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9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227)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2-27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9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2月27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78  

 

1、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对于形成内生发展动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意义重大。近年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国内大循环还存在不少堵点、卡点、断点,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认识和行为偏差。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化认识,优化政策,改进方法,紧抓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3-02/19/c_1129377939.htm

2、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 交通运输部 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近日,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挥各方合力,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https://www.mot.gov.cn/2023zhengcejd/202302/t20230217_3758939.html

3、发改委、统计局:加强冷链物流统计监测 丰富社会化物流监测体系

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加强物流统计监测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到,要加强冷链物流统计监测。“十四五”期间,在全国范围组织一次冷链物流行业调查,全面摸清行业底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在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基础上,开展冷链物流统计试点。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平台企业等,加强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要组织开展冷链物流发展综合性指数研究编制工作。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318434813473061&wfr=spider&for=pc

4、人民日报:营造良好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

2022年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当年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6个方面33项措施。

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靠前发力、适当加力,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60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扬。其中,山西省阳泉市创新运用“一账清”工作法推动退税红利精准惠企、上海市探索打造“以数治税”优化服务企业新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出“桂惠贷”提升融资便利度、福建省厦门市实施“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纾解企业流动性困难、湖南省“万名干部联万企”常态化解难题优服务促发展、江西以改革为动力持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等经验做法榜上有名。

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作用下,我国经济去年底企稳、今年初回升,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数量增加到1.6亿多户。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日前,记者分赴山西、上海、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探访各地如何营造良好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8676421588804467811&item_id=8676421588804467811

5、新华社:构筑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

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近期,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物流业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

从20世纪80年代初现代物流概念引入我国开始,历经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规模全球领先,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物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围绕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发展目标,着力建设四大体系,构筑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格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758833306792142&wfr=spider&for=pc

6、光明日报:上合示范区到发中欧班列实现“开门红”

日前,在办结海关监管验放手续后,48个标准集装箱的跨境电商专列由位于青岛的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发出,经满洲里口岸出境后,预计19天后抵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这趟专列主要装载出口跨境电商货物,包括仿真花、鱼竿和帐篷等产品,货值400多万美元。

“凭借稳定的质量和高性价比,我们的跨境电商出口产品在白俄罗斯很受欢迎,尤其是当地年轻人,对网购产品需求量很大。”青岛欧顺航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俊霖说,去年公司通过中欧班列出口了6000多万美元货值的跨境电商产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U1EM8UB0514R9L4.html

7、科技日报:利用数字新技术,提升应急物流管理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应急物流体系对应急保障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救灾储备中心布局有待完善,对灾害快速响应能力不足;救灾初期容易出现物资不足,后期则容易出现供应过多,难以有效掌握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和需求。为此,我国应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新技术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物流保障能力。

https://m.gmw.cn/baijia/2023-02/20/36378102.html

8、第一财经:码头空箱堆积,海运停止“疯狂”,今年出口何时迎来拐点

“目前各个堆场和码头的存箱都很充足。今年春节放假早、开工晚,对货量肯定有影响。”浙江一家货代公司负责人李木(化名)告诉第一财经,和去年同期相比,他们今年开工后的状态不再忙碌。

从“一箱难求”到“船等货”,再到如今各大码头堆满空箱,海运从供不应求到过剩的周期转换,比人们预想得都要快。而大量新船还将在今年迎来集中投放的开端。

业内人士认为,接下来海运业是不是会迎来一个漫长的低迷期不好说,但未来几年里,海运行业大概率不会很乐观。但今年仍然会出现相对的旺季。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2/17/598832.shtml

9、北京商报:全球重要海运航线运价下行 我国大件消费品出口回暖

近期,全球重要海运航线运价大幅下降。据上海航运交易所2月18日发布的消息显示,欧洲航线、澳新航线等多条航线运价下行。海运价格直接影响我国大件消费商品的贸易成本及订单需求。对此,专家分析认为,由于俄乌冲突、石油价格上涨、疫情等因素,2022年海运价格急剧上涨,2023年,海运价格将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我国大家电、家居、自行车等大件消费品海外订单和出口也将逐步回暖。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2192640677870.html

10、顶端新闻:一文读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冷链集配中心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融合联动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三级节点包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交运发〔2022〕49号)提出,依托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在冷链产品消费和中转规模较大的城市,推进建设销地冷链集配中心。2023年1月6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接受采访中表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布局建设一批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冷链集配中心和大型冷链物流基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631519777921519&wfr=spider&for=pc

11、新浪网:利用数字新技术,提升应急物流管理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应急物流体系对应急保障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救灾储备中心布局有待完善,对灾害快速响应能力不足;救灾初期容易出现物资不足,后期则容易出现供应过多,难以有效掌握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和需求。为此,我国应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新技术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物流保障能力。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3-02-20/doc-imyhhnsf8480015.shtml

12、钛媒体:物流机器人,处在爆发前夜

中国物流机器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抢食全球市场。

“半日达”“次日达”在快递日益高效的背后,是中国物流在智能化、科技化方面的努力。其主要的产品形态就是中国物流机器人。

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物流行业为了降本增效,也不断进行智能化尝试。当下,具备搬运、码垛、分拣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已成为物流行业当中的一大热点。

据Fairfiel的报告预测,在2021-2025 年期间,物流机器人市场将以23.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物流机器人市场的预期市场价值预计为 127.391亿美元。

虽然相比欧美,中国物流机器人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行业标准化生态、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突破等,但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对钛媒体APP所说,“物流机器人区别于工业机器人的追赶状态,中国物流机器人不管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厂商的综合实力,都具备引领全球的潜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872774716374142&wfr=spider&for=pc

13、【江苏】江苏交通走在前挑大梁强担当 50个重大项目纳入清单加快建设

苏州围绕全年完成投资270亿元的目标,在铁路、公路、水运等方面加紧排定各项工程工作时序;南京发布全年工作蓝图,聚力攻坚轨道交通和过江通道、全力推进公路成网建设、加快落实航空水运项目建设;扬州重点推进20个新开工、在建和续建项目,持续推动北沿江高铁、仪禄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提速……

新的一年,加速奔跑。今年,江苏省政府明确了2002亿元的交通建设投资计划,一季度全省要确保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00亿元以上。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将50个重大交通项目纳入协调推进清单,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锚定今年交通投资任务,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努力担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交通责任。

https://www.mot.gov.cn/jiaotongyaowen/202302/t20230220_3760661.html

14、【江苏】联动互援 专兼常备 江苏两市探索危化品运输应急救援新模式

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布了一批综合督查典型经验做法,江苏省连云港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应急救援联盟、盐城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等典型做法位列其中。

连云港市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已逐渐发展成为危化品生产、储存、运输和交易的集散地。随着盛宏石化等化工企业的建成投产,大量外地危化品运输车辆进出连云港市,突发事故也随之增多。

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刻不容缓。2018年6月,在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由金满仓运输有限公司等35家危化品运输单位联合发起,自发组建了连云港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应急救援联盟(简称救援联盟)。2020年年初,救援联盟被江苏省军区连云港分区纳入民兵预备役。2021年7月,连云港市同援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队注册成立,并被应急管理部纳入社会救援力量体系,成为首支危化品道路运输应急救援社会力量。

危化品运输车辆停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解决盐城市域内过境危化品运输车辆停车难、乱停放问题,2020年5月,盐城市政府提出在204国道、228国道沿线建设危化品车辆专用停车场,以及在建成和新建的国省道服务区设置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专用停车位。

如何保证危化品运输车辆安全,成为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盐城市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山东省东营市和海门市相关建设经验,在盐城大市区南15公里亭湖区便仓镇境内204国道盐城服务区附近同侧,建设便仓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该停车场面积约103.6亩,项目总投资约为3.65亿元,规划设置71个停放车位和6个待检临时停车位。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2/20/599066.shtml

15【苏州】自贸片区促进通关便利化,助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出海“起飞”

航空装备制造是近年来苏州自贸片区重点支持的高端制造产业。除赛峰飞机发动机(苏州)有限公司外,通用电气航空、新宇航空等全球知名航空装备企业也纷纷在片区综合保税区设立区域总部及加工工厂。据统计,今年以来,综保区航空装备产品一线出口货值达7.3亿元,同比增长超60%,实现新年“开门红”。

为助力航空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片区海关部门主动作为,引导航空类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入区设点,指导企业用好综保区内货物自由流转政策,为加工企业提供航空业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服务,推动航空产业集群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延伸。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669742526120164&wfr=spider&for=pc

 

1、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2-19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对于形成内生发展动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意义重大。近年来,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国内大循环还存在不少堵点、卡点、断点,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认识和行为偏差。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化认识,优化政策,改进方法,紧抓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止单打一、顾此失彼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供需两端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是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主逻辑。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三期叠加”复杂局面,我们抓住主要矛盾,自2015年起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需失衡得到矫正。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总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居民消费增长,民间投资预期不稳、增长缓慢。同时,供给结构仍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如果简单扩张需求只会造成产能过剩、需求外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从供需两端发力,既扩大有效需求,又推动生产函数变革调整,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方面,要扩大高质量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要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健全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着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供给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关键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坚决防止被别人“卡脖子”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科技自立自强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科技历来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近些年美国对华科技遏制不断升级,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法案和管制措施更是变本加厉,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凸显。主要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亟待破解;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缺少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活动存在脱离经济主战场而自我循环现象,做科研、写论文是为评职称、拿“帽子”,最后上了书架、进了柜子,钱变纸(论文)易、纸变钱难;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大量停留在商业模式、实用技术创新,“硬科技”创新少;“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存在堵点,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水平自立自强步伐,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这是必须要爬的坡、要过的坎。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确立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出一大批有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学会在斗争中求合作,稳住和拓展国际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为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让顶尖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守护好奇心,鼓励探究本源,激发创造力,增强实践力,促进教育更好为创新服务。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改变大而不强局面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国民经济各产业有机链接、高效畅通是国内大循环畅通的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做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制造和服务能力,有力支撑高效率社会生产和高水平国民收入。

