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34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821)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8-21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34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8月21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103 

 

1、国家发改委:支持苏州、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国家发改委8月16日发布《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将依托毗邻区、产业链、创新圈、交通网,支持苏州、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共同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开放枢纽。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264251

2、海关总署:推出23条综合保税区改革举措

8月16日在海关总署例行记者通报会上,为进一步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海关总署日前围绕政策供给、功能拓展、手续简化、流程优化、制度健全5个方面推出23条改革举措。

具体来看,上述改革举措主要包括调整优化检验检疫作业模式、简化生产用设备解除监管手续、实施卡口分类分级管理、优化境外退运货物监管、支持保税维修提质升级以及调整重点商品管理措施等。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8/17/614251.shtml

3、人民日报:多地海关推动企业尽享RCEP政策红利

前7月,各地海关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开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宣讲,帮助企业了解规则、提前布局,推进原产地“智能审核+自助打印”,优化RCEP海关政策服务,指导企业应享尽享RCEP各项政策红利,助企开拓海外市场。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575904614986534708&item_id=1575904614986534708

4、人民日报:持续推动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以及农产品上行

农村流通贯通城乡、连接生产和消费,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日,商务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邮政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印发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711420928876404&wfr=spider&for=pc

5、经济参考报:引领贸易创新 开放高地综保区改革升级

作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之一,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又迎来了综合改革方案。8月16日,在海关总署发布会上,记者获悉,海关总署日前印发了《推动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出23条改革举措,为我国更高水平开放进行制度创新探索。

“我国的特殊区域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历经30余年的发展,以综保区为代表的特殊区域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逐渐发展成为引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发布会上,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定区域发展司司长陈振冲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各类特殊区域171个,其中综保区161个,分布在全国的31个省区市。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4383566957137784479&item_id=14383566957137784479

6、经济参考报:聚焦痛点难点断点 推进综合运输服务发展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都离不开综合运输服务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当前推进综合运输服务发展,必须紧扣“交通强国”的目标,秉持“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初心,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心、更满意。

http://www.cinic.org.cn/hy/wl/1463215.html

7、经济日报:即时物流拼速度更要重发展

近年来,我国即时物流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量达331亿件,日均处理近9000万件,达到全国快递单量的30%左右;预计到2026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每年的订单规模将接近千亿量级,发展前景广阔。

即时物流之所以受到社会欢迎,首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特质顺应了消费升级潮流。即时物流实现了从“送外卖”到“送万物”的转变,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餐饮外卖,同城取送、代买物品、帮办事务等已成为其主要服务形式。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个性化需求增多,为即时物流茁壮成长提供了丰厚“土壤”。当下,消费者对省时省力的物流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有能力也有意愿获得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即时物流服务。工作生活中,消费者常常遇到“急”“忙”“忘”等场景,而即时物流的高效性、地域性、复合性等特征,能够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完成所需。比如,使用“闪送”取回忘带的物品,叫个“同城”为朋友送份礼物,下单“跑腿”帮忙排队取号等。

http://www.cinic.org.cn/hy/wl/1463589.html

8、经济日报:稳定民营企业外贸主力军地位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民营企业逆势而上,扩大进出口,对稳定外贸增长和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2.46万亿元,增长6.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民营企业外贸持续做大做强,规模不断扩大,展现出强大韧性。这表明,民营企业在外贸领域正发挥着逆周期调节的关键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外贸发展稳中有增,已连续4年成为我国外贸发展主力军。在出口方面,今年前7个月民营企业出口额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高于进口。这主要得益于民营企业在调整市场布局、开拓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力度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挖掘出口增长点。从占比来看,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到52.9%,较去年同期上升3.1个百分点,尤其是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3%,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4518374716378220175&item_id=4518374716378220175

9、经济日报:长三角示范区园区经济发展提速

近日,全国首个跨省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成立。占地面积19.54平方公里的示范区高新区,坐落于沪苏浙两省一市交汇的黄金腹地,西临太湖、东接上海,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临沪”经济圈中最具地理优势的区域。

成立近4年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如今,示范区高新区建设更是示范区在“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方向上的又一次开拓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最大特点就是跨省域,它承载着示范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任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部长朱正伟表示,近年来,示范区自主创新成果涌现,高新区成为落地推广的载体,让自主创新成果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得到复制推广。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0096383570477887654&item_id=10096383570477887654

10、中国水运报:物流数智化赋能产业提质增效

近日,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23年6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超600亿件,平均每月的快递业务量超百亿件。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6%,预计2023年交易规模将达16.8万亿元。商务部5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规模占外贸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5%左右。其中,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建设独立站超20万个。中国物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凭借其数智化能力闯入国际,成为国际赛场上的强力抓手。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61418

11、国际商报:优链降本,海外仓拓展外贸新动能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亿元,增长19.9%,进口2760亿元,增长5.7%,保持向好发展势头,有效助力中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另据统计,中国现存跨境电商相关企业6.7万余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8380余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

当前,随着跨境电商模式不断升级,供应链优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凭借物流成本更低、配送时效更快等优势,海外仓成为当前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454132883287112&wfr=spider&for=pc

12、北京青年报:京东4款物流智能机器人亮相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

8月16日至22日,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今年京东物流展台重点展示了四款机器人,分别是天狼穿梭车、地狼机器人、智能快递车和室内配送机器人。这些均是近年来京东物流打造的明星产品,吸引了众多参会观众驻足围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546964385531623&wfr=spider&for=pc

13、内蒙古日报:中蒙口岸甘其毛都7个月完成过货量近2000万吨

从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获悉,今年前7个月,作为中蒙两国间过货量最大公路口岸的甘其毛都口岸累计完成过货量1979.8万吨,同比上涨172.61%,继续领跑中蒙之间的各个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北面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毗邻,既是我国一类陆路口岸、重要能源进口通道,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通关量和贸易额最大的公路口岸。2022年,该口岸通关过货量突破1900万吨,是2021年的2倍多。

http://www.cinic.org.cn/hy/wl/1462310.html

14、【江苏】“不好看的数据”,读懂江苏外贸“向上的韧劲”

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需持续走弱,7月份全国外贸数据“不好看”。作为开放大省,江苏早已深度“链”入全球经济循环,无法独善其身,近日公布的外贸数据也“不好看”——南京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7月,江苏外贸进出口总值2.93万亿元,同比下降6.7%。其中,出口1.89万亿元、下降5.1%,进口1.04万亿元、下降9.5%。

“外贸寒冬已至”“外贸崩了”“外贸行业哀鸿遍野”……这组数据公布后,各种“哀叹”不绝于耳。多重挑战下,江苏外贸现状如何?巨大压力下,外贸企业如何突围?记者走访外贸企业、专家学者,探寻数据背后的江苏外贸的“形”与“势”。

http://news.jstv.com/a/20230820/1692516744932.shtml

15、【苏州】培育“数字工匠”,苏州是认真的!

