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官方网站
登录 注册 退出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政务舆情链
分类

舆情周报

2023年第16周政策舆情周报(20230417)
编辑:小编 时间:2023-04-17 浏览: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2023年第16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4月17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85 

 

1、海关总署:一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6.9% 对整体出口增长拉动力持续提升

4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2023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并答记者问。

吕大良表示,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他介绍,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112054991058279&wfr=spider&for=pc

2、人民日报:中欧班列承运货物日益丰富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4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其中,3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488列、运送1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1%、52%,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35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4/11/603329.shtml

3、新华社: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经济参考报》4月10日刊发文章《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文章称,3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58.9%、物流业景气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超过5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96天破300亿件再创纪录、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创历史新高……近日,多个流通业一季度数据明显向好,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为经济增长注入能量。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304/10/t20230410_38489795.shtml

4、央视新闻:RCEP即将全面生效 助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从商务部了解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将于6月2日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届时,RCEP将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将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RCEP全面生效有助于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RCEP的全面生效将有助于扩大我国与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投资规模,满足国内消费扩大升级的需要,巩固和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全球经济长期繁荣发展。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4/13/603599.shtml

5、中国经济时报: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支撑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简述2023年的重点工作时,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强调“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顺畅运转,对跨境物流运输能力、物流运输效率以及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保障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畅通、促进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亟待采取措施提升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水平。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896758962482191&wfr=spider&for=pc

6、中国经济时报:为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提信心注入“税动力”

物流企业税惠“大礼包”来了。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企业家表示,在当前物流企业利润减少、市场萎缩、现金流压力大的情况下,该政策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稳定发展预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896758957192144&wfr=spider&for=pc

7、经济日报:建设统一大市场要避免误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统一大市场建设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优化配置、推动增长,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与质量,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去年4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年来,各地各部门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完善、不精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坚持立破并举,统筹局部与全域,坚持标本兼治,兼顾当前和长远,以更多务实有效举措,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2553368867515371008&item_id=2553368867515371008

8、经济参考报:抓住恢复关键期 稳经济举措再“上新”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提出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会议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期,国常会相关部署释放出进一步稳经济的信号。聚焦稳预期强信心,预计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新举措,稳经济组合拳将持续发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743908866818143

9、中国社会科学网: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现代物流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合而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保证现代物流服务能够正常运转的各相关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4/12/603538.shtml

10、中国财富网: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三方合作,探索仓储物流轻资产模式

4月10日,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在鲸仓北京智享仓现场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仓储物流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展开合作,通过对仓储设备、贸易单据等资产进行“可信化”改造,建设仓储资产持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高效协作的新商业模式。

根据合作协议,蚂蚁链会向鲸仓提供基于区块链和IoT技术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在链上同步接入仓储设备数据流、业务订单流、项目资金流,实现上下游多个参与方看“同一本账”。由于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且丰满,鲸仓可以从产业资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赁仓库和设备,实现轻资产运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791376716406205&wfr=spider&for=pc

11、腾讯网:医药冷链行业的“春天”来了吗?

近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多次提到“冷链物流”,明确提出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https://new.qq.com/rain/a/20230410A04I9L00

12、CN56新闻:数字经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4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5.4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8万亿元。行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7.2%,创历史新高。

http://www.cn56.net.cn/news/a37678.html

13、【江苏】:一季度江苏港口航道建设投资52.5亿元 打造“水运江苏”步履铿锵

今年3月,江苏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提出,围绕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

记者日前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目前全省22个航道项目、57个港口及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在建,预计全年将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12%,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新开工港口、航道项目18个,完成港口、航道项目16个。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50604

14、【苏州】:培育20家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

4月11日消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技术领先、贸易便利、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培育20家具备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

《若干措施》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到,促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

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努力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传播体系。

积极探索发展数据贸易。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数据资产定价等数据价值化研究,探索协议转让、挂牌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

面向数字贸易重点产业方向,加强数字贸易外资总部企业引进和认定,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落地。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4112687840686.html

15、【苏州】园区速度!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拿地即开工”

4月13日,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项目顺利取得施工许可证,该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3天。

今年以来,园区把“拼经济、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经济运行呈现回稳向好发展态势。园区行政审批局积极作为,依托创新审批模式和专业精准服务,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年1-3月,园区共办理施工许可项目165个,建筑面积达588.22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比增长14.58%、58.01%,各项数据指标均创历年新高。

https://mp.weixin.qq.com/s/PGYEFvYeYw-y8fStylXQdQ

 

1、海关总署:一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6.9% 对整体出口增长拉动力持续提升

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3-04-14

4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2023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并答记者问。

吕大良表示,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他介绍,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新三样”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整体出口增长的拉动力持续提升。去年“新三样”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一季度拉动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

二是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新三样”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出口记录,其中对欧盟、美国、东盟、韩国和英国前五大市场出口分别增长88.7%、88.1%、103.5%、121.7%和118.2%,规模合计占“新三样”出口总值的71.6%。

三是各类外贸主体出口竞相发力。一季度,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经营主体出口“新三样”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79.3%、40.9%和121.9%。其中,民营企业占“新三样”出口总值的65.4%,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高于民营企业占出口总体的比重。

四是电动载人汽车领跑“新三样”。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出口647.5亿元,增长了122.3%,增速在“新三样”中最快,同时占我国汽车出口的比重提升5.1个百分点,达到43.9%。同时,在国外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锂电池出口1097.9亿元,增速达到94.3%℃,太阳能电池出口突破900亿元,增长23.6%。

“作为增长新动能,‘新三样’产品体现了我国出口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中国的积极贡献。”吕大良说。

2、中欧班列承运货物日益丰富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4-11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4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其中,3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488列、运送1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1%、52%,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35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开新线添站点,班列网络越织越密

再添新线,首列出发。1月22日,首趟由河南新乡开往广西防城港的中欧班列(中豫号·新乡)顺利启程。本次班列共计70个标箱,货重855吨,主要装载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娱乐设施。4至5天抵达广西防城港后,将通过海运,发往越南、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这是中欧班列(中豫号·新乡)继去年首发到德国汉堡、比利时列日、越南河内的线路后,又一线路的顺利开行,标志着中欧班列(中豫号·新乡)成功实现了东南西北多线协同。

鸣笛声响,班列出发。3月24日上午,一辆满载着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武汉)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驶出,这标志着首列“武汉—白俄罗斯若季诺”中欧班列顺利发车。今年以来,中欧班列(武汉)开通3条新线路。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武汉)拥有44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亚欧大陆40个国家、109个城市。

北京、天津、河南安阳、广东中山……今年以来,多个城市开行首趟中欧班列,既有线路也在增添新点位,中欧班列路网越织越密,运输通道不断扩宽。

服务提档升级,货源客源不断丰富

“海丝”“陆丝”无缝衔接,铁海联运开新局。

3月21日,一艘来自越南胡志明港的货轮抵达厦门海天码头。在快速办理过境手续后,船上货运转乘中欧班列(厦门)前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海丝’对接‘陆丝’,全程仅需20天,比全程海运缩短45天时间,已成为东南亚到中亚的最佳物流途径。”国铁集团南昌局漳州车务段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中欧班列(厦门)公司将积极推广跨境拼箱业务,选择最快的船期将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散货汇聚至厦门拼箱,再通过中欧班列转运至欧洲地区。

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班列时效不断提升。

线路升级。2月3日,中欧班列(泉州)始发站改为黄塘站。新路线选走兴泉铁路,比原经漳泉肖铁路短213公里,再加上兴泉铁路时速提高至160公里,全程比原路线节省2天。

站点扩能。通过3次扩能改造,西安国际港站装卸能力提升了30%,实现了班列到发装卸直进直出;为满足中欧班列运输需求,国铁集团北京局在石家庄高邑中欧班列开行基地新开辟2条货物线路,装车能力提升50%。

服务优化。作为全国最繁忙的编组站之一,郑州北站不断优化中欧班列编组运输组织,推行优先接、优先检、优先发,确保列车准时发出;中欧班列(武汉)推行“快速通关”模式,海关与铁路部门共享物流数据,通关时间缩短1至2天,提高了铁路口岸通关效率。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钢铁驼队”所承运的货物日益丰富,中欧班列发展至今,运送货物已逐步扩大到汽车及配件、木材、家具、化工品、机械设备、化肥等品类。

一季度,中欧班列(合肥)进口钾肥班列的开行成为回程班列的一大亮点,优质钾肥进口超4.52万吨,为化肥进口打通了一条安全、高效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促进了农业生产供应链的稳定。

经济恢复向好,多条线路发展创新高

4月8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装载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车站缓缓驶出,这些新能源汽车将经由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最终运抵德国杜伊斯堡。

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中欧班列运量新增长点。“我们专门推出汽车整列出口运输模式,再配合中欧班列时效性高、转运快、直通内陆等优势,中欧班列(西安)成为吉利、比亚迪等车企的‘出海’新选择。”西安国际港站有关负责人说。

国铁集团郑州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郑州局根据汽车车型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集装箱装载加固方案,目前每个集装箱最多可装运4台汽车,大大降低汽车出口企业综合物流成本。

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突破1100列,运送货物100.3万吨,同比增长39.6%、66.1%;中欧班列(武汉)发运315列、25968标箱,同比增长202.88%、202.80%;中欧班列(合肥)增加21个新站点,共发运340列,同比增长49.78%……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恢复向好,助力多条中欧班列今年一季度业绩创下新高。

3、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

新华社  时间:2023-04-10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经济参考报》4月10日刊发文章《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文章称,3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58.9%、物流业景气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超过5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96天破300亿件再创纪录、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创历史新高……近日,多个流通业一季度数据明显向好,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为经济增长注入能量。

96天300亿件 快递业务连创纪录

湖南汨罗江畔,每天印着“整合创新快寄到家客货邮专线”字样的城乡公交车在绿水青山间往来穿梭,已从10余辆车,增加至30条线路、80多台车。汨罗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杨帅介绍,汨罗市通过乡村“客货邮”日均快件已达近6000件,已基本打通了乡村寄递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快递进村100%全覆盖。

在快递递送通路进一步优化的背景下,今年快递业务连创佳绩。39天破100亿件、67天破200亿件、96天破300亿件,分别较2019年提前了40天、72天、99天,较2022年提前2天、6天、18天,提前天数连续翻番。

国家邮政局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快递业日均揽收和投递包裹量均超3亿件,在方便消费、服务民生和拉动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年以来,快递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全力推进“两进一出”工程,推进产业融合升级,不断提升行业服务产业链供应链能力。

物流货运多项指标连续回升

多个数据印证一季度交通物流业有所升温。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5.5%,较上月回升5.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达58.1%。

物流行业分项指数也全面回升。3月物流需求蓄力反弹,业务明显扩张,3月业务总量指数达55.5%,环比回升5.4个百分点,为去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居民消费和城市配送需求同步增长,邮政快递业业务量指数环比回升9.3个百分点;航空运输方面,客机腹舱货运量稳步增长,业务总量指数两个月回升近10个百分点,达到59.7%;水上运输业业务总量指数回升7.8个百分点;大宗能源和原材料物流需求增长,带动铁路运输业和道路运输业业务总量指数回升至54%,进入较高景气区间。

“一季度物流供需加快恢复,运行向好基础有效巩固。”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表示,3月,伴随各地稳需求、促消费等政策措施落地,物流业景气指数呈现强劲复苏态势。具体分项指数全面上升,反映出在稳增长、稳预期、稳消费等政策作用下,供应链上下游产业活动趋于活跃,商品流通加快,行业微观活力增强。

胡焓指出,3月企业景气普遍回升,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大型和中型企业物流景气指数水平均达55%以上,中型企业物流景气指数水平更是接近60%。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一季度,国家铁路共发送货物9.7亿吨、同比增长2.3%。重点物资运输得到充分保障,国家铁路发送煤炭5.37亿吨、同比增长3.4%,其中电煤3.98亿吨,同比增长13%,全国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平均可耗天数达24.4天,保持较高水平。国际联运持续加强,推进口岸站挖潜提效和中欧班列扩编增吨,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发送货物4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发送19.1万标箱、同比增长11.7%,中老铁路发送跨境货物100.4万吨、同比增长276%。

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为助力工业生产恢复、有效拉动内需,铁路部门发挥调度集中统一指挥优势,挖掘普速干线通道能力,打通关键节点,不断提升路网运输效率,实现铁路货运持续高位运行,为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客流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在货物“跑起来”的同时,人流也开始“动起来”。今年一季度,国家铁路运输呈现客运稳步快速恢复态势,累计发送旅客7.53亿人,同比增长66%。其中,3月国家铁路日均发送旅客858万人,同比增长171%,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航空运输也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根据飞常准3月境内民航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3月,中国境内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11657班次,同比2022年增长133.52%,较2019年同期增长3%。从起降量来看,3月日均起降23904架次,是2022年3月的2.37倍,已恢复至2019年的94.7%。

水上客运量也明显提升。以琼州海峡为例,一季度,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共运送旅客668万人次、车辆178万台次,较2022年同比分别增长56.8%、42.4%;较2019年同比分别增长15.0%、40.8%。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已超疫情前水平。

在一季度经济恢复明显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均对二季度有较好预期。交通运输部表示,今年一季度,交通运输行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呈现企稳回升的运行态势。要继续齐心合力、久久为功,推动行业经济持续恢复增长。预计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回暖,提振投资、扩大消费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行业将继续平稳向好运行。(记者梁倩、王璐)

4、RCEP即将全面生效 助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央视新闻  时间:2023-04-04

记者4月12日从商务部了解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将于6月2日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届时,RCEP将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将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据了解,我国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后,在货物贸易领域,菲律宾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上,新增对我国汽车及零部件、部分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空调洗衣机等零关税待遇。

在服务和投资领域,菲律宾承诺对超过100个服务部门开放市场,显著开放海运、空运服务,在商业、电信、分销、金融、农业和制造业领域,也给予外商更具确定性的准入承诺。

利用RCEP政策红利 企业订单稳中有升

如今,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占到整个中国对外贸易的30.8%,将近总数的1/3。在位于江苏如皋的这家服装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积极利用RCEP政策红利,为客户节税25万美元。企业全年总订单预计稳中有升。

南通东润实业有限公司通关部部长 张洲:申领RCEP证书超过300份,金额超过1000万美金,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86.9%。

RCEP全面生效有助于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RCEP的全面生效将有助于扩大我国与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投资规模,满足国内消费扩大升级的需要,巩固和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全球经济长期繁荣发展。

东盟秘书长 高金洪: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这是带来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自贸区的协议。我们已经在做一些相关的安排,包括通关便利、技术标准方面一致化的操作,来进一步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加强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稳定性。

5、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3-04-1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简述2023年的重点工作时,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强调“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顺畅运转,对跨境物流运输能力、物流运输效率以及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保障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畅通、促进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亟待采取措施提升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水平。

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供应链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对跨境物流运输需求大。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额首次超过4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总额达33.5万亿元,我国已经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连续6年稳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群体是构成我国外贸板块的主力。

其次,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偏高,供应链物流效率有待提升。据测算,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看,物流时间占比达90%,而生产时间仅占10%;从利润方面看,工业产品的物流与销售利润占比高达90%,而生产利润仅占10%;从成本方面看,工业产品的物流采购成本高达90%,而生产成本仅占10%。目前,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占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高达90%左右,可见现代物流业在提升制造业附加值方面潜力巨大。

此外,我国当前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仍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4.7%,而新兴经济体为11%—13%,主要发达国家为8%—9%。

再次,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物流业提供有力支撑。制造业供应链中强化物流服务能力成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伴随着跨区域合作的开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对物流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即从原来的“时间长、批量大、周转慢、品种少”向“时间短、批量小、周转快、品种多”转化,国际发展经验表明,现代物流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供应链,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即从价值链的低端迈上高端。

当前,国内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认识到了现代物流在其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近期,北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一汽股份、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吉利汽车、比亚迪等众多车企先后与中铁特货运输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企业层面中国汽车生产与物流服务共同合作发展的成功案例。

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发展水平

第一,加强部门间上下沟通协调,搭建紧密衔接的多元化供应链物流渠道,力保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畅通。一方面,支持国内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铁路、公路等情况的动态监测,通过发布政府信息通知等方式,及时让企业知悉相关情况,以便企业能适时调整产品运输路线以及发货时间等。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管辖的港口、铁路、公路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在运输路线异常的情况下,共同协调其他可能的较为安全的运输路线,为企业产品运输路线提供一定的指引。

另一方面,应引导与鼓励企业通过采取港口、铁路、公路等多渠道交叉运输的方式,缓解运输路线因部分国家和地区受突发事件影响而中断的问题,减少企业因供应链物流不畅所带来的损失。

第二,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共享程度,加快推进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供应链物流效率并降低物流成本。结合发展实际,重点建设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据流动、数据应用、数据治理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物流网络协同效应,提升供应链跨境物流运行效率。

此外,应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关监管体系中的应用,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海关业务体系的融合。增强库存管理和物资储备管理,提高制造业供应链物流运配时效性和运配技术能力,在提高干线支线末端衔接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引导企业密切关注关键订单进展情况,适时扩大库存容量以及建设海外仓库,缓解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压力。此前一段时间,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部分国外客户担心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难以保障正常运行,便实施多家供应商订货方式,“谁先到货,货款就归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

为此,应引导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密切关注关键订单,动态监测订单进展情况,在适当扩大重点产品库存容量的同时,积极寻找较为畅通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渠道,提前将产品运输到海外仓库,一旦有客户下单,就可以直接从海外仓库发货,进而缩短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特别是在制造业供应链物流遭遇疫情等突发事件状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货可发的情况。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6、为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提信心注入“税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3-04-12

物流企业税惠“大礼包”来了。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企业家表示,在当前物流企业利润减少、市场萎缩、现金流压力大的情况下,该政策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稳定发展预期。

减半征收向更长期政策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有利于减轻物流企业税费负担,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增强发展信心,加快转型创新,助力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基础支撑。

自2012年以来,我国已经实施了多轮对物流企业仓储用地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的政策,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王微表示,此次减半征收的时间延长至2027年底,意味着向更长期的政策转型,有利于物流企业建立很好的政策预期,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信心比黄金重要。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中心主任刘大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有助于物流企业树立投资信心,同时可以更好服务于消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企业家更有能力去创新,更好地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

“此次对物流企业的优惠创新举措增加了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并且实施的时间更长久,力度更大,给物流行业及物流企业带来更多实惠。”甘肃物流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谭克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政策降低了物流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开支与管理成本,以精准施策增加了物流企业收入。这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可进一步增强物流企业活力。

贵州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张愈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能够相应减少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物流企业利润,有助于提升物流企业服务能力。

海南省物流协会秘书长、海南全顺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游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物流企业获利空间小,账期长,场地租金成本高,经营压力较大。优惠政策延续对物流企业稳定发展而言肯定是好事,但能否传导到物流园区的中小企业租户,还有待观察。

让好政策惠及更多中小物流企业物流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抓手,而大宗商品物流更是对我国整个生产领域影响深远。

王微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中所提到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主要指储存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矿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仓储设施。减半征收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将对稳定供给,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方面,王微表示,要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车辆购置税减免、车贷利率优惠等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提升物流企业自身发展能力水平,稳定发展信心,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物流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高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商品高效流动,实现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

我国物流企业99%为中小企业,货运市场超90%是个体户司机。受访者认为,我国税收政策及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更多的是大型服务物流企业直接受益,还须制定相应配套措施,保障中小微物流企业受益。

刘大成表示,税费减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惠及更多中小微物流企业。鉴于中小微物流企业现金流压力大,应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方式,缓解物流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谭克东希望,在后续出台的政策中,对物流企业在企业所得税上给予适当的减免,在企业的免税额度上能给予一定的提高。

7、金观平:建设统一大市场要避免误区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4-10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统一大市场建设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优化配置、推动增长,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与质量,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去年4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年来,各地各部门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完善、不精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坚持立破并举,统筹局部与全域,坚持标本兼治,兼顾当前和长远,以更多务实有效举措,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搞平均主义的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上是一种高标准市场体系,我国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客观上决定了统一大市场不可能是按一个模式建设、平均分配要素的大市场,而是要通过拆除阻碍市场发展、影响要素流动的藩篱,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要素自由流动并能够获得最优配置的大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搞计划经济的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强调全国“一盘棋”,但绝非重返计划经济的老路。相反,统一大市场要“统一”的,正是市场所强调的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和充分开放。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搞去区域化的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现阶段的区域发展政策取向并不矛盾。当前,要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建设,这不仅是发挥区域市场比较优势的需要,而且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要充分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以更多的典型示范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攻坚战,是持久战。面对困难险阻,我们要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执行者、行动派和实干家,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行稳致远。

8、抓住恢复关键期 稳经济举措再“上新”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4-10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提出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会议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期,国常会相关部署释放出进一步稳经济的信号。聚焦稳预期强信心,预计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新举措,稳经济组合拳将持续发力。

