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14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403)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4-03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14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4月3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83  

1李强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增进民生福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海南调研。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改革开放,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养老、医疗等民生工作,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2218642489581353743&item_id=12218642489581353743

2、交通运输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加快推动交通运输清洁低碳转型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3月30日,2023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采用电视电话形式,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做好2023年工作。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出席会议。李小鹏在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国两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保障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突出保通畅、扩投资、稳市场、调结构、保安全、防风险,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有力服务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3302677920058.html

3、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公告

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现将有关政策公告如下:

一、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止,对物流企业自有(包括自用和出租)或承租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本公告所称物流企业,是指至少从事仓储或运输一种经营业务,为工农业生产、流通、进出口和居民生活提供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服务,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为物流、仓储或运输的专业物流企业。

本公告所称大宗商品仓储设施,是指同一仓储设施占地面积在6000平方米及以上,且主要储存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化肥、农药、种子、饲料等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煤炭、焦炭、矿砂、非金属矿产品、原油、成品油、化工原料、木材、橡胶、纸浆及纸制品、钢材、水泥、有色金属、建材、塑料、纺织原料等矿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仓储设施。

本公告所称仓储设施用地,包括仓库库区内的各类仓房(含配送中心)、油罐(池)、货场、晒场(堆场)、罩棚等储存设施和铁路专用线、码头、道路、装卸搬运区域等物流作业配套设施的用地。

三、物流企业的办公、生活区用地及其他非直接用于大宗商品仓储的土地,不属于本公告规定的减税范围,应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本公告印发之日前已缴纳的应予减征的税款,在纳税人以后应缴税款中抵减或者予以退还。

五、纳税人享受本公告规定的减税政策,应按规定进行减免税申报,并将不动产权属证明、土地用途证明、租赁协议等资料留存备查。

http://szs.mof.gov.cn/zhengcefabu/202303/t20230327_3874863.htm

4、海关总署:持续完善进出口退货措施

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副署长孙玉宁在会上介绍,下一阶段,海关将继续坚持“创新、包容、审慎、协同”的监管理念,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要在强监管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要在优服务上“出实招”。

http://news.cctv.com/2023/03/20/ARTIazOBXLJfYpO5oLUbtLKn230320.shtml

5、光明日报:共迎挑战 共强信心——应对产业链供应链新变化的博鳌观点

当前,地缘政治和疫情等多重因素,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在新形势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出现了哪些新调整?一些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会对中国制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企业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寻找产业链供应链“最优解”?3月28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展开热烈讨论,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4767564910547767705&item_id=4767564910547767705

6、经济日报:数实融合成经济增长新赛道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数字化转型便是其中孕育的新机遇、制胜的新赛道。

数字经济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有效手段。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随着数字经济辐射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各业态的数字化发展相继转型落地,正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5820840246683967379&item_id=5820840246683967379

7、中工网:物流链畅通国产汽车“出海”路

近年来,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国产汽车不仅在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也在国际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国产汽车加速“出海”的背后,离不开物流供应链的强有力支撑,货物通关速度和生产交付能力成为了企业抢占新市场的关键。

为保障车辆及时通关,常州海关指导企业就近依托所在地的常州港作为起运港平台,经外贸水路中转发运至上海外港。这种物流模式之下,企业可以使用常州港自备集装箱,不必从外港运送集装箱装载货物,提高了集装箱使用效率。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出海,抢进度、稳订单。

“码头环境潮湿,出口新能源车辆长时间堆存现场有腐蚀风险,我们会尽快协调出口汽车查验。”据常州海关货物查验科科长蒋林介绍。针对汽车产品特点,海关提前掌握申报和查验重点,设立专用窗口提供通关指引和业务咨询服务,优化监管模式,推行“预约查验”等服务,保障新能源产品出口“随到随检、即验即放”。

此外,常州海关大力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指导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货物进出口手续,实现全流程申报无纸化办理。另一方面,积极建立与生产企业、报关物流公司、码头公司联络沟通机制,畅通出口各环节信息流,帮助企业提升应对船期调整、推迟、变更等不可控原因导致的货物出运风险能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842675791255714&wfr=spider&for=pc

8、经济参考报:积极信号频频释放 优化营商环境“加速跑”

“营商网络环境是企业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网信办将聚焦网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治理,完善长效工作机制。”3月2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任申月透露,国家网信办将在今年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专项行动。除了中央层面外,甘肃省开展专项行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河北省商务厅印发优化商务营商环境30条措施,辽宁省3月27日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多地加大力度促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以营商“软”环境,构筑经济发展“硬”支撑。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4158706824751224696&item_id=14158706824751224696

9、羊城晚报:连续7年规模全球夺冠后 中国物流加码补短板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47.6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12.7万亿元,中国物流市场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最大规模的物流市场。

物流是经济的重要风向标,物流市场的规模变化也反映出了经济复苏的信号。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在物流方面也被冠上了“快递第一大省”之名。根据2022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数据,2022年广东省的快递业务总量约为301.3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约为2510.3亿元,稳居全国第一。

不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表示,我国农村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等短板仍然突出,生活物流满意度有待提高。记者注意到,在城市物流日益四通八达之际,农村物流正在进一步发力。

http://news.global56.com/07/08/134271.asp

10、南宁日报:吹响跨境运输号角 促进国际物流发展

日前,中越两国交通运输部门签署了《关于新增中越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和国际道路运输车辆通行口岸的协议》,广西与越南间新增爱店口岸(中国)—峙马口岸(越南)1对国际道路运输车辆通行口岸、10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至此,广西经中越双方共同确认的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增至30条。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3-27/doc-imynhefk1869531.shtml

11、昆明日报:全国首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落地云南

近日,经国家相关部委批准,云南省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正式落地,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获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资格的企业,也是全国第一批获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的企业。闻泰国际维修中心项目获批,是云南省探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成功尝试,意义重大。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是指企业以“保税维修”方式将存在部件损坏、功能失效、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货物或运输工具从境外运入境内区外进行检测、维修后复运出境的一种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下的货物全程保税。

http://k.sina.com.cn/article_5116298586_130f4855a0200191qq.html

12、搜狐网:以商品贸易跨境结算为抓手 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找到关键的破局点。我国是全球大宗商品最主要的消费国和贸易国,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跨境贸易结算体量,推进商品贸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同步推动底层资产人民币定价,有助于稳步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和定价货币的地位,并通过大宗商品有效带动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向人民币结算的方向转变,提升国际贸易清算份额,为人民币最终成为全球主要的投资与储备货币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https://business.sohu.com/a/660433530_118622