当前,我国产业链还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总体上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全而不精;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存在“断链”“脱钩”风险;产业链面临中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分流的两头受挤压力;新兴产业培育存在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虽居首位,但大企业引领发展与产业系统定义能力还不强,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有活力,但市场竞争力弱、升级能力不足,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偏少。

未来一个时期,要站稳脚跟、练好内功、逆势而上,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要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等新赛道,加快量子计算、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应用。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必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防止出现局部小循环

国内大循环是针对全国范围而言的,是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各地不能各自为政、封闭运行,不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交易范围、拓展市场深度和广度、深化分工体系、提高经济效率,才能有效释放中国作为超大经济体所蕴含的规模和范围经济巨大空间。

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担心纳入大循环会使当地市场被外地企业占领、资源被发达地区掏空、税源流失;一些地方为了实现买本地产品、用本地企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外招内定”“明招暗定”行为屡禁不止,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手段多样、层出不穷,差别化监管和执法现象较多;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乱象频出、恶性“内卷”,甚至出现“皮包公司”骗补;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机制欠缺,资源要素全国范围合理高效配置受到制约;乡村的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持续单向流出,但城市资源要素“下乡”还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出现这些各式各样的自我小循环,看似局部正确、短期可行,但实质上是以低层次自我循环取代高水平全域循环,不仅弱化自身长期发展竞争力,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全局。

未来一个时期,要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无歧视性的统一的市场准入要求、竞争规则和监管执法体系,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坚决打破区域封锁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雄厚市场基础。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强大产业生产能力,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深入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具备依靠国内产业分工和国内需求驱动经济长期合理增长的条件和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强化系统观念,明确方向、把握重点、辩证施策,以改革的办法着力破除制约国内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有效发挥企业家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释放需求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提高保障能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科技—产业—金融、城乡、区域各方面畅通循环,进一步夯实国内大循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经济二局局长)

2、人民银行 交通运输部 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

财务审计司  时间:2023-02-16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近日,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挥各方合力,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通知》强调,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推动交通物流提档升级,帮助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是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金融部门要把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服务摆在重要位置,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工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交通物流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完善组织保障和内部激励机制,创新丰富符合交通物流行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合理确定货车贷款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在疫情及经济恢复的特定时间内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细化落实尽职免责安排。

《通知》指出,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和债券市场融资支持作用。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底,将道路货物专用运输经营者、道路大型物件运输经营者、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道路货物运输站场经营者、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纳入支持范围,简化申请条件,按月申报再贷款。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等发放交通物流相关贷款。鼓励交通物流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降低发债融资成本、提升便利度。

《通知》提出,要加大对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市场化资金支持,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加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资交通物流项目的配套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落地“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加快农村路网建设、水运物流网络建设等提供支持。

《通知》要求,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推动健全交通物流“白名单”机制,便利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对接;与辖内银行建立信息共享和批量核验机制,降低银行、市场主体操作成本。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等单位要加强与银行信息共享。

《通知》强调,要发挥各方合力,做好配套支持与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贴息、担保增信等配套政策支持。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银保监局等要推动加强政银企对接和政策宣传解读,建立多层次工作对接机制,协调推动和跟进调度各项工作落实,提升政策落地效果。

3、发改委、统计局:加强冷链物流统计监测 丰富社会化物流监测体系

观点网  时间:2023-02-20

2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加强物流统计监测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到,要加强冷链物流统计监测。“十四五”期间,在全国范围组织一次冷链物流行业调查,全面摸清行业底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在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基础上,开展冷链物流统计试点。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平台企业等,加强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要组织开展冷链物流发展综合性指数研究编制工作。

丰富社会化物流监测体系。鼓励各地区积极开展物流景气调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要优化物流景气指标,扩充完善企业样本,为各地区开展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物流有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重点企业积极性,创新编制仓储、大宗物资物流等领域相关指数,服务行业发展需要。各地区统计部门要在相关制度建设和业务规范上加强指导。

4、营造良好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2-24

全年累计超过5300万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帮助山西阳中新材有限公司顺利渡过难关,实现产品技术新突破;一笔900余万元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助力福建厦门美肯科技有限公司建起新车间、签下新订单;得益于到企业走访干部的牵线搭桥,湖南中钢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与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结成上下游企业,实现双赢发展……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探访一家家企业,记者了解到,在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扶持下,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活力得到增强。

规模庞大的经营主体,是我国经济的韧性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2022年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当年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6个方面33项措施。

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靠前发力、适当加力,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60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扬。其中,山西省阳泉市创新运用“一账清”工作法推动退税红利精准惠企、上海市探索打造“以数治税”优化服务企业新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出“桂惠贷”提升融资便利度、福建省厦门市实施“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纾解企业流动性困难、湖南省“万名干部联万企”常态化解难题优服务促发展、江西以改革为动力持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等经验做法榜上有名。

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作用下,我国经济去年底企稳、今年初回升,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数量增加到1.6亿多户。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日前,记者分赴山西、上海、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探访各地如何营造良好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退税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2022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2.7%

生产线上,气凝胶成型设备机声隆隆;显示器旁,工作人员紧盯设备运行中的各项数据……“不久前,我们接到一个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订单,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山西阳中新材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赵重阳面露喜色。

几个月前,受疫情冲击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这家主要生产气凝胶产品的企业,一度经营困难。“去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资金压力骤增。”赵重阳说。

增值税留抵退税款给企业送来“及时雨”。去年,阳中新材先后3次申请留抵退税,每次都在24小时内到账。“金额总计5302.76万元,帮我们缓解了资金压力,技术研发得以顺利推进。”赵重阳说,两个月前,企业技术人员实现突破,将气凝胶保温隔热性能提升了20%。

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

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是重头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改进因增值税税制设计类似于先缴后退的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2022年4月起,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正式实施: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并将增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由60%提高至足额退还;将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的范围,从先进制造业扩大到全部制造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当年9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

“退税比例提高、行业范围扩大、到账时间缩短,对于税务部门而言,意味着业务量陡增。”阳泉市税务局副局长杨庆萍介绍,为提升审核效率,阳泉市税务部门探索出“一账清”工作法,实行全市上下一套账管理、一体化运作,建立统一数据平台,变人工审为数据“跑”。

“去年,阳泉市税务局共为1852户企业退税总计20.35亿元。”杨庆萍说,从申请到退税落地,平均用时由最初的两周,压缩到现在的1.1天。

今年1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举行2022年度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留抵退税款应退尽退,税务部门建立符合条件纳税人清册,提前摸清退税底数,逐户帮助纳税人算清退税金额,通过电子税务局自动预填85%以上申请数据,及时完成退税审核办理退付,企业退税资金从申请到入账平均用时同比压缩40%,其中制造业增量留抵退税平均用时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

政策落地不仅要快,更要精准。经营主体规模庞大,申报材料千头万绪,好政策如何“靶向”推送?在上海,税务部门通过搭建包括基础征管、纳税服务、政策支持等300多个标签的数据管理平台,描摹企业数字画像,2022年累计精准推送优惠政策42批次、1719万户次。当平台监测到应享未享数据后,基层税收网格员会即时收到相关信息,他们将“点对点”跟踪辅导办结,确保纳税人足额享受优惠政策。

“5500万元扣除额度”“800多万元免税税款”——去年10月中旬,上海市青浦区税务局第十九税务所一级行政执法员王智焕在平台发现,上海荣泰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项待办事项中,这两个数据十分显眼,“有一项优惠政策,企业可能还没注意到,得赶快提醒。”

原来,荣泰健康作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其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可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在以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仅在次年汇算清缴时享受,去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从当年起,企业可以在每年10月份预缴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提前享受当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因此,荣泰健康能至少提前半年享受800多万元税款减免。

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施以来,荣泰健康财务总监廖金花发现,这样的“惊喜”数次自动投递到企业账单上,有力帮助企业稳定了资金链。“去年第三季度起,荣泰健康的销售业绩开启了V形反弹,直至现在,上升势头不减。”廖金花说。

在1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介绍,2022年全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主要包括: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超过2021年全年办理留抵退税规模的3.8倍;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其中新增减税超8000亿元,新增降费超2000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

“税费支持政策特别是留抵退税政策直接减轻了企业税费负担和资金压力,有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王道树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国家税务总局对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调查显示,2022年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2.7%。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

2022年,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5年前下降1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

早上6时起,广西乐林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韦明快就开始忙活,“近期人造板订单多,有来自欧盟的、日本的,最大的一笔来自越南,8000立方米!”