稳规模优结构 稳外贸迎政策组合拳

国常会指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并作出系列部署。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开局平稳。不过,业内专家认为,在美欧经济衰退风险增加、全球经济增长势头趋弱背景下,国际机构普遍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增速将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我国外贸也将面临外需走弱、订单下降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举措非常必要和及时。

从具体的举措安排来看,会议提出,要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要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要发挥好外贸大省稳外贸主力军作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增强政策协同效应。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表示,外贸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键枢纽。同时,在保障初级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供应、提升科技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满足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发展需要、促进商品要素和规则标准联通等方面,外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国常会的部署安排从保障订单、稳定国内企业生产预期上发力,针对不同市场分类施策,拓展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潜力,有利于稳步增加我国对外出口的广度和深度。伴随我国主动扩大开放、积极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等,外贸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为我国企业持续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策继续优化完善

为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负担,国常会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本金部分可再申请延期1年偿还,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

这一政策是对去年相关政策的延续。2022年5月,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工作的通知》,阶段性开展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等工作,按照当时财政部网站发布的解读,预计减免利息20多亿元、可申请延期偿还本金50多亿元,惠及400多万高校毕业生。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政策的延续,将有助于进一步缓解贷款学生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帮助学生维护个人信用记录,促进其顺利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置为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设置为5.5%左右。业内专家表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今年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会议强调,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进入关键阶段,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深入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下一阶段,政策面有可能阶段性出台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校招力度。与此同时,国企、央企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也会扩大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投放。财政、金融及其他部门也将出台更有力的措施,多渠道缓解毕业季带来的新增就业压力。

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国常会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局平稳向好,包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数据显现回暖迹象。与此同时,全面降准落地、出台新一批减税降费政策,一系列稳经济举措也开始进入密集落地期,进一步稳定了社会预期、强化了企业信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增加。经济回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鼓实劲、干实事、见实效。切实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创造性地完成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使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业内专家普遍预计,下一步稳增长政策组合拳还会持续发力。具体到下一步稳经济举措,王青认为,将包括保持较高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基建投资延续接近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势头,以及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继续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预计今年产业政策方面也会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回升的政策,这也是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持续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的一个重要环节。”(记者 孙韶华 张莫 王文博)

9、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3-04-12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现代物流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合而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保证现代物流服务能够正常运转的各相关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物流业发展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202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多年来,我国物流市场与政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目标任务始终没有改变。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在当前实践中仍然面临许多困境。《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这四个目标分别对应着现代物流的降低成本、渠道畅通、安全可控、高效发展四个面向,为新时代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基于“十四五”时期物流强国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实践特点,可以从探索新方向、挖掘新动能、寻找新潜力、构建新支撑等方面着力,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聚焦重点发展方向。针对现代物流体系“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建设目标,应着力从枢纽资源整合、物流通道建设、物流价值链条延伸、服务保障、安全应急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新时代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能力。由此,将推动现代物流体系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不断增强其系统能力,全面提升物流服务保障水平和物流产业安全水平,为物流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培育现代物流新动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亟须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培育现代物流新动能,是我国物流业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持续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具体包括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科技赋能、推动绿色物流发展、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培育发展物流经济等。深挖关键薄弱领域潜力。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涉及农村物流、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领域。这些领域存在投资效益差、服务成本高、渠道覆盖难等关键问题。《规划》从国际物流网络化发展、农村物流发展短板补齐、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提升、商贸物流提档升级、铁路(高铁)快运稳步发展、专业物流质量效率提升、应急物流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旨在挖掘领域潜力,助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当前,应重点围绕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薄弱领域,通过精准施策,克服短板效应,加快畅通物流体系的堵点和难点,提升循环速度和效率,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巩固发展支撑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受物流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物流发展体制机制、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科技人才四大核心要素是其重要支撑。这四大支撑体系是根据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潜力空间,科学谋划、高度凝练出的动力支撑系统,需要通过系统设计、资源投入和协同优化,进一步锻造其“钢筋铁骨”,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因此,应进一步强化现代物流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充满活力的物流市场主体、完善基础标准和制度设计、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不仅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现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迫切要求。“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体系将进一步通过供需融合、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高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与路径研究”(22&ZD139)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刘伟华)

10、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三方合作,探索仓储物流轻资产模式

中国财富网  时间:2023-04-10

4月10日,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在鲸仓北京智享仓现场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仓储物流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展开合作,通过对仓储设备、贸易单据等资产进行“可信化”改造,建设仓储资产持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高效协作的新商业模式。

根据合作协议,蚂蚁链会向鲸仓提供基于区块链和IoT技术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在链上同步接入仓储设备数据流、业务订单流、项目资金流,实现上下游多个参与方看“同一本账”。由于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且丰满,鲸仓可以从产业资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赁仓库和设备,实现轻资产运营。

据了解,鲸仓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仓储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目前在中国大陆运营多个智能立体共享仓,为淘宝电商客户及其他大型客户提供一站式仓储物流服务。其中,上游是持有大量仓储设备和厂房资产的资本方,下游则对接大型的电商企业。

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鲸仓会向产业资本方购买仓储设备和厂房,然后为终端电商客户提供仓储物流服务。过去,鲸仓借助AI技术实现了“从订单到包裹”的全流程自动化,存储能力和生产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高,产生了规模化效益。

鲸仓物流科技的CEO李林子表示:“边际成本低、可共享是智能仓的优势。但劣势是一次性投资强度大,运营技术要求高。这种‘重资产、轻运营’的矛盾,通过产业间轻重结合的高效协同,得到了统一。”

据悉,蚂蚁链的IoT技术主要确保设备数据的源头可信,而区块链技术则实现设备以及其他商贸数据的可信流转。两项技术让仓储资产在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情况下,实现了多方之间更加信任的合作。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仓库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前简单的存储功能,转变为今天以包裹生产为核心的生产功能。我国有超2000万零售商,已经成为仓库最大的使用方。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和产业上下游的紧密协同和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仓库租赁以外的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嘉里大通物流总经理张晓龙这样指出,蚂蚁链的数字化协同平台,有利于物流地产企业感知和了解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产需求,拓展了深度合作的空间。而这也意味着全新商机的出现,将会促进物流地产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蚂蚁集团数字科技事业群可信产业产品部总经理娄建勋表示,“要让这2000万零售商承担得起对智能仓储仓库和设备的投入,就必须通过产业协作来完成。”他说道,基于蚂蚁链提供的可信链接能力,淘宝卖家可以轻松使用智能仓的履约服务;鲸仓这样的科技公司可以实现轻资产的运营,更加专注于对智能算法的提升;嘉里大通这样的产业资本可以安心放心的投入到仓储智能化升级的浪潮中来,而且可以基于可信数据创造出各种结构化资本合作的可能性。

11、医药冷链行业的“春天”来了吗?

腾讯网  时间:2023-04-10

近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多次提到“冷链物流”,明确提出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2022年8月30日,默沙东中国官微发文称,默沙东旗下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的新适应症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默沙东九价HPV疫苗的适用人群扩展至9至45岁适龄女性。HPV的适用人群扩增,则意味着需求量有增不减。众所周知,疫苗需要冷链来进行运输。

01医药冷链,是否值得布局

吸引点一:行业处于起步期

医药冷链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通过特定的装备将冷藏药品在低温环境下从生产者运送到使用者的一项特殊供应链工程。因为绝大多数的医药产品,包括药品、疫苗、生物制剂、生物样本、血液样本等都需要在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各环节始终保持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下,以减少对医药产品的损耗、污染以及破坏。

医药冷链行业是冷链行业的细分领域,冷链行业的发展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起步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

而医药冷链行业目前正处于行业的发展初期。2011-2016年,随着政策的出台,冷链技术的提升,冷链物流开始应用在医药领域,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逐渐树立,医药冷链行业开始向着规范化、专业化发展。2016年后,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带动医药冷链物流需求、渗透率与行业标准逐步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也逐步提高。

吸引点二:市场规模呈整体增长的趋势

根据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的数据,2017年我国医药冷链物流销售总额为2509.89亿元,至2021年达到4814亿元,5年时间实现将近翻倍增长。2021年我国医药冷链物物流费用为201.42亿元,同比2020年的173.17亿元增长了16.31%。

吸引点三:国家政策扶持+门槛降低

《商务部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着力提升药品流通能级,发展现代医药物流,鼓励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推动药品冷链物流规范发展,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

国家药监局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通知中规定:强化动态监管,取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随时对GMP、GSP等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016年国务院取消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的资质行政审批事项;2019年政府推进的“4+7带量采购”,加之新版《药品管理法》明确取消GMP认证和GSP认证,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冷链物流领域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吸引点四:需求增多

(1)疫苗普及,渗透率提升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我国医药的整体需求处于增长趋势,尤其是经历了疫情,疫苗的渗透率增高,民众对疫苗的需求和接受度也日渐增长,例如大火的HPV疫苗、婴幼儿所需的免规疫苗,无不需要冷链来保障运输。

(2)体外诊断产品增加

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目前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体外诊断在医疗领域被誉为“医生的眼睛”,是现代检验医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临床应用贯穿了疾病预防、初步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等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因此随着疾病需求的增加,体外诊断产品也将增加。

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51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

(3)ICL(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增长

独立医学实验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ICL)属于第三方检测行业在医疗领域的分支,是指独立于医院之外从事临床检验或病理诊断和服务并能独立承担责任的医疗机构,对于整个医疗检验产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与医疗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集中收集并检测医疗机构采集的标本,并将检验结果送回以应用于临床或体检。疫情期间大家熟悉的核酸检测大多都是通过ICL来完成的。

2021年中国ICL市场规模已由2017年的146.99亿元增至222.63亿元,2017-2021年CAGR为8.66%。

02医药冷链行业的入局难度

难点一:专业性高

医药冷链行业的专业性是普通货运和快递无法相比的,每个医药物流从业者都是半个医药人,冷链物流全链条都需要依《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来,国标是每个做医药冷链业务企业的最低标准,并且企业还要承担很大的业务风险和高额的赔偿风险,这些都是对专业度的考验。此外,不同药品对冷链温度要求也不一样,冷链管理要求对人员配置、储运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也有很高的标准。

难点二:成本高

不同药品对冷链温度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药品的运输需要分门别类,这对成本的要求有所增加。此外,专业的储运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企业如何盈利,这就需要在保证药品安全合规的前提下,降低自己的设备成本,创新技术,用新技术代替旧设备。

目前提到的智能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相信在未来5G、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等技术将不断应用到医药冷链行业,在供应链每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提高行业自动化发展水平。同时,新技术也将驱动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帮助企业优化仓储点及物流路线布局提升效率,从而使冷链药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更加可控和更加智能化。

难点三:标准建设不完善

目前医药冷链行业处于初期阶段,也表现出标准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例如,许多医药物流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与上下游企业对接系统标准不统一,需单独开发端口对接,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此外,药品目前缺乏短暂“断链”后产品稳定性验证标准,导致有时客户会以此为由拒收,部分地区还未出台相关细化文件,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损耗。在冷链设备选用方面也无统一的标准,这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高效运营也带来了困扰。

03竞争格局:现有玩家分析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市场仍非常分散,主要为传统医药公司自营业务主导,尚未出现市场寡头垄断者,未来有机会催生垂直领域专业服务头部公司。

目前医药冷链物流市场上有三类主要玩家:

第一类为拥有大型医药企业背景的医药物流企业,如国药物流、华润医药物流。

第二类为主营业务为医药冷链的企业,如中集冷云、上海生生物流。

第三类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如顺丰快递。

04如何破局

对于即将进入的玩家,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1)重资产运营,仓储物流网络规模协同,降低配送成本与提高时效性。

(2)医药垂直领域专业能力,医药冷链从业者需兼具物流和医药相关专业知识,药品运输中冷链管理需合法合规。

(3)医药垂直领域上游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这有利于促进医药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信息共享,利于企业之间的沟通,信息的传递。

(4)医药垂直领域冷链物流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12、数字经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CN56新闻  时间:2023-04-17

4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5.4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8万亿元。行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7.2%,创历史新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层面对数字中国战略统一布局。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济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移动通信技术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目前中国4G基站占全球一半以上,5G基站达到185.4万个,5G用户超4.5亿户。数字基建覆盖面的提升,不仅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更赋能产业发展,为传统产业的变革提供了可能和动力,同时衍生出数字产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转型提供新动能。

数字经济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高效性和高质量性。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科技支撑,促进了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通过融入实体经济的生产实践,提升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的特殊性,表现出了要素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具体而言,数字经济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在提高企业供给能力的同时,最大程度挖掘消费市场潜力,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缓解了市场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难题。同时,数字与产业的协同,促进了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的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化、协同化、服务化的发展,推动了工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数字经济使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寻找到了全球价值链新的突破点,“数字丝绸之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实践方案,由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的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大数据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为国家经贸往来的公开透明作了重要示范,对于减少贸易壁垒,增加合作和普惠性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短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持久动力源泉,需要多方式、多举措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合力。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加强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缩小城乡、东中西部之间数字基建的差距,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打通乡村互联网基建,提高数字基建覆盖面,推动传统基础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通过财政、产业政策倾斜,加大对中西部数字基建的支持力度,精准靶向促进数字基建,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加快提高数字人才供给水平,为高水平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加大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构建数字技能培育体系,破解城乡人才失衡问题,同时培育数字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依托大中专院校、企业、培训机构培养数字人才,通过数字技能大赛等方式打造数字创新氛围,加快创新政策体制和机制建设,形成数字人才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最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让数字真正赋能实体经济。一方面,加快数据在行业、地区之间的共享,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市场、数据平台,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助推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数字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推动数字领域商业模式,产业建设力度,提高数字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促进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3、一季度江苏港口航道建设投资52.5亿元 打造“水运江苏”步履铿锵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4-16

今年3月,江苏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提出,围绕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

记者日前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目前全省22个航道项目、57个港口及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在建,预计全年将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12%,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新开工港口、航道项目18个,完成港口、航道项目16个。

“一季度,全省共完成港口、航道项目建设投资52.5亿元,同比增长3.9%,总体超时序完成建设投资。”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胜武表示。

4月12日,位于京杭运河与里运河交汇处的淮安港市区港区新港作业区三期工程建设现场,机器声鸣中,场地清表、港池开挖施工加速度推进。

“本项目是‘十四五’江苏省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占地面积1415亩,紧邻新港一、二期工程,共建设16个2000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862万吨,主要货种为矿建材料、钢材、集装箱等。”淮安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潘伟明介绍,经过今年一季度努力,目前,淮安港市区港区新港作业区三期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2700万元,预计2025年底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淮安内河航运枢纽能级、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对淮安打造全国内河航运中心,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连日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开足马力进行航道疏浚。“该项目在一期工程航道轴线基础上增深、拓宽、延长,建设30万吨级连云港区航道和30万吨级徐圩港区航道及配套围堤、锚地工程等,航道疏浚工程量约为1.8亿方,疏浚段长约70.5公里,一季度已完成工程剩余主要工作,预计2023年底竣工验收。”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金立富介绍,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连云港港的功能,稳固了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港的地位,为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连云港市创造了先决条件,对布局原油储备和重化工产业、优化区域投资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久前,南通港通州湾港区通州湾作业区三港池1号至3号泊位码头改建工程组织各类大型机械进场施工,随着最后一根灌注桩顺利浇筑,引桥灌注桩分项工程圆满收工,为全年工程进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位于长江泰州港靖江港区的新港作业区深国际物流中心码头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2个10万吨级散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360万吨。项目计划2024年建成,今年进入施工关键期。

“经过一季度冲刺,目前码头水工主体已施工完成,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安装,准备交工验收;陆域堆场3个轨道梁主体结构已完成;其他辅助用房及配套设施同步推进中;卸船机、装船机、斗轮机和皮带机等设备已进场安装。”南京深国际港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刚介绍,项目在建的全封闭大棚,是长江下游智能化程度最高、节能效果最好的堆场大棚。

“我们将全力把本项目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智慧、高效、安全的海江联运示范枢纽港。”黄小刚满怀信心。

江苏正积极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加快深水海港建设,加快沿江港口转型提升,加快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建港需求。

“一季度,全省港口建设投资41.4亿元,当前,运河、长江和海港各工程正全面加快建设进度。”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港口管理科科长朱永介绍。

江苏正全力推进“两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建设,2023年航道项目预计完成投资60亿元,同比增长41.8%。今年一季度,已完成投资11.1亿元,同比增加61.9%。

宿迁至连云港港航道是江苏干线航道网“两纵五横”主骨架的最北“一横”,是苏北腹地连接连云港港、实现海河联运的重要水运通道,也是徐州、宿迁地区向东出海的重要水运通道。

春光明媚,当下,在宿迁、连云港两市的全线124公里航道施工现场,近千余名工人、近百余台机械正掀起项目大干热潮。

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港航中心主任贾锋介绍,4月1日起,宿连航道工程宿迁段启动了“大干二季度、实现双过半”劳动竞赛。二季度,该项目计划完成实物量投资4.96亿元,实现沭新南船闸通过交工验收、军屯河枢纽通过水下工程验收、6座重要水利设施通过水下工程验收、宿沭路桥交工通车等重要节点,全面推进其他桥梁和航道工程。

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侯建宇表示,宿连航道项目将有效填补苏北高等级航道横向沟通空白,为苏北、鲁西南、皖北等地打通便捷的内外贸水上“借港出海”黄金通道。

据了解,宿连航道二期工程宿迁段、连云港段计划于2025年建成通航,届时千吨级船舶可以从连云港直达京杭大运河,将有力支撑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带动和促进宿迁等广大腹地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赋能增效。

在南通,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双桥枢纽工程建设现场,同样热火朝天。

“当前,南通干线航道网加快全网整体推进,多项目齐头并进,重点聚焦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是贯通通扬线市区段水运主动脉,另一方面是建设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形成畅通高效的内河集疏运体系。”南通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胡伟对记者说。

“4月下旬计划开始防渗帷幕试桩、节制闸右岸护岸结构等施工。”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双桥枢纽工程项目总监王玉波表示, 双桥枢纽作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自下而上的第二个梯级,与第一个梯级新江海河船闸相距仅十余公里,是通州湾港区与通海港区及太仓港区直达水运通道的必经关口,也是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向长江延伸的咽喉工程,其船闸通过能力直接影响整个通州湾港区的江海联运分流体系。

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新江海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北起新江海河与通吕运河交汇口,南至新江海河船闸上游端点,全线各环节推进顺利。建设现场,项目总监黄恺谈及项目进度,“目前项目正深入推进现代化、智慧化、绿色生态航道建设研究,开展《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现代化示范工程》科研课题攻关,为全省干线航道现代化工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通扬线通吕运河段航道整治工程,起自通扬线南通市区段与通吕运河交汇口,止于吕四作业区内河转运码头,这一通江达海的“水上高速”能沟通起吕四港、通州湾和长江沿线码头以及港闸、崇川、通州、海门、启东地区,并通过通扬线航道与连申线、京杭大运河二条国家水运主动脉紧密相连

“目前,工程已经完成疏浚250万方,完成总量的86.8%。”项目总监李春荣激情澎湃地说,“我们正全面开展百日大干劳动竞赛,争分夺秒、全面攻坚,为顺利在三季度完成交工验验收全力冲刺。”

作为国家水运主通道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杭运河江苏段是全线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最为显著的区段。目前,苏北运河为二级航道,2022年货物运量3.39亿吨,创历史新高;2023年一季度,货物运量7457万吨,同比增长0.8%

加快建设形成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主轴的二级航道网,根据规划,到2025年,苏南运河达到准二级,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

业内人士指出,位于苏南运河入江口门处的谏壁船闸,是苏南运河沟通长江、联通苏北运河的重要枢纽,在水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释放关键节点通行潜能,提升全线通航效率,4月11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南京组织召开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方案专家咨询会。来自业界的专家一致认为实施苏南运河二级航道关键节点工程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流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利用发达的水运网络、优良的港口资源、低廉的运输成本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畅通、产业布局、运输结构调整等发挥作用——按规划,到2025年,江苏基本形成“联网畅通、达海通江、优质高效、保障有力”的“两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二级(准二级)及以上航道里程接近1100公里,形成长江干线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穿南北的“十字形”主轴。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8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100万标箱。到2035年,建成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主轴的二级航道网,二级及以上航道高效覆盖省内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枢纽海港。

加快补齐水运网络设施短板,扩大有效投资,把水运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使命催征,时不我待。

陈胜武表示,一季度,全省港航系统围绕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目标,推动全省港航发展实现“开门红”,全省水运建设“投入加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下一步, 将通过构建“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进机制,确保全年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14、苏州:培育20家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

大河财立方  时间:2023-04-11

4月11日消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技术领先、贸易便利、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培育20家具备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

《若干措施》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到,促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

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努力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传播体系。