13、中物联冷链委官微:11部门联合发文: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3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瞄准产业上下游配套要求,择优引进农产品预处理、冷链物流等企业,推动生产要素优化升级,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强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齐食品原料“最先一公里”短板。

《指导意见》部署了优质原料保障、产业集群建设、技术装备提升、质量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转变发展方式以及业态模式创新等7个方面工作20项任务。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3/30/602535.shtml

14、【苏州】苏州工业园区高贸区形成全流程跨境电商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体系

以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为主要抓手,苏州工业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截至目前,辖区已建立近10万平方米高标准、高规格的仓储设施,形成全流程跨境电商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体系,有力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发展。

目前,物流中心已经推出多项针对苏州产业带的特色化出海服务体系,包括针对跨境标杆类企业的一站式服务、针对跨境引导类企业的协调赋能服务及针对出海培育类企业的培训沙龙服务等。

高贸区将进一步整合区域性产业链,扩大园区特色优势产品跨境出口,提供更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及保障,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http://www.subaonet.com/2023/szsh/0329/688136.shtml

15、【江苏】将对苏州机场、宿迁机场等重大储备项目深化前期研究

3月28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召开全省民航工作座谈会。对苏州机场、宿迁机场以及南京马鞍机场军民合用等重大储备项目深化前期研究,紧抓“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契机,争取适时纳入国家规划被作为今年该省民航工作要点。

被誉为国内“最强地级市”、经济总量居江苏省内第一、常住人口超1200万的苏州,是江苏乃至长三角为数不多的没有机场的城市,市民乘坐飞机出行必须出市,距离较近的有位于无锡的苏南硕放机场以及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3月16日,苏南硕放机场改名“无锡苏州机场”的消息曾冲上微博热搜,此后虽被两地交通部门否认,但也反映出苏州人对机场的关注和期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761218507530337&wfr=spider&for=pc

 

1、李强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增进民生福祉

新华社  时间:2023-03-29

新华社海口3月29日电 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海南调研。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改革开放,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养老、医疗等民生工作,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李强首先来到海口新海港客运枢纽项目现场,听取封关运作项目进展情况等汇报。他强调,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突出制度集成创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李强指出,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要推进软硬件建设,深入开展“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压力测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力提升智慧高效协同监管能力,为2025年底全岛封关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李强随后来到华邦美好家园(海口)孝慈苑,了解海南省养老事业发展和养老机构运营情况。他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居家养老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形式,要围绕老年人所盼所愿,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完善服务设施,解决好老年人吃饭、就医等需求。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分层分类做好养老服务,让高龄失能老人老有所养,让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李强走进老年活动室、养老居室,与老人们亲切交谈,祝愿他们健康、乐观、长寿,生活越过越好。在与养老机构负责人和护理人员交流时,他指出养老需要一批职业化专业化人才,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

在海南省中医院江东院区,李强听取海南省医疗卫生发展、异地就医报销和中医院情况等汇报。他强调,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让群众享受到更便利更实惠的医疗服务。李强察看了黎族医药门诊,与当地中医专家交谈。他说,包括黎医黎药在内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坚持传承创新、开放包容、中西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李强指出,三年来广大医务人员为抗击新冠疫情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特殊贡献,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强充分肯定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希望海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谱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吴政隆陪同调研。

责任编辑:张兆都

2、交通运输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 加快推动交通运输清洁低碳转型

上海证券报  时间:2023-03-30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3月30日,2023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采用电视电话形式,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做好2023年工作。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出席会议。李小鹏在会上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国两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保障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突出保通畅、扩投资、稳市场、调结构、保安全、防风险,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有力服务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在强国建设中率先建成交通强国。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更高标准和要求,扎实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建成保障有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人民满意的交通运输服务,拥有世界前列的交通运输实力,形成智慧绿色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会议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是扎实做好新阶段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体工作。三是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交通运输工作。四是全力服务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五是牢牢守住交通运输安全发展底线。六是着力扩大交通有效投资。七是大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水平。八是服务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九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十是深入推进交通运输创新驱动发展。十一是加快推动交通运输清洁低碳转型。十二是积极推进全球交通合作。十三是强化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人才支撑。十四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十五是加强党的建设。

3、关于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公告

财政部网站   时间:2023-03-26

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继续实施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现将有关政策公告如下:

一、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止,对物流企业自有(包括自用和出租)或承租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本公告所称物流企业,是指至少从事仓储或运输一种经营业务,为工农业生产、流通、进出口和居民生活提供仓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服务,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为物流、仓储或运输的专业物流企业。

本公告所称大宗商品仓储设施,是指同一仓储设施占地面积在6000平方米及以上,且主要储存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化肥、农药、种子、饲料等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煤炭、焦炭、矿砂、非金属矿产品、原油、成品油、化工原料、木材、橡胶、纸浆及纸制品、钢材、水泥、有色金属、建材、塑料、纺织原料等矿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仓储设施。

本公告所称仓储设施用地,包括仓库库区内的各类仓房(含配送中心)、油罐(池)、货场、晒场(堆场)、罩棚等储存设施和铁路专用线、码头、道路、装卸搬运区域等物流作业配套设施的用地。

三、物流企业的办公、生活区用地及其他非直接用于大宗商品仓储的土地,不属于本公告规定的减税范围,应按规定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四、本公告印发之日前已缴纳的应予减征的税款,在纳税人以后应缴税款中抵减或者予以退还。

五、纳税人享受本公告规定的减税政策,应按规定进行减免税申报,并将不动产权属证明、土地用途证明、租赁协议等资料留存备查。

4、海关总署:持续完善进出口退货措施

央视网  时间:2023-03-20

央视网消息:3月20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副署长孙玉宁在会上介绍,下一阶段,海关将继续坚持“创新、包容、审慎、协同”的监管理念,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要在强监管上“下功夫”。一是运用智能化的验核手段,通过对报关单证的真实性验核,防范跨境电商走私行为;二是加强与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的协作,把风险防范关口前移,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海关监管风险;三是广泛开展商品条码应用,加强对商品溯源管理,让消费者安心放心;四是持续关注境外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另一方面要在优服务上“出实招”。一是支持跨境电商企业电子缴税,便利企业线上办理;二是推广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用”,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三是强化数据分析服务,为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预期引导;四是优化海外仓申报流程,服务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五是持续完善进出口退货措施,解决企业和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5、共迎挑战 共强信心——应对产业链供应链新变化的博鳌观点

