在变成了人和大模型交互,更直接、统一。大语言模型处于人机交互的中心位置,复杂的中间过程会隐藏到幕后。需要指出的是:就是因为APP的易用(比如发红包的便利)才使平台经济爆发式增长,而自然语言更加“易用”,将带来平台行业的重新洗牌。虽然现在APP的服务功能确实非常强大,但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消费者给出一个“为我预订从北京到深圳的航班,并为我预订600元左右的酒店房间”的简单指令,大模型就会自动执行任务。可以预见,很多应用程序和平台会被颠覆。

这种颠覆是国内很多平台企业需要积极应对的。一是选择现在企业还拥有分销和数据优势的领域开发行业大模型。也就是说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来训练他们的模型,或者建立特定行业的模型,甚至是针对特定客户的模型。二是积极地将行业大模型融入到产品中。比如微软将生成式人工智能集成到微软的浏览器中。

公共政策的有效作为

在开发“衣、食、住、行、娱”等行业大模型的过程中,仅仅在技术架构上做改变远远不够,还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下面两项可以作为优先项考虑:

第一,建立公共数据池

大模型的训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从业务数据中来,再回到业务流程中去,需要多家平台公司配合。数据之于大模型,首先是原材料,同时,数据的数量、质量、多样性乃至清洗能力,又是影响着大模型性能表现的关键性要素。以个人“出行大模型”为例,需要打通共享单车、网约车、公共交通、12306、OTA、地图等平台的数据,建立市场化机制的公共数据池,这是此类行业大模型成败的关键。

第二,塑造大模型衔接的统一市场

从应用出发,比较高效的方式是将基础大模型的通识性能力与行业的特定数据相结合,以微调或嵌入等方式得到自身领域的专属模型。基本逻辑就是通用大模型为行业大模型提供调用服务,行业大模型为企业或个人服务。因此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的衔接以及对先期用户的政策性补贴,是大模型能否快速落地的关键。

总之,对于我国来说,支持平台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型,可以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开发行业大模型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相关部门的协调,在不同省市之间,在“衣、食、住、行、娱、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避开集中竞争,发挥优势找到适合各自的赛道。我国的平台企业定能助力经济发展接力赛,促进经济高速、优质发展。

10、国家物流枢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8-06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确定并正式发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30个国家物流枢纽入选。

据介绍,此次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30个枢纽具有三方面显著特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服务网络覆盖范围较广,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现。

相关枢纽为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产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条件,有力支撑“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和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和枢纽经济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圳、青岛、福州三地入选项目,展现其推动现代物流集约化、集群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与您共享。

深圳

四类国家物流枢纽全部获批 助力深圳建设全球物流枢纽中心

2019年以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统筹协调国家物流枢纽申报及建设工作,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成功获批建设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2023年7月28日,深圳又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至此,深圳4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已全部获批,占广东省已获批国家物流枢纽(9个)的近半数。

此次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入选,意味着深圳成为全国率先兼有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和生产服务型四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承载城市,助力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

深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是全国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之一,主要依托平湖物流园区、平湖南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涵盖电子产品供应链、农产品配送、工业原材料配送、跨境电商等专业物流产业集群,目标是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公铁多式联运中心。

目前,枢纽范围内平湖南铁路货场一期工程已完工,平湖南综合物流枢纽已取得地面层及上盖项目土地使用权,并进入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研究阶段。“湾区号”中欧班列稳定开行,2023年上半年累计开行117列,同比增长95%,线路已覆盖德国、波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提供国际物流通道。

深圳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分为主体功能区和功能拓展区,其中主体功能区由盐田港港口中、西作业区、盐田综合保税区组成,功能拓展区由东作业区、高端航运综合服务区、多式联运示范区构成,旨在充分发挥盐田港在连接腹地与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中的门户枢纽地位,巩固提升深圳港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地位。

目前,该枢纽已建成盐田港冷链服务仓、盐田智能供应链物流园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盐田港东作业区一期、平盐铁路改造等工程建设;港区集疏运体系持续完善,累计开通5条组合港航线,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和广东省7大关区组合港航线两个“全覆盖”,累计挂牌运营12个内陆港,主要覆盖广东、湖南、江西等省份,打造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港口物流枢纽。