8月17日,《关于大力提升数字技能 助推苏州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十条举措》正式发布。旨在推动苏州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加快新时代数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培育一批“数字工匠”,为苏州加速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4552090215732215&wfr=spider&for=pc

 

1、国家发改委:支持苏州、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澎湃新闻  时间:2023-08-17

国家发改委8月16日发布《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将依托毗邻区、产业链、创新圈、交通网,支持苏州、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共同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开放枢纽。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括上海虹桥商务区及所在的长宁区、嘉定区、闵行区的其他区域和松江区、金山区,江苏苏州的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浙江嘉兴的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和海宁市,是长三角地区发展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开放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2021年2月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构建“一核两带”格局,“一核”指上海虹桥商务区,“两带”指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

在长三角41个设区市中,苏州的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去年达到23958亿元。嘉兴去年实现生产总值6739亿元,已提出到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9000亿,力争破万亿。

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政策措施》围绕做强虹桥商务区这“一核”,做优做精南北向拓展带,引领带动长三角全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个层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除了直接点题苏州、嘉兴,也辐射合肥、芜湖等地。如支持上海、苏州联动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推进共建中新“国际化走廊”。支持嘉兴综合保税区在符合条件时申请扩区,并开展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嘉兴航空联运中心建设。支持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鼓励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基地设立研发中心。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城市联动发展,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等。

2、海关总署推出23条综合保税区改革举措

新华社  时间:2023-08-17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记者 邹多为)记者16日在海关总署例行记者通报会上获悉,为进一步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海关总署日前围绕政策供给、功能拓展、手续简化、流程优化、制度健全5个方面推出23条改革举措。

具体来看,上述改革举措主要包括调整优化检验检疫作业模式、简化生产用设备解除监管手续、实施卡口分类分级管理、优化境外退运货物监管、支持保税维修提质升级以及调整重点商品管理措施等。

在优化流程监管方面,相关改革举措有优化进出综保区货物核放逻辑,支持多类型货物集拼入出区;优化“一票多车”货物进出区流程,允许特定类型货物整报分送、单车进出区;优化境外退运货物监管,降低现场调查和书面调查比例等。

在功能业态拓展方面,相关改革举措包括推动保税维修目录动态调整,将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低风险产品纳入保税维修产品目录;支持综保区开展航空飞行模拟器、大型医疗设备的保税培训业务,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做大保税培训规模;以及允许免税店货物经综保区从境外进口,便利企业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免税保税衔接发展等。

据不完全统计,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从业人员已超过240万人,每平方公里从业人员数近9000人。海关总署还在此次改革中提出支持在综保区内统一规划,按需设立食堂、充电桩、停车场等必要的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为区内从业人员提供工作便利。

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司长陈振冲在会上表示,下一步,海关总署将按照成熟一项推进一项的原则,组织开展公告拟定、系统调整、宣讲解读等配套实施工作,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又好又快落地见效。

以综合保税区为主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各类特殊区域171个,其中综保区161个,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

3、多地海关推动企业尽享RCEP政策红利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8-16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8月15日电 前7月,各地海关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开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宣讲,帮助企业了解规则、提前布局,推进原产地“智能审核+自助打印”,优化RCEP海关政策服务,指导企业应享尽享RCEP各项政策红利,助企开拓海外市场。

前7月,南京海关共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5.94万份,签证出口货值186.76亿元,均列全国首位,同比分别增长38.64%和10.49%。

广州海关7月累计为企业签发RCEP出口原产地证书10572份,享惠货值3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8%和7.7%;企业向广州海关申报进口RCEP项下货物29.6亿元,享受关税优惠6000万元,即共有约60亿元进出口货物享惠RCEP。

深圳海关持续优化原产地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共建广东深圳RCEP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发布、贸易投资促进、涉外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及一站式解决方案。

4、持续推动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以及农产品上行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8-20

农村流通贯通城乡、连接生产和消费,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日,商务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邮政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印发了《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我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哪些进展?下一步如何发力?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不断完善县域商业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刚说,2021年,商务部等17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两年来,在各部门、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县域商业网络持续完善。2022年,全国建设改造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983个,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3941个。

农村物流配送不断提速。2022年,各地建设各类县级物流和寄递配送中心1500个,乡镇快递和邮件处理站点7600个,95%的行政村实现快递直达。

农产品流通效能明显提升。2022年新增农产品冷库库容1080万吨。

农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销售同比增长87%,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同比增长127.6%。

李刚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县域商业三年行动,持续推动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以及农产品上行,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商品服务等短板弱项,重点在“四个进一步”上下功夫,确保到2025年,建立起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提质良性循环。

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23—2025年,商务部将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各地不断完善县域商业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让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渠道更通畅。整合各部门优势资源,促进村邮站、电商服务站点、农村便利店等网点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进一步优化设施功能。增强乡镇商业的集聚效应和村级商业便民服务能力,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乡镇大集和农村新型便利店,优化市场消费环境,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努力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与城市同样质量的商品,享受同样标准的服务。

进一步加强主体培育。支持各类农村经营主体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加强供应链建设。采用企业联盟、股权投资等方式,培育县域龙头企业。发挥农村商业带头人作用,建立适合县域发展水平的消费品和农资流通网络。挖掘培养农村直播电商人才,增强创业就业带动能力。

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探索发展智慧物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支持县域邮政、供销、电商、快递、商贸流通等各类主体市场化合作,开展共同配送服务。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促进县域消费

《计划》提出,“鼓励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依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休闲露营地,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家乐、自驾游等精品线路,吸引市民下乡消费。继续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吴科锋说,文化和旅游部一直十分重视发挥乡村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作用,通过丰富优质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提升一二三产业附加值,助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县域消费和农民增收。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工作,近年来,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已有6000多个省级、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以及4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有效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打造精品线路,以文旅特色带动县域消费。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创新打造“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品牌,分批推出400多条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线路。

开展“游购乡村”系列活动,整合社会力量共助县域经济。

吴科锋说,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参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也取得很好效果。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江苏省每年举办乡村旅游节,发布“游乡村·促消费”百项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项目和产品;甘肃省深耕交旅融合、跨地区协作,打响“环西部火车游”品牌。

将重点补齐乡镇集贸市场设施短板

《计划》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进一步畅通,农民增收和消费提质实现良性循环,更好满足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工作目标之一。

李刚说,商务部扎实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逐步建立起“骨干批发市场+零售终端+生鲜电商”的多渠道流通格局。2022年,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超过1300家,农贸市场、菜市场4万多家,经由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近10亿吨。

“农产品流通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基础设施仍然不足,产销衔接还不够紧密,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 李刚说,为了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在县域商业三年行动中,将积极推动建立安全、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让农民的好收成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收入。