积极探索发展数据贸易。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数据资产定价等数据价值化研究,探索协议转让、挂牌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

面向数字贸易重点产业方向,加强数字贸易外资总部企业引进和认定,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落地。

培育一批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善于创新的中小型数字服务贸易企业。扶持全球价值链中具有成为“独角兽”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打造国际数字贸易会展品牌。依托中新、中日、中德等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做强金鸡湖国际会展周、中德太仓职业教育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鼓励“电博会”“创博会”“旅博会”等一批国际会展平台建设,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的数字内容、服务与产品的展示、对外交流和对接等服务。

支持“太湖论坛”举办数字贸易相关国际高端会议、论坛,利用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70项任务清单:

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任务清单

附全文:

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

数字贸易是发展国际化、开放型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是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苏州深度融入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经贸市场的战略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为深入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推进全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探索构建数字贸易特色发展路径,推动苏州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制定以下措施。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理念,紧抓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机遇,立足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积极把握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大契机,坚持高点定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贸易创新集群,推进全市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数字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数字贸易创新集群建设效应进一步加强,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技术领先、贸易便利、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区,数字贸易发展新格局基本成型。

——数字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数字贸易规模始终保持全省首位,数字贸易占服务贸易比重不断提升。

——数字贸易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到2025年,培育20家具备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

——数字贸易创新载体进一步集聚。到2025年,高标准建成一批省级及以上数字贸易特色基地,一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服务能力强的省级及以上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

——数字贸易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试点改革和政策创新,积极探索数字贸易要素流动机制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效、透明、便利、安全的跨境数据流动体系,形成数字贸易高水平开放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融合,完善数字贸易多元化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苏州制造业强市的领先优势,推动贸易业态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贸易、数字产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据贸易快速发展。

1.加快服务外包数字化高端化发展。促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鼓励研发、设计、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贸易企业向“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提升外包企业数字化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出口能力强、与制造业融合度高的数字服务示范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服务外包企业加强合作,应用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及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打造竞争新优势。创新服务外包交付模式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外包新模式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2.大力推动数字技术贸易。突出数字产业化方向,加快推进软件、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跨境贸易。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打造完整知识产权服务链条,增强国际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完善数字技术贸易促进体系,支持关键技术进口、消化与创新。探索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新模式新机制,支持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技术服务和标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3.培育数字内容服务新增长点。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努力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传播体系。积极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贸易。大力发展游戏直播、电子竞技、云游戏等新业态,鼓励举办大型国际电竞赛事。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

4.积极探索发展数据贸易。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数据资产定价等数据价值化研究。打造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探索协议转让、挂牌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推动苏州大数据交易所创新发展,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推动“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商贸通”中日国际数据通道拓展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

5.促进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物联网核心技术及产品在物流、储运、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示范应用,鼓励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跨境结算领域的深度应用。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支持旅游、运输、建筑、维护和维修、加工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开展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在线教育等新业态。依托数字贸易公共平台,整合数字化转型资源,全面提升传统服务贸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

(二)分类培育,壮大数字贸易多层次经营主体。

依托苏州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契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企业,引导企业在新兴领域布局全球产业生态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1.强化数字贸易头部企业引进。面向数字贸易重点产业方向,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加强产业链招商,制定全市招引目标。加强数字贸易外资总部企业引进和认定,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落地。支持数字贸易领军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境外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业务、新领域和新市场,带动服务、技术、标准输出,引导企业平台化、国际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加强数字贸易经营主体培育。遴选重点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善于创新的中小型数字服务贸易企业。扶持全球价值链中具有成为“独角兽”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数字贸易企业加强与头部企业协作,实施跨行业跨部门“借船出海”专项行动,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3.孵化数字贸易创新创业企业。鼓励和支持数字贸易创新孵化基地建设,推动苏州创客育成中心孵化一批数字贸易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校实训基地、科技型企业等开辟数字贸易创客空间,形成项目初选、产业化发展、资本运作的全链条一体化数字贸易孵化促进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

(三)统筹布局,建设数字贸易多要素促进平台。

充分发挥苏州各类开放创新平台、基地集聚的资源优势,结合数字贸易特点,加快各类载体要素整合,提升数字化服务综合能力。

1.提升数字贸易载体能级。加快苏州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等3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提升基地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创建国家数字贸易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按照“信息集聚、要素集聚和资源集聚”的原则,在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鼓励相关市场主体积极建设与运营数字贸易特色基地,支持申报省级数字贸易基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 人民政府 <管委会> )

2.建设数字化转型平台。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分行业、分阶段打造与产业发展实际相匹配的数字化改造推进行动。聚力打造“数智赋能”融合基础设施,加快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工业互联网全域赋能。聚焦生物医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域,汇聚资源、创新机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3.推动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提档升级。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抢抓自贸区发展机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政府和运营主体双向赋能的平台建设运营合作模式,在国际供应链、专业翻译、法律咨询、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等领域开展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积极对接中国(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字贸易应用版块。(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开放共赢,拓展数字贸易多渠道国际合作。

根植苏州优质的外资生态圈和开放合作环境,积极拓展合作伙伴、优化国际布局、深化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

1.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格局。围绕数字贸易重点领域,着力开拓欧美日及中国香港等数字贸易传统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并购、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等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深度合作。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以高效落实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为契机,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科技创新、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与非洲国家在网络通信、金融服务等领域合作,深耕当地市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

2.打造国际数字贸易会展品牌。依托中新、中日、中德等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做强金鸡湖国际会展周、中德太仓职业教育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鼓励“电博会”“创博会”“旅博会”等一批国际会展平台建设,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的数字内容、服务与产品的展示、对外交流和对接等服务。支持“太湖论坛”举办数字贸易相关国际高端会议、论坛,利用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组织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展示“苏州服务”形象。支持企业线上线下参加数字贸易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利用会展大数据等数字科技创新,提升展览设施和技术数字化水平,精准对接国际展览和采购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贸促会、太仓市人民政府、相城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五)对标国际,探索建立数字贸易多领域规则标准。

发挥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开放创新平台优势,推动多双边服务规则协调,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标准体系,促进数字贸易领域开放合作。

1.加快国际规则对接。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在数据交互、分级分类、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的数字贸易规则。发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平台作用,在DEPA框架下,争取苏州与新加坡的数字身份互认体系试点。支持数字贸易基地和重点企业参与各层次数字贸易、数据治理机制和区域性数字领域经贸合作。(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市贸促会、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2.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体系。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数据跨境传输公共服务平台,出台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办法,制定跨境数据流动安全保障和分类监管机制。探索商业数据跨境流动、跨境交易模式,构建数据跨境流通便利化体系,争取国家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试点。深化跨境数据保护规制合作,促进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的国际互认。(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市贸促会、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3.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数字贸易领域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人才标准等多层次的产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推动数字贸易领域团体、行业和地方标准立项。支持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或参与数字贸易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制定和应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4.开展数字贸易前瞻研究。推动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家组筹建数字贸易研究小组,为产业发展战略决策、专题研究等提供智力支持。支持在苏高校等各类机构加强数字贸易研究,针对DEPA协定、数字贸易秩序规则变化趋势和对策、数字贸易企业跨境数据流动等课题开展前沿性研究探索;针对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开展数字贸易相关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统计、争端解决机制、新型规则影响等应用型研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六)优化环境,加强数字贸易多维度支撑。

进一步做优“硬环境”,提升“软实力”,加大要素服务保障力度,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为高端资源集聚提供优质空间,为数字贸易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营商环境和安全环境。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5G网络为核心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基站大市范围全覆盖,推动5G、IPv6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深入拓展,同时加快推动申报国家级骨干直联点,提升苏州网络架构地位。构筑基于NB-IoT等主流通讯技术的城市级全面感知网络,提升城市“触觉感知”“通信感知”能力。支持国际互联网专线建设,加速数据中心等存储计算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帮助企业降低数字化升级成本。优化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布局,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吴江)建设,起步区内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起步区内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指标控制在1.25以内,形成一批“东数西算”典型示范场景和应用。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试点工作,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和空天地一体化数据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大数据局、市通管办)

2.提升数字贸易便利化水平。统筹推进数字贸易便利化与扩大开放,促进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相结合、“边境上”准入与“边境后”监管相衔接,努力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破除负面清单之外隐性准入壁垒。优化审批流程,创新监管模式,减少服务进出口企业合规成本。适应数字贸易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外汇收支管理措施。探索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国际、国内互认,根据全省部署推行技能人才“一试三证”评价模式,开展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为引进外籍高端人才提供签证、停居留及永久居留便利。(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

3.加强数字监管与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审查、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等制度。对涉及关键数字技术、重要数据、大量个人信息等重要领域加强监管,提升数字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数据安全风险评估、认证等工作,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解读,做好服务引导,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营造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通管办、市市场监管局)

4.打造数字贸易发展生态环境。健全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支持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苏州分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海外维权专家库、案例库及法律库,加强重大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跟踪研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支持数字化服务机构面向市场主体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赋能计划,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科学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数字贸易企业融资便利度。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南方运营总部的作用,立足苏州、服务长三角,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数字贸易企业发展,扩大对数字贸易企业的专项扶持数额和对重点区域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数字贸易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对国际型高端人才的住房、子女就学等配套服务按规定给予保障;建立数字贸易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举办数字贸易各领域的专业培训班,依托高校和企业探索设立数字贸易学院。(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和决策功能,及时会商研究,推动解决地方和企业数字贸易发展的难点堵点,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强化任务分解,推进责任落实。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数字贸易业务培训。支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行业统计、专题调研、重点企业联系、办会办展等活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营造数字贸易良好环境和氛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有关部门)

(二)加强政策引导。

积极落实国家和地方各级产业支持和优惠政策,发挥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加强数字贸易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投入、研发投入,支持参与数字贸易标准制定、开展规则研究、开拓海外市场等,研究制定适应数字贸易发展特点的创新政策。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创新业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数字贸易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和外汇收支专项服务。探索数字贸易出口信保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市税务局、市银保监分局、出口信保公司)

(三)完善统计监测。

联合统计、外汇管理、海关等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开展数字贸易统计监测,建立数字贸易重点企业数据库,完善数据核查、退回和通报制度,提高填报数据质量。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字贸易统计数据分析,定期编制和发布苏州市数字贸易发展研究报告,为数字贸易发展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统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苏州海关)

15、园区速度!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拿地即开工”

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时间:2023-04-14

4月13日,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项目顺利取得施工许可证,该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3天。

今年以来,园区把“拼经济、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经济运行呈现回稳向好发展态势。园区行政审批局积极作为,依托创新审批模式和专业精准服务,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年1-3月,园区共办理施工许可项目165个,建筑面积达588.22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比增长14.58%、58.01%,各项数据指标均创历年新高。

创新模式,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

在园区杏林街,世界500强德国博世集团投资超10亿美元的新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从拿地到开工,该项目的顺利落地仅花了3天时间。高效的项目审批与建设,离不开园区“拿地即开工”创新审批模式,以及各部门联动配合开展的一系列靠前精准服务。

当前,“拿地即开工”已然成为园区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的加速“引擎”。2020年,园区行政审批局探索开展投资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以“拿地”为时间节点,变“等地期”为“加速期”,通过梳理“拿地前、中、后”不同阶段的办理流程,融合“容缺预审、并联审批、告知承诺、交地即发证、帮办代办”等多项“放管服”改革成果,实现“多证齐发”,推动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时间由4-6个月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

目前,该创新模式已辐射至产业、民生等多个领域的建设项目。年初,园区行政审批局还组织召开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推进会,详细解读“拿地即开工”流程、规划申报材料编制指南,帮助企业早谋划、早布局,加速推动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全覆盖。

赋能转型,“工业上楼”助力产业发展提速

在星塘街东、东延路南,三栋老破的低矮厂房正华丽蝶变——作为园区民营企业存量用地在更新改造中实践运用“工业上楼”的示范性案例,该项目由精亮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于2022年启动自主更新。据悉,项目总投资近4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通过规划更新,将有效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和建筑整体形象,致力打造集聚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产业园。

一直以来,园区高度重视产业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上楼”模式,涌现出精亮科技、维力医疗、纳米科技金尚路项目等一批“工业上楼”项目。在此过程中,园区行政审批局紧抓政策导向,全流程跟踪、全方位介入、全过程指导,高效推进项目谋划,为园区“工业上楼”项目顺利推进和实施落地提供坚实保障,加速产业项目提质增效,助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为加速引导企业紧抓“工业上楼”契机,提升新拿地项目和存量更新项目的开发质效,园区行政审批局组织开展专题辅导,邀请相关专家就“工业上楼”的发展与实践,以及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详细讲解,探索“工业上楼”在园区落地的新思路。

并联审批,特色服务为发展赋能

不久前,恒泰生物产业园五期竣工验收备案与4家入驻企业装修改造施工许可证的“无缝衔接”发放,成为园区以高效审批速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又一生动写照。

按照传统的审批流程,入驻企业需在新建房屋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证或房产证后,才能办理装修施工许可证,前后需耗时数个工作日。为助力产业载体已招商项目尽早落地,园区行政审批局创新审批方式,推出产业载体特色服务模式,在推动载体办理竣工手续的同时加快推动入驻项目施工许可提前预审,靠前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蓄积企业发展动能。

“创新的审批模式、靠前的专业服务、高效的协同机制,可以有效助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为发展抢时间、抢机遇。”园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园区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探索了拿地即开工、不见面审批等一系列政务服务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下一步园区将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挖掘潜能、释放动能,更好地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http://sip-slp.cn/

2023年第16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4月17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85 

 

1、海关总署:一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6.9% 对整体出口增长拉动力持续提升

4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2023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并答记者问。

吕大良表示,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他介绍,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112054991058279&wfr=spider&for=pc

2、人民日报:中欧班列承运货物日益丰富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4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其中,3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488列、运送1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1%、52%,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35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4/11/603329.shtml

3、新华社: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经济参考报》4月10日刊发文章《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文章称,3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58.9%、物流业景气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超过5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96天破300亿件再创纪录、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创历史新高……近日,多个流通业一季度数据明显向好,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为经济增长注入能量。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304/10/t20230410_38489795.shtml

4、央视新闻:RCEP即将全面生效 助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从商务部了解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将于6月2日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届时,RCEP将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将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RCEP全面生效有助于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RCEP的全面生效将有助于扩大我国与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投资规模,满足国内消费扩大升级的需要,巩固和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全球经济长期繁荣发展。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4/13/603599.shtml

5、中国经济时报: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支撑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简述2023年的重点工作时,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强调“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顺畅运转,对跨境物流运输能力、物流运输效率以及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保障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畅通、促进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亟待采取措施提升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水平。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896758962482191&wfr=spider&for=pc

6、中国经济时报:为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提信心注入“税动力”

物流企业税惠“大礼包”来了。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企业家表示,在当前物流企业利润减少、市场萎缩、现金流压力大的情况下,该政策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稳定发展预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896758957192144&wfr=spider&for=pc

7、经济日报:建设统一大市场要避免误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统一大市场建设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优化配置、推动增长,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与质量,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去年4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年来,各地各部门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完善、不精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坚持立破并举,统筹局部与全域,坚持标本兼治,兼顾当前和长远,以更多务实有效举措,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2553368867515371008&item_id=2553368867515371008

8、经济参考报:抓住恢复关键期 稳经济举措再“上新”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提出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会议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期,国常会相关部署释放出进一步稳经济的信号。聚焦稳预期强信心,预计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新举措,稳经济组合拳将持续发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743908866818143

9、中国社会科学网: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现代物流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合而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保证现代物流服务能够正常运转的各相关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4/12/603538.shtml

10、中国财富网: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三方合作,探索仓储物流轻资产模式

4月10日,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在鲸仓北京智享仓现场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仓储物流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展开合作,通过对仓储设备、贸易单据等资产进行“可信化”改造,建设仓储资产持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高效协作的新商业模式。

根据合作协议,蚂蚁链会向鲸仓提供基于区块链和IoT技术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在链上同步接入仓储设备数据流、业务订单流、项目资金流,实现上下游多个参与方看“同一本账”。由于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且丰满,鲸仓可以从产业资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赁仓库和设备,实现轻资产运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791376716406205&wfr=spider&for=pc

11、腾讯网:医药冷链行业的“春天”来了吗?

近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多次提到“冷链物流”,明确提出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https://new.qq.com/rain/a/20230410A04I9L00

12、CN56新闻:数字经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4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5.4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8万亿元。行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7.2%,创历史新高。

http://www.cn56.net.cn/news/a37678.html

13、【江苏】:一季度江苏港口航道建设投资52.5亿元 打造“水运江苏”步履铿锵

今年3月,江苏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提出,围绕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

记者日前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目前全省22个航道项目、57个港口及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在建,预计全年将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12%,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新开工港口、航道项目18个,完成港口、航道项目16个。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50604

14、【苏州】:培育20家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

4月11日消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技术领先、贸易便利、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培育20家具备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

《若干措施》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到,促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

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努力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传播体系。

积极探索发展数据贸易。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数据资产定价等数据价值化研究,探索协议转让、挂牌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

面向数字贸易重点产业方向,加强数字贸易外资总部企业引进和认定,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落地。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4112687840686.html

15、【苏州】园区速度!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拿地即开工”

4月13日,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项目顺利取得施工许可证,该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3天。

今年以来,园区把“拼经济、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经济运行呈现回稳向好发展态势。园区行政审批局积极作为,依托创新审批模式和专业精准服务,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年1-3月,园区共办理施工许可项目165个,建筑面积达588.22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比增长14.58%、58.01%,各项数据指标均创历年新高。

https://mp.weixin.qq.com/s/PGYEFvYeYw-y8fStylXQdQ

 

1、海关总署:一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6.9% 对整体出口增长拉动力持续提升

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3-04-14

4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2023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并答记者问。

吕大良表示,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他介绍,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新三样”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整体出口增长的拉动力持续提升。去年“新三样”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一季度拉动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

二是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新三样”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出口记录,其中对欧盟、美国、东盟、韩国和英国前五大市场出口分别增长88.7%、88.1%、103.5%、121.7%和118.2%,规模合计占“新三样”出口总值的71.6%。

三是各类外贸主体出口竞相发力。一季度,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经营主体出口“新三样”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79.3%、40.9%和121.9%。其中,民营企业占“新三样”出口总值的65.4%,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高于民营企业占出口总体的比重。

四是电动载人汽车领跑“新三样”。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出口647.5亿元,增长了122.3%,增速在“新三样”中最快,同时占我国汽车出口的比重提升5.1个百分点,达到43.9%。同时,在国外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锂电池出口1097.9亿元,增速达到94.3%℃,太阳能电池出口突破900亿元,增长23.6%。

“作为增长新动能,‘新三样’产品体现了我国出口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中国的积极贡献。”吕大良说。

2、中欧班列承运货物日益丰富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4-11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4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其中,3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488列、运送1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1%、52%,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35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开新线添站点,班列网络越织越密

再添新线,首列出发。1月22日,首趟由河南新乡开往广西防城港的中欧班列(中豫号·新乡)顺利启程。本次班列共计70个标箱,货重855吨,主要装载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娱乐设施。4至5天抵达广西防城港后,将通过海运,发往越南、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这是中欧班列(中豫号·新乡)继去年首发到德国汉堡、比利时列日、越南河内的线路后,又一线路的顺利开行,标志着中欧班列(中豫号·新乡)成功实现了东南西北多线协同。

鸣笛声响,班列出发。3月24日上午,一辆满载着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武汉)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驶出,这标志着首列“武汉—白俄罗斯若季诺”中欧班列顺利发车。今年以来,中欧班列(武汉)开通3条新线路。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武汉)拥有44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亚欧大陆40个国家、109个城市。

北京、天津、河南安阳、广东中山……今年以来,多个城市开行首趟中欧班列,既有线路也在增添新点位,中欧班列路网越织越密,运输通道不断扩宽。

服务提档升级,货源客源不断丰富

“海丝”“陆丝”无缝衔接,铁海联运开新局。

3月21日,一艘来自越南胡志明港的货轮抵达厦门海天码头。在快速办理过境手续后,船上货运转乘中欧班列(厦门)前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海丝’对接‘陆丝’,全程仅需20天,比全程海运缩短45天时间,已成为东南亚到中亚的最佳物流途径。”国铁集团南昌局漳州车务段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中欧班列(厦门)公司将积极推广跨境拼箱业务,选择最快的船期将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散货汇聚至厦门拼箱,再通过中欧班列转运至欧洲地区。

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班列时效不断提升。

线路升级。2月3日,中欧班列(泉州)始发站改为黄塘站。新路线选走兴泉铁路,比原经漳泉肖铁路短213公里,再加上兴泉铁路时速提高至160公里,全程比原路线节省2天。

站点扩能。通过3次扩能改造,西安国际港站装卸能力提升了30%,实现了班列到发装卸直进直出;为满足中欧班列运输需求,国铁集团北京局在石家庄高邑中欧班列开行基地新开辟2条货物线路,装车能力提升50%。