“还是忙点好,心里踏实。”韦明快说,去年是他从业23年来压力最大的一年。作为一家生产人造板的民营企业,彼时,乐林面临三大难关:原料价格高企,物流成本上升,消费市场低迷,“公司库存积压了6万多立方米人造板,价值超1亿元。”

现金流被大量占用,后续生产如何开展?韦明快想找银行贷款,又顾虑利息高。正犹豫不决时,桂林银行南宁隆安支行行长李炳达为他带来了“桂惠贷”。“简单讲,‘桂惠贷’就是用财政贴息方式,帮困难企业降低利息负担。”李炳达告诉韦明快。

韦明快立即着手申请,“去年,我们共获得‘桂惠贷’7350万元,减少融资成本127万元。”

针对不同经营主体,“桂惠贷”差异化设计了21种产品。“我们帮乐林集团的两家子公司办理了‘桂惠贷’中的普惠制产品‘经营贷’,给予相应贷款每年2%的贴息。”李炳达说,“我们还为乐林集团的几家原料供应商提供融资服务,为企业供应链纾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于英杰介绍,2022年,广西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桂惠贷”3349.19亿元,惠及12.33万户经营主体,直接降低相关经营主体融资成本65.09亿元。

“去年,公司没有裁员一人。如今,公司的国内业务蒸蒸日上,出口贸易也恢复了。”看着厂房里机器轰鸣运转,厂房外货车络绎不绝,韦明快欣慰地说。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近年来,围绕缓解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各地各有关部门引导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发展普惠金融,实施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以保经营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

“原以为没订单才焦虑,没想到生意来了也急!”面对上千万元的产品订单,福建厦门美肯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易艳丽曾经喜忧参半:订单是签了,可大单也意味着需要支出更多的原料等采购资金。

如何筹措采购资金?“政府部门和银行联合推出增信基金,免抵押授信,单家企业最高可获3000万元,利率只有4%左右,有没有兴趣?”中国银行厦门文灶支行的客户经理递给易艳丽一张宣传页。

咨询条件、问清流程,易艳丽马上请人准备信用评估材料,提交贷款申请。不到一个月,美肯科技获得944万元的贷款额度授信。采购、生产、出货……订单顺利完成。

美肯科技获得的这笔增信基金贷款,是厦门市财政局推出的“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助企纾困“组合拳”中一项举措。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了解到,企业难,集中难在资金上。”厦门市财政局商贸金融处相关负责人说,传统财政政策以补贴为主,但若调动金融要素,能让1元钱发挥10元钱的效益,“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资金诉求,我们与多家银行联合推出增信基金、技术创新基金贷款等不同产品,以‘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打出政策‘组合拳’,实现精准滴灌。”

增信基金专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而设。由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组成风险补偿资金池,其中财政占80%,银行占20%,一旦发生风险,双方分别承担80%和20%的贷款本金损失。

“我们为银行分担风险,银行为企业降利息,双方共同让利于企业。”厦门市财政局商贸金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增信基金以16亿元的资金池撬动160亿元的信用贷款,已为全市4000多户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超百亿元的信用类融资,迄今用于风险补偿金额为4000多万元。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过去5年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4%,去年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5年前下降1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1月13日,国新办举行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2022年,人民银行两次降准,为实体经济提供超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652万户,同比增长26.8%。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过去5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数量大幅增加到1.6亿多户

1月29日,湖南宁乡高新区,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院外,100多辆物流车载着即将发往国外的近千台高空作业平台设备启程,产品总价值超过1亿元。

更让星邦智能董事长刘国良高兴的是,当天上午,公司刚发布一款新产品,就收到上亿元订单。“去年,供应链堵点打通了,原材料实现本地配套,公司接单更有底气。”刘国良说。

堵点的打通,得益于湖南去年6月起开展的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按照“龙头企业要稳、专精特新企业要增、中小企业要活、困难企业要纾”的思路,湖南开展专项行动,全力解企业之困、稳发展之势。

宁乡市组织920名干部,走访全市1080家企业。工程机械产业链是宁乡的优势产业链,星邦智能作为链上龙头企业,迎来宁乡市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惠科上门。“一些上游配套企业离得太远,关键零部件供应不够迅速,影响了我们的生产进度。”星邦智能供应链管理中心总监胡庆丰开门见山。

能否在本地找到配套供应商?对照年初更新的宁乡市产业链图解,王惠科从全市160多家工程机械规上企业中,找到一批具有配套供应能力的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围绕星邦智能的需求进一步对接。

王惠科来到位于宁乡经开区的湖南中钢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时,公司副总经理黎练正着急上火:“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减少,来自主营客户的订单量同比下降了六七成。”

随后,王惠科又走访了当地数家中小型配套企业,发现这些企业普遍面临订单减少的情况,急需寻求新市场。

针对企业痛点,宁乡市在经开区、高新区、宁乡市工信局同步成立企业产销对接服务中心,着力解决企业“同城不相识”、产销信息不对称、对接不畅通等难题,推动企业就近配套。

去年7月13日,宁乡市首场产销对接服务活动举办,本地23家优质且有合作意向的中小配套企业走进星邦智能,开展深度交流。最终,中钢智能以其高精度切割工艺赢得星邦智能的青睐,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中钢智能向星邦智能提供臂车底架、转台、臂架的切板件以及部分结构件,交货期限为7天。这比过去外地企业交货时间缩短一半。

双方“牵手”,也解了中钢智能的燃眉之急。“我们快速实现扭亏为盈。”黎练告诉记者,去年,中钢智能在制造方面的营收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2000万元,其中为星邦智能供应的订单额达到2000多万元。

去年,宁乡市共开展30多场产销对接活动,达成产销合作30多亿元。

“自‘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开展以来,湖南共下派4.68万名干部,联系走访18.43万家企业,梳理问题7.63万个,至今已解决7.28万个。”湖南省工信厅副厅长毛六平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巩固‘万名干部联万企’行动成果,持续推动企业服务常态化、长效化,促进全省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在江西省高安市,一条新规让市民陈金玲鼓起了接手经营服装店的勇气。

走进位于高安市中山路的蓝色衣橱女装店,十几名顾客正在挑选、试穿新衣。“今年1月接手以来,一天能做成100单左右,生意不错!”陈金玲说,“很多顾客都是冲着‘蓝色衣橱’这个店名而来,多亏了新规出台,能直接变更经营者,让我省掉了不少宣传推广的开支。”

陈金玲说的“新规”,是202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这条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直接申请办理经营者变更登记。

陈金玲介绍,蓝色衣橱女装店在高安已经经营7年,高峰时日流量近千人次,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原店主因个人发展规划等因素决定转让。去年8月,陈金玲与原店主协商好了转让事宜,但在办理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业务时,陈金玲打起了退堂鼓:“我看中的是‘蓝色衣橱’的名气,但按当时的规定,我要接手的话,得先注销原来的个体工商户。”

遇到类似问题的远不止陈金玲一人。去年11月1日,国新办举行《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负责人在会上介绍,在制定《条例》的过程中,有很多个体工商户反映,自己经营多年的店铺具有独特的字号和良好的商誉,也取得了相关的行政许可,如果要想转让给他人,就得先注销再设立,这些无形资产就会灭失。“《条例》充分考虑了个体工商户这一痛点,进行了制度创新,调整了变更经营者的方式,由原来的‘先注销、后设立’改为可以直接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这一新规定便利了个体工商户经营权的转让,既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个体工商户持续经营。今年1月2日,陈金玲与原店主在高安市民中心成功办理了经营者变更业务,整个流程不到15分钟。

“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经营主体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过去5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大幅增加到1.6亿多户。(记者朱磊 王云娜 乔栋 季觉苏 张云河 王崟欣)

5、构筑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

新华社  时间:2023-02-25

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近期,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物流业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

从20世纪80年代初现代物流概念引入我国开始,历经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规模全球领先,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物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围绕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发展目标,着力建设四大体系,构筑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格局。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

建设供需适配的物流体系

建设供需适配的物流体系,核心是从物流设施、物流服务、物流支撑三个方面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物流设施改革,重点是补齐物流设施短板。《规划》从国家、区域、物流业态、运输方式、货物品类等几个维度,提出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和完善。国家层面,要加快物流枢纽资源整合建设,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区域层面,要完善农村物流节点网络和城乡商贸物流设施;物流业态层面,要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实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工程;运输方式层面,要完善铁路(高铁)快运网络;货物品类层面,要完善大宗商品物流体系。

物流服务改革,重点是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价值。《规划》提出从五个方面对物流服务进行提升和完善。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延伸物流服务价值链条,推进现代物流服务领域拓展和业态模式创新;强化现代物流对社会民生的服务保障,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创新高铁快运服务,适应多样化物流需求,发展多种形式的高铁快运;安全有序发展特种物流,确保大件物流、危化品物流、医药物流安全。

物流支撑改革,重点是提高物流的支撑保障能力。《规划》提出从市场主体、制度标准、科技人才三个方面加强支撑保障。培育充满活力的物流市场主体,实施现代物流企业竞争力培育工程,提升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规范物流市场运行秩序;强化基础标准和制度支撑,健全物流统计监测体系,实施物流标准化推进工程,健全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加强现代物流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物流安全体系建设;打造创新实用的科技与人才体系,强化物流科技创新支撑,建设物流专业人才队伍。