一是强化节点,抓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产地设施化处理率不足1/7,是影响流通增值的重要因素。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农产品流通、电商和商贸企业向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建设集配中心、仓储设施,增强农产品设施化、商品化处理能力。

二是完善链条,抓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2019年以来,商务部开展了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升级改造了5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2000多个零售终端,打造了300多个跨区域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下一步,将重点补齐乡镇集贸市场设施短板,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增强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三是优化网络,抓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冷链物流对保障食品安全、降低流通损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2021年以来,商务部累计支持各地新增冷链设施超过350万吨。下一步,将重点完善农产品集散地冷链分拨网络和销地冷链配送网络,布局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公共冷库、低温配送中心等冷链设施。

四是促进创新,抓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重点推广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发展网订店送、即时零售等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促进电商与农村产业全链条深入融合。

五是搭建平台,抓农产品产销对接合作。下一步,将继续举办各种专题促销、集中采购等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搭建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合作长效机制。

5、引领贸易创新 开放高地综保区改革升级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8-17

作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之一,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又迎来了综合改革方案。8月16日,在海关总署发布会上,记者获悉,海关总署日前印发了《推动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出23条改革举措,为我国更高水平开放进行制度创新探索。

“我国的特殊区域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历经30余年的发展,以综保区为代表的特殊区域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逐渐发展成为引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发布会上,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定区域发展司司长陈振冲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各类特殊区域171个,其中综保区161个,分布在全国的31个省区市。

综保区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到底承担怎样的角色?陈振冲给出一组数字,2022年,以综保区为主体的特殊区域进出口值8.4万亿元,同比增长7.4%,占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9.9%,以不到十万分之五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值。

记者在各地综保区的采访中也看到,作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枢纽,区内的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推着货车不断往返的拣货员、转动不停的传送带、一个个从流水线上滑过的包裹,正在熟练地打包装车的工作人员……每一天,广东广州南沙综保区内的跨境电商出口仓库都是一片繁忙景象。在首创“跨境电商出口退货监管新模式”的基础上,发挥综保区政策功能优势,南沙海关推出“特殊区域跨境电商出口集拼”模式,推动中国制造商品“卖全球”。据估算,应用“特殊区域跨境电商出口集拼模式”后,南沙综保区内试点企业每年可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约5000万元。

不仅跨境电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企业产生了维修、检测、研发等附加值更高的新业态需求。8月,走进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的碧迪快速诊断产品(苏州)有限公司二级生物实验室,科研人员正为新款生物医药制剂产品的研发而忙碌着。“在南京海关指导和帮助下,我们保税研发业务得以快速见效,不仅通关时效缩短、资金更优惠,创新产品的研发进度也将大幅提前。”公司物料部经理周静说,今年1至7月,公司进口保税研发料件总额同比增长294%。

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进一步增强了综保区的集聚效应。如今,综保区等特殊区域正在承接越来越多的国际产业分工,吸引了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拉动力强的制造业巨头入驻。同时带动国内投资、辐射周边经济,促进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发挥区内区外联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效应。

“比如,重庆西永综保区7.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了惠普、华硕等多家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带动10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全球每生产4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出自西永综保区。”陈振冲说。

这些制度创新成果也正在从综保区走向全国。据介绍,特殊区域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已先后探索推出“四自一简”“先进区、后报关”“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等多项监管创新制度,并在全国复制推广,发挥了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

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对综保区等开放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综保区接下来的改革重点。陈振冲介绍,为将综保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海关经过深入调查摸底,反复研究论证,围绕政策供给、功能拓展、手续简化、流程优化、制度健全5个方面,研究提出一揽子改革举措。其中,海关职责内的23条改革举措即上述《方案》已经正式印发,另有涉及外部委的10余条改革举措正在积极会商,在达成一致后另行出台。

其中,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综保区正在由原来的“两头在外”为主,转变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并重的经济功能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此,《方案》提出了调整优化综保区检验检疫作业模式和作业流程,推动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简化区内设备解除监管出区手续,实施卡口分类分级管理,增强企业获得感;对进出综保区的货物实施差异化风险防控模式,实现顺势监管、高效监管等改革举措。

另外,面对建设贸易强国、推进贸易创新发展等新需求,《方案》提出推动动态调整保税维修产品目录,解决维修目录范围较窄、调整机制响应不及时的问题;支持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支持建设研发创新、服务贸易等特色型综保区的改革方向。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竺彩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引领贸易创新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她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国综保区的主要功能正在从传统的保税加工制造向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领域转型,体现了综保区正在引领我国对外贸易主要模式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转型升级。

展望未来,竺彩华认为,《方案》的出台和系列改革举措的陆续落地,有利于各地充分利用综保区的政策功能和业态,不断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加强科技赋能,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符合本地特色和优势的外向型产业和经济业态,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贡献。

6、聚焦痛点难点断点 推进综合运输服务发展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8-19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都离不开综合运输服务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当前推进综合运输服务发展,必须紧扣“交通强国”的目标,秉持“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的初心,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心、更满意。

我国综合运输服务发展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门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在打造“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上取得重大成就。

从实践来看,综合运输服务主要呈现出“一超、两强”的特征:“一超”,即建成了超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服务支撑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运转。“两强”,一是旅客出行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二是货运物流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建设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展示了“一个流动的中国”的勃勃生机。

同时,在综合运输服务发展中还存在“设施不衔接、数据不互联、制度不统一”和“联程客票不愿用、联运单证不好用、集装箱不共用”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综合运输服务发展,要针对上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各方面工作,以旅客联程运输“一票制”为方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出行服务需求;以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为方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货运物流需求;以集装箱运输“一箱制”为方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时效、门到门、一体化的集装箱运输需求。

推进旅客联程运输“一票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民出行实现了由“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安全、走得满意”的历史性跨越。在当前道路客货运输产能过剩、公众出行理念更新迭代、运输服务产品日益丰富的新形势下,“走得好”更趋向于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出行需求。从实践来看,“走得好”还面临一些痛点:

其一,综合客运枢纽建得很漂亮,但功能不完善。一些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免安检换乘设施还不健全,旅客在一个枢纽单体内下飞机换乘高铁、下高铁换乘地铁,但却要重复安检。

其二,各运输方式都有信息化系统,但数据不联通。目前各种运输方式信息化系统受安全保护、商业利益等多重因素影响,始发终到时刻、晚点信息等关键数据尚未实现开放共享,导致联程运输第三方服务商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及时获取数据,也导致旅客无法实时查询联程航班、车次等运行信息。

其三,旅客都想联程出行,但不愿意买联程运输票。主要原因是非正常情况下联运服务保障机制不到位,特别是由于联运前段行程延误、取消和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联运后段行程无法正常进行时,旅客无法“一站式”完成联程客票退改签,必须分段进行操作,从而产生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影响了旅客体验。