服务优化。作为全国最繁忙的编组站之一,郑州北站不断优化中欧班列编组运输组织,推行优先接、优先检、优先发,确保列车准时发出;中欧班列(武汉)推行“快速通关”模式,海关与铁路部门共享物流数据,通关时间缩短1至2天,提高了铁路口岸通关效率。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钢铁驼队”所承运的货物日益丰富,中欧班列发展至今,运送货物已逐步扩大到汽车及配件、木材、家具、化工品、机械设备、化肥等品类。

一季度,中欧班列(合肥)进口钾肥班列的开行成为回程班列的一大亮点,优质钾肥进口超4.52万吨,为化肥进口打通了一条安全、高效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促进了农业生产供应链的稳定。

经济恢复向好,多条线路发展创新高

4月8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装载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车站缓缓驶出,这些新能源汽车将经由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最终运抵德国杜伊斯堡。

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中欧班列运量新增长点。“我们专门推出汽车整列出口运输模式,再配合中欧班列时效性高、转运快、直通内陆等优势,中欧班列(西安)成为吉利、比亚迪等车企的‘出海’新选择。”西安国际港站有关负责人说。

国铁集团郑州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郑州局根据汽车车型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集装箱装载加固方案,目前每个集装箱最多可装运4台汽车,大大降低汽车出口企业综合物流成本。

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突破1100列,运送货物100.3万吨,同比增长39.6%、66.1%;中欧班列(武汉)发运315列、25968标箱,同比增长202.88%、202.80%;中欧班列(合肥)增加21个新站点,共发运340列,同比增长49.78%……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恢复向好,助力多条中欧班列今年一季度业绩创下新高。

3、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

新华社  时间:2023-04-10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经济参考报》4月10日刊发文章《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文章称,3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58.9%、物流业景气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超过5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96天破300亿件再创纪录、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创历史新高……近日,多个流通业一季度数据明显向好,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为经济增长注入能量。

96天300亿件 快递业务连创纪录

湖南汨罗江畔,每天印着“整合创新快寄到家客货邮专线”字样的城乡公交车在绿水青山间往来穿梭,已从10余辆车,增加至30条线路、80多台车。汨罗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杨帅介绍,汨罗市通过乡村“客货邮”日均快件已达近6000件,已基本打通了乡村寄递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快递进村100%全覆盖。

在快递递送通路进一步优化的背景下,今年快递业务连创佳绩。39天破100亿件、67天破200亿件、96天破300亿件,分别较2019年提前了40天、72天、99天,较2022年提前2天、6天、18天,提前天数连续翻番。

国家邮政局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快递业日均揽收和投递包裹量均超3亿件,在方便消费、服务民生和拉动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年以来,快递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全力推进“两进一出”工程,推进产业融合升级,不断提升行业服务产业链供应链能力。

物流货运多项指标连续回升

多个数据印证一季度交通物流业有所升温。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5.5%,较上月回升5.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达58.1%。

物流行业分项指数也全面回升。3月物流需求蓄力反弹,业务明显扩张,3月业务总量指数达55.5%,环比回升5.4个百分点,为去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居民消费和城市配送需求同步增长,邮政快递业业务量指数环比回升9.3个百分点;航空运输方面,客机腹舱货运量稳步增长,业务总量指数两个月回升近10个百分点,达到59.7%;水上运输业业务总量指数回升7.8个百分点;大宗能源和原材料物流需求增长,带动铁路运输业和道路运输业业务总量指数回升至54%,进入较高景气区间。

“一季度物流供需加快恢复,运行向好基础有效巩固。”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表示,3月,伴随各地稳需求、促消费等政策措施落地,物流业景气指数呈现强劲复苏态势。具体分项指数全面上升,反映出在稳增长、稳预期、稳消费等政策作用下,供应链上下游产业活动趋于活跃,商品流通加快,行业微观活力增强。

胡焓指出,3月企业景气普遍回升,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大型和中型企业物流景气指数水平均达55%以上,中型企业物流景气指数水平更是接近60%。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一季度,国家铁路共发送货物9.7亿吨、同比增长2.3%。重点物资运输得到充分保障,国家铁路发送煤炭5.37亿吨、同比增长3.4%,其中电煤3.98亿吨,同比增长13%,全国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平均可耗天数达24.4天,保持较高水平。国际联运持续加强,推进口岸站挖潜提效和中欧班列扩编增吨,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发送货物4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发送19.1万标箱、同比增长11.7%,中老铁路发送跨境货物100.4万吨、同比增长276%。

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为助力工业生产恢复、有效拉动内需,铁路部门发挥调度集中统一指挥优势,挖掘普速干线通道能力,打通关键节点,不断提升路网运输效率,实现铁路货运持续高位运行,为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客流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在货物“跑起来”的同时,人流也开始“动起来”。今年一季度,国家铁路运输呈现客运稳步快速恢复态势,累计发送旅客7.53亿人,同比增长66%。其中,3月国家铁路日均发送旅客858万人,同比增长171%,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航空运输也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根据飞常准3月境内民航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3月,中国境内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11657班次,同比2022年增长133.52%,较2019年同期增长3%。从起降量来看,3月日均起降23904架次,是2022年3月的2.37倍,已恢复至2019年的94.7%。

水上客运量也明显提升。以琼州海峡为例,一季度,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共运送旅客668万人次、车辆178万台次,较2022年同比分别增长56.8%、42.4%;较2019年同比分别增长15.0%、40.8%。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已超疫情前水平。

在一季度经济恢复明显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均对二季度有较好预期。交通运输部表示,今年一季度,交通运输行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呈现企稳回升的运行态势。要继续齐心合力、久久为功,推动行业经济持续恢复增长。预计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回暖,提振投资、扩大消费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行业将继续平稳向好运行。(记者梁倩、王璐)

4、RCEP即将全面生效 助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央视新闻  时间:2023-04-04

记者4月12日从商务部了解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将于6月2日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届时,RCEP将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将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据了解,我国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后,在货物贸易领域,菲律宾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上,新增对我国汽车及零部件、部分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空调洗衣机等零关税待遇。

在服务和投资领域,菲律宾承诺对超过100个服务部门开放市场,显著开放海运、空运服务,在商业、电信、分销、金融、农业和制造业领域,也给予外商更具确定性的准入承诺。

利用RCEP政策红利 企业订单稳中有升

如今,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占到整个中国对外贸易的30.8%,将近总数的1/3。在位于江苏如皋的这家服装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积极利用RCEP政策红利,为客户节税25万美元。企业全年总订单预计稳中有升。

南通东润实业有限公司通关部部长 张洲:申领RCEP证书超过300份,金额超过1000万美金,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86.9%。

RCEP全面生效有助于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RCEP的全面生效将有助于扩大我国与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投资规模,满足国内消费扩大升级的需要,巩固和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全球经济长期繁荣发展。

东盟秘书长 高金洪: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这是带来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自贸区的协议。我们已经在做一些相关的安排,包括通关便利、技术标准方面一致化的操作,来进一步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加强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稳定性。

5、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3-04-1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简述2023年的重点工作时,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强调“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顺畅运转,对跨境物流运输能力、物流运输效率以及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保障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畅通、促进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亟待采取措施提升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水平。

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供应链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对跨境物流运输需求大。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额首次超过4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总额达33.5万亿元,我国已经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连续6年稳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群体是构成我国外贸板块的主力。

其次,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偏高,供应链物流效率有待提升。据测算,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看,物流时间占比达90%,而生产时间仅占10%;从利润方面看,工业产品的物流与销售利润占比高达90%,而生产利润仅占10%;从成本方面看,工业产品的物流采购成本高达90%,而生产成本仅占10%。目前,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占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高达90%左右,可见现代物流业在提升制造业附加值方面潜力巨大。

此外,我国当前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仍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4.7%,而新兴经济体为11%—13%,主要发达国家为8%—9%。

再次,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物流业提供有力支撑。制造业供应链中强化物流服务能力成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伴随着跨区域合作的开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对物流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即从原来的“时间长、批量大、周转慢、品种少”向“时间短、批量小、周转快、品种多”转化,国际发展经验表明,现代物流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供应链,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即从价值链的低端迈上高端。

当前,国内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认识到了现代物流在其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近期,北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一汽股份、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吉利汽车、比亚迪等众多车企先后与中铁特货运输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企业层面中国汽车生产与物流服务共同合作发展的成功案例。

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发展水平

第一,加强部门间上下沟通协调,搭建紧密衔接的多元化供应链物流渠道,力保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畅通。一方面,支持国内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铁路、公路等情况的动态监测,通过发布政府信息通知等方式,及时让企业知悉相关情况,以便企业能适时调整产品运输路线以及发货时间等。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管辖的港口、铁路、公路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在运输路线异常的情况下,共同协调其他可能的较为安全的运输路线,为企业产品运输路线提供一定的指引。

另一方面,应引导与鼓励企业通过采取港口、铁路、公路等多渠道交叉运输的方式,缓解运输路线因部分国家和地区受突发事件影响而中断的问题,减少企业因供应链物流不畅所带来的损失。

第二,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共享程度,加快推进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供应链物流效率并降低物流成本。结合发展实际,重点建设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据流动、数据应用、数据治理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物流网络协同效应,提升供应链跨境物流运行效率。

此外,应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关监管体系中的应用,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海关业务体系的融合。增强库存管理和物资储备管理,提高制造业供应链物流运配时效性和运配技术能力,在提高干线支线末端衔接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引导企业密切关注关键订单进展情况,适时扩大库存容量以及建设海外仓库,缓解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压力。此前一段时间,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部分国外客户担心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难以保障正常运行,便实施多家供应商订货方式,“谁先到货,货款就归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

为此,应引导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密切关注关键订单,动态监测订单进展情况,在适当扩大重点产品库存容量的同时,积极寻找较为畅通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渠道,提前将产品运输到海外仓库,一旦有客户下单,就可以直接从海外仓库发货,进而缩短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特别是在制造业供应链物流遭遇疫情等突发事件状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货可发的情况。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6、为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提信心注入“税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3-04-12

物流企业税惠“大礼包”来了。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企业家表示,在当前物流企业利润减少、市场萎缩、现金流压力大的情况下,该政策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稳定发展预期。

减半征收向更长期政策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有利于减轻物流企业税费负担,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增强发展信心,加快转型创新,助力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基础支撑。

自2012年以来,我国已经实施了多轮对物流企业仓储用地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的政策,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王微表示,此次减半征收的时间延长至2027年底,意味着向更长期的政策转型,有利于物流企业建立很好的政策预期,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信心比黄金重要。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中心主任刘大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有助于物流企业树立投资信心,同时可以更好服务于消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企业家更有能力去创新,更好地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

“此次对物流企业的优惠创新举措增加了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并且实施的时间更长久,力度更大,给物流行业及物流企业带来更多实惠。”甘肃物流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谭克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政策降低了物流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开支与管理成本,以精准施策增加了物流企业收入。这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可进一步增强物流企业活力。

贵州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张愈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能够相应减少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物流企业利润,有助于提升物流企业服务能力。

海南省物流协会秘书长、海南全顺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游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物流企业获利空间小,账期长,场地租金成本高,经营压力较大。优惠政策延续对物流企业稳定发展而言肯定是好事,但能否传导到物流园区的中小企业租户,还有待观察。

让好政策惠及更多中小物流企业物流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抓手,而大宗商品物流更是对我国整个生产领域影响深远。

王微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中所提到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主要指储存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矿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仓储设施。减半征收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将对稳定供给,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方面,王微表示,要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车辆购置税减免、车贷利率优惠等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提升物流企业自身发展能力水平,稳定发展信心,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物流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高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商品高效流动,实现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

我国物流企业99%为中小企业,货运市场超90%是个体户司机。受访者认为,我国税收政策及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更多的是大型服务物流企业直接受益,还须制定相应配套措施,保障中小微物流企业受益。

刘大成表示,税费减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惠及更多中小微物流企业。鉴于中小微物流企业现金流压力大,应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方式,缓解物流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谭克东希望,在后续出台的政策中,对物流企业在企业所得税上给予适当的减免,在企业的免税额度上能给予一定的提高。

7、金观平:建设统一大市场要避免误区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4-10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统一大市场建设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优化配置、推动增长,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与质量,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去年4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年来,各地各部门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完善、不精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坚持立破并举,统筹局部与全域,坚持标本兼治,兼顾当前和长远,以更多务实有效举措,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搞平均主义的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上是一种高标准市场体系,我国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客观上决定了统一大市场不可能是按一个模式建设、平均分配要素的大市场,而是要通过拆除阻碍市场发展、影响要素流动的藩篱,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要素自由流动并能够获得最优配置的大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搞计划经济的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强调全国“一盘棋”,但绝非重返计划经济的老路。相反,统一大市场要“统一”的,正是市场所强调的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和充分开放。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搞去区域化的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现阶段的区域发展政策取向并不矛盾。当前,要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建设,这不仅是发挥区域市场比较优势的需要,而且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要充分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以更多的典型示范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攻坚战,是持久战。面对困难险阻,我们要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执行者、行动派和实干家,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行稳致远。

8、抓住恢复关键期 稳经济举措再“上新”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4-10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提出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会议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期,国常会相关部署释放出进一步稳经济的信号。聚焦稳预期强信心,预计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新举措,稳经济组合拳将持续发力。

稳规模优结构 稳外贸迎政策组合拳

国常会指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并作出系列部署。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开局平稳。不过,业内专家认为,在美欧经济衰退风险增加、全球经济增长势头趋弱背景下,国际机构普遍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增速将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我国外贸也将面临外需走弱、订单下降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举措非常必要和及时。

从具体的举措安排来看,会议提出,要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要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要发挥好外贸大省稳外贸主力军作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增强政策协同效应。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表示,外贸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键枢纽。同时,在保障初级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供应、提升科技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满足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发展需要、促进商品要素和规则标准联通等方面,外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国常会的部署安排从保障订单、稳定国内企业生产预期上发力,针对不同市场分类施策,拓展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潜力,有利于稳步增加我国对外出口的广度和深度。伴随我国主动扩大开放、积极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等,外贸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为我国企业持续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策继续优化完善

为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负担,国常会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本金部分可再申请延期1年偿还,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

这一政策是对去年相关政策的延续。2022年5月,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工作的通知》,阶段性开展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等工作,按照当时财政部网站发布的解读,预计减免利息20多亿元、可申请延期偿还本金50多亿元,惠及400多万高校毕业生。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政策的延续,将有助于进一步缓解贷款学生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帮助学生维护个人信用记录,促进其顺利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置为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设置为5.5%左右。业内专家表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今年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会议强调,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进入关键阶段,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深入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下一阶段,政策面有可能阶段性出台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校招力度。与此同时,国企、央企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也会扩大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投放。财政、金融及其他部门也将出台更有力的措施,多渠道缓解毕业季带来的新增就业压力。

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国常会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局平稳向好,包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数据显现回暖迹象。与此同时,全面降准落地、出台新一批减税降费政策,一系列稳经济举措也开始进入密集落地期,进一步稳定了社会预期、强化了企业信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增加。经济回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鼓实劲、干实事、见实效。切实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创造性地完成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使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业内专家普遍预计,下一步稳增长政策组合拳还会持续发力。具体到下一步稳经济举措,王青认为,将包括保持较高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基建投资延续接近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势头,以及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继续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预计今年产业政策方面也会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回升的政策,这也是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持续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的一个重要环节。”(记者 孙韶华 张莫 王文博)

9、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3-04-12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现代物流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合而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保证现代物流服务能够正常运转的各相关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物流业发展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202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多年来,我国物流市场与政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目标任务始终没有改变。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在当前实践中仍然面临许多困境。《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这四个目标分别对应着现代物流的降低成本、渠道畅通、安全可控、高效发展四个面向,为新时代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基于“十四五”时期物流强国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实践特点,可以从探索新方向、挖掘新动能、寻找新潜力、构建新支撑等方面着力,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聚焦重点发展方向。针对现代物流体系“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建设目标,应着力从枢纽资源整合、物流通道建设、物流价值链条延伸、服务保障、安全应急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新时代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能力。由此,将推动现代物流体系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不断增强其系统能力,全面提升物流服务保障水平和物流产业安全水平,为物流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培育现代物流新动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亟须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培育现代物流新动能,是我国物流业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持续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具体包括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科技赋能、推动绿色物流发展、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培育发展物流经济等。深挖关键薄弱领域潜力。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涉及农村物流、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领域。这些领域存在投资效益差、服务成本高、渠道覆盖难等关键问题。《规划》从国际物流网络化发展、农村物流发展短板补齐、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提升、商贸物流提档升级、铁路(高铁)快运稳步发展、专业物流质量效率提升、应急物流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旨在挖掘领域潜力,助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当前,应重点围绕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薄弱领域,通过精准施策,克服短板效应,加快畅通物流体系的堵点和难点,提升循环速度和效率,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巩固发展支撑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受物流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物流发展体制机制、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科技人才四大核心要素是其重要支撑。这四大支撑体系是根据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潜力空间,科学谋划、高度凝练出的动力支撑系统,需要通过系统设计、资源投入和协同优化,进一步锻造其“钢筋铁骨”,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因此,应进一步强化现代物流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充满活力的物流市场主体、完善基础标准和制度设计、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不仅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现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迫切要求。“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体系将进一步通过供需融合、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高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与路径研究”(22&ZD139)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刘伟华)

10、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三方合作,探索仓储物流轻资产模式

中国财富网  时间:2023-04-10

4月10日,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在鲸仓北京智享仓现场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仓储物流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展开合作,通过对仓储设备、贸易单据等资产进行“可信化”改造,建设仓储资产持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高效协作的新商业模式。

根据合作协议,蚂蚁链会向鲸仓提供基于区块链和IoT技术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在链上同步接入仓储设备数据流、业务订单流、项目资金流,实现上下游多个参与方看“同一本账”。由于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且丰满,鲸仓可以从产业资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赁仓库和设备,实现轻资产运营。

据了解,鲸仓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仓储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目前在中国大陆运营多个智能立体共享仓,为淘宝电商客户及其他大型客户提供一站式仓储物流服务。其中,上游是持有大量仓储设备和厂房资产的资本方,下游则对接大型的电商企业。

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鲸仓会向产业资本方购买仓储设备和厂房,然后为终端电商客户提供仓储物流服务。过去,鲸仓借助AI技术实现了“从订单到包裹”的全流程自动化,存储能力和生产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高,产生了规模化效益。

鲸仓物流科技的CEO李林子表示:“边际成本低、可共享是智能仓的优势。但劣势是一次性投资强度大,运营技术要求高。这种‘重资产、轻运营’的矛盾,通过产业间轻重结合的高效协同,得到了统一。”

据悉,蚂蚁链的IoT技术主要确保设备数据的源头可信,而区块链技术则实现设备以及其他商贸数据的可信流转。两项技术让仓储资产在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情况下,实现了多方之间更加信任的合作。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仓库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前简单的存储功能,转变为今天以包裹生产为核心的生产功能。我国有超2000万零售商,已经成为仓库最大的使用方。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和产业上下游的紧密协同和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仓库租赁以外的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嘉里大通物流总经理张晓龙这样指出,蚂蚁链的数字化协同平台,有利于物流地产企业感知和了解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产需求,拓展了深度合作的空间。而这也意味着全新商机的出现,将会促进物流地产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蚂蚁集团数字科技事业群可信产业产品部总经理娄建勋表示,“要让这2000万零售商承担得起对智能仓储仓库和设备的投入,就必须通过产业协作来完成。”他说道,基于蚂蚁链提供的可信链接能力,淘宝卖家可以轻松使用智能仓的履约服务;鲸仓这样的科技公司可以实现轻资产的运营,更加专注于对智能算法的提升;嘉里大通这样的产业资本可以安心放心的投入到仓储智能化升级的浪潮中来,而且可以基于可信数据创造出各种结构化资本合作的可能性。

11、医药冷链行业的“春天”来了吗?