光明日报  时间:2023-03-29

光明日报博鳌3月28日电 当前,地缘政治和疫情等多重因素,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在新形势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出现了哪些新调整?一些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会对中国制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企业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寻找产业链供应链“最优解”?3月28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展开热烈讨论,在“不确定”中找寻“确定”。

“中国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制造业枢纽”

“有一系列不确定性、一系列挑战,但也蕴含一系列机遇。”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冯波开门见山,用三个“一系列”来描述发生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新变化。

“过去我们更多以成本为导向,而现在我们更加关注安全。”澳门特区政府前经济财政司司长、博鳌亚洲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澳门委员会主席梁维特认为,“为了应对新形势,企业将‘全球的供应链’变成‘本地的供应链’。当然,这对企业也是一项挑战。”

近几年,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和一些跨国企业外迁,引起了一些外界担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发言给出了信心:“如果按中国经济的比例和贸易的体量来说,迁出的部分是相对小的。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迁出中国,不见得是坏事,可能反而是好事。这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已经升级了,也意味着周边国家将会与中国的制造业更加紧密融合。”姚洋指出,一定程度上,这是中国内部产业链主动升级换代与外部全球产业链加速优化重组的结果。“中国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制造业枢纽”。

芬坎蒂尼集团亚太区负责人兼中国区执行总裁法布里佐·费里同样认为,尽管一些企业试图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将供应链本地化,“但我相信,中国仍然会是一个生产中心。”

“我们的主要研发中心在中国,生产设施可能会放在海外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很多设备、技术、材料都来自中国,这是关键。”先导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世会说,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冲突,但创新的步伐、合作的步伐是无法阻挡的。

更紧密的合作,终将拨云见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为产业链供应链赋能,强化其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是立足当下经济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布局与变革的重要方式。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指出:“无论是气候变化、疫情风险,还是地缘政治影响,我们都需要去加强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韧性,才能迎接挑战。”

“有更多合作和更和谐的产业链是最安全的产业链,世界才能够从中获益。”梁维特说,“为了有一个安全的生产供应链,可能要考虑跨地区的多基地、多技能合作,建设应对变化的快速反应系统,以区域合作助推全球化进程重新开始。”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变化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冯波表示,“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管供应链怎么转移,我们要把服务能力建设随着供应链去同步转移,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冯波提出,面向未来,要团结一致向前看,要在新兴市场、那些产业链转移的国家提升能力建设。办法总比问题多,中国人是最有办法的。

在博鳌,合作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与会嘉宾认为,从要素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蓄能。“中国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同样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梁维特说,“‘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接下来要进一步‘交朋友’,在更多生产基地结交更多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合伙人’。我们终将寻获共同的利益,迈向更好的发展。”(记者刘梦 王轩尧)

6、数实融合成经济增长新赛道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3-30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数字化转型便是其中孕育的新机遇、制胜的新赛道。

数字经济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有效手段。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随着数字经济辐射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各业态的数字化发展相继转型落地,正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讲,不断优化“数字基建”,是传统产业未来的必然选择。从另一角度来看,数字经济也为大众生活提质增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进一步而言,数实融合可以激发社会产业双层需求,还可以助推硬科技、“软”技术的腾飞。我国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通过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而数实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解决之道。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驱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软硬件技术的接连突破,智能网联汽车等创新业态不断推陈出新,智能制造的新应用、新场景、新模式层出不穷,展现出的新业态不断为生活带来新的便利。

与此同时,数实融合的过程也与平台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平台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科技创新、保障民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用工方式相比,这种经济业态包容性较强,辐射行业领域面广,大数据与技术的深化,为大众打开了新的“生活方式”。通过显著的赋能效应,平台经济会为传统产业输送新能量。反过来,数实融合也可推动平台企业不断赋能传统经济业态,消费需求与时俱进,提升行业竞争力,有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有鉴于此,未来应如何更好地通过数实融合焕发经济增长新活力?须从多角度布局。

第一,提升数字经济常态化监管水平。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发展和监管两手抓。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监管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方式,就是要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创新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职责,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监管,明确监管范围和统一规则,加强分工合作与协调配合。

第二,以数字化推动平台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内引外联”扩大竞争范围。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

第三,客观看待平台经济对经济稳增长的积极作用。在提升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要扩大市场准入,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打造中国品牌,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孟文迪

7、物流链畅通国产汽车“出海”路

中工网   时间:2023-03-31

3月22日,搭载3000辆国产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滚装船缓缓驶离南沙汽车码头,启航前往海外。截至3月21日,今年在南沙自贸试验区申报出口的汽车已突破3.9万辆,同比增长超1.6倍。

“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主品牌正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企业经营战略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内外并重’转变;另一方面得益于国产汽车产品力的不断提升,订单需求也随之增加。”负责此次汽车出口物流业务的中都物流有限公司国际物流项目组副总监张博嘉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公司在国内各个港口的汽车出口量都在持续提升。

近年来,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国产汽车不仅在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也在国际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国产汽车加速“出海”的背后,离不开物流供应链的强有力支撑,货物通关速度和生产交付能力成为了企业抢占新市场的关键。

新赛道上的“绿色通道”

3月13日,连云港港东方港务公司61-69号码头,8艘件杂货船舶同时停泊,在连云港海关关员监管下,一批批国产车辆正有序装船,即将“驶向”阿联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国产汽车品牌在自主研发、产品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持续发力,加快了上汽名爵、奇瑞等国产汽车“走出去”的步伐。抓住国产汽车“出海”契机的连云港口岸也一举跻身全国机械设备和车辆出口三大口岸行列。

除了区位好、航线多和运输便利等硬件优势外,连云港口岸便捷高效的通关速度、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高质量的滚装作业配套服务,也是越来越多车企选择从连云港口岸“出海”的重要考量。

港口控股集团东方公司总经理许贺认为:“得益于连云港口岸24小时全天候登临检疫作业和便捷的出入境船舶手续办理流程,外贸船舶能够快进快出,提升了码头泊位周转能力,船舶平均在港时间被压缩50%以上。”

针对企业出口量大、通关时效要求高的实际需求,连云港海关提前了解汽车出口计划和外轮靠泊时间,开辟出口车辆进场“绿色通道”,推行“提前申报”“抵港直装”等改革创新举措,提升车辆放行速度。今年前两个月,连云港海关保障企业出口机械设备和车辆49408台,同比增长82.6%。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压缩国际航行船舶出入境和出口车辆通关时长,支持港口车辆专用堆存场地建设,对接指导港口汽车绿色智能物流中心立体车库项目,提升港口车辆堆存能力,以全链条服务保障汽车出口,助力国产车辆畅行‘一带一路’。”连云港海关驻港区办事处主任孙晓斌说。