推进旅客联程运输“一票制”发展,必须坚持“一次购票、一次支付、一证(码)通行”的总方向,按照“设施互通、数据联通、票务打通”的路线图,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综合客运枢纽设施功能。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具备条件的应将空铁(轨)联运免安检换乘通道纳入工程设计。既有综合客运枢纽,具备条件的应加快实现民航到达旅客换乘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安检流程优化,扩大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间安检流程优化覆盖范围;不具备条件的应创造条件推动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间安检流程优化。

二是共享联程出行数据。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领域加快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托现有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接口服务等方式,实现各运输方式间数据共享。鼓励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运输企业,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和手段,通过股权合作、数据交易、资源置换等方式,将联程出行数据向第三方企业有条件开放。

三是建立联程客票退改签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非正常情况下承运人责任划分机制,鼓励支持在联运承运人之间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因联运前段行程承运人责任导致联运后段行程无法正常进行,联运后段行程承运人应协同支持免费退改签、中途地疏运等服务,或与旅客协商解决食宿、赔付等事宜,切实解决旅客联程运输票“好买不好退”的问题。

推进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货运物流“多小散弱”状况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但从打造现代物流系统来看,代表货运物流发展方向的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为“四难一少”:

一是多式联运信息共享难。当前,铁路、港口、船公司等多式联运各方出于各种考量,都希望对方开放数据,但自身共享数据意愿不强,导致货代、铁代、港口等办理一单多式联运业务,都要重复登录系统、重复填报数据,严重影响生产运行效率。

二是多式联运单证推广难。从实践效果看,以标准化多式联运运单替代现有各运输方式单证难度较大。一方面,各运输方式单证背后都有庞大的业务系统支撑,改变运输单证就要改革业务流程,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铁路、港口、船公司等企业都渴望在多式联运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创建一份被多方认可的多式联运运单,需要打破体制机制阻碍和生产运营边界。

三是单证物权化落实难。我国多式联运单证主要适用《海商法》和《民法典》,但这些法律均未对多式联运运单给予明确法律定位。部分地方依托合同方式约定的多式联运运单物权凭证功能,仍需大量商业实践和法律规则支撑。推进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化、落实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凭证功能,还缺少法律法规保障。

四是服务规则衔接互认难。目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均形成各自相对完备的运输服务规则,不同运输方式在货类品名、危险品划分、包装与装载要求等方面规定各不相同,导致货物无法联运。

五是多式联运经营人少。当前,我国多式联运市场多由铁路、公路、水运等单一方式的承运企业,采取多次委托、分段运输的方式完成,国内具备跨运输方式货运组织能力并承担全程责任的多式联运经营人严重不足。

推进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必须坚持依托一份多式联运单证,实现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的一体化运输服务的发展定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多式联运信息要联起来。鼓励铁路、港口、船公司等企业运用股权合作、数据交易、资源置换等市场化机制,有条件开放多式联运数据。支持铁路、港口、船公司、陆港等具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骨干企业向多式联运信息集成服务商发展,整合集成不同运输方式信息数据,通过登陆一个业务系统、填报一次运单数据,完成一单多式联运业务办理,进一步压缩冗余业务环节、减少过程单据重复填报。

二是标准化单证要用起来。推广应用标准化单证,在实践中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国内公铁联运率先使用标准化运单,提高铁路企业、公路企业对标准化运单的认可度,逐步推进单证系统与业务流程创新。第二步,引导铁路企业、水路企业在内贸铁水联运中探索应用标准化运单,做好与空运、海运运单的衔接,实现陆海空多式联运运单的统一。第三步,推动基于标准化运单的铁路、水路企业等单证系统和业务流程改造,实现“一单到底”。

三是单证物权凭证功能要实起来。从实践来看,赋予单证物权凭证功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关键要素:第一,支持铁路企业、货运代理企业、银行保险机构与外贸企业等经营主体,通过订立合同等方式,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第二,通过进场单、提货码等方式,增强全程控货能力,保障单证物权凭证功能实现。第三,鼓励银行将风险可控的铁路运输单证作为结算和融资可接受的单证,为外贸企业提供国际结算、信用证开立、进出口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四是联运服务规则要统起来。推动建立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规则协调和互认机制,研究制定不同运输方式货类品名、危险货物划分等衔接互认目录清单,建立完善操作规范、支付结算、赔偿责任、赔偿限额等规则体系,促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模式规范实施。

五是多式联运经营人要多起来。鼓励铁路、大型公路运输、水路、航空企业等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提高跨运输方式货运组织能力并承担全程责任。鼓励各类货运、货代、金融机构等企业建立多式联运企业联盟,加强联盟企业间信息互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

推进集装箱运输“一箱制”

近年来,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2022年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16%。但代表集装箱运输发展方向的“一箱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是集装箱提还箱点布局不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海运箱上路难。由于内陆地区海运箱提还箱点少,进口货物的海运箱还箱很不方便,只能在港口换为铁路箱上路。另一方面是铁路箱下水难。铁路系统未大规模布局海外提还箱体系,也未与船公司进行全面合作,出口货物的铁路箱出去了回不来、运回来又不划算,所以大部分铁路箱到港口后仍需换成国际标准集装箱再上船运输。

二是集装箱服务规则不衔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装箱装载偏载要求不衔接;二是运价计费规则不衔接。集装箱海运段运输按箱计费,而铁路段运输按吨计费;三是危险货物品名分类不衔接。水运比铁路集装箱可承运的危险货物品类多,一些危险货物在水运可以使用集装箱,但到铁路就只能掏箱运输。

推进集装箱运输“一箱制”,必须坚持“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服务模式,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中途不换箱”合作机制。推动铁路场站设立海运箱还箱点,提供内陆箱管服务,促进海运箱上线运输。统一内贸集装箱箱管服务规则,加快铁路境外还箱点和回程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符合国际标准的铁路箱下水运输。二是优化“全程不开箱”流程管理。规范集装箱货物积载、装卸转运、交接检查等作业流程,减少集装箱运输重复开箱、掏箱。三是提升“一箱到底”服务能力。健全集装箱综合枢纽港站布局,完善提箱、还箱、验箱、洗箱、修箱等服务规则,为客户提供“一箱到底”用箱服务。

7、即时物流拼速度更要重发展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8-20

日前,顺丰同城扭亏为盈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悉,2018年至2021年,顺丰同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营收破百亿元大关,毛利同比增长超3倍,2023年上半年利润率持续改善,这意味着顺丰同城成为即时物流领域第一家实现盈利的企业。

近年来,我国即时物流行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量达331亿件,日均处理近9000万件,达到全国快递单量的30%左右;预计到2026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每年的订单规模将接近千亿量级,发展前景广阔。