以通道和网络为核心

建设内外联通的物流体系

建设内外联通的物流体系,核心是建设物流通道和物流网络,培育发展物流经济。

构建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和主要城市群、沿海沿边口岸城市等,构建国内国际紧密衔接、物流要素高效集聚、运作服务规模化的“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四横五纵”国内物流大通道建设,要畅通串接东中西部的沿黄、陆桥、长江、广昆等物流通道和联接南北方的京沪、京哈—京港澳(台)、二连浩特至北部湾、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藏等物流通道。“两沿十廊”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强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辐射能力。

加快国际物流网络化发展。推动国际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补齐国际航空物流短板,打造一体化运作的航空物流服务平台,形成优质高效的国际航空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国际航运竞争优势,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力。提高国际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构建多样化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培育发展物流经济。推动现代物流和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沿线物流基础设施支撑和服务能力,优化通道沿线产业布局与分工合作体系,提高产业组织和要素配置能力。

以应急能力和提质增效为核心

建设安全高效的物流体系

建设安全高效的物流体系,核心是既要具备应急能力,又能提质增效,统筹物流发展和安全。

提高物流应急能力。强化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安全和信息安全保护,提升战略物资、应急物流、国际供应链等保障水平,健全大宗商品物流体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强化现代供应链安全韧性,加强供应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应对等能力建设,增强供应链弹性。提升应急物流发展水平,实施应急物流保障工程,完善应急物流设施布局,提升应急物流组织水平,健全物流保通保畅机制。

促进物流高效发展。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促进全链条降成本,推进结构性降成本。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工程,促进企业协同发展。提升现代供应链运行效率,实施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工程。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效能,打造经营规范、集约高效的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商贸物流质量效率,发展集约高效配送模式,优化完善末端配送模式。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提升冷链物流质量保障水平。

以数字化和节能减排为核心

建设智慧绿色的物流体系

建设智慧绿色的物流体系,核心是物流数字化和节能减排。

强化物流数字化科技赋能。加快物流数字化转型,加强物流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培育物流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物流领域数字治理。推进物流智慧化改造,发展智慧物流枢纽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鼓励智慧物流技术与模式创新,促进智慧管理技术应用,加快智慧立体仓储设施建设,研发推广智慧装备。推动物流设施设备全面联网,稳步发展网络货运、共享物流、无人配送、智慧航运等新业态,加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绿色物流发展。深入推进物流领域节能减排,加强充电桩等新能源设施配套布局建设,加快新能源货运车辆在现代物流特别是城市配送领域应用,促进新能源叉车在仓储领域应用。继续加大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物流企业强化绿色节能和低碳管理,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加快标准化物流周转箱推广应用,推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加快健全逆向物流服务体系,鼓励相关装备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推进标准制定、检测认证等基础工作,培育专业化逆向物流服务企业,支持国家物流枢纽率先开展逆向物流体系建设。

上述四大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好实施保障工作。为此,《规划》提出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政策支持,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海,巩固减税降费成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物流通道沿线国家协作机制;加强组织实施,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6、上合示范区到发中欧班列实现“开门红”

光明日报  时间:2023-02-20

日前,在办结海关监管验放手续后,48个标准集装箱的跨境电商专列由位于青岛的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发出,经满洲里口岸出境后,预计19天后抵达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这趟专列主要装载出口跨境电商货物,包括仿真花、鱼竿和帐篷等产品,货值400多万美元。

“凭借稳定的质量和高性价比,我们的跨境电商出口产品在白俄罗斯很受欢迎,尤其是当地年轻人,对网购产品需求量很大。”青岛欧顺航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俊霖说,去年公司通过中欧班列出口了6000多万美元货值的跨境电商产品。

据悉,中欧班列(齐鲁号)聚焦山东省重点产业进出口需求,为外向型企业解决国际物流供应链难题,提供“点对点”“门到门”定制化班列服务。

“为保障重点外贸企业货物搭乘中欧班列的出口需求,我们通过‘铁路快速通关’模式改革,提升通关效率,保障班列运行。”青岛海关所属胶州海关副关长徐月静介绍,以往中欧班列转关通关,边境口岸海关需对出境班列“转关单”进行人工逐单核验,“铁路快通”模式实施后,铁路和海关通过系统实现实时数据交互,出境班列始发地只需上传班列相关数据,口岸海关就能通过数据对接掌握班列情况,并进行自动放行。

在这一模式下,企业在青岛办结所有通关手续后,货物在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等边境口岸就可直接进出境,大幅缩短了班列在边境口岸的通关时间,为进出口企业降低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自2021年6月山东首班跨境电商出口专列运行以来,上合示范区跨境电商专列有效解决了出口需求旺盛与国际运能不足的矛盾,目前上合示范区已实现跨境电商专列每月1至2列的常态化运行。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发展迅速,物流需求旺盛。中欧班列作为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条重要物流方式,开行数量持续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已常态化开行19条国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3个城市。

今年1月份,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已开行中欧班列70列,到发集装箱5740标箱,同比增长均超五成,取得首月“开门红”。

7、利用数字新技术,提升应急物流管理水平

科技日报  时间:2023-02-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应急物流体系对应急保障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救灾储备中心布局有待完善,对灾害快速响应能力不足;救灾初期容易出现物资不足,后期则容易出现供应过多,难以有效掌握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和需求。为此,我国应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新技术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物流保障能力。

依托区块链构建应急物流指挥平台

重大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存在响应速度慢、溯源难、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影响救援速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资供应商、政府管理机构、捐赠者、慈善机构和受赠民众之间的矛盾。

区块链是多边平台经济下的产物,其去中心化的数据结构能够有效解决应急物流管理中物资供应商、政府管理机构、捐赠者、慈善机构和受赠民众等主体之间互相陌生且缺乏信任的问题。为此,建议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能够追踪、溯源的应急物资调度管理平台,实现物资统筹管理和有序调度。在技术上,区块链具有实时记账功能、信息公开透明,且在应急数据管理上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以及时间戳能力。应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无论从前端应急物资的生产、采购、储存,还是到后端的运输、中转、配送以及逆向物流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应急物流全程的可追溯,保证应急物资质量。在内容上,应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智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作为政企联通的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平台包含物资信息记录、物资供需管理和物资调度管理三个子平台。经过区块链防伪认证后,企业进入智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的供给模块,根据物资需求方录入的需求信息,供给匹配模块通过智能合约进行自动匹配,将相应的物资信息发送到调度管理平台,网络配送优化模块计算出最优配送路径。整个环节的数据信息会全部都记录在区块链的各个节点,由各个节点进行全方位监督,确保整个应急物流环节高效有序进行。

运用物联网完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且基本上是在缺乏信息技术支持的背景下创建的。在处置SARS疫情、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新冠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中,逐渐暴露出应急物流管理协同效率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信息化程度低导致物资需求、运力调配、指挥协调、信息对接等事项难以获得高效的协同。完善我国应急物流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信息共享、环节衔接实现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资源进行平衡和调度,提高我国应急物流保障的能力和效率。

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对应急物流各环节之间的资源进行平衡和调度,实现应急物流管理协同效率的整体提升。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是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或者局部网络等通信技术将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品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应急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能确保整个系统中每个环节之间都能够紧密衔接,保证物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以及配送等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海量静态和实时动态应急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测算和全局优化,可科学就近调度和合理分配各类应急资源装备,快速智能地匹配服务应急救援实际需要,为国家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分析支持。对物资进行可视性跟踪和溯源,并且对运送物资的车辆进行导航和定位,可确保应急物资能够及时到达物资需求端,保证应急救援活动顺利进行。

8、码头空箱堆积,海运停止“疯狂”,今年出口何时迎来拐点

第一财经   时间:2023-02-17

“目前各个堆场和码头的存箱都很充足。今年春节放假早、开工晚,对货量肯定有影响。”浙江一家货代公司负责人李木(化名)告诉第一财经,和去年同期相比,他们今年开工后的状态不再忙碌。

从“一箱难求”到“船等货”,再到如今各大码头堆满空箱,海运从供不应求到过剩的周期转换,比人们预想得都要快。而大量新船还将在今年迎来集中投放的开端。

业内人士认为,接下来海运业是不是会迎来一个漫长的低迷期不好说,但未来几年里,海运行业大概率不会很乐观。但今年仍然会出现相对的旺季。

空箱堆积背后

在李木看来,空箱堆积既有节后供应链端尚待恢复的周期性原因,也有去年底疫情放开导致不少生产企业提前放假、原材料库存减少,因而所有采购与生产计划都往后顺延的特殊因素。

根据另一名货代人士的说法,一般在春节后的一个半月,集装箱海运市场才会逐步恢复。受到2022年下半年以来的多重不利因素影响,2023年至少要2个月后才能看到市场恢复。

空箱堆积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一方面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导致需求收缩,另一方面此前运价暴涨期间大量新的集装箱流入市场,供应倍增。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在集装箱海运市场高涨的行情下,全球生产了超过700万标准箱集装箱,是常规年份的近3倍。叠加前述周期性和特殊因素,供大于求在这个春节变得尤为明显。

根据全球集装箱交易平台Container xChange最新数据,2023年第6周(2月5日~11日),上海港的40英尺集装箱CAx(集装箱可用指数)高达0.64,已经连续11周在0.6上方。当CAx的数值大于0.5时,即表示集装箱设备有剩余。