腾讯网  时间:2023-04-10

近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多次提到“冷链物流”,明确提出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2022年8月30日,默沙东中国官微发文称,默沙东旗下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的新适应症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默沙东九价HPV疫苗的适用人群扩展至9至45岁适龄女性。HPV的适用人群扩增,则意味着需求量有增不减。众所周知,疫苗需要冷链来进行运输。

01医药冷链,是否值得布局

吸引点一:行业处于起步期

医药冷链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通过特定的装备将冷藏药品在低温环境下从生产者运送到使用者的一项特殊供应链工程。因为绝大多数的医药产品,包括药品、疫苗、生物制剂、生物样本、血液样本等都需要在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各环节始终保持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下,以减少对医药产品的损耗、污染以及破坏。

医药冷链行业是冷链行业的细分领域,冷链行业的发展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起步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

而医药冷链行业目前正处于行业的发展初期。2011-2016年,随着政策的出台,冷链技术的提升,冷链物流开始应用在医药领域,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逐渐树立,医药冷链行业开始向着规范化、专业化发展。2016年后,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带动医药冷链物流需求、渗透率与行业标准逐步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也逐步提高。

吸引点二:市场规模呈整体增长的趋势

根据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的数据,2017年我国医药冷链物流销售总额为2509.89亿元,至2021年达到4814亿元,5年时间实现将近翻倍增长。2021年我国医药冷链物物流费用为201.42亿元,同比2020年的173.17亿元增长了16.31%。

吸引点三:国家政策扶持+门槛降低

《商务部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着力提升药品流通能级,发展现代医药物流,鼓励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推动药品冷链物流规范发展,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

国家药监局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通知中规定:强化动态监管,取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随时对GMP、GSP等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016年国务院取消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的资质行政审批事项;2019年政府推进的“4+7带量采购”,加之新版《药品管理法》明确取消GMP认证和GSP认证,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冷链物流领域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吸引点四:需求增多

(1)疫苗普及,渗透率提升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我国医药的整体需求处于增长趋势,尤其是经历了疫情,疫苗的渗透率增高,民众对疫苗的需求和接受度也日渐增长,例如大火的HPV疫苗、婴幼儿所需的免规疫苗,无不需要冷链来保障运输。

(2)体外诊断产品增加

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目前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体外诊断在医疗领域被誉为“医生的眼睛”,是现代检验医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临床应用贯穿了疾病预防、初步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等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因此随着疾病需求的增加,体外诊断产品也将增加。

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51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

(3)ICL(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增长

独立医学实验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ICL)属于第三方检测行业在医疗领域的分支,是指独立于医院之外从事临床检验或病理诊断和服务并能独立承担责任的医疗机构,对于整个医疗检验产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与医疗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集中收集并检测医疗机构采集的标本,并将检验结果送回以应用于临床或体检。疫情期间大家熟悉的核酸检测大多都是通过ICL来完成的。

2021年中国ICL市场规模已由2017年的146.99亿元增至222.63亿元,2017-2021年CAGR为8.66%。

02医药冷链行业的入局难度

难点一:专业性高

医药冷链行业的专业性是普通货运和快递无法相比的,每个医药物流从业者都是半个医药人,冷链物流全链条都需要依《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来,国标是每个做医药冷链业务企业的最低标准,并且企业还要承担很大的业务风险和高额的赔偿风险,这些都是对专业度的考验。此外,不同药品对冷链温度要求也不一样,冷链管理要求对人员配置、储运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也有很高的标准。

难点二:成本高

不同药品对冷链温度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药品的运输需要分门别类,这对成本的要求有所增加。此外,专业的储运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企业如何盈利,这就需要在保证药品安全合规的前提下,降低自己的设备成本,创新技术,用新技术代替旧设备。

目前提到的智能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相信在未来5G、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等技术将不断应用到医药冷链行业,在供应链每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提高行业自动化发展水平。同时,新技术也将驱动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帮助企业优化仓储点及物流路线布局提升效率,从而使冷链药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更加可控和更加智能化。

难点三:标准建设不完善

目前医药冷链行业处于初期阶段,也表现出标准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例如,许多医药物流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与上下游企业对接系统标准不统一,需单独开发端口对接,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此外,药品目前缺乏短暂“断链”后产品稳定性验证标准,导致有时客户会以此为由拒收,部分地区还未出台相关细化文件,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损耗。在冷链设备选用方面也无统一的标准,这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高效运营也带来了困扰。

03竞争格局:现有玩家分析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市场仍非常分散,主要为传统医药公司自营业务主导,尚未出现市场寡头垄断者,未来有机会催生垂直领域专业服务头部公司。

目前医药冷链物流市场上有三类主要玩家:

第一类为拥有大型医药企业背景的医药物流企业,如国药物流、华润医药物流。

第二类为主营业务为医药冷链的企业,如中集冷云、上海生生物流。

第三类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如顺丰快递。

04如何破局

对于即将进入的玩家,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1)重资产运营,仓储物流网络规模协同,降低配送成本与提高时效性。

(2)医药垂直领域专业能力,医药冷链从业者需兼具物流和医药相关专业知识,药品运输中冷链管理需合法合规。

(3)医药垂直领域上游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这有利于促进医药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信息共享,利于企业之间的沟通,信息的传递。

(4)医药垂直领域冷链物流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12、数字经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CN56新闻  时间:2023-04-17

4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5.4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8万亿元。行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7.2%,创历史新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层面对数字中国战略统一布局。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济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移动通信技术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目前中国4G基站占全球一半以上,5G基站达到185.4万个,5G用户超4.5亿户。数字基建覆盖面的提升,不仅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更赋能产业发展,为传统产业的变革提供了可能和动力,同时衍生出数字产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转型提供新动能。

数字经济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高效性和高质量性。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科技支撑,促进了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通过融入实体经济的生产实践,提升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的特殊性,表现出了要素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具体而言,数字经济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在提高企业供给能力的同时,最大程度挖掘消费市场潜力,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缓解了市场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难题。同时,数字与产业的协同,促进了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的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化、协同化、服务化的发展,推动了工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数字经济使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寻找到了全球价值链新的突破点,“数字丝绸之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实践方案,由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的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大数据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为国家经贸往来的公开透明作了重要示范,对于减少贸易壁垒,增加合作和普惠性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短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持久动力源泉,需要多方式、多举措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合力。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加强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缩小城乡、东中西部之间数字基建的差距,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打通乡村互联网基建,提高数字基建覆盖面,推动传统基础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通过财政、产业政策倾斜,加大对中西部数字基建的支持力度,精准靶向促进数字基建,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加快提高数字人才供给水平,为高水平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加大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构建数字技能培育体系,破解城乡人才失衡问题,同时培育数字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依托大中专院校、企业、培训机构培养数字人才,通过数字技能大赛等方式打造数字创新氛围,加快创新政策体制和机制建设,形成数字人才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最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让数字真正赋能实体经济。一方面,加快数据在行业、地区之间的共享,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市场、数据平台,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助推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数字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推动数字领域商业模式,产业建设力度,提高数字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促进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3、一季度江苏港口航道建设投资52.5亿元 打造“水运江苏”步履铿锵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4-16

今年3月,江苏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提出,围绕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

记者日前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目前全省22个航道项目、57个港口及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在建,预计全年将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12%,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新开工港口、航道项目18个,完成港口、航道项目16个。

“一季度,全省共完成港口、航道项目建设投资52.5亿元,同比增长3.9%,总体超时序完成建设投资。”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胜武表示。

4月12日,位于京杭运河与里运河交汇处的淮安港市区港区新港作业区三期工程建设现场,机器声鸣中,场地清表、港池开挖施工加速度推进。

“本项目是‘十四五’江苏省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占地面积1415亩,紧邻新港一、二期工程,共建设16个2000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862万吨,主要货种为矿建材料、钢材、集装箱等。”淮安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潘伟明介绍,经过今年一季度努力,目前,淮安港市区港区新港作业区三期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2700万元,预计2025年底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淮安内河航运枢纽能级、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对淮安打造全国内河航运中心,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连日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开足马力进行航道疏浚。“该项目在一期工程航道轴线基础上增深、拓宽、延长,建设30万吨级连云港区航道和30万吨级徐圩港区航道及配套围堤、锚地工程等,航道疏浚工程量约为1.8亿方,疏浚段长约70.5公里,一季度已完成工程剩余主要工作,预计2023年底竣工验收。”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金立富介绍,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连云港港的功能,稳固了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港的地位,为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连云港市创造了先决条件,对布局原油储备和重化工产业、优化区域投资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久前,南通港通州湾港区通州湾作业区三港池1号至3号泊位码头改建工程组织各类大型机械进场施工,随着最后一根灌注桩顺利浇筑,引桥灌注桩分项工程圆满收工,为全年工程进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位于长江泰州港靖江港区的新港作业区深国际物流中心码头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2个10万吨级散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360万吨。项目计划2024年建成,今年进入施工关键期。

“经过一季度冲刺,目前码头水工主体已施工完成,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安装,准备交工验收;陆域堆场3个轨道梁主体结构已完成;其他辅助用房及配套设施同步推进中;卸船机、装船机、斗轮机和皮带机等设备已进场安装。”南京深国际港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刚介绍,项目在建的全封闭大棚,是长江下游智能化程度最高、节能效果最好的堆场大棚。

“我们将全力把本项目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智慧、高效、安全的海江联运示范枢纽港。”黄小刚满怀信心。

江苏正积极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加快深水海港建设,加快沿江港口转型提升,加快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建港需求。

“一季度,全省港口建设投资41.4亿元,当前,运河、长江和海港各工程正全面加快建设进度。”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港口管理科科长朱永介绍。

江苏正全力推进“两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建设,2023年航道项目预计完成投资60亿元,同比增长41.8%。今年一季度,已完成投资11.1亿元,同比增加61.9%。

宿迁至连云港港航道是江苏干线航道网“两纵五横”主骨架的最北“一横”,是苏北腹地连接连云港港、实现海河联运的重要水运通道,也是徐州、宿迁地区向东出海的重要水运通道。

春光明媚,当下,在宿迁、连云港两市的全线124公里航道施工现场,近千余名工人、近百余台机械正掀起项目大干热潮。

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港航中心主任贾锋介绍,4月1日起,宿连航道工程宿迁段启动了“大干二季度、实现双过半”劳动竞赛。二季度,该项目计划完成实物量投资4.96亿元,实现沭新南船闸通过交工验收、军屯河枢纽通过水下工程验收、6座重要水利设施通过水下工程验收、宿沭路桥交工通车等重要节点,全面推进其他桥梁和航道工程。

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侯建宇表示,宿连航道项目将有效填补苏北高等级航道横向沟通空白,为苏北、鲁西南、皖北等地打通便捷的内外贸水上“借港出海”黄金通道。

据了解,宿连航道二期工程宿迁段、连云港段计划于2025年建成通航,届时千吨级船舶可以从连云港直达京杭大运河,将有力支撑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带动和促进宿迁等广大腹地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赋能增效。

在南通,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双桥枢纽工程建设现场,同样热火朝天。

“当前,南通干线航道网加快全网整体推进,多项目齐头并进,重点聚焦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是贯通通扬线市区段水运主动脉,另一方面是建设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形成畅通高效的内河集疏运体系。”南通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胡伟对记者说。

“4月下旬计划开始防渗帷幕试桩、节制闸右岸护岸结构等施工。”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双桥枢纽工程项目总监王玉波表示, 双桥枢纽作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自下而上的第二个梯级,与第一个梯级新江海河船闸相距仅十余公里,是通州湾港区与通海港区及太仓港区直达水运通道的必经关口,也是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向长江延伸的咽喉工程,其船闸通过能力直接影响整个通州湾港区的江海联运分流体系。

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新江海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北起新江海河与通吕运河交汇口,南至新江海河船闸上游端点,全线各环节推进顺利。建设现场,项目总监黄恺谈及项目进度,“目前项目正深入推进现代化、智慧化、绿色生态航道建设研究,开展《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现代化示范工程》科研课题攻关,为全省干线航道现代化工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通扬线通吕运河段航道整治工程,起自通扬线南通市区段与通吕运河交汇口,止于吕四作业区内河转运码头,这一通江达海的“水上高速”能沟通起吕四港、通州湾和长江沿线码头以及港闸、崇川、通州、海门、启东地区,并通过通扬线航道与连申线、京杭大运河二条国家水运主动脉紧密相连

“目前,工程已经完成疏浚250万方,完成总量的86.8%。”项目总监李春荣激情澎湃地说,“我们正全面开展百日大干劳动竞赛,争分夺秒、全面攻坚,为顺利在三季度完成交工验验收全力冲刺。”

作为国家水运主通道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杭运河江苏段是全线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最为显著的区段。目前,苏北运河为二级航道,2022年货物运量3.39亿吨,创历史新高;2023年一季度,货物运量7457万吨,同比增长0.8%

加快建设形成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主轴的二级航道网,根据规划,到2025年,苏南运河达到准二级,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

业内人士指出,位于苏南运河入江口门处的谏壁船闸,是苏南运河沟通长江、联通苏北运河的重要枢纽,在水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释放关键节点通行潜能,提升全线通航效率,4月11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南京组织召开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方案专家咨询会。来自业界的专家一致认为实施苏南运河二级航道关键节点工程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流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利用发达的水运网络、优良的港口资源、低廉的运输成本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畅通、产业布局、运输结构调整等发挥作用——按规划,到2025年,江苏基本形成“联网畅通、达海通江、优质高效、保障有力”的“两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二级(准二级)及以上航道里程接近1100公里,形成长江干线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穿南北的“十字形”主轴。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8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100万标箱。到2035年,建成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主轴的二级航道网,二级及以上航道高效覆盖省内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枢纽海港。

加快补齐水运网络设施短板,扩大有效投资,把水运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使命催征,时不我待。

陈胜武表示,一季度,全省港航系统围绕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目标,推动全省港航发展实现“开门红”,全省水运建设“投入加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下一步, 将通过构建“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进机制,确保全年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14、苏州:培育20家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

大河财立方  时间:2023-04-11

4月11日消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技术领先、贸易便利、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培育20家具备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

《若干措施》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到,促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

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努力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传播体系。

积极探索发展数据贸易。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数据资产定价等数据价值化研究,探索协议转让、挂牌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

面向数字贸易重点产业方向,加强数字贸易外资总部企业引进和认定,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落地。

培育一批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善于创新的中小型数字服务贸易企业。扶持全球价值链中具有成为“独角兽”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打造国际数字贸易会展品牌。依托中新、中日、中德等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做强金鸡湖国际会展周、中德太仓职业教育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鼓励“电博会”“创博会”“旅博会”等一批国际会展平台建设,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的数字内容、服务与产品的展示、对外交流和对接等服务。

支持“太湖论坛”举办数字贸易相关国际高端会议、论坛,利用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70项任务清单:

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任务清单

附全文:

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

数字贸易是发展国际化、开放型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是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苏州深度融入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经贸市场的战略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为深入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推进全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探索构建数字贸易特色发展路径,推动苏州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制定以下措施。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理念,紧抓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机遇,立足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积极把握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大契机,坚持高点定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贸易创新集群,推进全市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数字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数字贸易创新集群建设效应进一步加强,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技术领先、贸易便利、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区,数字贸易发展新格局基本成型。

——数字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数字贸易规模始终保持全省首位,数字贸易占服务贸易比重不断提升。

——数字贸易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到2025年,培育20家具备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

——数字贸易创新载体进一步集聚。到2025年,高标准建成一批省级及以上数字贸易特色基地,一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服务能力强的省级及以上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

——数字贸易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试点改革和政策创新,积极探索数字贸易要素流动机制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效、透明、便利、安全的跨境数据流动体系,形成数字贸易高水平开放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融合,完善数字贸易多元化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苏州制造业强市的领先优势,推动贸易业态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贸易、数字产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据贸易快速发展。

1.加快服务外包数字化高端化发展。促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鼓励研发、设计、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贸易企业向“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提升外包企业数字化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出口能力强、与制造业融合度高的数字服务示范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服务外包企业加强合作,应用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及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打造竞争新优势。创新服务外包交付模式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外包新模式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2.大力推动数字技术贸易。突出数字产业化方向,加快推进软件、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跨境贸易。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打造完整知识产权服务链条,增强国际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完善数字技术贸易促进体系,支持关键技术进口、消化与创新。探索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新模式新机制,支持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技术服务和标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3.培育数字内容服务新增长点。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努力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传播体系。积极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贸易。大力发展游戏直播、电子竞技、云游戏等新业态,鼓励举办大型国际电竞赛事。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

4.积极探索发展数据贸易。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数据资产定价等数据价值化研究。打造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探索协议转让、挂牌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推动苏州大数据交易所创新发展,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推动“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商贸通”中日国际数据通道拓展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

5.促进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物联网核心技术及产品在物流、储运、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示范应用,鼓励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跨境结算领域的深度应用。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支持旅游、运输、建筑、维护和维修、加工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开展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在线教育等新业态。依托数字贸易公共平台,整合数字化转型资源,全面提升传统服务贸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

(二)分类培育,壮大数字贸易多层次经营主体。

依托苏州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契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企业,引导企业在新兴领域布局全球产业生态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1.强化数字贸易头部企业引进。面向数字贸易重点产业方向,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加强产业链招商,制定全市招引目标。加强数字贸易外资总部企业引进和认定,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落地。支持数字贸易领军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境外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业务、新领域和新市场,带动服务、技术、标准输出,引导企业平台化、国际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加强数字贸易经营主体培育。遴选重点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善于创新的中小型数字服务贸易企业。扶持全球价值链中具有成为“独角兽”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数字贸易企业加强与头部企业协作,实施跨行业跨部门“借船出海”专项行动,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3.孵化数字贸易创新创业企业。鼓励和支持数字贸易创新孵化基地建设,推动苏州创客育成中心孵化一批数字贸易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校实训基地、科技型企业等开辟数字贸易创客空间,形成项目初选、产业化发展、资本运作的全链条一体化数字贸易孵化促进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

(三)统筹布局,建设数字贸易多要素促进平台。

充分发挥苏州各类开放创新平台、基地集聚的资源优势,结合数字贸易特点,加快各类载体要素整合,提升数字化服务综合能力。

1.提升数字贸易载体能级。加快苏州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等3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提升基地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创建国家数字贸易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按照“信息集聚、要素集聚和资源集聚”的原则,在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鼓励相关市场主体积极建设与运营数字贸易特色基地,支持申报省级数字贸易基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 人民政府 <管委会> )

2.建设数字化转型平台。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分行业、分阶段打造与产业发展实际相匹配的数字化改造推进行动。聚力打造“数智赋能”融合基础设施,加快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工业互联网全域赋能。聚焦生物医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域,汇聚资源、创新机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3.推动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提档升级。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抢抓自贸区发展机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政府和运营主体双向赋能的平台建设运营合作模式,在国际供应链、专业翻译、法律咨询、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等领域开展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积极对接中国(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字贸易应用版块。(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开放共赢,拓展数字贸易多渠道国际合作。

根植苏州优质的外资生态圈和开放合作环境,积极拓展合作伙伴、优化国际布局、深化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

1.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格局。围绕数字贸易重点领域,着力开拓欧美日及中国香港等数字贸易传统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并购、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等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深度合作。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以高效落实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为契机,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科技创新、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与非洲国家在网络通信、金融服务等领域合作,深耕当地市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

2.打造国际数字贸易会展品牌。依托中新、中日、中德等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做强金鸡湖国际会展周、中德太仓职业教育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鼓励“电博会”“创博会”“旅博会”等一批国际会展平台建设,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的数字内容、服务与产品的展示、对外交流和对接等服务。支持“太湖论坛”举办数字贸易相关国际高端会议、论坛,利用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组织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展示“苏州服务”形象。支持企业线上线下参加数字贸易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利用会展大数据等数字科技创新,提升展览设施和技术数字化水平,精准对接国际展览和采购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贸促会、太仓市人民政府、相城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五)对标国际,探索建立数字贸易多领域规则标准。

发挥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开放创新平台优势,推动多双边服务规则协调,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标准体系,促进数字贸易领域开放合作。

1.加快国际规则对接。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在数据交互、分级分类、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的数字贸易规则。发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平台作用,在DEPA框架下,争取苏州与新加坡的数字身份互认体系试点。支持数字贸易基地和重点企业参与各层次数字贸易、数据治理机制和区域性数字领域经贸合作。(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市贸促会、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2.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体系。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数据跨境传输公共服务平台,出台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办法,制定跨境数据流动安全保障和分类监管机制。探索商业数据跨境流动、跨境交易模式,构建数据跨境流通便利化体系,争取国家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试点。深化跨境数据保护规制合作,促进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的国际互认。(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市贸促会、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3.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数字贸易领域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人才标准等多层次的产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推动数字贸易领域团体、行业和地方标准立项。支持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或参与数字贸易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制定和应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4.开展数字贸易前瞻研究。推动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家组筹建数字贸易研究小组,为产业发展战略决策、专题研究等提供智力支持。支持在苏高校等各类机构加强数字贸易研究,针对DEPA协定、数字贸易秩序规则变化趋势和对策、数字贸易企业跨境数据流动等课题开展前沿性研究探索;针对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开展数字贸易相关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统计、争端解决机制、新型规则影响等应用型研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六)优化环境,加强数字贸易多维度支撑。

进一步做优“硬环境”,提升“软实力”,加大要素服务保障力度,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为高端资源集聚提供优质空间,为数字贸易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营商环境和安全环境。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5G网络为核心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基站大市范围全覆盖,推动5G、IPv6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深入拓展,同时加快推动申报国家级骨干直联点,提升苏州网络架构地位。构筑基于NB-IoT等主流通讯技术的城市级全面感知网络,提升城市“触觉感知”“通信感知”能力。支持国际互联网专线建设,加速数据中心等存储计算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帮助企业降低数字化升级成本。优化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布局,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吴江)建设,起步区内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起步区内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指标控制在1.25以内,形成一批“东数西算”典型示范场景和应用。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试点工作,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和空天地一体化数据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大数据局、市通管办)