即时物流之所以受到社会欢迎,首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特质顺应了消费升级潮流。即时物流实现了从“送外卖”到“送万物”的转变,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餐饮外卖,同城取送、代买物品、帮办事务等已成为其主要服务形式。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个性化需求增多,为即时物流茁壮成长提供了丰厚“土壤”。当下,消费者对省时省力的物流服务需求不断提升,有能力也有意愿获得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即时物流服务。工作生活中,消费者常常遇到“急”“忙”“忘”等场景,而即时物流的高效性、地域性、复合性等特征,能够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完成所需。比如,使用“闪送”取回忘带的物品,叫个“同城”为朋友送份礼物,下单“跑腿”帮忙排队取号等。

市场运力充足,也与即时物流发展壮大有很大关联。比如,即时物流采取“收”和“派”的直取直送模式,相较于“收、转、运、派”的传统物流方式,有效节约了消费者时间。又如,有的企业通过布局前置仓缩短配送半径,使得全城送达时长平均仅1小时;还有的企业推出“专人直送”、汽车配送、无人机投放等模式,实现更加高效的履约交付。

但也要看到,即时物流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亟需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目前,在行业监管方面,不少部门都涉及了相应职责,但不聚焦于即时物流行业。应建立健全行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政策供给,出台专门的即时物流发展规划,统一制定行业标准,引导行业规范、可持续发展。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即时物流的核心在于速度,而支撑速度的关键在于技术。要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即时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运用无人机、无人驾驶货车、自动分拣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全面推进即时物流数字化管理,培育基于“数据+算力+算法”的核心能力,开展数据“上云”行动,提高即时物流大数据在风险识别、网络优化、市场预测、客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即时物流运营效能。

三是加强监管工作。为追求更好的客户体验,即时物流有时过于强调快,衍生出一些安全问题。拼速度,更要重发展。对此,应开展常态化专项整治行动,对交通违法行为加强管控、严肃惩戒。积极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手段,以有力有效的监管促进即时物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8、稳定民营企业外贸主力军地位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8-16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民营企业逆势而上,扩大进出口,对稳定外贸增长和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2.46万亿元,增长6.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民营企业外贸持续做大做强,规模不断扩大,展现出强大韧性。这表明,民营企业在外贸领域正发挥着逆周期调节的关键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外贸发展稳中有增,已连续4年成为我国外贸发展主力军。在出口方面,今年前7个月民营企业出口额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高于进口。这主要得益于民营企业在调整市场布局、开拓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力度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挖掘出口增长点。从占比来看,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达到52.9%,较去年同期上升3.1个百分点,尤其是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3%,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

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在外部环境风险增多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加快开拓新兴市场,规避单一市场依赖风险,增强了企业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少企业还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数字化建设,打造生产清洁化、设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现代化制造模式,降低了运行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还有一些企业通过规范治理来控制经营风险。

不过也要看到,我国民营企业在促进外贸提质增效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产业结构看,民营企业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高新技术企业占民营企业的比重还需要提升。从市场结构看,还需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继续优化市场布局,降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从企业抗风险能力看,民营企业主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不少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仍然需要增强。对此,需要多措并举,持续营造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优质环境,稳住其作为外贸主力军地位。

一方面,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为民营企业创造各种机遇。应依托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国家级外贸合作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增强企业线上展示的效果,壮大规模,提升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动力和活力。支持企业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加快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开展跨境电商B2C、B2B业务,拓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范围。

另一方面,要从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着手,破除信息壁垒。完善适应民营企业发展所需的多元融资模式,实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帮助企业纾困增信。完善政府投融资政策,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民营企业。优化涉企增值税政策,打击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让企业安心发展经营。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减费让利力度。依法保护企业产权,严惩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打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开放创新的外贸环境。要通过持续改革和不断攻坚克难,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外贸在提质增效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行得更稳。

9、长三角示范区园区经济发展提速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8-18

近日,全国首个跨省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成立。占地面积19.54平方公里的示范区高新区,坐落于沪苏浙两省一市交汇的黄金腹地,西临太湖、东接上海,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临沪”经济圈中最具地理优势的区域。

成立近4年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已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如今,示范区高新区建设更是示范区在“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方向上的又一次开拓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最大特点就是跨省域,它承载着示范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任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部长朱正伟表示,近年来,示范区自主创新成果涌现,高新区成为落地推广的载体,让自主创新成果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得到复制推广。

据介绍,高新区未来将依托长三角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绿色科创服务两大特色产业,形成“3+2”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高新区将基本建成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跨区域一体化的“新园区”和示范区绿色科技创新高地、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宜创宜业宜居高地。

高新区的宏图正在绘就,而示范区内的一些新园区已经初见规模。

坐落于上海青浦区的长三角绿洲智谷·赵巷园区,是长三角投资公司布局示范区的第一个特色标杆园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超420亩,总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交通区位优越。从这里出发,5站就能到达上海虹桥枢纽。

“作为一家生产人工智能扫地机器人的科创企业,我们的特点就是总部、研发在上海,生产、制造在长三角。”赵巷园区企业汤恩智能创始人崔彧玮介绍,得益于便捷的区位优势,该公司重点布局了上海研发中心和苏州常熟生产基地,高效实现从研发检测到生产落地。同时,长三角一体化使得各资源要素充分流动,能让企业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是初创公司,这里的交通优势与服务保障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幔核科技创始人朱珂同样看中示范区的地理位置,该公司业务围绕上海地区展开,并充分借助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优势,联动江苏太仓、苏州的德资企业,已产生很多技术与业务协同。

“赵巷园区紧密围绕高新产业发展定位,致力于谋划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相呼应的产业布局。”赵巷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着力引入数字经济产业,努力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上充满活力的创新枢纽节点。截至今年上半年,园区累计引入注册企业超200家,包括公牛集团、国泰君安、欣巴科技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总部及行业领军企业在内的实体企业入驻56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占比近70%,园区产业集聚辐射效应初步显现。

10、物流数智化赋能产业提质增效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8-16

近日,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23年6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超600亿件,平均每月的快递业务量超百亿件。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6%,预计2023年交易规模将达16.8万亿元。商务部5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规模占外贸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5%左右。其中,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0万家,建设独立站超20万个。中国物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凭借其数智化能力闯入国际,成为国际赛场上的强力抓手。

数智发展 一路高歌

过去十年,中国物流发展的速度飞快,年快递业务量增长18倍,且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带动了无数产业链及行业上下游的加速崛起。物流的数智化发展成为这背后的“中坚力量”。

十年前,大促期间配送量级暴涨,快递公司曾面临着“双11爆仓”的手足无措局面。如今,随着中国物流业数智化的发展,能从容响应从“618”到“双11”等各种大促期间的高需求。

据了解,2023年“618”购物节,菜鸟不仅通过包裹预售全面提速,还在全国300多城实现了“半日达”,最快做到分钟级送达。“菜鸟把眼光放到了国际,将在年内正式推出‘全球五日达’国际快递快线产品。”菜鸟集团CEO万霖对外宣布。