近期发布的德鲁里世界集装箱指数显示,自2020年7月30日以来的30个月中,该指数首次跌破每20英尺标箱2000美元的大关。全球现货运费综合指数目前为每20英尺标箱1997.22美元,而在2021年9月达到超过10300美元的峰值。

另据上海航运交易所2月11日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周度报告,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在春节长假后恢复情况并不理想,该周运输需求恢复缓慢,供需平衡情况不理想,多数远洋航线市场运价继续下行,综合指数延续下跌走势。2月10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995.16点,较上期下跌1.2%。

比集装箱的供大于求更严重的,是船舶运力过剩。

“海运业的集装箱肯定是过剩的,但集装箱的资产分散,资产处置更容易,用途也更广,所以即使过剩影响也不算大,但船舶造出来了就藏不住了,而且还需要养护。”专业航运信息咨询平台信德海事网主编陈洋对第一财经表示,不仅仅是集装箱指数跌至最低点,一些重要航线上的运费也已经跌至疫情前水平,甚至更低。而今年开始,将会有大量新船开始交付,明后年还要多。这也将让接下来的海运业,“以前有多风光,接下来就可能会有多不堪”。

不过,为了动态平衡供需,陈洋说,现在已经有些船东集运公司在处理一些老旧的船舶,“目前主要是一些老旧的集装箱被送拆,量并不大。未来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有更多船舶送拆”,与此同时,今年集装箱的航运速度也会相对低一些。

根据运费基准平台Xeneta的数据,即期运价下降之外,长期运价也出现了创纪录的跌幅。Xeneta近期的报告称,1月份平均长期合同利率下降了13.3%。

马士基也发出警告,预计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高达93.5%。根据马士基2022年报,2022年公司的营收增长32%至815亿美元,息税前利润(EBIT)增长57%至309亿美元。虽然全球经济放缓将导致市场尤其是海运市场疲软,但马士基将继续在物流业务和码头业务中寻求增长机会。在此背景下,马士基预计2023年全年息税前利润(EBIT)为20亿~50亿美元。

今年旺季何时来

虽然整体不乐观,但今年仍然会出现相对的旺季。

“春节后短时间内继续下跌是在预期内的。”陈洋提出,今年肯定会有所谓更旺的时期。随着季节的变化,夏天和秋天的市场相对旺,再加上今年中国疫情防控放开以及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举措,都将给海运及外贸行业带来持续的利好。

阿里巴巴国际站履约物流及关务部负责人魏冉告诉第一财经:“作为海运运价标杆的美线市场,一般船公司与大客户的长约会在每年的4月底之前完成签订,于5月1日生效。”届时市场的即期运价会以约价为基准浮动。从需求侧的恢复速度来看,预计今年的分水岭会发生在6月左右。

在魏冉看来,海运市场运价和货量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剧烈波动,加上新船逐步下水,市场将迎来重构。而海运相关企业要分两步走,一是重视海外产能供应链向东南亚外移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持续的,应该是货在哪儿,货代就在哪儿”;二是加强中国的贸易服务能力,增加核心壁垒,“中国商家有组货的能力和供应链服务能力,但低附加值的货不一定从中国走,也就是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货服分离的状态,形成低附加值产品由中国来做贸易服务,海外做加工制造的分工”。

作为中国B2B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本身就为货物贸易商提供服务贸易,而该平台今年将在物流服务上加大投入。今年2月,阿里巴巴国际站物流服务的义乌中心仓上线,并将在全国范围规划增设中心仓。

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供应商及跨境供应链总经理王添天提出,外贸发展正从“流量增长时代”进入“高质量增长时代”。物流作为交付履约的重要一环,也从疫情期间“运价暴涨”“一箱难求”的交付确定性保障向如今的高性价比服务转变,“一是要让客户更省事,那就要提供端到端的服务,二是要搭建去中心化的网络,回归本地化,提高效率,在存量中找到增量”。

王添天认为,中国外贸在疫情期间获得了持续的发展,而这部分增量在今年并不会完全退潮。与此同时,从货单价提高就能看出的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向更高附加值的提升趋势也将继续。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在2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体上看,2022年中国外贸站上了新高度,释放了新动能,作出了新贡献。当前,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显著放缓,国际供应链格局也在加速重构,外贸发展环境是极其严峻的。2023年,我们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要稳定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国家统计局于1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不过,红塔证券提出,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1%,在荣枯线以下,环比也仅提高1.9个百分点。

在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较多。正视困难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2023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要更加坚定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信心。

9、全球重要海运航线运价下行 我国大件消费品出口回暖

北京商报  时间:2023-02-20

近期,全球重要海运航线运价大幅下降。据上海航运交易所2月18日发布的消息显示,欧洲航线、澳新航线等多条航线运价下行。海运价格直接影响我国大件消费商品的贸易成本及订单需求。对此,专家分析认为,由于俄乌冲突、石油价格上涨、疫情等因素,2022年海运价格急剧上涨,2023年,海运价格将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我国大家电、家居、自行车等大件消费品海外订单和出口也将逐步回暖。

运价回落

全球重要航线运价大幅下降。上海航运交易所2月18日发布的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周度报告中显示,欧洲航线、澳新航线等多条航线运价下行。此前,2月10日,该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SCFI)也跌破1000点,为995.16点,较一周前下跌1.2%,与2022年2月11日的4980.93点相比,跌幅超过80%。

将观察区间缩小至一周,运价的回落同样“肉眼可见”。据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消息,2023年第6周(2月6日-10日),天津航运指数延续了此前震荡走弱的趋势,累计下跌16.36点,跌破1000点大关。其中,除南美航线、地中海东航线运价有所上涨外,其余主要航线运价均延续下跌趋势。

海运价格的升降也直接影响到了许多商品的贸易成本。天津一家货运代理公司工作人员程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仅今年前两个月,运费就有了可见的小幅下降。“我们主要做的是日韩航线,跟年前比,这些航线的高柜和小柜集装箱的运价都有所下降,大概下降了40到55美元。”程女士介绍。

从全年看,运价的下调则更为明显。浙江宁波某电器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李志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一个40英尺高柜集装箱大约能装216台(洗衣机)。“去年3月,海运费的最高点是在18500美元左右一个标准集装箱,分摊到一台洗衣机大约是在85美元左右。今年2月,海运费在4500美元,这样分摊在一台产品上面,大约是20美元一台。”李志慧表示。

“由于俄乌冲突、石油价格上涨、新冠疫情等因素,2022年海运价格急剧上涨。然而,2023年,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海运价格将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目前,对于短期运价走势,国际航运研究及咨询机构德路里预计,未来几周即期运价仍将持续性小幅下调。从全年看,德路里在2023年1月发布的市场展望中提到,2023年集运市场即期运价至少将再下降50%-60%。德路里预测,如今的降价将意味着运费更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订单回升

在全球贸易中,海运占据非常大的市场,需求量稳定且巨大。从全球看,海运是国际间商品交换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货物运输量占全部国际货物运输量的比例大约在80%以上。从国内看,目前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大家电、家居等产品也包含其中。

“大家电是我国外贸产品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多的产品之一,在我国外贸经济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家居产品方面,我国家居制造产业带集中、家具种类一应俱全,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居生产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家居出口国,在全球家居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洪勇表示,“大家电、家居产品等大件消费品一般使用海运方式出口国外,疫情中运价飙升大大增加了我国相关企业的成本,不利于我国企业拓展国外市场。”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家居出口细分类目中,家具及零配件出口同比增长18.2%;床垫同比增长14.2%;灯具同比增长22.6%;建筑装饰陶瓷同比增长4.7%;板材同比增长30.1%。

对这一数据,有分析指出,我国的大件家居产品出海是具有产业带优势以及强大的供应链支撑,我国大件家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和认可度。

但疫情期间,运价上涨等多因素致使我国大件产品出海面临“堵点”。

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数据,2022年,中国家电行业出口额972.5亿美元,同比下降6.9%。海关总署的最新出口量统计数据也显示,去年1-12月,我国家用电器累计出口33.66亿台,同比下降13%。

再来看家居产品。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全国家具及其零件出口额4639.3亿元,同比下降2.5%;陶瓷产品出口1833.5万吨,同比下降1.4%,出口额2172.7亿元,同比增长10.2%;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出口额3073.5亿元,同比下降3.1%。

出口下降的背后则是企业货物堆积的无奈。据媒体报道,在浙江慈溪龙山镇一家冰箱生产企业的仓库里,91台冰箱已经堆放了近两年。据悉,双方2020年12月签订合同,企业2021年3月完成生产。根据合同,运费由以色列采购商承担。可是中东航线运费一路上涨,采购商多次要求延迟交货。

挑战仍存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伴随全球重要航线运价下降后,我国大件产品出口已呈现迅速回暖的态势。

以大家电为例,今年前两个月,浙江许多大家电生产企业订单都出现了快速增长。“今年前两个月,我们返单的单量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其中有老客户的返单,也有新客户的加盟,今年预计比去年同期能增长30%。”浙江宁波某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陆耀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

大家电、家居产品的出口回暖将惠及其产业链上的各个相关行业。洪勇介绍,大家电出口产业链上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渠道商、物流服务商、贸易商等。“接下来,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或将迎来进一步复苏,也包括一些其他专业服务公司,如质量检测公司、咨询服务公司等。”洪勇表示。