深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国际物流功能区、综合物流功能区、国内物流功能区、城市物流功能区和综合保税区等五大核心功能区。该枢纽通过推动航空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临空产业生态圈。目前,该枢纽正加紧推进机场东货运区国际转运一号货站、南货运区货代一号库等项目建设;深圳机场全货机航点达57个,通达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织密货运航线网络,畅通国际航空物流通道,实现枢纽运输能级跨越式提升。

深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由西北片区(宝安区)和东南片区(龙岗区)组成,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核心走廊,形成“一廊两翼”的空间格局,构建物流特色鲜明,功能协同互补的联合枢纽。该枢纽采用“政府统一规划、企业联合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开发建设,两个区域根据各自的功能特点,相互协作、相辅相成,推进生产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双支柱”产业融合联动。

未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将持续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枢纽协同作用,为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产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条件,有力支撑“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和枢纽经济发展,为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中心贡献力量,助力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青岛

晋位“四型”国家物流枢纽 为城市发展开辟新赛道

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青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获批。至此,青岛已经获批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和空港型三个、“四型”国家物流枢纽,补齐了国家赋予青岛的“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的最后一块拼图,成为全国获批类型最全的综合物流枢纽城市之一。

此次获批的青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毗邻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总面积7.5平方公里,覆盖全省唯一空港型综保区,设置航空多式联运区、跨境电商物流区、航空保税物流区、航空冷链物流区、中邮航空上合基地、发展预留区6个功能区。

青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定位为“一带一路”、上合示范区航空门户枢纽,东北亚国际航空物流组织中心,多枢纽叠加的国家枢纽经济引领区;承载着航空干线运输、城际城市配送、多式联运转运、国际物流等基本功能和供应链集成、应急保障、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服务等延伸功能。

在国家物流枢纽的序列中,青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是面向上合的唯一航空枢纽,也是我国面向日韩的航空门户枢纽,未来将通过“上合+日韩”航空门户枢纽双品牌建设,形成沟通上合组织国家和RCEP国家的航空支撑。

青岛此前入列“国家队”的两个国家物流枢纽也均位于开放高地。

青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上合示范区所在地青岛胶州市,由上合商贸物流区和胶州湾国际物流两个片区组成,总占地面积8.75平方公里,集聚海铁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商贸流通集成、供应链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是服务上合示范区建设的核心物流基础设施和先导平台。落地在枢纽范围内的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已经开行31条国际国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4个城市。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近3000列,青岛也凭借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成为中欧班列的重要起点城市之一。

青岛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选址于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新区内的制造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和董家口循环经济示范区为重点区域,呈现“一体两翼”空间格局。枢纽主打青岛陆海开放联动、港产城一体发展、二三产业融合的特色优势,依托港口优势,着力拓展和完善物流集成、区域分拨、多式联运、国际物流、融合创新等服务功能。

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的一系列定位、任务,创新枢纽经济发展,青岛将在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中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的赛道,打开更大空间。

福州

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物流枢纽

日前,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这是福州市继2021年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上榜国家物流枢纽之后,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超越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依托江阴港、松下港、青洲港区位优势,福州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借助‘海丝’航线、中欧班列及多式联运体系,打造‘海丝’重要节点、‘一带一路’供应链物流枢纽,实现‘海丝’与‘陆丝’的无缝衔接,构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福州物流与供应链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3年5月,福建交通运输集团与新加坡PSA国际港务集团共同推进福州港集装箱码头板块的一体化整合,成立福港集箱,形成江阴港区1—7号泊位和14号泊位连片开发、统一运营的发展格局。

整合以来,福州港集装箱业务不断取得新突破。福港集箱已开辟远近洋、内外贸集装箱航线60多条,覆盖全球主要港口,通达国内各大港口。其中,有13条航线入选“丝路海运”。截至目前,福港集箱累计处理集装箱吞吐量超2300万标箱。