2014年,菜鸟上线的电子面单让物流信息的透明化、链路可追踪成为可能。在国际上,跨境电商逐步崛起,菜鸟搭建的一张数智化的全球物流网络也在不断延展。

十年间,中国快递单量从不足100亿件到突破1000亿件,稳居世界第一。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从18%持续下降至14.6%,一年节省费用相当于上海市全年GDP。

快递量涨了,但成本下降了、耗时更短了。“国内当、次日达甚至半日达,都已成为快递的常规速度;过去要一两个月才能到的国际包裹,也在不断接近‘全球72小时达’的目标。”有消费者表示。

菜鸟高喊“全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必达”的口号正一路高歌,中国物流在互联网和数字化加持下,走向弯道超车的可能,中国物流技术的全球竞争力正日益增强。

未来,仓储物流自动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智能化物流是未来行业发展方向,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工厂和物流中心的“标配”,它可以更好地满足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双向发力 寻求突破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物流市场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最大规模的物流市场。全国A级物流企业已超过9000家,中国物流50强企业收入合计近2万亿元,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纷纷涌现。

线上购物火爆、跨境电商平台订单暴涨,过去以集装箱为计量单位的货品,如今可直接对接海外消费者,交易变得高频次又小批量,中国物流迎来了新机会和新战场。2022年7月,京东以5亿元人民币买下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物流仓库;同年10月,以3.6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连锁超市Tesco位于英格兰北部城市唐卡斯特的一个配送中心;今年4月,京东继续斥资约合21.4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高盛位于英国的大型物流资产包。

数据表明,中国在全球跨境电商市场中占据了近4成比例,且仍在快速增长。业内一致预测,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中国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中国势必会孵化出自己的国际快递巨头。万霖曾公开表示,“菜鸟希望最终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发往全世界和全世界发往中国的网络,逐步变成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发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网络。”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仲泽宇认为,跨境电商应从内外双向发力。向内而言,要建立供应链最终的竞争机制。向外而言,一是单个企业向海外市场拓展要逐步转向抱团发展;二是做好本地化的文章,能否在海外扎根才是关键;三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在中东、中亚、东盟这些地区寻求跨境电商发展的新突破。

布局海外 探索创新

当前,国际竞争合作关系复杂,不确定因素诸多,中国企业需要善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资源,做到“跳出中国看中国”,以“全球性”眼光驻足世界。

以中国快递业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商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大多着眼于国内市场经验的头部快递公司“掌门人”。2014年加入菜鸟的万霖,在亚马逊公司担任全球物流战略总监,加入菜鸟前的近十年间参与领导了亚马逊多个战略项目,是具备极强国际视野的一位菜鸟“当家人”。

拿物流科技来说,在国内,菜鸟的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已历经十多年大促考验,应对短时间订单爆发、复杂货品、多渠道配货等难题游刃有余。2022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菜鸟紧跟东南亚电商兴起趋势,在巴基斯坦建成了当地首个全自动物流分拣中心,也将菜鸟自主设计研发的核心技术、设备带了过去,由此完成了菜鸟物流科技在海外的首个深度集成智能项目。

数据显示,项目上线后相比之前的手动分拣模式,自动化分拣效率提升了4倍,包裹错分率从之前的百分之一下降到万分之三以内。这是从中国物流经验向海外复制的一个缩影。

2023年2月起,菜鸟和德国DHL合作,共同在波兰建设当地最大的智能快递柜网络;4月,菜鸟在巴西本地快递的配送业务同比增长超70%;6月,菜鸟覆盖香港地区的自营物流网络已然成型;7月,菜鸟在西班牙推出本地快递自营业务后,又在核心城市上线了“周末派件”和同城配送服务……从欧洲、东南亚到拉美、北美,中国物流业的标杆级能力也开始在海外持续“溢出”。

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满十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日渐壮大,中国的物流技术、基建能力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广阔领域,大有作为。

11、优链降本,海外仓拓展外贸新动能

国际商报  时间:2023-08-17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亿元,增长19.9%,进口2760亿元,增长5.7%,保持向好发展势头,有效助力中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另据统计,中国现存跨境电商相关企业6.7万余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8380余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

当前,随着跨境电商模式不断升级,供应链优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凭借物流成本更低、配送时效更快等优势,海外仓成为当前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破题跨境电商“最后一公里”

“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跨国贸易,最大的挑战之一便是物流配送体系不稳定。”eBay中国商务发展总监汤亦珩表示,“一宗从中国境内到境外的平台交易,物流配送周期一般在5~30天,时间波动相当大。但在交易过程中,物流配送的速度又是影响境外买家购买体验的重要因素,进而会影响卖家的销售表现。”

在此背景下,海外仓这一外贸新业态应运而生,成为破解跨境电商“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助力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福建纵腾网络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海外仓、专线物流及供应链等增值服务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集团,旗下拥有“谷仓海外仓”“云途物流”等服务品牌。该公司副总裁李聪告诉国际商报记者,自2009年成立以来,公司积极探索海外物流仓储等业务。目前,公司海外仓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服务范围覆盖欧、美、日、澳等国家和地区。

据李聪介绍,2022年公司推出了“序列码管理”“有效期管理”“条码映射”“裸包入库”等专业服务,建设“高货值仓”“食品仓”“光伏仓”,并提供3C、服饰、智能家居仓等行业解决方案,为服装、光伏、储能等行业大型品牌商提供专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助力中国品牌出海。

在服务外贸企业的同时,海外仓也为多地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据宁波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海外仓伴随宁波跨境电商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并进一步推动宁波跨境电商的高质量发展。

截至7月,宁波企业建设经营海外仓212个,总面积334万平方米。其中,2022年一年新增面积45万平方米。相应地,2022年宁波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005.6亿元,增长12.3%。在商务部对2022年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考核评估中,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评估结果为“成效明显”,综合排名蝉联第一档。

多项政策利好海外仓建设

近年来,一系列推动海外仓建设的宏观政策相继出台: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提出,“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参与海外仓建设”“完善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提高海外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2022年9月,商务部印发《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等举措;今年7月,商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

今年以来,多地也接连出台支持海外仓建设的相关政策。3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到2025年,力争由湖南企业建设运营的省内集货仓和公共海外仓达到20个以上;8月,《山东省跨境电商跃升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提升海外仓建设运营水平”;日前出台的《上海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海外仓建设方面提出:支持多元主体共建共享海外仓,搭建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企业优化海外仓布局,明确将重点支持一批智能化发展、多元化服务、本土化运营的海外仓,鼓励中小微企业租用海外仓抱团出海,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海外仓出口收结汇、退税提供支撑服务,建设一批境外展示中心、分拨中心、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络。