着眼于大件消费产品本身,也有可供继续挖掘的重要增量市场。洪勇分析认为,“在未来几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南亚地区的大家电、家居消费额有望继续增长,同时,东南亚地区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并更倾向于购买高品质的产品”。

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大件消费品外贸出口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国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外政治局势以及国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等,都会对我国企业的外贸产生影响。”洪勇表示。同时,易受海运价格影响的行业特性也要求相关行业、企业寻求有效“出路”。

对此,洪勇建议,行业协会可建立一套有效的海运价格预测模型,以准确预测海运价格的变动趋势,从而把握市场机会。“企业应根据行业协会预测结果,采取合理的投资策略,以减少海运价格的波动对企业收入的影响,降低风险。此外,企业还可以合理安排运输线路、积极与海运物流企业签订长协价等策略降低海运成本。”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紧密,我国企业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产品品牌逐渐得到认可。未来,我国对外贸企业的服务将继续加强,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助力包括大件产品的外贸企业提升开拓国外市场的能力,保证外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洪勇表示。

10、一文读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冷链集配中心

顶端新闻  时间:2023-02-23

★冷链集配中心提出背景

1.国家层面持续高位推进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融合联动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三级节点包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交运发〔2022〕49号)提出,依托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在冷链产品消费和中转规模较大的城市,推进建设销地冷链集配中心。2023年1月6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接受采访中表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布局建设一批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冷链集配中心和大型冷链物流基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2.省级层面加快多点布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2022年6月《云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将建40个产地骨干冷链集配中心;2022年7月,辽宁省提出争创2—3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2000个左右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22年10月,安徽省认定首批4家省级冷链物流基地和15家省级冷链集配中心。

3.产业层面补齐短板亟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近年来,冷链物流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在抗疫保供、保通保畅、消费升级、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冷链物流尚存在设施设备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平衡,冷链物流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冷链产销衔接不畅,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损腐率、流通成本等关键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产地交易市场、产地初加工中心建设明显不足,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够健全。“最初一公里”的解决途径之一就是推进产地集配中心建设。

★冷链集配中心的定位

1.产地集配中心,是以服务县域、乡镇、农村农副产品集散为主,主要功能涵盖集货、预冷、分级、拣选、包装、储存、初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相对集中的一种物流中心。依托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产地交易市场等建设,在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冷链依存度较高的农产品种植区、农业产业园等,产地集配中心可以加快农副产品流转,调节农副产品货架期,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有效解决“最初一公里”难题。

2.销地集配中心,是以服务大中城市居民消费、民生保障、末端零售网络为主,主要功能涵盖集货、分拣、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服务融为一体的冷链物流集中区。依托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零售网络等建设,在城郊建设一批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有利于保障民生消费,完善流通网络,疏解城市商贸流通压力,满足城乡冷链物流需求,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3.集散地冷链集配中心,主要依托交通枢纽、商贸中心等建设,主要功能涵盖贸易、批发、加工、冷链、储运、信息、中转等。充分发挥枢纽优势,完善形成物流网络,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效衔接产销两端,促进大交通、大物流、大市场、大产业等融合协同互促。

★冷链集配中心的特征

1.两极化。冷链集配中心服务产销两端,精准服务“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衔接两端毛细网络。

2.集聚性。冷链集配中心容易带动周边资源集聚、产业成群,推动产业向中心集聚发展。

3.综合性。冷链集配中心具有储藏、加工、分拣、分拨、检测、展示、交易、配送等多种功能,在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完善末端流通网络层面,功能容易集成。

4.协同性。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完善,种植、养殖、销售、初加工等多种业态与冷链集配中心形成互动,协同发展。

★冷链集配中心的发展建议

1.面向需求,科学布点。冷链集配中心的建设需要面向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网络健全、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区域展开,优先支持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各级示范物流园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供应链创新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服务产销两端冷链物流需求。产地层面,农副产品产量、交易量规模及冷链物流需求较大,带动农林牧渔业流通、加工、直供等快速发展;销地层面,生活消费品、民生保供物资等需求充足,带动食药品生产、流通、加工、仓储配送等冷链物流相关产业发展。

2.补齐短板,丰富功能。持续补齐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完善产地交易市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等设施功能,增加直播电商、新鲜直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升级县域商业体系,畅通鲜活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联通联动社区团购、自助终端冷柜、智能冷链快递柜等末端设施,充分发挥集配中心中转、联动、纽带等作用。

3.分类分级,差异互补。优先保障共同配送,在农副产品物流、快递消费物流、医疗物资应急物流等公共属性较强、流通市场集中度高的物流领域率先建立共同配送冷链集配中心,具备一定的区域公共服务能力或应急储运保障能力。一般商业中心注重提质增效,加强引入增值服务,培育新兴业态,构建多场景、多层次、多维度、造血机制健全的集配中心运行体系。特殊领域谨慎布局,对建筑物流、危化品等对环境影响特别大的物流领域,在园区审批、选址、规模、运营等各个方面充分论证,确保在双碳、安全等关键点上取得实效。

4.运营规范,智慧先进。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产权明晰,管理规范,持续打造专业化运营团队。推广应用AI、5G、区块链、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智能分拣、温控保鲜、物联终端、冷链区块链等智慧冷链技术,推动冷链集配中心关键流程自动化、数字化,培育冷链集配中心数字化运营场景。

11、利用数字新技术,提升应急物流管理水平

新浪网  时间:2023-02-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应急物流体系对应急保障能力将产生直接影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救灾储备中心布局有待完善,对灾害快速响应能力不足;救灾初期容易出现物资不足,后期则容易出现供应过多,难以有效掌握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和需求。为此,我国应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新技术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物流保障能力。

依托区块链构建应急物流指挥平台

 重大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存在响应速度慢、溯源难、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影响救援速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资供应商、政府管理机构、捐赠者、慈善机构和受赠民众之间的矛盾。

 区块链是多边平台经济下的产物,其去中心化的数据结构能够有效解决应急物流管理中物资供应商、政府管理机构、捐赠者、慈善机构和受赠民众等主体之间互相陌生且缺乏信任的问题。为此,建议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能够追踪、溯源的应急物资调度管理平台,实现物资统筹管理和有序调度。在技术上,区块链具有实时记账功能、信息公开透明,且在应急数据管理上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以及时间戳能力。应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无论从前端应急物资的生产、采购、储存,还是到后端的运输、中转、配送以及逆向物流等各个环节,都能实现应急物流全程的可追溯,保证应急物资质量。在内容上,应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智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作为政企联通的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平台包含物资信息记录、物资供需管理和物资调度管理三个子平台。经过区块链防伪认证后,企业进入智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的供给模块,根据物资需求方录入的需求信息,供给匹配模块通过智能合约进行自动匹配,将相应的物资信息发送到调度管理平台,网络配送优化模块计算出最优配送路径。整个环节的数据信息会全部都记录在区块链的各个节点,由各个节点进行全方位监督,确保整个应急物流环节高效有序进行。

 运用物联网完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且基本上是在缺乏信息技术支持的背景下创建的。在处置SARS疫情、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新冠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中,逐渐暴露出应急物流管理协同效率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信息化程度低导致物资需求、运力调配、指挥协调、信息对接等事项难以获得高效的协同。完善我国应急物流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信息共享、环节衔接实现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资源进行平衡和调度,提高我国应急物流保障的能力和效率。

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对应急物流各环节之间的资源进行平衡和调度,实现应急物流管理协同效率的整体提升。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是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或者局部网络等通信技术将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品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应急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能确保整个系统中每个环节之间都能够紧密衔接,保证物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以及配送等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海量静态和实时动态应急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测算和全局优化,可科学就近调度和合理分配各类应急资源装备,快速智能地匹配服务应急救援实际需要,为国家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分析支持。对物资进行可视性跟踪和溯源,并且对运送物资的车辆进行导航和定位,可确保应急物资能够及时到达物资需求端,保证应急救援活动顺利进行。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全球治理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12、物流机器人,处在爆发前夜

新浪网  时间:2023-02-26

中国物流机器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抢食全球市场。

“半日达”“次日达”在快递日益高效的背后,是中国物流在智能化、科技化方面的努力。其主要的产品形态就是中国物流机器人。

在“工业4.0”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物流行业为了降本增效,也不断进行智能化尝试。当下,具备搬运、码垛、分拣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已成为物流行业当中的一大热点。

据Fairfiel的报告预测,在2021-2025 年期间,物流机器人市场将以23.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物流机器人市场的预期市场价值预计为 127.391亿美元。

虽然相比欧美,中国物流机器人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行业标准化生态、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突破等,但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对钛媒体APP所说,“物流机器人区别于工业机器人的追赶状态,中国物流机器人不管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厂商的综合实力,都具备引领全球的潜质。”

渗透率低,探索“低成本”是关键

物流机器人是指应用于仓库、分拣中心、以及运输途中等场景的,进行货物转移、搬运等操作的机器人。

从应用领域方面来看,物流机器人分为工业用物流机器人和商业用物流机器人;从功能方面来看,可分为分为AGV (自动引导车)、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AMR (自主移动机器人)、RGV (有轨制导车辆)、无人配送机器人等,可应用于无人仓库、生产线、室外封闭或半封闭区域道路等场景。