5年来,福州港江阴港区呈现了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年均增速两位数的增长态势,增速位列沿海集装箱专业化港区前茅。福州港不仅成为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和福建省“两集两散”的重要枢纽港,还构建了一条服务福建周边地区和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的重要出海通道。

福州港港口扩围升级步伐坚实。近日,台风“杜苏芮”刚走,福州港江阴港区6号和7号泊位扩能工程就迅速恢复施工,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总投资约19.6亿元的江阴港区6号和7号泊位项目,将原来2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提升至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可满足1艘20万吨级和1艘1万吨级集装箱船同时靠泊,年设计通过能力将由原来的80万标箱提升至96万标箱。扩能工程一期建设将于今年完成。

“项目建成后,将与先期投产经营的江阴港区1号至5号泊位形成规模效应,成为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单体连片经营集装箱港区。”福建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阮寅锴说,这个项目是福州港首个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项目,标志着福州港正式进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助力福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铁路物流园是重要一环。今年,通过深耕粮食多式联运供应链平台,拓展“北粮南运”业务,港区海铁联运业务持续增长。

“通过积极开展海铁联运、海公联运,融合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正在打造。”福州物流与供应链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州依托综合交通骨架网,扩展港口、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对外专用通道,以海铁联运、海公联运、公铁联运建设为重点,扩大福州港货源腹地,加快多式联运“无缝衔接”,探索开展多式联运提单试点工作,构建集约高效物流服务体系。其中,海铁联运重点推进“丝路海运”工程建设,逐步形成“海丝”沿线国家及内陆省区的主要运输通道。

11、从数字化转型看冷链物流突围之路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8-04

近年来,冷链数字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的冷链物流行业进入了向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大浪潮,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系列新兴技术在各个细分产业和行业逐渐下沉,冷链物流管理也在数字化的技术下具备了温度实时监控、精准数据采集分析、优化路径的高效运营技术能力。

正视缺口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从数字化到数智化,是企业智能化发展的三部曲。我国的大多数冷链企业处在数字化或者向数字化转型的阶段。

信息化与数字化阶段实现的是对事实的记录,记录过往的每个节点和单据信息,再将数据从线下搬到线上。在该阶段,对冷链产品的温度维稳、冷库的利用率提升、冷藏车的配送效率、冷链运输安全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冷链产业要从数字化走到智能化阶段既要求企业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技术,对冷链物流流通中的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还要打通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冷链物流各环节的降本增效。

一直以来,区域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困扰着整个冷链行业。在运输上,车辆从山东到上海,运价处于高位,但从上海到山东,由于运价处于低位,调车十分困难。车辆与货物的信息匹配,考验的不是某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协调能力。虽然也逐渐开始出现一些地域性的车货信息匹配平台,但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利用。

资源不平衡的不只有冷链运输。从田间地头的冷库到产地的销库,体量已经逐渐充盈,保鲜技术的升级,让产品的货架期越来越长。但信息不打通,就无法合理做到各个环节数据公开透明,上到种植养殖,下到销地订单,固步自封。如果产地了解销地的需求,销地清楚产地的产量,供需关系就可以得到平衡,稳定物价,减少食材的损耗。

在技术上,国家政策一向持支持态度,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进一步推动冷链设施数字化的改造,推动冷链物流全流程、全要素数字化的进程,构建全国性、多层级的数字冷链网络。同时,完善专业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发挥数字化方式强化信息采集、交互服务作用,为冷链干线运输、分拨配送、仓储服务、冷藏加工等业务一体化运作提供平台组织支撑。

此外,更需要企业开放共享与协同。笔者认为,技术的问题不难解决,意识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腰部以上的企业承担的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使命,有引领行业走向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些企业到达了更高的高度,才能让腰部以下的企业看到正确的方向。只有他们意识到信息开放,共享的重要性,才能带领行业突破信息不对等、信息孤岛的壁垒,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