2.提升数字贸易便利化水平。统筹推进数字贸易便利化与扩大开放,促进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相结合、“边境上”准入与“边境后”监管相衔接,努力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破除负面清单之外隐性准入壁垒。优化审批流程,创新监管模式,减少服务进出口企业合规成本。适应数字贸易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外汇收支管理措施。探索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国际、国内互认,根据全省部署推行技能人才“一试三证”评价模式,开展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为引进外籍高端人才提供签证、停居留及永久居留便利。(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

3.加强数字监管与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审查、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等制度。对涉及关键数字技术、重要数据、大量个人信息等重要领域加强监管,提升数字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数据安全风险评估、认证等工作,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解读,做好服务引导,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营造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通管办、市市场监管局)

4.打造数字贸易发展生态环境。健全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支持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苏州分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海外维权专家库、案例库及法律库,加强重大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跟踪研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支持数字化服务机构面向市场主体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赋能计划,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科学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数字贸易企业融资便利度。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南方运营总部的作用,立足苏州、服务长三角,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数字贸易企业发展,扩大对数字贸易企业的专项扶持数额和对重点区域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数字贸易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对国际型高端人才的住房、子女就学等配套服务按规定给予保障;建立数字贸易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举办数字贸易各领域的专业培训班,依托高校和企业探索设立数字贸易学院。(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和决策功能,及时会商研究,推动解决地方和企业数字贸易发展的难点堵点,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强化任务分解,推进责任落实。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数字贸易业务培训。支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行业统计、专题调研、重点企业联系、办会办展等活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营造数字贸易良好环境和氛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有关部门)

(二)加强政策引导。

积极落实国家和地方各级产业支持和优惠政策,发挥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加强数字贸易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投入、研发投入,支持参与数字贸易标准制定、开展规则研究、开拓海外市场等,研究制定适应数字贸易发展特点的创新政策。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创新业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数字贸易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和外汇收支专项服务。探索数字贸易出口信保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市税务局、市银保监分局、出口信保公司)

(三)完善统计监测。

联合统计、外汇管理、海关等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开展数字贸易统计监测,建立数字贸易重点企业数据库,完善数据核查、退回和通报制度,提高填报数据质量。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字贸易统计数据分析,定期编制和发布苏州市数字贸易发展研究报告,为数字贸易发展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统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苏州海关)

15、园区速度!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拿地即开工”

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时间:2023-04-14

4月13日,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项目顺利取得施工许可证,该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3天。

今年以来,园区把“拼经济、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经济运行呈现回稳向好发展态势。园区行政审批局积极作为,依托创新审批模式和专业精准服务,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年1-3月,园区共办理施工许可项目165个,建筑面积达588.22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比增长14.58%、58.01%,各项数据指标均创历年新高。

创新模式,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

在园区杏林街,世界500强德国博世集团投资超10亿美元的新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从拿地到开工,该项目的顺利落地仅花了3天时间。高效的项目审批与建设,离不开园区“拿地即开工”创新审批模式,以及各部门联动配合开展的一系列靠前精准服务。

当前,“拿地即开工”已然成为园区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的加速“引擎”。2020年,园区行政审批局探索开展投资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以“拿地”为时间节点,变“等地期”为“加速期”,通过梳理“拿地前、中、后”不同阶段的办理流程,融合“容缺预审、并联审批、告知承诺、交地即发证、帮办代办”等多项“放管服”改革成果,实现“多证齐发”,推动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时间由4-6个月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

目前,该创新模式已辐射至产业、民生等多个领域的建设项目。年初,园区行政审批局还组织召开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推进会,详细解读“拿地即开工”流程、规划申报材料编制指南,帮助企业早谋划、早布局,加速推动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全覆盖。

赋能转型,“工业上楼”助力产业发展提速

在星塘街东、东延路南,三栋老破的低矮厂房正华丽蝶变——作为园区民营企业存量用地在更新改造中实践运用“工业上楼”的示范性案例,该项目由精亮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于2022年启动自主更新。据悉,项目总投资近4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通过规划更新,将有效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和建筑整体形象,致力打造集聚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产业园。

一直以来,园区高度重视产业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上楼”模式,涌现出精亮科技、维力医疗、纳米科技金尚路项目等一批“工业上楼”项目。在此过程中,园区行政审批局紧抓政策导向,全流程跟踪、全方位介入、全过程指导,高效推进项目谋划,为园区“工业上楼”项目顺利推进和实施落地提供坚实保障,加速产业项目提质增效,助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为加速引导企业紧抓“工业上楼”契机,提升新拿地项目和存量更新项目的开发质效,园区行政审批局组织开展专题辅导,邀请相关专家就“工业上楼”的发展与实践,以及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详细讲解,探索“工业上楼”在园区落地的新思路。

并联审批,特色服务为发展赋能

不久前,恒泰生物产业园五期竣工验收备案与4家入驻企业装修改造施工许可证的“无缝衔接”发放,成为园区以高效审批速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又一生动写照。

按照传统的审批流程,入驻企业需在新建房屋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证或房产证后,才能办理装修施工许可证,前后需耗时数个工作日。为助力产业载体已招商项目尽早落地,园区行政审批局创新审批方式,推出产业载体特色服务模式,在推动载体办理竣工手续的同时加快推动入驻项目施工许可提前预审,靠前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蓄积企业发展动能。

“创新的审批模式、靠前的专业服务、高效的协同机制,可以有效助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为发展抢时间、抢机遇。”园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园区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探索了拿地即开工、不见面审批等一系列政务服务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下一步园区将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挖掘潜能、释放动能,更好地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服务平台

http://sip-slp.cn/

2023年第16

政策舆情汇编

 

 

2023年4月17日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总第   085 

 

1、海关总署:一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6.9% 对整体出口增长拉动力持续提升

4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2023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并答记者问。

吕大良表示,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他介绍,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112054991058279&wfr=spider&for=pc

2、人民日报:中欧班列承运货物日益丰富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4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其中,3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488列、运送1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1%、52%,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35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4/11/603329.shtml

3、新华社: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经济参考报》4月10日刊发文章《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文章称,3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58.9%、物流业景气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超过5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96天破300亿件再创纪录、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创历史新高……近日,多个流通业一季度数据明显向好,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为经济增长注入能量。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304/10/t20230410_38489795.shtml

4、央视新闻:RCEP即将全面生效 助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从商务部了解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将于6月2日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届时,RCEP将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将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RCEP全面生效有助于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RCEP的全面生效将有助于扩大我国与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投资规模,满足国内消费扩大升级的需要,巩固和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全球经济长期繁荣发展。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4/13/603599.shtml

5、中国经济时报: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支撑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简述2023年的重点工作时,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强调“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顺畅运转,对跨境物流运输能力、物流运输效率以及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保障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畅通、促进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亟待采取措施提升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水平。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896758962482191&wfr=spider&for=pc

6、中国经济时报:为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提信心注入“税动力”

物流企业税惠“大礼包”来了。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企业家表示,在当前物流企业利润减少、市场萎缩、现金流压力大的情况下,该政策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稳定发展预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896758957192144&wfr=spider&for=pc

7、经济日报:建设统一大市场要避免误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统一大市场建设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优化配置、推动增长,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与质量,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去年4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年来,各地各部门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完善、不精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坚持立破并举,统筹局部与全域,坚持标本兼治,兼顾当前和长远,以更多务实有效举措,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2553368867515371008&item_id=2553368867515371008

8、经济参考报:抓住恢复关键期 稳经济举措再“上新”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提出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会议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期,国常会相关部署释放出进一步稳经济的信号。聚焦稳预期强信心,预计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新举措,稳经济组合拳将持续发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743908866818143

9、中国社会科学网: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现代物流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合而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保证现代物流服务能够正常运转的各相关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http://www.chinawuliu.com.cn/zixun/202304/12/603538.shtml

10、中国财富网: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三方合作,探索仓储物流轻资产模式

4月10日,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在鲸仓北京智享仓现场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仓储物流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展开合作,通过对仓储设备、贸易单据等资产进行“可信化”改造,建设仓储资产持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高效协作的新商业模式。

根据合作协议,蚂蚁链会向鲸仓提供基于区块链和IoT技术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在链上同步接入仓储设备数据流、业务订单流、项目资金流,实现上下游多个参与方看“同一本账”。由于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且丰满,鲸仓可以从产业资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赁仓库和设备,实现轻资产运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2791376716406205&wfr=spider&for=pc

11、腾讯网:医药冷链行业的“春天”来了吗?

近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多次提到“冷链物流”,明确提出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https://new.qq.com/rain/a/20230410A04I9L00

12、CN56新闻:数字经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4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5.4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8万亿元。行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7.2%,创历史新高。

http://www.cn56.net.cn/news/a37678.html

13、【江苏】:一季度江苏港口航道建设投资52.5亿元 打造“水运江苏”步履铿锵

今年3月,江苏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提出,围绕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

记者日前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目前全省22个航道项目、57个港口及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在建,预计全年将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12%,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新开工港口、航道项目18个,完成港口、航道项目16个。

http://www.zgsyb.com/news.html?aid=650604

14、【苏州】:培育20家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

4月11日消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技术领先、贸易便利、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培育20家具备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

《若干措施》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到,促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

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努力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传播体系。

积极探索发展数据贸易。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数据资产定价等数据价值化研究,探索协议转让、挂牌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

面向数字贸易重点产业方向,加强数字贸易外资总部企业引进和认定,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落地。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04112687840686.html

15、【苏州】园区速度!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拿地即开工”

4月13日,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项目顺利取得施工许可证,该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3天。

今年以来,园区把“拼经济、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经济运行呈现回稳向好发展态势。园区行政审批局积极作为,依托创新审批模式和专业精准服务,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年1-3月,园区共办理施工许可项目165个,建筑面积达588.22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比增长14.58%、58.01%,各项数据指标均创历年新高。

https://mp.weixin.qq.com/s/PGYEFvYeYw-y8fStylXQdQ

 

1、海关总署:一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66.9% 对整体出口增长拉动力持续提升

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3-04-14

4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2023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并答记者问。

吕大良表示,近年来,全球对新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也带动我国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他介绍,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新三样”,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新三样”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整体出口增长的拉动力持续提升。去年“新三样”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一季度拉动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

二是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新三样”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出口记录,其中对欧盟、美国、东盟、韩国和英国前五大市场出口分别增长88.7%、88.1%、103.5%、121.7%和118.2%,规模合计占“新三样”出口总值的71.6%。

三是各类外贸主体出口竞相发力。一季度,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经营主体出口“新三样”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79.3%、40.9%和121.9%。其中,民营企业占“新三样”出口总值的65.4%,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高于民营企业占出口总体的比重。

四是电动载人汽车领跑“新三样”。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出口647.5亿元,增长了122.3%,增速在“新三样”中最快,同时占我国汽车出口的比重提升5.1个百分点,达到43.9%。同时,在国外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锂电池出口1097.9亿元,增速达到94.3%℃,太阳能电池出口突破900亿元,增长23.6%。

“作为增长新动能,‘新三样’产品体现了我国出口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中国的积极贡献。”吕大良说。

2、中欧班列承运货物日益丰富

人民日报  时间:2023-04-11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4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其中,3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488列、运送16.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1%、52%,自2020年5月以来连续35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开新线添站点,班列网络越织越密

再添新线,首列出发。1月22日,首趟由河南新乡开往广西防城港的中欧班列(中豫号·新乡)顺利启程。本次班列共计70个标箱,货重855吨,主要装载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娱乐设施。4至5天抵达广西防城港后,将通过海运,发往越南、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这是中欧班列(中豫号·新乡)继去年首发到德国汉堡、比利时列日、越南河内的线路后,又一线路的顺利开行,标志着中欧班列(中豫号·新乡)成功实现了东南西北多线协同。

鸣笛声响,班列出发。3月24日上午,一辆满载着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武汉)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驶出,这标志着首列“武汉—白俄罗斯若季诺”中欧班列顺利发车。今年以来,中欧班列(武汉)开通3条新线路。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武汉)拥有44条稳定的跨境运输线路,辐射亚欧大陆40个国家、109个城市。

北京、天津、河南安阳、广东中山……今年以来,多个城市开行首趟中欧班列,既有线路也在增添新点位,中欧班列路网越织越密,运输通道不断扩宽。

服务提档升级,货源客源不断丰富

“海丝”“陆丝”无缝衔接,铁海联运开新局。

3月21日,一艘来自越南胡志明港的货轮抵达厦门海天码头。在快速办理过境手续后,船上货运转乘中欧班列(厦门)前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海丝’对接‘陆丝’,全程仅需20天,比全程海运缩短45天时间,已成为东南亚到中亚的最佳物流途径。”国铁集团南昌局漳州车务段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中欧班列(厦门)公司将积极推广跨境拼箱业务,选择最快的船期将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散货汇聚至厦门拼箱,再通过中欧班列转运至欧洲地区。

基础设施持续升级,班列时效不断提升。

线路升级。2月3日,中欧班列(泉州)始发站改为黄塘站。新路线选走兴泉铁路,比原经漳泉肖铁路短213公里,再加上兴泉铁路时速提高至160公里,全程比原路线节省2天。

站点扩能。通过3次扩能改造,西安国际港站装卸能力提升了30%,实现了班列到发装卸直进直出;为满足中欧班列运输需求,国铁集团北京局在石家庄高邑中欧班列开行基地新开辟2条货物线路,装车能力提升50%。

服务优化。作为全国最繁忙的编组站之一,郑州北站不断优化中欧班列编组运输组织,推行优先接、优先检、优先发,确保列车准时发出;中欧班列(武汉)推行“快速通关”模式,海关与铁路部门共享物流数据,通关时间缩短1至2天,提高了铁路口岸通关效率。

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钢铁驼队”所承运的货物日益丰富,中欧班列发展至今,运送货物已逐步扩大到汽车及配件、木材、家具、化工品、机械设备、化肥等品类。

一季度,中欧班列(合肥)进口钾肥班列的开行成为回程班列的一大亮点,优质钾肥进口超4.52万吨,为化肥进口打通了一条安全、高效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促进了农业生产供应链的稳定。

经济恢复向好,多条线路发展创新高

4月8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装载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车站缓缓驶出,这些新能源汽车将经由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最终运抵德国杜伊斯堡。

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不少中欧班列运量新增长点。“我们专门推出汽车整列出口运输模式,再配合中欧班列时效性高、转运快、直通内陆等优势,中欧班列(西安)成为吉利、比亚迪等车企的‘出海’新选择。”西安国际港站有关负责人说。

国铁集团郑州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郑州局根据汽车车型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集装箱装载加固方案,目前每个集装箱最多可装运4台汽车,大大降低汽车出口企业综合物流成本。

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突破1100列,运送货物100.3万吨,同比增长39.6%、66.1%;中欧班列(武汉)发运315列、25968标箱,同比增长202.88%、202.80%;中欧班列(合肥)增加21个新站点,共发运340列,同比增长49.78%……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恢复向好,助力多条中欧班列今年一季度业绩创下新高。

3、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

新华社  时间:2023-04-10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经济参考报》4月10日刊发文章《多项数据向好 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文章称,3月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58.9%、物流业景气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超过5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96天破300亿件再创纪录、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创历史新高……近日,多个流通业一季度数据明显向好,交通物流加速“跑起来”,为经济增长注入能量。

96天300亿件 快递业务连创纪录

湖南汨罗江畔,每天印着“整合创新快寄到家客货邮专线”字样的城乡公交车在绿水青山间往来穿梭,已从10余辆车,增加至30条线路、80多台车。汨罗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杨帅介绍,汨罗市通过乡村“客货邮”日均快件已达近6000件,已基本打通了乡村寄递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快递进村100%全覆盖。

在快递递送通路进一步优化的背景下,今年快递业务连创佳绩。39天破100亿件、67天破200亿件、96天破300亿件,分别较2019年提前了40天、72天、99天,较2022年提前2天、6天、18天,提前天数连续翻番。

国家邮政局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快递业日均揽收和投递包裹量均超3亿件,在方便消费、服务民生和拉动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年以来,快递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全力推进“两进一出”工程,推进产业融合升级,不断提升行业服务产业链供应链能力。

物流货运多项指标连续回升

多个数据印证一季度交通物流业有所升温。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5.5%,较上月回升5.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达58.1%。

物流行业分项指数也全面回升。3月物流需求蓄力反弹,业务明显扩张,3月业务总量指数达55.5%,环比回升5.4个百分点,为去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居民消费和城市配送需求同步增长,邮政快递业业务量指数环比回升9.3个百分点;航空运输方面,客机腹舱货运量稳步增长,业务总量指数两个月回升近10个百分点,达到59.7%;水上运输业业务总量指数回升7.8个百分点;大宗能源和原材料物流需求增长,带动铁路运输业和道路运输业业务总量指数回升至54%,进入较高景气区间。

“一季度物流供需加快恢复,运行向好基础有效巩固。”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表示,3月,伴随各地稳需求、促消费等政策措施落地,物流业景气指数呈现强劲复苏态势。具体分项指数全面上升,反映出在稳增长、稳预期、稳消费等政策作用下,供应链上下游产业活动趋于活跃,商品流通加快,行业微观活力增强。

胡焓指出,3月企业景气普遍回升,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大型和中型企业物流景气指数水平均达55%以上,中型企业物流景气指数水平更是接近60%。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一季度,国家铁路共发送货物9.7亿吨、同比增长2.3%。重点物资运输得到充分保障,国家铁路发送煤炭5.37亿吨、同比增长3.4%,其中电煤3.98亿吨,同比增长13%,全国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平均可耗天数达24.4天,保持较高水平。国际联运持续加强,推进口岸站挖潜提效和中欧班列扩编增吨,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发送货物4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发送19.1万标箱、同比增长11.7%,中老铁路发送跨境货物100.4万吨、同比增长276%。

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为助力工业生产恢复、有效拉动内需,铁路部门发挥调度集中统一指挥优势,挖掘普速干线通道能力,打通关键节点,不断提升路网运输效率,实现铁路货运持续高位运行,为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客流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在货物“跑起来”的同时,人流也开始“动起来”。今年一季度,国家铁路运输呈现客运稳步快速恢复态势,累计发送旅客7.53亿人,同比增长66%。其中,3月国家铁路日均发送旅客858万人,同比增长171%,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航空运输也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根据飞常准3月境内民航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3月,中国境内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11657班次,同比2022年增长133.52%,较2019年同期增长3%。从起降量来看,3月日均起降23904架次,是2022年3月的2.37倍,已恢复至2019年的94.7%。

水上客运量也明显提升。以琼州海峡为例,一季度,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共运送旅客668万人次、车辆178万台次,较2022年同比分别增长56.8%、42.4%;较2019年同比分别增长15.0%、40.8%。琼州海峡客滚运输运量已超疫情前水平。

在一季度经济恢复明显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均对二季度有较好预期。交通运输部表示,今年一季度,交通运输行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呈现企稳回升的运行态势。要继续齐心合力、久久为功,推动行业经济持续恢复增长。预计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回暖,提振投资、扩大消费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行业将继续平稳向好运行。(记者梁倩、王璐)

4、RCEP即将全面生效 助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央视新闻  时间:2023-04-04

记者4月12日从商务部了解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将于6月2日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届时,RCEP将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将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据了解,我国是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后,在货物贸易领域,菲律宾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上,新增对我国汽车及零部件、部分塑料制品、纺织服装、空调洗衣机等零关税待遇。

在服务和投资领域,菲律宾承诺对超过100个服务部门开放市场,显著开放海运、空运服务,在商业、电信、分销、金融、农业和制造业领域,也给予外商更具确定性的准入承诺。

利用RCEP政策红利 企业订单稳中有升

如今,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占到整个中国对外贸易的30.8%,将近总数的1/3。在位于江苏如皋的这家服装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积极利用RCEP政策红利,为客户节税25万美元。企业全年总订单预计稳中有升。

南通东润实业有限公司通关部部长 张洲:申领RCEP证书超过300份,金额超过1000万美金,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86.9%。

RCEP全面生效有助于全球经济繁荣发展

RCEP的全面生效将有助于扩大我国与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投资规模,满足国内消费扩大升级的需要,巩固和强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全球经济长期繁荣发展。

东盟秘书长 高金洪: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这是带来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自贸区的协议。我们已经在做一些相关的安排,包括通关便利、技术标准方面一致化的操作,来进一步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加强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稳定性。

5、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支撑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3-04-1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简述2023年的重点工作时,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强调“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顺畅运转,对跨境物流运输能力、物流运输效率以及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保障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的畅通、促进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安全稳定,亟待采取措施提升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水平。