“家门口”的出海路

3月8日12时许,长江驳轮“民文号”载着从安徽芜湖港起运的807辆汽车,顺长江而下,运抵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码头。随后,这些汽车将被装上外贸出口船发往海外市场。

去年以来,穿梭于外高桥港区与长三角各港口间的内贸船明显多起来,这都得益于“水水联运”模式。长江沿线港口与上海外高桥港联通一体,国产汽车从内贸船上卸下运抵,触发放行指令,随即可滚装上外贸船。这种直接经济的运输方式和便利的通关政策吸引了不少车企“弃陆转水”。

据介绍,通过海关监管政策与港口码头的高效协同,出口汽车可以在企业所在属地办理报关手续,经内贸船运抵外高桥港区后,即可办理放行手续,直接搭载远洋货轮离境。今年前两月,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累计监管“水水联运”出口车辆5.5万辆,占出口总量的34%。

装卸模式的便捷为国产汽车出口降本增效增添了助力,因此受益的车企很多,比亚迪也是其中之一。作为比亚迪在华东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研发基地,比亚迪常州基地一期项目自2022年投产以来产值突破了280亿元。日前,一批比亚迪新能源车在常州录安洲码头通关后搭载驳船,通过水路发往上海外港再出运海外。

为保障车辆及时通关,常州海关指导企业就近依托所在地的常州港作为起运港平台,经外贸水路中转发运至上海外港。这种物流模式之下,企业可以使用常州港自备集装箱,不必从外港运送集装箱装载货物,提高了集装箱使用效率。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出海,抢进度、稳订单。

“码头环境潮湿,出口新能源车辆长时间堆存现场有腐蚀风险,我们会尽快协调出口汽车查验。”据常州海关货物查验科科长蒋林介绍。针对汽车产品特点,海关提前掌握申报和查验重点,设立专用窗口提供通关指引和业务咨询服务,优化监管模式,推行“预约查验”等服务,保障新能源产品出口“随到随检、即验即放”。

此外,常州海关大力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便利化措施,指导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办理货物进出口手续,实现全流程申报无纸化办理。另一方面,积极建立与生产企业、报关物流公司、码头公司联络沟通机制,畅通出口各环节信息流,帮助企业提升应对船期调整、推迟、变更等不可控原因导致的货物出运风险能力。(记者刘昕)

8、积极信号频频释放 优化营商环境“加速跑”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3-29

“营商网络环境是企业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网信办将聚焦网上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治理,完善长效工作机制。”3月2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任申月透露,国家网信办将在今年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专项行动。除了中央层面外,甘肃省开展专项行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河北省商务厅印发优化商务营商环境30条措施,辽宁省3月27日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多地加大力度促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以营商“软”环境,构筑经济发展“硬”支撑。

业内人士表示,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安心搞经营、放心谋发展。尊重经营者主体的创新创造,激活经济发展动力,让中国这艘巨轮不断扬帆远航。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的发展之基、活力之源,也是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来,中国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以来,中国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96位跃升至第31位。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马骏表示,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感受很明显,包括企业注册、纳税、通关、许可等方面。

“为提升营商环境质量,北京已推出了5个版本营商环境改革方案、近千项改革举措,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表示,以“一网通办”为例,目前北京市、区两级98%以上的事项都可以通过网上办理。

在日前举行的“河北省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河北省将开展营商环境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主要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卡点,集中开展政务失信、拖欠账款、行政执法、公平竞争、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企收费等七大领域专项整治。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一级巡视员肖芸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将不断提高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展望未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肖芸表示,从制度层面看,要对现存的制度进行优化。从实施层面看,作为参与制度设计的部门,要出台更细的标准和指导措施。

除了进一步清理阻碍经营的问题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也尤为重要。3月22日,海南省“土地超市+项目投资”(三亚经济圈北京专场)招商推介会在北京举办。为了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提升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高标准打造“土地超市”应用平台,坚持“土地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导向,推动“项目库”与“资源库”精准对接。

对于如何提升营商环境质量,马骏也给出了相关建议。一是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和透明度。二是改进政策和监管的执行方式。对于重大监管政策的出台,要提供必要的过渡期让企业进行内部调整。三是优化技术标准、规范、检验检测和认证管理。各国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应帮助外资企业适应中国相关监管。四是在鼓励创新和市场采购方面平等对待内外资。应公平对待不同路线的新技术,让不同技术都能在中国市场公平竞争。五是数字经济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记者张莫 梁倩)

9、连续7年规模全球夺冠后 中国物流加码补短板

羊城晚报  时间:2023-03-31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47.6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12.7万亿元,中国物流市场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最大规模的物流市场。

物流是经济的重要风向标,物流市场的规模变化也反映出了经济复苏的信号。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在物流方面也被冠上了“快递第一大省”之名。根据2022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数据,2022年广东省的快递业务总量约为301.3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约为2510.3亿元,稳居全国第一。

不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表示,我国农村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等短板仍然突出,生活物流满意度有待提高。记者注意到,在城市物流日益四通八达之际,农村物流正在进一步发力。

实物商品网上物流额逾12万亿元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数据,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3.4%;物流业总收入12.7万亿元,中国物流市场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最大规模的物流市场。全国A级物流企业已超过9000家,中国物流50强企业收入合计近2万亿元。

从2022年年内走势看,一季度物流运行实现平稳开局,二季度回落明显,三季度企稳回暖,四季度稳中趋缓,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基本延续恢复态势,全年实现恢复性增长。从社会物流结构来看,2022年,各领域物流需求实现与产业升级同步调整。

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电商物流需求韧性较强,全年实现实物商品网上物流额超过12万亿元。我国依然是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成为支撑民生物流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总经济师何辉看来,2022年,整个物流克服了疫情多点散发、频发,以及国际局势复杂等多重困难因素,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体现了物流的增长韧性。

不过,何黎明也提醒,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不是“物流强国”。整体物流效率仍然不高、产业物流供需适配性不足,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农村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等短板仍然突出,生活物流满意度有待提高。

经济第一大省也是“快递第一大省”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被冠上“快递第一大省”之名似乎也合情合理。

今年年初,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22年邮政行业运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3509.6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广东省的快递业务总量约为301.36亿件,同比增长2.3%;快递业务收入约为2510.3亿元,同比增长2.3%,稳居全国第一。

快递物流专家赵小敏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快递市场比重也与广东地区的GDP的比重基本一致。“总体上,广东快递量占全国的比重是较高,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地域上看,珠三角一带更是快递运输的重中之重;这两年,粤北、粤西地区的比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城市维度看,在2022年快递业务量城市排名中,广东共有5个城市跻身排名前十行列,分别是广州、深圳、揭阳、东莞和汕头。其中,广州和深圳分别为第二和第三名,仅次于金华(义乌)市。