“搭建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旨在疏通广大跨境电商企业在海外仓出口中面临的数据归集、出口退税、收结汇等痛点堵点,进一步释放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的发展潜力。”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申卫华表示。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外贸企业纷纷投入到扩大海外仓的建设中。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表示,经过一系列整合扩张,目前,乐歌已在全球设立了12个海外仓,面积逾27万平方米,同时在美国储备了800多英亩土地。“下一步将分批建造海外仓,力求进一步发挥海外仓规模化运营的生态效应,更好赋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12、京东4款物流智能机器人亮相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

北京青年报  时间:2023-08-18

8月16日至22日,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今年京东物流展台重点展示了四款机器人,分别是天狼穿梭车、地狼机器人、智能快递车和室内配送机器人。这些均是近年来京东物流打造的明星产品,吸引了众多参会观众驻足围观。

天狼系统是以周转箱或原包进行存储、货到人拣选的箱式立体库系统,硬件部分由穿梭车、提升机、工作站、货架、输送系统以及供电、网络、安全等系统组成,能够实现高密度存储、高流量出入库等仓储作业,是目前以箱式存储效率最高的自动化系统。而地狼机器人,顾名思义,主要承担仓内地面搬运工作,其最高承重达500-1000公斤,可以实现较高速运行和毫米级精度定位,适用于仓储物流拣选作业环节中“货架到工作站”的搬运以及制造业中的物料的柔性搬运,相比于传统人工拣选,效率提升3-5倍。

智能快递车则是京东物流为“最后一公里”基础运力服务打造的智能机器人,目前已迭代至第五代,最大可载重可达200公斤,续航超过100公里,集成了高精定位、融合感知、行为预测、仿真、智能网联等10大核心技术,可以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室内配送机器人能够智能规划路径,自主完成过门禁、上电梯、自动避障等动作,最大载重达30公斤,可以在楼内配送或揽收快递、配送外卖等,广泛应用于商场、写字楼等智能楼宇场景。

实际上,如今京东物流的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3C电子、工业、服饰、医药、汽车等行业户,是京东物流持续开放赋能的最佳写照。例如,在消费品行业,京东物流为飞鹤乳业打造了现代化全国中央物流配送中心,满足了飞鹤九个奶粉生产基地集中存储与配送全国的业务,同时仓内作业效率提高40%,成本降低了25%;在工业电子行业,为中电港旗下亿安仓打造了一座高达21米的三代天狼立体仓库,采用双伸位堆垛机和多层料箱的密集存储,实现托盘货位、箱式货位存储容量的最大化;而在服饰行业,为男装品牌与狼共舞量身定制了自动分播墙解决方案,在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内,首次实现单小时分拣1800件,扫码准确率高达99.99%,极大提升了作业坪效和周转效率。

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拥有极高专业度的场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管理方式存在巨大的跨度与迥异的需求,难以用一套标准化的通用方案来服务所有企业,必须要将技术产品与客户需求、行业know-how结合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13、中蒙口岸甘其毛都7个月完成过货量近2000万吨

内蒙古日报  时间:2023-08-16

从内蒙古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获悉,今年前7个月,作为中蒙两国间过货量最大公路口岸的甘其毛都口岸累计完成过货量1979.8万吨,同比上涨172.61%,继续领跑中蒙之间的各个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北面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毗邻,既是我国一类陆路口岸、重要能源进口通道,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通关量和贸易额最大的公路口岸。2022年,该口岸通关过货量突破1900万吨,是2021年的2倍多。

今年以来,该口岸持续推进口岸智能通关、跨境无人驾驶通关项目专用通道、专用海关监管区建设,通关效能明显提升。今年前7个月,该口岸累计完成过货量1979.8万吨,同上涨172.61%。其中,进口煤炭1915.62万吨,同比上涨188.55%;进口铜精粉50.3万吨,同比上涨7.28%。

据介绍,甘其毛都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积极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和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靠前服务通关升级提速,持续深化移民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回应涉外运输企业通关需求,先后出台司机和车辆备案在线即时办、果蔬等农副产品预约通关等10余项便利化举措,进一步优化流程手续、降低企业成本,全力提升口岸通关效能。

甘其毛都口岸于1992年被国家批准为季节性开放口岸,于2009年8月实现常年开放,现已建成“十二进七出”海关智能货运通道、“两进两出”旅客通道。

14、“不好看的数据”,读懂江苏外贸“向上的韧劲”

交汇点  时间:2023-08-20

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需持续走弱,7月份全国外贸数据“不好看”。作为开放大省,江苏早已深度“链”入全球经济循环,无法独善其身,近日公布的外贸数据也“不好看”——南京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7月,江苏外贸进出口总值2.93万亿元,同比下降6.7%。其中,出口1.89万亿元、下降5.1%,进口1.04万亿元、下降9.5%。

“外贸寒冬已至”“外贸崩了”“外贸行业哀鸿遍野”……这组数据公布后,各种“哀叹”不绝于耳。多重挑战下,江苏外贸现状如何?巨大压力下,外贸企业如何突围?记者走访外贸企业、专家学者,探寻数据背后的江苏外贸的“形”与“势”。

读出韧性——

延续月度环比正增长

记者梳理发现,“不好看的数据”里不乏亮点。江苏今年1—7月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但从环比看,7月份进出口总值比6月份增长0.4%。也就是说,与6月份相比,7月份江苏进出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是增长的。实际上,自今年5月以来,江苏进出口总值连续3个月实现环比正增长,说明江苏外贸呈现出持续恢复向好态势。

“外贸形势的确严峻,但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惨烈。”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讲师徐欣分析认为,同比下降6.7%,乍看触目,但不能忽略去年同期的特点。那段时间,护航政策密集出台,外贸企业集中“抢订单”,海外市场压抑的需求快速释放,当时的“增长”提前释放了预期。

去年江苏进出口数字亮眼,全球性通货膨胀也“功不可没”。去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并较长时间“高位横盘”,而今年的原材料价格冲高后趋于平缓。同样出口一个集装箱的货物,从成交额来看,今年可能比去年同期下降不少。

外贸冷热,进出口货运量也是一个客观评价指标。今年以来,江苏口岸进出口货运量不乏亮点。例如,今年上半年靖江海关辖区内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外贸货运量达到706.2万吨,同比增长84%。

对于广大企业来说,进出口的总体形势确实严峻,部分企业遭遇较大困难,但绝不是“哀鸿遍野”。

民营企业面广量大,可以看作是江苏外贸的“基本盘”。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状况最能反映江苏外贸企业的普遍境遇。统计数据显示,1—7月,江苏民营企业进出口1.28万亿元,同比增长4.4%。这4.4%的增幅背后,是民营企业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迎难而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逆势拼搏”。他们用拼劲、创新与韧性,赢得来之不易的同比正增长。民营企业在江苏进出口中的占比,也较去年同期提升4.6个百分点至43.6%。

看到优化——

把握修炼内功“关键期”