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供应链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对跨境物流运输需求大。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额首次超过4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总额达33.5万亿元,我国已经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对外贸易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连续6年稳居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群体是构成我国外贸板块的主力。

其次,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偏高,供应链物流效率有待提升。据测算,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看,物流时间占比达90%,而生产时间仅占10%;从利润方面看,工业产品的物流与销售利润占比高达90%,而生产利润仅占10%;从成本方面看,工业产品的物流采购成本高达90%,而生产成本仅占10%。目前,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占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高达90%左右,可见现代物流业在提升制造业附加值方面潜力巨大。

此外,我国当前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仍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4.7%,而新兴经济体为11%—13%,主要发达国家为8%—9%。

再次,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物流业提供有力支撑。制造业供应链中强化物流服务能力成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伴随着跨区域合作的开展以及产业分工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对物流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即从原来的“时间长、批量大、周转慢、品种少”向“时间短、批量小、周转快、品种多”转化,国际发展经验表明,现代物流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供应链,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即从价值链的低端迈上高端。

当前,国内许多大型制造业企业认识到了现代物流在其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近期,北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一汽股份、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吉利汽车、比亚迪等众多车企先后与中铁特货运输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企业层面中国汽车生产与物流服务共同合作发展的成功案例。

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发展水平

第一,加强部门间上下沟通协调,搭建紧密衔接的多元化供应链物流渠道,力保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畅通。一方面,支持国内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铁路、公路等情况的动态监测,通过发布政府信息通知等方式,及时让企业知悉相关情况,以便企业能适时调整产品运输路线以及发货时间等。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管辖的港口、铁路、公路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在运输路线异常的情况下,共同协调其他可能的较为安全的运输路线,为企业产品运输路线提供一定的指引。

另一方面,应引导与鼓励企业通过采取港口、铁路、公路等多渠道交叉运输的方式,缓解运输路线因部分国家和地区受突发事件影响而中断的问题,减少企业因供应链物流不畅所带来的损失。

第二,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共享程度,加快推进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供应链物流效率并降低物流成本。结合发展实际,重点建设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据流动、数据应用、数据治理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物流网络协同效应,提升供应链跨境物流运行效率。

此外,应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关监管体系中的应用,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海关业务体系的融合。增强库存管理和物资储备管理,提高制造业供应链物流运配时效性和运配技术能力,在提高干线支线末端衔接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引导企业密切关注关键订单进展情况,适时扩大库存容量以及建设海外仓库,缓解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压力。此前一段时间,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部分国外客户担心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物流难以保障正常运行,便实施多家供应商订货方式,“谁先到货,货款就归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

为此,应引导与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密切关注关键订单,动态监测订单进展情况,在适当扩大重点产品库存容量的同时,积极寻找较为畅通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渠道,提前将产品运输到海外仓库,一旦有客户下单,就可以直接从海外仓库发货,进而缩短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特别是在制造业供应链物流遭遇疫情等突发事件状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货可发的情况。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6、为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提信心注入“税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3-04-12

物流企业税惠“大礼包”来了。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企业家表示,在当前物流企业利润减少、市场萎缩、现金流压力大的情况下,该政策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稳定发展预期。

减半征收向更长期政策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有利于减轻物流企业税费负担,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增强发展信心,加快转型创新,助力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基础支撑。

自2012年以来,我国已经实施了多轮对物流企业仓储用地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的政策,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王微表示,此次减半征收的时间延长至2027年底,意味着向更长期的政策转型,有利于物流企业建立很好的政策预期,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信心比黄金重要。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中心主任刘大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有助于物流企业树立投资信心,同时可以更好服务于消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让企业家更有能力去创新,更好地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

“此次对物流企业的优惠创新举措增加了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并且实施的时间更长久,力度更大,给物流行业及物流企业带来更多实惠。”甘肃物流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谭克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政策降低了物流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开支与管理成本,以精准施策增加了物流企业收入。这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可进一步增强物流企业活力。

贵州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张愈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能够相应减少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物流企业利润,有助于提升物流企业服务能力。

海南省物流协会秘书长、海南全顺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游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物流企业获利空间小,账期长,场地租金成本高,经营压力较大。优惠政策延续对物流企业稳定发展而言肯定是好事,但能否传导到物流园区的中小企业租户,还有待观察。

让好政策惠及更多中小物流企业物流连接着生产和消费,是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重要抓手,而大宗商品物流更是对我国整个生产领域影响深远。

王微表示,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中所提到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主要指储存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矿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仓储设施。减半征收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将对稳定供给,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进一步促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方面,王微表示,要继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车辆购置税减免、车贷利率优惠等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提升物流企业自身发展能力水平,稳定发展信心,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物流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高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商品高效流动,实现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

我国物流企业99%为中小企业,货运市场超90%是个体户司机。受访者认为,我国税收政策及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更多的是大型服务物流企业直接受益,还须制定相应配套措施,保障中小微物流企业受益。

刘大成表示,税费减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惠及更多中小微物流企业。鉴于中小微物流企业现金流压力大,应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等方式,缓解物流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谭克东希望,在后续出台的政策中,对物流企业在企业所得税上给予适当的减免,在企业的免税额度上能给予一定的提高。

7、金观平:建设统一大市场要避免误区

经济日报   时间:2023-04-10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统一大市场建设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优化配置、推动增长,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与质量,关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去年4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年来,各地各部门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完善、不精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坚持立破并举,统筹局部与全域,坚持标本兼治,兼顾当前和长远,以更多务实有效举措,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搞平均主义的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上是一种高标准市场体系,我国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客观上决定了统一大市场不可能是按一个模式建设、平均分配要素的大市场,而是要通过拆除阻碍市场发展、影响要素流动的藩篱,形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要素自由流动并能够获得最优配置的大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搞计划经济的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强调全国“一盘棋”,但绝非重返计划经济的老路。相反,统一大市场要“统一”的,正是市场所强调的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和充分开放。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搞去区域化的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现阶段的区域发展政策取向并不矛盾。当前,要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建设,这不仅是发挥区域市场比较优势的需要,而且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要充分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步伐,以更多的典型示范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攻坚战,是持久战。面对困难险阻,我们要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执行者、行动派和实干家,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行稳致远。

8、抓住恢复关键期 稳经济举措再“上新”

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3-04-10

4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提出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会议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期,国常会相关部署释放出进一步稳经济的信号。聚焦稳预期强信心,预计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出台新举措,稳经济组合拳将持续发力。

稳规模优结构 稳外贸迎政策组合拳

国常会指出,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会议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措施,并作出系列部署。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开局平稳。不过,业内专家认为,在美欧经济衰退风险增加、全球经济增长势头趋弱背景下,国际机构普遍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增速将比上年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我国外贸也将面临外需走弱、订单下降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举措非常必要和及时。

从具体的举措安排来看,会议提出,要针对不同领域实际问题,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实施好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要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引导企业深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要发挥好外贸大省稳外贸主力军作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增强政策协同效应。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表示,外贸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键枢纽。同时,在保障初级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供应、提升科技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满足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发展需要、促进商品要素和规则标准联通等方面,外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国常会的部署安排从保障订单、稳定国内企业生产预期上发力,针对不同市场分类施策,拓展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潜力,有利于稳步增加我国对外出口的广度和深度。伴随我国主动扩大开放、积极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等,外贸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为我国企业持续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促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策继续优化完善

为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负担,国常会决定,继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的贷款学生今年内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本金部分可再申请延期1年偿还,延期贷款不计罚息和复利。

这一政策是对去年相关政策的延续。2022年5月,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工作的通知》,阶段性开展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等工作,按照当时财政部网站发布的解读,预计减免利息20多亿元、可申请延期偿还本金50多亿元,惠及400多万高校毕业生。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政策的延续,将有助于进一步缓解贷款学生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帮助学生维护个人信用记录,促进其顺利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置为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目标设置为5.5%左右。业内专家表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今年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会议强调,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进入关键阶段,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深入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下一阶段,政策面有可能阶段性出台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校招力度。与此同时,国企、央企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也会扩大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投放。财政、金融及其他部门也将出台更有力的措施,多渠道缓解毕业季带来的新增就业压力。

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国常会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局平稳向好,包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数据显现回暖迹象。与此同时,全面降准落地、出台新一批减税降费政策,一系列稳经济举措也开始进入密集落地期,进一步稳定了社会预期、强化了企业信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增加。经济回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鼓实劲、干实事、见实效。切实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创造性地完成各方面的工作任务,使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业内专家普遍预计,下一步稳增长政策组合拳还会持续发力。具体到下一步稳经济举措,王青认为,将包括保持较高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基建投资延续接近两位数的较快增长势头,以及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继续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预计今年产业政策方面也会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回升的政策,这也是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持续巩固拓展经济向好势头的一个重要环节。”(记者 孙韶华 张莫 王文博)

9、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3-04-12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撑。现代物流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合而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保证现代物流服务能够正常运转的各相关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物流业发展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202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多年来,我国物流市场与政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目标任务始终没有改变。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在当前实践中仍然面临许多困境。《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这四个目标分别对应着现代物流的降低成本、渠道畅通、安全可控、高效发展四个面向,为新时代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基于“十四五”时期物流强国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实践特点,可以从探索新方向、挖掘新动能、寻找新潜力、构建新支撑等方面着力,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聚焦重点发展方向。针对现代物流体系“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建设目标,应着力从枢纽资源整合、物流通道建设、物流价值链条延伸、服务保障、安全应急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新时代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能力。由此,将推动现代物流体系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不断增强其系统能力,全面提升物流服务保障水平和物流产业安全水平,为物流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培育现代物流新动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亟须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培育现代物流新动能,是我国物流业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视角持续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具体包括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科技赋能、推动绿色物流发展、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培育发展物流经济等。深挖关键薄弱领域潜力。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涉及农村物流、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领域。这些领域存在投资效益差、服务成本高、渠道覆盖难等关键问题。《规划》从国际物流网络化发展、农村物流发展短板补齐、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提升、商贸物流提档升级、铁路(高铁)快运稳步发展、专业物流质量效率提升、应急物流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旨在挖掘领域潜力,助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当前,应重点围绕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薄弱领域,通过精准施策,克服短板效应,加快畅通物流体系的堵点和难点,提升循环速度和效率,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巩固发展支撑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受物流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物流发展体制机制、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科技人才四大核心要素是其重要支撑。这四大支撑体系是根据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潜力空间,科学谋划、高度凝练出的动力支撑系统,需要通过系统设计、资源投入和协同优化,进一步锻造其“钢筋铁骨”,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因此,应进一步强化现代物流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充满活力的物流市场主体、完善基础标准和制度设计、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不仅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我国现代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迫切要求。“十四五”时期,现代物流体系将进一步通过供需融合、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高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与路径研究”(22&ZD139)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刘伟华)

10、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三方合作,探索仓储物流轻资产模式

中国财富网  时间:2023-04-10

4月10日,嘉里大通物流、鲸仓、蚂蚁链在鲸仓北京智享仓现场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仓储物流产业链的高效协同展开合作,通过对仓储设备、贸易单据等资产进行“可信化”改造,建设仓储资产持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高效协作的新商业模式。

根据合作协议,蚂蚁链会向鲸仓提供基于区块链和IoT技术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在链上同步接入仓储设备数据流、业务订单流、项目资金流,实现上下游多个参与方看“同一本账”。由于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且丰满,鲸仓可以从产业资本那里用更低的成本租赁仓库和设备,实现轻资产运营。

据了解,鲸仓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仓储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目前在中国大陆运营多个智能立体共享仓,为淘宝电商客户及其他大型客户提供一站式仓储物流服务。其中,上游是持有大量仓储设备和厂房资产的资本方,下游则对接大型的电商企业。

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鲸仓会向产业资本方购买仓储设备和厂房,然后为终端电商客户提供仓储物流服务。过去,鲸仓借助AI技术实现了“从订单到包裹”的全流程自动化,存储能力和生产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高,产生了规模化效益。

鲸仓物流科技的CEO李林子表示:“边际成本低、可共享是智能仓的优势。但劣势是一次性投资强度大,运营技术要求高。这种‘重资产、轻运营’的矛盾,通过产业间轻重结合的高效协同,得到了统一。”

据悉,蚂蚁链的IoT技术主要确保设备数据的源头可信,而区块链技术则实现设备以及其他商贸数据的可信流转。两项技术让仓储资产在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情况下,实现了多方之间更加信任的合作。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仓库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前简单的存储功能,转变为今天以包裹生产为核心的生产功能。我国有超2000万零售商,已经成为仓库最大的使用方。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和产业上下游的紧密协同和深度合作,积极探索仓库租赁以外的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嘉里大通物流总经理张晓龙这样指出,蚂蚁链的数字化协同平台,有利于物流地产企业感知和了解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资产需求,拓展了深度合作的空间。而这也意味着全新商机的出现,将会促进物流地产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蚂蚁集团数字科技事业群可信产业产品部总经理娄建勋表示,“要让这2000万零售商承担得起对智能仓储仓库和设备的投入,就必须通过产业协作来完成。”他说道,基于蚂蚁链提供的可信链接能力,淘宝卖家可以轻松使用智能仓的履约服务;鲸仓这样的科技公司可以实现轻资产的运营,更加专注于对智能算法的提升;嘉里大通这样的产业资本可以安心放心的投入到仓储智能化升级的浪潮中来,而且可以基于可信数据创造出各种结构化资本合作的可能性。

11、医药冷链行业的“春天”来了吗?

腾讯网  时间:2023-04-10

近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多次提到“冷链物流”,明确提出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2022年8月30日,默沙东中国官微发文称,默沙东旗下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酿酒酵母)的新适应症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默沙东九价HPV疫苗的适用人群扩展至9至45岁适龄女性。HPV的适用人群扩增,则意味着需求量有增不减。众所周知,疫苗需要冷链来进行运输。

01医药冷链,是否值得布局

吸引点一:行业处于起步期

医药冷链作为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通过特定的装备将冷藏药品在低温环境下从生产者运送到使用者的一项特殊供应链工程。因为绝大多数的医药产品,包括药品、疫苗、生物制剂、生物样本、血液样本等都需要在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各环节始终保持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下,以减少对医药产品的损耗、污染以及破坏。

医药冷链行业是冷链行业的细分领域,冷链行业的发展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起步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

而医药冷链行业目前正处于行业的发展初期。2011-2016年,随着政策的出台,冷链技术的提升,冷链物流开始应用在医药领域,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逐渐树立,医药冷链行业开始向着规范化、专业化发展。2016年后,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带动医药冷链物流需求、渗透率与行业标准逐步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也逐步提高。

吸引点二:市场规模呈整体增长的趋势

根据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的数据,2017年我国医药冷链物流销售总额为2509.89亿元,至2021年达到4814亿元,5年时间实现将近翻倍增长。2021年我国医药冷链物物流费用为201.42亿元,同比2020年的173.17亿元增长了16.31%。

吸引点三:国家政策扶持+门槛降低

《商务部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着力提升药品流通能级,发展现代医药物流,鼓励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推动药品冷链物流规范发展,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

国家药监局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通知中规定:强化动态监管,取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随时对GMP、GSP等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2016年国务院取消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的资质行政审批事项;2019年政府推进的“4+7带量采购”,加之新版《药品管理法》明确取消GMP认证和GSP认证,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冷链物流领域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吸引点四:需求增多

(1)疫苗普及,渗透率提升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我国医药的整体需求处于增长趋势,尤其是经历了疫情,疫苗的渗透率增高,民众对疫苗的需求和接受度也日渐增长,例如大火的HPV疫苗、婴幼儿所需的免规疫苗,无不需要冷链来保障运输。

(2)体外诊断产品增加

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目前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体外诊断在医疗领域被誉为“医生的眼睛”,是现代检验医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临床应用贯穿了疾病预防、初步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等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因此随着疾病需求的增加,体外诊断产品也将增加。

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51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07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

(3)ICL(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增长

独立医学实验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ICL)属于第三方检测行业在医疗领域的分支,是指独立于医院之外从事临床检验或病理诊断和服务并能独立承担责任的医疗机构,对于整个医疗检验产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与医疗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集中收集并检测医疗机构采集的标本,并将检验结果送回以应用于临床或体检。疫情期间大家熟悉的核酸检测大多都是通过ICL来完成的。

2021年中国ICL市场规模已由2017年的146.99亿元增至222.63亿元,2017-2021年CAGR为8.66%。

02医药冷链行业的入局难度

难点一:专业性高

医药冷链行业的专业性是普通货运和快递无法相比的,每个医药物流从业者都是半个医药人,冷链物流全链条都需要依《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来,国标是每个做医药冷链业务企业的最低标准,并且企业还要承担很大的业务风险和高额的赔偿风险,这些都是对专业度的考验。此外,不同药品对冷链温度要求也不一样,冷链管理要求对人员配置、储运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也有很高的标准。

难点二:成本高

不同药品对冷链温度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药品的运输需要分门别类,这对成本的要求有所增加。此外,专业的储运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企业如何盈利,这就需要在保证药品安全合规的前提下,降低自己的设备成本,创新技术,用新技术代替旧设备。

目前提到的智能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相信在未来5G、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等技术将不断应用到医药冷链行业,在供应链每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提高行业自动化发展水平。同时,新技术也将驱动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帮助企业优化仓储点及物流路线布局提升效率,从而使冷链药品的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更加可控和更加智能化。

难点三:标准建设不完善

目前医药冷链行业处于初期阶段,也表现出标准建设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要。例如,许多医药物流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与上下游企业对接系统标准不统一,需单独开发端口对接,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此外,药品目前缺乏短暂“断链”后产品稳定性验证标准,导致有时客户会以此为由拒收,部分地区还未出台相关细化文件,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损耗。在冷链设备选用方面也无统一的标准,这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高效运营也带来了困扰。

03竞争格局:现有玩家分析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市场仍非常分散,主要为传统医药公司自营业务主导,尚未出现市场寡头垄断者,未来有机会催生垂直领域专业服务头部公司。

目前医药冷链物流市场上有三类主要玩家:

第一类为拥有大型医药企业背景的医药物流企业,如国药物流、华润医药物流。

第二类为主营业务为医药冷链的企业,如中集冷云、上海生生物流。

第三类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如顺丰快递。

04如何破局

对于即将进入的玩家,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1)重资产运营,仓储物流网络规模协同,降低配送成本与提高时效性。

(2)医药垂直领域专业能力,医药冷链从业者需兼具物流和医药相关专业知识,药品运输中冷链管理需合法合规。

(3)医药垂直领域上游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这有利于促进医药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信息共享,利于企业之间的沟通,信息的传递。

(4)医药垂直领域冷链物流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12、数字经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CN56新闻  时间:2023-04-17

4月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22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5.4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万亿元,达到10.8万亿元。行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27.2%,创历史新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层面对数字中国战略统一布局。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济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移动通信技术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目前中国4G基站占全球一半以上,5G基站达到185.4万个,5G用户超4.5亿户。数字基建覆盖面的提升,不仅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更赋能产业发展,为传统产业的变革提供了可能和动力,同时衍生出数字产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转型提供新动能。

数字经济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高效性和高质量性。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科技支撑,促进了经济领域的科技创新,通过融入实体经济的生产实践,提升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的特殊性,表现出了要素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具体而言,数字经济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在提高企业供给能力的同时,最大程度挖掘消费市场潜力,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缓解了市场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难题。同时,数字与产业的协同,促进了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的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化、协同化、服务化的发展,推动了工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数字经济使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寻找到了全球价值链新的突破点,“数字丝绸之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实践方案,由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的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大数据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为国家经贸往来的公开透明作了重要示范,对于减少贸易壁垒,增加合作和普惠性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短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持久动力源泉,需要多方式、多举措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合力。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加强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缩小城乡、东中西部之间数字基建的差距,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打通乡村互联网基建,提高数字基建覆盖面,推动传统基础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通过财政、产业政策倾斜,加大对中西部数字基建的支持力度,精准靶向促进数字基建,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加快提高数字人才供给水平,为高水平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加大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构建数字技能培育体系,破解城乡人才失衡问题,同时培育数字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依托大中专院校、企业、培训机构培养数字人才,通过数字技能大赛等方式打造数字创新氛围,加快创新政策体制和机制建设,形成数字人才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最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让数字真正赋能实体经济。一方面,加快数据在行业、地区之间的共享,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市场、数据平台,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用数字技术助推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数字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推动数字领域商业模式,产业建设力度,提高数字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促进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3、一季度江苏港口航道建设投资52.5亿元 打造“水运江苏”步履铿锵

中国水运报  时间:2023-04-16

今年3月,江苏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提出,围绕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

记者日前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目前全省22个航道项目、57个港口及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在建,预计全年将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82亿元,同比增长12%,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新开工港口、航道项目18个,完成港口、航道项目16个。

“一季度,全省共完成港口、航道项目建设投资52.5亿元,同比增长3.9%,总体超时序完成建设投资。”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胜武表示。