交通运输部去年11月3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国内道路货运从业人员已达1728.73万人,约占各种运输方式从业人员总数的60%。常年在物流园或道路中行驶、装卸搬运货物等,呼吸道疾病、腰肌劳损、高处坠落、物体扎伤、砸伤、击伤、撞伤以及交通事故风险、疫情感染风险等已经成为物流人员最常见的“职业病”。

物流机器人的使用能够在有效地提高运送和分拣效率的同时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各种风险。以京东物流天狼机器人的应用,自动化系统替代人工作业准确率高达99.99%,存储密度提升300%+,拣选效率提升300%-500%,这个效率是惊人的。

但当前物流机器人在中国觉得大部分的仓库中使用率并不高,即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也比较少。

睿工业MIR在月初发布了《2022年工业机器人赛道融资情况深度分析》。报告显示,物流行业2023年快递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但整个行业仍面临效率低下、工作环境恶劣、安全和质量事故频发的通病。而作为解决方案的智能化、无人化运营的渗透率极低,仅约3%左右。

对此,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对钛媒体APP分析道:“物流机器人的应用,总体的基数还小,但不可否认的是,物流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数年来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之一。从应用细分看,以电商零售为代表的商贸流通领域,物流机器人的应用相对较多,大部分工业制造领域还处于物流机器人导入期,其中的关键因素有行业认知、技术发展水平、导入成本等。”

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研究的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赵立军也同样对钛媒体APP说到,“我们的物流机器人应用较少,主要就是现在物流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还有待完善提高,但是成本比较高。作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还需要时间,因此发展受多方面限制。”

物流机器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零部件,例如核心控制器、驱动器等等。以AMR为例,一个激光雷达的价格从两三万到数十万不等,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各种控制、定位技术模块的成本。以载重为 1吨的标准AGV叉车为例价格普遍在40-70万元/台。控制和降低成本成为众多物流机器人厂商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

应用场景拓展,行业高速发展

从物流机器人的发展历史看,从最早的磁导航AGV就已有成熟的产业应用,已经有数十年历史。

中国物流机器人技术开始于1990年之后,北京起重机械研究所研制出第一台AGV,建成第一套AGV滚珠加工演示系统。1988年,原邮电部北京邮政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了邮政枢纽AGV。1991年,AGV首次应用于汽车装配线上。

2010-2020年,中国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快递行业业务量飙升。仓储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商物流的效率,也带动了整个中国AGV产业的发展。

随着电商、物流业的发展,海柔创新、新松、快仓、极智嘉等先后进入AGV研发与制造领域。

2012年,为了使配送中心高效,电商巨头亚马逊以7.75亿美元收购了自动化物流提供商Kiva的机器人仓储业务,开启了仓储自动化进程,成为行业内的标志性事件。

2015年起,类kiva式的仓储机器人开始在国内正式落地应用。当时物流机器人企业已经接近60家左右。

中国物流机器人经历了技术引进、专业市场引进、技术完善、技术应用等五个阶段后,中国物流机器人技术目前进入技术比较成熟的状态,部分研发与制造部分水平已经与国际接轨或甚至赶超国际水平。不仅快递物流行业,各个服装、电子产品等一些大的制造业企业也在自己的仓库开始使用物流机器人。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中国物流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显示,从行业应用结构来看,汽车工业、家电制造和电商仓储物流是物流机器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占比合计达60%以上。其中汽车工业占比最高,为24%;其次为家电制造和电商仓储物流,占比分别为22%和15%。

但于此同时,物流机器人大多应用在大型物流或制造企业,相对的小企业在物流机器人的需求满足不及时。

从2016年就开始研发物流机器人的京东物流告诉钛媒体APP,“当前国内的一个普遍情况是更多的在做大企业的智能仓储,所以产品的设计更多是满足大企业的产品,大企业的应用,对小企业的关注太少。”

与此同时,小企业花钱买了智能仓储设备,有没有运维保障,这是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完全真正适配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还比较少。

近年来,物流机器人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据报告数据显示,中国AGV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28.5亿元增长至2021年87.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2.45%。2021年我国物流机器人销量达7.2万台,同比增长75.61%。其行业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为196项,同比增长22.7%。在投资事件数上,2021年共计72起,较2020年上升了14起。截至2022年9月,中国物流机器人行业投资事件数达到46起。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告诉钛媒体APP,“当前我国物流机器人发展到了应用技术初步成熟阶段,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应用领域。”

分析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仓储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CR4仅有约24.7%,总体还是处在初级原子型阶段。

核心部件研发待突破,全球竞争优势显现

物流机器人涉及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导航定位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多机器人集群控制技术等。相较于国外物流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中国物流机器人起步较晚,但胜在发展迅猛,应用场景多元化。

从技术层面来说,国外机械结构、导航定位、运动控制、传感器等方面较为成熟,在产品形态上也更加多样化,比如机械抓取、多机器人调度等。但是在核心技术产品化方面,国产磁导航和二维码导航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较小,国产激光导引产品与国外有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室外配送机器人领域,低速无人车路权审批较为困难,目前无人车配送在封闭园区场景拓展较为顺利,实际公路行驶还处在小规模实验阶段。而国外同类产品已获批部署上路,并达到L4级自动驾驶,大幅领先国内产品。

“总的来看,国内针对无人配送车形式运营相关的管理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社区、园区开展无人配送,有着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只要业主方、物业方认可,移动配送设施产品能力过关,无影响社区园区健康安全,产生风险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运营。但在室外配送总体尚未形成完全成熟的商业模式。”

京东物流对钛媒体APP表示,无人配送的规模化运营,需形成末端全链条配送,才能体现整体的成本优势、配送任务智能调度降本增效等优势。全链条智能无人配送方案落地,离不开法律法规、智能网联设施建设、技术稳定程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加持。

从核心零部件方面来说,国产物流机器人在传感器、驱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上还在依赖国外品牌。

在物流机器人产业的上游核心零部件,比如控制器、伺服系统、精密减速器等,主要来自于日本的三菱、安川、松下,德国的西门子、博世,法国施耐德等企业。虽然国内的汇川技术、埃斯顿、雷赛智能、绿的谐波已经崭露头角,和外资掰手腕,但主要的市场份额仍控制在外资品牌手中。

“我们目前一些核心技术还没有突破,芯片还依赖进口,以及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受限。”赵立军谈到中国物流机器人发展受限时对钛媒体APP表示。

但从供应商方面来说,中国物流机器人厂商在产品价格方面相较国外厂商有着明显优势。以载重为 1吨的标准AGV叉车为例,相较于国内40-70万元/台的价格,国外的AGV产品价格普遍在80-100万/台。

在市场需求方面,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较高,以仓库工人平均年薪为例,国内仓库工人平均年薪5万元左右,而美国英国可达20万元。相较于国内,海外客户有着更强的物流机器人应用意愿。并且近年来,随着东南亚地区零售电商渗透率提高,人工优势降低,东南亚的物流机器人需求也在逐步释放。

可以说,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物流机器人产品拥有者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

“物流机器人区别于工业机器人的追赶状态,中国物流机器人不管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厂商的综合实力,都具备引领全球的潜质。”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对钛媒体App说到。

但于此同时卢瀚宸也表示,就产业本身而言,当前不足的地方在于还未形成行业规范标准,这一点欧洲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形成一定的掣肘。

智能化将加速物流机器人普及

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物流机器人的阻碍因素还在于成本投入是否获得相应的成本节约,随着经济大盘的增长,业务规模的增加,阻碍因素在渐渐减弱。

机器人的应用和部署是个逐渐提高的过程,目前国内仓储机器人的年增长大概50%左右,已经大大超过国际平均增速,但因基数较少,所以目前的总部署数量还未达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国内机器人在新技术、新场景、关键器件的研发和探索中慢慢成熟,物流机器人在未来的需求释放越来越大。

在标准化方面,当前物流机器人的产品也正在逐步标准化。

2022年,京东物流联合大陆智源、极智嘉、海柔创新、科聪、木蚁机器人、塔斯克机器人、仙工智能、行深智能等业内知名企业成立移动机器人技术生态联盟R9(Robot 9),并发布R9-001移动机器人通讯技术规范。R9-001的技术规范能够兼顾大多数移动机器人的搬运场景和控制调度,并具备高安全性、扩展性和完整性。

京东物流告诉钛媒体APP,“国内主要的几家检测中心已经着手起草CR标准已经多年,目前已经在逐渐推广和应用,主要的困难在于机器人的场景应用广泛性,需要一定的市场认知、企业接受的过程,该标准化落地应该慢慢就会实现。”

近年来,在电子商务的需求拉动下,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中国物流机器人行业大踏步前进。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流机器人在市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痛点也会愈发凸显,单一的技术将越来越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场景需求,多种技术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如“AGV+机械手”、“AGV+货叉”等复合机器人的研发, “激光导航+磁钉导航”等复合导航技术的应用等。

对此,王赤坤对钛媒体APP表示,“物流机器人新的发展方向,包括物流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提高物流机器人的移动和活动能力,以及进行数据解析和分析,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

可以想见,未来物流机器人的发展将更加智能化和柔性化,实现更复杂层面的自主行动,比如辨别红绿灯、自动驾驶、路线规划、主动换道、车位识别、自主泊车等,甚至实现上万台机器人同时协作调度等,提高仓储物流整体的运作效率,这对物流行业来说是颠覆性的,必将推动物流行业加速进化,形成全新的物流生态系统。