粤东庞大快递量背后凸显产业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快递业务量位居全国第六的粤东小城揭阳,2022年连超上海、杭州两座大城市,上升至全国第四。而同处粤东地区、2021年快递业务量位居全国11的汕头市,2022年已上升至全国第八。

庞大的快递量背后是产业的身影。以揭阳为例,塑料制品、五金制品、纺织服装都是揭阳传统的工业基础。电商的赋能给了这些传统工业“新生”。揭阳多个电商村就此发展壮大。今天,揭阳95%以上的快递件,都是电商件。

凭借着地市联动,广东在顶层规划设计上产生的力量已然不容小觑。广州、深圳有大量专业市场,而揭阳有优质而实惠的仓储资源,从广深谈下来的生意,转眼就能从揭阳出仓发往世界。

到去年年底,广东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211公里,增速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这其中,就有多条是由大湾区连接粤东西北的产业联动之路。在高质量发展驱动下,如何借物流之路“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新角度和新可能正在逐步实现。

快递进村 农村物流或成下一个重点

羊城晚报记者注意到,何黎明所提到的关于农村物流短板建设的话题,同样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物流领域的“热词”。

今年两会期间,“快递物流”话题再次被热议,顺丰、中通、圆通、韵达等多家快递公司也纷纷响应,称将加强县镇村三级物流共配服务网络建设,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记者注意到,包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营业所主管兼营投员谢坚在内的多位代表委员都带来了相关建议和提案。

事实上,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谢坚就提出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议中,他给出了一组数据:2021年,我国农村地区的收投快递包裹总量达370亿件,带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进村超1.85万亿元,农村地区日均包裹量超过1亿件,约占全国日均快递包裹量三分之一。

谢坚建议,要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政策进一步推动农村寄送物流与农村电商、交通运输等融合发展,并适当加大农村寄送物流体系建设运营的政策性补贴力度。

让谢坚欣喜的是,去年在全国两会提出建议后,去年8月,国家邮政局给出的相关答复称,已印发2022年“快递进村”工作要点,指导各级邮政管理部门夯实“快递进村”工作基础,强化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建设。

3月2日,在“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给出的一系列数据中,就包括了基层物流的情况,2022年,改造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983个、乡镇“大集”和商贸中心3941个。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506个、乡镇快递物流站点650个。95%的行政村实现了快递直达。目前,超1/3的县快递当天就能从县城送到村里。去年全国农村网商(网店)达到1730.3万家,同比增长6.2%。其中直播电商就有573.2万家,占33.1%。

而在广东,随着“百千万工程”施工图的逐步推进,“快递进村”的速度也在加快。谢坚观察到,偏远地区正在逐步设立起三级物流电商收集点,“相信不久的未来,在村里就可以实现快递寄取。”

10、吹响跨境运输号角 促进国际物流发展

南宁日报  时间:2023-03-27

本报讯,日前,中越两国交通运输部门签署了《关于新增中越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和国际道路运输车辆通行口岸的协议》,广西与越南间新增爱店口岸(中国)—峙马口岸(越南)1对国际道路运输车辆通行口岸、10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至此,广西经中越双方共同确认的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增至30条。

目前,广西有中越公路口岸9个(爱店、友谊关、东兴、峒中、水口、硕龙、岳圩、龙邦、平孟),南宁经爱店或友谊关至河内均约360公里、经东兴约450公里、经峒中约480公里、经水口约430公里、经硕龙约550公里、经岳圩约570公里、经龙邦约585公里、经平孟约650公里。南宁至友谊关、东兴、水口、硕龙、岳圩、龙邦基本实现高速公路通达,其中友谊关、东兴、爱店、水口等4个口岸可满足南宁至河内和北宁、北江12小时“厂对厂”服务,东兴可满足南宁至海防12小时“厂对厂”运输条件。

目前,广西区内各边境口岸均已取消跨境公路运输代驾模式,南宁经爱店、友谊关至越南北宁、北江工厂均可实现12小时“厂对厂”通达,成本约1万元/柜,物流成本有所下降。南宁国际铁路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启用“公铁双模”跨境运输海关监管模式,目前可实现在南宁国际铁路港完成通关手续申报后在各个陆路口岸转关出境。

下一步,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将着力推动大塘至凭祥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加速推进南宁至峒中高速公路施工进度,力争到2024年底实现南宁至所有口岸均通高速公路,2026年底形成南宁至友谊关、爱店第二通道。另外,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南宁市交通运输局将进一步优化和巩固公路跨境物流组织,待爱店、友谊关等口岸恢复全面通关业务后,争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协调越方加快恢复中越跨境直通车业务,实现12小时“厂对厂”常态化运抵,为南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王志鹏 朱梓瑜 罗渊源)

11、昆明日报:全国首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落地云南

昆明日报  时间:2023-03-15

近日,记者从高新区管委会获悉,经国家相关部委批准,云南省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正式落地,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获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资格的企业,也是全国第一批获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的企业。闻泰国际维修中心项目获批,是云南省探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成功尝试,意义重大。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是指企业以“保税维修”方式将存在部件损坏、功能失效、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货物或运输工具从境外运入境内区外进行检测、维修后复运出境的一种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下的货物全程保税。

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加工贸易企业保税维修业务,是国务院关于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部署的重要业务类型之一,是发挥综保区政策优势、自贸区制度创新叠加优势的重要体现。此次闻泰国际维修中心获批,是云南省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的有效尝试,这项业务对于促进维修业务发展,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特殊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高新区在省、市各方的支持下,与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努力,最终使云南省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落地高新区。这是昆明高新区贯彻国家重大部署,抢抓机遇探索外贸新模式的具体举措,将进一步助力高新区壮大外贸规模,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上述负责人说。

位于昆明高新区东区的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是闻泰科技重要制造基地之一,也是闻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最大的智能制造工厂,主要生产各类智能终端产品。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一期自开工到投产仅用一年时间完成,创造了“昆明速度”。

为做大做强国内电子制造产业,闻泰科技在昆明投入大量的设备和人力开展二期生产项目,为客户提供智能终端生产服务。

此次获得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维修业务资格,将进一步提高闻泰科技对全球客户的服务能力,提升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随着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整体规模的逐渐扩大,与之配套的全球维修中心也将相应扩大规模,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缓解当地就业压力。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郭曼