下单延迟、大单变小、长单变短、订单往外跑……一段时间以来,江苏部分企业的出口的确变得更加艰难。

利润空间一再被挤压甚至经营难以为继,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承受之痛。以纺织行业为代表的外贸“老三样”,可利用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今年上半年江苏纺织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5.46%。

下降是事实,谈“降”色变,也大可不必。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衰减,部分向外转移是必然。这种演变,既是市场的自然选择,也是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全球化布局的内在需求。部分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量下降的同时,新一批优势产品正在“组团”崛起,江苏外贸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具备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正在发力。1—7月,江苏手机、汽车零配件、船舶分别出口791.9亿元、464.6亿元、35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6%、17.7%、43.8%。

“向绿而行”的产品,乘势而起。1—7月,江苏外贸“新三样”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分别出口610.9亿元、552.1亿元、4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51.4%、408.5%。

危中寻机,江苏一些外贸企业敏锐感受到“调整期”的到来,正积极向品牌和技术两端跃升,提升产品附加值,寻找不可替代性——

扬州江淮轻型汽车有限公司1400辆高端皮卡发往德国、意大利等地。公司总经理助理孙云峰说:“企业生产的皮卡在欧洲有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我们将在电动皮卡、增程式混动皮卡的研发上继续发力。”

万帮数字能源家庭储能系统日前成功入选德国iF产品设计奖获奖名单,产品实现首次出口。位于常州的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运作支持部总监张丽滨表示:“前几年公司主要是以出口充电桩为主,从今年开始,储能系统出口将是最大的增长点。”

“我们生产的新材料板材耐高温、耐腐蚀,在强度和延展度上表现优秀,可以运用于更多特殊环境,还可以定制设计为客户节省成本。”南钢日邦冶金商贸(南京)有限公司经理吴军介绍,公司7月份交货量约达400吨,比6月增加近百吨。

观察区域经济,既看当前之“形”,也看长远之“势”。“江苏有完整的产业门类、较强的产品竞争力,还有政府部门的真招实招,江苏外贸仍然具有向上的空间、向好的优势。”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韩剑认为,当前整个外贸行业处于结构性调整期,市场需求也在产生新的变化,外贸企业在眼下这个关键“调整期”修炼内功、优化提升,将会构筑新的优势。

感受信心——

深耕新兴市场新空间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由于高通胀等因素导致需求进一步放缓,美国今年6月份进口下滑至2021年以来最低水平,对海外产品需求持续下降。欧洲消费者也在捂紧“钱袋子”,进口需求低位徘徊。发达国家需求疲软,拖累了全球国际贸易。

今年1—7月,江苏对欧盟进出口4653.9亿元,下降2.6%;对美国、韩国和日本进出口分别为3689.2亿元、2804.5亿元和2266.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0.5%、18.3%和9.1%。

江苏对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进出口下滑,但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表现亮眼。江苏不断拓展外贸“朋友圈”,“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外贸新格局逐步形成。

南京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苏对非洲地区进出口752.9亿元,同比增长7.4%,创历史同期新高。

“江苏制造”畅销目的地不只是非洲,今年以来江苏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与去年同期的高位相比,均实现明显增长。今年1—7月,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8539.2亿元,同比增长4%,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至29.2%;对拉美、非洲进出口分别增长2%、5%。

在外贸细分市场上,江苏企业持续深耕,也在不断收获。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重组重塑的大背景下,可以发现“江苏制造”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数据下滑的背后,还藏着更多“真相”——

江苏友富薄板科技公司生产的饮料罐、蔬菜罐、海鲜罐等产品源源不断地供给有冷食习惯的欧美家庭。公司外贸总监聂大信介绍,上半年,公司瞄准墨西哥市场赢得新订单,也通过墨西哥“曲线”进入美国市场。今年7月,公司销售额达1300万美元、环比增长30%。

江苏苏美达轻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形成以越南北部清化省为供应链管理中心,辐射越南北部和中北部省份的服装产业群。今年上半年,公司由东南亚供应链生产的近3亿美元服装销往世界各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RCEP今年6月起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放眼未来,新兴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RCEP对印度尼西亚生效,我们最近一批电动车在印尼进口时税率由50%降为26%,享受大约9万美元优惠。”无锡雅迪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艳红对公司外贸前景充满期待。

15、培育“数字工匠”,苏州是认真的!

中国江苏网  时间:2023-08-18

8月17日,《关于大力提升数字技能 助推苏州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十条举措》正式发布。旨在推动苏州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加快新时代数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培育一批“数字工匠”,为苏州加速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加快数字技能人才培育

“十条措施”中,构筑数字技能全链条培育体系被列为首条。苏州将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领域,构建富有特色的数字技能人才引育政策体系。将苏州数字经济核心技术领域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优先纳入全市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培训获证补贴上浮30%,精准开展项目制培训,三年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0万人。

苏州将加快引进、培育优质数字类职业培训机构,探索数字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鼓励职业培训机构紧扣苏州产业需求开发一批数字技能培训课程,加速培训迭代进程,利用数字技术加快平台化、定制化培训模式创新,推动数字技能培训提质增效。

将在技工院校创新打造4家数字技能融合培育中心,加速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数字专业群建设,加强与华为等龙头企业、全国知名数字技能培训项目合作,共同开发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数字技能课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开办数字技能“订单班”“冠名班”,深化工学一体化培养,扩大数字高技能人才供给。三年全市技工院校培育数字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其中高级工以上占比超85%。

此外,支持数字经济领域行业部门、龙头企业广泛开展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技能练兵比武和职业技能大赛,优先列入市级职业技能竞赛,并给予“苏州技能大奖”“苏州市技术能手”等相应激励支持举措,三年全市开展数字类职业技能竞赛超60场,涵盖100个以上赛项。

布局建设数字技能实训基地

苏州将联合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规模型培训机构,瞄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三年高标准建设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60家,培育总部型公共实训基地超10家,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探索建设集引进、培训、服务为一体的数字技能综合培训平台,三年开展数字技能培训超15万人次。

同时,大力培育数字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技艺精湛的数字技能人才带头人领办数字技能大师工作室,三年达60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革新、成果转化、名师带徒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切实解决技术难题、攻克关键技术。

“激活”数字技能人才评价

苏州将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行动,加快培育数字技能类行业组织、用人单位、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备案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支持龙头企业优先评聘数字技能特级技师。可开展职业技能评价的数字技能职业(工种)超60个,推动数字类技能人才中高级工以上占比超45%。探索推进数字技能人才评价“一试双证”工作。

加速推进数字技能类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在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25个职业工种试点打通贯通渠道。开展数字技能类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培育既具备本领域专业素质,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数字工匠”。此外,围绕数字产业衍生的新职业、新技能、新工艺,落实评价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申请开发数字技能类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省级行业评价规范,加快建设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计算机软件测试员等一批省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题库,形成品种丰富、层次合理、特征鲜明的数字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体系。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