开放共享

上海绝配柔性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清信表示,从过往的经验看,库存过多是核心问题。冷库的建设成本是普通仓库的三倍,工作人员的薪资也比普通仓库工作人员高出30%左右。以前大家都在谈去中心化,核心逻辑是相通的,从消费者往回解构,解构生产计划、解构种植计划,要求冷链链条要有柔性和敏捷性。

“柔性”是冷链供应链十分重要的关键词。对于冷链运输来说,柔性可能更多的意味着能够满足客户的体量和批次,从原来的一周一班、两班,变成现在的日配,这就体现了所谓的“柔性”。目前C端市场,无论是一单货物还是一批货物,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送达,反推B端市场,小批量多频次的需求相同,但行业没有那么开放,尤其是在基础建设还没有完全建好的情况下,想要每天从上海发到云南很好满足,但未必能够每天都能从西藏发到上海,只有基建完善,形成生态系统,才能满足柔性化的前提,否则即使做到了柔性,这部分的高成本也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如果消费者不买单,企业就很难发展下去。

协同推进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正在积极完善主干网络,这就为冷链企业降低库存提供了可能性。冷库占据了冷链企业很大一部分的成本,当基础设施完善起来,依靠主网络的配送能力与配送频率就会得到提升,以此代替部分库存的占用,并改变冷链用户多分层多库存的模式,库存降低了,损耗就变少了,成本也就节省了下来。

目前也有很多企业已经配备了全国的网络,但覆盖的深度、网点的密集程度、配送的能力都各不相同。而当国家主干网络建立起来,就会重构整个行业,在各个企业的协同之下,打造一张真正的全国性质的网络,真正降低全行业的成本。

在“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中,“四横”是指北部、鲁陕藏、长江、南部四大通道,“四纵”指西部、二广、京鄂闽、东部沿海四大通道。通过“四横四纵”串接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形成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除了主干网络的建立,中国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曾介绍称,针对解决中国农产品生产、消费相对分散与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创新性地提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包括在产地,建设一批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广“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物流园区)”等新模式,提高产地冷链设施利用效率和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在城市,建设一批销地冷链集配中心,集成整合流通加工、区域分拨、城市配送等功能,优化城市冷链设施布局。

通过各方协同推进,我国将有效推动冷链物流形成网络规模经济效应,拓展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促进冷链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撑城乡居民消费升级。

因此,在笔者看来,企业应该跟随市场和行业的变化顺势而为,然后砥砺前行。在主干网络和区域核心的基础上,提升配送频次,远离核心区域的地方也能增加配送频次。

基建完善带动的不只是信息的透明与供应链的柔性化,也能更灵活地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物流的基础就是基建。商流推动物流发展,物流促进商业革新,二者相辅相成,携手共同发展。

12、物流业数智转型风潮再起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8-02

近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论坛在合肥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数智引领 强链互联 协同赋能”为主题,汇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国家物流发展新要求展开交流,加快“智慧”+“绿色”深度融合,构筑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

推进物流创新发展

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2023年以来,我国物流业经历“快速回升—企稳回调”两个阶段,累计增速保持在稳步恢复态势,但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依旧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宇航介绍,目前我国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经济复苏的修复阶段,全面贯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各方面数据反馈来看,上半年实现恢复性增长,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从社会物流总额结构看,工业品物流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对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因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物流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我国现代物流产业正处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性、阶段性突出问题的叠加冲突期,需要走出一条科技赋能、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之路。推进现代物流的创新发展,物流装备务必发挥好基础支撑作用,着力向智能化、绿色化、节油、舒适等方面协同转型升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围绕“十四五”物流创新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主题,从加快物流枢纽资源整合建设、构建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延伸物流服务价值链条、强化现代物流对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提升现代物流安全应急能力几大方面聚焦现代物流发展重点方向。

物流的创新和其他一些产业不同,物流创新根本的特征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聚焦发展理念创新、加强数字赋能、推进物流装备转型升级等六大层面推进现代物流创新发展。

物流装备悉数亮相

为全面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发挥优秀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论坛上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成果案例”,不少高精尖物流装备悉数亮相,推动装备制造业与物流行业迈上新台阶。