责编:李佳怡

12、以商品贸易跨境结算为抓手 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搜狐网  时间:2023-03-29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找到关键的破局点。我国是全球大宗商品最主要的消费国和贸易国,依托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跨境贸易结算体量,推进商品贸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同步推动底层资产人民币定价,有助于稳步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和定价货币的地位,并通过大宗商品有效带动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向人民币结算的方向转变,提升国际贸易清算份额,为人民币最终成为全球主要的投资与储备货币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由贸易结算带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破局点

长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着眼点一直聚焦于金融端,缺乏实际的场景应用和商业需求驱动。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取得巨大进展,但从全球货币体系的角度,人民币与美元、欧元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人民币在全球跨境贸易结算份额占比不足3%,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和贸易体量极不相称。当下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顺应形势,积极作为。

商品作为货币锚,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宗商品因其物理特性和贸易体量,最适合作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切入点。以部分品种为例,中国每年进口大豆约9千万吨,原油约5亿吨,天然气约1亿吨,铁矿石约10亿吨,绝大部分以美元结算计价。如能从贸易端切入,打造以人民币结算为基础的全新贸易形态和产业体系,能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的应用场景,同时将带动商流、资金流、货物流以及产业、资本、人才的聚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新生动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我国的实体产业基础决定了从工业原材料、中间品到制成品,以及大量的农产品,有上百万亿级的底层真实现货贸易在流转,是全球最大的终端消费市场。随着物联网、区块链等创新科技的发展和市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依托统一市场带来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实体产业落地和迭代新的商业模式变得更加容易,可实现对传统贸易方式的规则性颠覆。中国经济具备特有的梯度纵深,依靠庞大的贸易体量、产业基础和商业业态创新,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支撑。

从金融端考虑,在资本项渐进开放的大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稳慎考虑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对国内金融稳定的影响。以香港为例,其离岸人民币市场体量长期在万亿左右规模徘徊,全球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约有75%在港进行。如能将人民币的持有使用场景与中国经济每年庞大的真实贸易体量真正关联起来,有效地消化离岸市场的流动性,将有助于实现对跨境人民币流动的可管可控,从而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在岸与离岸市场的双轮驱动。香港一直是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但缺乏贸易与产业支撑,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面临新加坡挑战。深圳毗邻香港,正在建设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通过构建在岸人民币贸易结算枢纽,将激活离岸人民币业务,为香港的金融市场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深港“在岸+离岸”的协同联动优势,能够推动形成完整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和投融资体系,带动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从而构成在全球金融市场重要的差异化优势。

二、以商品贸易跨境结算为起点,逐步形成境内外人民币循环使用的商业生态

开展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为离岸市场注入人民币流动性,为后续拓展至一般贸易、服务贸易提供路径。跨境进口段率先实现人民币结算,也将成为离岸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起点,并带来大量的金融衍生服务需求,带动人民币定价资产投融资,最终逐步形成完整的商业生态。

1.商品跨境进口段率先实现人民币结算。当前中资企业大宗商品和初级产品进口通常是经由其在香港等地设立的离岸贸易主体进行。离岸贸易主体一般进行两段式交易,一段在境外采购,另一段卖给境内主体,大多数由境外采购和跨境进口两段美元合同背靠背的形式实现,以美元进行结算计价。考虑到在岸离岸的汇差,比较常见的是在岸汇率较好时,由境内主体进行购汇并支付美元给离岸主体。跨境进口段率先实现人民币结算,贸易货款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直接支付至离岸账户,将有效拓展CIPS的使用场景,并逐渐降低对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的依赖。

2.激活离岸人民币市场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商品贸易货款通过CIPS系统由境内直接支付至离岸账户,离岸贸易主体将收到人民币货款,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境外采购段以美元结算的情况下,离岸贸易主体需支付美元给境外交易对手,在离岸市场进行汇兑。同时由于离岸贸易主体实际承担了汇率风险,也将激发其在离岸市场开展风险管理的需求,进一步活跃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巩固其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

3.在境外匹配更多接受人民币的交易对手方。由于跨境进口人民币合同与境外采购美元合同的差异,离岸贸易主体承接了原本国内公司的汇率风险和流动性管理功能。中长期来看,出于降低成本和贸易便利的需要,贸易商将有动力在境外采购端寻找更多可直接接受人民币的交易对手,减少后端的汇兑和风险对冲成本,扩大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伙伴网络,帮助人民币触及并渗透更多的境外终端市场,有效提升人民币全球清算份额。

4.推动供应链源头方加速向人民币结算转变。在大宗商品领域,现有的国际大型贸易商在跨境交易中,部分使用人民币的特定需求是存在的,但作为成规模且稳定的人民币对手方短期内尚不现实。系统性地培育人民币交易对手方,主要还是要依靠初级产品的供应源头方,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强,但本币一直不稳定,从实际业务接触看,在当前地缘政治变化和美元加息周期难以长期持续的影响下,使其完全颠覆以美元作为硬通货的贸易体系虽比较困难,但尝试通过有效的平台机制流程,常态化地实现部分现有贸易改用人民币结算,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这种贸易结算多元化的尝试未来将有效推动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降低其对美元的依赖,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意愿,应抓住当前有利的地缘政治周期窗口,积极加速推进。

5.基于贸易数字化闭环为境外客户使用人民币开展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提供便利。依托国内较成熟的数字化体系,如能与各垂直细分行业的跨境电商和供应链公司等贸易服务机构合作,通过打造与大宗商品贸易进口相关联的闭环账户体系,帮助境外客户实现直接使用贸易结算获得的人民币购买境内商品或进行服务贸易结算,可有效降低汇兑成本,规避汇率风险,增加境外客户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和动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根本的应用场景和商业驱动。

6.以贸易带动人民币定价资产的跨境投融资。对于从事真实贸易的目标市场主体而言,往往存在初级产品出口与一般贸易、服务贸易采购在时间和金额上的错配,衍生出大量实际的流动性管理需求。可投资且具备良好流动性的人民币定价资产,将有效满足贸易主体短期流动性管理和中长期资产组合配置需求,通过投资人民币资产获得的绝对收益部分可对冲贸易模式切换带来的潜在机会成本。目前境外合格投资者通过QFII和RQFII有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的渠道,但主要是面向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和跨国资本,亟需扩大范围,提供更多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定向准入,真正服务从事基础贸易的市场主体,为其真实的流动性管理和投融资需求提供可操作、可触达的解决方案和产品选择。