4月12日,位于京杭运河与里运河交汇处的淮安港市区港区新港作业区三期工程建设现场,机器声鸣中,场地清表、港池开挖施工加速度推进。

“本项目是‘十四五’江苏省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占地面积1415亩,紧邻新港一、二期工程,共建设16个2000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862万吨,主要货种为矿建材料、钢材、集装箱等。”淮安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潘伟明介绍,经过今年一季度努力,目前,淮安港市区港区新港作业区三期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2700万元,预计2025年底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淮安内河航运枢纽能级、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对淮安打造全国内河航运中心,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连日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开足马力进行航道疏浚。“该项目在一期工程航道轴线基础上增深、拓宽、延长,建设30万吨级连云港区航道和30万吨级徐圩港区航道及配套围堤、锚地工程等,航道疏浚工程量约为1.8亿方,疏浚段长约70.5公里,一季度已完成工程剩余主要工作,预计2023年底竣工验收。”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金立富介绍,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连云港港的功能,稳固了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港的地位,为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连云港市创造了先决条件,对布局原油储备和重化工产业、优化区域投资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久前,南通港通州湾港区通州湾作业区三港池1号至3号泊位码头改建工程组织各类大型机械进场施工,随着最后一根灌注桩顺利浇筑,引桥灌注桩分项工程圆满收工,为全年工程进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位于长江泰州港靖江港区的新港作业区深国际物流中心码头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2个10万吨级散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360万吨。项目计划2024年建成,今年进入施工关键期。

“经过一季度冲刺,目前码头水工主体已施工完成,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安装,准备交工验收;陆域堆场3个轨道梁主体结构已完成;其他辅助用房及配套设施同步推进中;卸船机、装船机、斗轮机和皮带机等设备已进场安装。”南京深国际港口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刚介绍,项目在建的全封闭大棚,是长江下游智能化程度最高、节能效果最好的堆场大棚。

“我们将全力把本项目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智慧、高效、安全的海江联运示范枢纽港。”黄小刚满怀信心。

江苏正积极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加快深水海港建设,加快沿江港口转型提升,加快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建港需求。

“一季度,全省港口建设投资41.4亿元,当前,运河、长江和海港各工程正全面加快建设进度。”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港口管理科科长朱永介绍。

江苏正全力推进“两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建设,2023年航道项目预计完成投资60亿元,同比增长41.8%。今年一季度,已完成投资11.1亿元,同比增加61.9%。

宿迁至连云港港航道是江苏干线航道网“两纵五横”主骨架的最北“一横”,是苏北腹地连接连云港港、实现海河联运的重要水运通道,也是徐州、宿迁地区向东出海的重要水运通道。

春光明媚,当下,在宿迁、连云港两市的全线124公里航道施工现场,近千余名工人、近百余台机械正掀起项目大干热潮。

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港航中心主任贾锋介绍,4月1日起,宿连航道工程宿迁段启动了“大干二季度、实现双过半”劳动竞赛。二季度,该项目计划完成实物量投资4.96亿元,实现沭新南船闸通过交工验收、军屯河枢纽通过水下工程验收、6座重要水利设施通过水下工程验收、宿沭路桥交工通车等重要节点,全面推进其他桥梁和航道工程。

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侯建宇表示,宿连航道项目将有效填补苏北高等级航道横向沟通空白,为苏北、鲁西南、皖北等地打通便捷的内外贸水上“借港出海”黄金通道。

据了解,宿连航道二期工程宿迁段、连云港段计划于2025年建成通航,届时千吨级船舶可以从连云港直达京杭大运河,将有力支撑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建设,带动和促进宿迁等广大腹地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赋能增效。

在南通,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双桥枢纽工程建设现场,同样热火朝天。

“当前,南通干线航道网加快全网整体推进,多项目齐头并进,重点聚焦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是贯通通扬线市区段水运主动脉,另一方面是建设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形成畅通高效的内河集疏运体系。”南通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胡伟对记者说。

“4月下旬计划开始防渗帷幕试桩、节制闸右岸护岸结构等施工。”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双桥枢纽工程项目总监王玉波表示, 双桥枢纽作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自下而上的第二个梯级,与第一个梯级新江海河船闸相距仅十余公里,是通州湾港区与通海港区及太仓港区直达水运通道的必经关口,也是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向长江延伸的咽喉工程,其船闸通过能力直接影响整个通州湾港区的江海联运分流体系。

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新江海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北起新江海河与通吕运河交汇口,南至新江海河船闸上游端点,全线各环节推进顺利。建设现场,项目总监黄恺谈及项目进度,“目前项目正深入推进现代化、智慧化、绿色生态航道建设研究,开展《通海港区—通州湾港区疏港航道现代化示范工程》科研课题攻关,为全省干线航道现代化工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通扬线通吕运河段航道整治工程,起自通扬线南通市区段与通吕运河交汇口,止于吕四作业区内河转运码头,这一通江达海的“水上高速”能沟通起吕四港、通州湾和长江沿线码头以及港闸、崇川、通州、海门、启东地区,并通过通扬线航道与连申线、京杭大运河二条国家水运主动脉紧密相连

“目前,工程已经完成疏浚250万方,完成总量的86.8%。”项目总监李春荣激情澎湃地说,“我们正全面开展百日大干劳动竞赛,争分夺秒、全面攻坚,为顺利在三季度完成交工验验收全力冲刺。”

作为国家水运主通道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杭运河江苏段是全线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最为显著的区段。目前,苏北运河为二级航道,2022年货物运量3.39亿吨,创历史新高;2023年一季度,货物运量7457万吨,同比增长0.8%

加快建设形成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主轴的二级航道网,根据规划,到2025年,苏南运河达到准二级,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

业内人士指出,位于苏南运河入江口门处的谏壁船闸,是苏南运河沟通长江、联通苏北运河的重要枢纽,在水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释放关键节点通行潜能,提升全线通航效率,4月11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南京组织召开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方案专家咨询会。来自业界的专家一致认为实施苏南运河二级航道关键节点工程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流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利用发达的水运网络、优良的港口资源、低廉的运输成本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畅通、产业布局、运输结构调整等发挥作用——按规划,到2025年,江苏基本形成“联网畅通、达海通江、优质高效、保障有力”的“两纵五横”高等级航道网,二级(准二级)及以上航道里程接近1100公里,形成长江干线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穿南北的“十字形”主轴。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8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100万标箱。到2035年,建成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主轴的二级航道网,二级及以上航道高效覆盖省内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枢纽海港。

加快补齐水运网络设施短板,扩大有效投资,把水运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使命催征,时不我待。

陈胜武表示,一季度,全省港航系统围绕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目标,推动全省港航发展实现“开门红”,全省水运建设“投入加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下一步, 将通过构建“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进机制,确保全年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14、苏州:培育20家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

大河财立方  时间:2023-04-11

4月11日消息,苏州市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目标到2025年,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技术领先、贸易便利、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培育20家具备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

《若干措施》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到,促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

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努力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传播体系。

积极探索发展数据贸易。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数据资产定价等数据价值化研究,探索协议转让、挂牌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

面向数字贸易重点产业方向,加强数字贸易外资总部企业引进和认定,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落地。

培育一批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善于创新的中小型数字服务贸易企业。扶持全球价值链中具有成为“独角兽”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打造国际数字贸易会展品牌。依托中新、中日、中德等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做强金鸡湖国际会展周、中德太仓职业教育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鼓励“电博会”“创博会”“旅博会”等一批国际会展平台建设,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的数字内容、服务与产品的展示、对外交流和对接等服务。

支持“太湖论坛”举办数字贸易相关国际高端会议、论坛,利用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70项任务清单:

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任务清单

附全文:

苏州市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

数字贸易是发展国际化、开放型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是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苏州深度融入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经贸市场的战略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为深入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推进全市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探索构建数字贸易特色发展路径,推动苏州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制定以下措施。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理念,紧抓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机遇,立足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积极把握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大契机,坚持高点定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贸易创新集群,推进全市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数字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数字贸易创新集群建设效应进一步加强,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技术领先、贸易便利、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区,数字贸易发展新格局基本成型。

——数字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数字贸易规模始终保持全省首位,数字贸易占服务贸易比重不断提升。

——数字贸易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到2025年,培育20家具备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年贸易额超亿美元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年贸易额超千万美元的数字贸易骨干企业。

——数字贸易创新载体进一步集聚。到2025年,高标准建成一批省级及以上数字贸易特色基地,一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服务能力强的省级及以上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

——数字贸易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加快推进试点改革和政策创新,积极探索数字贸易要素流动机制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效、透明、便利、安全的跨境数据流动体系,形成数字贸易高水平开放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融合,完善数字贸易多元化产业链条。

充分发挥苏州制造业强市的领先优势,推动贸易业态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贸易、数字产品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据贸易快速发展。

1.加快服务外包数字化高端化发展。促进服务外包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发展有所突破。鼓励研发、设计、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服务贸易企业向“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提升外包企业数字化服务能力。培育一批出口能力强、与制造业融合度高的数字服务示范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服务外包企业加强合作,应用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及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重点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打造竞争新优势。创新服务外包交付模式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外包新模式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2.大力推动数字技术贸易。突出数字产业化方向,加快推进软件、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跨境贸易。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打造完整知识产权服务链条,增强国际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完善数字技术贸易促进体系,支持关键技术进口、消化与创新。探索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新模式新机制,支持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技术服务和标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3.培育数字内容服务新增长点。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形成以“数字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努力建成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高地。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江南文化”特色传播体系。积极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贸易。大力发展游戏直播、电子竞技、云游戏等新业态,鼓励举办大型国际电竞赛事。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

4.积极探索发展数据贸易。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数据资产定价等数据价值化研究。打造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探索协议转让、挂牌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推动苏州大数据交易所创新发展,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推动“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商贸通”中日国际数据通道拓展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

5.促进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物联网核心技术及产品在物流、储运、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示范应用,鼓励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跨境结算领域的深度应用。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支持旅游、运输、建筑、维护和维修、加工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开展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在线教育等新业态。依托数字贸易公共平台,整合数字化转型资源,全面提升传统服务贸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

(二)分类培育,壮大数字贸易多层次经营主体。

依托苏州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契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企业,引导企业在新兴领域布局全球产业生态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1.强化数字贸易头部企业引进。面向数字贸易重点产业方向,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加强产业链招商,制定全市招引目标。加强数字贸易外资总部企业引进和认定,吸引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后台服务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苏州落地。支持数字贸易领军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境外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积极开拓新业务、新领域和新市场,带动服务、技术、标准输出,引导企业平台化、国际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加强数字贸易经营主体培育。遴选重点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外向度高、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善于创新的中小型数字服务贸易企业。扶持全球价值链中具有成为“独角兽”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数字贸易企业加强与头部企业协作,实施跨行业跨部门“借船出海”专项行动,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3.孵化数字贸易创新创业企业。鼓励和支持数字贸易创新孵化基地建设,推动苏州创客育成中心孵化一批数字贸易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校实训基地、科技型企业等开辟数字贸易创客空间,形成项目初选、产业化发展、资本运作的全链条一体化数字贸易孵化促进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

(三)统筹布局,建设数字贸易多要素促进平台。

充分发挥苏州各类开放创新平台、基地集聚的资源优势,结合数字贸易特点,加快各类载体要素整合,提升数字化服务综合能力。

1.提升数字贸易载体能级。加快苏州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等3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提升基地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创建国家数字贸易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按照“信息集聚、要素集聚和资源集聚”的原则,在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鼓励相关市场主体积极建设与运营数字贸易特色基地,支持申报省级数字贸易基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 人民政府 <管委会> )

2.建设数字化转型平台。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分行业、分阶段打造与产业发展实际相匹配的数字化改造推进行动。聚力打造“数智赋能”融合基础设施,加快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工业互联网全域赋能。聚焦生物医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域,汇聚资源、创新机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3.推动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提档升级。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抢抓自贸区发展机遇,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政府和运营主体双向赋能的平台建设运营合作模式,在国际供应链、专业翻译、法律咨询、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等领域开展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积极对接中国(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字贸易应用版块。(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开放共赢,拓展数字贸易多渠道国际合作。

根植苏州优质的外资生态圈和开放合作环境,积极拓展合作伙伴、优化国际布局、深化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

1.构建多元化国际市场格局。围绕数字贸易重点领域,着力开拓欧美日及中国香港等数字贸易传统市场,鼓励企业通过并购、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等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深度合作。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以高效落实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为契机,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科技创新、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与非洲国家在网络通信、金融服务等领域合作,深耕当地市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

2.打造国际数字贸易会展品牌。依托中新、中日、中德等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做强金鸡湖国际会展周、中德太仓职业教育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鼓励“电博会”“创博会”“旅博会”等一批国际会展平台建设,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便利化的数字内容、服务与产品的展示、对外交流和对接等服务。支持“太湖论坛”举办数字贸易相关国际高端会议、论坛,利用中新合作服务贸易创新论坛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组织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国家级展会,展示“苏州服务”形象。支持企业线上线下参加数字贸易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利用会展大数据等数字科技创新,提升展览设施和技术数字化水平,精准对接国际展览和采购需求。(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贸促会、太仓市人民政府、相城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五)对标国际,探索建立数字贸易多领域规则标准。

发挥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开放创新平台优势,推动多双边服务规则协调,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标准体系,促进数字贸易领域开放合作。

1.加快国际规则对接。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关系协定(RCE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在数据交互、分级分类、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的数字贸易规则。发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平台作用,在DEPA框架下,争取苏州与新加坡的数字身份互认体系试点。支持数字贸易基地和重点企业参与各层次数字贸易、数据治理机制和区域性数字领域经贸合作。(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市贸促会、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2.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体系。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数据跨境传输公共服务平台,出台数据跨境流动管理办法,制定跨境数据流动安全保障和分类监管机制。探索商业数据跨境流动、跨境交易模式,构建数据跨境流通便利化体系,争取国家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试点。深化跨境数据保护规制合作,促进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的国际互认。(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大数据局、市贸促会、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3.开展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数字贸易领域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人才标准等多层次的产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推动数字贸易领域团体、行业和地方标准立项。支持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或参与数字贸易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制定和应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4.开展数字贸易前瞻研究。推动苏州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家组筹建数字贸易研究小组,为产业发展战略决策、专题研究等提供智力支持。支持在苏高校等各类机构加强数字贸易研究,针对DEPA协定、数字贸易秩序规则变化趋势和对策、数字贸易企业跨境数据流动等课题开展前沿性研究探索;针对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开展数字贸易相关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统计、争端解决机制、新型规则影响等应用型研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六)优化环境,加强数字贸易多维度支撑。

进一步做优“硬环境”,提升“软实力”,加大要素服务保障力度,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为高端资源集聚提供优质空间,为数字贸易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营商环境和安全环境。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5G网络为核心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5G基站大市范围全覆盖,推动5G、IPv6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深入拓展,同时加快推动申报国家级骨干直联点,提升苏州网络架构地位。构筑基于NB-IoT等主流通讯技术的城市级全面感知网络,提升城市“触觉感知”“通信感知”能力。支持国际互联网专线建设,加速数据中心等存储计算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帮助企业降低数字化升级成本。优化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布局,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吴江)建设,起步区内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起步区内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指标控制在1.25以内,形成一批“东数西算”典型示范场景和应用。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试点工作,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和空天地一体化数据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大数据局、市通管办)

2.提升数字贸易便利化水平。统筹推进数字贸易便利化与扩大开放,促进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相结合、“边境上”准入与“边境后”监管相衔接,努力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破除负面清单之外隐性准入壁垒。优化审批流程,创新监管模式,减少服务进出口企业合规成本。适应数字贸易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外汇收支管理措施。探索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国际、国内互认,根据全省部署推行技能人才“一试三证”评价模式,开展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为引进外籍高端人才提供签证、停居留及永久居留便利。(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

3.加强数字监管与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审查、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等制度。对涉及关键数字技术、重要数据、大量个人信息等重要领域加强监管,提升数字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数据安全风险评估、认证等工作,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解读,做好服务引导,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营造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通管办、市市场监管局)

4.打造数字贸易发展生态环境。健全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支持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苏州分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海外维权专家库、案例库及法律库,加强重大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跟踪研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支持数字化服务机构面向市场主体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赋能计划,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科学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数字贸易企业融资便利度。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南方运营总部的作用,立足苏州、服务长三角,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数字贸易企业发展,扩大对数字贸易企业的专项扶持数额和对重点区域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数字贸易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对国际型高端人才的住房、子女就学等配套服务按规定给予保障;建立数字贸易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举办数字贸易各领域的专业培训班,依托高校和企业探索设立数字贸易学院。(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和决策功能,及时会商研究,推动解决地方和企业数字贸易发展的难点堵点,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强化任务分解,推进责任落实。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数字贸易业务培训。支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行业统计、专题调研、重点企业联系、办会办展等活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营造数字贸易良好环境和氛围。(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有关部门)

(二)加强政策引导。

积极落实国家和地方各级产业支持和优惠政策,发挥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加强数字贸易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投入、研发投入,支持参与数字贸易标准制定、开展规则研究、开拓海外市场等,研究制定适应数字贸易发展特点的创新政策。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创新业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数字贸易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和外汇收支专项服务。探索数字贸易出口信保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市税务局、市银保监分局、出口信保公司)

(三)完善统计监测。

联合统计、外汇管理、海关等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开展数字贸易统计监测,建立数字贸易重点企业数据库,完善数据核查、退回和通报制度,提高填报数据质量。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字贸易统计数据分析,定期编制和发布苏州市数字贸易发展研究报告,为数字贸易发展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统计局、人民银行苏州中心支行、苏州海关)

15、园区速度!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拿地即开工”

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时间:2023-04-14

4月13日,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项目顺利取得施工许可证,该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了3天。

今年以来,园区把“拼经济、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经济运行呈现回稳向好发展态势。园区行政审批局积极作为,依托创新审批模式和专业精准服务,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年1-3月,园区共办理施工许可项目165个,建筑面积达588.22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比增长14.58%、58.01%,各项数据指标均创历年新高。

创新模式,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

在园区杏林街,世界500强德国博世集团投资超10亿美元的新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从拿地到开工,该项目的顺利落地仅花了3天时间。高效的项目审批与建设,离不开园区“拿地即开工”创新审批模式,以及各部门联动配合开展的一系列靠前精准服务。

当前,“拿地即开工”已然成为园区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的加速“引擎”。2020年,园区行政审批局探索开展投资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以“拿地”为时间节点,变“等地期”为“加速期”,通过梳理“拿地前、中、后”不同阶段的办理流程,融合“容缺预审、并联审批、告知承诺、交地即发证、帮办代办”等多项“放管服”改革成果,实现“多证齐发”,推动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时间由4-6个月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

目前,该创新模式已辐射至产业、民生等多个领域的建设项目。年初,园区行政审批局还组织召开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推进会,详细解读“拿地即开工”流程、规划申报材料编制指南,帮助企业早谋划、早布局,加速推动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全覆盖。

赋能转型,“工业上楼”助力产业发展提速

在星塘街东、东延路南,三栋老破的低矮厂房正华丽蝶变——作为园区民营企业存量用地在更新改造中实践运用“工业上楼”的示范性案例,该项目由精亮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于2022年启动自主更新。据悉,项目总投资近4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通过规划更新,将有效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和建筑整体形象,致力打造集聚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产业园。

一直以来,园区高度重视产业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工业上楼”模式,涌现出精亮科技、维力医疗、纳米科技金尚路项目等一批“工业上楼”项目。在此过程中,园区行政审批局紧抓政策导向,全流程跟踪、全方位介入、全过程指导,高效推进项目谋划,为园区“工业上楼”项目顺利推进和实施落地提供坚实保障,加速产业项目提质增效,助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为加速引导企业紧抓“工业上楼”契机,提升新拿地项目和存量更新项目的开发质效,园区行政审批局组织开展专题辅导,邀请相关专家就“工业上楼”的发展与实践,以及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详细讲解,探索“工业上楼”在园区落地的新思路。

并联审批,特色服务为发展赋能

不久前,恒泰生物产业园五期竣工验收备案与4家入驻企业装修改造施工许可证的“无缝衔接”发放,成为园区以高效审批速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又一生动写照。

按照传统的审批流程,入驻企业需在新建房屋取得竣工验收备案证或房产证后,才能办理装修施工许可证,前后需耗时数个工作日。为助力产业载体已招商项目尽早落地,园区行政审批局创新审批方式,推出产业载体特色服务模式,在推动载体办理竣工手续的同时加快推动入驻项目施工许可提前预审,靠前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蓄积企业发展动能。

“创新的审批模式、靠前的专业服务、高效的协同机制,可以有效助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为发展抢时间、抢机遇。”园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园区持续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探索了拿地即开工、不见面审批等一系列政务服务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下一步园区将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挖掘潜能、释放动能,更好地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分享到:
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平台

分享到:

0512-62586751
Copyright © 2011-2023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07505443号-3