其中,福佑卡车的“公路货运数字化降本增效实践”项目成功入选。基于强大的研发团队和持续性技术投入,福佑卡车打造业内独有的“福佑大脑”智能中台,运用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智能分单、智能定价和智能服务三大场景,以此实现降低货运成本、提升运输效率、优化服务体验。

作为国内最大全链路数字化货运履约平台,福佑卡车深度介入从询价、发货到交付、结算的货运交易全流程,将整个交易链条数字化、标准化重构,用数据和技术打造深度履约能力,提供端到端一站式解决方案,驱动整车货运提质增效。

“认准这只‘猫’,哪儿都能跑。”蓝猫M1是江淮1van旗下的6方新能源封闭式物流车,以高颜值、真容积、长续航高效满足快递物流、同城配送等城配物流的用车需求。

通过前瞻布局“燃油+纯电+混动”三驾马车,江淮轻卡以技术进步驱动产品创新,以高效价值驱动物流发展,积极推动现代物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在论坛活动现场,江淮轻卡带来帅铃ES6(纯电)、蓝猫M1为代表的江淮轻卡最新一代新能源产品。此外,紧握行业发展新趋势,筑牢传统燃油动力“压舱石”的绝对领先优势,全力构建混动纯电换电“新势能”,江淮轻卡不但超预期满足现阶段物流行业高价值的用车需求,也在不断推动现代物流迈向创新发展新阶段。

据介绍,“物产云”是广西物流业首个“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技术底座”平台,聚焦业务管理运行中存在的效率短板与风险痛点,以流程解耦、功能解耦的方式最大化归纳不同业务板块间的共性功能,并通过中心串联编排来完成业务主流程的搭建,同时丰富业务交互关系、助力不同板块的资源业务协作。

合肥发力枢纽建设

7月2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标志着合肥市“三核一极主枢纽”物流总体布局基本成型,深度服务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

“在历史上,合肥就是重要的物流中心。”合肥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也是连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的天然纽带之一,对南北物资交流和东引西进具有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时至今日,合肥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愈发明显。截至目前,合肥的铁路和高铁的总里程居长三角首位,中欧班列已经通达18个国家,112个国家站点城市,合肥港建成为江淮联运中心,在国家物流运行网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现代物流的产业发展在合肥的整个经济规模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

打造合肥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重点加快补足航空物流短板……《合肥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相继印发,合肥以“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三大国家物流枢纽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布局建设为引领,进一步确立合肥对接长三角、面向中西部的关键物流枢纽地位。

此外,为贯彻落实合肥市委、市政府关于大物流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构建“水陆空”立体开放大通道,加快打造高能级物流枢纽城市,合肥物流集团于2023年1月注册成立,打造集水陆空及跨境电商和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物流运营投资集团、现代物流综合服务方案集成运营商、供应链组织者。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明表示,对合肥这样一个处于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纽带的位置,以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城市来说,创新尤为重要。下一步,合肥将充分发挥合肥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作用,积极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的大通道,主动融入国家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的运行系统,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的发展格局。

13、江苏计划推出“18条措施”促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人民网  时间:2023-08-05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振和扩大消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昨天,从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日该委会同省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助力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鼓励南京等地进一步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分区域分类进行制定。

《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共18条,包括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振和扩大消费、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更大力度推动外贸促稳提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高出入境和居留许可便利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支持、强化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着力稳就业促增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减少涉企收费、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强化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等。

其中,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江苏省拟明确:全省(南京、苏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南京、苏州市区进一步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连续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定位,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

此外,在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方面,我省拟明确: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零售、仓储行业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暂免征收2023年上半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延续到2023年12月31日。自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在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我省拟明确:支持各地因城施策适时调整限制性房地产政策,综合采取购房补贴、房票安置、购房团购等方式,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贷款“认房不认贷”等政策,支持各地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进一步发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在老旧小区改造和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中的作用,继续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

在持续减少涉企收费方面,我省拟明确:2024年12月31日前,对归属地方的广告业文化事业建设费减按50%征收。优化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收费政策,取消矿业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出租交易服务收费,降低建设工程、水利工程、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抵押,部分国有产权交易服务收费标准,对中小微企业进场交易服务收费减按80%收取。