7.提供更多以数字化仓单为代表的人民币底层资产供给。中国实体产业基础带来的现货贸易体量伴随产生大量底层实物资产,但银行普遍视其为场外非标品,不能作为合格抵押物进行融通。通过标准现货数字化仓单体系,能规模形成基于真实贸易并满足金融风控要求的标准化资产,如仓单收益权ABS创新产品,配合人民币结算计价和跨境投融资通道,可为香港及内地金融市场批量提供优质安全、流动性高的人民币底层资产,进一步提升离岸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和持有意愿。

8.重构以人民币为基础的产业经济循环体系。基于跨境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应用及配套服务体系的搭建,联合各垂直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重新构建以人民币计价结算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将人民币的使用场景逐步从贸易领域拓展至募资、研发、制造、物流、运营、服务、保险等产业链价值链全流程各项环节,未来才能真正形成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全球产业链新规则和新秩序。

三、依托国家级现货平台打造全新贸易形态和产业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落地场景

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需要撬动的支点。一个规范统一、真正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和具备国际化特征的国家级现货交易平台,是现阶段打造人民币结算枢纽的最佳载体,能够真正承载现货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功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效支撑。

作为面向全市场开放的中立的基础设施,现货交易平台坚持参与商均为产业链实体贸易商和专业机构,坚持服务实体企业的宗旨,所有交易均面向实物交收,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与一般的产业电商只是简单的信息撮合平台不同,现货交易平台不涉及行业利益,作为严格的各方均能接受的中立第三方,拥有全套的交易执行和履约保障,还可通过有效的科技手段将非标形态的商品现货转变为标准化的仓单,并在货物真实性、贸易有效性和货权追溯等方面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1.依托现货平台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跨境贸易成本。为企业提供集约化的供销产存一体化线上平台,打破传统线下点对点交易模式,使贸易主体获得一站式线上交易、结算、交收的服务,并统一整合仓储、物流、质检、金融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有效降低产业客户的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现货平台还能够与海关、税务、外管等实现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作为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依据,确保交易信息可追溯和有效监管。

2.降低准入门槛,培育和赋能新的参与主体,改变原有市场结构和贸易链条。在大宗交易和跨境交易中,信用风险往往是最突出的风险,陌生对手在线下很难直接达成交易。依托第三方现货平台基础设施,将传统贸易由线下搬至线上,通过严格的全球KYC客户准入机制、平台保证金制度以及各种履约保障机制,能帮助买卖双方有效扩大对手范围,突破原有的白名单限制,为以人民币结算为特征的新型贸易链条的形成创造条件。现货市场活跃的多对多交易,也能够产生基于真实交易、反映供求基本面的现货价格基准,为我国争夺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权提供有力支撑。

3.带动贸易和产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全球产业和贸易格局变革。依托现货平台推动跨境商品人民币结算,将为全球范围新一代物理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契机。贸易数字化为基础设施的更深层次革新提供了机遇,将为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带来可能,通过建设“海运提单-保税仓单-境内仓单“一体化的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为境内外企业提供结算支付与贸易融资相结合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和持续的内生性商业驱动,并通过与特定离岸市场互联互通输出人民币现货基准价格的影响力。

4.依托规范透明、具备公信力的现货平台打造境内外认可的人民币底层资产。依托科技应用和现货交易平台提供的登记、认证、确权服务,打造行业认可的全国性数字化仓单体系,能规范商品现货数字物权标准,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核心风控基础设施。利用底层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对底层货物安全与仓单的真实映射关系进行管理,可最大程度缓释仓单的货权风险,并利用“保险”和“保购”,解决仓单安全性的尾端风险和金融机构对仓单处置的风控需求。由此可覆盖范围更广的底层资产标的,将传统商品现货资产转变为具备交易及融资属性的标准化数字仓单资产,为境内外市场提供一大批安全性好、流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以人民币计价的可投资资产。

人民币国际化是复杂的系统性博弈过程,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当前的国际环境迫切需要破局既有的全球贸易体系格局,以“田忌赛马”式的思维实现换道超车。从贸易端入手,能够体现中国实体产业和统一市场的巨大体量优势,也能充分发挥这些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创新优势。依托具备公信力且技术成熟的国家级现货市场,用市场化、商业化的手段统筹打造全新的以人民币结算为基础的贸易形态和产业体系,能够形成人民币跨境闭环使用的商业生态,并为市场提供标准化的人民币底层资产,进而形成建立在业务场景和商业逻辑之上的持续自我驱动。最终这一路径也将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规则重塑,真正体现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无论是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化,还是新发展格局下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现阶段都已经到了较好的时间窗口,具备加速推进人民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时代的征程需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作为长期的国家战略,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任重道远,只要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必将能够稳步地达到我们的目标。

13、11部门联合发文: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中物联冷链委官微  时间:2023-03-30

3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产业链协同配套。瞄准产业上下游配套要求,择优引进农产品预处理、冷链物流等企业,推动生产要素优化升级,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强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齐食品原料“最先一公里”短板。

《指导意见》部署了优质原料保障、产业集群建设、技术装备提升、质量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转变发展方式以及业态模式创新等7个方面工作20项任务。

为便于贯彻实施《指导意见》,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九问读懂《指导意见》

Q1

《指导意见》编制目的是什么?

食品产业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产业,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是我国食品工业重要发展载体和关键增长引擎,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福建、宁夏等地考察时,先后对柳州螺蛳粉、武夷山茶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指导意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地方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的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格局,培育食品产业发展新动能,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Q2

《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指导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独特饮食文化,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指导意见》明确了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特色食品发展格局,培育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传统优势食品产区,25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

《指导意见》部署了优质原料保障、产业集群建设、技术装备提升、质量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转变发展方式以及业态模式创新等7个方面工作20项任务。

Q3

《指导意见》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指导意见》瞄准建设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围绕食品工业全产业链推进上下游协同发力,从农产品原料的保障、到产业集群的建设、到技术装备的提升、再到食品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拓展,均进行了工作部署和安排,特别是设置了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以及技术装备和工艺提升方向三个专栏,对重点工作进行了细化和聚焦。

同时在品牌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慎终如始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向新场景和新赛道延伸,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Q4

《指导意见》为什么要加强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

绝大多数食品产品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是第一产业的直接下游,与农业生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地方特色食品的原料大部分为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优异、独特资源,是当地独有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能够推动各地传统饮食文化和加工工艺传承发展,保证地方特色食品“原汁原味”。

在开展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过程中,许多食品生产企业以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或与农产品原料种养殖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多种合作模式,有效促进了工业反哺农业,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改善乡村面貌,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此外,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通过原料基地建设,可以有效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有利于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并通过对农业生产主体种养殖技艺的科学指导,规范农兽药、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Q5

《指导意见》为什么要重点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品牌文化?