“物流机器人已逐步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进化和迭代,其中多机协同、不同车型混合调度管理、不同品牌车型混合调度管理将会是新的发展方向和命题。”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对钛媒体APP说到。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杨秀娟)

13、江苏交通走在前挑大梁强担当 50个重大项目纳入清单加快建设

中国交通新闻网   时间:2023-02-20

苏州围绕全年完成投资270亿元的目标,在铁路、公路、水运等方面加紧排定各项工程工作时序;南京发布全年工作蓝图,聚力攻坚轨道交通和过江通道、全力推进公路成网建设、加快落实航空水运项目建设;扬州重点推进20个新开工、在建和续建项目,持续推动北沿江高铁、仪禄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提速……

新的一年,加速奔跑。今年,江苏省政府明确了2002亿元的交通建设投资计划,一季度全省要确保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00亿元以上。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将50个重大交通项目纳入协调推进清单,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锚定今年交通投资任务,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努力担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交通责任。

“轨道上的江苏”加速奔跑

初春的阳光暖意融融,在江苏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一线,机械轰鸣、车辆穿梭,建设者以拼搏的姿态埋头苦干。

沪苏湖铁路工程建设正在全力冲刺。“春节期间,沪苏湖铁路4标段和水乡旅游线苏州南站预埋工程保留230余名施工人员正常开展施工作业。目前,工程处于建设关键时期,我们按照既定节点目标,倒排工期,狠抓关键工序、关键点,实现开春即大干。”中铁十四局分管负责人表示。

“轨道上的江苏”加速奔跑。南沿江城际铁路南京段、太仓段、江阴站有砟线路全面开工,逐步重启铺设长钢轨及长钢轨焊接施工,陆续投入施工管理人员约500人,全力争取今年4月底完成全部铺轨任务,确保南沿江城际铁路如期开通。

在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北航道桥锚碇及主塔施工现场,到处都有建设者忙碌的身影,铿锵有力的打桩声、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吹响了工程建设加速奔跑的“冲锋号”。今年,大桥全面动工,项目将锁定“创品质、塑形象、夯实基础、稳步开局”的目标,优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

在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匠心一号”“聚力一号”盾构机内,在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桥右幅钢桁梁施工现场,在海太长江隧道、龙潭长江大桥、连宿高速公路、建兴高速公路……处处涌动着大干快干、加快发展的热潮,一帧帧火热的生产画面描绘出江苏交通全力冲刺“开门红”的生动图景。

今年完成5个航道工程竣工验收

陆上建设蹄疾步稳,水上施工也开足马力恢复生产。目前,宿连航道一期工程全面复工复产,各参建单位主要管理人员已全部到岗;在锡溧漕河无锡段整治工程桥梁二标施工现场,挖掘机、铲车等机械有序进场;在申张线纺织大桥项目工地,工作人员为项目进入最后收尾阶段提速冲刺……

2月初,淮安市淮安新港三期、工业园区危化品码头、黄码作业区码头工程等7个续建港口重点项目全面复工。“今年淮安预计完成港口码头建设投资17亿元,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以重大项目支撑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关键环节,让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淮安港航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江苏将进一步优化内河水运设施网络,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围绕这一目标,江苏省交通运输部门将统筹推进二级航道网规划建设,开工建设宿连航道二期工程连云港段、长湖申线京杭运河至苏沪省界段和通扬线南通市区段剩余段落,加快推进京杭运河淮安四线船闸前期工作,续建申张线青阳港段、芜申线溧阳城区段航道整治工程等,年内完成5个航道工程竣工验收。

14、联动互援 专兼常备 江苏两市探索危化品运输应急救援新模式

中国交通报  时间:2023-02-20

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布了一批综合督查典型经验做法,江苏省连云港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应急救援联盟、盐城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等典型做法位列其中。

连云港市

“1+N”救援体系护航危化品运输

连云港市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已逐渐发展成为危化品生产、储存、运输和交易的集散地。随着盛宏石化等化工企业的建成投产,大量外地危化品运输车辆进出连云港市,突发事故也随之增多。

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刻不容缓。2018年6月,在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由金满仓运输有限公司等35家危化品运输单位联合发起,自发组建了连云港市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应急救援联盟(简称救援联盟)。2020年年初,救援联盟被江苏省军区连云港分区纳入民兵预备役。2021年7月,连云港市同援危险货物运输应急救援队注册成立,并被应急管理部纳入社会救援力量体系,成为首支危化品道路运输应急救援社会力量。

目前,救援联盟共有50家成员单位,分布在市区、港口、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徐圩新区等县区,共有危化品运输专用车辆1200余辆,总运量近4万吨。

救援联盟以“多方联动、互助互援、专常兼备、服务社会”为宗旨,以“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为导向,主要承担联盟成员企业在连云港市范围内发生道路危化品运输紧急情况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救援工作,并随时做好参与过境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增援服务。

联盟的高效救援,离不开成熟的运作体系。联盟组建以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能分工,设立同援救援队、爆炸专家组、油品专家组、剧毒专家组、化工专家组5个组(队),并通过推进“1+N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全市、形成合力的应急处置队伍网络。“1”即同援救援队为事故救援常备力量,“N”就是联盟成员单位按照区域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5个救援分部。截至目前,救援联盟共参与各类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和险情救援处置28次,涉及汽油、甲醇、液苯、浓硝酸、LNG等危化品泄漏等,共出动车辆212辆次,出动救援人员240余人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00余万元,避免危险货物泄漏造成重大事故和环境污染。

救援联盟通过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和应急管理局扶持87万元和企业自筹50万元,购买应急救援车3辆及气动隔膜泵、柔性防静电吊带、液氮低温防化服等应急装备310余件,特别是在江苏省率先配备的柔性防静电吊带解决了罐体车辆吊装扶正等安全作业要求,气动隔膜泵满足了液体危化品泄漏倒罐作业的需求。

探索永无止境。为提高救援队伍应急能力,救援联盟邀请危化品运输专家来连进行专业指导;组织应急救援队骨干成员分两批赴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惠州基地学习培训;救援联盟与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共同举办国家应急救援员培训,28人取得国家初级应急救援员证书,从根本上提升了应急救援人员专业救援知识及现场急救技能。此外,联盟还多次会同交通、应急、公安、消防、地方政府等部门,分片区、分类别开展应急实战演练。通过定期开展应急实战演练,政府部门、救援联盟、运输企业等多部门协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盐城市

国道设置危化品运输专用停车场

危化品运输车辆停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解决盐城市域内过境危化品运输车辆停车难、乱停放问题,2020年5月,盐城市政府提出在204国道、228国道沿线建设危化品车辆专用停车场,以及在建成和新建的国省道服务区设置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专用停车位。

如何保证危化品运输车辆安全,成为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盐城市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山东省东营市和海门市相关建设经验,在盐城大市区南15公里亭湖区便仓镇境内204国道盐城服务区附近同侧,建设便仓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该停车场面积约103.6亩,项目总投资约为3.65亿元,规划设置71个停放车位和6个待检临时停车位。

目前,便仓危化品运输车辆专用停车场已完成一期项目投资2.05亿元,设置32个停车位(含6个待检临时停车位)、监控管理中心、配套辅助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停车场按照功能分为停车区、辅助配套区和管理区三个部分。为确保安全规范管理,建立完备了周界报警、车辆预约管理、智能门禁管理、智能车位管理、视频监控、消防自动化、消防管理、环保监控管理、紧急广播、应急救援管理等10大智能化管控系统。同时,盐城市在已运营的9个服务区设置了危化品停车位70个,日均停车145辆。

下一步,便仓专用停车专用场根据一期场地使用情况,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同时,明确已建成204国道便仓停车场管理单位,建立危货品运输车辆场站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规范。推动盐城市各县(市、区)政府出台干线公路专用停车场建设规划,满足途经盐城市境内危化品运输车辆停车休息需要,实现盐城市干线公路危化品专用停车场网络。

15、苏州自贸片区:促进通关便利化,助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出海“起飞”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官方账号  时间:2023-02-23

“这批铸件加工是来自国外的订单,我们加工成符合国际航空标准认证的成品后,当天夜里将通过无感智能卡口自助出区,送抵上海浦东机场国际货站出口。”公司关务经理王丽敏介绍,今年以来该公司的航空装备产品出口货值同比增长达30%,来自海外客户源源不断的订单,让该公司对全年经营信心满满。

航空装备制造是近年来苏州自贸片区重点支持的高端制造产业。除赛峰飞机发动机(苏州)有限公司外,通用电气航空、新宇航空等全球知名航空装备企业也纷纷在片区综合保税区设立区域总部及加工工厂。据统计,今年以来,综保区航空装备产品一线出口货值达7.3亿元,同比增长超60%,实现新年“开门红”。

为助力航空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片区海关部门主动作为,引导航空类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入区设点,指导企业用好综保区内货物自由流转政策,为加工企业提供航空业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服务,推动航空产业集群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延伸。

“为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我们积极引导3家航空加工企业参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助推企业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苏州工业园区海关驻唯亭办事处监管一科科长陈宇介绍,该关还充分运用“5G+AI”智慧监管和“企业问题清零机制”,及时打通企业物流通关环节难点堵点。

下一步,苏州自贸片区将继续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贸易功能区”三区叠加优势,着力促进通关便利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助推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出海“起飞”。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