在强化高质量发展法治保障方面,我省拟明确: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对上市公司、龙头企业、民生企业、高精尖企业违法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经过合规整改,依法可行政处罚也可不行政处罚的,可不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检察机关时可提出从宽处理的意见建议。对涉嫌犯罪但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积极认罪悔罪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关键技术人员,可依法不采取羁押性强制措施。

14、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

苏州新闻  时间:2023-08-06

日前召开的苏州市委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挥苏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连接点作用,更好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

俯瞰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一片“车山车海”。随着国产汽车整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凭借江海河交汇区位优势及公、铁、水多式联运优势,太仓港探索开展国产汽车出口贸易,并着手改造汽车滚装码头。2023年上半年,共完成汽车出口17.2万辆,同比增长11.3倍,其中出口新能源汽车9万辆,占比52.3%。

“我们有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海特的汽车框架箱出口。从去年8月18日首航到现在,经历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有了一个量的突破”,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商务经理王利民说。

近年来,太仓港积极开拓近洋外贸、沿海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国际航线覆盖RCEP协议签订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24个主要港口,国内干线覆盖沿海21个主要港口,目前已成为长江沿线航线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覆盖最广的港口。根据最新的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太仓港已上升至第22位。

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负责人方健表示,将进一步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示范港,高质量建设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高站位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贸港,争取尽快建成千万标箱大港。

市委全会提出,要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贸易结构、产品结构。日前,《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保税维修业务实施方案》发布,将进一步助力企业开展产品维修,维系并增强与客户的战略黏度,促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延伸。

“维修业务是我们公司整个业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江苏自贸试验区保税维修政策的出台,对区外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包括售后维修在内的相关产品维修,提升新订单争取能力乃至新产线移入力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伟创力电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物流部总监程红旗说。

苏州因开放而兴。按照市委全会部署,苏州将坚定不移与全球先进资源建立深度联系,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引导和推动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快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等各类平台建设,招引更多“生产+研发”“生产+总部”优质外资项目。同时,全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苏州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屠立峰说,未来苏州要聚焦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和总部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面向全球来抢拼要素资源,同时发挥资本、技术、产业的外溢效应,将自身的产业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服务全国产业链建设的发展优势,为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节点提供强支撑。

15、苏州工业园区“期中考”答卷韧性强活力足

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3-08-04

8月2日,从苏州工业园区传来消息,今年1月至6月,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6.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1%。这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经济运行呈现全面向好态势,韧性强活力足。

始建于1994年的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历经29年发展,成为世界看苏州、看江苏、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今天的园区,是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七连冠。

放眼这片开放创新沃土,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完善。今年以来,园区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上半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160亿元,同比增长3.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规模最大的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均实现正增长,增速分别为10.2%和11.5%。

开放,是苏州工业园区的鲜明底色和基因。伴随园区产业配套升级,越来越多的外企将园区作为新技术、新业态的首发地,外企布局业态也从起初的电子产品装配、机加工,迭代升级至先进制造、研发中心、共享服务中心和各类总部。今年上半年园区实际利用外资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博世新能源、奥林巴斯医疗器械等一批总部型、研发型外资项目相继落地。

一组亮眼数据折射出园区服务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上半年,园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9%;其中,规模最大的三个行业——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4.5%、78.1%和28.6%,排名苏州市前列。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为文化体育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速高达171.1%。

行走在苏州工业园区,这里已是一座繁华的新城。当夜幕降临、霓虹灯亮起,约上好友“探店”“打卡”逐渐成为园区人生活休闲的新方式。一家家特色店招下排起条条“长龙”,形成了园区独特的“首店经济”风景线。今年上半年,园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6亿元,同比增长8.6%。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均实现大幅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2.3%、51.5%和28%。

不久前,江苏省下发《关于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意见》,明确园区要紧盯世界一流目标定位,坚持以产业创新为引领、科技创新为动力、开放创新为支撑,坚决扛起试验示范的责任担当,努力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