第一,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很多地方特色饮食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蕴含着一整套与食材遴选、配料加工、菜肴烹制和美食消费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是人际交往、礼仪节庆等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着中国人尊崇自然、顺应时节、食治养生等思想观念和健康理念。加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品牌培育,讲好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和“中国味道”,能够促进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深度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赋能”,促进传统历史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品牌,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软实力。

第三,地方特色食品往往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由于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体,但在全国范围知名度并不高,不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加强品牌文化培育和宣传推广,能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扩大消费群体,促进地方特色食品由区域走向全国。

Q6

《指导意见》在提升地方特色食品企业技术水平方面有哪些部署?

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装备和设计水平,是促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指导意见》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务:

一是增强共性基础技术能力。借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资源,加强地方特色食品营养靶向设计、风味品质修饰、功能成分高效提取分离、加工工艺适应性改造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超微粉碎、快速钝酶、节能速冻、气调保藏等实用工艺推广应用。

二是提升先进装备供给能力。促进全自动高速无菌灌装、智能温控蒸煮、数控高密度发酵、微波灭菌、超高压非热杀菌等现代食品加工工艺装备推广应用;积极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提升工艺装备水平。

三是加强工业设计推广应用。发挥工业设计赋能作用,加速向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外观设计等各环节渗透,促进产品设计与中华传统工艺文化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Q7

《指导意见》在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方面有哪些考虑?

推广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对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升食品产业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提出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支持企业巩固与商超、便利店、社区生鲜等传统渠道的合作,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产销对接,实现线上线下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消费需求数据预测,解析不同地区消费偏好以及未来消费流行趋势。

二是挖掘地方特色食品的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引导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与康养、旅游、科普、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共享农庄、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业态和模式。

三是打造集食品品鉴、文化创意、社群交往等功能为一体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场景,同时积极将地方特色食品消费元素嵌入夜间经济、特色餐饮集聚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消费场景和载体。

Q8

质量认证在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按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食品农产品行业发展实际,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包括有机产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良好农业规范(GAP)等在内的多种国家推行的认证制度,覆盖了食品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对保障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振消费者信心、促进贸易便利起到了良好作用,截至目前共有7万余家企业获得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13万余张,对我国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Q9

《指导意见》如何做好组织保障?

《指导意见》的落地见效,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各有关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着眼打好政策“组合拳”,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构建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三级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央地联动;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协同推进产业发展。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展提供助力;鼓励市场化运作的各类基金加大对地方特行色食品领域技术创新和薄弱环节攻关的支持力度;稳妥推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

三是健全标准体系。开展特色食品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转化。

四是加快人才培养。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专业人才;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等。

14、苏州工业园区高贸区形成全流程跨境电商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体系

苏州日报  时间:2023-03-29

苏报讯(驻园区首席记者 董捷 通讯员 高贸萱)以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为主要抓手,苏州工业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截至目前,辖区已建立近10万平方米高标准、高规格的仓储设施,形成全流程跨境电商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体系,有力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发展。

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苏州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设立于2016年,主要负责中国(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工作。该平台支持跨境电商进出口全业务模式,与海关、税务、外汇等部门系统全部打通,构建了包含信息共享、统计监测、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控、金融服务和智能物流在内的六大体系。

今年,亚马逊云科技及亚马逊电商针对苏州的行业制造基地工厂出海提供出海赋能体系。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第一时间搭建苏州跨境电商全周期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基于亚马逊提供的出海赋能体系,组建本地化运营团队,连同苏州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苏州工贸一体的客户提供“苏州品牌+亚马逊/第三方平台+独立站”跨境品牌出海服务,帮助苏州制造商、贸易商对接全球优质跨境电商服务生态资源,实现政府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高效整合。

目前,物流中心已经推出多项针对苏州产业带的特色化出海服务体系,包括针对跨境标杆类企业的一站式服务、针对跨境引导类企业的协调赋能服务及针对出海培育类企业的培训沙龙服务等。

高贸区将进一步整合区域性产业链,扩大园区特色优势产品跨境出口,提供更优质、全方位的服务及保障,促进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15、江苏将对苏州机场、宿迁机场等重大储备项目深化前期研究

澎湃新闻  时间:2023-03-30

3月28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召开全省民航工作座谈会。对苏州机场、宿迁机场以及南京马鞍机场军民合用等重大储备项目深化前期研究,紧抓“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契机,争取适时纳入国家规划被作为今年该省民航工作要点。

这是“苏州机场”又一次出现在官方议程或文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19年4月,江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及要“加强苏州机场规划研究”;2022年1月的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指出,要优化机场布局和功能定位,“全力推进苏州规划建设民用运输机场相关事宜”。

被誉为国内“最强地级市”、经济总量居江苏省内第一、常住人口超1200万的苏州,是江苏乃至长三角为数不多的没有机场的城市,市民乘坐飞机出行必须出市,距离较近的有位于无锡的苏南硕放机场以及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3月16日,苏南硕放机场改名“无锡苏州机场”的消息曾冲上微博热搜,此后虽被两地交通部门否认,但也反映出苏州人对机场的关注和期待。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目前江苏共有9座民航机场,覆盖13个设区市中的10个(扬州泰州机场为扬州和泰州共建),仅苏州、宿迁和镇江没有自己的运输机场。镇江毗邻南京和常州,在南京禄口机场和常州奔牛机场的辐射范围内,扬镇宁马铁路建成后,从镇江市区可轨交直达禄口机场。因此,苏州和宿迁对航空出行的需求被认为更加强烈。

除了苏州机场,宿迁机场此次同样作为重大储备项目深化前期研究。2021年底,宿迁市交通局曾在官网答复网友称,已开展宿迁机场规划研究,力争早日纳入上位规划。宿迁位于江苏北部,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亿元,2022年末户籍人口588万人,常住人口497万人,主城区和附近的淮安涟水机场、徐州观音机场的直线距离都在60公里以上。

南京马鞍机场军民合用则是指南京“第二机场”的规划。去年11月公示的《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提及,南京将瞄准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打造链接全球的国际空港,规划以禄口国际机场为主机场、马鞍国际机场为辅助机场的“一主一辅”航空格局。另外,南京未来要打造的“五大国际级综合客运枢纽”中也包含了禄口机场和马鞍机场,其他三个分别是铁路南京南站、南京站和南京北站。因禄口机场客运规模持续提升的空间有限,军用马鞍机场实现军民合用,成为南京“第二机场”,将更好地提升南京都市圈的客货运输保障能力。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